东亚季风环流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和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进行分析和探讨。
东亚地区的夏季风是一种季风环流系统,它在夏季时吹向大陆,给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然而,近40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呈现出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首先,夏季风的强度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
有些年份,夏季风非常强劲,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而有些年份,夏季风却相对较弱,造成了旱灾。
其次,夏季风的到来时间也出现了提前或推迟的现象。
有些年份,夏季风到来得比往年早,导致南方地区的雨水过多,而有些年份,夏季风推迟到来,南方地区则出现干旱。
这种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困难重重,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同样存在着异常现象。
大尺度天气系统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等。
近40年来,我国夏季的台风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
特别是近几年,台风带来的破坏性灾害越发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我国夏季的暴雨也不断增多,强降雨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上升,造成了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
与此同时,干旱的发生频率也在增加,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为什么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如此异常的变化呢?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这些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反过来又影响了夏季风的形成和运动路径,导致了夏季风的不稳定。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对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
面对这些异常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对东亚夏季风和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的监测和研究,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事件的发生。
东亚季风环流与中国降水分布的关系
东亚季风环流与中国降水分布的关系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变。
其中,东亚季风是影响中国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亚季风环流与中国降水分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东亚季风环流对中国降水分布的影响。
首先,东亚季风环流是中国降水季节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随着季节的变化,东亚季风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西南季风掀起南海季风,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这种东风带来的季风就是著名的“梅雨季节”,主要影响了中国的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在冬季,受到寒潮的影响,季风的方向发生了逆转,变为北方季风,主要影响中国的北方地区。
这时,北方地区往往干燥寒冷,而南方地区则经历了相对温暖的冬季雨季,降水较多。
其次,东亚季风环流也对中国的降水强度和空间分布产生着影响。
夏季梅雨季节,东南沿海地区因受到太平洋暖湿空气的影响,降水量较大,而西北地区则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暖湿空气在被西风带抬升时,会形成云层和降水,而在空气下沉过程中,其湿度逐渐下降,导致西北地区相对干燥。
另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东北地区由于受到西伯利亚高压的侵袭,降水量较小,而台湾则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常年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此外,东亚季风环流还对中国的降水分布季节性变化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春季和秋季是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季节,这是由于此时主导的是西风带,而不是季风。
而夏季和冬季则是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季节,夏季主要受到南海季风的影响,而冬季则由北方季风主导。
在东亚季风环流的控制下,中国的降水分布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总的来说,东亚季风环流与中国降水分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季风的方向变化不仅决定了中国降水的季节性分布,也影响了降水的强度和空间分布。
这种季风环流的变化使得中国的不同地区在降水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了解中国的降水分布时,我们不可忽视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季风是中国降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还有其他的气候要素也对降水产生影响,例如地形、海洋等因素。
初二地理东亚季风环流特征解析
初二地理东亚季风环流特征解析东亚季风环流是指在东亚地区形成并影响气候变化的季风环流系统。
它是由洋流和风带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周期性变化。
了解东亚季风环流特征对我们理解该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析东亚季风环流的特征以及对地区气候的影响。
一、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东亚季风环流是由于太平洋暖流和季风风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太平洋暖流从东海洋流和黑潮洋流的影响下,带来了大量水汽和热能,使得东亚地区平均气温较高。
同时,季风风带的形成使得东亚地区在春夏季得到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季风,而秋冬季则受到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干燥季风的影响。
二、东亚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东亚季风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分为夏季和冬季两个阶段。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建立,东亚地区受到了暖湿的南海季风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高温多雨的气候。
