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上《地形图》教案_3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名师推荐教学课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名师推荐教学课件

海拔
高原
500米以上
山地
500米以上
丘陵
500米以下
盆地
不一定
平原
200米以下
地形 特点
面积较大,外围 较陡,内部起伏 较为和缓
具有耸立的山 峰,陡峭的山 坡
相对高度较 山地小
四周高 中间低
宽广平坦
判断A、B、C、D、E各点所在的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
平原
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A.大陆架-洋底-大陆坡
B.大陆坡-洋底-大陆架
C.洋底-大陆架-洋底
D.大陆架-大陆坡-洋底
8.大陆架具有的特点是( )
①是大陆边缘的延伸 ②坡度平缓 ③水深较浅 ④表面起伏较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海洋中最深的地形类型是( )
课堂探究
地球上是山高还是水深?
计算:地球表面最高点和最深点的 相对高度是多少?
8848.86 -(-11034) =19882.86米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 相差悬殊,地表形态复杂多样。
陆地地形
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 陆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复习回顾:五种基本地形特征。
形示意图,观察并归纳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深浅变化,
完成表3.3。
海底地形类型
海底深度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洋盆
200米以内 从数百米陡增到数千米 通常超过6000米,是海洋中最深的部分
4000~6000米
洋中脊
脊顶水深一般为2000至30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

课题名称: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邵丽娜
学校: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二中学
课标要求
1.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目标
1.掌握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够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利用自制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等高线的特点。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并总结其等高线特征。

教学重点
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难点
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
地理模型教具教学、合作探究与启发式讲授
教学手段
地理模型教具、多媒体及学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上地理嫩江三中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导入授新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一、自主学习:●等高线地形图:1.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来表示。

2.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标注在地图上,再把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1)山峰:(2)山脊:。

(3)山谷:。

(4)陡崖:。

(5)鞍部:。

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3.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等高线(稀疏或密集),坡度缓,(易或难)攀登。

但距离远。

(2)等高线(稀疏或密集),坡度陡,难攀登,但距离(远或近)。

⑤⑤二、合作探究:1、活动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拳头,制作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图。

①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在自己拳头画出等高线,标注高度。

③张开拳头,总结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

④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达标一、完成教材P26活动题1.2.检测二、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巩固提升1、请将图中五个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填入下表。

代号甲丙丁EF GH地形部位名称2.甲地的海拔是米;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程标准解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非是要求只熟悉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一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处置不行也会是学习的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明白得概念,概念明白得了,具体估算确实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功效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因此,本专题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通过阅读讲义资料,明白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定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进程与方式】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窗直观明白得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

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画图,着重明白得学习明白得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3.通度日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课件3[1]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课件3[1]
过关斩将(2)
1、写出上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形态的名称:
A 山顶 C 山脊 D 山谷 E 鞍部 F 陡崖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2、判断下列等高线图所代表的山 地的各部分的名称。
山顶 A 300米 200米
200 100
D 陡崖
鞍部 C
陡坡
缓坡
等高线密集
等高线稀疏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过关斩将(1)


甲乙哪条登山路线省力些?为什么? 甲省力。 因为甲路线上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D
E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等高线图与地形图对比
等高 线密 集坡 度陡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处海拔相同。p25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6、等高线的稀疏
与坡度的关系
结论:等高线密集,坡度越
山顶 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目标:
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会 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坡 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山体部位
1、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 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 判读课 件3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八年级复习课)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及分层设色地形图;2、能力目标:提高区分地理概念的能力,提升看图析图画图的能力,提高整合知识能力;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利用图片获取知识过程中体悟自然地理的美好和整合知识的获得感。

教学重点: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教学方法:知识梳理整合、看图析图画图熟知知识、多媒体教学教学准备: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学情了解、教材考点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探索无限快乐无边”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二、我会算1、看图析图,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完成计算海拔——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A点海拔300米,B点海拔200米;A点B点间相对高度为100米2、举例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例如: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多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大别山1729米高是海拔;日常生活中说的身高、楼层高度是相对高度等;三、我会看1、引导看图,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较平坦,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崎岖不平、呈条带状分布。

2、小结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超500米超500米低500米不一定低200米相对高度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起伏小,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平坦3、地形图面面观(1) 等高线地形图简要识别(2) 地形剖面图的简要识别(3) 分层设色地形图简要识别四、我会细看等高线地形图1、引导看山体图,将海拔相同各点连连看,理解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2、引导看山体图,看各海拔高度及切口、切口投影,理解等高距及等高线地形图3、引导看山体实景图,理解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引导看图析图画图(1)理解山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高)(2)大胆质疑,理解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低)(3)理解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点的连线(4)理解山谷—等高线表现为向高处凸出(低处凸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5)理解鞍部—两山峰之间的低地,连接的地方(6)理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5、课堂巩固,辨认不同地形部位6、引导看图理解陡坡、缓坡7、引导看图理解,了解等高线剖面图的简单画法8、总结巩固(1)随歌谣学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等高线形成原理和性质2.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教学难点: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实践探索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以嵩山最高峰----峻极峰的高度究竟是1491.73米,还是1140米引入海拔和相对高度。

