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矿石的形成、分类及性质;2. 学生能了解采矿方法、设备及其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应用;3. 学生能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状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采矿学知识,分析矿石样品,进行简单矿石鉴定;2. 学生能运用采矿方法,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采矿学,培养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之心;3. 学生能关注采矿行业的发展,激发对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采矿学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但可能对采矿学知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矿石与矿物:矿石的形成过程、矿物的分类及性质、矿石的识别方法;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石与矿物2. 采矿方法与设备:概述各种采矿方法(如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及其适用条件,介绍常见采矿设备的功能与结构;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矿方法与设备3.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与法规;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4.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教材章节:第四章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5. 实践活动:矿石样品鉴定、采矿方法设计与分析、矿山实地考察等。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内容,掌握矿产资源评价、矿山环境保护等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备矿山设计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矿产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面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时,能够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

具体安排如下:1.矿床学:介绍矿床的定义、分类、成因和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矿床的基本特征。

2.矿产资源评价:教授矿产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储量计算、品位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3.矿山开采技术:讲解地下矿床的开采方法、矿井设计、采矿机械设备等。

4.矿山环境保护: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原则、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

5.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矿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采矿学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矿山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矿物的鉴定、矿床模型制作等实践操作。

4.讨论法:学生就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矿山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矿概论课程设计

采矿概论课程设计

采矿概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矿概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流程;掌握矿产资源的概念、分布和评价方法;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能够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采矿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采矿基本概念:介绍采矿的定义、分类、目的和基本流程。

2.矿产资源:讲解矿产资源的概念、分布、评价方法和开采技术。

3.采矿环境保护:介绍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水、大气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采矿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采矿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采矿技术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加深对采矿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采矿概论》,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采矿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直观地展示采矿过程和环境保护措施。

4.实验设备: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考试: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全面采矿法课程设计

全面采矿法课程设计

全面采矿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全面采矿法的定义、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全面采矿法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3. 学生能够描述全面采矿法在国内外矿业发展中的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全面采矿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采矿过程中的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比较不同全面采矿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全面采矿方案,并进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矿业工程的热爱。

3. 增强学生对全面采矿法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矿业工程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全面采矿法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全面采矿法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学本科二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矿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对矿业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为我国矿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全面采矿法概述- 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全面采矿法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 全面采矿法基本原理- 矿床赋存条件及矿岩性质对全面采矿法的影响- 全面采矿法的力学原理及应力分布特征3. 全面采矿法关键技术- 矿块划分与开采顺序- 采场结构参数设计- 回采工艺及设备选型4. 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 国内外典型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分析- 全面采矿法在特殊矿床类型中的应用5. 全面采矿法的比较与选择- 不同全面采矿法的优缺点分析- 全面采矿法选择的原则及方法6. 全面采矿方案设计与评估- 设计全面采矿方案的基本步骤- 采矿方案评估的方法及指标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全面采矿法概述及分类第二周:全面采矿法基本原理第三周:全面采矿法关键技术第四周: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第五周:全面采矿法的比较与选择第六周:全面采矿方案设计与评估教材章节关联:《采矿工程》第四章:矿床开采方法及其选择《采矿工程》第五章:地下采矿方法《采矿工程》第六章:露天采矿方法《采矿工程案例》相关章节: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于全面采矿法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关键技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采矿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采矿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采矿设计和计算、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进行采矿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采矿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具体来说,我们将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如矿床、矿石、采矿等,以及采矿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露天采矿、地下采矿、选矿等。

同时,我们还会介绍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如环保型采矿技术、资源回收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主要用于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实验法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艺的过程。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系统介绍,多媒体资料将展示采矿工艺的现场图片和视频,实验设备将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艺的过程。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我们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评估;作业将包括课后习题、小论文、实践报告等,用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则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

采矿方法课程设计全套

采矿方法课程设计全套

采矿方法课程设计全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露天采矿、地下采矿、井下采矿等基本采矿方法。