冬季,北太平洋副高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形成,东亚地区则受到了干燥的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明显下降。
三、东亚季风环流的降水特点东亚季风环流的降水特点表现为明显的夏雨和冬雨。
夏季,受南海季风的影响,东亚地区降水量较多,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而冬季,则受西北季风的影响,东亚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
冬季雨量主要以雪和霜形式出现,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四、东亚季风环流对气温的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对气温的影响较大。
夏季,南海季风带来了大量水汽和热能,使得东亚地区气温较高。
同时,夏季受到暖湿空气团的影响,日平均气温较高,多数地区超过25℃。
而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下降明显,多数地区低于0℃。
五、东亚季风环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东亚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季风环流的影响。
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对于稻作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而冬季干燥的气候对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东亚季风环流的灾害性影响东亚季风环流也带来了一些灾害性影响。
夏季由于降水增多,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和水灾;冬季由于缺少降水,可能导致干旱情况,影响冬季农业生产。
东亚西风急流对江淮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东亚西风急流对江淮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东亚西风急流对江淮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近年来,东亚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东亚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对农业生产、水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其中,江淮地区和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对夏季降水量的变化更加敏感。
而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东亚西风急流的变化。
东亚西风急流又称为东亚季风环流,是指夏季时东亚地区形成的一条高速气流。
它在东经120度附近形成,西南风和西北风的碰撞产生了这条急流,它将高空西南风和低层北风连接起来。
在夏季,随着太阳直射地面而来的辐射加热,东亚地区越来越炎热,造成底层空气的相对膨胀,形成低压。
而高空上,由于季风和副热带西风带气流的摩擦作用,也有类似的低压带形成,形成高值的静力效应。
这样,就形成了低层有东南风、高层有西南风的急流。
东亚西风急流的存在对于夏季降水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东亚季风环流形成急流后,会引起垂直风切变的加大,使得云系产生垂直生长的趋势。
急流决定了剧烈天气系统的发生,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制剧烈天气系统对大范围降水的影响。
东亚西风急流对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
急流在东经120度经过江淮地区时,会加强剧烈天气系统在此地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暴雨、雷暴等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多少往往取决于这些剧烈天气系统的活动和东亚季风环流的稳定性。
在华北地区,东亚西风急流同样对夏季降水产生重要的影响。
急流在贯穿华北地区时,会助长暖湿气流与冷干气流的对流,引起强降水和雷电活动。
同时,急流也会导致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使得沿海地区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东亚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东亚地区的夏季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急流的位置偏北或向东推移,导致剧烈天气系统的活动区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对江淮和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五章05东亚季风环流综述
6、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东亚夏季的天气气候起什么作用?
7、描述东亚夏季风的来路。(三支,配以图形)
3、500hPa中高纬西风带
东亚高空平均是一槽一脊型环流,这与冬季是相反的位相。东亚大槽消失, 平均槽是贝加尔湖浅槽,脊是鄂霍次克海高压脊。于是东亚盛行的是脊后槽前的 西南气流,带来上升运动和多雨气候。经过统计,发现夏季我国多雨季节最多的 环流形势是双阻型,就是一槽一脊型再加上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G G 鄂霍次克海 小槽
西伯利亚冷高
1、近地面 近地面欧亚大陆的 中北部是西伯利亚冷 高压控制,太平洋中 北部是阿留申低压, 赤道太平洋西部是赤 道太平洋低压。
东北季风 赤道太平洋低压
EQ
东亚在西伯利亚高压的东南部,即前部, 北方盛行偏北风,南方盛行东北季风,都 是来自大陆中部的干燥寒冷的陆风,所以 造成干燥寒冷的气候。这干燥寒冷的陆风 也就是东亚的冬季风。由于西伯利亚冷高 压最强大,所以东亚的冬季风也是在全球 最强大。 东亚的冬季风,也就是东北季风一部分 流向南亚,成为南亚的冬季风。但是长途 跋涉变得干暖。一部分越过赤道进入南半 球,由于在赤道洋面受到暖湿下垫面的作 用,因此在南半球变成那里的夏季风,触 发印尼的对流,是这里成为夏季最强大的 热源和上升运动中心的主要动力。印尼的 对流运动使高空形成辐散,一支流回欧亚 大陆的中北部下沉,这样就形成冬季的季 风环流。
2、东亚季风形成的条件
①太阳辐射冬夏的巨大差异造成行星风带的南北移动,并 且使这个地区冬季有热量的净流出,夏季有热量的净收入。 ②海陆冬夏的热力效应相反,这是最主要的条件和原因, 因为冬季风就是陆风,夏季风就是海风,这是海陆关系造成的。 ③越赤道气流,冬季从北半球流向南半球,夏季从南半球 流向北半球。这在全球都存在,但是在亚洲南部最明显和最强 大,还是因为欧亚大陆的原因,因为冬季欧亚大陆在北半球形 成强大冷高压,所以向南越过赤道到南半球的气流就强大,夏 季北半球的副热带正是欧亚大陆的暖中心和暖低压,于是吸引 南半球的气流流向北半球。 ④青藏高原的大地形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季风,另一方面 使季风更加复杂。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东亚季风环流
三. 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旳活动 ㈠低频振荡与季风旳建立和撤退 ㈡低频振荡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北进旳关系 ㈢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活动旳关系 ㈣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旳准双周振荡
3. 大部分夏季风低压系统是在东亚季风区 发生而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季风区。
