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原创】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4)
【绝密原创】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6)
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6)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
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
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江西省201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尝试概括三种主要的古文论研究方法,即“史”、“论”和“释”。
“史”的做法,是百年来成就蔚为壮观的事业。
郭绍虞、朱东润等前辈学人汇辑和整理大量的思想资料,搭建了历史性的基本框架。
从主导叙事来看,“史”的做法多以文学独立、形式变迁和思想进化的指导思想为内在红线,显现出浓厚的进化论和目的论色彩。
对观念史及其链条进行理论上的批判是容易的,当然,还可以为“史”的做法作辩护,比如强调古文论的研究主要在于考订事实,相关研究不过是还原存在过的思想事实。
为了克服所谓主体倾向和历史偏见,还原法甚至扔掉“史”的帽子,而大力以实证、客观为号召,不过其结果往往走向“材料崇拜”,也带来一厢情愿的“移情”特点。
和那种追踪古典文学作品作者原意的主张一样,这种以“重现过去”、将“过去”从“现在”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主义强调必须设身处地,体察古人的内心世界,竭力排除当代主体必然之定见。
如果从“史”的做法挣脱开抽身而去,不满足于将古文论视为一劳永逸地纯化和固定的“观念”目录,则“论”的做法可能是一条出路。
所谓“论”的做法,主要是指立足于当代基点而把历代诸多古文论文本置放在一个共时平面上展开,对其间总体结构和内在脉络进行逻辑的和整体的把握。
【绝密原创】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5)分解
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5)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建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
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不可能再满足于过去的传统侄桔与束缚,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
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
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与安定,这时期的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精神文化、精神价值上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精神生活的全新把握。
文化成为这种要求的源动力,精神上的富足在这一时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而与文化相对应的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吸收、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寻求发展与自我展现、自身发展的契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自然而然地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历史演变。
一百多年前,从一批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艺术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的时候起,中国的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徐悲鸿、李可染、林凤眠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同样也在被当今的艺术家们继承与延续着。
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在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践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
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标准。
(审核版)山西省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山西省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唐时期,邮驿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全国驿传的正常进行。
隋朝国祚甚短,关于邮驿系统的记载不多,但零星留下的史料足以使人观察到当时邮传的效率。
《隋书》记载,隋炀帝亲征高丽,30万大军就是凭邮驿集结的。
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两次发兵讨伐,都依靠全国的驿路。
李唐建国后,邮驿制度在隋朝基础上更加完善。
在王朝中央和地方,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唐六典》载,六部中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专管国家的驾舆和驿传之事。
驾部郎中同时也管马政,这样便于邮驿中马匹的统一使用。
在地方,诸道节度使下,有专管邮驿的馆驿巡官四名;各州,由州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到县一层,则县令兼管驿事。
至于乡一层,《通典》记载,唐玄宗以前,主理驿务的称为驿将,本不固定,由当地“富强之家主之”,唐肃宗以后改由政府任命驿长主管。
这套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管理着全国两万多名邮官、驿丁和总计约五万里驿程的邮路。
唐政府还有定期对全国邮驿的考核制度。
《唐会要》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曾让各道观察使任命判官,到各州县考核邮驿事务,完成任务者有奖赏,有违法越轨行为者将受到惩罚。
贵州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牙舟是贵州省平塘县一个偏僻的村落,主要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民俗文化丰富,境内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和适合烧陶的栗木。
明朝洪武年间,江西人杨正真入黔,在平塘地区建长官司衡署以后,社会秩序安定,江西迁居平塘地区者日众,陶瓷生产工艺随之传入,于是产生了牙舟陶。
牙舟陶是汉族带入的一种制陶技术,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
布依族是当地人口占比例较多的一个民族。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迫切需要寻求精神的庇护,于是便产生了图腾崇拜。
布依族的图腾主要有龙凤鱼等,这些图腾作为装饰,被应用在衣服、染织、雕刻等方面。
一方面,由于铁器等的出现,传统陶器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不得不开发新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陶工的审美,他们从布依族的图腾、礼仪、古代图案中吸取元素,加入自己的想象,形成了这些独特的造型与装饰。