2.了解矿床分布、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等因素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

3.理解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原则。

4.能够运用采矿原理和公式进行简单的采矿设计和计算。

5.能够分析矿床特征,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

6.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矿作业的监测和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矿山安全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

3.培养学生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露天采矿:介绍露天采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开采工艺、矿床开拓、矿石运输和废石处理等。

2.地下采矿:介绍地下采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井筒开拓、采场设计、矿柱留设和地下运输等。

3.井下采矿:介绍井下采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钻探、爆破、采矿机械和井下安全等。

4.采矿方法的选择:分析矿床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

5.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介绍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资源利用原则。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采矿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采矿方法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方法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4.熟悉采矿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分析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效益;4.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遵守;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采矿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采矿工程原理: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矿井设计和施工技术;矿井通风和安全技术。

3.采矿工程流程:矿石开采和运输技术;矿石处理和选矿技术;矿渣处理和利用技术。

4.采矿关键技术:矿井支护和岩土工程;矿井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矿山机械和自动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大学采矿导论课程设计

大学采矿导论课程设计

大学采矿导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理解矿床类型、矿石性质及采矿工艺流程。

2. 使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分布、开发及利用的现状,认识矿产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帮助学生了解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采矿工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 提高学生的矿山现场操作技能,掌握矿山安全、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收集和整理矿产资源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采矿专业,树立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矿山环境保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大学采矿专业一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采矿基本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介绍矿床、矿石、矿山、采矿工艺等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内涵。

2. 矿床类型与矿石性质:分析各类矿床的特点及矿石性质,探讨不同类型矿床的采矿方法及工艺。

3. 采矿工艺流程:详细讲解从矿山勘探、设计、开采、运输到矿石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使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核心技术。

4. 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介绍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开发状况及政策法规,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国家战略的认识。

5.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讲解矿山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及政策法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 矿山安全与质量管理:分析矿山安全事故原因,探讨安全防范措施及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床类型与矿石性质第二周:采矿工艺流程第三周: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第四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第五周:矿山安全与质量管理教材章节对应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涵盖第一周教学内容)第二章:矿床地质与矿石性质(涵盖第一周教学内容)第三章:采矿方法与工艺(涵盖第二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矿产资源与开发(涵盖第三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涵盖第四周教学内容)第六章:矿山安全与质量管理(涵盖第五周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采矿导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观,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关注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和发展思考,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采矿学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技术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矿山开采过程中涉及的安全知识、环境保护措施;3. 帮助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地质知识分析矿山开采条件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矿山开采设备、工具的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矿山开采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2. 增强学生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国家资源事业作贡献的责任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地理、地质学科相关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地质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突出课程重点,合理设置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矿山开采知识;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矿山开采基本概念- 矿山定义、分类及特点-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利用2. 矿山开采原理及方法- 地质构造与矿床成因- 开采工艺流程及方法- 矿山安全技术与设备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法规与政策- 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措施4. 矿山开采实践操作- 实地考察矿山开采现场- 操作模拟矿山开采设备- 分析矿山开采案例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矿山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矿产资源分布与利用第二课时:地质构造与矿床成因,开采工艺流程及方法第三课时:矿山安全技术与设备,环保法规与政策第四课时: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措施,实地考察矿山开采现场第五课时:操作模拟矿山开采设备,分析矿山开采案例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地理》、《地质》教材中关于矿产资源、地质构造、环境保护等相关章节紧密关联,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矿山开采知识。

免费下载采矿学课程设计

免费下载采矿学课程设计

免费下载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2. 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原理,了解矿产资源开采的法律法规;3. 帮助学生了解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2. 提高学生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进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采矿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采矿学基本概念与采矿方法- 矿山类型与矿石种类- 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采矿工艺流程及设备2. 矿产资源评估与法律法规-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原理-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 矿产资源开发法律法规及政策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山环境问题及影响-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如下:第一周:采矿学基本概念与采矿方法- 矿山类型与矿石种类- 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第二周:矿产资源评估与法律法规-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原理-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第三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山环境问题及影响-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第四周: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矿山压力、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开采方法;2. 掌握矿井通风、排水、提升和运输等关键采矿工程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3. 了解现代化矿山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采矿工程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采矿工程问题;2. 掌握采矿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技能,具备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能力;3. 能够运用矿业软件进行矿山压力计算和岩体稳定性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从事矿业工程工作打下基础;3.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大三采矿学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使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不仅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安全、环保的职业素养。

