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ppt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非常广阔且多样化。

从北方的广袤大漠到南方的亚热带雨林,从东海沿岸到青藏高原,中国拥有五大自然地理区域。

这些地理区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带,因其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

古代的一些帝国,如夏、商、周,在这片地区兴起并繁荣。

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一直以来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年年的洪水灾害。

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农业基地,其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谷物和稻米的种植。

古代的楚汉争霸、三国鼎盛等重要历史事件,都与长江流域密不可分。

西南地区的高山巍峨,河流纵横,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多样性。

东南沿海地带被海洋环绕,其发达的交通和经济条件,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的门户。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是多样化的。

中国境内拥有广阔的森林、高山、平原、草地等。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位置,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但也带来了森林砍伐和生态退化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森林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高原,包括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

这些地理特点为中国的农业和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屏障,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的地理格局。

另外,这也造就了中国悠久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艺术。

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长江、黄河、松花江是最重要的。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疆域分并: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包括各个朝代的疆域范围、扩张与割让等,探讨疆域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2.政区演变: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包括郡县制、州府制、行省制等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合并等,揭示行政区划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3.城市位置与兴衰: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城市的位置、规模、功能和兴衰过程,探讨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揭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交通道路的开拓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开拓、建设和变迁,包括陆路、水路、驿站等交通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交通道路变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5.人口流徙与地理分布: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移民、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等,探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边疆民族发展与民族政区的形成: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以及民族政区的形成和演变,揭示民族发展和政区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变化,探讨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8.文化区域的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方言区、民俗区、文化圈等,探讨文化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9.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业区、工商业区、贸易区等,探讨经济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

从古至今,中国的地理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中原地区,到西周的中原与荆楚;从秦汉时期的中原与北方草原,到隋唐的中原与西北边疆,再到明清的中原与南方江南。

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地理范围持续扩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商业和政治变迁。

下面将就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展开论述。

自上古时期,中国的中原地区就开始发展出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和政治体系。

早期的中原地区整体而言比较贫瘠,文化相对落后,但是随着汉族的不断进入和耕种,中原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商业和政治系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诸侯国体系,不断扩大了自己的主权范围,从而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版图。

随着中国历史的推进,中国的版图也逐渐扩大,不仅包括了更多的地区,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文化和政治体系。

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中原和荆楚地区逐渐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家版图;在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大一统的帝国,不仅包括了中原和北方草原地区,同时也有了强大的商业和政治系统;隋唐时期,中国的版图又扩大了许多,不仅包括了中原和北方的边疆地区,同时也包括了西北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包括了中原、江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

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既有自然过程,也有人为的发展。

中国的版图和领土地图,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商业和政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融合了诸多地区、文化和通商的巨大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和历史,构建了较为丰富的文化与政治版图。

总之,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中原到现今的多个区域,中国的版图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商业体系。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地理变迁规律的学科,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古代学者对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载和描述。

早期的重要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并开始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地理问题。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20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系,并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

193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室。

此后,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以下趋势和变化:1.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学科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地理环境变迁研究,逐渐扩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经济地理、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

2.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3.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重视: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重视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应用,如文物、遗址、古地图等,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4.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与国际历史地理学界展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5.应用领域的扩展: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应用于城市化、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领域,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6.总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将会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涉及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地区划分、地理环境对人文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一、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主要有北方和南方之分。

北方地区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广袤平原,其地理特征是干燥寒冷、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南方地区则以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为主,其地理特征是湿润多雨、山脉起伏,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等作物。

二、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平原以及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

这两个地区在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变得更加突出。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仍然是主要的政治中心,然而,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各个小国的地理特征具有了更多的差异性。

例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齐国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制。

3.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表现为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基础的中原平原的统治地位更加突出,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4.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开始超过北方地区。

南方富庶的水稻种植和海上贸易使得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迅速,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经历了多次的洪灾和黄河改道,导致农业生产和人口减少。

三、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为不同地区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能。

例如,北方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而南方地区适宜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两大支柱。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教育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教育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教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地理特征的国家。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地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是对中国境内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与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其境内涵盖了广袤山川、大江大河和各类地貌,这些地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地理特征与历史演变: 中国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特征,包括广袤的平原、险峻的山脉、千湖万里的水系等。

这些地理特征对于中国的历史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两大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性格与价值观。

2.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合发展稻米种植;而北方地区则适合发展小麦种植与养殖业。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同经济区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

二、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1.培养地理意识: 地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理解各种地理特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理学科,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条件,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敬畏和珍惜之心。

2.加深国家认同感: 地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演变和地理特征,进而培养对中国的热爱、认同感和责任感。

