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性质及种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5dfa30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9.png)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一、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和氧化性等。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和电灯发光等。
化学变化包括燃烧、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和光合作用等。
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等。
二、仪器使用在使用仪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例如,使用滴管时要垂直悬空并注意三不要;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要接近刻度并注意读数;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称量范围,精确称至0.1g。
操作时,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称量后,应复位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对于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三、空气成分的探究化学家XXX发现,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和杂质组成。
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
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中,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和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被用作灯泡填充气体以及粮食、瓜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因此氦气常被用来填充气球,作为焊接金属的保护气体,以及制作霓虹灯和放电管。
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其物理性质研究
![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其物理性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21d0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9.png)
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其物理性质研究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组成元素。
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存在,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化学物质的种类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研究。
一、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是指不含碳的化合物,主要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
它们具有多样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和导电性等。
例如,氯化钠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它在常温下是固体,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
此外,无机化合物还可以通过热分解、还原和氧化等反应进行转化。
二、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受到分子结构的影响。
例如,醇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沸点和溶解性,而烃类化合物则具有较低的沸点和溶解性。
此外,有机化合物还可以通过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和取代反应等进行转化。
三、聚合物聚合物是由重复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们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弹性、可塑性和导电性等。
聚合物可以分为天然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两类。
天然聚合物包括蛋白质、纤维素和橡胶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合成聚合物则是人工制造的,如塑料和合成纤维等。
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改变聚合度、分子量和交联程度等来调控。
四、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液的物理性质受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溶液可以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例如,盐水是一种固体溶液,它由固体的氯化钠溶解在液体的水中形成。
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溶解度、浓度和饱和度等,这些性质对于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
五、气体气体是一种无定形的物质形态,具有较低的密度和可压缩性。
气体的物理性质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例如,氧气在常温下是气体,可以被压缩成液体或固体。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压力、体积和温度等,这些性质对于气体的储存和运输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化学物质的种类繁多,每种物质都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酸的种类与性质
![酸的种类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b4812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9.png)
酸的种类与性质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
它们具有特殊的性质,可以对其他物质产生影响。
酸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的,我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常常接触到这些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酸的种类与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酸的定义。
在化学中,酸是指一类具有特定性质的物质,能够产生氢离子(H+)。
根据酸性的程度,酸可以分为强酸和弱酸。
强酸是指能够完全电离生成H+的酸,如盐酸(HCl)和硫酸(H2SO4);而弱酸只能电离一部分生成H+,如醋酸(CH3COOH)和碳酸(H2CO3)。
常见的酸种类非常多,我们来逐个了解一下。
第一个就是硫酸,它是一种强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例如制造肥料、合成化学品和清洁剂等。
其次是盐酸,也是一种强酸,常用于清洁金属表面和调节PH值。
磷酸也是一种常见的酸,常用于制造肥料和食品添加剂。
此外,还有氢氟酸和氢氯酸,它们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用途广泛,如制造玻璃和金属加工等。
除了无机酸,有机酸也是一类重要的酸。
有机酸来源于生物体,包括水果、蔬菜和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等。
例如柠檬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存在于柠檬和其他柑橘类水果中。
它被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具有酸味增强和防腐的作用。
苹果酸是另一种常见的有机酸,存在于苹果中,可用于食品和药物工业。
除了酸的种类,酸的性质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首先是酸的酸度。
酸度表示酸的浓度和反应性的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酸度高的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反应性。
此外,酸还具有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性质。
当酸与金属反应时,会产生相应的金属盐和氢气。
酸还可以与碱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是因为酸和碱具有互补的性质。
酸呈酸性,而碱呈碱性,它们的中和反应会产生中性的盐和水。
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盐和水的原理。
酸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是食品和饮料工业。
