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总结数学考试要注重计算,很多孩子成绩丢分在计算上,解题步骤没有问题,但是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马虎的问题,导致丢分,影响整体成绩。
下面是整理的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次函数应用题解题技巧:例1: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2cm,挂上物体后会伸长,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
如果挂上3kg物体后,弹簧总长是13.5cm,求弹簧总长是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果弹簧最大总长为23cm,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析:此题由物理的定性问题转化为数学的定量问题,同时也是实际问题,其核心是弹簧的总长是空载长度与负载后伸长的长度之和,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由最大总长→最大伸长→最大质量及实际的思路来处理.解:由题意设所求函数为y=kx+12则13.5=3k+12解k=0.5∴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0.5x+12由题意,得:23=0.5x+12=22解之,x=2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22例2:(1)y与x成正比例函数,当y=5时,x=2.5,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1,2)和B(3,-5)两点,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解:(1)设所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X把y=5,x=2.5代入上式得,5=2.5k解得k=2∴所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设所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此图象经过A(-1,2)、B(3,-5)两点,此两点的坐标必满足y=kx+b,将x=-1、y=2和x=3、y=-5分别代入上式,得2=-k+b,-5=3k+b解得k=-7/4,b=1/4∴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7x/4+1/4例3:拖拉机开始工作时,油箱中有油2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求油箱中的剩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并且画出图象.分析:拖拉机一小时耗油5升,t小时耗油5t升,以20升减去5t升就是余下的油量.解:函数关系式:Q=20-5t,其中t的取值范围:0≤t≤4。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思维导图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
的应用》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复习,一天顶一个月。
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课本共计13本,通常两年内学完,平均一年6本,每学期3本。
每本平均三到四章,每学期5个月,大约半月学完一章。
而高考总复习的时间则更为宝贵,如果高考一轮复习的时候,在基础知识模块,大家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去翻看教材显然得不偿失。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教材不重要,相反,教材非常重要。
而是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总结梳理的习惯,尤其是在高一高二的时候。
只要大家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就可以快人一步,将更多的宝贵时间拿来突破自己的弱项,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已经进入高三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后续我们会持续更新,大家关注我们的文章即可,我们会帮大家梳理好,大家可以通过文章末尾留言免费获取。
本文,我们主要梳理了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1(也就是高一数学)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主要内容大纲如下:
其中重点在于零点问题、函数模型及函数的应用。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回忆下。
一、函数与方程
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到本文为止,有关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也就是高一数学必修1)的内容,我们就在前面三篇文章给大家梳理完了,至于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及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请大家查阅我们前面两天的文章即可。
大家如果觉得这种方式好,可以自己下载思维导图软件尝试下。
时间紧迫,需要x mind 思维导图原图进行复习的同学,可以在评论区联系我们获取。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三要素
具体函数的定义域
定义域
值域
对应关系fຫໍສະໝຸດ 相等函数对应关系相同
定义域相同
总结提升:
素养作业·提技能
P67 1,2P72 2,5,6
新课讲授
x 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 y值 叫做函数值, 所有函数值组成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概念
“函数”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于17世纪后期首次采用
例1.下列对应关系下由A到B是函数关系吗?
123
A
B
456
f
A
B
f
(1)
创设问题·引出概念
若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
相等函数
即学即用 感悟新知
题型2 相等函数的判断
不是
是
不是
不是
是
旧知新解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持续探究 更上层楼
(1)
(2)
所以y=1是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1. 在集合的观点下函数是如何定义?2. 函数有哪三要素? 3. 相等函数是指什么样的函数?
阅读课本P60给出的4个实例,讨论下列问题:
自主探究
问题1 某“复兴号”高速列车加速到350km/h后保持匀速运行半小时。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S(单位:km)与运行时间t(单位:h)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③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 与之对应
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在问题①和问题②中,定义域就是A,值域就是B.
一般地,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 f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梳理相关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数集
- 集合的表示和运算
- 常用数集: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 数集的划分和分类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与应用
-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差集、补集
- 集合间关系的判定和表示
- 集合的应用:概率、分类、调查统计等
第三章:函数基本概念与性质
- 函数的定义和表示
- 函数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值域
- 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等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 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第五章:平面坐标系与直线的基本性质
-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使用
- 直线方程的表示和性质
-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第六章: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 向量的定义和表示
- 向量的运算:加法、数乘
- 向量的模、方向和单位向量
第七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 向量的数量积定义和性质
- 向量之间的夹角
- 向量的投影和垂直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学生们进行知识回顾和复有所帮助。
更多详细内容请参考教材。
高一上数学必修一第三章《3.1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知识点梳理

高一上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知识点梳理3.1.1函数及其表示方法学习目标:(1)在初中用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描述函数的基础上,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建立完整的函数概念,体会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3)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总结共性,抽象出函数概念,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重点】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函数分段不超过三段).【难点】1、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在情境与问题中感受高中函数表达方式与初中的不同。
一、函数的概念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函数的知识,例如已经总结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再例如,我们知道y=2x是正比例函数,y=-3x-1是一次函数,y=-2是反比例函数,y=x2+2x-3是二次函数,等等。
【情境与问题】(1)国家统计局的课题组公布,如果将2005年中国创新指数记为100,近些年来中国创新指数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以y表示年度值,i表示中国创新指数的取值,则i是y的的函数吗?如果是,这个函数用数学符号可以怎样表示?(2)利用医疗仪器可以方便地测量出心脏在各时刻的指标值,据此可以描绘出心电图,如下图所示。
医生在看心电图时,会根据图形的整体形态来给出诊断结果(如根据两个峰值的间距来得出心率等).初中实际上是用变量的观点和解析式来描述函数的,但从情境与问题中的两个实例可知,初中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情境与问题中的i是y的函数,v是t的函数,但是这两个函数与初中的函数有所不同,比如都很难用一个解析式表示,而且每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有了限制,等等。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讲义(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3.1 椭圆 ................................................................................................................................ - 1 -3.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 1 - 3.1.2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 12 -第1课时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 12 - 第2课时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的应用 ........................................................ - 23 -3.2 双曲线 .......................................................................................................................... - 35 -3.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 - 35 - 3.2.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 46 - 3.3 抛物线 .......................................................................................................................... - 60 -3.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 - 60 - 3.3.2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 70 - 章末复习 ............................................................................................................................... - 82 -3.1 椭圆3.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008年9月25日211.椭圆的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焦距的一半称为半焦距.思考:(1)椭圆定义中将“大于|F1F2|”改为“等于|F1F2|”的常数,其他条件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2)椭圆定义中将“大于|F1F2|”改为“小于|F1F2|”的常数,其他条件不变,动点的轨迹是什么?[提示](1)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2)当距离之和小于|F1F2|时,动点的轨迹不存在.2.椭圆的标准方程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为椭圆.()(2)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1,F2,P是椭圆上的一动点,如果延长F1P到Q,使得|PQ|=|PF2|,则动点Q的轨迹为圆.()(3)方程x2a2+y2b2=1(a>0,b>0)表示的曲线是椭圆.()[提示](1)×(2)√(3)×2.设P是椭圆x225+y216=1上的点,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1|+|PF2|等于( )A .4B .5C .8D .10D [由椭圆方程知a 2=25,则a =5,|PF 1|+|PF 2|=2a =10.]3.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F 1(0,-8),F 2(0,8),且椭圆上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0,则此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A .x 2100+y 236=1B .y 2400+x 2336=1C .y 2100+x 236=1D .y 220+x 212=1C [由条件知,焦点在y 轴上,且a =10,c =8, 所以b 2=a 2-c 2=36,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100+x 236=1.]4.方程x 2a 2+y 2a +6=1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6,-2)∪(3,+∞) [由a 2>a +6>0得a >3或-6<a <-2.]【例1】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F 1(-4,0),F 2(4,0),并且椭圆上一点P 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10;(2)焦点坐标分别为(0,-2),(0,2),经过点(4,32); (3)经过两点(2,-2),⎝⎛⎭⎪⎫-1,142.[解] (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且c =4,2a =10,所以a =5,b =a 2-c 2=25-16=3,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25+y 29=1.(2)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所以可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2=1(a >b >0).法一:由椭圆的定义知2a =(4-0)2+(32+2)2+(4-0)2+(32-2)2=12,解得a =6.又c =2,所以b =a 2-c 2=4 2.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36+x 232=1.法二:因为所求椭圆过点(4,32),所以18a 2+16b 2=1. 又c 2=a 2-b 2=4,可解得a 2=36,b 2=32.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36+x 232=1.(3)法一:若焦点在x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由已知条件得⎩⎪⎨⎪⎧4a 2+2b 2=1,1a 2+144b 2=1,解得⎩⎨⎧a 2=8,b 2=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若焦点在y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由已知条件得⎩⎪⎨⎪⎧4b 2+2a 2=1,1b 2+144a 2=1,解得⎩⎨⎧b 2=8,a 2=4.则a 2<b 2,与a >b >0矛盾,舍去. 综上可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法二:设椭圆的一般方程为Ax 2+By 2=1(A >0,B >0,A ≠B ).分别将两点的坐标(2,-2),⎝ ⎛⎭⎪⎫-1,142代入椭圆的一般方程,得⎩⎪⎨⎪⎧4A +2B =1,A +144B =1, 解得⎩⎪⎨⎪⎧A =18,B =1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1)定位置:根据条件判断椭圆的焦点是在x 轴上,还是在y 轴上,还是两个坐标轴都有可能.(2)设方程:根据上述判断设方程x 2a 2+y 2b 2=1(a >b >0)或x 2b 2+y 2a 2=1(a >b >0)或整式形式mx 2+ny 2=1(m >0,n >0,m ≠n ).(3)找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a ,b ,c (或m ,n )的方程组. (4)得方程:解方程组,将解代入所设方程,写出标准形式即为所求.[跟进训练]1.求与椭圆x 225+y 29=1有相同焦点,且过点(3,15)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解] 法一:因为所求椭圆与椭圆x 225+y 29=1的焦点相同,所以其焦点在x 轴上,且c 2=25-9=16.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因为c 2=16,且c 2=a 2-b 2,故a 2-b 2=16 ①. 