3.促进环境保护: 地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地球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是丰富多样的,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地理区划、地理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地大物博,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地理特征。

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环境给了古代中国不同的资源和气候条件,也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地理区划的多元性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划呈现出多元性,主要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大区域。

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地势平坦,气候干旱寒冷。

南方地区则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地理区划的差异影响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地理因素对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因素对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河水泛滥和干旱气候给古代中国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也促使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生活方式和开拓精神。

长江流域的丰富水资源和温暖气候则为古代南方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地理环境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也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理因素使得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群体。

经由陆地和水路交通,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进行了频繁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地理边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边界通常以山脉、河流等为界。

这些自然边界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边界的存在常常导致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分化,同时也为不同民族的形成和交往提供了可能。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和因素影响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区的历史演变轨迹,也构建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面貌。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貌演变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貌演变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貌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地理和地貌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

本文将从时间长河中回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发展,并探讨其地貌演变过程。

一、原始时期的地理与地貌特征在远古时代,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原始状态,地理和地貌特征相对简单。

东部沿海地区为扇贝形地带,同时伴随着江河和湖泊的形成。

西部地区则以高山、河谷和盆地为主,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二、古代帝国时期的地理与地貌演变随着古代帝国的兴起,中国的地理和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万里长城作为防线,加固了中国北方边界的防御能力。

同时,修筑的运河系统也改善了交通和贸易状况。

汉朝时期,中国的地理版图进一步扩展,西部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中亚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此外,南方地区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改变了地貌和人类活动的模式。

三、中世纪时期的地理变化与地貌演变唐宋时期,中国继续经历地理和地貌的演变。

大运河的开凿对于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交通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地理学家郭守敬的工作为日后测绘地图和导航提供了基础。

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的统治导致了中国地理和地貌的变化。

蒙古人的骑马文化以及战争的频繁发生,对北方草原地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元朝灭亡后,中国重新回归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进行了七次北伐,从而将中国的疆域扩展到今天的边界。

这一时期还见证了颁布《海禁令》以保护国土安全和促进国际贸易。

四、近现代时期的地理变迁与地貌演变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地理和地貌变化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更大。

清朝时期,中国在与殖民主义国家的战争中失去了一部分领土,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地理影响深远。

中华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界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争议焦点。

中国政府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了西藏和新疆等地区的争端,确保了领土的完整性。

建国后的中国,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建设。

对黄河流域的治理和改造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的历史地理

中国的历史地理

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历史地理因其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特征而显得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地理特征的分布、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地理变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首先,中国地理特征的分布是多样化的。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其地理特征由东到西大致可以分为东南沿海地区、江河平原、山地和高原以及西北草原和沙漠。

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

东南沿海地区被深邃的海洋环绕,形成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港口城市。

江河平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聚居的地区,具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山地和高原地区则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西北草原和沙漠地区干旱缺水,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文明的兴衰都与其地理环境有关。

举例来说,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河流,它们贯穿中国大地,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人们在这里学会了农业,创造了青铜文明。

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河水泛滥,为稻米的种植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这两个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成为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域,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此外,地理环境与中国的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以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传统闻名于世。

地理环境的多样化造就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中国的山水画和诗词歌赋中常常描绘了山川的壮丽和河流的清流。

文人墨客们酷爱山水之美,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地理环境使得各地的人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人们生活在水乡,发展了船工、渔业和水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

最后,中国历史中的地理变迁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常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类型分为两类。

首先,在历史时期原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沙漠,称东部草原和荒漠地带。

第二,原理啊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进一步扩展,主要分布在西部荒漠地带。

4、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形成的沿岸沙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5、禹贡九州:九州是不存在的,是后代人们理想化的认识。

九州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九州包括冀州、蓘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后来,九州便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6、长城:长城是古代一种由城墙项链的城堡形成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边境地区重要的防御工事。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

跨学科融合
随着地理学、历史学、环境科学 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中国历史 地理学将进一步融入相关学科的 研究成果和方法,形成更为综合 的研究视角。
技术驱动的创新
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 术的进步将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提供更多数据支撑和分析手段, 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
全球视野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历史地 理研究将更加关注与世界其他地 区的比较和联系,从全球视角审 视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的经济版图逐渐扩大。
近现代历史地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近现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领土主权的变更、 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近现代时期,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挑战,如沙俄在清朝 末期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如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 约》等不平等条约。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下,中国开始了 现代化进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这些变革对中国 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中国
特点
具有时空双重性、人地相关性、动态 演变性。
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性
1 2 3
促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通过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 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借鉴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借鉴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变 化。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通过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古迹、古村落、自然景观 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初步发展
01
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汉唐时期。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一、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概述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就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到长江流域的楚汉文化,再到辽阔的西域和岭南地区,我国历史地理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成长与繁荣。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就在此兴起。

