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述评_虞瑛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当代中国“场域”——《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ol. 39 6,2017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当代中国“场域”—《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现实道德问题》书评姜强强(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淮安2233001)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17)06-0640+3收稿日期#2017-03-22作者简介:%,南京大学哲学系 ,主要 道 与现实研究。
中华的 不现为物质富层面的增长,而现 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担着全面提升个德境界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职责,而 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价值目标,在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建发会、价值、精神动力和形态辩护。
,我国的改革和发,问题和日显,全球深刻调整。
与此相应,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境遇同样。
因而准确透视会道德在的诸多问题,深推进道德建的课题理论和现。
南京学授所著《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现道德问题》一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人探。
书在准确把握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我 会在的现实伦理问题,致力于阐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崭新发展理路。
一、道德问题:时代精神状态的价值呼声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马克思:“问题就是公开的、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的呼声。
”[1]作为时神价值精华的道德,准确把握时代的价值呼声,回应时提出的道德问题,为人提值导向和行范。
,要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640,拨开错的社会表象,准确定位时代的“口”,倾听时神状态发出的价值声。
改开放以来,我 会建设成就世瞩目,但在社会道德建在诸多问题。
“会的一和一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淆,拜金、享乐、极端个人长,见、损公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I:存在。
”[2]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在自身与社会现实的双向互动和辩证发展。
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述评
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述评虞瑛郭方天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有的学者侧重探究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本质;有的学者从现实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实践意义;还有的学者则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存在的争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述评虞瑛,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研究生210097郭方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211168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210097DOI:10.13858/32-1312/c.2015.01.019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国内外学界一直都存在争议。
从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一是认为马克思没有专门研究过道德问题,是道德中立论者;二是认为马克思反对抽象空洞的道德研究,主张贵在改造世界;三是认为马克思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发展和中国化的深入,道德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观点,整理目前学者们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讨论意见,以裨益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深入研究。
一、关于道德本质就目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论述来看,无非涉及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作用等几个主要问题。
其中,对道德本质的理解是解决其他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前提。
1.道德归根究底是社会经济的产物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归根究底是经济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这是道德的核心本质。
宋希仁教授曾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中这样说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考察道德,就是要把道德纳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这样,首先要注意的一个前提就是‘现实的人’。
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了历史的基本前提之后,进一步分析了构成人类历史的四个因素,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的生命生产和通过生育的生命生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证明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23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Si n i f i c ati o n of Marxi sm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叶欣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道德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对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特征马克思的道德观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对于事物善恶以及好坏的评价不是真空的,一定是建立在相关的社会背景之下的。
即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受到社会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深刻影响。
换言之,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道德观是不存在的或者不稳定的,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处于封建社会的人拥有资本主义的或者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反之,人们的道德观念、信条以及伦理情感等也可以通过其社会关系的情况得到解释和说明。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批判功利主义享乐观。
马克思认为道德应该起到一种确保个人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工具作用,正如马克思认为权利应该与现存的生产方式需要一致性一样,道德也是以人类福祉最大化为前提的,因此道德不能以功利主义的享乐为判断依据,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功利主义所认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的,事实上社会的主要构成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平等,即善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体现社会道德发展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唯物的,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上层建筑的一般发展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和帮助人们遵循思想形成的规律,确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正确思想。
马克思伦理道德观与我国伦理道德建设-文档
马克思伦理道德观与我国伦理道德建设一、马克思伦理道德观概述马克思伦理道德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
(一)马克思伦理道德观萌芽与发展马克思思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
他出生在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崇尚社会自由,这对马克思伦理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促使他本人更加向往“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又称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是马克思在道德领域内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一个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站在了科学的角度,结合实践,对现代道德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批判和继承了人类伦理的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类解放,对社会,对人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马克思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于20世纪初期时,在世界范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它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
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的爱国人士,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21年共产党成立以后,李大钊、毛泽东同志等人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吸收各种先进文化和民主思想中关于道德的先进的部分,以中国现实社会为基础,以带动发展中国道德建设为基准,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道德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思想受到来自西方各种先进思想的冲击,一些旧道德,?f思想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二)马克思伦理道德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有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
主要是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将社会的生存、发展与人类社会紧紧的联系了在一起。
马克思曾指出,在以往的一些运动中,一些人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谋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忽略了大多数的感受,马克思主张为弱势群体谋福利,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本身也是一种高尚的伦理道德情操。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所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而非西方“普世价值”所标榜的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和传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元论述”,凸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说我们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而非西方“普世价值”所标榜的价值观。