又点(3,15)在所求椭圆上,所以32a 2+(15)2b 2=1,即9a 2+15b2=1 ②.由①②得a 2=36,b 2=20,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36+y 220=1.法二: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25+λ+y 29+λ=1.又椭圆过点(3,15),将x =3,y =15代入方程得925+λ+159+λ=1,解得λ=11或λ=-21(舍去).故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36+y 220=1.【例2】 (1)已知椭圆x 216+y 212=1的左焦点是F 1,右焦点是F 2,点P 在椭圆上,如果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那么|PF 1|∶|PF 2|=( )A .3∶5B .3∶4C .5∶3D .4∶3(2)已知椭圆x 24+y 23=1中,点P 是椭圆上一点,F 1,F 2是椭圆的焦点,且∠PF 1F 2=120°,则△PF 1F 2的面积为________.[思路探究] (1)借助PF 1的中点在y 轴上,且O 为F 1F 2的中点,所以PF 2⊥x 轴,再用定义和勾股定理解决.(2)利用椭圆的定义和余弦定理,建立关于|PF 1|,|PF 2|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解.(1)C (2)335 [(1)依题意知,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又原点为F 1F 2的中点,易得y 轴∥PF 2,所以PF 2⊥x 轴,则有|PF 1|2-|PF 2|2=4c 2=16,又根据椭圆定义知|PF 1|+|PF 2|=8,所以|PF 1|-|PF 2|=2,从而|PF 1|=5,|PF 2|=3,即|PF 1|∶|PF 2|=5∶3.(2)由x 24+y 23=1,可知a =2,b =3,所以c =a 2-b 2=1,从而|F 1F 2|=2c =2.在△P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得|PF 2|2=|PF 1|2+|F 1F 2|2-2|PF 1||F 1F 2|cos ∠PF 1F 2,即|PF 2|2=|PF 1|2+4+2|PF 1|.①由椭圆定义得|PF 1|+|PF 2|=2a =4. ②由①②联立可得|PF 1|=65.所以S △PF 1F 2=12|PF 1||F 1F 2|sin ∠PF 1F 2=12×65×2×32=335.]椭圆定义在焦点三角形中的应用技巧(1)椭圆的定义具有双向作用,即若|MF 1|+|MF 2|=2a (2a >|F 1F 2|),则点M 的轨迹是椭圆;反之,椭圆上任意一点M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必为2a .(2)涉及焦点三角形面积时,可把|PF 1|,|PF 2|看作一个整体,运用|PF 1|2+|PF 2|2=(|PF1|+|PF2|)2-2|PF1|·|PF2|及余弦定理求出|PF1|·|PF2|,而无需单独求解.1.本例(2)[探究问题]1.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应注意什么?[提示]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首先要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将题目条件转化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然后判断椭圆的中心是否在原点、对称轴是否为坐标轴,最后由定义确定椭圆的基本量a,b,c.2.利用代入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是什么?[提示] (1)设点:设所求轨迹上动点坐标为M (x ,y ),已知曲线上动点坐标为P (x 1,y 1).(2)求关系式:用点M 的坐标表示出点P 的坐标,即得关系式⎩⎨⎧x 1=g (x ,y ),y 1=h (x ,y ).(3)代换: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得到所求动点轨迹的方程,并把所得方程化简即可.【例3】 (1)已知P 是椭圆x 24+y 28=1上一动点,O 为坐标原点,则线段OP中点Q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圆C :(x +1)2+y 2=25及点A (1,0),Q 为圆上一点,AQ 的垂直平分线交CQ 于点M ,求点M 的轨迹方程.[思路探究] (1)点Q 为OP 的中点⇒点Q 与点P 的坐标关系⇒代入法求解. (2)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椭圆的定义进行求解.(1)x 2+y 22=1 [设Q (x ,y ),P (x 0,y 0),由点Q 是线段OP 的中点知x 0=2x ,y 0=2y ,又x 204+y 208=1, 所以(2x )24+(2y )28=1,即x 2+y 22=1.](2)[解] 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MQ |=|MA |, ∴|CM |+|MA |=|CM |+|MQ |=|CQ |, ∴|CM |+|MA |=5.∴点M 的轨迹为椭圆,其中2a =5,焦点为C (-1,0),A (1,0),∴a =52,c =1 ,∴b 2=a 2-c 2=254-1=214.∴所求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254+y 2214=1,即4x 225+4y 221=1.1.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求法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和代入法,本例(1)所用方法为代入法,例(2)所用方法为定义法.2.对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认识如果能确定动点运动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以利用这种已知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其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为定义法.定义法在我们后续要学习的圆锥曲线的问题中被广泛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3.代入法(相关点法)若所求轨迹上的动点P (x ,y )与另一个已知曲线C :F (x ,y )=0上的动点Q (x 1,y 1)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把点Q 的坐标用点P 的坐标表示出来,然后代入已知曲线C 的方程 F (x ,y )=0,化简即得所求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代入法(又称相关点法).[跟进训练]2.已知x 轴上一定点A (1,0),Q 为椭圆x 24+y 2=1上任一点,求线段A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解] 设中点M 的坐标为(x ,y ),点Q 的坐标为(x 0,y 0). 利用中点坐标公式, 得⎩⎪⎨⎪⎧x =x 0+12,y =y 02,∴⎩⎨⎧x 0=2x -1,y 0=2y .∵Q (x 0,y 0)在椭圆x 24+y 2=1上,∴x 204+y 20=1. 将x 0=2x -1,y 0=2y 代入上式,得(2x -1)24+(2y )2=1.故所求AQ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 ⎛⎭⎪⎫x -122+4y 2=1.1.平面内到两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即|MF 1|+|MF 2|=2a ,当2a >|F 1F 2|时,轨迹是椭圆;当2a =|F 1F 2|时,轨迹是一条线段F 1F 2;当2a <|F 1F 2|时,轨迹不存在.2.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确定焦点坐标,或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1)求椭圆的焦点坐标时,若方程不为标准方程,应先将其化为标准方程,确定a 2,b 2的值和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再利用关系式a 2=b 2+c 2求出c ,即可写出焦点坐标.(2)已知方程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时,需注意:对于方程x 2m +y 2n =1,当m>n >0时,方程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当n >m >0时,方程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特别地,当n =m >0时,方程表示圆心在原点的圆.若已知方程不是标准方程,需先进行转化.3.椭圆上的点P 与两焦点F 1,F 2构成的三角形叫做焦点三角形,在焦点三角形中,令∠F 1PF 2=θ,如图.(1)当点P 与B 1或B 2重合时,∠F 1PF 2最大. (2)焦点△PF 1F 2的周长为2(a +c ). (3)|F 1F 2|2=|PF 1|2+|PF 2|2-2|PF 1||PF 2|cos θ.(4)S △PF 1F 2=12|PF 1||PF 2|sin θ,且当P 与B 1或B 2重合时,面积最大.4.求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方法一般有:定义法、直接法和代入法(相关点法).1.椭圆x 225+y 2=1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2,则点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A .5B .6C .7D .8D [根据椭圆的定义知,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2a -2=2×5-2=8.] 2.已知椭圆4x 2+ky 2=4的一个焦点坐标是(0,1),则实数k 的值是( ) A .1 B .2 C .3D .4B [椭圆方程可化为x 2+y 24k =1,由题意知⎩⎪⎨⎪⎧4k >1,4k -1=1,解得k =2.]3.若方程x 2m +y 22m -1=1表示椭圆,则实数m 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m ⎪⎪⎪m >12且m ≠1[由方程x 2m +y22m -1=1表示椭圆,得⎩⎨⎧m >0,2m -1>0,m ≠2m -1,解得m >12且m ≠1.]4.椭圆的两焦点为F 1(-4,0),F 2(4,0),点P 在椭圆上,若△PF 1F 2的面积最大为12,则椭圆方程为________.x 225+y 29=1 [如图,当P 在y 轴上时△PF 1F 2的面积最大,∴12×8b =12,∴b =3. 又∵c =4,∴a 2=b 2+c 2=25.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25+y 29=1.]5.设F 1,F 2分别是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左、右焦点,设椭圆C 上一点⎝⎛⎭⎪⎫3,32到两焦点F 1,F 2的距离和等于4,写出椭圆C 的方程和焦点坐标.[解] ∵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4, ∴2a =4,a 2=4,∵点⎝ ⎛⎭⎪⎫3,32是椭圆上的一点,∴(3)24+⎝ ⎛⎭⎪⎫322b 2=1,∴b 2=3,∴c 2=1,∴椭圆C 的方程为x 24+y 23=1.焦点坐标分别为(-1,0),(1,0).3.1.2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1课时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大小、扁圆程度等不同的椭圆,体现椭圆形状的美,然1.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1)定义: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ca称为椭圆的离心率.(2)性质:离心率e的范围是(0,1).当e越接近于1时,椭圆越扁;当e越接近于0时,椭圆就越接近于圆.思考:离心率相同的椭圆是同一椭圆吗?[提示]不是,离心率是比值,比值相同不代表a,c值相同,它反映的是椭圆的扁圆程度.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椭圆x2a2+y2b2=1(a>b>0)的长轴长等于a. ()(2)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a-c. ()(3)椭圆的离心率e越小,椭圆越圆.()[提示](1)×(2)√(3)√2.经过点P(3,0),Q(0,2)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A.x29+y24=1B.y29+x24=1C.x29-y24=1 D.y29-x24=1A[由题易知点P(3,0),Q(0,2)分别是椭圆长轴和短轴的一个端点,故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所以a=3,b=2,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9+y24=1.]3.椭圆的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它的一个焦点为(0,3),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x2+y24=1[依题意得2a=4b,c=3,又a2=b2+c2,∴a=2,b=1,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y24=1.]4.设椭圆x225+y2b2=1(0<b<5)的长轴长、短轴长、焦距成等差数列,则离心率的值为________.35[由条件知2×5+2c=4b,即2b=c+5,又a2-b2=c2,a=5解得b=4,c=3.∴离心率e=ca=35.]【例1】(1)椭圆x2a2+y2b2=1(a>b>0)与椭圆xa2+yb2=λ(λ>0且λ≠1)有()A.相同的焦点B.相同的顶点C.相同的离心率D.相同的长、短轴(2)求椭圆9x2+16y2=144的长轴长、短轴长、离心率、焦点坐标和顶点坐标.(1)C[在两个方程的比较中,端点a、b均取值不同,故A,B,D都不对,而a,b,c虽然均不同,但倍数增长一样,所以比值不变,故应选C.](2)[解]把已知方程化成标准方程为x216+y29=1,所以a=4,b=3,c=16-9=7,所以椭圆的长轴长和短轴长分别是2a=8和2b=6;离心率e=ca=74;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7,0),(7,0);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4,0),(4,0),(0,-3),(0,3).由标准方程研究性质时的两点注意(1)已知椭圆的方程讨论性质时,若不是标准形式的先化成标准形式,再确定焦点的位置,进而确定椭圆的类型.(2)焦点位置不确定的要分类讨论,找准a与b,正确利用a2=b2+c2求出焦点坐标,再写出顶点坐标.同时要注意长轴长、短轴长、焦距不是a,b,c,而应是2a,2b,2c.(1)椭圆过点(3,0),离心率e=6 3;(2)在x轴上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个端点的连线互相垂直,且焦距为8;(3)经过点M(1,2),且与椭圆x212+y26=1有相同的离心率.[思路探究](1)焦点位置不确定,分两种情况求解.(2)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3)法一:先求离心率,根据离心率找到a与b的关系,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法二:设与椭圆x212+y26=1有相同离心率的椭圆方程为x212+y26=k1(k1>0)或y212+x26=k2(k2>0).[解](1)若焦点在x轴上,则a=3,∵e=ca=63,∴c=6,∴b2=a2-c2=9-6=3.∴椭圆的方程为x29+y23=1.若焦点在y轴上,则b=3,∵e=ca=1-b2a2=1-9a2=63,解得a2=27.∴椭圆的方程为y227+x29=1.∴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9+y23=1或y227+x29=1.(2)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如图所示,△A1F A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F 为斜边A 1A 2的中线(高), 且|OF |=c ,|A 1A 2|=2b , ∴c =b =4,∴a 2=b 2+c 2=32, 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 232+y 216=1.(3)法一:由题意知e 2=1-b 2a 2=12,所以b 2a 2=12,即a 2=2b 2,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 22b 2+y 2b 2=1或y 22b 2+x 2b2=1. 将点M (1,2)代入椭圆方程得12b 2+4b 2=1或42b 2+1b 2=1,解得b 2=92或b 2=3. 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 29+y 292=1或y 26+x 23=1.法二:设所求椭圆方程为x 212+y 26=k 1(k 1>0)或y 212+x 26=k 2(k 2>0),将点M 的坐标代入可得112+46=k 1或412+16=k 2,解得k 1=34,k 2=12,故x 212+y 26=34或y 212+x 26=12,即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9+y 292=1或y 26+x 23=1.利用椭圆的几何性质求标准方程的思路(1)利用椭圆的几何性质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通常采用待定系数法,其步骤是:①确定焦点位置;②设出相应椭圆的标准方程(对于焦点位置不确定的椭圆可能有两种标准方程);③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关于参数的关系式,利用方程(组)求参数,列方程(组)时常用的关系式有b 2=a 2-c 2,e =ca等.(2)在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轴长、离心率不能确定椭圆的焦点位置,因此仅依据这些条件求所要确定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可能有两个.提醒:与椭圆x 2a 2+y 2b 2=1(a >b >0)有相同离心率的椭圆方程为x 2a 2+y 2b 2=k 1(k 1>0,焦点在x 轴上)或y 2a 2+x 2b2=k 2(k 2>0,焦点在y 轴上).[跟进训练]1.已知椭圆的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且过点A (3,0),并且以坐标轴为对称轴,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 法一:若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则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0).由题意得⎩⎪⎨⎪⎧2a =3·2b ,9a 2+0b 2=1,解得⎩⎨⎧a =3,b =1.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9+y 2=1.若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则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由题意得⎩⎪⎨⎪⎧2a =3·2b ,0a 2+9b 2=1,解得⎩⎨⎧a =9,b =3.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81+x 29=1.综上所述,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9+y 2=1或y 281+x 29=1.法二:设椭圆方程为x 2m +y 2n =1(m >0,n >0,m ≠n ),则由题意得⎩⎪⎨⎪⎧9m=1,2m =3·2n 或⎩⎪⎨⎪⎧9m =1,2n =3·2m ,解得⎩⎨⎧ m =9n =1或⎩⎨⎧m =9,n =81.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9+y 2=1或y 281+x 29=1.。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平时数学考试会发现,马虎精彩导致算错,所以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一定要注意细节。
在考试的过程做到不该丢的不能丢,分分计较。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的零点: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数学映射、函数、反函数知识点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数学的学习方法1、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学习资料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学习资料第三章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