这正是牙舟陶宝贵的艺术价值所在。
牙舟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装饰效果。
牙舟陶表面千奇百怪的装饰,特别是由当地陶工想象、设计后制作出来的“小怪兽”样子的雕塑摆件,一个个龇牙咧嘴,形态夸张。
碎玻璃、粘土、草木灰、着色氧化物等原料形成的透明颜色釉,便成为牙舟陶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牙舟陶使用光泽度良好的玻璃质釉水,由于玻璃质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体膨胀系数,因此在烧制完成后便形成了特殊的冰裂纹,色彩古拙,淡雅和谐,充满一种神秘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适应性试题(一)语文含解析
考生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18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语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私是人的一种独有的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
只要人有羞耻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
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别。
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
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民主、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
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
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
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范围内个人自由的追求越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
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
网络隐私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私人事物、活动和相关信息,网络隐私本身是一种新的隐私形式。
在虚拟空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隐私被窥视和侵害的几率越越大,社会后果也越越严重。
“网络隐私无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极容易受到侵犯,隐私很容易遗失或被窃取。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
最新-2018年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精品
18年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瑰.丽皈.依龟.甲大家闺.秀岿.然不动B.管辖.狡黠.挟.制自顾不暇.狭.路相逢C.蓦.然阡陌.模.样秣.马厉兵脉.脉含情D.诚挚.耸峙.雉.鸡独树一帜.炙.手可热2.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清新喜人的图画。
②石拱桥不但形式,而且结构坚固。
③可怕的病魔终于被两位医学专家了。
④诸葛亮七次捉住孟获,使得孟获最终。
A.幽美优美降伏降服B.幽美幽美降服降伏C.优美优美降服降服D.优美幽美降伏降伏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您初到北京,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如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有些什么困难,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B.据央视索福瑞统计,首场《加油!好男儿》在上海收视率达到3.6%,令当时的“超女”望其项背....。
C.高雄在民进党执政下,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居不下。
高雄港从全球第二掉到第六,如果台湾经济出现被边缘化的危机,则高雄更是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最大。
D.12月2日,他的老母亲不幸去世,他如丧考妣....。
许多亲戚朋友邻居等都赶来,要送礼金、送花圈,他却都一一回绝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迄今为止,中国经济一直得益于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
但由于出生率和平均寿命的增加,使中国社会迅速老龄化。
B.在企业管理这个行当中,变化最快的可能要数管理者的头衔了。
原来叫掌柜的,后来叫经理,这几年又从老总、总裁更新为CEO、CFO了。
C.沙龙的病虽然给以色列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是也影响到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
D.在一个崇尚无纸化的时代里,网络出版商发现,平面媒体的存在有助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可信度的原因。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可控核聚变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2018年最新版本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高考押题题库Word版
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 附详尽参照答案 )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l~ 3 题。
浅析书法的演进理路叶培贵书法的演进理路大概能够分为三种。
魏晋至宋朝渐次建立起来的“丈人传统”,重申,书法的精英文化品行,到现在仍深含着对民族文化中兴的热忱盼望;清朝建立的“碑学传统”文革后又扩展为“民间书风传统”,赞叹无名书迹的勃勃活力,表现出对威望次序的挑战,充满着必定个体生命价值的激烈意向;借鉴改革开放后从欧美进入的前卫艺术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书法” ,其表现是放弃汉字的“限制”,以笔墨的抽象组成(以致行为、看法)为表现方式,使书法成为“世界艺术”而非不过是“民族艺术”。
这三种演进理路互相交融,形成此刻书坛纷纷复杂的场面。
传承上千年的文人书法传统由宋朝人最后建立而成,理论和实践遗产最为丰厚,社会接受基础也最好。
明末清初“布衣文人”“布衣艺术家”大批浮现,把原属精英的书法艺术拉向世俗生活。
近代以来特别是文革的损毁,使今世一部分书家人文修养和知识组成与宋元以来的丈人有了巨大的差别。
假如失掉了人文修养和知识系统的支撑,仅从技术层面上而言,“文人传统”徒有其表。
那么如何对“文人传统”进行发掘和继承,是今世书家需沉思的问题。
清朝后期至民国,何绍基、赵之谦以致“碑学”理论的主将康有为等在实践方面吸纳传统文人书风,走碑帖兼综的道路。
刘熙载、杨守敬等人提出,碑帖二者,各有其骨、各有其韵,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碑学传统” (“民间书风传统” )在精神内容的建立乃至技巧的发展上,均难走开丈人传统的扶助。
“碑学传统” (“民间书风传统” )也面对追问。
