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事件作文试题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一写】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美国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28 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并警告他们或将留级。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学生、老师或家长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

[ 试题分析]

写作试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型。这一题型的优势在于:第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第二,理解上没难度有空间;第三,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第四,有利于规避套作、宿构及抄袭现象;第五,有利于评价上的分项分等和对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区分及判断。

试题提供的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故事。讲述了一位高中女教师处罚28名作弊学生而引发的社会影响。材料中的核心事件是28名中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 ,这个事件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或多或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学生能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图式来阅读材料。

以叙事体来呈现的材料,在内容的表述上明确、平易且符合考生的认知能力,既在文字理解上没难度、易进入,又有个人化的想象与移情;在材料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埋下”若干立意的关键词,如植入其中的“抄袭” “剽窃” “施压” “屈从” “严词拒绝” “点赞” “理解”“质疑”等关键词,有利于激发考生的解读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也足以启发考生对立意和角度选择的方向;而“ 该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听取各方意见”、“大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等句,更貌似在引导学生选择“家长”、“教师”或“其他市民”的角度来加入争论。

从事件的叙述来分析,材料至少提供两个主要角度:一是高二学生作弊怎么看;一是女教师的行为(处罚学生与辞职而去)怎么看。围绕这两个角度,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次要角度以及沾边角度,这样既体现了立意的多样性,又可落实评分的层级性。

同时,材料又提供了诸多思考的向度(维度、角度):辞职的女教师、抄袭的学生、学生家长、学校等等。这些“向度” ,为学生写作提供巨大的写作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选择与思考的方向。

其实,无论选择“学生”、“教师”、“家长”还是“学校”中的哪一个角度,都要首先对材料

中给出的“学生作弊”一事是宽容还是严惩,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严惩派将批判“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的“作弊”行为,其主要理由可能有:第一,这种“抄袭、剽窃”行为弄虚作假,严重违背了“诚实” 做人原则,德行低下,要受到处罚;第二,28名学生参与作弊抄袭,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倘若不及时加以处罚,势必造成可怕后果,未成年人的这种行为要及时制止管教,以免将来败坏社会风气;第三,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程更重要。第四,……

而宽容派的主要理由可能在:第一,这只是学习中的一件小事,学生抄袭也是为了完成作业,本意是好的;第二,作弊的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应该给他们改正错误、悔过自新的机会;第三,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司法机关,学校要以教育为主,要讲究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地使用靠“处分”、判“零分”这样的处理方法。28名一起做这样的事,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在教育上的缺失。第四,……

其次,写作者还要对女教师的行为持反对还是支持表明自己的态度。女教师的行为又分

两个方面,一是“处罚” 作弊的学生,一是面对家长、校方的施压,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

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必然要追问女教师所作所为的原因,由表及里,深入考究其是否成立,比如:

“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并警告他们或将留级。”这一看法是否合理?为什么?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她为什么这么做?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还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这种行为值得吗?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有了这样理性的追问与深入的分析,就容易明确自己的态度,进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同样,如果写作的角度是学生家长或是学校,那么,对于学生家长的“反对”“施压”

的理由,对于学校由“迫令” 到“听取”的变化原因,也要加以“由表及里”地追问与分析,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总之,学生可以选择上述角度的任何一个,也可以综合多个角度来确定立意,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并在立足于材料的基础上恰当地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

理,那么,都将能在立意上达成重要角度乃至核心角度。

比如,以“抄袭、剽窃”为第一关键词,从学生的角度嵌入,可以分析“公民诚信教育应从未成年(学生时代)开始”、“诚实做人比学业成绩更重要”、“学生作假不可取”等命题,或联想到“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话题。

比如,以“辞职而去(严词拒绝)”为第一关键词,从女教师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一个人是做

屈从外力而改变正确决定没有原则的职业人,还是做一个为坚守正确的决定而做出牺牲的有思想、敢担当的有尊严的独立的公民;或联想到“教书与育人,孰轻孰重”;“工作与人格,孰轻孰重”等话题。

比如,以“理解”为第一关键词,从家长的角度切入,理解不等于支持,可以分析学生家长爱护孩子的情感与理智上的矛盾,可怜天下父母心,对孩子的爱可以理解,但在恶行上的庇护却不可取。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抄袭作弊,不反思自己孩子的错误,而是反对老师的做法,进而对学校施加压力,其结果只会助长孩子作假的行为,有可能毁掉孩子一生,所以,“纵容孩子作假不可取”!

当然,以“质疑”为第一关键,从学校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一个学校到底是屈从于家长的施压,还是要维护教师的尊严,还是要“立德树人”,都值得追问与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材料最终给出的是一个争论的情境,所以,要将上面任何一个问题讲清楚、讲到位,讲得有分寸、合情理,都需要在充分正面论述的同时,自觉考虑到对方的理据和逻辑,或吸纳或辩驳,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更辩证更完备。这也是该试题在材料作文命制基础上的一个小小发展和推进,目的是强化命题对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论述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方面的引领作用。

事实上,这也是材料最后一段设置“会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一语的用心所在。

在侧重用故事性或描述性内容传达命题意图的传统做法上,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述凸显其内容和含意的广度与深度,以利于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发现所给材料的多义性和多层级性,进而按照个人的表达愿望做出选择,一直是这类写作材料创编和试题命制追求的效果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