三、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又称海伦公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定理,它的含义是:
对于任意的三角形,它的任意边a、b、c和它的两个夹角A、B之间是存在一个正弦
定理的关系,即:
a^2=b^2+c^2-2bc\cos A
余弦定理,又称余玄定理,是当我们知道三角形内两个边和一个夹角的值时,求另外
一条边的长度的有用定理,一般写作 c^2 = a^2 + b^2 - 2ab \cos C 。
此外,还应该掌握的是正弦定理的非角度版本和余弦定理的非角度版本,分别是:
a :
b :
c = sin A : sin B : sin C
c^2 = a^2 + b^2 - 2ab cosC。
其中,a,b和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和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对应的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还可以被运用到多边形中,对于多边形中任意一边及两个相邻顶
点形成的夹角,都可以应用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进行推导,从而求解出与之相关的边或角。
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是数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定理,它可以求解出三角形、正多边形
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几何分析中,帮助我们分析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中的
问题,可谓是一个十分实用的定理。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方法规律提炼

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3.1椭圆 ................................................................................................................................ - 1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1 -3.1.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7 -3.2双曲线 .......................................................................................................................... - 20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 20 -3.2.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26 -3.3抛物线 .......................................................................................................................... - 33 -3.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 33 -3.3.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38 - 3.1椭圆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椭圆的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焦距的一半称为半焦距.2.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标准方程x2a2+y2b2=1(a>b>0)y2a2+x2b2=1(a>b>0)焦点(-c,0)与(c,0)(0,-c)与(0,c) a,b,c的关系c2=a2-b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F1(-4,0),F2(4,0),并且椭圆上一点P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10;(2)焦点坐标分别为(0,-2),(0,2),经过点(4,32);(3)经过两点(2,-2),⎝⎛⎭⎪⎫-1,142. [解] (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且c =4,2a =10,所以a =5,b =a 2-c 2=25-16=3,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25+y 29=1.(2)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所以可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 法一:由椭圆的定义知2a =(4-0)2+(32+2)2+(4-0)2+(32-2)2=12,解得a =6.又c =2,所以b =a 2-c 2=4 2.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36+x 232=1.法二:因为所求椭圆过点(4,32),所以18a 2+16b 2=1. 又c 2=a 2-b 2=4,可解得a 2=36,b 2=32.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36+x 232=1.(3)法一:若焦点在x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由已知条件得⎩⎪⎨⎪⎧4a 2+2b 2=1,1a 2+144b 2=1,解得⎩⎨⎧a 2=8,b 2=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若焦点在y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由已知条件得⎩⎪⎨⎪⎧4b 2+2a 2=1,1b 2+144a 2=1,解得⎩⎨⎧b 2=8,a 2=4.则a 2<b 2,与a >b >0矛盾,舍去. 综上可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法二:设椭圆的一般方程为Ax 2+By 2=1(A >0,B >0,A ≠B ).分别将两点的坐标(2,-2),⎝ ⎛⎭⎪⎫-1,142代入椭圆的一般方程,得⎩⎪⎨⎪⎧4A +2B =1,A +144B =1,解得⎩⎪⎨⎪⎧A =18,B =1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1)定位置:根据条件判断椭圆的焦点是在x 轴上,还是在y 轴上,还是两个坐标轴都有可能.(2)设方程:根据上述判断设方程x 2a 2+y 2b 2=1(a >b >0)或x 2b 2+y 2a 2=1(a >b >0)或整式形式mx 2+ny 2=1(m >0,n >0,m ≠n ).(3)找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a ,b ,c (或m ,n )的方程组. (4)得方程:解方程组,将解代入所设方程,写出标准形式即为所求.椭圆中的焦点三角形【例2】 (1)已知椭圆x 216+y 212=1的左焦点是F 1,右焦点是F 2,点P 在椭圆上,如果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那么|PF 1|∶|PF 2|=( )A .3∶5B .3∶4C .5∶3D .4∶3(2)已知椭圆x 24+y 23=1中,点P 是椭圆上一点,F 1,F 2是椭圆的焦点,且∠PF 1F 2=120°,则△PF 1F 2的面积为________.[思路探究] (1)借助PF 1的中点在y 轴上,且O 为F 1F 2的中点,所以PF 2⊥x 轴,再用定义和勾股定理解决.(2)利用椭圆的定义和余弦定理,建立关于|PF 1|,|PF 2|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解.(1)C (2)335 [(1)依题意知,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又原点为F 1F 2的中点,易得y 轴∥PF 2,所以PF 2⊥x 轴,则有|PF 1|2-|PF 2|2=4c 2=16,又根据椭圆定义知|PF 1|+|PF 2|=8,所以|PF 1|-|PF 2|=2,从而|PF 1|=5,|PF 2|=3,即|PF 1|∶|PF 2|=5∶3.(2)由x 24+y 23=1,可知a =2,b =3,所以c =a 2-b 2=1,从而|F 1F 2|=2c =2.在△P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得|PF 2|2=|PF 1|2+|F 1F 2|2-2|PF 1||F 1F 2|cos ∠PF 1F 2,即|PF 2|2=|PF 1|2+4+2|PF 1|.①由椭圆定义得|PF 1|+|PF 2|=2a =4. ②由①②联立可得|PF 1|=65.所以S △PF 1F 2=12|PF 1||F 1F 2|sin ∠PF 1F 2=12×65×2×32=335.]椭圆定义在焦点三角形中的应用技巧(1)椭圆的定义具有双向作用,即若|MF 1|+|MF 2|=2a (2a >|F 1F 2|),则点M 的轨迹是椭圆;反之,椭圆上任意一点M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必为2a .(2)涉及焦点三角形面积时,可把|PF 1|,|PF 2|看作一个整体,运用|PF 1|2+|PF 2|2=(|PF 1|+|PF 2|)2-2|PF 1|·|PF 2|及余弦定理求出|PF 1|·|PF 2|,而无需单独求解.1.本例(2)中,把“∠PF 1F 2=120°”改为“∠PF 1F 2=90°”,求△F 1PF 2的面积.[解] 由椭圆方程x 24+y 23=1,知a =2,c =1,由椭圆定义,得|PF 1|+|PF 2|=2a =4,且|F 1F 2|=2,在△PF 1F 2中,∠PF 1F 2=90°.∴|PF 2|2=|PF 1|2+|F 1F 2|2. 从而(4-|PF 1|)2=|PF 1|2+4, 则|PF 1|=32,因此S △PF 1F 2=12·|F 1F 2|·|PF 1|=32. 故所求△PF 1F 2的面积为32.2.本例(2)中方程改为x 2a 2+y 2b 2=1(a >b >0),且“∠PF 1F 2=120°”改为“∠F 1PF 2=120°”,若△PF 1F 2的面积为3,求b 的值.[解] 由∠F 1PF 2=120°,△PF 1F 2的面积为3,可得12|PF 1||PF 2|·sin ∠F 1PF 2=34|PF 1|·|PF 2|=3,∴|PF 1||PF 2|=4.根据椭圆的定义可得|PF 1|+|PF 2|=2a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得4c 2=|PF 1|2+|PF 2|2-2|PF 1||PF 2|cos 120°=(|PF 1|+|PF 2|)2-|PF 1|·|PF 2|=4a 2-4,∴b 2=1,即b =1.与椭圆有关的轨迹问题1.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应注意什么?[提示] 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首先要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将题目条件转化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然后判断椭圆的中心是否在原点、对称轴是否为坐标轴,最后由定义确定椭圆的基本量a ,b ,c .2.利用代入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是什么?[提示] (1)设点:设所求轨迹上动点坐标为M (x ,y ),已知曲线上动点坐标为P (x 1,y 1).(2)求关系式:用点M 的坐标表示出点P 的坐标,即得关系式⎩⎨⎧x 1=g (x ,y ),y 1=h (x ,y ).(3)代换: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得到所求动点轨迹的方程,并把所得方程化简即可.【例3】 (1)已知P 是椭圆x 24+y 28=1上一动点,O 为坐标原点,则线段OP 中点Q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圆C :(x +1)2+y 2=25及点A (1,0),Q 为圆上一点,AQ 的垂直平分线交CQ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思路探究](1)点Q为OP的中点⇒点Q与点P的坐标关系⇒代入法求解.(2)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椭圆的定义进行求解.(1)x2+y22=1[设Q(x,y),P(x0,y0),由点Q是线段OP的中点知x0=2x,y0=2y,又x204+y208=1,所以(2x)24+(2y)28=1,即x2+y22=1.](2)[解]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MQ|=|MA|,∴|CM|+|MA|=|CM|+|MQ|=|CQ|,∴|CM|+|MA|=5.∴点M的轨迹为椭圆,其中2a=5,焦点为C(-1,0),A(1,0),∴a=52,c=1 ,∴b2=a2-c2=254-1=214.∴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x2254+y2214=1,即4x225+4y221=1.1.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求法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和代入法,本例(1)所用方法为代入法,例(2)所用方法为定义法.2.对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认识如果能确定动点运动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以利用这种已知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其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为定义法.定义法在我们后续要学习的圆锥曲线的问题中被广泛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3.代入法(相关点法)若所求轨迹上的动点P(x,y)与另一个已知曲线C:F(x,y)=0上的动点Q(x1,y1)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把点Q的坐标用点P的坐标表示出来,然后代入已知曲线C的方程F(x,y)=0,化简即得所求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代入法(又称相关点法).3.1.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1课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1.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图形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标准方程x2a2+y2b2=1(a>b>0)y2a2+x2b2=1(a>b>0)范围-a≤x≤a且-b≤y≤b -b≤x≤b且-a≤y≤a 对称性对称轴为坐标轴,对称中心为原点顶点A1(-a,0),A2(a,0)B1(0,-b),B2(0,b)A1(0,-a),A2(0,a)B1(-b,0),B2(b,0)轴长短轴长|B1B2|=2b,长轴长|A1A2|=2a焦点F1(-c,0),F2(c,0)F1(0,-c),F2(0,c)焦距|F1F2|=2c2.离心率(1)定义: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ca称为椭圆的离心率.(2)性质:离心率e的范围是(0,1).当e越接近于1时,椭圆越扁;当e越接近于0时,椭圆就越接近于圆.由椭圆方程研究几何性质【例1】(1)椭圆x2a2+y2b2=1(a>b>0)与椭圆x2a2+y2b2=λ(λ>0且λ≠1)有()A.相同的焦点B.相同的顶点C.相同的离心率D.相同的长、短轴(2)求椭圆9x2+16y2=144的长轴长、短轴长、离心率、焦点坐标和顶点坐标.(1)C[在两个方程的比较中,端点a、b均取值不同,故A,B,D都不对,而a,b,c虽然均不同,但倍数增长一样,所以比值不变,故应选C.](2)[解]把已知方程化成标准方程为x216+y29=1,所以a=4,b=3,c=16-9=7,所以椭圆的长轴长和短轴长分别是2a=8和2b=6;离心率e=ca=7 4;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7,0),(7,0);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4,0),(4,0),(0,-3),(0,3).1.本例(1)中把方程“x2a2+y2b2=λ(λ>0且λ≠1)”改为“x2a2+λ+y2b2+λ=1(λ≠0)”,结果会怎样呢?A[由于a>b,∴方程x2a2+λ+y2b2+λ=1中,c2=(a2+λ)-(b2+λ)=a2-b2.焦点与x2a2+y2b2=1(a>b>0)的焦点完全相同.而因长轴长,短轴长发生了变化,所以BCD均不对,只有A正确.] 2.本例(2)中,把方程改为“16x2+9y2=144”,结果又会怎样呢?[解]把方程16x2+9y2=144化为标准形式得y216+x29=1.知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这里a2=16,b2=9,∴c2=16-9=7,所以椭圆16x2+9y2=144的长轴长为2a=2×4=8,短轴长为2b=2×3=6,离心率:e=ca=74,焦点坐标:()0,±7,顶点坐标:(0,-4),(0,4),(-3,0),(3,0).由标准方程研究性质时的两点注意(1)已知椭圆的方程讨论性质时,若不是标准形式的先化成标准形式,再确定焦点的位置,进而确定椭圆的类型.(2)焦点位置不确定的要分类讨论,找准a与b,正确利用a2=b2+c2求出焦点坐标,再写出顶点坐标.同时要注意长轴长、短轴长、焦距不是a,b,c,而应是2a,2b,2c.由几何性质求椭圆的方程(1)椭圆过点(3,0),离心率e=6 3;(2)在x轴上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个端点的连线互相垂直,且焦距为8;(3)经过点M(1,2),且与椭圆x212+y26=1有相同的离心率.[思路探究](1)焦点位置不确定,分两种情况求解.(2)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3)法一:先求离心率,根据离心率找到a与b的关系,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法二:设与椭圆x212+y26=1有相同离心率的椭圆方程为x212+y26=k1(k1>0)或y212+x26=k2(k2>0).[解](1)若焦点在x轴上,则a=3,∵e=ca=63,∴c=6,∴b2=a2-c2=9-6=3.∴椭圆的方程为x29+y23=1.若焦点在y轴上,则b=3,∵e=ca=1-b2a2=1-9a2=63,解得a2=27.∴椭圆的方程为y227+x29=1.∴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9+y23=1或y227+x29=1.(2)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如图所示,△A1F A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F为斜边A1A2的中线(高),且|OF|=c,|A1A2|=2b,∴c=b=4,∴a2=b2+c2=32,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32+y216=1.(3)法一:由题意知e2=1-b2a2=12,所以b2a2=12,即a2=2b2,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2b2+y2b2=1或y22b2+x2b2=1.将点M(1,2)代入椭圆方程得12b2+4b2=1或42b2+1b2=1,解得b2=92或b2=3.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9+y292=1或y26+x23=1.法二:设所求椭圆方程为x212+y26=k1(k1>0)或y212+x26=k2(k2>0),将点M的坐标。
河北省2020年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20年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1.函数是刻画变量间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和工具。
2.函数问题的共同特征:①定义域、值域均为非空数集;②定义域和值域间有一个对应关系;③对于定义域中的任何一个自变量,在值域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与之对应。
3.函数中的对应关系可用解析式、图象、表格等表示,为了表示方便,引进符号f 统一表示对应关系。