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长江流域:江南文化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开发较晚于黄河流域,但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在此兴起。

秦统一六国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

汉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更加凸显,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

3. 西域与岭南:多元文化的交融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而岭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地区。

宋代以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地区。

二、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事件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国学者前来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进一步推动了历史地理的演变。

2. 秦统一六国后的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这一制度为我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使得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3. 汉代的丝绸之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原与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沿线地区的城市兴起,如长安、洛阳、敦煌等,成为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节点。

4. 唐宋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校大四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与掌握历史上中华民族人文与自然历史的空间形成过程及其互动规律;二是在学习中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同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容量大,主要包括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文献等,涉及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地貌、政区、领域、都市、经济、人口、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 32课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人地互动关系为主线,教学中以运用理论讲授与实践考察为主要教学方式,将采用讲授、讨论、参观考察、作业、论文、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

二、课程大纲绪论教学要点: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归属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三、怎样学习历史地学考核要点: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历史气候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演变的趋势。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学时)一、冰后期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二、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第二节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2学时)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教学要点:中国古代森林植被变迁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中国境内的森林植被变迁(1学时)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第二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1学时)一、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分布演变二、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变迁趋势及原因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植被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教学要点: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变迁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重要珍奇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1学时)一、洲象与犀牛的分布变迁二、犀牛的地域消失过程二、长臂猿的历史分布情况。

第二节大熊猫与老虎的历史分布区域演变(1学时)一、大熊猫的历史变迁二、虎的分布变迁三、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关系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的原因。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教学要点:黄河变迁和长江流域水系演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二、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江河湖沼演变的规律。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沙漠化的趋势和原因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沙漠和沙漠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二、地质时期形成而在历史时期扩展的沙漠第二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的推移(1学时)一、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二、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考核要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推移。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海岸变迁趋势和原因。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下辽河海岸、渤海湾海岸历史变迁(1学时)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二、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第二节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1学时)一、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二、杭州湾的历史变迁三、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疆域演变的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东北边疆北部边疆西北边疆第二节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西南边疆东南沿海疆域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际争端。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教学要点:历代政区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1学时)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四、无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第二节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1学时)一、政区与自然的关系:山川形便二、政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犬牙交错第三节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地名关系(1学时)一、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政区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三、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关系考核要求: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原则。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教学要点:不同历史时期长城和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1学时)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二、秦汉时期的长城三、北魏至隋的长城四、明清长城五、长城的历史作用第二节中国古代关隘发展变化和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1学时)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考核要求: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

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农牧区、经济都会、经济重心的分布及变迁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始农业起源于早期农业生产(1学时)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二、历代农业经济区演变第二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迁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1学时)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的特点三、中国经济重心东南迁移的因素。

考核要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南迁移及原因。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水稻、高旱作物的分布及社会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于环境制约(1学时)一、水稻种植的起源二、历代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第二节高旱农作物、桑、农副业植物分布和变迁(1学时)一、高旱农作物种植与推广二、桑蚕业的发达与丝织业中心演变三、历史时期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考核要求:中国古代重要农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

第十二章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业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及原因(1学时)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二、历代都城的演变与原因第二节古代都城的选址、形制与社会关系(1学时)一、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原则二、中国古代都城形制三、中国古代都城与社会考核要求:关于农村市镇分布与社会发展关系。

(补充上课内容不足)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重要的交通要道。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的水陆交通(1学时)一、秦汉时期交通状况二、隋唐时期交通状况三、宋元时期交通状况四、明清时期交通状况第二节大运河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1学时)一、隋以前的运河开凿二、隋唐大运河三、元代以后运河与社会第三节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社会(1学时)一、西北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二、南方丝绸之路(海、陆)发展考核要求:中国古代交通的几种基本类型和历史影响。

第十四章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迁,中国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与分布变迁(1学时)一、历代人口数量变迁二、历代我国人口分布的变迁第二节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1学时)一、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二、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考核要求:历史人口变迁的特点;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地理教学要点:中国人才、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1学时)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二、中国风俗区的形成与演变考核要求:文化地理区域的历史演变。

第十六章历史地理文献与古地图研究教学要点: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古代地图。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释读一、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图第二节重要历史地理文献简介一、《汉书•地理志》二、《大唐西域记》三、《读史方舆纪要》考核要求:了解最基本的历史地理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8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