旅美学者白谦慎曾尖利提出:“经典能否能够无穷度地扩展?”假如北朝的“穷乡子女造像”(甚至古代的所有笔迹)能够无穷度地被追认为经典,那么现代人顺手书写的笔迹若干年后能否也应当享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它们相同也拥有任意、不拘、变化无方等等“形式特点”和“意味”。
2018高考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18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自省、自律不是集体本位主义的定语;“进一步形成了”也不对。
2.B【解析】A“完全不能适用”太绝对;C“千年来互相借鉴……才生成”错;D“恶劣”错。
3.A【解析】都是抗争。
4.C【解析】补充交代的是作者与曾经生活过的小城里的河和柳的缘分,并不是“小城带给作者的伤害”,这也没有“为前面各段的描写和叙述笼罩上了阴影”,前文的描写和叙述是明朗的。
5.(1)柳姿态美好,含情脉脉,它的一枝一叶都激起人的喜爱之情(招人喜爱)。
(2分)(2)我寄寓的这片土地确实风物优美;我借用杜甫的三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它的美,没有任何的浮夸。
(3分)6.第一问:柳,是河边风景的主体,是观看对象的主体;河,使看柳的人与柳之间有所隔,盈盈的波光映衬着柳的风姿和神韵。
(2分)第二问:与以前在小城兴味深长地隔河看柳形成对比,表达此后无缘隔那河看那柳的怅然,更加突出对小城的热爱和眷恋。
(4分)7.C【解析】“材料二中三个图表中的数字都是政府公布的”错误,材料二图一下面的“注”明确说,“省际差异系数由研究者计算得到”。
8.CD【解析】A 项“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异系数也降到了十三年来的最低水平”的结论不准确,从图2可见,初中阶段的省际差异系数在2012最低,是0.55;B项“较小”错,从图1和图2中的数字大小即可看出,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应该更大一些才对;E 项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应是“进一步厘清”。
9.①可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解决中西部、农村等贫困地区公共资源短缺的问题。
②可以解决不同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③有利于夯实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10.B2018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 311.C【解析】按规制,臣民的丧服为白色。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适应性试题语文试卷(扫描版)
答案1.B,A项“书法向现代性转型,实现了从‘阅读’向‘观看’的转变”错,从“阅读”转向“观看”,是审美革命。
不是书法转型。
C项“所以”前后非因果关系,是并列关系。
D 项错在“解构汉字”,兼顾可读性就不能解构汉字,解构了汉字,就不能保持书法的本质属性。
2.D,D项“更好地指导观众欣赏书法,是本文的现实意义”错,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更好地指导书法家的创作”,从“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是否现代书法创作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等内容可以看出来。
3.A,A项“可见这些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他们”错,因为现代书法观众关注的是“有意味的书法形式”。
所以他们知道自己喜爱的是书法的外在形式。
4. C (C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
)5.可敬之处: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温厚乐观、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一个要点1分,2个3分,3个4分,4个5分)6.(1)作者通过最后的“叩问”总结全文,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的“生无所息”联系起来,丰富文章内涵,升华文章主旨。
(2分)(2)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
理由:母亲任劳任怨,辛劳一生;作者自己“多年来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观点1分,三点理由各1分,共4分)7.D,“向与人们基本生活相关的传统产业”错8.AC,B项,强加因果;D项,“非外在因素”错,原文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E项,“参与企业管理”无中生有。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多于或少于两项不得分)9.①政府重视。
国家的创新政策,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打造区域名片的引导和支持。
②社会土壤。
新经济时代,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推动了独角兽企业的发展。
③投资者看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前景,敢于投资。
河南省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扫描版)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9分)1. (3分)B (A项,“为了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理解有误;C项,“城市内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理解有误;D项,“城市的街道、交通线路都与城门直接相通”理解有误)2. (3分)D(“文章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分析有误)3. (3分)D(“这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进步”说法有误)(二)(14分)4. (3分)D(“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分析有误)5. (5分)①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
②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 (6分)①照应题目,体现巧妙构思。
②村民对美的感受被唤醒,强化主旨。
③营造美的意境,增强艺术感染力。
(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12分)7. (3分)A(“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理解有误)8. (5分)AD (B项,“男性看网文的时间更长”有误;C项,“根本原因”有误;E项,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自信不是网络文学本身彰显和体现的)(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9. (4分)①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②商业模式的市场化运作。
(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19分)10. ( 3分))B(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
时诸军久出,粮响苦不继。