【注】函数符号()y f x =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8世纪引入的。
4.函数定义一般地,设,A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
5.函数的三要素:①定义域;②对应关系;③值域。
6.(1)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出函数的值域,即一个函数的值域是由它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
(2)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函数的定义域默认是使其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如y =,则默认定义域是{}0x x ≠(3)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如: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s t v t = ,隐含着0t ≥。
6.几个特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1)正比例函数()0y kx k =≠,定义域和值域都为全体实数R。
(2)一次函数()0y kx b k =+≠,定义域和值域都为全体实数R。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定义域为{}0x x ≠,值域为{}0y y ≠。
(4)一元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定义域为R。
①当0a >时,值域为244ac b y y a ⎧⎫-⎪⎪≥⎨⎬⎪⎪⎩⎭;②当0a <时,值域为244ac b y y a ⎧⎫-⎪⎪≤⎨⎬⎪⎪⎩⎭。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确实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公平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拟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言语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文氏图〕: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根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局部,;〔2〕A 与B 是同一集合。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二次根式的概念与性质:
- 二次根式是指被开平方的数,记作√a。
一些常见的二次根式如:√2, √3, √5等。
- 二次根式的性质包括:和与差、积、商的性质,以及有理化分母等。
- 例如:√a + √b = √(a + 2√ab + b);√a - √b = √(a - 2√ab + b);(√a +
√b)(√a - √b) = a - b;等。
2. 二次根式的化简:
- 化简二次根式时,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运算,使得根号内部
的式子达到最简形式。
- 例如:化简√(18) = √(2 * 9) = 3√2;化简√(75) = √(25 * 3) = 5√3;等。
3. 二次根式的运算:
- 运算包括加减、乘法、除法等。
- 例如:√2 + √3 = √(2 + 2√6 + 3) = √(5 + 2√6);√2 * √3 = √(2 * 3) =
√6;等。
4. 二次根式的应用:
- 二次根式在几何、物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 例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面积等;计算物体的密度、速
度等;等。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方法规律提炼

第三章函数概念与性质3.1.1.1函数的概念 (1)3.1.1.2函数概念的应用 (6)3.1.2.1函数的表示法 (10)3.1.2.2分段函数 (14)3.2.1.1函数的单调性 (21)3.2.1.2函数的最大(小)值 (25)3.2.2.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30)3.2.2.2函数奇偶性的应用 (35)3.3幂函数 (37)3.4函数的应用(一) (41)3.1.1.1函数的概念要点整理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2)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y=f(x)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3)对应关系f:除解析式、图象表格外,还有其他表示对应关系的方法,引进符号f统一表示对应关系.温馨提示:(1)当A,B为非空数集时,符号“f:A→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2)集合A中的数具有任意性,集合B中的数具有唯一性.(3)符号“f”它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2.区间概念(a,b为实数,且a<b)3.其他区间的表示题型一函数关系的判断【典例1】(1)判断下列对应是不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①A=N,B=N*,对应法则f:对集合A中的元素取绝对值与B中元素对应;②A={-1,1,2,-2},B={1,4},对应法则f:x→y=x2,x∈A,y∈B;③A={-1,1,2,-2},B={1,2,4},对应法则f:x→y=x2,x∈A,y∈B;④A={三角形},B={x|x>0},对应法则f:对A中元素求面积与B中元素对应.(2)设M={x|-2≤x≤2},N={y|0≤y≤2},函数y=f(x)的定义域为M,值域为N,对于下列四个图象,不可作为函数y=f(x)的图象的是( )[思路导引] 在“非空数集”A中“任取x”,在对应关系“f”作用下,B中“有唯一”的“数f(x)”与之“对应”,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解析](1)①对于A中的元素0,在f的作用下得0,但0不属于B,即A 中的元素0在B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所以不是函数.②对于A中的元素±1,在f的作用下与B中的1对应,A中的元素±2,在f的作用下与B中的4对应,所以满足A中的任一元素与B中唯一元素对应,是“多对一”的对应,故是函数.③对于A中的任一元素,在对应关系f的作用下,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如±1对应1,±2对应4,所以是函数.④集合A不是数集,故不是函数.(2)由函数定义可知,任意作一条直线x=a,则与函数的图象至多有一个交点,结合选项可知C中图象不表示y是x的函数.[答案](1)见解析(2)C(1)判断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的2个条件①A、B必须是非空数集.②A中任意一元素在B中有且只有一个元素与之对应.(2)根据图形判断对应是否为函数的方法①任取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l.②在定义域内平行移动直线l.③若l与图形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是函数;若在定义域内没有交点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点,则不是函数.题型二用区间表示数集【典例2】把下列数集用区间表示,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x|x≥3};(2){x|x<-5};(3){x|-4≤x<2或3<x≤5}.[思路导引] 用区间表示数集的关键是确定开、闭区间,含“或”的数集用符号“∪”连接区间.[解](1){x|x≥3}用区间表示为[3,+∞),用数轴表示如图.(2){x|x<-5}用区间表示为(-∞,-5),用数轴表示如图.(3){x|-4≤x<2或3<x≤5}用区间表示为[-4,2)∪(3,5],用数轴表示如图.应用区间时的3个注意点(1)区间是数集,区间的左端点小于右端点.(2)在用区间表示集合时,开和闭不能混淆.(3)用数轴表示区间时,用实心点表示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用空心圈表示不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针对训练]3.已知全集U=R,A={x|-1<x≤5},则∁U A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U A={x|x≤-1或x>5}=(-∞,-1]∪(5,+∞).[答案](-∞,-1]∪(5,+∞)4.用区间表示不等式{x|x2-x-6≥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不等式x2-x-6=(x-3)(x+2)≥0,解得x≥3或x≤-2,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x≤-2或x≥3}=(-∞,-2]∪[3,+∞).[答案](-∞,-2]∪[3,+∞)题型三求函数的定义域【典例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2+3x-2;(2)y=(x-1)0+2x+1;(3)y =3-x ·x -1; (4)y =(x +1)2x +1--x 2-x +6.[思路导引] 函数定义域即是使自变量x 有意义的取值范围.[解] (1)当且仅当x -2≠0,即x ≠2时,函数y =2+3x -2有意义,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2}.(2)函数有意义,当且仅当⎩⎪⎨⎪⎧x -1≠0,2x +1≥0,x +1≠0,解得x >-1,且x ≠1,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1且x ≠1}.(3)函数有意义,当且仅当⎩⎨⎧3-x ≥0,x -1≥0,解得1≤x ≤3,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x |1≤x ≤3}.(4)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 的取值必须满足⎩⎨⎧x +1≠0,-x 2-x +6≥0,即⎩⎨⎧x ≠-1,x 2+x -6≤0,即⎩⎨⎧x ≠-1,(x +3)(x -2)≤0,解得-3≤x ≤2且x ≠-1,即函数定义域为{x |-3≤x ≤2且x ≠-1}.[变式] (1)将本例(3)中“y =3-x ·x -1”改为“y =(3-x )(x -1)”,则其定义域是什么?(2)将本例(3)中“y =3-x ·x -1”改为“y =3-xx -1”,则其定义域是什么?[解] (1)要使函数有意义,只需(3-x )(x -1)≥0,解得1≤x ≤3,即定义域为{x |1≤x ≤3}.(2)要使函数有意义,则⎩⎨⎧3-x ≥0,x -1>0,解得1<x ≤3,即定义域为{x |1<x ≤3}.求函数定义域的几种类型(1)若f(x)是整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R.(2)若f(x)是分式,则应考虑使分母不为零.(3)若f(x)是偶次根式,则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4)若f(x)是由几个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几个部分定义域的交集.(5)若f(x)是实际问题的解析式,则应符合实际问题,使实际问题有意义.3.1.1.2函数概念的应用要点整理1.常见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函数的三要素由函数的定义可知,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相同函数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两个函数如果仅对应关系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则它们不是相同的函数.题型一同一函数的判断【典例1】下列各组式子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1)f(x)=|x|,φ(t)=t2;(2)y=x2,y=(x)2;(3)y=1+x·1-x,u=1-v2;(4)y=(3-x)2,y=x-3.[思路导引] 两个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关键条件是定义域相同,对应关系一致.[解](1)f(x)与φ(t)的定义域相同,又φ(t)=t2=|t|,即f(x)与φ(t)的对应关系也相同,∴f(x)与φ(t)是同一函数.(2)y=x2的定义域为R,y=(x)2的定义域为{x|x≥0},两者定义域不同,故y=x2与y=(x)2不是同一函数.(3)y=1+x·1-x的定义域为{x|-1≤x≤1},u=1-v2的定义域为{v|-1≤v≤1},即两者定义域相同.又∵y=1+x·1-x=1-x2,∴两函数的对应关系也相同.故y=1+x·1-x与u=1-v2是同一函数.(4)∵y=(3-x)2=|x-3|与y=x-3的定义域相同,但对应关系不同,∴y=(3-x)2与y=x-3不是同一函数.判断两个函数为同一函数的方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要先求定义域,若定义域不同,则不是同一函数;若定义域相同,再化简函数的解析式,看对应关系是否相同.题型二求函数值和值域【典例2】(1)已知f(x)=11+x(x∈R,且x≠-1),g(x)=x2+2(x∈R).①求f(2)、g(2)的值;②求f[g(3)]的值.(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y=x+1,x∈{1,2,3,4,5};②y=x2-2x+3,x∈[0,3);③y =2x +1x -3; ④y =2x -x -1.[思路导引] (1)代入法求值;(2)结合解析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值域. [解] (1)①∵f (x )=11+x ,∴f (2)=11+2=13.又∵g (x )=x 2+2,∴g (2)=22+2=6. ②g (3)=32+2=11, ∴f [g (3)]=f (11)=11+11=112. (2)①(观察法)∵x ∈{1,2,3,4,5},分别代入求值,可得函数的值域为{2,3,4,5,6}.②(配方法)y =x 2-2x +3=(x -1)2+2, 由x ∈[0,3),可得函数的值域为[2,6). ③(分离常数法)y =2x +1x -3=2(x -3)+7x -3=2+7x -3, 显然7x -3≠0,∴y ≠2. 故函数的值域为(-∞,2)∪(2,+∞). ④(换元法)设x -1=t , 则t ≥0,且x =t 2+1.∴y =2(t 2+1)-t =2t 2-t +2=2⎝ ⎛⎭⎪⎫t -142+158.∵t ≥0,∴y ≥158. 故函数的值域为⎣⎢⎡⎭⎪⎫158,+∞.(1)函数求值的方法①已知f (x )的表达式时,只需用a 替换表达式中的x 即得f (a )的值. ②求f [g (a )]的值应遵循由里往外的原则. (2)求函数值域常用的4种方法①观察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其值域可通过观察得到;②配方法:当所给函数是二次函数或可化为二次函数处理的函数时,可利用配方法求其值域;③分离常数法:此方法主要是针对有理分式,即将有理分式转化为“反比例函数类”的形式,便于求值域;④换元法:即运用新元代换,将所给函数化成值域易确定的函数,从而求得原函数的值域.对于f (x )=ax +b +cx +d (其中a ,b ,c ,d 为常数,且a ≠0)型的函数常用换元法.题型三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典例3】 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f (2x +1)的定义域. [思路导引] 定义域是x 的取值范围,f (x )中的x 与f (2x +1)中的2x +1是相对应的.[解] 因为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3],即x ∈[1,3],函数f (2x +1)中2x +1的范围与函数f (x )中x 的范围相同,所以2x +1∈[1,3],所以x ∈[0,1],即函数f (2x +1)的定义域是[0,1].[变式] (1)若将本例条件改为“函数f (2x +1)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2)若将本例条件改为“函数f (1-x )的定义域为[1,3]”,其他不变,如何求解?[解] (1)因为x ∈[1,3],所以2x +1∈[3,7],即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3,7]. (2)因为函数f (1-x )的定义域为[1,3], 所以x ∈[1,3],所以1-x ∈[-2,0], 所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2,0]. 由2x +1∈[-2,0],得x ∈⎣⎢⎡⎦⎥⎤-32,-12,所以f (2x +1)的定义域为⎣⎢⎡⎦⎥⎤-32,-12.两类抽象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1)已知f(x)的定义域,求f[g(x)]的定义域: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中a≤g(x)≤b,从中解得x的取值集合即为f[g(x)]的定义域.(2)已知f[g(x)]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若f[g(x)]的定义域为[a,b],即a≤x≤b,求得g(x)的取值范围,g(x)的值域即为f(x)的定义域.3.1.2.1函数的表示法要点整理温馨提示:列表法、图象法和解析法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刻画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同一个函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题型一函数的表示法【典例1】某商场新进了10台彩电,每台售价3000元,试求售出台数x 与收款数y之间的函数关系,分别用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表示出来.[思路导引] 把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分别用表格、图象和数学表达式加以刻画.[解]①列表法③解析法:y=3000x,x∈{1,2,3,…,10}.理解函数的表示法的3个关注点(1)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均是函数的表示法,无论用哪种方式表示函数,都必须满足函数的概念.(2)判断所给图象、表格、解析式是否表示函数的关键在于是否满足函数的定义.(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互相兼容或补充,许多函数是可以用三种方法表示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解析法为主.题型二函数的图象【典例2】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求出其值域.(1)y=2x,x∈[2,+∞);(2)y=x2+2x,x∈[-2,2].[思路导引] 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函数图象,借助图象求出函数值域.[解](1)列表:画图象,当x∈[2,+∞)时,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2x的一部分(图1),观察图象可知其值域为(0,1].(2)列表:(图2).由图可得函数的值域是[-1,8].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3个关注点(1)画函数图象时首先关注函数的定义域,即在定义域内作图. (2)图象是实线或实点,定义域外的部分有时可用虚线来衬托整个图象. (3)要标出某些关键点,例如图象的顶点、端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要分清这些关键点是实心点还是空心点.题型三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典例3】 (1)已知f (x )是二次函数,且满足f (0)=1,f (x +1)-f (x )=2x ,求f (x )的解析式;(2)已知函数f (x +1)=x +2x +1,求f (x )的解析式; (3)已知函数f (x )满足2f (x )+f ⎝ ⎛⎭⎪⎫1x =3x ,求f (x )的解析式.[思路导引] 求函数解析式,就是寻找函数三要素中的对应关系,即在已知自变量和函数值的条件下求对应关系的表达式.[解] (1)设f (x )=ax 2+bx +c (a ≠0), ∵f (0)=1,∴c =1.∴f (x +1)-f (x )=a (x +1)2+b (x +1)+c -(ax 2+bx +c )=2ax +a +b . 又f (x +1)-f (x )=2x ,∴⎩⎨⎧2a =2,a +b =0.∴⎩⎨⎧a =1,b =-1.∴f (x )=x 2-x +1.(2)解法一:∵f (x +1)=x +2x +1=(x +1)2, ∴f (x )=x 2.