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CB428800-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合集下载

我国水资源再生利用现状与管理建议

我国水资源再生利用现状与管理建议

我国水资源再生利用现状与管理建议徐玉,李橙,郑冰冰,田在锋*(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水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37)摘要:“节约-循环-减排”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完善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回用技术体系,污水收集治理水平及再生水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研究基于公开统计数据和文献报道,调研了水资源利用现状,对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及应用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再生水利用技术进展,从不同应用终端梳理了再生水利用在城市工业、农田灌溉和生态补水领域的实践案例,同时针对再生水利用的风险局限,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管理建议,旨在为水资源治理保护、绿色循环和高效利用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再生水;应用案例;风险控制;管理建议基金项目: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资源与环境创新专项项目“白洋淀流域水生生物保护水质基准和优控污染物水质标准研究”(20374204D)引言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禀赋条件总体较差,资源性缺水严重,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是世界上地下水开发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地区。

由于华北地区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备受关注的地下水“大漏斗”问题,治理修复迫在眉睫。

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再生水回灌补给对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相比高成本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冰川利用等水资源获取手段,再生水利用成本较低,且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有益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水生态良性循环,在全球范围内均能有效发挥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再生水利用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

本研究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结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战略布局和目标举措,探索总结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与管理实践进展,对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根据国家水利部2022年6月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可知,水资源利用情况中,生活用水占比15.40%、农业用水占比61.50%、工业用水占比17.70%、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占比5.40%;全国供水总量中,其它水源供水量占比2.3%,再生水、集蓄雨水利用量分别占比 84.6%、5.0%;城镇污水处理量显著增加,处理能力和效率均得到明显提升,与2020年相比,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5.8%和7.1%。

2010年973项目

2010年973项目
煤等含碳固体原料大规模高效清洁气化的基础研 究
2010CB227100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200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300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1
序号
项目编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名称 东南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洪伟 刘新宇 任晓敏 许宁生 刘铁根 李波 孙家广 蒋昌俊 陈章渊 余少华 夏军 杨修群 吕达仁 周名江 石建省 赵美训 王超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 础研究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 2010CB327600 体系基础研究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 2010CB327700 基础研究
1315.00 1328.00 1312.00 1345.00 1331.00 1440.00 1373.00 1418.00 1409.00 1379.00 1167.00 1184.00 1290.00 1433.00 1268.00 1317.00 1195.00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 论
2010CB732100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CB732200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0CB732300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 基础研究
2010CB732400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钢铁研究总院 中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董瀚 邱冠周 孙军 益小苏 孙晓峰 朱敏 张文军 李世海 刘日平 李晓谦 戴琼海 吴一戎 冯夏庭 张顶立 孙润仓 卢冠忠 鞠熀先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微动态变化周期特征分析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微动态变化周期特征分析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微动态变化周期特征分析王仕琴;宋献方;王勤学;唐常源;刘昌明【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4(0)3【摘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外界影响因素的反映,微观动态也受到外界长期周期性影响.根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的高频率水位资料,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位微观动态,确定了周期变化特征.与天体潮汐所体现出的周期特征对比,说明华北平原(北京除外)大多数观测孔都受到天体潮汐作用的周期影响:其中沿海的部分浅层含水层地下水与海潮潮汐作用有关,个别观测孔受蒸散发作用影响体现出日变化;内陆大多数深层观测孔和个别浅层观测孔微动态受固体潮汐作用影响,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含水层以及岩性特征.【总页数】8页(P6-12,28)【作者】王仕琴;宋献方;王勤学;唐常源;刘昌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1;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松户 271-8510;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松户 271-8510;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21;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2【相关文献】1.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J], 费宇红;张兆吉;张凤娥;陈京生;陈宗宇;王昭2.华北平原地下水位驱动下的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展望 [J], 郭海朋;李文鹏;王丽亚;陈晔;臧西胜;王云龙;朱菊艳;卞跃跃3.近40年来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演变研究及其超采治理建议 [J], 杨会峰;王亚斌;曹文庚;支传顺;李泽岩;包锡麟;任宇;柳富田;范存良;王树芳4.珠江河口区盐度变化周期特征分析——以磨刀门水道为例 [J], 章文;刘丙军;辛彦博;严淑兰5.华北平原邯郸地区地下水位动态及成因分析 [J], 张士杰;黄智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年龄与补给温度