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11. (3分)C(“为太子特设”错误)12. ( 3分)C(“后又受命监修国史,独自完成了后妃、功臣传”错误)13. (3分) (1) (5分)太平请求委派官员去收购金银,得到的金银不可计量,后来战事兴起,这些金银最终派上了用场。
2018最新试题资料-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5
c
高考适应性考试语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第I卷1至4页,第II卷5页至12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答第II卷时,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语言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曲调/曲尽其妙箴言/三缄其口款识/汪洋恣肆复辟/刚愎自用
B、蹊跷/独辟蹊径琅琅/不稂不莠吁请/阿谀奉承咀嚼/踽踽独行
c、饮马/饮泣吞声拙作/左支右绌颤栗/明修栈道蚀本/箪食壶浆
D、症结/对症下药泥淖/艰苦卓绝跻身/老骥伏枥肖像/犯而不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数千万未成年人纷纷涌进游戏玩家大军,竟然达到废寝忘食、旷费学业,导致亲情冷漠的惊人地步时,人们才意识到网瘾问题的严重性。
2018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
2018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河南省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墙的修筑是渐进的过程。
许多城市城墙的修筑和不断加固,最直接的意义是使城市少遭或免遭战火的破坏,保存了江南城市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江南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如五代时,钱缪驻扎杭州后,修筑城墙七十里,建城门十座,使杭州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杭州“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城墙的修筑能确定城市的范围。
江南城市城墙的修筑,使城市范围得以固定,同时一些城市数次修筑城墙,也促使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面积的大小,能说明城市容纳的人口数量,城市街道、桥梁、河道的布局状况,及其相应的城市工商服务行业的发展程度。
在没有修筑城墙之前,城市的发展是无序和杂乱的,城市是不固定的,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子城而向外散状弥漫式地发展。
一旦修筑了城墙,城市范围就确定下来,城市就会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序地发展。
城墙的修筑使城市管理者能根据城市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地规划城市内的街道、坊里建设。
修筑城墙时,根据地形特点,江南城市往往在四面修筑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外接重的交通线路,内与城内的街道相通,城内外的交通紧密连接在一起。
江南城市都会建一至数条路面较为宽阔、方向是正南北或正东西的主干道通向主要城门。
与主干道相连的是深入坊里的小街小巷,方向也都是正南北或正东西。
可以说,城墙的修筑对城区内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城墙修筑后,城市的物质形态会更加完善,城市内部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城墙的修筑保证了城市的安全,使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江南城市的城墙使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清晰起来,城市比农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大大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涌入。
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相应地使城市工商服务行业迅猛兴起,城墙内人们的财富快速聚积,从而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城市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江南各大城市迅猛发展。
2018年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托物言志的咏物传统下,物与特定情感或人格象征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合。
竹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竹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获得经典化了的象征意义。
宋代诗人的咏竹之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
然而,苏轼一些诗歌对竹的游戏性观照,是诗人对竹之诗意的新探索,体现了经典意象在个人化写作中的意义分化。
苏轼以游戏性的态度写竹时,以个人化的观照表现竹,探寻竹给人带来的幽默联想,体现出与正面托物言志相异的写作方式,于是竹在诗中的意义有所分化。
不过,虽然苏轼对竹的观照描写有许多私人化因素,但其精神内涵的底线并未被打破。
游戏性的写作,只是从各种角度使竹的形象更为亲切、生动、丰富。
对与竹相关的私人事件进行征用或影射,构成苏轼游戏性写竹的一个角度。
苏轼常在诗中用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作为‚典故‛,这种‚典故‛可称为‚私典‛。
宋人作诗以好用典故著称,典故是文化背景相似的士子所共有的知识,可根据学识领会。
私典则相反。
通常而言,诗人会以‚自注‛的形式标明来历,交待事实之本,若非如此,旁人则难解其意。
苏轼在咏竹诗中用‚私典‛咏竹,并不以对竹的描写本身为目的,而更看重借物所传递的绵绵情意。
不过,知名人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甚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成为传承时代记忆的一种方式。
苏轼游戏性写竹的另一特殊视角,则利用了从自己的一首诗中发展出的逻辑,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
这首诗如下: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理解这首诗中苏轼对竹的议论,必须注意写作的具体场景。
从逻辑上讲,‚食肉‛与‚赏竹‛并非不可兼得,苏轼反复申述二者之间的对立,是因此诗是对‚於潜僧绿筠轩‛的赋题。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
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2018届高三语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 2018届高三语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
5 c 河南省卢氏一高201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行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伺候/赏赐朔风/塑造教诲/晦涩难懂癖好/藏否人物