4. 印度季风区旳西南气流向东输送构成东 亚副热带季风旳一部分。
三.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㈠高下空环流系统
低空组员:
亚洲大陆冷性反气旋、东亚向南越赤道气流 、印尼-北澳夏季风辐合带或热带辐合带( 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以及澳大利亚热低压 等。高空组员:
I旳定义为:
I=(F1+F2)/ 2式中F1和F2分别为1月和7 月盛行风向频率旳百分数。要求:
I>60% 明显季风区
I<40% 季风区
I<40% 具有季风倾向旳地域
亚、非和澳洲旳热带和副热带地域为全世 界最大季风区。
亚洲季风区:
1.南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 ,夏季 盛行西南季风。
2.东亚季风区:
《圖二》圖中顯示了各個季風區冬季及夏季盛行風和降雨區旳變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冬季盛行风和 降水区旳变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季盛行风和 降水区旳变化
§10.1 东亚季风旳环流系统
• 世界季风区 赫洛莫夫(xopomob)要求,凡地面上冬(1 月)夏(7月)盛行风向之间至少差120° 且季风指数(I)到达一定百分率旳地域 为季风区。
§10.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一. 大气低频振荡旳一般情况 大气振荡造成大气环流旳周期性变化: ㈠高频振荡:时间尺度不不小于7-10 天 ㈡低频振荡:时间尺度不小于7-10天 ,不不小于一种季度(也称季节内变化 )
㈢季节变化:以年为周期旳振荡 ㈣甚低频振荡:年以上旳大气振荡 二. 低频振荡旳传播 ㈠纬向传播 ㈡径向传播 ㈢南北半球低频环流相互作用
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类型
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类型季风环流是指地球上特定地区在一年内由于气压和温度差异的变化而形成的周期性风向变化。
这种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影响。
在季风环流的作用下,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我们来看亚洲地区,这是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和明显的地区之一。
亚洲的季风气候主要分为东亚季风气候和南亚季风气候两种类型。
东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夏季,亚洲大陆上升的热空气形成了低压带,而太平洋上形成了高压系统,形成了从海洋向内陆吹的东南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和降水,使得这些地区夏季湿热,冬季干燥。
冬季,气压分布反转,形成了从内陆向海洋吹的西北季风,带来了干燥和寒冷的天气。
南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
夏季,印度洋上形成了低压系统,而亚洲大陆上形成了高压系统,形成了从海洋向内陆吹的东南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和降水,使得这些地区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气压分布反转,形成了从内陆向海洋吹的西北季风,带来了干燥和相对凉爽的天气。
除了亚洲,季风环流还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非洲地区的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就受到了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撒哈拉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相对凉爽,年降水量较少但分布不均匀。
南美洲的巴西地区也受到了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巴西季风气候。
巴西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相对凉爽干燥。
季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说,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气候。
这些气候类型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和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显著。
所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
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特别提示:(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美国东南部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季风气候?(2)我国古代下南洋为了利于盛行风行船,最好选择哪个季节出发?(3)季风气候给我国农业带来哪些好处?提示(1)美国东南部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大西洋之间,大陆、大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所以季风特征不明显。
(2)冬季。
(3)夏季是我国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巧思归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分析•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
形成我国季风环流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海陆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转换以及地形特征等综合形成的。
•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的作用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得多,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自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陆地很快变暖,海洋相对较冷,气压陆地低于海洋,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不得不说东亚季风
不得不说东亚季风季风是指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一般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达120°—180°。
根据研究,全球有几个明显的季风气候区域。
即澳大利亚北部、西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沿岸若干地区。
而西非、东非、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地则为显著季风气候区。
东亚—南亚是世界上最闻名的季风气候区。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内,表现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反。
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东北为西北气流。
夏季盛行西南气流。
中国东部—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
冬季严寒干燥,夏季炎热湿闷、多雨,尤其多暴雨。