原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年龄与补给温度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华北平原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年龄与补给温度姓名:卫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地质工程指导教师:陈宗宇20070605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化学动力学测年方法具有更准确、更可靠的优点(孙继朝,1998;张宗祜,2000)。

本文拟采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华北平原地下水年龄,并应用惰性气体方法对地下水的补给温度进行估算,为了解华北地区地下水循环演化过程、水的成因类型以及开展地下水资源更新评价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本次研究引进.£E测年、3日一3He、4He测年等国外最新环境示踪剂方法,以及惰性气体补给温度研究,为环境同位素新方法测年及古温度变化在国内的应用开拓了方向。

因此本次研究不仅对于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对推广环境同位素测年新方法的应用及古温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研究历史与现状1.2.1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测年研究进展水文地质学中常用到的环境同位素测年方法主要是应用3H以及14c,此外一些新的环境示踪计方法(如:5E、CFCs、3H一3He、”CI、”Kr、4He等)也逐步应用于地下水的测年,其中年轻地下水测年方法包括踬、CFCs以及3日一3月j等;年老地下水测年方法则包括36c,、“勋和4^k等。

各种测年方法的测年范围见图1—1。

图l-1地下水测年方法的测量范围.2.第二章研究区概况第二章研究区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2.1.1地理位置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东邻渤海,西抵太行山,北起燕山,南至黄河。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30’一119030’,北纬34046’一40025’;行政区划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全部平原及河南、山东两省的黄河以北平原,面积13.6万km2(图2.1)。

图2-l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图2.1.2地形地貌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山脉以东,燕山山脉以南,地势平坦,广阔坦荡,海拔不超过lOOm,自北、西、南西三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

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

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

2023-10-29•引言•滹沱河平原自然环境概况•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地下水质量评价与预测目•结论与建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研究其劣变机制对于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滹沱河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和人口密集区域,其地下水质量的劣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地下水质量劣变的机制,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等方法,对地下水的水质、水位、水力联系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运用数理统计、GIS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方法VS目的通过研究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揭示地下水质量劣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驱动因素,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意义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与意义02滹沱河平原自然环境概况滹沱河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涵盖了河北、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地理位置该地区地势平坦,主要由冲积平原、河漫滩和低丘陵组成,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

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在500-900毫米之间。

水文地质条件滹沱河平原地下水类型多样,包括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

地下水位受季节和地形影响,变化较大。

该地区土壤类型以潮土、褐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壤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植被特征该地区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农作物、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植被分布不均。

土壤特征土壤与植被特征VS03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农业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不仅限于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还可能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学性质。

开采条件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采条件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采条件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平原地区,也是国家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迅速以及人口增长等原因,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掌握该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目标:探究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的演变规律;2.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浅层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系统结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水动力过程等;3. 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地下水位监测、水文地质钻探、水化学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对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三、研究预期成果1. 揭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地下水资源特征;2. 预测未来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自然和人类环境的影响;3. 提出保护和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共分为三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1年:1. 调查测试研究区地下水位、水质、水化学以及水动力等水文地质控制因素;2. 采取钻探单元试验法、水文物理测试法和水文地质钻探法分析和获取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3. 开展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构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第2年:1. 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数值模拟,对研究区域内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2. 分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分析方法及其变化趋势;3. 利用GIS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集成、分析和展现。

第3年:1. 针对研究所探讨的问题和现有成果,提出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2. 研究消除和缓解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和负面影响的措施和策略,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 撰写论文并完成论文答辩。