又x +1≥1,∴f (x )=x 2(x ≥1). 解法二:令t =x +1,则x =(t -1)2. 由于x ≥0,所以t ≥1.代入原式有f (t )=(t -1)2+2(t -1)+1=t 2, 所以f (x )=x 2(x ≥1). (3)∵2f (x )+f ⎝ ⎛⎭⎪⎫1x =3x ,①∴将x 用1x替换,得2f ⎝ ⎛⎭⎪⎫1x +f (x )=3x ,②联立①②得⎩⎪⎨⎪⎧2f (x )+f ⎝ ⎛⎭⎪⎫1x =3x ,2f ⎝ ⎛⎭⎪⎫1x +f (x )=3x ,解得f (x )=2x -1x(x ≠0),即f (x )的解析式是f (x )=2x -1x(x ≠0).[变式] (1)若将本例(2)中条件“f (x +1)=x +2x +1”变为“f ⎝ ⎛⎭⎪⎫1x +1=1x2-1”,则f (x )的解析式是什么?(2)若将本例(3)中条件“2f (x )+f ⎝ ⎛⎭⎪⎫1x =3x ”变为“f (x )-2f (-x )=9x +2”,则f (x )的解析式是什么?[解] (1)f ⎝ ⎛⎭⎪⎫1x +1=⎝ ⎛⎭⎪⎫1x +12-2⎝ ⎛⎭⎪⎫1x +1,所以f (x )=x 2-2x .因为1x ≠0,所以1x+1≠1,所以f (x )=x 2-2x (x ≠1).(2)由条件知,f (-x )-2f (x )=-9x +2, 则⎩⎨⎧f (x )-2f (-x )=9x +2,f (-x )-2f (x )=-9x +2,解得f (x )=3x -2.求函数解析式的3种常用方法(1)待定系数法: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由函数类型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列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进而求出函数解析式.如典例3(1).(2)换元法(有时可用“配凑法”):已知函数f [g (x )]的解析式求f (x )的解析式,可用换元法(或“配凑法”),即令g (x )=t ,反解出x ,然后代入f [g (x )]中求出f (t ),从而求出f (x ).如典例3(2).(3)解方程组法:已知关于f (x )与f ⎝ ⎛⎭⎪⎫1x 或f (-x )的表达式,可根据已知条件再构造出另外一个等式组成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f (x ).如典例3(3).3.1.2.2分段函数要点整理1.分段函数就是在函数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的函数.2.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其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各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并集;各段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是空集.温馨提示:(1)分段函数虽然由几部分构成,但它仍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段”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不等长的.如y =⎩⎨⎧1,-2≤x ≤0,x ,0<x ≤3,其“段”是不等长的.(3)分段函数的图象要分段来画. 题型一分段函数求值【典例1】已知函数f (x )=⎩⎪⎨⎪⎧1+1x,x >1,x 2+1,-1≤x ≤1,2x +3,x <-1.(1)求f (f (f (-2)))的值; (2)若f (a )=32,求a .[思路导引] 根据自变量取值范围代入对应解析式求值. [解] (1)∵-2<-1,∴f (-2)=2×(-2)+3=-1, ∴f [f (-2)]=f (-1)=2, ∴f (f (f (-2)))=f (2)=1+12=32.(2)当a >1时,f (a )=1+1a =32,∴a =2>1;当-1≤a ≤1时,f (a )=a 2+1=32,∴a =±22∈[-1,1]; 当a <-1时,f (a )=2a +3=32,∴a =-34>-1(舍去).综上,a =2或a =±22.(1)分段函数求值,一定要注意所给自变量的值所在的范围,代入相应的解析式求解.对于含有多层“f ”的问题,要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逐层处理.(2)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时,要先将“f ”脱掉,转化为关于自变量的方程求解.题型二分段函数的图象【典例2】 (1)作出下列分段函数的图象:①y =⎩⎨⎧1x ,0<x <1,x ,x ≥1;②y =|x +1|.(2)如图所示,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的边上有一点P ,沿着折线BCDA 由B (起点)向点A (终点)运动.设点P 运动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求:①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画出y =f (x )的图象.[思路导引] (1)利用描点法分段作图;(2)先依据x 的变化范围求出关系式. [解] (1)①函数图象如图1所示.②y =|x +1|=⎩⎨⎧-x -1,x <-1,x +1,x ≥-1,其图象如图2所示.(2)①y =⎩⎨⎧2x ,0≤x ≤4,8,4<x ≤8,24-2x ,8<x ≤12.②分段函数图象的画法(1)作分段函数的图象时,分别作出各段的图象,在作每一段图象时,先不管定义域的限制,作出其图象,再保留定义域内的一段图象即可.(2)对含有绝对值的函数,要作出其图象,首先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函数转化为分段函数,然后分段作出函数图象.题型三分段函数的综合问题【典例3】 已知函数f (x )=|x -3|-|x +1|. (1)求f (x )的值域; (2)解不等式:f (x )>0;(3)若直线y =a 与f (x )的图象无交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思路导引] 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f (x ),再分段求解. [解] 若x ≤-1,则x -3<0,x +1≤0,f (x )=-(x -3)+(x +1)=4; 若-1<x ≤3,则x -3≤0,x +1>0,f (x )=-(x -3)-(x +1)=-2x +2; 若x >3,则x -3>0,x +1>0,f (x )=(x -3)-(x +1)=-4.∴f (x )=⎩⎨⎧4,x ≤-1,-2x +2,-1<x ≤3,-4,x >3.(1)-1<x ≤3时,-4≤-2x +2<4.∴f (x )的值域为[-4,4)∪{4}∪{-4}=[-4,4]. (2)f (x )>0,即⎩⎨⎧x ≤-1,4>0,①或⎩⎨⎧-1<x ≤3,-2x +2>0,②或⎩⎨⎧x >3,-4>0,③解①得x ≤-1,解②得-1<x <1,解③得x ∈∅.所以f (x )>0的解集为(-∞,-1]∪(-1,1)∪∅=(-∞,1). (3)f (x )的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当a ∈(-∞,-4)∪(4,+∞)时,直线y =a 与f (x )的图象无交点.[变式] 若a ∈R ,试探究方程f (x )=a 解的个数.[解] 由例3(3)知y =f (x )的图象,作出直线y =a ,可以看出:当a =±4时,y =a 与y =f (x )有无数个交点;当-4<a <4时,y =a 与y =f (x )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当a <-4或a >4时,y =a 与y =f (x )没有交点.综上可知:当a =±4时,方程f (x )=a 有无数个解. 当-4<a <4时,方程f (x )=a 有一个解. 当a <-4或a >4时,方程f (x )=a 无解.研究分段函数要牢牢抓住的2个要点(1)分段研究.在每一段上研究函数.(2)合并表达.因为分段函数无论分成多少段,仍是一个函数,对外是一个整体.题型四分段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典例4】 某蔬菜生产基地用装有恒温系统的大棚栽培一种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的新品种,如图是某天恒温系统从开启到关闭及关闭后,大棚里温度y (℃)随时间x (h)变化的函数图象,其中AB 段是恒温阶段,BC 段是双曲线y =k x的一部分,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大棚内的温度为18℃时是否适宜该品种蔬菜的生长?(3)恒温系统在一天内保持大棚里的适宜新品种蔬菜的生长温度有多少小时?[思路导引]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x 在每一段上的解析式,再分段研究. [解] (1)设线段AD 的解析式为y =mx +n (m ≠0), 将点A (2,20),D (0,10)代入, 得⎩⎨⎧2m +n =20n =10,解得⎩⎨⎧m =5n =10,∴线段AD 的解析式为y =5x +10(0≤x ≤2). ∵双曲线y =k x经过B (12,20), ∴20=k 12,解得k =240,∴BC 段的解析式为y =240x(12≤x ≤24).综上所述,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 y =⎩⎪⎨⎪⎧5x +10(0≤x ≤2)20(2<x <12)240x (12≤x ≤24).(2)当x =18时,y =24018=403,由于403<15,∴大棚内的温度为18℃时不适宜该品种蔬菜的生长. (3)令y =15,当0≤x ≤2时,解5x +10=15,得x =1, 当12≤x ≤24时,解240x=15,得x =16.由于16-1=15(小时),∴恒温系统在一天内保持大棚里的适宜新品种蔬菜的生长温度有15小时.对于应用题,要在分析题意基础上,弄清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适当形式加以表示;若根据图象求解析式,则要分段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最后用分段函数表示,分段函数要特别地把握准定义域的各个“分点”.3.2.1.1函数的单调性要点整理1.函数的单调性温馨提示:定义中的x1,x2有以下3个特征(1)任意性,即“任意取x1,x2”中“任意”二字绝不能去掉,证明时不能以特殊代替一般;(2)有大小,通常规定x1<x2;(3)属于同一个单调区间.2.函数的单调区间如果函数y=f(x)在区间D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温馨提示:(1)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函数的一个局部性质.(2)函数f(x)在定义域的某个区间D上单调,不一定在定义域上单调.如f(x)=x2等.(3)并非所有的函数都具有单调性,如f (x )= ⎩⎨⎧1,x 是偶数0,x 是奇数,它的定义域是N ,但不具有单调性.题型一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典例1】 证明函数f (x )=x +4x在(-∞,-2)上是增函数.[思路导引] 设出∀x 1<x 2<-2,判定f (x 1)与f (x 2)的大小关系. [证明] ∀x 1,x 2∈(-∞,-2),且x 1<x 2, 则f (x 1)-f (x 2)=x 1+4x 1-x 2-4x 2=(x 1-x 2)+4(x 2-x 1)x 1x 2=(x 1-x 2)(x 1x 2-4)x 1x 2.∵x 1<x 2<-2,∴x 1-x 2<0,x 1x 2>4,x 1x 2-4>0.∴f (x 1)-f (x 2)<0, 即f (x 1)<f (x 2).∴函数f (x )=x +4x在(-∞,-2)上是增函数.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题型二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典例2】 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f (x )=1x -1; (2)f (x )=|x 2-3x +2|.[思路导引] (1)先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再利用定义求解;(2)作出函数y =x 2-3x +2的图象,再将x 轴下方的图象翻折到x 轴上方,结合图象写出f (x )的单调区间.[解] (1)函数f (x )=1x -1的定义域为(-∞,1)∪(1,+∞), ∀x 1,x 2∈(-∞,1),且x 1<x 2,则f (x 1)-f (x 2)=1x 1-1-1x 2-1=x 2-x 1(x 1-1)(x 2-1). 因为x 1<x 2<1,所以x 2-x 1>0,x 1-1<0,x 2-1<0, 所以f (x 1)-f (x 2)>0,即f (x 1)>f (x 2).所以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减,同理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减.综上,函数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1,+∞). (2)f (x )=|x 2-3x +2|=⎩⎨⎧x 2-3x +2,x ≤1或x ≥2,-(x 2-3x +2),1<x <2.作出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可知,单调递增区间是⎣⎢⎡⎦⎥⎤1,32和[2,+∞);单调递减区间是(-∞,1]和⎣⎢⎡⎦⎥⎤32,2.(1)求函数单调区间的2种方法①定义法:即先求出定义域,再利用定义法进行判断求解. ②图象法:即先画出图象,根据图象求单调区间. (2)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注意点一个函数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调区间时,不能用“∪”连接两个单调区间,而要用“和”或“,”连接.题型三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典例3】 (1)已知函数f (x )=x 2-2(1-a )x +2在[4,+∞)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已知y =f (x )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且f (1-a )<f (2a -1),求a 的取值范围.[思路导引] 二次函数的单调性由开口方向及对称轴确定,与函数值有关的不等式问题依据单调性转化为自变量的不等关系.[解] (1)∵f (x )=x 2-2(1-a )x +2=[x -(1-a )]2+2-(1-a )2, ∴f (x )的增区间是[1-a ,+∞). 又∵已知f (x )在[4,+∞)上是增函数, ∴1-a ≤4,即a ≥-3.∴所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3,+∞).(2)∵f (x )在R 上是减函数,且f (1-a )<f (2a -1), ∴1-a >2a -1,得a <23,∴a 的取值范围是⎝⎛⎭⎪⎫-∞,23.[变式] (1)若本例(1)条件改为“函数f (x )=x 2-2(1-a )x +2的单调递增区间为[4,+∞)”,其他条件不变,如何求解?(2)若本例(2)中“定义域(-∞,+∞)”改为“定义域(-1,1)”,其他条件不变,如何求解?[解] (1)∵f (x )=x 2-2(1-a )x +2=[x -(1-a )]2+2-(1-a )2, ∴f (x )的递增区间为[1-a ,+∞). ∴1-a =4,得a =-3. (2)由题意可知⎩⎨⎧-1<1-a <1,-1<2a -1<1.解得0<a <1.①又f (x )在(-1,1)上是减函数,且f (1-a )<f (2a -1), ∴1-a >2a -1,即a <23.②由①②可知,0<a <23,即所求a 的取值范围是⎝ ⎛⎭⎪⎫0,23.函数单调性的3个应用要点(1)二次函数的单调性由于只与对称轴及开口方向有关,因此处理起来较容易,只需结合图象即可获解.(2)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是:视参数为已知数,依据函数的图象或单调性定义,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通过与已知单调区间比较,求参数的取值范围.(3)需注意若一函数在区间[a ,b ]上是单调的,则该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集上也是单调的.3.2.1.2函数的最大(小)值要点整理 1.最大值(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 ①∀x ∈I ,都有f (x )≤M ; ②∃x 0∈I ,使得f (x 0)=M .那么,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大值.(2)几何意义:函数y =f (x )的最大值是图象最高点的纵坐标. 2.最小值(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 ①∀x ∈I ,都有f (x )≥M ; ②∃x 0∈I ,使得f (x 0)=M .那么,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小值.(2)几何意义:函数y =f (x )的最小值是图象最低点的纵坐标.温馨提示:(1)最大(小)值必须是一个函数值,是值域中的一个元素. (2)并不是每一个函数都有最值,如函数y =1x,既没有最大值,也没有最小值.(3)最值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即在函数的整个定义域内研究其最值. 题型一图象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典例1】(1)已知函数f (x )=⎩⎨⎧x 2,-1≤x ≤1,1x ,x >1.求f (x )的最大值、最小值;(2)画出函数f (x )=⎩⎨⎧-2x,x ∈(-∞,0),x 2+2x -1,x ∈[0,+∞)的图象,并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小值.[思路导引] 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结合图象求解. [解] (1)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1).由图象可知,当x =±1时,f (x )取最大值为f (±1)=1;当x =0时,f (x )取最小值f (0)=0,故f (x )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2)f(x)的图象如图2所示,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0)和[0,+∞),函数的最小值为f(0)=-1.图象法求最大(小)值的步骤题型二利用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典例2】已知函数f(x)=x+1 x .(1)证明:f(x)在(1,+∞)内是增函数;(2)求f(x)在[2,4]上的最值.[解](1)证明:设∀x1,x2∈(1,+∞),且x1<x2.则f(x1)-f(x2)=x1+1x1-x 2-1x2=(x1-x2)·⎝⎛⎭⎪⎫1-1x1x2=(x1-x2)(x1x2-1)x1x2.∵x2>x1>1,∴x1-x2<0,又∵x1x2>1,∴x1x2-1>0,故(x1-x2)·(x1x2-1)x1x2<0,即f(x1)<f(x2),所以f(x)在(1,+∞)内是增函数.∴当x∈[2,4]时,f(2)≤f(x)≤f(4).又f(2)=2+12=52,f(4)=4+14=174,∴f(x)在[2,4]上的最大值为174,最小值为52.函数的最值与单调性的关系(1)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在区间[b,c)上是减函数,则函数y=f(x),x∈(a,c)在x=b处有最大值f(b).(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是减函数,在区间[b,c)上是增函数,则函数y=f(x),x∈(a,c)在x=b处有最小值f(b).(3)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是增(减)函数,则在区间[a,b]的左、右端点处分别取得最小(大)值、最大(小)值.题型三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典例3】(1)已知函数f(x)=3x2-12x+5,x∈[0,3],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求二次函数f(x)=x2-2ax+2在[2,4]上的最小值.[思路导引] 找出f(x)的对称轴,分析对称轴与给定区间的关系,结合单调性求最值.[解] (1)函数f(x)=3x2-12x+5=3(x-2)2-7,函数f(x)=3(x-2)2-7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函数f(x)在[0,2)上递减,在[2,3]上递增,并且f(0)=5,f(2)=-7,f(3)=-4,所以在[0,3]上,f(x)max=f(0)=5,f(x)min =f(2)=-7.(2)∵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a,∴f (x )min =f (2)=6-4a .当a >4时,f (x )在[2,4]上是减函数, ∴f (x )min =f (4)=18-8a .当2≤a ≤4时,f (x )min =f (a )=2-a 2.∴f (x )min=⎩⎨⎧6-4a ,a <2,2-a 2,2≤a ≤4,18-8a ,a >4.