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95179b3783e0912a3162a4a.png)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的复习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角》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表示方法、比较和度量、对顶角性质、垂直及垂线的性质。
2、地位与作用角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的新的几何图形;又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础,体现了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二、复习目标分析1、掌握角的概念、表示方法,补角、余角、对顶角、角平分线及性质;2、会进行角的度量、计算、比较,会画直线的垂线;能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只是直观经验,对于角的定义和多种表示方法并未作深入研究;2、能力基础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3、困难预设将实物抽象成图形,再从图形抽象成符号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符号意识比较薄弱,,规范使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能力相当欠缺。
因此,在涉及到角平分线、垂直、互余、互补的几何推理时,学生会感觉无法做到说理明白条理,相当棘手。
四、复习策略分析1、精心设计闯关活动,激发学生复习兴趣第一关:基础关。
我设计了四个题目,它们包含了本章全部教学内容。
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抽取知识点,形成本章网络图。
第二关:巩固提升。
旨在巩固知识点的应用。
通过一系列变式题、开阔视野。
第三关:拓展延伸。
设计了一道中考题,既应用本节知识,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展示成果。
2、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合作探究本节课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运用问题串逐步引导,为学生创造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认定目标本节课我们复习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5820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7.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
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交流相结合。
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积极。
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
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
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
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
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
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能力。
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
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
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5ba9f33d4d8d15abf234e6e.png)
8.3 角的度量(1)学习目标:1、会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大小,并判断它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2、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它们之间的简单换算,3、会通过角度比较角的大小,计算角的和、差。
重点:会比较角的大小难点: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回顾旧知:怎样应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创设情境】1、你记得角的单位吗?2、会用量角器量角吗?师生共同认识量角器.3、1小时= 分钟,1分钟= 秒4、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探索新知】自学课本P10﹏12页10分钟,完成下面题目1、角的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把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是1度记作1°,1周角=360°;把1度分成60份,每一份是1分记作1′,1°=60′;把1分分成60份,每一份是1秒记作1″,1′=60″2、角的分类:(1)特殊的角:用一副三角板可画出哪些角(不大于180°):直接画:30°、45°、60°、90°;间接画:15°、75°、105°、120°、135°、150°、165°、180°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2)小于180°角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例1、计算:把56.32°用度、分、秒表示:解:先把0.32°化成分,即0.32°= 60′ ⨯0.32= 19.2′再把0.2′化成秒,即0.2′=60″ ⨯0.2= 12″所以56.32° =56°19′12″例2、计算:把18°25′12 ″化成用度表示的角.解:先把12″ 化成分,即12″ =(1/60 )′ ⨯12 =0.2′再把(25+0.2)′化成度,即(25+0.2)′=(1/60 )°⨯ 25.2 =0.42°所以18°25′ 12″ =__18.42°尝试练习:(略)例3、:48°22′13″ 与48.37°哪个大?0.37°是用十进制表示的,因此可先将0.37°用分、秒表示:0.37°=60′×0.37=22.2′,0.2′=60″×0.2=12″所以0.37°=22′+0.2′=22′+12″=22′12″因为22′12″<22′13″,所以48.37°< 48°22′13″.例4、∠α=37°50′∠β=52°10′求∠α+∠β与∠β-∠α。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7a13e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06.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准确测量一定角度并理解角的大小与形状的关系。
本节教学旨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与分析能力,构建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
在理解比例的概念中,学生应该能够对不同的比例关系进行比较,并且能够准确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例如测量和计算比例尺的使用等。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反思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解与演示结合、互动与实践并用的方法。
通过PPT演示,学生直观感受到淘气和笑笑玩度量角的游戏。
引导学生自主操作,用量角器测量不同角度的物体,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大小。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有待加强。
学生操作数量角器的技能还较为生疏,这与我设计的数目偏少、对学生能力的预估相对不足有直接关系。
改进措施:今后的教学设计应当更加详尽全面。
在巩固基础概念,如“度”常常测量长度时,可以设计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在操作技能的培训环节上增加练习次数和扩宽练习范围,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
三、作业设计与反馈反思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主要基于对同学们当堂实践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结合自评与互评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反思学生在独立测量角度时会遇到的问题,如身份角度是否准确、读数是否正确、如何用度量角器来测量复杂的角度等。
批阅并反馈作业过程中发现,课后许多学生对如何准确测量角度、如何利用测量结果正确计算形状的特点等知识点理解还不够深入。
一些学生的度量角器操作技巧还不够熟练,以及部分学生作品完成度较低。
改进措施:未来的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多元化和难度梯度的设置,增强作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设计作业时,要重点突出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从中锻炼学生的能力。
应附有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如度量复杂角度的新题训练等。
更应及时关注、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6255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e.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是这个单元中的重点,只有学生学会了量角那么在以后的画角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学习的得心应手。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学生很容易把度数读错。
不能怪学生不认真,也有我的责任。
首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要告诉学生使用的是那条0刻度线就从那边读起。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因为学生愿意听老师说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我们我是在不断的巡视和指导孩子们的。
关于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让孩子们做标记等。
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
在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05°)。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还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