华北平原地下水年龄校正

华北平原地下水年龄校正

华北平原地下水年龄校正郭娇;石建省;王伟【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07(28)4【摘要】地下水14C年龄一般指地下水和土壤CO2隔绝至今的年代.地下水测年在地下水水文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地下水测年可以用来确定补给区,估算地下水流速度、流量、补给速率、水力传导系数和有效孔L隙度,而且年龄数据还可以用来完善地下水流模型.本研究选择华北平原为重点研究区,利用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和化学组分的测试结果,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水文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六种传统模型和反向质量平衡模型(NETPATH)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年龄进行校正.根据年龄校正结果,分析了深层地下水的年龄变化特点,确定了水流路径上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并认识到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资源具有不可再生资源的属性.【总页数】9页(P396-404)【作者】郭娇;石建省;王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8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 [J], 张兴君;郭中小;徐晓民;郝伟罡2.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14C年龄的TDIC校正与对比 [J], 毛绪美;梁杏;王凤林;韩庆之3.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在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校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典型水流路径为例 [J], 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4.基于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技术的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校正--以挠力河以北典型水流路径为例 [J], 赵辉;董维红;吕颖;武显仓;孟莹5.排泄区地下水横向径流混合14C年龄校正研究 [J], 朱东波;毛绪美;何耀烨;史自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分析汪丽芳;高业新;王建中;陈相霖【摘要】根据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的历史常观序列,分析浅层地下水逐年、逐月变化特征;结合近年大气降水和深层地下水动态,探讨其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可知,该区浅层地下水年内变化具有明显周期性,但总体仍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继续增大;大气降水补给存在滞后,深层地下水顶托补给后恢复慢,处于消耗状态.只有采取有效农业节水措施,才能根本上缓解地下水资源压力.【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06【总页数】3页(P2643-2644,2674)【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深层地下水【作者】汪丽芳;高业新;王建中;陈相霖【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燕山运动晚期以来,太行山东麓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大幅度下降,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和第四系,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50~500 m。

由于松散地层形成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当时的古气候、古地理沉积环境及新构造运动各不相同,造成不同埋深含水岩层的组成、埋藏条件和压密过程都存在较大差异。

太行山山前平原含水层呈扇形分布,含水层粒度粗、厚度大、垂向连续性强,属单、双层含水结构;透水性好,具有强入渗补给及储水条件,导水系数多>5 000 m2/d,单井单位涌水量20~30 m3/(h·m);含水体直接裸露于地表,或被薄层粉土、粉质粘土覆盖;含水层之间无隔水层分布;又因近山平原地带与山区河谷平原含水体相连接,故侧向径流条件好。

该区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山前侧向径流,这两项补给量约占总补给量的70%以上;排泄有人工开采、蒸发消耗。

近年来,浅层地下水资源大量开采,减少了蒸发量,增加了入渗补给量。

其水位动态属于降水入渗-开采排泄型。

深层承压地下水不能直接接受当地的大气降水垂向入渗补给,主要接受侧向补给。

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方生;陈秀玲;Th.M.Boers
【期刊名称】《水利规划与设计》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短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恶化.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发展井灌井排、渠灌沟排,以开发利用当地浅层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咸水为基础,以引调可利用的地表水补源,以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为核心,以土壤及潜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最大限度地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
【总页数】8页(P24-31)
【作者】方生;陈秀玲;Th.M.Boers
【作者单位】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石家庄,052000;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石家庄,052000;荷兰国际土地改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J], 张兆吉;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和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2012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J], 杜昌文
3.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架构——以华北平原为例 [J], 王树强
4.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J], 方生;陈秀玲;Th.M.Boers
5.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 秦欢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Hydrus-1D模型模拟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

基于Hydrus-1D模型模拟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

2021年11月灌溉排水学报第40卷第11期Nov.2021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11Vol.4090文章编号:1672-3317(2021)11-0090-08基于Hydrus-1D 模型模拟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杨锋1,和玉璞1*,洪大林1,纪仁婧1,夏超凡2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9;2.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南京210011)摘要:【目的】探究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其响应机制。

【方法】设置灌水下限分别为50%、60%、70%、80%饱和含水率的4种灌溉处理(分别记为I1、I2、I3、I4)和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0、50、70cm 的3种排水处理(分别记为D1、D2、D3)进行灌排组合,基于Hydrus-1D 模型开展细化灌排情景下稻田土壤水分通量模拟。

【结果】模型对稻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模拟结果的RMSE 在0.0104~0.0884之间、NSE 为0.0415~0.7612,稻季稻田土壤水-地下水转化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4.6%,取得了良好的模拟精度,结合实测数据率定后的Hydrus-1D 模型能够分析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

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及总量随灌水下限降低而升高,I1处理下,典型时段内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的平均值分别较灌水下限为I2、I3、I4稻田提高50.42%、50.42%和92.93%,而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分别平均提高了2.15、1.78、4.82mm 。

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及总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降低,典型时段内D1处理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的平均值分别是D2、D3处理稻田的2.30倍、4.73倍,D3处理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分别平均较D1、D2处理稻田降低了48.47、34.22mm 。

【结论】地下水埋深、灌水下限均显著影响了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且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强于灌水下限。