[变式] 本例(2)条件变为,若f (x )=x 2-2ax +2,当x ∈[2,4]时,f (x )≤a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在[2,4]内,f (x )≤a 恒成立, 即a ≥x 2-2ax +2在[2,4]内恒成立, 即a ≥f (x )max ,x ∈[2,4]. 又f (x )max =⎩⎨⎧18-8a ,a ≤3,6-4a ,a >3.①当a ≤3时,a ≥18-8a ,解得a ≥2,此时有2≤a ≤3. ②当a >3时,a ≥6-4a ,解得a ≥65,此时有a >3.综上有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求解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顺序(1)确定对称轴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作图. (2)在图象上标出定义域的位置. (3)观察单调性写出最值.题型四实际应用中的最值【典例4】 某公司生产一种电子仪器的固定成本为20000元,每生产一台仪器需增加投入100元,已知总收益满足函数:R (x )=⎩⎨⎧400x -12x 2,0≤x ≤400,80000,x >400.其中x 是仪器的月产量.(1)将利润表示为关于月产量的函数f (x );(2)当月产量为何值时,公司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总收益=总成本+利润)[思路导引] 先将利润表示成关于x 的函数,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 [解] (1)月产量为x 台,则总成本为(20000+100x )元,从而f (x )=⎩⎨⎧-12x 2+300x -20000,0≤x ≤400,60000-100x ,x >400.(2)当0≤x ≤400时,f (x )=-12(x -300)2+25000,当x =300时,f (x )max =25000;当x >400时,f (x )=60000-100x 是减函数,f (x )<60000-100×400=20000<25000.∴当x =300时,f (x )max =25000.即每月生产300台仪器时公司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25000元.求解函数最大(小)值的实际问题应注意的2点(1)解实际应用题要弄清题意,从实际出发,引入数学符号,建立数学模型,列出函数关系式,分析函数的性质,从而解决问题,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实际应用问题中,最大利润、用料最省等问题常转化为求函数最值来解决.3.2.2.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要点整理 函数的奇偶性温馨提示:(1)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所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先明确它的定义域(对照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以加深理解).(2)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反之,若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一定不具有奇偶性.题型一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典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 )=2-|x |;(2)f (x )=x 2-1+1-x 2; (3)f (x )=x x -1;(4)f (x )=⎩⎨⎧2x +1,x >0,-2x +1,x <0.[思路导引] 借助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判断. [解] (1)∵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 又f (-x )=2-|-x |=2-|x |=f (x ), ∴f (x )为偶函数.(2)∵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1},关于原点对称,且f (x )=0,又∵f (-x )=-f (x ),f (-x )=f (x ),∴f (x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3)∵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x |x ≠1},不关于原点对称,∴f(x)是非奇非偶函数.(4)f(x)的定义域是(-∞,0)∪(0,+∞),关于原点对称.当x>0时,-x<0,f(-x)=1-(-2x)=1+2x=f(x);当x<0时,-x>0,f(-x)=1+(-2x)=1-2x=f(x).综上可知,对于x∈(-∞,0)∪(0,+∞),都有f(-x)=f(x),f(x)为偶函数.判断函数奇偶性的2种方法(1)定义法(2)图象法题型二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典例2】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5,5],且在区间[0,5]上的图象如图所示.(1)画出在区间[-5,0]上的图象.(2)写出使f(x)<0的x的取值集合.[思路导引] 根据奇函数图象特征作出函数图象,再求解.[解] (1)因为函数f(x)是奇函数,所以y=f(x)在[-5,5]上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由y=f(x)在[0,5]上的图象,可知它在[-5,0]上的图象,如图所示.(2)由图象知,使f(x)<0的x的取值集合为(-2,0)∪(2,5).[变式] 若将本例中的“奇函数”改为“偶函数”,试画出在区间[-5,0]上的图象.[解] 因为函数f(x)是偶函数,所以y=f(x)在[-5,5]上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由y=f(x)在[0,5]上的图象,可知它在[-5,0]上的图象,如图所示.巧用奇、偶函数的图象求解问题(1)依据: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2)求解:根据奇、偶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以解决诸如求函数值或画出奇偶函数图象的问题.题型三利用函数的奇偶性求值【典例3】(1)若函数f(x)=ax2+bx+3a+b是偶函数,定义域为[a-1,2a],则a=________,b=________;。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1)3.1.1函数的概念 (1)第一课时函数的概念(一) (1)第二课时函数的概念(二) (5)3.1.2函数的表示法 (12)第一课时函数的表示法 (12)第二课时分段函数 (16)3.2函数的基本性质 (23)3.2.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23)第一课时函数的单调性 (23)第二课时函数的最大(小)值 (29)3.2.2奇偶性 (33)第一课时奇偶性的概念 (33)第二课时函数奇偶性的应用 (37)3.3幂函数 (40)3.4函数的应用(一) (47)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1.1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函数的概念(一)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对函数概念的再理解(1)函数定义中强调“三性”:任意性、存在性、唯一性,即对于非空数集A 中的任意一个(任意性)数x,在非空数集B中都有(存在性)唯一(唯一性)的数y与之对应.这三性只要有一个不满足,便不能构成函数;(2)y=f(x)仅仅是函数符号,不是表示“y等于f与x的乘积”,f(x)也不一定就是解析式.除f(x)外,有时还用g(x),u(x),F(x),G(x)等符号来表示函数.1.在函数的概念中,如果函数y=f(x)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确定,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提示:确定.2.对应关系f必须是一个解析式的形式吗?提示:不一定.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任何两个集合之间都可以建立函数关系.()(2)已知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就可以确定一个函数.()(3)定义域中的每一个x可以对应着不同的y.()(4)“y=f(x)”表示的是“y等于f与x的乘积”.()答案:(1)×(2)√(3)×(4)×2.下图中能表示函数关系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由于③中的2与1和3同时对应,故③不是函数.答案:①②④3.函数f(x)=14-x的定义域是________.解析:由4-x>0,解得x<4,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为{x|x<4}.答案:{x|x<4}4.已知f(x)=x2+1,则f(-1)=________.解析:∵f(x)=x2+1,∴f(-1)=(-1)2+1=2.答案:2题型一函数关系的判断[例1](1)设M={x|0≤x≤2},N={y|0≤y≤2},给出下列四个图形:其中,能表示从集合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的个数是()A.0B.1C.2 D.3(2)(多选)下列两个集合间的对应中,是A到B的函数的有()A.A={-1,0,1},B={-1,0,1},f:A中的数的平方B.A={0,1},B={-1,0,1},f:A中的数的开方C.A=Z,B=Q,f:A中的数的倒数D.A={1,2,3,4},B={2,4,6,8},f:A中的数的2倍[解析](1)①中,因为在集合M中当1<x≤2时,在N中无元素与之对应,所以①不是;②中,对于集合M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N中都有唯一的数与之对应,所以②是;③中,x=2对应元素y=3∉N,所以③不是;④中,当x=1时,在N中有两个元素与之对应,所以④不是.因此只有②是,故选B.(2)A中,可构成函数关系;B中,对于集合A中元素1,在集合B中有两个元素与之对应,因此不是函数关系;C中,A中元素0的倒数没有意义,在集合B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因此不是函数关系;D中,可构成函数关系,故选A、D.[答案](1)B(2)AD1.判断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的2个条件(1)A,B必须是非空实数集;(2)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B中有且只有一个元素与之对应.2.根据图形判断是否为函数的方法 (1)任取一条垂直于x 轴的直线l ; (2)在定义域内平行移动直线l ;(3)若l 与图形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是函数;若在定义域内没有交点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点,则不是函数.[注意] 对应关系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是函数关系,“一对多”的不是函数关系.[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x -1·1-x ; (2)y =(x -1)0+2x +1. [解] (1)由题意得,⎩⎨⎧x -1≥0,1-x ≥0⇒x =1,∴函数的定义域为{1}.(2)由题意得,⎩⎪⎨⎪⎧x -1≠0,2x +1≥0,x +1≠0,解得x >-1,且x ≠1,∴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1,且x ≠1}.求函数定义域的常用方法(1)若f (x )是分式,则应考虑使分母不为零; (2)若f (x )是偶次根式,则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3)若f (x )是指数幂,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幂运算有意义的实数集合; (4)若f (x )是由几个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几个部分定义域的交集; (5)若f (x )是实际问题的解析式,则应符合实际问题,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3]已知f(x)=11+x(x∈R,且x≠-1),g(x)=x2+2(x∈R),则f(2)=________,f(g(2))=________.[解析]∵f(x)=11+x,∴f(2)=11+2=13.又∵g(x)=x2+2,∴g(2)=22+2=6,∴f(g(2))=f(6)=11+6=17.[答案]1317求函数值的方法(1)已知f(x)的表达式时,只需用a替换表达式中的x即得f(a)的值;(2)求f(g(a))的值应遵循由里向外的原则.第二课时函数的概念(二)知识点一区间的概念1.一般区间的表示设a,b∈R,且a<b,规定如下: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x|a≤x≤b}闭区间[a,b]{x|a<x<b}开区间(a,b){x|a≤x<b}半开半闭区间[a,b){x|a<x≤b}半开半闭区间(a,b]2.特殊区间的表示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1){x|x≥1}=________;(2){x|2<x≤3}=________;(3){x|x>-1且x≠2}=________;(4)R=________;(5){x|x≤-1}∩{x|-5≤x<2}=________;(6){x|x<9}∪{x|9<x<20}=________.答案:(1)[1,+∞)(2)(2,3](3)(-1,2)∪(2,+∞)(4)(-∞,+∞)(5)[-5,-1](6)(-∞,9)∪(9,20)知识点二同一个函数定义域和值域分别相同的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吗?提示:不一定,如果对应关系不同,这两个函数一定不是同一个函数.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f(x)=x2x与g(x)=x是同一个函数.()(2)函数f(x)=x2-x与g(t)=t2-t是同一个函数.()答案:(1)×(2)√2.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A.y=x2-9x-3与y=x+3B.y=x2-1与y=x-1C.y=x0(x≠0)与y=1(x≠0)D.y=2x+1,x∈Z与y=2x-1,x∈Z答案:C题型一区间的应用[例1]将下列集合用区间以及数轴表示出来:(1){x|x<2};(2){x|-1<x<0或1≤x≤5};(3){x|2≤x≤8且x≠5};(4){x|3<x<5}.[解](1){x|x<2}可以用区间表示为(-∞,2),用数轴表示如图①.(2){x|-1<x<0或1≤x≤5}可以用区间表示为(-1,0)∪[1,5],用数轴表示如图②.(3){x|2≤x≤8且x≠5}用区间表示为[2,5)∪(5,8],用数轴表示如图③.(4){x|3<x<5}用区间表示为(3,5),用数轴表示如图④.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方法(1)区间左端点值小于右端点值;(2)区间两端点之间用“,”隔开;(3)含端点值的一端用中括号,不含端点值的一端用小括号;(4)以“-∞”,“+∞”为区间的一端时,这端必须用小括号.[例2](多选)下列式子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A.f(x)=|x|,φ(t)=t2B.y=x2,y=(x)2C.y=1+x·1-x,y=1-x2D.y=(3-x)2,y=x-3[解析]A:f(x)与φ(t)的定义域相同,又φ(t)=t2=|t|,即f(x)与φ(t)的对应关系也相同,∴f(x)与φ(t)是同一个函数;B:y=x2的定义域为R,y=(x)2的定义域为{x|x≥0},两者定义域不同,故y=x2与y=(x)2不是同一个函数;C:y=1+x·1-x的定义域为{x|-1≤x≤1},y=1-x2的定义域为{x|-1≤x≤1},即两者定义域相同.又∵y=1+x·1-x=1-x2,∴两函数的对应关系也相同.故y=1+x·1-x与y=1-x2是同一个函数;D:∵y=(3-x)2=|x-3|与y=x-3的定义域相同,但对应关系不同,∴y=(3-x)2与y=x-3不是同一个函数.[答案]AC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的步骤题型三求函数的值域[例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x-1;(2)y=x2-2x+3,x∈{-2,-1,0,1,2,3};(3)y=3x-1 x+1;(4)y=2x+41-x.[解](1)(直接法)∵x≥0,∴x-1≥-1,∴y=x-1的值域为[-1,+∞).(2)(观察法)∵x∈{-2,-1,0,1,2,3},把x代入y=x2-2x+3得y=11,6,3,2,∴y=x2-2x+3的值域为{2,3,6,11}.(3)(分离常数法)y=3x-1x+1=3x+3-4x+1=3-4x+1.∵4x+1≠0,∴y≠3,∴y=3x-1x+1的值域为{y|y∈R,且y≠3}.(4)(换元法)令t=1-x(t≥0),则x=1-t2,则y=-2t2+4t+2=-2(t-1)2+4(t≥0),结合图象(图略)可得函数的值域为(-∞,4].求函数值域常用的4种方法(1)观察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其值域可通过观察得到;(2)配方法:当所给函数是二次函数或可化为二次函数处理的函数时,可利用配方法求其值域;(3)分离常数法:此方法主要是针对有理分式,即将有理分式转化为“反比例函数类”的形式,便于求值域;(4)换元法:即运用新元代换,将所给函数化成值域易确定的函数,从而求得原函数的值域.对于f(x)=ax+b+cx+d(其中a,b,c,d为常数,且a≠0)型的函数常用换元法.抽象函数与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一、概念1.抽象函数的概念没有给出具体解析式的函数,称为抽象函数.2.复合函数的概念若函数y=f(t)的定义域为A,函数t=g(x)的定义域为D,值域为C,则当C ⊆A时,称函数y=f(g(x))为f(t)与g(x)在D上的复合函数,其中t叫做中间变量,t=g(x)叫做内层函数,y=f(t)叫做外层函数.[说明]由复合函数的定义可知,内层函数的值域是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或定义域的子集,外层函数的定义域和内层函数的值域共同确定了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二、结论理解抽象函数或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要明确以下几点:(1)函数f(x)的定义域是指x的取值所组成的集合;(2)函数f(φ(x))的定义域是指x的取值范围,而不是φ(x)的范围;(3)f(t),f(φ(x)),f(h(x))三个函数中的t,φ(x),h(x)在对应关系f下的范围相同;(4)已知f(x)的定义域为A,求f(φ(x))的定义域,其实质是已知φ(x)的范围(值域)为A,求出x的取值范围;(5)已知f(φ(x))的定义域为B,求f(x)的定义域,其实质是已知f(φ(x))中的x 的取值范围为B,求出φ(x)的范围(值域),此范围就是f(x)的定义域.[迁移应用]1.已知f (x )的定义域,求f (g (x ))的定义域[例1] 已知函数f (x )=-x 2+2x +3,则函数f (3x -2)的定义域为( ) A.⎣⎢⎡⎦⎥⎤13,53 B.⎣⎢⎡⎦⎥⎤-1,53 C .[-3,1]D.⎣⎢⎡⎦⎥⎤13,1 [思路点拨] 解题的关键是求出函数y =f (x )中x 的范围,这个范围即为3x -2的范围,建立不等式求出自变量x 的范围即可.[解析] 由-x 2+2x +3≥0, 解得-1≤x ≤3,即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3]. 由-1≤3x -2≤3,解得13≤x ≤53, 则函数f (3x -2)的定义域为⎣⎢⎡⎦⎥⎤13,53.[答案] A2.已知f (g (x ))的定义域,求f (x )的定义域[例2] 已知f (x 2-1)定义域为[0,3],则f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思路点拨] 定义域是指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f (x 2-1)中x ∈[0,3],求出x 2-1的范围,这个范围即为f (x )的定义域.[解析] 根据f (x 2-1)定义域为[0,3],得x ∈[0,3], ∴x 2∈[0,9],∴x 2-1∈[-1,8]. 故f (x )的定义域为[-1,8]. [答案] [-1,8]3.已知f (g (x ))的定义域,求f (h (x ))的定义域[例3] 若函数f (x +1)的定义域为⎣⎢⎡⎦⎥⎤-12,2,则函数f (x -1)的定义域为________.[思路点拨] 由f (x +1)的定义域为⎣⎢⎡⎦⎥⎤-12,2,即-12≤x ≤2,可求得12≤x +1≤3,也就是f (x )的定义域为⎣⎢⎡⎦⎥⎤12,3,由此可推出12≤x -1≤3,进而求出x 的范围即为f (x -1)的定义域.[解析] 由题意知-12≤x ≤2,则12≤x +1≤3,即f (x )的定义域为⎣⎢⎡⎦⎥⎤12,3,∴12≤x -1≤3,解得32≤x ≤4.故f (x -1)的定义域是⎣⎢⎡⎦⎥⎤32,4.