酸作为食品中的调味剂和防腐剂,能够增加食品的口感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其次是医药工业。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重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131c4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7.png)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种类:混合物、纯净物
01
01
02
03
04
05
06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HCO3-- 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化学九年级期中考试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期中考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3550b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a.png)
化学九年级期中考试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及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物质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1.纯物质与混合物: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组成比例和固定的性质,如氧气、水等。
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盐水等。
2.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指的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氢等。
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
二、原子与分子1.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原子核周围。
2.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是由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组成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用来表示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是比较元素质量的常用单位。
3.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以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的粒子。
分子的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三、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1.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包含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2.物质的量和摩尔:物质的量用摩尔(mol)表示,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3.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能量守恒定律则指出,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四、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应用1.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良好的热导性,常用于制造工具、建筑材料等。
非金属则不具备金属的性质,如氮气、碳等。
2.酸和碱:酸具有酸性,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硫酸、盐酸等。
碱具有碱性,可以中和酸,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五、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1.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物质基本概念和原理
![物质基本概念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d7ee67e2bd960590c67783.png)
质量守恒定律
• 守恒的原因: •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
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 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 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
•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五个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
(5)没有电子的微粒是
;
(6)质子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微粒是
;
(7)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是
;
3 、例题 :
(1)某矿泉水标签上说明该矿泉水所含主要的矿物
质成份如下(单位毫克/L ) Ca- 20,K - 39 ,Zn
- 0.06,F - 0.02 等,这里的 Ca ,K ,Zn, F 是
指( )
B
A )单质 B )元素 C)原子 D)分子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质子(+) (相对质量约相等,都为1) 中子(不带电)(相对原子而言,原子 核体积小,质量大。)
电子(- ) ——相对质量为1/1836
氕---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物质的分类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四、化学用语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1、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相
互关系关系图表
宏 观
物质
微 观
元素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离子 原子
结构特点 相对原子质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762c39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3.png)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上册科学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天地人和社会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对四年级上册科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种类:四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常见的物质种类,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他们需要学会观察、描述和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学生应该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比如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
他们还需要了解物质的可压缩性、可延展性、导电性等性质。
3. 物质的变化: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认识到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比如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等。
他们应该能够描述这些变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原理。
4. 物质的制备: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比如水的净化、酸碱中和等。
他们还需要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导热实验、酸碱实验等。
二、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四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比如鸟类的羽毛、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等。
他们还需要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比如叶子、茎、根等,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他们应该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需要的养分和环境条件。
3. 生物的种类和分类: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分类关系。
他们还需要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法对生物进行归类。
4. 环境保护:学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他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
三、天地人和社会1.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学生应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板块运动等基本知识。