山东省地下水氟富集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山东省地下水氟富集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地氟病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 中 水 文 地 球 化 学 环 境 对 形 成 高 氟 地 下 水 (氟含量 超 过 1.0 m g /L 的 地 下 水 )导 致 地 氟 病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W u A i m i n g et al. , 2016 ;R e n F u h o n g et al. , 1996)。高 氟 地 下 水 及 其 引 起 的 地 方 性 氟 中 毒 引 起 了 国 际 水 文 地 球 化 学 界 的 关 注 ,对 地 下 水 中 氟 的 研 究 多 集 中 于 以 下 方 面 :① 高 氟 地 下 水 的 分 布 规 律 及 成 因 研 究 (A b u R u k a h et al. ,2004; Li X i a n g q u a n et al. ,2007; C a o Z h i y a n g et al. ,2010; Shi W e i d o n g et al. ,2010; S u n Y i b o et al. ,2013; G a o Z o n g j u n et al. , 2014;X i n g H u a i x u e et al. , 2 014; F e n g C u i e et al. ,2015;Z u o R u i et al. ,2015;M a o R u o y u et al. ,2016; L i u C h u n h u a et al. ,2018);② 高 氟 地 下 水 中 氟 的 迁 移 转 化 规 律 研 究 (Z e n g Jianhui et al. ,1997; L i u Z h e n g y u a n et al. ,2007; L i a n g
第95卷 第6 期 20 2 1年6 月

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有机物淋溶迁移性及其污染风险评价

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有机物淋溶迁移性及其污染风险评价

2009年7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40卷 第7期收稿日期:2008-11-06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634611);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07013)作者简介:王昭(1969-),女,汉族,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环境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

E -mail:bike2002d@文章编号:0559-9350(2009)07-0830-08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有机物淋溶迁移性及其污染风险评价王 昭,石建省,张兆吉,费宇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摘要:根据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估算了91种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和有机碳吸附系数,并分析了这些有机物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性。

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污染物,它们的地下水污染指数与其有机碳吸附系数有着很好的负相关性,这为评价地下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指数(淋溶迁移性)提供了简易方法。

所评价的91种有机物中,38种具有高淋溶和迁移性,易对含水层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

通过分析发现,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中主要有机物的检出率与其淋溶迁移性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地下水污染指数法的应用将有助于预测有机物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EPI Suite;地下水污染指数(GUS)中图分类号:X143文献标识码:A1 研究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地下水有机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如美国的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物的报道[1]。

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物[2]。

199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周文敏等[3]提出了反映我国环境特征的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 黑名单 ,共有14类68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其中有毒有机化合物12类58种。

但在我国,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调查与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更加科学地分析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的数据,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先根据有机物本身性质来预测它们对地下水的污染威胁以及其在水土中的迁移性等。

利用MODIS探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初步研究

利用MODIS探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初步研究

摘 要 : 下 水 是 陆 地 最 重 要 的 水 资 源 之 一 , 测 地 下 水 水 位 的动 态 变 化 , 论 是 对 于 地 下 水 资 源 地 监 无
评价 还是 对 陆 地 生 态 环 境 变 化 的研 究 , 是 必 需 的. 统 的 水 文 地 质 钻 孔 监 测 成 本 高 昂 且 所 得 数 都 传
利 用 MO I D S探测华北平 原浅层地 下水 水 位 变 化 的初 步研 究
刘 杰 ,何 报 寅 ,丁 超 ,张 文 。
(. 国科 学 院 测 量 与地 球 物 理研 究 所 , 汉 40 7 ; . 国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北 京 10 4 ) 1中 武 307 2 中 0 0 9
系. 因此影 响浅 层 岩土含 水 量动 态变 化 的因素 也 即
系 ; 俊 娥L 等 选 用 ND ,L T 数 据 , 用 支 持 付 4 VI S 应
向量机 回归 , 立 了西北 干旱 地 区地 下水位 遥感 监 建
测 模型 ; 西甫 拉提 ・ 依拜 [ 等 对不 同深 度地 温 塔 特 5 与地 下 水 埋 深 进 行 了相 关 性 分 析 ; 亮 等 _ 利 用 徐 6
土含 水量 . 涛 等_ 、 星 敏 _ 等 以卫 星遥 感 数 据 余 8李 ] 9
为数 据源 , 立 了热惯 量与 浅层 岩土 含水 量之 间 的 建 相关 关 系模 型. 因此可 以通 过研 究热 惯量 来研 究地
下水 水位 的变 化情 况 , 即探 寻热 惯量 与浅 层地 下水 水位 之 间 的关 系. 茜 _ 郭 】 研 究 表 明 热 惯 量 和 浅 阳等 层岩 土含 水量 之 间存 在 着 密 切 的 一 元 线性 相 关 关
第4 6卷 第 1期 21 年 2 02 月