探究活动:根据课本P24页图1.35讨论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学生回答:地面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高度叫做相对高度。

教师提示:对比二者差异在于参照物不同。

展示姚明与李连杰的合照,两人的身高差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学生回答:相对高度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例子,用于进一步区分这两个名词。

海拔在图上如何表示?展示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的过程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学生回答: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活动:学生根据课件展示步骤,分小组利用学生课前制作的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总结绘制过程,启发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相邻两条等高线差有何特点?学生回答:都相差10米。

教师:这就是等高距,每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只有一个等高距。

在山体素描图上认识山峰、山脊、山谷,观察素描图上的陡坡与缓坡在地形图上如何反映。

学生回答: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讨论: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学生回答: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教师启发:闭合的等高线就是山峰吗?学生回答:还要满足数值变化特点对比山峰和盆地等高线。

初中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形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等。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和特征。

3. 掌握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方法。

3. 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坐标系的理解。

2. 地形图的测量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

2. 地图测量工具。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在地的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对地形图有什么疑问?二、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1.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等。

2. 示例解释比例尺的含义和作用,如1:1000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000厘米。

3. 介绍坐标系的概念,如经纬度和平面直角坐标系。

4. 讲解高程的概念,如海拔和相对高度。

三、阅读和理解地形图(15分钟)1. 教授如何阅读地形图,如识别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特征(坡度、坡向等)和高程信息。

2. 示例分析一张地形图,让学生实践阅读和理解地形图。

3.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和适宜的人类活动。

四、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15分钟)1. 介绍地形图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全站仪、GPS等。

2. 示例解释如何使用地形图测量工具进行地形测量。

3. 教授地形图的应用方法,如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等。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阅读一张地形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教授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方法,以及介绍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使学生对地形图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等高线地形图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地理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难点名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很难构件空间想象,对地形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反应就会一定的理解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展示五大基本地形的图片:品析图片,思考:千姿百态的地形如何转化到地形图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展示学习内容给学生出示本次微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重要的知识点。

提示学生明确主要内容,知道怎样掌握重点。

四、知识讲解1、讲解高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观察图片,老师讲解高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确海拔、相对高度的表示。

2、讲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利用动画一步一步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动画演示效果明显,学生可以记忆深刻。

3、讲解等高线的基本特性。

利用幻灯片展示等高线的基本特性,要求学生图文结合了解并掌。

培养学生观察及总结的能力,要学会自己读图并分析得出结论。

4、辨别等高线图上的基本部位。

把等高线图上的基本部位一一作一个具体详细的讲解,并配上相对应的图片对应演示。

把抽象的地理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5、基本部位总结记忆。

能力较高的学生直接观看大屏幕回答,能力一般的学生,看课本回答。

让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即让能力高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也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参与其中,调动积极性。

6、等高线与五大基本地形的关系。

通过表格将五大基本地形与等高线的形状一一作一个对应,让学生更深了解等高线。

2024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2024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第三节地图的选择和应用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3.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1.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电子地图的应用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理挂图,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认识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和常用的地图——地形图的判读,那我们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类似的地图呢?【讲授新课】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等。

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大家帮忙出主意。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大蜀山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2)据巴基斯坦媒体,25日报道,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24日下午发生的7.7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93人,另有 200多人受伤。

我想知道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在哪里?(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想怎样乘车。

学生讨论回答:1.到郊外的大蜀山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2.需要世界政区图;3需要交通图。

学习阅读地图的三部曲,掌握地图的应用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图上找到**路,**路,科技馆。

(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读图方法。

)(2)从市内到**机场,要经过哪几条道路?(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

)(3)在地图上标*火车站到**大学的最短路线。

(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和使用地图。

初一年级地理北京市地形图像教案详细步骤

初一年级地理北京市地形图像教案详细步骤

这是一篇初一年级地理的教案,主要介绍有关北京市地形图像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北京市的地理地形,提高其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本教案详细地阐述了具体步骤,供教师参考使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像,识别北京市的山川地貌和水系;2.掌握地形图的符号和基本知识,理解地形图的含义和用途;3.运用地形图像分析北京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现象,并发现其中的联系和影响;4.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升其地理学科的学习水平。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给出几组图片,请学生分辨据图像的地形特征、道路流向、河流的位置等箭头指示。

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地形图像的线条学习。

2.知识讲解教师给学生介绍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像,引导学生认识北京市的地形地貌和水系。