他们还需要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天文现象: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月食、星座等。
他们需要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拥有基本的天文观测能力。
高一化学必修一笔记第一章第一节
![高一化学必修一笔记第一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fe73192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f.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笔记第一章第一节】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在学习高一化学必修一的过程中,第一章第一节所讲授的《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无疑是我们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步。
这一节的内容围绕着物质的基本概念展开,主要涉及了物质的种类、性质以及物质的微观结构等方面,为我们打下了化学学习的基础。
1. 物质的种类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种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质多种多样,但根据物质的组成粒子种类和结构特征,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质量比结合而成。
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化学课程打下基础。
2. 物质的性质我们需要对物质的性质有所了解。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化学、物理性质以及相关的测定方法。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而物理性质则是指在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通过学习这些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规律。
3. 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指物质的微粒构成和排列方式。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组成,进而理解物质的微观性质和现象。
这对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看来,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不仅是为了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界的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作为高一化学课程的开篇,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我们今后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化学的奥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高一化学必修一笔记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对于我们打开化学大门,深入学习化学,以及更好地认识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总结的炼化基本知识
![我总结的炼化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458a8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7.png)
我总结的炼化基本知识炼化基本知识是指关于物质的变化与转化过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炼化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物质及其性质1.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具有确定的化学性质和特征。
3.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具有不确定的化学性质和特征。
4.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易燃性、反应活性等。
第二部分:元素与化合物1.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2.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3.元素和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
化学式描述了物质中元素的种类和相对比例。
第三部分: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重组、断裂和重新排列。
2.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方程式中有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化学键变化。
3.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第四部分:热力学和动力学1.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热力学性质。
2.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机制和反应活化能等。
3.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能量可以转化形式但总量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任何独立系统的熵不断增加。
第五部分: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量的变化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和反应物的物理状态等。
3.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并保持恒定的状态。
4.化学平衡符合化学平衡定律,即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保持恒定。
第六部分: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电子的转移。
2.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3.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半反应方程式表示,其中氧化半反应和还原半反应都包含电子的变化。
氧化物的种类与性质
![氧化物的种类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5d1ee1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0.png)
氧化物的种类与性质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氧化物的种类与性质,并探讨它们的应用领域。
一、氧化物的种类氧化物可以根据氧化态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氧化物和二氧化物。
一氧化物是指由一个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通常为MO。
常见的一氧化物有氧化亚铁(FeO)、氧化亚锡(SnO)、氧化亚铜(Cu2O)等。
二氧化物是指由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通常为M2O。
常见的二氧化物有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锰(MnO2)等。
除了一氧化物和二氧化物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氧化物。
这些氧化物的结构或性质与一氧化物和二氧化物有所不同。
例如,过氧化物是指含有过氧基(O2-)的氧化物,如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钾(K2O2)。
这些氧化物常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二、氧化物的性质氧化物的性质与其成分和结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氧化物的熔点较高,通常需要高温才能使其熔化。
此外,氧化物的溶解度通常较低,难以溶解于水等常见溶剂中。
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一氧化物和二氧化物在与酸反应时形成盐和水,这是由于它们对氧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例如,二氧化硫(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
一氧化碳(CO)在燃烧时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另外,一些氧化物具有特殊的性质。
例如,氧化铜(CuO)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促进氧化反应的作用。
氧化钙(CaO)具有很好的吸湿性,可以被用作干燥剂。
这些特殊性质赋予氧化物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氧化物的应用领域氧化物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金属冶炼:氧化物在金属冶炼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氧化铝(Al2O3)是铝的主要原料,用于生产金属铝。