通过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标准。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原理:包括矿山压力理论、岩体稳定性分析、开采方法及工艺流程;教材章节:第1章 矿山压力与岩体稳定性、第2章 采矿方法及其选择。

2. 采矿工程技术:涵盖矿井通风、排水、提升、运输等关键工程技术;教材章节:第3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第4章 矿井排水与提升、第5章 矿井运输与装载。

3. 矿山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介绍现代化矿山安全管理措施、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教材章节:第6章 矿山安全管理、第7章 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

4. 采矿工程设计:学习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教材章节:第8章 采矿工程设计原理、第9章 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

5. 实践教学:运用矿业软件进行矿山压力计算、岩体稳定性分析及采矿工程设计;教材章节:第10章 矿业软件应用实例。

矿山开采课程设计实例

矿山开采课程设计实例

矿山开采课程设计实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安全生产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矿山开采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工艺流程。

(2)掌握矿山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

(3)熟悉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矿山开采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具备矿山开采环境影响评价和治理的能力。

(3)掌握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和事故处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矿山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矿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3)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注重安全生产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安全生产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工艺流程。

2.矿山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

3.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

4.矿山开采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

5.矿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讲授法:用于传授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矿山开采的环境影响和安全生产的知识。

4.实验法:进行矿山开采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矿山开采技术》、《矿山环境保护》等。

2.参考书:《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山应急预案》等。

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图片等。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采矿学基本概念,掌握矿物种类及特点;2. 了解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掌握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3. 掌握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地质勘探方法,分析矿产资源分布特点;2. 能够设计合理的采矿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3. 具备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2. 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培养节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观念;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采矿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采矿学学科性质,以实际教学要求为依据,设计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目标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矿物学基础知识:矿物分类、晶体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物学基础内容:1.1 矿物分类及特点;1.2 晶体结构与矿物物理化学性质。

2. 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地下采矿、露天采矿、溶浸采矿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矿方法与工艺内容:2.1 地下采矿方法;2.2 露天采矿方法;2.3 溶浸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评价、采矿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内容:3.1 矿产资源评价;3.2 采矿方案设计;3.3 技术经济分析。

4.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措施、治理技术;教材章节:第四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内容:4.1 矿山环境问题;4.2 环境保护措施;4.3 治理技术。

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应用到采矿工程实践中。

教学内容涵盖矿物学基础、采矿方法、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为培养采矿专业人才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安全系采矿课程设计

安全系采矿课程设计

安全系采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采矿工程中常见的安全事故类型及其成因;2.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矿井通风、支撑防护等基本安全措施的工作原理;3. 学生能够掌握矿井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逃生路线、急救措施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矿井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矿井安全检查表,对矿井安全状况进行评估;3. 学生能够在模拟矿井环境中,正确执行应急预案,展示自救互救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安全工作的尊重和重视,增强安全意识;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面对紧急情况能够保持冷静,果断应对;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矿工生命安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矿井安全知识,提高矿井安全管理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思维活跃,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培养矿井安全管理人才。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矿井安全基础知识- 矿井常见安全事故类型及成因- 矿井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2. 矿井通风与空气质量- 矿井通风原理及通风设备- 空气质量对矿井安全的影响3. 矿井支撑与防护措施- 矿井支护技术及设备- 防止矿井冒顶、片帮等事故的措施4. 矿井应急预案与逃生自救- 矿井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矿工逃生自救技能及急救知识5. 矿井安全检查与评估- 矿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与使用- 矿井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矿井安全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矿井通风与空气质量学习第三周:矿井支撑与防护措施学习第四周:矿井应急预案与逃生自救学习第五周:矿井安全检查与评估实践教材章节关联:《采矿工程概论》第三章: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安全》第四章:矿井支护与防护技术《矿井应急预案与逃生自救》全书内容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矿井安全知识,为矿井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理解矿石的性质与分类。