我们所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举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这个问题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更要狠下功夫研究清楚,就是要研究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不同,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必须要深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论述,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培育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内核是马克思主义,而非西方资产阶级所标榜的价值观。
当今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多变、多化的特征,在价值取向上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也表现出多姿多彩、变化无常甚至标新立异。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必须要凝聚和构建起最深层、最持久的民族精神力量,寻求全社会最大公约数,即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共3篇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共3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1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特定阶级关系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必须把握它所表达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道德的起源和根据。
人在生产劳动、交往生活中,必须遵循某些规范和原则,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信任、团结、互助、合作、公正、勤劳、正直、诚信等道德价值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感。
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了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是生产和交往的结果,是阶级关系的反映。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是旧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因此是虚伪的、反动的、矛盾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则是新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是真实的、进步的、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任务就在于选择、反映和引导社会意识的历史发展方向,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也强调道德的动态性和时代性。
社会生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要求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以符合人类长期利益为基础,以突破现实困局、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为方向,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是人类自身决定的,在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扩展。
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应该是自觉的、自由的和自律的,而不是强制的、压迫的和受制于特定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发展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其价值观和人类解放的理念,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认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其价值观强调自由、平等、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价值观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自由。
马克思主义强调真正的自由是指从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摆脱压迫和束缚。
2. 平等。
马克思主义主张全面平等,消除社会阶级和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应该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机会,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自身的出身或地位而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对待。
3. 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它强调社会资源的公有化,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来保障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4. 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自由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自主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 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促进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平等、公正和法治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3. 增强国家凝聚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能够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被视为国家重要的任务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价值观和道德的引导和培养,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中国建国时期背负着巨大的历史和国家责任。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任务重、形势严峻,加之经济落后,人口基数大、文化传统复杂等众多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成为新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主要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建国时期,党和政府积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明确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这些价值观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准则。
2. 道德建设在建国时期,中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通过教育、宣传和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和培养,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在道德建设中,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品质,如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奉献等。
此外,还倡导爱护集体利益、遵守社会规范、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等。
3. 社会主义教育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教育被视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体系改革,加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指引,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培养了社会主义精神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推进,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的培育。
现代价值观变迁于英时
余英时: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发布时间:2011-12-11 08:46 作者:余英时字号:大中小点击: 5704次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变动的历史阶段,传统的价值系统受到了最严厉的挑战。
这一百多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另一方面也看到种种现代观念的出现,但是价值系统所涉及的不仅是观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我们观察一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尤其应当着眼于该社会成员的实际行为,这主要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不但如此,价值系统的社会实践又往往因阶层、族类、性别等而异。
例如今天在西方学术界十分流行的所谓“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别便和价值系统的问题密切相关,同一价值观念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层面中并不必然发生相同的作用。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要认真讨论中国的价值系统在这一个半世纪中的变迁,似乎只有在社会科学家和史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以后才能着手。
但这个先决条件在今天还远未具备。
1949年以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几乎完全停顿了,少数调查报告也是在最近十年中才开始的,还不能为我们提供充分的资料。
由于受到资料的严重限制,我们现在还不能对现代中国价值系统的流变提出比较准确的论断。
本文基本上是从思想层面进行观察,这是出于三重考虑:第一,对于传统价值系统的全面攻击是从知识界、思想界开始的。
第二,中国知识分子虽居于所谓“四民之首”,属于精英文化的层次,然而由于中国并没有森严的阶级制度,许多知识分子都是从民间来的,因此他们对于传统价值系统的批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动向。
第三,从以往的历史看,中国知识分子虽不能说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但他们在阐明(articulate)、维护和传播文化价值方面,则往往起着重大的作用。
现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变迁,追根溯源,也是从知识阶层逐渐向全社会渗透的。
但是这篇文字只能就个人所知及解析略陈大概,其中一些局部的观察和整体的结论都有待于将来经验研究的验证。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当代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观是其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动力和资源,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这一思想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关注人的权利、尊严和幸福,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倡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标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友善和谐等一系列正面向上的道德理念。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引领社会风气和人们行为的道德标杆,深化社会道德建设,增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凝聚力。