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
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合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初中数学_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c121a476c66137ee0619d8.png)
8.3 角的度量(1)学习目标:1、会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大小,并判断它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2、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它们之间的简单换算,3、会通过角度比较角的大小,计算角的和、差。
重点:会比较角的大小难点: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回顾旧知:怎样应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创设情境】1、你记得角的单位吗?2、会用量角器量角吗?师生共同认识量角器.3、1小时= 分钟,1分钟= 秒4、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探索新知】自学课本P10﹏12页10分钟,完成下面题目1、角的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把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是1度记作1°,1周角=360°;把1度分成60份,每一份是1分记作1′,1°=60′;把1分分成60份,每一份是1秒记作1″,1′=60″2、角的分类:(1)特殊的角:用一副三角板可画出哪些角(不大于180°):直接画:30°、45°、60°、90°;间接画:15°、75°、105°、120°、135°、150°、165°、180°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2)小于180°角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例1、计算:把56.32°用度、分、秒表示:解:先把0.32°化成分,即0.32°= 60′ ⨯0.32= 19.2′再把0.2′化成秒,即0.2′=60″ ⨯0.2= 12″所以56.32° =56°19′12″例2、计算:把18°25′12 ″化成用度表示的角.解:先把12″ 化成分,即12″ =(1/60 )′ ⨯12 =0.2′再把(25+0.2)′化成度,即(25+0.2)′=(1/60 )°⨯ 25.2 =0.42°所以18°25′ 12″ =__18.42°尝试练习:(略)例3、:48°22′13″ 与48.37°哪个大?0.37°是用十进制表示的,因此可先将0.37°用分、秒表示:0.37°=60′×0.37=22.2′,0.2′=60″×0.2=12″所以0.37°=22′+0.2′=22′+12″=22′12″因为22′12″<22′13″,所以48.37°< 48°22′13″.例4、∠α=37°50′∠β=52°10′求∠α+∠β与∠β-∠α。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1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1](https://img.taocdn.com/s3/m/34cacc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f.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
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
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
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
"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
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
具体实施如下:活动一:伸展运动。
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
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
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
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
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
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范文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080a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c.png)
本文主要介绍关于《角的度量》这一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授课、互动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以期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角的度量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阶段进行了教学。
在第一阶段中,我主要对角的度量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角的度量单位、角的度量公式等。
通过这种基础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对角的度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探讨和实验操作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在第二阶段中,我采用了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角的度量的相关问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我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角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的度量知识。
在第三阶段中,我安排了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体验角的度量知识,并在操作中掌握实际技能。
例如,我可以使用角度计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际角度测量和计算,从而理解角的度量公式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我认为本次《角的度量》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角的度量相关知识,对角度的概念和计算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探究性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99cb7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7.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引言角的度量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角的度量通常是在严谨的几何学基础上展开的。
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角的度量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
本文将对角的度量教学进行反思,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
问题分析在进行角的度量教学时,我发现学生们存在以下问题:1. 对角的定义理解不准确学生们对角的定义的理解较为模糊。
他们往往只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端点形成的,却不能准确描述角的特点和性质。
这导致他们在后续的角度度量和角关系的学习中缺乏扎实的基础。
2. 角度的度量方式困惑学生们在学习角的度量时,经常将度量单位与角的类型混淆。
他们不清楚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角度度量方式,难以准确理解和应用。
3. 角的度量计算错误率较高在角的度量计算中,学生们经常出现计算错误。
他们会将度数与弧度弄混淆,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此外,一些学生对角度换算不熟悉,往往出现转换错误。
解决措施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清晰解读角的定义在教学中,我将更加详细地解读角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端点形成,并描述角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例题和示意图,使学生们对角的定义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 强调角度的度量方式在讲解角的度量过程中,我将特别强调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度量方式。
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不同类型角的度量方法,并与具体的实例进行联系。
同时,我将针对常见的角度度量单位进行巩固练习,如度、分、秒和弧度的换算。
3. 加强角的度量计算练习为了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计算的熟练程度,我将增加相关的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将包括角的度量计算、角度换算和角关系的应用等内容。
在课堂上,我将注重学生的错题分析和解答技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结语通过对角的度量教学的反思和分析,我明确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角的定义的解读,加强对角度度量方式的强调,并加强对角的度量计算的练习。
2024年《角的度量》说课稿
![2024年《角的度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084375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8.png)
2024年《角的度量》说课稿《角的度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角的概念、度量和计算。
在这一章节中,同学们将学习如何认识角的概念,并学会如何测量和计算角度。
这是一篇关于《角的度量》的说课稿,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角的概念、角的度量和角的计算。