迁安盆地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调控效果分析

迁安盆地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调控效果分析

迁安盆地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调控效果分析
许广明;王芳;石兆英;毕攀;刘立华;马立辉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0()8
【摘要】随着迁安盆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引起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

为了保持地下水资源的补采平衡,采取了滦河河道清淤和修建人工湖等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措施。

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区水文、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系统的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型对调控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由于河道清淤,地下水每年将多增加3 000万m3的补给量,为地下水水源地的稳定供水提供了保障。

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

【总页数】5页(P91-94)
【关键词】迁安盆地;地下水;开发;调控;数值模拟
【作者】许广明;王芳;石兆英;毕攀;刘立华;马立辉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8
【相关文献】
1.渭河咸阳段傍河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分析 [J], 仵彦卿
2.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以沈阳市李官堡傍河水源地为例 [J], 沈杨;何江涛;王俊杰;杨广元;刘丽雅
3.泰莱盆地地下水傍河水源地准保护区形态研究 [J], 杨海博;朱文峰;徐建;赵耘;袁金浩
4.基于解析-数值结合法的傍河水源地开采方案与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J], 李晓媛;王文中;张春艳
5.傍河水源地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确定与开采方案分析 [J], 郭学茹;左锐;王金生;
王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地下水均衡模型的河套灌区地下水补给排泄量分析

基于地下水均衡模型的河套灌区地下水补给排泄量分析

2024年4月 灌溉排水学报 第43卷 第4期 Apr. 2024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4 Vol.43 74文章编号:1672 - 3317(2024)04 - 0074 - 08基于地下水均衡模型的河套灌区地下水补给排泄量分析高雅文,查元源,董 斌*(武汉大学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2)摘 要:【目的】多灌少排的灌溉制度导致河套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模拟分析地下水补给排泄过程能够增进对河套灌区地下水变化过程的理解。

【方法】建立考虑排水过程的生育期-冻融期地下水均衡模型,分别采用LH-OAT 算法和ES-MDA 算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参数率定,并应用在河套灌区义长灌域。

【结果】地下水均衡模型中地下水埋深对潜水蒸发极限埋深、潜水蒸发系数、灌溉水补给系数敏感。

模型在河套灌区应用精度良好,能够充分反映灌域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排水量的变化过程。

对灌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灌域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灌溉水入渗,灌域地下水排泄主要去向为潜水蒸发。

在5、7、10月,灌域地下水储量由于较大的灌溉用水和秋浇引水量而增加;9月份潜水蒸发量对地下水消耗量较小,这导致地下水储量增加;6、8月由于引水的补给量减少,部分地下水储量被潜水蒸发消耗。

【结论】本文建立的考虑冻融期和地下水排水过程的水量均衡模型应用在义长灌域效果较好,灌域不同月份地下水储量变化受引水量、地下水埋深、排水量等多种因素主导。

关 键 词:地下水;水均衡模型;补给;排泄;河套灌区中图分类号:P333.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522/ki.ggps.2023427 高雅文, 查元源, 董斌. 基于地下水均衡模型的河套灌区地下水补给排泄量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 2024, 43(4): 74-81. GAO Yawen, ZHA Yuanyuan, DONG Bin. Modell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ischarge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using water balance model[J].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24, 43(4): 74-81.0 引 言【研究意义】河套灌区是我国最大的灌区之一,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发挥南水北调的生态效益 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

发挥南水北调的生态效益 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

发挥南水北调的生态效益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摘要该文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对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枯竭的潜在生态效应。

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由于城市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被大量超采,使地区的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 m,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干化缺水、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

为了挽救地下水资源和修复生态,笔者认为调水实现后可望利用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长期向北方输水的效应,实现对地下水的回补,并提出了技术与体制的框架。

关键词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地下水修复华北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纬32°~40°,东经100°~200°之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其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5,粮食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7,人口密集,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0。

华北平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水资源较为紧缺。

年降水量从南部的800 mm向北部的500 mm过渡,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50 m3,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受水资源制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华北平原水资源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地下水较为丰富,80%的降水入渗地下成为地下水,不论是农田灌溉或城市供水,地下水均占主要地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发地下水,许多农田实现井、渠双保险,对抗旱保收、促进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下水作为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对促进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强烈的超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导致水资源枯竭,诱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危机。