介绍北京市的位置,位于中国北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华北平原。

介绍北京市的山川地貌,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以燕山为主,形成由南向北向的山脉。

教师还可向学生展示燕山和其它山脉的图片,以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北京市的地界地貌。

3.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放置注重新型智慧的教学方法,使用北京市的地形图标示,讨论出北京市的形态、地理情况及其对人类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北京市所包含的地理名胜。

4.巩固练习教师将教室小组分为两组,在讲授的过程中使学生关注北京市中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让两组教室在各自的地形图上解决问题,分辨划分地形,填写北京市地质资料的报告,再以组为单位,开展比赛。

5.作业布置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篇针对北京市地形的学习文章,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北京市地理地形知识,帮助激发学生的地理想象力,培养其关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其地理学科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总结通过细致的教学安排和巧妙地教学方式,学生掌握了北京市地形图象的具体知识,培养了学生在地理学科中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学习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其探索地球环境的兴趣。

七年级地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七年级地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七年级地图教案范文(精选3篇)七年级地图教案1 在探究体验中快乐主动学习——《地形图》说课材料一、设计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

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绘制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可以说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

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这节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进行的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空间思维又是地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分层设色地形图又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常用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学生分析及学法改革知识掌握上,学生们已经在地形图的第一节课时了解了有关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陆地上的五种地形。

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

生理上,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结合我校的十五重大科研课题“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我们地理组的子课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关于课外信息充实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性研究”,本节课切实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形图教案初中

地形图教案初中

地形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能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要素。

3. 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实际的地理分析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地形图上各种地形要素的识别。

2. 地形图在实际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

2. 地形图阅读和分析的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能识别出哪些地形要素?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

2. 教师讲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的间距、颜色等。

三、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

2. 教师提问:你能识别出哪些地形要素?如山峰、山谷、河流等。

3.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讲解地形要素的识别方法。

四、地形图在实际地理分析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并提出一个问题,如:某地区最适合发展什么农业?2. 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并讲解分析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学会了如何阅读和分析地形图了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地形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阅读和分析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撰写地形图分析报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要素,并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实际的地理分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篇1)题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

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

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

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

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

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图的判读》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图的判读》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主要是因为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并且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初一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学目标】1.看山识山:在山体景观图上,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

2.画山识山:借助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说出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3.读图识山: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实验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电影《红河谷》片段,提出问题:电影《红河谷》中,两个英国人绘制的到底是什么?任务1 看山识山——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

教师展示某山地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对山地的不同印象。

学生根据经验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山体部位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看书回答:图中的500米、1000米、1500米各表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把看到的山体的海拔、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缓坡、陡坡、河流等信息转绘到地图上?任务2 画山识山——用半个土豆作为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转绘山体等高线地形图。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学情学法七年级的学生虽在小学有零碎接触一些地理知识,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像,包括示意图、地图、景观图等。

通过认真判读、分析、获取地理信息,并应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大学法,逐步掌握世界地形的有关地图和地理知识,落实教学主题。

一)、是自主学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分层设色世界地形图、各种示意图和景观图来设置问题,1、引导学生能读懂地图,利用地图复习旧知识和理解新知识。

2、引导学生层层理解五种地形的特点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

二)、是比较法:通过景观图的感性比较和列图表比较五种地形的异同,增加对世界地形的掌握;三)、是讨论探究法: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以及野外调查,了解你的家乡的地形特点,以及这种地形给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二、设计思想【依据课标】为满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新理念,根据课标,1、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2、利用图表分析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地形、分层设色、海拔、相对高度、高峻、山脉带【教材内容简析与教材创新处理】本课时主要是学习陆地地形和学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两大内容。

根据“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一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围绕一张分层设色的世界地形图来展开教与学,培养学生读懂地图、填充地图、分析地图的三大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图示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能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新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新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新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法:讲述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四、教学用具: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五、教学过程:(一)、兴趣激发,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追寻勘探队员的足迹,体验野外生活),教师激情导入。

(二)、明确原理,夯实基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手里的图,图上有什么?生:1、一些线条,2、闭合的曲线3、上面有数字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线和数字是什么意思呢?(设疑)请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师:地球表面的高山、低地,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同学们所看到的标有高度值的闭合的曲线就是等高线。

同样,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等高线是如何转化来的呢?录象揭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课件展示平面变立体的过程。

教具演示:更有真实感,看的更真切。

师:明确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同学们你能看懂等高线地形图吗?(可能有同学会举手,提到山顶,但对于其他的山体部位名称不清楚,教师因势利导)要想读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山体不同部位的称呼。

课件展示:教师拿出模型,请同学到讲台前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三)、动手操作,实战演练师:等高线地形图就能够形象地表示出山体的形态,同学们,你们手里的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是山体的那些部位呢?你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吗?演示教具和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第一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
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

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

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

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