2. 使学生了解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中涉及的安全知识、环保要求和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技术进行矿石开采、矿物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分析和解决采矿问题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和生产调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矿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工程模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采矿专业,树立为我国采矿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勇于面对工程挑战。

本课程针对采矿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从事采矿工程及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为我国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石、矿床、采矿方法、采矿工艺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采矿工程概述》2. 矿石性质与分类: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矿石类型及工业用途。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矿石的性质与分类》3. 采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传统采矿技术、现代采矿技术、绿色采矿技术。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采矿技术的发展》4. 采矿工程安全知识: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矿山灾害及防治措施、矿山救护。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采矿工程安全》5.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环保要求、治理技术及案例分析。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6. 采矿工程实践操作:矿石开采、矿物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操作技能。

采矿业知识培训课程设计

采矿业知识培训课程设计

采矿业知识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采矿业的基本概念,包括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开发过程。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利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3. 学生能够掌握矿产资源开采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矿产资源调查与分析。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矿产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资源忧患意识。

2. 学生能够树立绿色开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参与矿产资源知识的交流与分享。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采矿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分布特点。

2. 能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3. 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的实践操作。

4. 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矿产资源调查与分析,提出合理建议。

5. 能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矿产资源基本概念与分类- 矿产资源的定义、特性及分类-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与分布2.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 矿产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矿产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绿色开采与可持续发展3. 矿产资源调查与分析- 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调查实践操作4. 矿产资源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技术- 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现代化开采技术及其发展趋势5. 课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矿产资源调查与分析实践- 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案例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矿产资源开发方案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采矿方法、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等核心知识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的矿物种类及特点,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3. 学生了解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采矿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采矿过程中的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提高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采矿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采矿工程的兴趣,认识到采矿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采矿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

3.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采矿工程,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物、矿石、采矿方法、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等。

教学安排:第1课时,引入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采矿工程有初步了解。

2. 矿物种类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矿物种类、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

教学安排:第2-3课时,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矿物的多样性。

3.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情况。

教学安排:第4课时,结合地图、数据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4. 采矿方法及其原理:重点讲解露天采矿、地下采矿等方法的原理及适用条件。

教学安排:第5-6课时,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采矿方法的基本原理。

5. 矿井通风与矿场安全:讲解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

教学安排:第7课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与矿场安全的相关知识。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一、课程背景采矿学是矿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涉及矿山开采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技术,包括地下采矿、露天采矿、矿井通风、矿山排水、矿山安全等方面知识。

采矿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矿山开采及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未来成为优秀的矿业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的掌握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矿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采矿学基本理论:包括地质勘探、采矿方法、矿山机械、矿井通风、矿山排水等;2. 采矿学实践技能:包括矿山测量、矿址设计、矿石采取与处理、采后综合治理等;3.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包括矿山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矿山环境保护等。

2. 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实践采矿学的各种技术手段,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实习教学:通过实习教学,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矿山施工中,亲身体验采矿学的各种技术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计划1. 基本课程设计:第一讲采矿学概论第二讲地质条件及勘探第三讲采矿法第四讲矿山机械第五讲矿井通风第六讲矿山排水第七讲采矿地面起重机械第八讲矿山电气第九讲采矿支护第十讲煤炭开采第十一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与金属镇第十二讲色金属矿山开采第十三讲锂电池矿山开采第十四讲安全及环保2. 实习计划:第一阶段(1周):学生到实际的矿山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与现场考察;第二阶段(2周):学生集中到选定的矿山实习,对所学的采矿学知识进行实践,尝试矿山的现场勘探、矿山设计、采矿、综合治理等,进行技术创新和探索;第三阶段(1周):学生返回学校,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估,撰写实践报告,向整个班级展示实践成果。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对采矿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采矿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过程中的问题;–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矿设计和模拟;–能够进行采矿现场的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1.采矿的基本概念:介绍采矿的定义、目的和意义,采矿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