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准则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包括尊重他人、服务社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道德准则。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贯彻这些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必须敦促人们尊重他人,彼此和睦相处,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借鉴并吸收其中的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者:赵晴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6期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美德的礼仪之邦,也是一个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不断地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自己优秀道德的民族。
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它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一种科学道德观,是一种科学真理,我们既要坚持它,更要发展它,使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好理论的指导,从而提高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水平,使之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道德观,道德现状,原因分析,路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章《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中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真理观,阐明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
他认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一种科学真理,也同样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我们既要继承和坚持,也要发展和创新。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1.1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一种科学真理,我们必须懂得继承和弘扬它,使之发扬光大。
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积极内容,我们要继承和坚持,使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方向。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还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念迅速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中西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冲突、碰撞、融合,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了,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2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真理不仅具有绝对性,还具有相对性。
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我们要懂得发展和创新,笔者认为,所谓的发展和创新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尺度,使马克思主义道德中国化,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摘要:有关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深刻讨论为数不多,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却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内涵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纷争。
笔者在本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道德理论;正义性;阶级利益在学界,关于马克思思想是否具有道德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逐渐形成了两个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派别。
其中,一方认为,马克思是非道德主义或反道德主义的,并指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不存在任何的道德成分,甚至在一些论述中马克思似乎还是反道德的;另一方则认为,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是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价值原则,在其著作中无不闪烁着道德的光芒。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者对道德本质的理解(一)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其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1]。
这是道德本质的核心观点,许多学者对此也都做过详细论述。
张之沧在《马克思的道德观解析》一文中提到,“道德总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受制于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反映着社会辩证法的固有灵魂。
”而金可溪则认为马克思所论述的道德思想,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由于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并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人们由于在经济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以致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有所不同,这直接表现为不同阶级关系间的矛盾对立。
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维护的是本阶级的思想意志,因此,这也决定着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不仅如此,在阶级社会里,整个社会道德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流观念表现的一定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并为统治阶级服务。
薛为昶在《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探微》中提到,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信奉的道德准则、原则也是截然不同的。
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主题。
在背景介绍部分,介绍了这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
在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讨论了二者的异同,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结论部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结合对中国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做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传统美德、结合、异同、影响、当代社会、意义、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传统价值观和现代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的精华,实现对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结合,不仅可以为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和谐共生。
中的这一讨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意义在于深化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探讨,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共通之处,探索中国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念的融合可能性。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更能够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使之更贴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
结合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加深刻、综合和包容性的道德观念和指导原则,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结合,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探讨这一重要课题,可以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互借鉴、交流,促进文化共融和道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研究综述
李悦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问题的探讨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已有学者关于马克思是否具有道德思想,国内马克思主义者对道德本质的理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多视角解读来进行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现状。
【总页数】3页(P28-29,33)
【作者】李悦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北京 1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合”与“分”
2.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合"与"分"
3.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辩护
4.康德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的比较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语境分析与价值审视
Sep.2023No.5Serial.149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Harbin Committee of CPC 收稿日期:2023-07-10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追寻美德之路——美德伦理的现代性反思与重构”(KYCX22_1381);2022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学基金项目“美德的道德心理学转向及其实践研究”(NSTW2022003)作者简介:吕雯瑜(1992-),女,陕西咸阳人,博士研究生;何礼广(1993-),湖南耒阳人,博士研究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克思有无道德理论这一话题起了人们的争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尺度来理解马克思道德理论,并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道德思想的一些基础性问题”[1],而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是否在评价整个社会制度或生产方式时诉诸了道德的角度。