其中,角的概念是本章节的基础,通过学习认识角的概念,可以为后续学习提供清晰的概念框架。
而角的度量和角的计算则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角的度量和计算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如何测量和计算不同角度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角的基本概念,了解角的度量方法和计算技巧。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地测量和计算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同学们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计算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同学们理解角的度量方法和计算技巧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特殊的图形,如直角、钝角和锐角等,引导同学们讨论这些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然后,引出角的概念,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方法。
2. 角的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事物的例子,解释角的概念,并介绍角的三要素:顶点、边和两条射线。
然后,阐述角的分类:零角、直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通过比较不同角度的特征和性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角的度量方法。
3. 角的度量方法(20分钟)讲解度量角的方法,首先介绍角度的单位—度和弧度,并阐述度和弧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然后,通过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并用直尺等工具辅助度量角度。
同时,引导同学们练习使用量角器和直尺测量角度,并解决一些角度计算题。
4. 角的计算方法(20分钟)讲解角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不同题目的要求,判断使用何种计算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44c8e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3.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在《角的度量》课程施行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要上好一堂课,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
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更应该先理解学生的知识根底及掌握新知识的才能程度。
我在执教《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力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领自主学习,捕捉观察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互相作用的过程,老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根底,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生疏的。
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颖感。
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
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
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
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
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利用直观教具,打破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角让学生来比拟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组角的大小关系,而第二组角的大小很接近,学生出现了不同意见,我借此时机引入上边介绍的新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第一组角的度数,再让学生算一算两个角相差多少度,以此来稳固测量方法。
在测量第二组角的时候,因为这组角边的长度悬殊大开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灵敏掌握角的测量方法。
经测量学生发现这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设计了考虑填空:角的大小与〔〕无关。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加深学生对此结论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电视天线做成的“活动角”,先延长角的一条边问学生角的大小怎样,再使另一条边更长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又依此缩短两条边,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d4245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3.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6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本单元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四小节内容。
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较难掌握和接受的内容。
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击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掌握。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1、重视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学生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利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效果更好。
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能不能延长,端点个数来加以区别。
由认识射线,引出角的概念。
本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表现不错,但在做练习题时,对于“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和“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出现了疑点,有的学生把每个点都用上,不能正确理解要求。
2、重视对量角器的认识。
量角和画角的前提是认识量角器。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齐量角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
课上通过学生观察和老师提示,明确量角器的构造:一个中心点、0—180度的刻度线(等分)、内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线。
要让学生指着量角器,充分认识内圈刻度是从右边读数,外圈刻度是从左边读数。
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对于量角和画角,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
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课上通过组内交流,班内汇报,老师示范。
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画角的基本方法。
我提示学生在量角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另一边看刻度”,学生在量角时,容易出现把内外圈刻度读错的情况,要及时指出错因,及时纠正。
学生会量了,画角就很容易了。
4、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作图,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和细心的习惯。
课前准备好作图工具和纸,按部就班的进行,不能偷懒,慢慢地就会有一个好的习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4cbb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9.png)
注意事项:
1.完成作业时,要求字迹清楚,计算准确,步骤完整。
2.对于选做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3.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与家长、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培养学生对数学角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角的度量、性质和应用的欲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通过对角度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角的度量,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分层次教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角的度量方法和基本性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索角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破重难点,强化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实际操作中掌握角的度量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克服角度计算的难点,提高计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培养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角的度量》数学教案设计
![《角的度量》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dd39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9.png)