1 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华北平原总的地下水淡水可开采量为×108 m3/a,(表1[1])。

但据1990年统计,实际地下水开采量要大很多,表2是华北平原地下水主要开采区——北京、天津及河北平原的可开采资源量与实际开采量的对比结果。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项目名称: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首席科学家:石建省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国土资源部河北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1.人类活动条件下区域地下水系统响应基于对地下水系统结构、组成、特征、场、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征现象调查研究,揭示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地下水系统诸要素的时空演化方向、路径和规模,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重点研究近50年来区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历史上地下水资源开发条件下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过程,阐明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动力场特征与演变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加剧条件下地下咸水体移动、水化学场演变和地下水资源量变化规律;建立人类活动条件下与区域水循环变化相联系的地下水系统演变模式,为地下水演变机理研究和地下水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含水层系统结构变异与地下水可利用资源变化机理基于地下水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和成因分析,揭示地下水动力条件与水循环机理、含水层结构与特性及演化机理、地下水溶质迁移富集与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和水—土复合作用、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可利用资源组成的影响机制和趋势,为地下水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条件变化后含水层特性的变化。

研究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及地下水补排的非线性过程、包气带溶质运移与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变;分析浅层地下水补给方式、过程和强度的变化;通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浅层含水层补给关键环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建立适于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的地下水补给非线性模型。

研究深层含水层系统结构与地下水流动系统各要素对高强度开采的响应,包括弱透水层越流和压缩释水机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水动力场—土应力场耦合机理及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地下淡水—咸水界面移动与驱动机制、分析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机制及其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组成、变化机理和趋势;阐明深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变化过程与趋势,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为地下水合理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

973重大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启动

973重大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启动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49-4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地下水漏斗 华北平原 演变机制 重大项目 调控 水资源 生产基地 工业发展
摘要:华北地区是我国工业发展重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

人口稠密,近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导致该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约占全国1.7%的水资源,需维持约占全国10%人口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由于75%以上用水量由地下水支撑.近年来形成一系列突出问题:总地下水储存量持续减少(近几年减少了约1300亿
m^3).华北平原出现了多个深层地下水漏斗,更严重的还引发了地面沉降、水安全和水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及预测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及预测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及预测
范鹏飞
【期刊名称】《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年(卷),期】1998(019)004
【摘要】华北平原近40年来大规模地下水开采已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地下水演化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本着抓主要矛盾且易于操作的原理,主要研究降雨及开采地下水这一对主要供需预矛盾,利用水均衡方法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地下水演化模型并预测该区主要地区和城市的水资源盈亏情况,为该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7页(P346-352)
【作者】范鹏飞
【作者单位】石家庄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开放研究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1
【相关文献】
1.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地史特征与时空差异性研究 [J], 张光辉;刘中培;连英立;严明疆;王金哲
2.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层圈间水循环演化过程与区域地下水演变周期性 [J], 张光辉;聂振龙;陈宗宇;赖勤波;王金哲
3.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J], 邢丽娜;郭华明;魏亮;詹燕红;侯春
堂;李瑞敏;王轶
4.华北平原鲁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区域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 [J], 狄胜同; 贾超; 张少鹏; 丁朋朋; 邵明; 张永伟
5.华北平原地下水形成与区域水文循环演化的关系 [J], 张光辉;陈宗宇;费宇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套灌区永济灌域地下水数值模拟

河套灌区永济灌域地下水数值模拟

河套灌区永济灌域地下水数值模拟
黄莹;胡铁松;范筱林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0()2
【摘要】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灌域为研究对象,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模型,运用手动调参和Pest模块调参相结合进行参数率定,选取的14口观测井的观测值和模拟值趋于一致,表明本文率定的参数合理,具有较高的精度。

利用该模型模拟了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同一开采条件下,灌区南部地下水位埋深下降相对北部和中部较小,可适当加大南部的地下水开采量来减少引黄灌溉,该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的实用价值。