2.采矿的原理和工艺流程:介绍采矿的基本原理,如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的工艺流程,矿石的破碎和选矿等。

3.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介绍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采矿案例,让学生掌握采矿工艺流程和安全评估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采矿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采矿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采矿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采矿过程和设备。

4.实验设备:准备采矿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矿区地理位置阳泉二矿东距阳泉市约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5′17″~113°33′07″,北纬37°46′44″~37°52′19″。

井田东部为大阳泉井田,西部为西上庄井田,南部与五矿井田相邻,北部以石太铁路为界,隔桃河与三矿、四矿相望。

井田走向长约8km,倾向长约7.8km,面积为62.4186km2,由94个坐标点圈定。

二矿原有东四尺、小南坑、西四尺三对生产井。

东四尺井于1980年经煤炭部(80)煤计生字1300文批准报废,小南坑井于1986年采尽自然报废。

现有一对生产井口——西四尺井,分为470和560两个生产水平,矿区坐标系井口坐标如下:西斜井X=99967.135,Y=96710.090,Z=733.0东斜井X=10030.427,Y=96748.240,Z=718.9二矿的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石太线为复线电气化铁路,东西贯穿本矿,成为煤炭运销的大动脉。

太石高速公路南北横穿井田,307国道由西向东,在阳泉市区与阳左公路和阳盂公路十字相交,构成网络,连通全国各地,见图1—1。

距有关主要城市、城镇里程见表1—1。

表1—11.1.2 地形地貌井田区内地势平坦。

1.1.3 气象及地震阳泉矿区气候干燥,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平均最高气温17.1℃,最低气温5.5℃,历年平均10.9℃,历史上最高气温达40.2℃,最低气温-19.1℃。

年最大降水量为866.4mm,年最小降水量为240.4mm,年平均降水量为609.8mm,多集中与7、8、9三个月,这三个月的降水量一般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如1966年8月23日,一天内降水量达261.5mm。

年蒸发量最大2381.9mm,最小蒸发量1319.1mm,历年平均1885.9 mm。

全年风向多变,以西北风为主,雨季多偏东风,冬季盛行偏西风,历史上的最大风速为1989年8月24日20时10分至20时25分,阳泉市遭受到一次罕见的飓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最大风力12级,最大风速为35m/s,历年平均1.7m/秒。

阳泉市最早初霜期1980年9月23日, 最晚终霜期1963年4月29日,历年平均初霜期在10月中旬,终霜期在4月上旬,年无霜期平均184天,最大冻土深度0.68m。

相对湿度历年月最大34.1mm, 最小0.4mm, 历年平均8.9mm。

井田无详细地震记载。

据国家地震局1976年9月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资料(比例尺三百万分之一)及山西省地震局晋震发业字(1984)第110号文,阳泉矿区基本烈度除昔阳县境内为7度区外,其余地区均为6度区。

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构造阳泉矿区赋存的地层有太古界阜平群和龙华河群,下元古界滹沱群和上元古界震旦亚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及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

在地层对比中通过岩相分析和相——旋回研究,结合煤系地层标准剖面,根据岩层及组合特征,采用古生物法、标志层法、测井曲线等相互补充、验证、确定。

地层对比准确、可靠。

从古生界奥陶系开始由下而上依次叙述如下:1、奥陶系;与下伏地层寒武系为连续沉积,广泛出露于矿区东北部的弧形区域内,即昔阳白羊峪、东寨~平定郭家山、石门口~阳泉白羊墅、张家井~盂县仙人村、长池、峰岭村一带。