在热带地区更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我国的华南前汛期、江淮的梅雨及华北、东北的雨季,都属于夏季风降雨。
东亚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有:在低层有季风槽即热带辐合带、锋面,低空西南风和东南风急流也包括低层越赤道气流─西南季风和澳大利亚冷高压,中层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层则有南亚高压-青藏高压。
季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海陆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季节发生变化,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海洋为暖低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
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洋为冷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二是由于大尺度行星环流影响。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
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是西风带。
冬夏之间,这些行星风带有显著的南北位移,强度也有很大变化。
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
盛行风往往近于相反。
这种现象称为行星季风。
这种现象在低纬区30°N—30°S之间最为显著。
三是高原大地形影响。
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与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同样存在着季节性热力差异,必然产生类似于季风的现象。
冬季,高原是冷源,高原低层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其东南侧盛行北—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
在夏季,高原是热源,低层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性环流,其东侧出现西南风,使夏季西南风加强。
夏季,青藏高原巨大的热源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急流的形成、维持。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② 热带草原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
北半球陆地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D C
BA
B C
B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B 赤道低气压
东北信风带
带与副极地
赤道低气压带
低气压带的
A 形成有何不
东南信风带
同?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B
极地高气压 带与副热带
高气压带有
C
极地东风带
何差异?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北半球规律: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就全球而言:大致是1月南移, 7月北移
小结
三圈环流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小结
北 半
1.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球
气压带风带
气 压
成因 的季节移动
中
海陆热力
心 2. 季风
性质差异
环流
分布及特点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作用:
①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 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思考三种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特点、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亚 热
北纬 候 30°
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 暖少雨 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季风环流-课件
冬季
南亚季风环流
高
低
东北季风
夏季
南亚季风环流
0° 西南季风
五、季风环流 风向:
东南风
;
夏季风
东亚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冬季风 风向: 西北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五、季风环流 风向: 西南风 ;
南亚 夏季风 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
冬季风 风向: 东北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几种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
成因
特点
热带雨林 10°N-10°S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高温
气候
之间Leabharlann 控制,多对流雨多雨
热带沙漠 气候
地中海气 候
温带海洋 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 全年炎热
30°之间大陆 带控制
干燥
中西部
30°-40°的 夏季:副高控制
大陆西岸
冬季:西风带
夏季炎热 干燥;冬 季温和多 雨
40°-60°的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
大陆西岸
多雨
季风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东亚季风环流 冬季
高 低
东亚季风环流 夏季
低
高
东南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季风环流
行星风带随季节变化有南北移动的规律,由此引起风向的季节性转变而形成的季风环流称为行星季风 (Plantary Monsoon)。地球上存在的五个风带在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动,南半球夏季向南移动。这样,冬季西风 带的南缘地带,夏季就可能变成东风带;冬、夏的盛行风就会发生约180°的变化。
行星风向变化的区域基本呈带状分布,可以发生在沿海、内陆以及大洋中部。就纬度来说,这种季风在赤道 和热带地区最明显,所以常称之为赤道季风或热带季风。例如,在太平洋东部,冬季赤道低压带停留在南半球, 夏季移动到了北半球,因而在赤道至10°N之间的区域,冬季受北半球信风控制,吹东北风,夏季则受南半球越 过赤道的信风控制,吹西南风。
某一地区的实际季风往往是当地的海陆分布特点、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在季风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他因素起辅助作用。例如,温带和副热带季风的 形成除海陆热力差异之外.往往还包含行星风带季节性位移的作用。而赤道和热带季风的形成除行星风带季节性 位移之外,也包含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较大的地形往往是改变季风强度和方向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各地 区由于所处纬度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季风的强度、特点也各有不同。