B.披露/露骨桔梗/诘责觊觎/瑕不掩瑜着落/不着痕迹
c.胴体/恫吓荏苒/妊娠矢志/试目以待邋遢/大加挞伐
D.阡陌/纤细押解/邂逅数码/数见不鲜栈道/打开信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国粹缉拿活性炭搬师回朝
B.安份蝉联下马威相形见拙
c.厮打杀青协奏曲牙牙学语
D.坐阵装潢贴标签皇天厚士。
【绝密原创】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9).
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9)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
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
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
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
”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牾,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
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
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
2018最新试题资料-高三10届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10届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高三10届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试卷高三10届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试卷
5 c 高三10届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试卷
一、语言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簇新/蹙额发轫/坚韧寒伧/沧海桑田
B 桎梏/纨绔拾掇/补裰菲薄/采斐然
c 自诩/阿谀讴歌/怄气翩跹/鲜为人知
D 裨益/媲美联袂/诀别孱弱/蟾宫折桂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宣传化系统发起的“爱的奉献”大型募捐活动,震憾人心,催人泪下,有效地凝聚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B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前往北川祭奠的人络绎不绝,面对废墟,他们沉痛地回想起去年那一场噩梦,默默地为长眠于地下的遇难者祈祷。
c 大地春回,万物复苏,在城里蜇伏了一冬的人们,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沉醉在鸟儿欢歌中,流连于烂漫花间,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D.受信贷紧缩影响,美国居民逐步压缩消费,其中备受亲睐的耐用品消费成为压缩的重点,这使得美国汽车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虽说技多不压人,但一个人本领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所谓一瓶不摇半瓶摇,生活中有所作为的往往不是全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人。
[s5u]
B 在NBA西部半决赛中被休斯敦火箭队逼成大比分3︰3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4)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
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
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
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
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
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
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
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
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
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
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
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
他能忍耐,能应付。
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
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
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
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
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
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
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
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
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
觅享用,那只是堕退。
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
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
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
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
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
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
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
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
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劫,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 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 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 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