《角的度量》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角的度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包括角度的定义、单位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度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角的度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角的知识,如角的定义、分类等。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知道一个角有多大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角的度量。
2. 新知讲解(15分钟):(1) 角的度量单位:介绍角度的单位是“度”,符号为°,并解释一度的角度大小。
(2) 角的度量工具:介绍量角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演示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 角的度量步骤:详细讲解测量角的度数的具体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实践: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给定的角,并记录结果。
(2) 交流讨论:小组内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原因。
4. 巩固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角的度量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5. 总结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2)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练习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f933a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2.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观看,相互介绍熟悉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沟通汇报,自主归纳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看、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的力量,在沟通汇报时,让同学学会倾听,培育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对内外圈刻度线的熟悉。
教学预备:量角器、三角板、牙签(或小棒)、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师:同学们,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多媒体出示画面),炮兵战士连续两次射击都没有击中目标。
在指挥员的指挥下进行了调整,第三次最终击中了目标。
师:炮兵战士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终击中了目标?(设计意图:此情境的创设既能围绕学问的关键点,又彰显了创设情境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也让同学产生了一种急迫学习的心理。
)二、引导观看,揭示课题1.回顾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依据同学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更多的同学体验到无限延长的含义。
2.出示课件。
师:把这些角根据从大到小的挨次给它们排队。
师:你知道∠3比∠1大多少吗?3.揭示课题。
师:假如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解决了。
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毕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让同学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知道∠3比∠1大多少吗?”抛给同学,由于无法用已有的学问阅历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同学的疑问,激发了同学探究新知的欲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6b4d4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3.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正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角的度量”这节课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量角器的摆放和利用内外圈的刻度读出角的准确度数。
针对学生在角的度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熟记量角的步骤“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最终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但是大多少不知道,从而引出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工具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践行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让学生回忆在之前的学习中测量长度、质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从而引出如果我们想测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量角器这个对学生讲有些陌生的数学工具,更加通俗易懂的告诉学生它是一个测量角的工具。
教学容中,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关于量角器你最想知道什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学生的汇报结果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很强,课前的预设他们都能够讨论交流出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量角器,借助课件展示出了量角器的中心、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了解了量角器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课本量一量课本上本节课所呈现的角,让学生试着量。
但是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数值不准确,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迷茫,但是大部分学生量角的步骤是正确的。
问题主要出现在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内圈看,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外圈看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为此,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无论看量角器的内圈还是看量角器的外圈我们读数的时候都是从小数值到大数值。
教学后,总结发现这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语言略微多一些,例如零刻度线、中心、内刻度线、外刻度线等,如果学生有较强的探索精神这节课是一节很容易学懂的课。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74294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0.png)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6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醉清风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有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
接受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得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演示量角的方法并榜样,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如“点对点,边以边,找0度,认刻度”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
看来,课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切实可行教学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二《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
为了讲授《角的度量》这节课,讲课之前我自己空讲了好几遍。
然而,每一次空讲过后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然后就进行整改,一次一次的整改之后,我发觉这节课并不是越来越好了,而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讲了。
原因是为了使这节课讲得精彩,每一次的空讲都在试图改变设计思路。
总觉得教学设计并不是那么得完美,思路不是那么得清晰,启发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得到位。
《角的度量》教案反思
![《角的度量》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96ee6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6.png)
《角的度量》教案反思教案反思:《角的度量》在本节课中,我教授了《角的度量》这个知识点。
该教案设计了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环节。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该教案的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有哪些?如何提高这个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的效果?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角这个概念。