不少学者把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夏季风(北半球)作为一个统一的环流系统来看。它的成员主要包括:低空的澳 大利亚冷性反气旋、东亚地区的向北越赤道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ITCZ)(或称热带季风辐合带、南 海季风槽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梅雨辐合带(或称副热带季风辐合带、梅雨锋等);高空的南亚反气旋的东 部脊、东风急流(含南、北两支东风急流)、东亚地区向南越赤道气流、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等。在这些环流 系统的控制下,存在三支低层季风气流,这就是从澳大利亚冷性反气旋中辐散出来的冬季东南季风和越过赤道后 转向而成的南海一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以及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流转向而成的东亚大陆一日本 副热带西南季风。东亚地区两支西南季风的北侧是两条辐合带,高层为辐散带,相应地对应着两条季风雨带。而 且可以推测,东亚夏季存在两个闭合的经向垂直环流。一个是从澳大利亚反气旋中辐散出向北的气流在南海一西 太平洋ITCZ中辐合上升,到高空后转向南流在澳大利亚上空下沉再回到澳大利亚反气旋中,构成闭合经圈环流。
季风环流优秀课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几种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
成因
特点
热带雨林 10°N-10°S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 • 整年高
气候
之间
控制,多对流雨
温多雨
热带沙漠 气候
地中海气 候
温带海洋 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 • 整年炎
30°之间大陆 带控制
热干燥
中西部
• 30°-
夏季:副高控制
40°旳大 冬季:西风带
陆西岸
夏季炎热 干燥;冬 季温和多 雨
• 40°- • 整年受西风带控 • 整年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0°旳大 制
和多雨
陆西岸
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几种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
成因
热带雨林 气候
热带沙漠 气候
地中海气 候
温带海洋 气候
特点
B
C
A
D
D
A
A
C
C
B
C
D
B
A
C
热带雨林气候旳分布:
热带沙漠气候旳分布:
地中海气候旳分布:
副 极 地 低 气 压带 副 热 带 高 气压 带
北半球
南半球
温带海洋性气候旳分布:
两种气候旳对比(北半球):
低
高
东南季风
冬季
南亚季风环流
高
低
东北季风
夏季
南亚季风环流
0° 西南季风
五、季风环流 风向:
东南风
;
夏季风
东亚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别;
季风
冬季风 风向: 西北风
;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7月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显著。
所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
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特别提示:(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17月)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美国东南部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季风气候?(2)我国古代下南洋为了利于盛行风行船,最好选择哪个季节出发?(3)季风气候给我国农业带来哪些好处?提示(1)美国东南部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大西洋之间,大陆、大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所以季风特征不明显。
(2)冬季。
齐鋼1J 1C«llir -iJ'物的生长。
巧思归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分析f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出现季节 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 西南凤形成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HV30°IJ0°副嵌地低气压带(3)夏季是我国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
(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特征综述Edehane摘要通过分析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得出波槽的位置变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的状况,最后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关键词: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引言: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东南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这种海陆分布和高原地形造成特征显著的东亚大气环流并对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界重视的向题。
东亚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季风影响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甚为显著【1】。
一、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的基本特征对平均气压场进行分解。
其中振幅A 。
表示槽脊的深浅, 为了与相对振幅区分, 称为绝对振幅。
初位相表示波的槽脊位置。
相对振幅表示各种波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亦可看作对总体方差的贡献。
因此, 以下讨论各谐波的基本特征, 实际是对比分析这些特征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图1,是北半球各纬圈1 , 2 波,波槽位置的年变化,槽的位置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异的。
4 0 °N可作为一个分界线, 以北和以南的特点是不同的。
首先,在40°N 以南, 冬季波槽在太平洋的中部或西部, 随后逐渐西移到亚非大陆中部。
夏季各月基本上都稳定在亚非大陆上, 10 月以后又移回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幅度, 以30°N 最大。
40°N 以北, 冬季各月波槽基本上稳定于北美大陆上, 4 月以后快速西移, 至7 月移至欧亚大陆中部, 但并不久留, 很快又向回移。
9 月以后, 又恢复到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距离,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50 °N位移了15 0经度左右, 60°N 则增加到2 0 0经度。