下统:地层总厚度120~200m、主要由含燧石结核的亮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

底部为黄绿色白云质页岩或钙质页岩,下部以含燧石条带或燧石结核的白云岩为主,中、上部为白云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含网格笔石、小栉虫、蛇卷螺等化石。

中统:地层总厚度415~810m。

(1)、下马家沟组:地层总厚度125~225m,岩性横向变化小。

第一段:地层总厚度11~40m,主要由黄灰色薄层状泥晶白云岩、泥灰质白云岩、泥灰岩和石膏夹层组成,地表及浅部多为膏溶角砾岩,部分地区有底砾岩存在。

第二段:地层总厚度35~80m,主要由灰色及黑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及花斑状灰岩组成。

第三段:地层总厚度50~75m,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薄层白云岩互层组成。

(2)、上马家沟组:地层总厚度180~275m,底部岩性稳定,顶部岩性变化较大。

第一段:地层总厚度20~79m,主要由灰至土黄色薄层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组成,夹较多石膏层,石膏为青灰色或白色,致密块状,角砾状,地表多见膏溶角砾岩。

第二段:地层总厚度84~108m,主要由灰色及黑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花斑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薄层白云质灰岩组成。

第三段:地层总厚度20~62m,主要为灰色及黑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与薄至中层状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地区夹石膏层或膏溶角砾岩。

(3)、峰峰组:地层总厚度130~270m。

第一段:地层总厚度40~160m,上部和下部为土黄色或黄灰色薄层泥晶白云岩,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下部角砾状泥灰岩中夹青灰色或白色块状或条带状石膏层,中部为厚20~30m的青灰色中厚层花斑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

第二段:地层总厚度70~150m,主要为灰色及黑灰色中至厚层生物碎屑灰岩,花斑状灰岩及泥晶灰岩,夹薄层白云岩及泥质灰岩。

2、石炭系: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灰岩之上,主要由铝铁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煤层及石灰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主要出露于阳盂、阳左公路两侧及盂县土塔、牛村和平定巨城、移稂等地。

(1)、中统本溪组:地层总厚度40~60m,下部为灰白色铝土岩、铝土泥岩、杂色泥岩夹结核状或团块状铁矿组成的铁铝岩,为山西式铁矿、黄铁矿、铝土矿富集之层位,上部为砂质泥岩、砂岩、夹1~3层灰岩及不稳定的煤线,含假史塔夫、莫斯科唱贝、大脉羊齿等动、植物化石。

(2)、上统太原组:地层总厚度100~140m,主要为灰白色砂岩、黑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夹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含希瓦格、太原网格长身贝、假卵脉羊齿、栉羊齿、星轮叶等动、植物化石。

3. 二叠系;与下伏地层石炭系为连续沉积,是一套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的陆相沉积。

为矿区范围内地表出露最广泛的地层,主要出露于阳左、阳盂公路以西,和顺紫罗、三奇掌~昔阳杨家坡、桑园、冀家庄、马道岭~平定寨平村、磐道岩、岳家沟、柳渠、南沟掌、晓庄、高垴、北水草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内。

(1)、下统:山西组:地层总厚度50~70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及煤组成,含煤2~6层,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多脉带羊齿、畸楔叶、三角织羊齿等植物化石。

下石盒子组:地层总厚度96~165m,下部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为主的绿色岩层段,中部为褐黄色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为主的黄色岩层段,上部为黄绿色中、粗粒砂岩为主的砂岩段。

产大羽羊齿、栉羊齿、枝脉蕨、瓣轮叶等植物化石。

(2)、上统:上石盒子组:地层总厚度225~395来,由黄绿、杏黄、灰白、紫红色的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以中间砂岩和狮脑峰砂岩为界分为红黄色岩层下段、红黄色岩层上段、褐色岩层段,含厚脉栉羊齿,中朝楔叶、多形准脉羊齿、肾掌蕨等植物化石。