【总页数】5页(P79-83)
【关键词】Modflow;永济灌域;地下水动态;水文地质参数
【作者】黄莹;胡铁松;范筱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
【相关文献】
1.内蒙古河套灌区某灌域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J], 李昕阳;赵晶;李洪涛
2.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植被指数与地下水埋深的定量关系 [J], 郑倩;史海滨;李仙岳;刘美含;孙伟;王国帅;张勇
3.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地下水数值模拟 [J], 白忠;徐旭
4.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对区域尺度地下水水化学影响分析——以义长灌域为例 [J], 侯凯旋;岳卫峰;孟恺恺;杨莹;陈爱萍
5.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分析——以解放闸灌域和永济灌域为例 [J], 李焕弟;李江;刘永;朱婷;万核洋;齐泓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首席科学家:石建省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国土资源部河北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1.人类活动条件下区域地下水系统响应基于对地下水系统结构、组成、特征、场、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征现象调查研究,揭示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地下水系统诸要素的时空演化方向、路径和规模,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重点研究近50年来区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历史上地下水资源开发条件下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过程,阐明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动力场特征与演变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加剧条件下地下咸水体移动、水化学场演变和地下水资源量变化规律;建立人类活动条件下与区域水循环变化相联系的地下水系统演变模式,为地下水演变机理研究和地下水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含水层系统结构变异与地下水可利用资源变化机理基于地下水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和成因分析,揭示地下水动力条件与水循环机理、含水层结构与特性及演化机理、地下水溶质迁移富集与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和水—土复合作用、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可利用资源组成的影响机制和趋势,为地下水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条件变化后含水层特性的变化。

研究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及地下水补排的非线性过程、包气带溶质运移与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变;分析浅层地下水补给方式、过程和强度的变化;通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浅层含水层补给关键环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建立适于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的地下水补给非线性模型。

研究深层含水层系统结构与地下水流动系统各要素对高强度开采的响应,包括弱透水层越流和压缩释水机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水动力场—土应力场耦合机理及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地下淡水—咸水界面移动与驱动机制、分析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机制及其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组成、变化机理和趋势;阐明深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变化过程与趋势,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为地下水合理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

3.地下水—环境—社会经济耦合机制与评价体系在充分认识环境变化下的地下水循环及水资源变化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地下水开发与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与耦合机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建立地下水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为地下水危机识别和合理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

4.环境、经济约束下的地下水调控研究地下水位、水质和地下水开采量的环境阈值,确定地下水系统危机临界识别指标体系;研究气候变化和南水北调实施等情景下地下水危机状况及供水安全的保证程度,搭建地下水资源调控平台,综合提出保证华北平原供水安全的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和方案,包括利用地表水调蓄、逐渐恢复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安全保障等,形成地下水资源调控的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

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揭示“地下水复合漏斗”形成演变机理,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影响机制,揭示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形成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变及相关环境变化的基础理论;建立地下水系统危机临界识别指标体系和地下水—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评价体系,构建地下水资源调控平台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提出“地下水复合漏斗”控制与修复方法,建立区域地下水演变与调控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地下水可持续及水资源安全理论体系,提高我国地下水资源与安全保障能力,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团队。

(二)五年预期目标1.建立区域尺度地下水演化科学理论,揭示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过程机理,评估极端气候条件下地下水系统支撑能力。

2.建立区域地下水演变与调控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

查明大规模开采和人类活动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开采层位变化、含水层系统结构变化等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揭示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不同时空尺度地下水演化过程中经历和正在发生的突变或灾变机制,揭示“地下水复合漏斗”和咸水体的形成演变机理,阐明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机制,分析地下水开采的环境效应。

建立地下水系统危机的临界点识别与评价理论,定量确定含水层涵养与地下水安全调控阈值。

为研究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3.提出“地下水复合漏斗”控制与修复方法。

建立与南水北调相联系的山前平原地下调蓄和地表调控优化模式,确定深层地下水调控修复机制,探讨洪水资源化、地下水调蓄补给机制与模式,开展地下水位漏斗区疏干含水层修复潜力、条件与过程的研究,构建区域地下水安全预警与综合评价体系,探讨深、浅层地下水安全保障的战略、模式与对策,建立我国缺水地区地下水循环和安全保障调控与预测的数字化模拟体系和管理体系。

4.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100篇左右的高质量论文,培养20—30名研究生。

三、研究方案(一)学术思路本项研究以全球变化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以地下水对区域水循环变化响应为基础,以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演变规律及特征为主线,以环境、经济约束下的地下水调控为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围绕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科学问题,通过采用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联合应用,通过对五个方面的研究,发展和完善地下水循环演变理论、建立地下水调控理论体系,服务于国家目标(供水安全、环境友好、经济发展)。