图一二、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 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 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之后,各个季节环流场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及对流层分别向上向下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环流形势的建立,季节也随之推进.从各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变化可以看出,季节变化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各层次的季节变化反映了整个大气环流的变化; 且对流层各个层次的夏季和冬季起始时间均有较大的垂直一致性,夏季最从低纬开始然后向中高纬推进,冬季从中高纬开始然后向低纬推进,平流层与对流层各季节起始时间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性,平流层中层和下层也并不一致.通过对500 hPa 高度层中国华北区域平均起始时间距平的逐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近30 年华北地区出现了6 个起始时间异常偏早的年份,与eino活跃年份相一致.说明海温等外强迫对季节以上尺度大气环流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季节起始时间异常偏早或偏晚正好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三、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在季风环流的建立问题中, 竺可祯先生指出:“我国与印度地处毗邻, 冬季同受西伯利亚高气压之箱制, 夏季同受中亚低气压之支配, 宜二地季风之合若符节”。
东亚季风环流
300
200
200
100
100
热带
150C
400
4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00C
400 300 200 100
亚热带
400 300 200 100
温带海洋气候
400 300 200 100
200C 00C
00C
400
4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温带
气候类型的判读
1.判断南 北半球
高气压
冬季风
低气压
东亚季风环流(7月)
低气压
夏季风
高气压
7
单一控制
个
热 力 全球性 环 流
气
压
带 近地面
太阳直射点的
和 南北回归运动
6
个
全
球
交替控制
的
大
气
气 活
候
风 带
下垫面
动 中
差异
心
7
单一控制
个
气
全
热
三
压
季
力 全球性 圈 近地面 带 太阳直射点的 节
环
环
和 南北回归运动 移
流
流
6
动
个
交替控制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终年温和多雨
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 ▲ ▲
热带雨林气候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西风带
E
D
副热带高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试析东亚季风形成原因
试析东亚季风形成原因作者:高文才概要: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的建立、维持与传播有重要的作用。
对东亚夏季风来说主要是热力作用。
主要表现在高空南亚高压的北上,从4月份开始高空副热带高压中心就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向西北移至南海,5月又移至中南半岛,6月即跃上高原,在此过程中高压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夏季北半球高空最强大的环流系统。
季风是下垫面附近的大气现象(不包括高空平流层季风),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
1.1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由于地球的球形和太阳辐射直射纬度在23.5°S~23.5°N之间摆动,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太阳辐射加热差。
太阳辐射加热下垫面,再由下垫面通过地—气感热交换、潜热交换及长波幅射加热大气,其中感热交换及长波幅射直接加热当地的低层大气。
潜热交换的水汽随气流流动主要在高空通过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大气,而且不一定在当地。
主要由于前二者的作用,如果下垫面均匀时,将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大气加热梯度,从而引起行星风系的南北位移,形成季风。
1.2 海陆热力差异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小,海水热容量大且有上下交换。
因此,在冬季太阳辐射减少时,陆地温度降低快于海洋,反之,在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进使冬季大陆地表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因而,冬季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反之,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欧、亚、非洲大陆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冬夏相反的季风气流。
1.3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与海陆效力差异相似,由于高原与自由大气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效力差异,从而形成高原上的冬夏季风,并且对整个亚洲季风有直接影响。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因子之外,其他还有许多因子对季风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如海冰与其他下垫面之间的热力差异、降水引起的凝结浴热释放、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等。
但是决定亚洲季風环流基本特征的仍是上述三个基本因子。
第四章_6东亚环流的基本特征
一、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冬季极锋急流分为南北两支 青藏高原独特的环流系统 季风环流最强
二、东亚四季的环流概况和主要的天气过程特点
(一)冬季:11月~3月 “十月”突变后,进入冬季环流 型 1.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达到全年最强期,位置最偏南, 明显分为南北两支(参照P150,图4.9a) 北支西风急流 35o~40oN 南支西风急流 25o~30oN 2. 高空中高纬环流(500hpa)为一脊一槽 青藏高原北部为高脊 90oE 东亚大槽 140 oE 3. 高空的南支急流中孟加拉湾槽活跃
1. 南支西风急流北移,与北支西风急流合并40 oN以北 , 热带东风急流北移至青藏高原南侧 2.高空环流500hpa为一槽一脊 贝加尔湖浅槽 90oE 东亚沿海为高脊
3.地面为两个“大气活动中心” 副热带高压,最强期 亚洲热低压,最强期
4.夏季风强盛时期 低层——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高层——30 oN以北为西风控制,30 oN以南为热 带东风控制
4. 地面为两个“大气活动中心”控制: 蒙古冷高压:范围可达整个东亚地区(稳定) 阿留申低压,全年最强期 5. 冬季风强盛时期 低层:北方西北风,南方东北风 高层:西风带 6. 我国的主要天气过程 强冷空气一次次入侵——寒潮(降温,大风) 华南,昆明准静止锋——阴雨
(二)夏季:7月~9月 “六月”突变进入夏季环流型
5.我国天气 全国雨季——雷暴,阵雨 连阴雨带——华南雨期,江淮梅雨,华北雨季