[答案] ⎣⎢⎡⎦⎥⎤32,43.1.2 函数的表示法第一课时 函数的表示法知识点 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三种表示法的优缺点比较1.函数y =f (x )的关系如下表,则f (11)=( )x 0<x <5 5≤x <10 10≤x <15 15≤x ≤20y23 45A .2B .3C.4 D.5答案:C2.已知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3),(3,0),则f(f(0))=()A.2 B.4C.0 D.3答案:C3.若反比例函数f(x)满足f(3)=-6,则f(x)的解析式为________.答案:f(x)=-18x题型一函数的表示法[例1](链接教科书第67页例4)某问答游戏的规则是:共答5道选择题,基础分为50分,每答错一道题扣10分,答对不扣分.试分别用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表示一个参与者的得分y与答错题目道数x(x∈{0,1,2,3,4,5})之间的函数关系y=f(x).[解](1)用列表法可将函数y=f(x)表示为x 01234 5y 50403020100(2)用图象法可将函数y=f(x)表示为(3)用解析法可将函数y=f(x)表示为y=50-10x,x∈{0,1,2,3,4,5}.1.函数的三种表示法的选择解析法、图象法和列表法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刻画了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采用解析法的前提是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采用图象法的前提是函数的变化规律清晰,采用列表法的前提是定义域内自变量的个数较少.2.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时的注意点 (1)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2)列表法必须罗列出所有的自变量的值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必须清楚函数图象是“点”还是“线”.题型二函数图象的作法及应用[例2]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求出其值域: (1)y =2x +1,x ∈[0,2]; (2)y =2x ,x ∈[2,+∞).[解] (1)当x ∈[0,2]时,图象是直线y =2x +1的一部分,如图①,观察图象可知,其值域为[1,5].(2)当x ∈[2,+∞)时,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 =2x 的一部分,如图②,观察图象可知其值域为(0,1].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三个关注点(1)画函数图象时首先关注函数的定义域,即在定义域内作图;(2)图象是实线或实点,定义域外的部分有时可用虚线来衬托整个图象; (3)要标出某些关键点,例如图象的顶点、端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要分清这些关键点是实心点还是空心圈.[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题型三函数解析式的求法角度一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例3]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f(x+1)+f(x-1)=2x2-4x,求f(x).[解]设f(x)=ax2+bx+c(a≠0),则f(x+1)+f(x-1)=a(x+1)2+b(x+1)+c+a(x-1)2+b(x-1)+c=2ax2+2bx+2a+2c=2x2-4x,∴{2a=2,2b=-4,2a+2c=0,∴{a=1,b=-2,c=-1,∴f(x)=x2-2x-1.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已知函数的类型,如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即可设出f(x)的解析式,再根据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进而求出函数解析式.角度二用换元法(配凑法)求函数解析式[例4]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f(x+1)=x+2x,求f(x);(2)已知f(x+2)=2x+3,求f(x).[解](1)法一(换元法):令t=x+1,则x=(t-1)2,t≥1,所以f(t)=(t-1)2+2(t-1)=t2-1(t≥1),所以f(x)的解析式为f(x)=x2-1(x≥1).法二(配凑法):f(x+1)=x+2x=x+2x+1-1=(x+1)2-1.因为x+1≥1,所以f(x)的解析式为f(x)=x2-1(x≥1).(2)f(x+2)=2x+3=2(x+2)-1,∴f(x)=2x-1.换元法、配凑法求函数解析式已知f (g (x ))=h (x ),求f (x ),有两种方法:(1)换元法,即令t =g (x ),解出x ,代入h (x )中,得到一个含t 的解析式,再用x 替换t ,便得到f (x )的解析式.利用换元法解题时,换元后要确定新元t 的取值范围,即函数f (x )的定义域; (2)配凑法,即从f (g (x ))的解析式中配凑出g (x ),用g (x )来表示h (x ),然后将解析式中的g (x )用x 代替即可.角度三 用方程组法求函数解析式[例5] 已知函数f (x )对于任意的x 都有f (x )-2f (-x )=1+2x ,求f (x )的解析式.[解] 在f (x )-2f (-x )=1+2x 中,以-x 代换x ,可得f (-x )-2f (x )=1-2x , 则⎩⎨⎧f (x )-2f (-x )=1+2x , f (-x )-2f (x )=1-2x , 消去f (-x ),可得f (x )=23x -1.方程组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方程组法(消去法),适用于自变量具有对称规律的函数表达式,如互为相反数的f (-x ),f (x )的函数方程,通过对称规律再构造一个关于f (-x ),f (x )的方程,联立解出f (x ).第二课时 分段函数知识点 分段函数 1.分段函数如果函数y =f (x ),x ∈A ,根据自变量x 在A 中不同的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则称这样的函数为分段函数.2.分段函数的图象分段函数有几段,它的图象就由几条曲线组成.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根据每段的定义区间和表达式依次画出图象,要注意每段图象的端点是空心点还是实心点,组合到一起就得到整个分段函数的图象.对分段函数的再理解(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要先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在哪个区间,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关系;(2)分段函数在书写时用大括号把各段函数合并写成一个函数的形式,并且必须指明各段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所有自变量取值区间的并集.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只能写成一个集合的形式,不能分开写成几个集合的形式;(4)分段函数的值域是各段函数在对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值域的并集.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分段函数由几个函数构成.( )(2)函数f (x )={x +1,x ≤1,-x +3,x >1是分段函数.( )(3)分段函数尽管在定义域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但它们是一个函数.( )(4)分段函数各段上的函数值集合的交集为∅.( ) 答案:(1)× (2)√ (3)√ (4)×2.已知f (x )=⎩⎨⎧-x ,x ≤0,x 2,x >0.则f (-2)=________.答案:23.函数y =⎩⎨⎧x 2,x >0,-2,x <0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值域为____________.答案:(-∞,0)∪(0,+∞) {-2}∪(0,+∞)4.下列图形是函数y =x |x |的图象的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④[例1] 已知函数f (x )=⎩⎨⎧x +1,x ≤-2,3x +5,-2<x <2,2x -1,x ≥2,求f (-5),f (1),f ⎝ ⎛⎭⎪⎫f ⎝ ⎛⎭⎪⎫-52.[解] 由-5∈(-∞,-2],1∈(-2,2),-52∈(-∞,-2],知f (-5)=-5+1=-4,f (1)=3×1+5=8,f ⎝ ⎛⎭⎪⎫f ⎝ ⎛⎭⎪⎫-52=f ⎝ ⎛⎭⎪⎫-52+1=f ⎝ ⎛⎭⎪⎫-32=3×⎝ ⎛⎭⎪⎫-32+5=12.[母题探究]1.(变设问)本例条件不变,若f (a )=3,求实数a 的值.解:当a ≤-2时,f (a )=a +1=3,即a =2>-2,不合题意,舍去;当-2<a <2时,f (a )=3a +5=3,即a =-23∈(-2,2),符合题意;当a ≥2时,f (a )=2a -1=3,即a =2∈[2,+∞),符合题意.综上可得,当f (a )=3时,a 的值为-23或2.2.(变设问)本例条件不变,若f (x )>2x ,求x 的取值范围.解:当x ≤-2时,f (x )>2x 可化为x +1>2x ,即x <1,所以x ≤-2; 当-2<x <2时,f (x )>2x 可化为3x +5>2x ,即x >-5,所以-2<x <2; 当x ≥2时,f (x )>2x 可化为2x -1>2x ,则x ∈∅. 综上可得,x 的取值范围是{x |x <2}.1.求分段函数函数值的方法(1)先确定要求值的自变量属于哪一段区间;(2)然后代入该段的解析式求值,直到求出值为止.当出现f (f (x 0))的形式时,应从内到外依次求值.2.已知分段函数的函数值求对应的自变量的值,可分段利用函数解析式求得自变量的值,但应注意检验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也可先判断每一段上的函数值的范围,确定解析式再求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1 (代数法)求方程0)(=x f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①正比例函数(0)y kx k =≠仅有一个零点。
②反比例函数(0)k y k x=≠没有零点。
③一次函数(0)y kx b k =+≠仅有一个零点。
④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 (1)△>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20(0)ax bx c a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没有零点。
⑥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仅有一个零点1.⑦幂函数y x α=,当0n >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0n ≤时,没有零点。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f x 转化成()0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12,y y (基本初等函数),这另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f x 零点的个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 抽象函数或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章末回顾与提升

故集合 M={m|0<m<4}.
高中数学 必修 第一册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训练 4] 已知函数 f(x)=-x|x-a|+1(x∈R). (1)当 a=2 时,试写出函数 g(x)=f(x)-x 的单调区间; (2)当 a>1 时,求函数 f(x)在[1,3]上的最大值.
1<x≤4.故选 B.
高中数学 必修 第一册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二、求函数的解析式 1.求函数的解析式最常用的方法是换元法和待定系数法. 2.掌握常见的基本初等函数的类型和求解析式的方法,提升数学 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
高中数学 必修 第一册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已知二次函数 f(x)的最小值为 1,且 f(0)=f(2)=3. (1)求函数 f(x)的解析式; (2)求 f(x)在-12,32 上的最大值. 解:(1)由题意,设 f(x)=a(x-1)2+1, 因为 f(0)=3,即 a(-1)2+1=3.解得 a=2, 所以函数 f(x)的解析式为 f(x)=2x2-4x+3.
高中数学 必修 第一册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2)若函数 f(x)的定义域为[-1,2],则函数 g(x)=f(xx--21) 的定
义域是( B )
A.[1,4]
B.(1,4]
C.[1,2)
பைடு நூலகம்
D.(1,2]
解析:由函数 f(x)的定义域为[-1,2],令- x-11≤>x-0,2≤2, 解得
高中数学 必修 第一册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解题技巧总结(带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函数f(x)在(−∞,+∞)上是减函数,且a为实数,则有()A.f(a)<f(2a) B.f(a2)<f(a)C.f(a2+1)<f(a)D.f(a2−a)<f(a)答案:C分析:利用a=0可排除ABD;根据函数单调性和a2+1>a恒成立可知C正确.当a=0时,ABD中不等式左右两侧均为f(0),不等式不成立,ABD错误;∵a2+1−a>0对于a∈R恒成立,即a2+1>a恒成立,又f(x)为R上的减函数,∴f(a2+1)<f(a),C正确.故选:C.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3,5),则函数f(2x+1)的定义域为()A.(1,2)B.(7,11)C.(4,16)D.(3,5)答案:A分析:根据3<2x+1<5求解即可∵f(x)的定义域为(3,5),∴3<x<5,由3<2x+1<5,得1<x<2,则函数f(2x+1)的定义域为(1,2)故选:A.3、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f(x+y)+f(x−y)=f(x)f(y),f(1)=1,则∑22k=1f(k)=()A.−3B.−2C.0D.1答案:A分析:法一:根据题意赋值即可知函数f(x)的一个周期为6,求出函数一个周期中的f(1),f(2),⋯,f(6)的值,即可解出.[方法一]:赋值加性质因为f(x+y)+f(x−y)=f(x)f(y),令x=1,y=0可得,2f(1)=f(1)f(0),所以f(0)=2,令x=0可得,f(y)+f(−y)=2f(y),即f(y)=f(−y),所以函数f(x)为偶函数,令y=1得,f(x+1)+f(x−1)=f (x )f (1)=f (x ),即有f (x +2)+f (x )=f (x +1),从而可知f (x +2)=−f (x −1),f (x −1)=−f (x −4),故f (x +2)=f (x −4),即f (x )=f (x +6),所以函数f (x )的一个周期为6.因为f (2)=f (1)−f (0)=1−2=−1,f (3)=f (2)−f (1)=−1−1=−2,f (4)=f (−2)=f (2)=−1,f (5)=f (−1)=f (1)=1,f (6)=f (0)=2,所以一个周期内的f (1)+f (2)+⋯+f (6)=0.由于22除以6余4,所以∑f (k )22k=1=f (1)+f (2)+f (3)+f (4)=1−1−2−1=−3.故选:A . [方法二]:【最优解】构造特殊函数由f (x +y )+f (x −y )=f (x )f (y ),联想到余弦函数和差化积公式cos (x +y )+cos (x −y )=2cos x cos y ,可设f (x )=a cos ωx ,则由方法一中f (0)=2,f (1)=1知a =2,a cos ω=1,解得cosω=12,取ω=π3, 所以f (x )=2cos π3x ,则f (x +y )+f (x −y )=2cos (π3x +π3y)+2cos (π3x −π3y)=4cos π3x cos π3y =f (x )f (y ),所以f (x )=2cos π3x 符合条件,因此f(x)的周期T =2ππ3=6,f (0)=2,f (1)=1,且f (2)=−1,f (3)=−2,f (4)=−1,f (5)=1,f (6)=2,所以f(1)+f(2)+f(3)+f(4)+f(5)+f(6)=0, 由于22除以6余4,所以∑f (k )22k=1=f (1)+f (2)+f (3)+f (4)=1−1−2−1=−3.故选:A . 【整体点评】法一:利用赋值法求出函数的周期,即可解出,是该题的通性通法;法二:作为选择题,利用熟悉的函数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化推理过程,直接使用具体函数的性质解题,简单明了,是该题的最优解.4、下列各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f (x )=x ,g (x )=√x 33B .f (x )=1,g (x )=x 0C .f (x )=x +1,g (x )=x 2−1x−1D .f (x )=√x 2,g (x )=(√x)2答案:A分析:根据相同函数的定义,分别判断各个选项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是否都相同,即可得出答案. 解:对于A ,两个函数的定义域都是R ,3=x,对应关系完全一致,g(x)=√x3所以两函数是相同函数,故A符合题意;对于B,函数f(x)=1的定义域为R,函数g(x)=x0的定义域为{x|x≠0},故两函数不是相同函数,故B不符题意;对于C,函数f(x)=x+1的定义域为R,函数g(x)=x2−1的定义域为{x|x≠1},x−1故两函数不是相同函数,故C不符题意;对于D,函数f(x)=√x2的定义域为R,函数g(x)=(√x)2的定义域为[0,+∞),故两函数不是相同函数,故D不符题意.故选:A.5、已知f(x+1)=x−5,则f(f(0))=()A.−9B.−10C.−11D.−12答案:D分析:根据f(x+1)=x−5,利用整体思想求出f(x)的解析式,求得f(0),从而即求出f(f(0)).解:因为f(x+1)=x−5=(x+1)−6,所以f(x)=x−6,f(0)=−6,所以f(f(0))=f(−6)=−12.故选:D.6、已知三次函数f(x)=2x3+3ax2+bx+c(a,b,c∈R),且f(2020)=2020,f(2021)=2021,f(2022)= 2022,则f(2023)=()A.2023B.2027C.2031D.2035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构造函数g(x)=f(x)−x,根据g(2020)=g(2021)=g(2022)=0可以知道g(x)=2(x−2020)(x−2021)(x−2022),进而代值得到答案.设g(x)=f(x)−x,则g(2020)=g(2021)=g(2022)=0,所以g(x)=2(x−2020)(x−2021)(x−2022),所以g(2023)=2×3×2×1=12,所以f(2023)=12+2023=2035.故选:D.7、函数f(x)=√−x2+5x+6x+1的定义域()A.(−∞,−1]∪[6,+∞)B.(−∞,−1)∪[6,+∞)C.(−1,6]D.[2,3]答案:C分析:解不等式组{−x 2+5x+6≥0x+1≠0得出定义域.{−x 2+5x+6≥0x+1≠0,解得−1<x⩽6即函数f(x)的定义域(−1,6]故选:C8、若函数f(x)=x2−mx+10在(−2,1)上是减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2,+∞)B.[−4,+∞)C.(−∞,2]D.(−∞,−4]答案:A分析:结合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和单调性求得m的取值范围.函数f(x)=x2−mx+10的对称轴为x=m2,由于f(x)在(−2,1)上是减函数,所以m2≥1⇒m≥2.故选:A多选题9、函数f(x)的定义域为R,对任意的x1,x2∈R都满足x1f(x1)+x2f(x2)>x1f(x2)+x2f(x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函数f(x)在R上是单调递减函数B.f(−2)<f(1)<f(2)C.f(x+1)<f(−x+2)的解为x<1D.f(0)=02答案:BC分析:由x1f(x1)+x2f(x2)>x1f(x2)+x2f(x1),可得(x1−x2)[f(x1)−f(x2)]>0,所以可判断出f(x)在R 上为增函数,然后逐个分析判断即可解:由x1f(x1)+x2f(x2)>x1f(x2)+x2f(x1),得(x1−x2)[f(x1)−f(x2)]>0,所以f(x)在R上单调递增,所以A错,因为f(x)为R上的递增函数,所以f(−2)<f(1)<f(2),所以B对,,所以C对因为f(x)在R上为增函数,f(x+1)<f(−x+2)⇔x+1<−x+2⇒x<12函数R上为增函数时,不一定有f(0)=0,如f(x)=2x在R上为增函数,但f(0)=1,所以D不一定成立,故D 错.