本项研究的学术思路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来体现(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研究思路示意图1.在目前华北平原已经取得的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识别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区域地下水系统演变的现象与特征,总结形成区域性宏观规律。

2.在上述区域现象与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地下水可利用资源演变影响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揭示地下水动力条件与水循环机理、含水层结构特性及演化机理、地下水质变异与地质作用机理、水—土复合作用与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以及生态水文对地下水资源的控制机理。

3.在上述科学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另一关键科学问题——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研究环境、经济与地下水资源的互动关系,以及地下水危机的评估标识,为地下水安全调控提供基础。

拟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详细了解环境、经济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约束以及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将通过地下水—环境—社会经济耦合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来实现;二是准确把握地下水危机临界标识、预测不同条件干扰下的地下水系统危机状态,建立环境、经济约束下的地下水调控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

通过研究地下水危机临界标识与地下水资源调控来实现,包括:地下水系统危机临界识别指标体系、极端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危机状态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控平台构建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

最终,在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综合集成研究,形成地下水资源调控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提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

(二)技术途径1.技术路线本项研究将从三个方面获得数据作为演变信息来源:①已有研究成果获得的数据资料—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库;②野外原位观测、试验、实验得到的数据;③模型输出的相关数据。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获得表征地下水演变的现象与规律,通过典型区试验、实验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行成因与机理分析,揭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演变机制,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需水量分析、运用层次分析、运筹学等方法,建立地下水—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多目标协调数学模型,揭示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在此基础上,分深、浅层地下水系统确定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标识。

通过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研究浅层地下水不同地域、不同含水介质的合理调控水位和最低调控水位的阈值。

建立典型区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探讨不同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危机地面形变的响应,确定深层地下水位阈值。

建立淡—海(咸)水两相界面运移模型,确定防止海水侵入的地下水位的临界阈值。

地下水位的上边界阈值为防止地下水位埋深过浅而造成土壤盐渍化,通过包气带土壤水分和盐分观测实验、野外土壤盐渍化程度与地下水位埋深调查等手段,确定其阈值。

对于维持河道正常基流量、保护湿地的地下水位阈值,通过水均衡方法、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等来确定。

以地下水临界水位阈值为原则,综合考虑地下水开采引起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影响,结合气候变异、地下水调蓄和恢复能力,运用地下水模型确定各地区地下水调控指标,摸索出一套确定地下水调控指标的方法。

最终,建立相应的地下水模型,通过不同情境地下水数值模拟,开展地下水调控研究。

模拟多年地下水流场和水位动态,结合粘性土压缩试验和典型区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拟结果,确定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组成;预测一定条件下(气候异常等变异条件、突发事件、南水北调实施后地下水限采)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和流场的变化趋势,评价地下水的可开采量、调蓄和更新能力以及环境影响;在地下水流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和室内土力学实验数据,建立典型区三维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揭示地下水水位变化与水土应力互馈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面沉降的机理,确定深层水资源组成;运用华北平原水化学监测数据,建立地下水两相界面流(咸、淡水)模型,分析咸水下移的机理,探讨咸水利用的可行性;建立精细地下水模型(北京平原区和衡水地下水大面积开发区),用于研究地下水供水安全、应急供水、调蓄与恢复等问题。

应用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用于构建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基础数据库及其合理利用调控平台。

综上所述,本项目将采用多学科综合和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立足调查、试验、观测、实验与室内模拟等相结合,“3S”与数学模拟方法相结合,实现微观机理分析与宏观规律相结合,揭示地下水系统和相关环境演变机制,进而探索地下水系统危机临界标识,定量确定环境约束下地下水调控阈值,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下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详细技术路线见图2。

2.关键技术遥感技术:根据卫星遥感观测资料,评价土壤湿度和温度、灌溉面积或农作物类型的空间变化等,评价蒸发蒸腾量。

利用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InSAR)监测地面形变,从而在大尺度空间和长时间序列上详细测量含水层系统结构变化造成的地面沉降。

将遥感监测与水头变化的地面观测技术相结合,确定含水层物理参数变化,综合多种遥感数据,改进地下水流动和含水层压实模型,加深对含水层结构变化过程的认识。

综合物探技术:把常规电法与核磁共振、频域电磁测深法(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震电MT等先进方法相结合,查明地下水系统结构以及咸水体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分析地下咸水体的演变与地下咸水—淡水界面的移动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