东亚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东亚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1、东亚气候类型及原因?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主要原因是靠近海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内陆距离海洋远,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东亚有哪几种气候类型?成因分别是什么中国西北温带大陆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成因: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成因:海拔高东部季风区由南到北: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朝鲜半岛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38度以南为亚热带季风,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南部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贵州的气候类型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为:(1)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高原气候或温热气候只限于海拔较高或低洼河谷的少数地区。
境内包括省之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在内的占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而其余少数地区计有省之南部边缘的河谷低洼地带和省之北部赤水河谷地带,为18~19℃,省之东部河谷低洼地带为16~18℃,海拔较高的省之西北部为10~14℃。
各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就全省大部分地区而言,7月平均气温为22~25℃,1月平均气温为4~6℃,全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4.0~36.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6.0~-9.0℃之间,但其出现天数均很少,或仅在多年之中偶尔出现。
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中心部位的贵阳市在四季划分上具有代表性,四季以冬季最长,约105天,春季次之,约102天,夏季较短,约82天,秋季最短,约76天。
(2)常年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各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100~1300mm之间,最多值接近1600mm,最少值约为85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空成员:
南亚反气旋的东部脊、东风急流(含 南北两支东风急流)、东亚地区向南越赤 道气流、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等。
3 南海-西太 平洋ITCZ
5 梅雨辐 合带
4 西太平 洋副高
1 澳大利亚 冷性反气旋 2 东亚地区向 北越赤道气流
亚澳地区1988年6月950hPa平均流场(点 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北半球东亚的低频冬季风活动对南半球夏 季风有显著影响。
北半球低频东北风涌向南侵入南半球后 常引起气旋性扰动的发展,并在其北侧赤道 附近引起西风爆发,风速比东北风涌的风速 大得多。西风爆发具有低频振荡的特性,东 传,把赤道西太平亚还表的暖水向东吹流, 使得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变暖。同时, 西太平洋海面降低,东太平洋海面升高从而 导致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的发生。
四. 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
㈠ 南海地区的水汽来源 ㈡ 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水汽来源 ㈢ 中国东部地区的水汽收支
§6.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情况 低频振荡的传播
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的活动
一. 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情况
大气振荡导致大气环流的周期性变化:
㈠ 高频振荡:时间尺度小于7-10天
㈣ 东亚与南亚夏季风的比较
1.印度和中国的降水除少数地区无明
显的相关。 2.印度夏季风由单纯的热带季风所组 成,东亚夏季风包含热带季风和副 热带季风两部分,影响系统复杂。 3.大部分夏季风低压系统是在东亚季 风区发生而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季风区 4.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向东输送构成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一部分。
㈢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进退主要是指副热带 季风北侧前沿的南北进退。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与东亚热带夏 季风进退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海上资料的缺 乏,目前尚没有关于热带夏季风进退的详细 研究。
§6.2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 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
3 冷涌向南传播路径:
东亚大陆
经台湾海峡 南海; 进入 南下 中国大陆西部 沿中南半岛东海岸 低纬 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主要在海面上移动, 变性增温增湿逐渐失去干冷的特性;从西路 南下的冷空气由于在陆地附近的海上移动, 且受冷洋流的影响,其变性很慢。强的冷涌 可以侵入南半球,并可从南海南部向西传播 至印度洋,形成印度季风区的东北季风。
三.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㈠ 高低空环流系统
低空成员:
亚洲大陆冷性反气旋、东亚向南越赤道 气流、印尼-北澳夏季风辐合带或热带辐合 带(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以及澳大利亚热 低压等。
高空成员:
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向北越赤道 气流和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脊。
1 亚洲大陆 冷性反气旋 2 东亚向南 越赤道气流
本章难点:
• 季风低频振荡激发与传播机制
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
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侯特征明显不同的 现象。目前,对季风研究已超出气候学范 畴,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天气现象来进行研 究。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 三点是公认的,即: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 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 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 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 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 (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 天气气候变化。