故选:BC10、已知f(x)、g(x)都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f(x)为奇函数,g(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y=g[f(x)+1]为偶函数B.y=g[f(x)]为奇函数C.y=f[g(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D.y=f[g(x+1)]为偶函数答案:ACD分析:本题可根据f(x)为奇函数得出f(−x)=−f(x),然后根据g(x)关于直线x=1对称得出g(1−x)=g(1+x),最后以此为依据依次分析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结果.因为f(x)为奇函数,所以f(−x)=−f(x),因为g(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所以g(1−x)=g(1+x),A项:g[f(−x)+1]=g[−f(x)+1]=g[f(x)+1],则函数y=g[f(x)+1]为偶函数,A正确;B项:g[f(−x)]=g[−f(x)]≠−g[f(x)],不是奇函数,B错误;C项:因为g(1−x)=g(1+x),所以f[g(1−x)]=f[g(1+x)],则y=f[g(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C正确;D项:因为g(1−x)=g(1+x),所以f[g(−x+1)]=f[g(x+1)],则函数y=f[g(x+1)]为偶函数,D正确,故选:ACD.小提示: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函数奇偶性和对称性的判断,若函数f(x)为奇函数,则满足f(−x)=−f(x),若函数f(x)为偶函数,则满足f(−x)=f(x),若函数f(x)关于直线x=k对称,则f(1−k)=f(1+k),考查推理能力,是中档题.11、(多选)若函数f(x)在(0,+∞)上满足:对任意的x1,x2∈(0,+∞),当x1≠x2时,恒有x2f(x1)−x1f(x2)x1−x2>0,则称函数f(x)为“理想函数”.下列函数能被称为“理想函数”的有()A.f(x)=−1B.f(x)=x3+3x2−2xC.f(x)=√x D.f(x)=x2+x答案:ABD分析:先通过分析,得到若y=f(x)x在(0,+∞)上单调递增,则函数f(x)为“理想函数”,然后依次判断四个选项能否满足题意.不妨设x1>x2>0,则由题意可得x2f(x1)>x1f(x2),即f(x1)x1>f(x2)x2,由单调性定义可知,函数y=f(x)x在(0,+∞)上单调递增,即若y=f(x)x在(0,+∞)上单调递增,则称函数f(x)为“理想函数”.A选项中y=f(x)x =−1x,该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符合“理想函数”的定义;B选项中y=f(x)x=x2+3x−2,该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符合“理想函数”的定义;C选项中y=f(x)x =√xx=√x,该函数在(0,+∞)上单调递减,不符合“理想函数”的定义;D选项中y=f(x)x=x+1.该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符合“理想函数”的定义.故选:ABD.填空题12、对于定义域为D的函数f(x),若存在x0∈D,使f(x0)=x0,则称点(x0,x0)为f(x)图象上的一个不动点.由此,函数f(x)=4x的图象上不动点的坐标为_________.答案:(−2,−2)、(2,2)分析:由不动点的定义,结合函数解析式求出不动点坐标. 由题设,函数定义域为{x|x ≠0}, 令f(x)=4x =x ,则x =±2,所以函数不动点坐标为(−2,−2)、(2,2). 所以答案是:(−2,−2)、(2,2)13、已知函数f (x )={x +1,x <1x 2−2ax,x ≥1在R 上单调递增,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12]分析:要使f (x )在R 上单调递增,必须满足:f (x )在(-∞,1)上单调递增,f (x )在(1,+∞)上单调递增;又x =1时,(x 2-2ax )≥(x +1).要使f (x )在R 上单调递增,必须满足三条: 第一条:f (x )在(-∞,1)上单调递增; 第二条:f (x )在(1,+∞)上单调递增; 第三条:x =1时,(x 2-2ax )≥(x +1).故有{−−2a2=a ≤1,1−2a ≥2,解得a ≤−12.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12]. 所以答案是:(−∞,−12]. 14、设函数f (x )=(x+1)2+ax 132x 2+2,a ∈R 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则M +m =__.答案:1分析:令g (x )=f (x )−12=2x+ax 132x 2+2,易判断g (x )为奇函数,由奇函数的性质,可得(M −12)+(m −12)=0,即可求出M +m 的值. 解:f (x )=(x+1)2+ax 132x 2+2=x 2+2x+1+ax 132x 2+2=12+2x+ax 132x 2+2,令g (x )=f (x )−12=2x+ax 132x 2+2,则g (﹣x )=−2x−ax 132x 2+2=−g (x ),所以g (x )为奇函数,所以g (x )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M −12,m −12, 由奇函数的性质,可得(M −12)+(m −12)=0,所以M +m =1. 所以答案是:1. 解答题15、函数f(x)对任意的实数m ,n ,有f(m +n)=f(m)+f(n),当x >0时,有f(x)>0. (1)求证:f(0)=0.(2)求证:f(x)在(−∞,+∞)上为增函数. (3)若f(1)=1,解不等式f(4x −2x )<2.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x|x <1} 分析:(1)令m =n =0,代入等式,可求得f(0)=0;(2)令n =−m ,代入等式,结合f(0)=0,可得到f(−m)=−f(m),从而可知y =f(x)是奇函数,然后用定义法可证明f(x)在(−∞,+∞)上为增函数;(3)原不等式可化为f(4x −2x )<f(2),结合函数f(x)的单调性,可得出4x −2x <2,解不等式即可. (1)证明:令m =n =0,则f(0+0)=f(0)+f(0)=2f(0),∴f(0)=0. (2)证明:令n =−m ,则f(m −m)=f(m)+f(−m), ∴f(0)=f(m)+f(−m)=0,∴f(−m)=−f(m),∴对任意的m ,都有f(−m)=−f(m),即y =f(x)是奇函数. 在(−∞,+∞)上任取x 1,x 2,且x 1<x 2,则x 2−x 1>0,∴f(x 2−x 1)=f(x 2)+f(−x 1)=f(x 2)−f(x 1)>0,即f(x 1)<f(x 2), ∴函数y =f(x)在(−∞,+∞)上为增函数.(3)原不等式可化为f(4x −2x )<1+1=f(1)+f(1)=f(2),由(2)知f(x)在(−∞,+∞)上为增函数,可得4x −2x <2,即(2x −2)(2x +1)<0, ∵2x +1>0,∴2x −2<0,解得x <1,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1}.小提示:本题考查函数奇偶性、单调性,考查不等式的解法,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与计算求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

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1)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①自然型:解析式自身有意义,如分式函数的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对数函数的真数为正数;②实际型:解决函数的综合问题与应用问题时,应认真考察自变量x的实际意义。
(2)求函数的值域的方法:①配方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②不等式法(运用不等式的各种性质);③函数法(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图象等)。
(3)两个函数的相等:当且仅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分别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才是同一个函数。
3.常用的函数表示法(1)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2)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3)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分段函数: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分成了若干个子区间,而每个子区间的解析式不同,这种函数又称分段函数;5.区间的概念: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我们规定:(1)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a,b];(2)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a,b);(3)满足不等式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表示[a,b)或(a,b];a,b都叫做区间的端点。
(4)代数与几何表示对照表(数轴上用实心点表示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用空心点表示不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5)3.2 函数的基本性质⊆: 1.单调性:(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区间D I①∀ x1,x2∈D,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函数f(x)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时,我们成它是增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1 (代数法)求方程0)(=x f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①正比例函数(0)y kx k =≠仅有一个零点。
②反比例函数(0)k y k x=≠没有零点。
③一次函数(0)y kx b k =+≠仅有一个零点。
④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 (1)△>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20(0)ax bx c a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没有零点。
⑥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仅有一个零点1.⑦幂函数y x α=,当0n >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0n ≤时,没有零点。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f x 转化成()0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12,y y (基本初等函数),这另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f x 零点的个数。
6、选择题判断区间(),a b 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0f a f b <。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a b 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f x 在区间上连续,且()()0f a f b <②在区间(),a b 上单调。
8、函数零点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0)(=x f 的实数;从“形”的角度看:即是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若函数)(x f 的图象在0x x =处与x 轴相切,则零点0x 通常称为不变号零点;若函数)(x f 的图象在0x x =处与x 轴相交,则零点0x 通常称为变号零点.9、二分法的定义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满足()()0f a f b ⋅<的函数)(x f y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x f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10、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f x 零点近似值的步骤:(1)确定区间[a ,]b ,验证()()f a f b ⋅0<,给定精度ε;(2)求区间(a ,)b 的中点1x ;(3)计算1()f x :①若1()f x =0,则1x 就是函数的零点;②若()f a ⋅1()f x <0,则令b =1x (此时零点01(,)x a x ∈);③若1()f x ⋅()f b <0,则令a =1x (此时零点01(,)x x b ∈);(4)判断是否达到精度ε;即若||a b ε-<,则得到零点值a (或b );否则重复步骤(2)~(4).11、二分法的条件()f a ·()f b 0<表明用二分法求函数的近似零点都是指变号零点。
12、解决应用题的一般程序:① 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② 建模: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③ 解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④ 还原: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意义.13、函数的模型14、根据散点图设想比较接近的可能的函数模型:一次函数模型:()(0);f x kx b k =+≠二次函数模型:2()(0);g x ax bx c a =++≠ 幂函数模型:12()(0);h x ax b a =+≠指数函数模型:()x l x ab c =+(0,a b ≠>0,1b ≠)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各解析式,并对各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选出合适的函数模型2.4.1 函数的零点 测试题一、选择题 1.函数f(x)=x-x 4的零点是( )A.0 B.1 C.2 D.无数个2.函数f(x)=3222x x x --+的零点是( )A. 1,2,3 B.-1,1,2 C.0,1,2 D.-1,1,-23.若函数f(X)在[0,4]上的图像是连续的,且方程f(x)=0在(0,4)内仅有一个实数根,则发f(0)•f(4)的值( )A.大于0 B.小于0 C.等于0 D.无法判断4.若函数f(x)=m2x +8mx+21,当f(x)<0时-7<x<-1,则实数m的值为( ) A.1 B.2 C.3 D.4 5.f(x)=x x 1-,方程f(4x)=x的根是( )A.-2 B.2 C.-0.5 D.0.56.设函数)f(x)= c bx x 3++在[-1,1]上为增函数,且0)21(f ).21(f <-,则方程f(x)在[-1,1]内A .可能有3个实数根B .可能有2个实数根C. 有唯一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7.设f(x) = 12x 5x -3++,则在下列区间中,使函数f(x)有零点的区间是 ( )际A .[0,1]B .[1,2]C .[-2,-1]D .[-1,0]8.给出下列三个函数的图象;07徐州三练) 3.方程2x+x-4=O 的解所在区间为A .(-1,0)B .(0,1)C .(1,2)D .(2,3)9.已知函数y=f(x)在定义域内是单调函数,则方程f(x)=c(c 为常数)的解的情况( )A.有且只有一个解B.至少有一个解C.至多有一个解D.可能无解,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解二、填空题:10.关于x的方程2k2x -2x-3k=0的两根一个大于1,一个小于1,则实数的取值范围 .11.若函数f(x)=2x -ax-b的两个零点时2和3,则函数g(x)=b2x -ax-1的零点 .三、解答题12.已知函数f(x)=2(m-1)2x -4mx+2m-1(1)m为何值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2)如果函数的一个零点为2,求m的值.13.已知二次函数f (x )=a 2x +bx (a,b是常数且a≠0)满足条件:f(2)=0.方程有等根 (1)求f (x )的解析式;(2)问:是否存在实数m,n使得f(x)定义域和值域分别为[m,n]和[2m,2n],如存在,求出m,n的值;如不存在,说明理由.第三章检测题一、选择题1、下列函数有2个零点的是( )A 、24510y x x =+- B 、310y x =+ C 、235y x x =-+- D 、2441y x x =-+ 2、用二分法计算23380x x +-=在(1,2)x ∈内的根的过程中得: (1)0f <,(1.5)0f >,(1.25)0f <,则方程的根落在区间( )A 、(1,1.5)B 、(1.5,2)C 、(1,1.25)D 、(1.25,1.5)3、一商店把货物按标价的九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该货物的进价为每件21元,则每件的标价应为( )A 、27.27元B 、28元C 、29.17元D 、30元4、某家具的标价为132元,若降价以九折出售(即优惠10%),仍可获利10%(相对进货价),则该家具的进货价是( )A 、108元B 、105元C 、106元D 、118元5、若方程0x a x a --=有两个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1,)+∞B 、(0,1)C 、(0,)+∞D 、Φ6、给右图的容器甲注水,下面图像中哪一个图像可以大致刻画容器中水的高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7、方程12xx +=根的个数为( )A 、0B 、1C 、2D 、3容器甲8、假设银行1年定期的年利率为2%,某人为观看2008年的奥运会,从2001年元旦开始在银行存款1万元,存期1年,第二年元旦再把1万元和前一年的存款本利和一起作为本金再存1年定期存款,以后每年元旦都这样存款,则到2007年年底,这个人的银行存款共有(精确到0.01)( )A 、7.14 万元B 、7.58万元C 、7.56万元D 、7.50万元二、填空题9、函数222()(1)(2)(23)f x x x x x =-+--的零点是 (必须写全所有的零点)。
10、若1()x f x x +=,则方程(4)f x x =的根为 。
11、若镭经过100年,质量便比原来减少4.24%,设质量为1的镭经过x 年后剩留量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 。
()f x ,()x f x 则函数在区间 有零点。
三、解答题13、有一块长为20cm ,宽为12cm 的矩形铁皮,将其四个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的小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盒子,写出这个盒子的体积V 与边长x 的函数关系式,并讨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14、某地兴修水利挖渠,其渠道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腰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设横截面周长为定值m ,问渠道深h 为多少时,可使其流量最大?15、某厂生产一种新型的电子产品,为此更新专用设备和请专家设计共花去了200000元,生产每件电子产品的直接成本为300元,每件电子产品的售价为500元,产量x 对总成本C 、单位成本P 、销售收入R 以及利润L 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函数关系?表示了什么实际含义?16、写一段小作文来说明下图中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的实际意义17、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事经营活动的有关部门必须向政府税务部门交纳一定的营业税。
某地区税(2)某饭店5月份的营业额是35000元,这个月该饭店应缴纳税金多少?18、WAP 手机上网每月使用量在500分钟以下(包括500分钟)按30元记费,超过500分钟按0.15元/分钟记费。
假如上网时间过短,在1分钟以下不记费,1分钟以上(包括1分钟)按0.5元/分钟记费。
WAP 手机上网不收通话费和漫游费。
(1)小周12月份用WAP 手机上网20小时,要付多少上网费?(2)小周10月份付了90元上网费,那么他这个月用手机上网多少小时?(3)你会选择WAP 手机上网吗?你是用那一种方式上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