氧化铁(Fe2O3)在铁矿石的还原过程中被还原为金属铁。
2. 陶瓷材料:二氧化硅(SiO2)是陶瓷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赋予陶瓷材料良好的耐热性和绝缘性。
无机物教案: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物质及其性质特点
![无机物教案: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物质及其性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48ea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1.png)
无机物教案: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物质及其性质特点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物质及其性质特点一、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是指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左侧和中间的元素,通常是固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韧性,同时大多数金属还具有较高的密度。
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其他元素形成硬质、脆性或者有机的合金。
一些常见的金属元素如下:1、铁(Fe)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的强度高、韧性较好、耐腐蚀。
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建筑、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
2、铝(Al)铝是一种轻质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韧性,耐腐蚀、不易生锈。
目前,铝已广泛应用于空调、电器、建筑和运输工具等领域。
3、铜(Cu)铜是一种玫瑰红色的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
因此,它广泛用于电气设备、制造、建筑等行业。
二、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指周期表右侧的元素,一些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下:1、氧(O)氧是一种必需的元素,与多种元素形成化合物。
氧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存在于大气中、水、地球和生物体内。
氧是一种极活跃的元素,它可以支持燃烧和呼吸过程。
2、氢(H)氢是一种最简单的元素,具有较小的原子量和较大的电负性,在自然界中一般以气态存在。
氢广泛用于制造化学品、电气设备和制氢等领域。
3、氮(N)氮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不活跃的气体,占据了大气的主体成分。
氮在自然界中广泛应用于化学、制造、建筑和农业等领域。
三、化合物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高度的分子化学结构。
一些常见的化合物如下:1、水(H2O)水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水被广泛应用于饮用、工业、农业和能源生产等领域。
2、氯化钠(NaCl)氯化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通常被称为食盐。
氯化钠广泛应用于调味、食品保鲜、和化学加工等领域。
3、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和地球所有的生物体内。
备战2019高考化学:常用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干燥剂的种类
![备战2019高考化学:常用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干燥剂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b1c901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2.png)
备战2019高考化学:常用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干燥剂的种类高三化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化学物质会频繁的出现在试卷中让你作答。
下面店铺为你带来了备战2019高考化学:常用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干燥剂的种类,欢迎阅读!高中化学常见干燥剂种类一.高中化学常见的干燥剂有哪些浓硫酸、五氧化二磷固体烧碱、石灰和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镁无水硫酸铜二.分类及使用:常用的干燥剂有三类第一类为酸性干燥剂。
有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硅胶等;第二类为碱性干燥剂,有固体烧碱、石灰和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等;第三类是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镁等。
三.常用干燥剂的性能和用途如下:1.浓H2SO4: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来除去不与H2SO4反应的气体中的水分。
例如常作为H2、O2、CO、SO2、N2、HCl、CH4、CO2、Cl2等气体的干燥剂。
2.无水氯化钙:因其价廉、干燥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
干燥速度快,能再生,脱水温度473K。
一般用以填充干燥器和干燥塔,干燥药品和多种气体。
不能用来干燥氨、酒精、胺、酰、酮、醛、酯等。
3.无水硫酸镁:有很强的干燥能力,吸水后生成MgSO4·7H2O。
吸水作用迅速,效率高,价廉,为一良好干燥剂。
常用来干燥有机试剂。
4.固体氢氧化钠和碱石灰:吸水快、效率高、价格便宜,是极佳的干燥剂,但不能用以干燥酸性物质。
常用来干燥氢气、氧气和甲烷等气体。
5.变色硅胶:常用来保持仪器、天平的干燥。
吸水后变红。
失效的硅胶可以经烘干再生后继续使用。
可干燥胺、NH3、 O2、 N2等。
6.活性氧化铝(Al2O3):吸水量大、干燥速度快,能再生(400 -500K烘烤)。
7.无水硫酸钠:干燥温度必须控制在30℃以内,干燥性比无水硫酸镁差。
8.硫酸钙:可以干燥H2 、O2 、CO2 、CO 、N2 、Cl2、HCl 、H2S、 NH3、 CH4等。
注:无水硫酸铜(CuSO4)(无水硫酸铜成白色)也具有一定的干燥性,并且吸水后变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但一般不用来做干燥剂。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全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ec3a85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4.png)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全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 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的粒子混合而成的物质。
2. 火的种类及使用- 火是一种产生光和热的化学反应。
- 火焰的颜色和温度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种类。
- 火焰的使用有照明、加热和烹饪等方面。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等。
-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但其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4.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 空气的性质包括可压缩性、有质量、占据空间等。
- 空气的重要性在于维持生物呼吸和支持燃烧等方面。
5. 溶液与溶解-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 溶解是指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
6. 酸、碱和中性物质- 酸具有酸性,能够与碱中和产生盐和水。
- 碱具有碱性,能够与酸中和产生盐和水。
- 中性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
7.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 非金属在常温下大多数是固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8. 磁性物质和电的基本知识- 磁性物质可以被磁铁吸引或排斥。
- 电是由带电粒子带来的物理现象。
-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相同电荷相互排斥,异电荷相互吸引。
9.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传播和反射的特性。
- 光的传播是指光在空气、水等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 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后改变方向的现象。
10. 热的传递和扩散- 热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 导热是指热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的方式。
- 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的方式。
- 辐射是指热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电磁波传递的方式。