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 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C. 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D. 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欣羡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B. 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
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须返回乡村去发展。
C. 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无法真正创造文化。
D. 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
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马婆的悲伤马婆从妹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
那么要强爱面子的马婆,面对路人诧异的目光视若不见。
仲秋的微雨浸润着马婆规整的套装,马婆的心凌乱成泥。
马婆没有回家。
她穿过两个十字路口拐进了龙泉湖公园,蹒跚地上了湖边八角亭。
马婆斜靠在亭柱上,不知不觉收住了眼泪。
过往的岁月就在马婆静静的呆坐里浮出了水面。
马婆还是马嫂的时候,精力全部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
从幼儿的益智类训练开始,到剑桥英语、到奥数培优、到解题速效……正规不正规的培训班,只要不与正课冲突,马嫂都推着儿子上。
马哥虽不太支持,可为了儿子的将来,只好认了。
儿子大学毕业去美国深造时,马婆费尽心机说服他留在了国外。
之后,马婆和马爷就成了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
尤其是马婆的妹妹。
她的儿子成绩不太好,毕业后留在了本地。
妹妹一生气就开骂,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得是什么日子。
每天早上一起床,马爷就打开电视,一整天不让关。
他说这样可以逼逼屋里的冷气。
马婆嘴上不说,心里也难受。
她觉得自己虽然有儿子,可常年过得却是没儿子的生活。
马婆整晚整晚睡不着,睡不着就想儿子,就想如何证明自己有儿子。
半月后马婆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马婆不再随随便便穿衣服了。
就连上菜场也是整齐的套装,昂首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
马爷说她,马婆硬硬地回嘴,我和那些没儿子人不一样,我有儿子,儿子在国外,怎么着也得给他充充面子。
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儿子去国外后,马婆很少再与马爷争吵。
用马婆的话说,这老东西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连儿子的面都难见,我得让他享享福。
马爷没有享福的命,儿子在美国定居不到两年,他就失去了健康。
一开始马婆没太当回事。
等她知道不好时,马爷的腿已经不太听使唤了。
马爷犯病是在早上,等办好住院手续时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
好在马爷是轻微的脑梗,没耽误多大事。
躺着输液的马爷,看到其他病人都有小辈陪着,羡慕得眼里几乎迸出血来。
他一忍再忍,最后还是张大嘴巴哀嚎起来。
马婆又累又急又尴尬,边向同屋的病人和家属道歉边劝马爷。
劝着劝着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
好在外甥及时赶到,止住了他们的哭声。
马爷出院后腿稍能走动,右胳膊和右手却失了灵活。
马婆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除了监督马爷进行自我煅炼外,就是不停地帮他按摩恢复。
马婆渐渐地瘦了,由原来的一百四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一十斤。
马爷看着难受,有时忍不住骂儿子。
马婆却不依,你知道啥,儿子不是没孝心,他在国外生活压力大,也难。
马婆出门买菜仍旧穿戴整齐,昂首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
斜靠在亭柱上的马婆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小时。
仲秋的微雨打湿了她的后背,马婆这才想起该给马爷做饭了。
马婆小心地下了八角亭,走出了龙泉湖。
平静下来的马婆又想起她从妹妹家出门时的情景。
今天是妹妹的六十大寿。
饭后,妹妹当着她的面又骂起了儿子。
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外甥喝多了酒,大着舌头回嘴,妈,你老……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一点……都不知道,我大姨和……大……姨夫的苦。
外甥媳妇忙岔开了话。
大姨,怎么不让姨夫来,就两站的路,来热闹热闹多好。
马婆强忍着将落的泪说,对了,我得回去给他做饭了。
外甥媳妇跑去厨房给马婆打包现成菜时,马婆挣脱妹妹的手就出来了。
等外甥媳妇追出来,马婆已经走了二十多米远。
听到喊声,马婆没敢回头,她怕自己满脸的泪吓坏年轻人。
马婆擦了擦眼睛,迎着仲秋的微雨向家走去。
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不能倒下,她还要照顾马爷,她还得撑起这个家。
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选自《当代短篇小说集》,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写马婆从妹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这是马婆因外甥的话而想到自己家的处境时流下的悲伤之泪。
B. 小说中马婆把全部精力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的情节,不仅突出了马婆的形象特点,也对马婆晚年的处境起了暗示性作用。
C. 马爷看到马婆连上菜场也穿整齐的套装,昂首挺胸,微微地耻高气扬,觉得妻子爱慕虚荣,在外人面前充面子,于是数落马婆。
D. “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以景物描写结尾,运用比喻手法,暗示马婆未来孤独的生活,引人深思。
5.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马婆的形象特点。
6.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
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在青衣,花杉、刀马旦等诸多行当,均有较高造诣。
②1934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宅,小时候他喜欢研究机械,喜欢吃牛排、披萨、巧克力。
后来还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曾经长期专研录音技术,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梅葆玖负责剧团音响,一管就是十多年,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赞。
玩音响是梅葆玖一辈子的爱好。
近50岁的时候,还去考了驾照,可驾驶卡车……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
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孩子,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③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
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
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