实际上,马克思以辩证的态度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道德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对马克思道德理论进行历史性梳理,可以澄清人们对其道德理论的误解,最终建立有文本和学理依据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体系。
一、历史语境下的马克思道德思想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就已经树立了“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崇高理想,此时,“其思想深受宗教道德、自由主义和启蒙思想的熏陶”[2]。
此后,马克思又曾受到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理性主义道德观和人道主义道德观。
“当马克思完成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彻底清算了思辨哲学,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告别费尔巴哈等形而上学的、直观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3],他的道德思想不断萌发马克思道德思想的语境分析与价值审视吕雯瑜1,何礼广2(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23;2.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长沙410081)摘要:马克思对道德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
他的道德批判具体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维度: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二是对一般道德的理论批判,三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社会结构与制度的道德批判。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理论分析作者:刘佳宁,朱方长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3期刘佳宁,朱方长(通讯作者)(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是能够融合在一起的。
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坚持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能够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去规范人们的道德品质。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发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传统道德;融合;理论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3.040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3—0138—03收稿日期:2015—10—12作者简介:刘佳宁(1986—),女,湖南湘阴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通讯作者)朱方长(196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与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传统道德也有近几千年的历史,二者在人道主义、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相同的观点,二者融合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在人道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仁爱,从而突出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又是可以融合的。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境界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注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修养以及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素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与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然而,也要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信息流动速度过快,使得人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同时,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西方娱乐文化日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些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育体系建设。
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培训等举措,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在文化产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积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
基于文化视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于文化视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出发。
中国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文明古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下,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进行中国化改造,不可避免地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只有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文化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对话和融合。
在进行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时,需要特别关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而多样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
在这些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对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给予其更多的包容和尊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也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化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在文化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也需要引入国际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以便能够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带给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道德话语权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道德话语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因此,研
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对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不仅可以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
道德观的本质和内涵,更能帮助理清道德话语与社会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指导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着重探讨以下问题:
1. 道德话语权的概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与作用;
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涵及其对道德话语权的影响;
3. 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
4. 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其指导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
五、预期成果
本课题预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的研究,全面梳理马克思
主义道德观的体系结构,深刻挖掘其理论内涵,理解道德话语权与社会
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述评虞瑛郭方天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有的学者侧重探究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本质;有的学者从现实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实践意义;还有的学者则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存在的争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述评虞瑛,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研究生210097郭方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211168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210097DOI:10.13858/32-1312/c.2015.01.019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国内外学界一直都存在争议。
从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一是认为马克思没有专门研究过道德问题,是道德中立论者;二是认为马克思反对抽象空洞的道德研究,主张贵在改造世界;三是认为马克思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发展和中国化的深入,道德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观点,整理目前学者们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讨论意见,以裨益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深入研究。
一、关于道德本质就目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论述来看,无非涉及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作用等几个主要问题。
其中,对道德本质的理解是解决其他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前提。
1.道德归根究底是社会经济的产物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归根究底是经济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这是道德的核心本质。
宋希仁教授曾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中这样说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考察道德,就是要把道德纳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这样,首先要注意的一个前提就是‘现实的人’。
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了历史的基本前提之后,进一步分析了构成人类历史的四个因素,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的生命生产和通过生育的生命生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证明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这也就证明,人类一开始并没有纯粹的、独立的、先在的意识或精神。