聚丙烯酰胺种类及性质
![聚丙烯酰胺种类及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ce17f44acf84b9d528ea7a15.png)
聚丙烯酰胺的种类及性质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简称PAM,由丙烯酰胺单体聚合而成,是一种水溶性线型高分子物质。
单体丙烯酰胺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双键及酰胺基处可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采用不同的工艺,导入不同的官能基团,可以得到不同电荷产品: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
PAM的平均分子量从数千到数千万以上沿键状分子有若干官能基团,在水中可大部分电离,属于高分子电解质。
根据它可离解基团的特性分为阴离子型(如--COOH,--SO3H,--OSO3H等)阳离子型(如--NH3OH,--NH2OH,-CONH3OH)和非离子型。
产品外观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苯,乙醚、酯类、丙酮等一般有机溶剂,其水溶液几近透明的粘稠液体,属非危险品,无毒、无腐蚀性,固体PAM有吸湿性,吸湿性随离子度的增加而增加,PAM热稳定性好;加热到100℃稳定性良好,但在150℃以上时易分解产中氮气,在分子间发生亚胺化作用而不溶于水,密度(克)毫升23℃1.302。
玻璃化湿度153℃,PAM在应力作用下表现出非牛顿流动性。
使用特性1)絮凝性:PAM能使悬浮物质通过电中和,架桥吸附作用,起絮凝作用。
2)粘合性:能通过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作用,起粘合作用。
3)降阻性:PAM能有效地降低流体的摩擦阻力,水中加入微量PAM就能降阻50—80%。
4)增稠性:PAM在中性和酸条件下均有增稠作用,当PH值在10以上PAM易水解。
呈半网状结构时,增稠将更明显。
PAM的作用原理简介1)絮凝作用原理:PAM用于絮凝时,与被絮凝物种类表面性质,特别是动电位,粘度、浊度及悬浮液的PH值有关,颗粒表面的动电位,是颗粒阻聚的原因加入表面电荷相反的PAM,能速动电位降低而凝聚。
2)吸附架桥:PAM分子链固定在不同的颗粒表面上,各颗粒之间形成聚合物的桥,使颗粒形成聚集体而沉降。
3)表面吸附:PAM分子上的极性基团颗粒的各种吸附。
有机大分子物质
![有机大分子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68ad8c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2.png)
有机大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是化学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医学等众多领域的基础。
它们由一系列碳、氢和其他元素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定义、种类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定义有机大分子物质是由碳、氢和其他一些元素通过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们的分子量通常很大,可达到数千至数百万克/摩尔。
有机大分子物质通常分为两类:天然有机大分子和合成有机大分子。
1. 天然有机大分子天然有机大分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常见的有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天然高分子材料(如天然橡胶、木质素)。
这些天然有机大分子在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核酸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
2. 合成有机大分子合成有机大分子是通过人工方法合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这类物质具有多样的结构和性质,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计和合成。
合成有机大分子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医学、化妆品等领域,并且在新材料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有机大分子物质的种类有机大分子物质种类繁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机大分子物质。
1. 聚合物聚合物是由大量重复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根据聚合物合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自由基聚合物、阴离子聚合物、阳离子聚合物和络合聚合物等。
2. 天然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是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或制备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如天然橡胶、羊毛、海藻酸盐等。
这些材料在纺织、塑料、胶黏剂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功能性有机分子功能性有机分子具有特定的功能性质,如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生物活性等。
这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光电子器件和催化剂等领域。
三、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应用领域有机大分子物质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其中几个典型领域。
1. 生命科学有机大分子物质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组成的基本单位,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汇资料全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汇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9a510c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c.png)
一、物质与能量1.物质的种类:物质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等;化学性质包括燃烧、腐蚀等。
3.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4.火的燃烧:火的燃烧需要三要素:燃料、氧气和引燃温度。
二、力与运动1.力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和方向上的变化,力可以使物体加速或减速。
2.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运动的两种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刹车原理:刹车时,踩下刹车踏板,摩擦力使车轮减速,最后停下来。
三、天文地理1.天体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
这些运动造成了昼夜、四季等现象。
2.地球的构造: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
3.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大气环流、赤道附近气候和高山气候影响。
四、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结构与生长:植物的主要部分包括根、茎和叶,植物通过阳光、水分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长。
2.动物的适应环境:动物根据生活的环境,有不同的生存特征和行为习惯。
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五、健康与生活1.食物与营养:人体需要五大类营养物质,分别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分解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3.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和肺,完成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4.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70ad3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5.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运动与力1.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2. 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3. 力和力的效果:力的性质、力的作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4. 惯性:惯性的概念、物体的质量与惯性的关系5. 牛顿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6. 弹力: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Hooke定律二、能量与能量转化1. 功:功的概念、功的计算2. 功率: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3. 机械能:势能的概念、动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4. 