2)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3)运用角的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课堂上的学生表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并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
在课堂练习部分,他们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其次,教学过程的亮点和不足。
课前准备环节中,我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了解角的概念,为课堂上的授课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环节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了角的度量方法。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还设计了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思考,加深对角度的理解。
另外,课堂练习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时间安排较紧凑,导致有些学生掌握程度不够。
部分学生在互动讨论环节中缺乏积极参与,导致合作效果不如预期。
其次,在课堂练习中,个别学生对于解题思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导致了一些错误答案的出现。
这说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在引导和辅导上还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
最后,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
同时,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考能力和解题思路,增加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题目。
另外,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鼓励他们在讨论和解题中提出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角的度量(1)学习目标:1、会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大小,并判断它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2、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它们之间的简单换算,3、会通过角度比较角的大小,计算角的和、差。
重点:会比较角的大小难点: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回顾旧知:怎样应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创设情境】1、你记得角的单位吗?2、会用量角器量角吗?师生共同认识量角器.3、1小时= 分钟,1分钟= 秒4、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探索新知】自学课本P10﹏12页10分钟,完成下面题目1、角的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把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是1度记作1°,1周角=360°;把1度分成60份,每一份是1分记作1′,1°=60′;把1分分成60份,每一份是1秒记作1″,1′=60″2、角的分类:(1)特殊的角:用一副三角板可画出哪些角(不大于180°):直接画:30°、45°、60°、90°;间接画:15°、75°、105°、120°、135°、150°、165°、180°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2)小于180°角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例1、计算:把56.32°用度、分、秒表示:解:先把0.32°化成分,即0.32°= 60′ ⨯0.32= 19.2′再把0.2′化成秒,即0.2′=60″ ⨯0.2= 12″所以56.32° =56°19′12″例2、计算:把18°25′12 ″化成用度表示的角.解:先把12″ 化成分,即12″ =(1/60 )′ ⨯12 =0.2′再把(25+0.2)′化成度,即(25+0.2)′=(1/60 )°⨯ 25.2 =0.42°所以18°25′ 12″ =__18.42°尝试练习:(略)例3、:48°22′13″ 与48.37°哪个大?0.37°是用十进制表示的,因此可先将0.37°用分、秒表示:0.37°=60′×0.37=22.2′,0.2′=60″×0.2=12″所以0.37°=22′+0.2′=22′+12″=22′12″因为22′12″<22′13″,所以48.37°< 48°22′13″.例4、∠α=37°50′∠β=52°10′求∠α+∠β与∠β-∠α。
因为∠α=37°49′ 40″ ,∠β=52°10′20″,所以(1)∠α+∠β = 37°49′ 40″ + 52°10′20″=90°(2)∠β-∠α = 52°10′20″-37°49′ 40″= 14°20′ 40″【巩固提升】1、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图1中的∠DOA,∠DOB,∠DOC,∠DOE,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2、45º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3、1800〞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4、53.37º=___º___′____〞; 24º12′36〞=_______º 90º-35º27′=___º___′。
5、已知∠α=37°50′,∠β=52°10′,求∠α+∠β与∠β-∠α【课堂小结】【达标检测】计算:(1) 49°38′+66°22′ (2) 180°- 79°19′(3) 25 °7′30″×5 (4) 90°3″ - 57°21′44″《角的度量》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一、学生学情分析教师对初一学生反映普遍是:学习基础较弱,但思维活跃、敢于质疑。
这些是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明显特点。
优势: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挑战老师,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强。
问题:自我意识强、人际交往困惑、不宽容、价值观不明确、看重金钱财富,个别自卑。
二、教材学情分析为了让学生熟悉度、分、秒的换算及其应用,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又结合课本的例题,学会通过角的度数比较角的大小,以及由十进制的度数向六十进制度数的换算。
三、问题:1.部分学生学习知识不扎实,不能主动的去学习。
2.懒于动脑,懒于动手,不能踏踏实实的去学习。
四、措施:1.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制定新的学习目标。
2.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3. 劳逸结合,珍惜点滴时间。
《角的度量》学习效果分析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了五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
既有基础知识的专项训练,又有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全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
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第一题:“考察角的度量单位的表示填空题。
”全班57名学生参与答题,55人全对。
有两位同学选了C。
分析原因主要对概念的理解不透。
第二题:“考察角的表示度分秒之间的转化。
”全班57名学生参与答题,50人全对。
第四题:“考察角的计算”。
53名能正确得出答案,另外4名同学,对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度数比不理解。
第五题:“考察角的综合运用计算”。
有45名同学,能正确的计算出结果。
其余的同学,有的能说出结果,不能写出具体的过程,也有部分同学不能得出正确结果。
从整体看,本次检测目标达成度还算是不错的。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学生几何题解题的思路的指导,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过程。
2.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分析的习惯。
《角的度量》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进行规范,属于一节概念课。
本节所学知识是今后几何学习的重要基础。
角与线段是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要素,角的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今后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的学习。
而且它也是学习三角形、多边形等复杂图形的基础。
可以说,它是学习几何知识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教学目标】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他们之间的简单换算,并通过角度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略几何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3、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角的和差倍分2、度分秒的互化评测练习:1、用度、分、秒表示:(1)0.75°=′=″⑵(3/4)°=′=″⑶16.24°=°′″⑷34.37°=°′″2、用度表示:⑴1800″=°⑵48′=°⑶39°36′=°3、计算:(1) 49°38′+66°22′(2) 180°- 79°19′(3) 25 °7′30″×5(4) 90°3″- 57°21′44″《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学习《角的度量》,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角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
如:利用类比的方法求角,以及度分秒的转化。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为60。
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角的度量》课程标准分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点,积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
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力。
四、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