当处于周期的其他阶段时则北移缓慢或停滞 ㈢ 低频振荡与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关系
㈣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准双周振荡
北半球东亚季风与南半球印尼-北澳季 风处于同一个季风环流系统,因此:东亚冬 (夏)季风的完全建立(撤退)也就是印尼- 北澳夏(冬)季风的开始建立(撤退)。 东亚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撤退) 与东亚冬(夏)季风的开始撤退(建立)以低 层越赤道气流的转换为标志。
㈡东亚夏季风的建立过程
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由南半 球印尼-北澳冬季风越赤道而建立; 大陆-日本副热带季风是北半球低纬 环流自身变化的结果。
大陆-日本副热带西南季风。
东亚地区两支西南季风的北侧是两条辐合带,高层
为辐散带,对应着两条季风雨带。
㈡ 夏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夏季风环流系统中某一成员的强弱、位 臵发生变化,均可影响整个环流系统变化, 从而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并进而影响 各个地区旱涝。
㈢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热力性质
由于组成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三股气流均 来自热带海洋上,富含水汽,当其进入大陆 后受夏季大陆的辐射加热作用和副热带高压 脊下的下沉增温作用,形成高温高湿的特性。
㈡ 低频振荡:时间尺度大于7-10天,小于
一个季度(也称季节内变化) ㈢ 季节变化: 以年为周期的振荡 ㈣ 甚低频振荡: 年以上的大气振荡
二.低频振荡的传播
㈠ 纬向传播
1波型准40天振荡沿赤道东传的环流变化 特征说明:
1. 低频对流最有利的发展区域:赤道印度洋
2. 低频对流获得再次加强的区域:西太平洋
HS>0为大气热源, HS<0为大气热汇(或冷源) ㈡ 冬季热源(汇)分布
三.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经向垂直 环流与东亚大陆-日本副热带经向垂直 环流是由与其相对应的热源(汇)所维 持的。
亚洲热带季风环流及副热带季风环流基 本特征的最初建立,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与 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共同决定的。对流凝结潜 热的释放是加强和维持(也许还有修改)季 风环流的重要因子。副热带季风环流还受纬 向海陆热力差的作用。
1 南压反气 旋东部脊
2 东风急流
3 东亚地区向 南越赤道气流
4 南半球高 空副高脊
亚澳地区1988年6月200hPa平均流场(点 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存在三支低层季风气流:
澳大利亚冷性反气旋中辐散出来的冬季东南季风; 越赤道后转向而成的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 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流转向而成的东亚
一.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㈠ ㈡ ㈢ 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 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二.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
㈠ 夏季(北半球)热源(汇)分布
大气热源(汇)(HS)由四种加热分 量所组成,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ΔS),大气长波辐射收支(ΔF)(地 面有效辐射ER和大气层顶长波辐射F∞之 差),来自地面的湍流感热输送(SH)和 来自当地降水的凝结潜热(Lp)。平衡公 式可写为:
这两个区域都属亚洲季风区的范围
纬向波数为2的长波射出辐射(OLR)低频扰 动表现出较明显的驻波特性。
准40天低频振荡在各纬度上的传播方向不同: 赤道东传,副热带地区大多数西传,在30◦N以 东传为主。
低频振荡的纬向传播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
㈡ 径向传播
㈢ 南北半球低频环流相互作用
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可以引起南北半球 低频环流的相互作用。 南半球中纬度大范围的斜压性和冷空气活 动具有准40天的周期性,对北半球夏季风有 显著影响;
东亚季风环流
季风现象,在中国、印度及阿拉伯海 沿岸一带,早在古代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广 泛注意。现在西文中的“季风”一词(如英 语中的monsoon,德语中的Monsun,俄文中 的MyccoH,等),来源于古代阿拉伯字 Mausim,它的意思即为气候。
本章重点:
• 东亚季风和夏季风的一般特征 • 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3 印尼-北澳 季风合带4 澳大利亚热 低压
1987年12月亚澳地区950hPa流场
3
北半球高空 副高西部脊
2 向北越 赤道气流
1 南半球高空 副高脊
1987年12月亚澳地区200hPa流场
㈡ 冬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强弱冬季风年的东亚环流系统和天气特 征有明显的差异。强冬季风年500hPa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弱,亚洲地区西风环流弱,东 亚长波槽脊南伸,200hPa层115°E西风急流 强且偏北。弱冬季风年环流特点与之相反, 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亚洲地区西 风环流强,东亚槽弱,200hPa层115°E西风 急流弱且偏南。
《圖二》圖中顯示了各個季風區冬季及夏季盛行風和降雨區的變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冬季盛行风和 降水区的变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夏季盛行风和 降水区的变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东亚季风的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6.1
东亚季风的环流系统
世界季风区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一. 世界季风区
赫洛莫夫(xopomob)规定,凡地面上冬 (1月)夏(7月)盛行风向之间至少差 120°且季风指数(I)达到一定百分率的 地区为季风区。
I的定义为:
I=(F1+F2)/ 2式中F1和F2分别为1月和7月 盛行风向频率的百分数。规定:
I>60% 明显季风区 I<40% 季风区
沿海
进入
四.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㈠东亚冬夏季风的建立和撤退
一般所讲的冬夏季风的建立(撤退)都是 针对一个局部地区而言的。实际上,冬夏季风 都不是在一季风区的所有地方同时建立和撤退 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撤退的过程。因此, 对一季风区而言,所谓季风的建立与撤退包含 两个概念:
一是在季风区开始建立(撤退); 一是在整个季风区完全建立(撤退)。 对于整个季风区来说,冬(夏)季风的 开始建立也就是夏(冬)季风的开始撤 退,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也就是夏 (冬)季风的完全撤退。东亚季风比较 复杂,夏季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和 季风环流系统。
I<40% 具有季风倾向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