能量转化:机械能的转化、能量转化的效率三、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的传播方向、光的反射和折射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规律、反射成像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规律、透镜的成像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光的分光光谱5. 光的传播和吸收:光的传播、光的吸收与透过四、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方式2. 声音的特点:音调、音量、音质3. 声音的反射:声音的反射规律、声音的回声4. 声音的共振:共振的概念、共振的条件5. 声音的传播和吸收: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吸收与衰减五、静电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电场的概念、电荷间相互作用2. 电场线和电场强度:电场线的性质、电场强度的概念、电场强度的计算3. 静电力:静电力的性质、静电力的计算、静电平衡4. 电场中的电势:电势能的概念、电势的概念、电势差的概念、电势的计算5. 电容和电容器:电容的概念、电容的计算、电容器的结构和类型6.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六、电流和电磁1.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计算、电路的概念、电路图的画法2. 电阻和电阻器:电阻的概念、电阻的计算、电阻器的结构和类型3.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概念、欧姆定律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4. 简单电路中的互动电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规律、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七、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概念、热量的概念、热平衡与温度计2. 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3. 物体的热性质:热膨胀、热容、比热容4. 热机和热效率: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效率的计算5. 相变和气体定律:相变的概念、气体定律的概念、气体状态方程八、原子和分子1. 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电子层、原子的化学性质2. 原子团: 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结构、分子的化学性质3. 元素和化合物:原子的周期表、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4. 分子量、摩尔和化学计算: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摩尔和化学计算、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以上是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的运动规律以及自然界中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其物理性质研究
![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其物理性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f301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b.png)
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其物理性质研究化学物质是指由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物质,它们根据其化学组成、结构以及物理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元素和化合物的混合物。
无机化合物是指由无机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无机元素包括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无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等。
无机化合物可以按照其晶体结构进行分类,根据晶体结构的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例如,具有离子晶体结构的无机化合物通常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和良好的电导性;而具有共价结构的无机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硬度,电导性较差。
有机化合物是指由碳和氢以及其他一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物理性质。
根据其分子结构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脂肪族化合物、环状化合物、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别。
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常见物理性质包括沸点、熔点、密度、溶解度等。
同时,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各种官能团,这些官能团会对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羟基官能团的存在会使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增加,使其变得更加亲水性;而烷基官能团则会使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增加其疏水性。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质。
元素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金属元素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非金属元素通常没有导电性,但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半金属元素则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一些物理性质。
化合物的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相对含量的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其相对含量会影响溶液的密度、沸点和冰点等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研究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了解其结构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为理解其化学性质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合成过程中,对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也是确保生产和实验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質的變化及形成
3-1 物質的性質及種類
一、物質的性質:
1.物理性質( ):
2.化學性質( ):
二、物質的變化:
1.物理變化:
2.化學變化:
常見的化學反應的類型:
①離子沉澱反應:
②酸鹼中和反應:
③氧化還原反應:
3.1-1物質的導電與解離~3.1-2物質的解離與離子
一、電解質:
定義:凡物質在熔化狀態或溶於水,能夠解離成⊕(陽離子)、Θ(陰離子)者,而使溶液具有導電性者,稱為電解質。
如:酸、鹼、鹽屬之。
種類:a.強電解質:在水中幾乎可以完全解離者、導電性強。
包括:強酸(H2SO4、HCl、
HNO3)、強鹼(NaOH、KOH、Ca(OH)2)、可溶性鹽(NaCl、KNO3、KI)。
b.弱電解質:在水中僅少部分解離者、導電性弱。
包括:弱酸(CH3COOH)、弱
鹼(NH3)、微溶鹽(PbCl2)。
特性:a.電解質以固態存在時不導電,其與時方可導電。
b.電解質解離後生成的陰、陽離子的總數不一定相等;但其生成的正、負電
荷的一樣,故電解質水溶液為。
二、非電解質:
定義:溶於水不解離成離子者,以「」狀態存在,其水溶液不導電。
種類: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乙醇(C2H5OH),大部分有機物均屬之。
3-1.3 物質的沉澱反應
一、意義:不同的兩種電解質溶液混合時,陰陽離子互相吸引形成化合物,若其在水中
溶解度小,則析出沉澱,此稱為離子沉澱反應。
二、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三、難溶鹽在水中溶解度的定量討論
1.溶度積常數:為或鹽在溶液中的相乘積,此乘積為一常
數,可簡稱。
2.溶度積常數表示法:
例題1. 列出下列各方程式之溶度積表示式:
① Mg(OH)2(s)Mg2+(aq) + 2OH-(aq)
② Bi2S3(s)2Bi3+(aq) + 3S2-(aq)
③ Hg2Cl2(s)Hg22+(aq) + 2Cl-(aq)
3.利用Ksp判斷兩溶液混合有否沉澱產生
兩溶液混合時:
(1)初離子濃度相乘積< Ksp:
(2)初離子濃度相乘積= Ksp:
(3)初離子濃度相乘積> Ksp:
3-1.4 物質的酸鹼反應
一、酸的共同性質
具有酸味,能使藍色的石蕊試紙變成紅色。
含氫原子的酸能和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氫氣。
水溶液有導電性。
酸可以和鹼中和,形成鹽類和水。
二、鹼的共同性質
具有苦澀味及滑膩感,可使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
水溶液具有導電性
鹼可與酸中和,形成鹽類和水
三、酸鹼學說
阿瑞尼士學說(游離說):
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