”[1]李桂荣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深刻地指出了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由于人们所占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就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同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
这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决定人们道德意识的观点,不仅是对道德本质的哲学概括,也明确指出了物质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2]2.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利益的反映有学者认为,一切道德观念、规范都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利益关系的引伸,而社会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又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
因此,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赵双月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描述,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情况时,道德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会变相的成为压迫反抗者的精神武器。
他们会将属于本阶级的利益夸大为整个社会阶层的共同利益,统治阶级的道德便成了全民的道德,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巩固政权。
而当被统治阶级的力量变得日益强大,足以与统治阶级相抗衡以至推翻统治阶级的时候,便会建立自己的政权,为了新的统治阶级利益又会宣扬自己阶级的道德为全民道德,所以‘阶级的道德’始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统治阶级的”[3]。
王淑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承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而且也不否认人类有共同的生活准则。
因为在同一社会中的各个阶级,生活于同一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他们的利益又必然会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样,在同一个社会中生活的人,总会有一些起码的、必要的、共同承认的生活准则。
”[4]3.道德是历史的、不断发展的,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马克思主义文本,学者们指出,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的变化。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道德,道德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批判了杜林关于道德的热昏的胡话,指出杜林妄图把自己道德观的适用性扩展到一切世界、一切时代”,“人们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就改变着自己的道德理想。
道德不是永恒的、抽象的,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历史发展来看,所有的道德思想都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
”[5]郑洁认为,“首先,道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道德发展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更替,道德也必然不断发展到新的阶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道德文明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概括,指出人类的道德水平必然是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其次,道德的发展具有曲折性,有时甚至会发生暂时的历史倒退。
道德的发展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6]学者们在阐述道德的本质时,始终都坚持一个前提,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因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既是唯物观又是发展史观,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关于道德的本质论,不是马恩一开始就提出的,而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而逐渐清晰。
道德的本质不是一个概念问题,我们不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更不是为了结论而去截取文本。
所以,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解读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一切理论研究的前提,立足经典文本是必须把握的原则。
[1]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1-182页。
[2]李桂荣:《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物质利益问题》,〔铁岭〕《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赵双月:《马克思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锦州〕渤海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4]王淑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5]谢晖:《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昆明〕《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
[6]郑洁:《恩格斯的道德观:批判与建构的统一》,《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多视角解读有学者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即立足主体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进行解读。
顾智明认为,“从现实的经济状况出发认识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科学方法,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但要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意蕴,把握马克思的伦理视角和方法,需要我们跳出长期形成的哲学一般思维模式,去探索马克思对伦理问题更加深入而具体的揭示”,“在批判形形色色的‘伦理社会主义’思潮时,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反对向人们提出抽象的道德要求,这也就是说,表现于规范要求的道德,其内在动因在于人的价值实现和完善。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积极的、能动的主体,是道德规范的创造者和执行者。
由此可见,在伦理的意义上,道德本体应该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把人的价值实现和完善作为伦理思考的最高对象。
”[1]王新红则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其始终将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发展等作为其道德观的核心,并将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水平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什么样的呢?一般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将自然历史进程中赋予人的各种质素充分发挥出来,包括人的智力、体力、各种能力,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其次,生成全面丰富的对象性关系,人际关系处于完满的状态。
马克思伦理道德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而且他将人的本质看作‘社会关系的总和’,换言之,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以人为圆心所生发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都会得到极大地发展,从而人的本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
最后,人的个性得到极大释放。
”[2]另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灵魂在于道德批判。
任帅军指出,“马克思所理解的道德具有批判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具有现实必然性。
马克思不满足于费尔巴哈对资本主义社会抽象的一般人性论道德批判,认为其没有找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行动力量和现实实践道路。
他认为建立在经济批判基础之上的道德批判,可以促使人们行动起来改变不道德、不正义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样马克思道德观就不是抽象空洞的道德观,而是革命的、建立在实践批判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道德观。
从而马克思道德观能够引导人们在具体历史和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把握和理解人与社会的发展。
”[3]高兆明则认为,“道德批判是一种精神批判,精神批判有两个前提性的问题:其一,这种精神的批判本身必须合理、具有现实必然性;其二,精神的批判并不能代替物质的批判。
道义的批判可以使人们觉醒,并在此基础之上有可能使人们进一步行动起来改变这种不正义、不人道的社会。
当然,道义批判不仅有个合理与否的问题,还有个深刻与否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道义谴责,而没有进一步透过这种社会现象揭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原因,没有找到克服这种现象的现实道路,那么,这种道义谴责就是软弱无力的。
”[4]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实践性。
张之沧教授认为,道德的真谛在于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道德的真谛和意义绝不在于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甚至是系统的理论,而主要在于实践和行动、批判和斗争、革新和创造,在于将全部生命和心血满腔热情地奉献给人类这个社会大家庭;在于意气风发、精神饱满地投身于日常生活,以便在其中谋求生存,学会交往,培养出一种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国家观念和人类意识;与他人建立起互助互爱、互利互惠以及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唇齿相依的关系,形成一种同心同德、团结一气、互相辅助的美德;树立遵从于共同利益的品性,[1]顾智明:《论伦理本体——对马克思伦理视角的一种解读》,〔上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王新红:《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解读》,〔福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3]任帅军:《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北京〕《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1期。
[4]高兆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天津〕《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确立社会互助协进的观念,培养号召民众、组织民众、发动民众的能力和意志,激发献身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热情,塑造奋发图强、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崇高人格和品性。
”[1]此外,也有学者提出,理解马克思的道德观要从马克思伦理思想整体和文本本身的整体角度出发,把握住马克思经典作家思想的精神实质。
李培超认为,“要把握住精神实质就不能把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标签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