石千峰组:地层总厚度88~136m,为一套砖红色的陆相长石砂岩和泥岩沉积,顶部夹2—3层较稳定的钙质结核和透镜状淡水灰岩。

4、三迭系:与下伏地层二叠系为连续沉积,出露在阳泉矿区西南边缘至和顺、榆社、太谷、榆次交界地区,含芦木、脐根座等植物化石。

(1)、下统:刘家沟组:地层总厚度585~633m,由灰褐色、红褐色厚至微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夹薄板状页岩及砂质页岩组成。

和尚沟组:地层总厚度167~229m,由棕红色钙质泥岩、页岩夹细粒长石砂岩组成,上部以砂岩为主。

(2)、中统:二马营组:地层总厚度480m左右,下部主要为灰绿、黄绿色细粒长石砂岩,夹不稳定棕红色砂质泥岩,上部为灰绿色、黄绿色及浅肉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与棕红色钙质、砂质泥岩互层。

(3)、上统:延长群:地层总厚度100余m,由灰紫色、灰绿色、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组成,含山西枝脉蕨、似丹尼蕨等植物化石。

5、上第三系:与下伏地层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上新统:地层总厚度4~25m,岩性为红色粘土夹砂砾石、钙质结核,主要分布于平定西回及盂县西潘等地。

6、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山间洼地及山坡上,与下伏地层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

(1)、下更新统:地层总厚度10~80m,由淡红色、酱紫色亚粘土、粘土、灰白色砂砾石组成、在芹泉、寿阳、上湖、景尚、松塔一带有零星出露。

(2)、中更新统:即离石黄土。

地层总厚度一般5~15m,最厚可达40m,为黄土状亚粘土及粘土,富含钙质结核,夹古土壤及砾砂透镜体。

(3)、上更新统:即马兰黄土。

地层总厚度一般3~10m,最厚可达30m,为浅黄色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夹砂、砾石层。

(4)、全新统:地层厚度一般几m,最厚可达43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为现代冲积、洪积、坡积物。

1.2.2 水文地质阳泉矿区为中低山地形,海拔600~1600m,相对切割深度200~400m。

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

刁乌楞~七千寨为矿区南部最高分水岭,海拔1495~1529.9m,北部最高为水渠洼顶,海拔为1386.5m,桃河谷地海拔600~750m。

桃河为区内主要河流,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

桃河发源于寿阳县境内,由西向东从矿区中部穿过,至娘子关磨河滩村与温河相汇,流经长度80多公里,流域面积1324km2;其中矿区及上游段长度44Km,流域面积503km2。

桃河属季节性河流,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1959~1979年洪水期(6~9月)流量一般为3~8m3/s,平均为4.146m3/s,清水期(10~5月)平均流量为0.521 m3/s 以下。

1959年8月最大流量2200m3/s。

根据岩层充水空间的性质及地下水埋藏条件,矿区含水层主要为三种类型。

1、孔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桃河及其支流的河床以及其它低洼河谷中的冲积、洪积及坡积层中,厚度10~20m左右,由砂、砾石、卵石、滚石等组成。

水量动态季节性变化大,受大气降水制约。

其中以桃河河谷含水较丰富,流量为 5.24~9.24L/s.m(张家堰沟口到坡头村前)。

2、岩溶裂隙含水层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为本区主要强含水层,出露于阳泉矿区东北部外围,面积广大,为煤系地层基盘。

灰岩岩溶裂隙及蜂窝状溶孔溶洞较发育,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漏补给,为补给娘子关泉水的主要含水层。

主要含水段的岩性为上、下马家沟组的厚层灰岩。

峰峰组灰岩多处于区域水位之上的垂直入渗带。

阳泉矿区大部位于娘子关泉域的西半部分,属于娘子关泉域的西部补给迳流区。

在圪套——赛鱼——冶西一线以东的桃河和温河河谷之间的三角形地区,是娘子关泉域的地下水汇水区(即等水位线图中420等值线所圈定的区域),水位平缓,水力坡度小于1‰,富水性较好,具有岩溶水地下水库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