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2 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7092d73551810a6f52486a4.png)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名词解释: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
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双名法: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基本形式是:属名+种名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由非纤维素多糖和氨基酸结合物构成;无细胞核结构;无性生殖:细胞分裂;包 Nhomakorabea细菌和蓝藻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名词解释: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种区分布: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岛屿群落的进化: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大陆快(物种周转率更快);
远离大陆的岛屿上,特有种可能较多;
岛屿群落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群落
栽培植物起源(常见的):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3137a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6.png)
环境演变对植物区系 的影响
研究指出,环境演变对植物区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迁,一 些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植物种类逐渐 消失或向更高纬度地区迁移;而一些 耐旱、耐寒的植物种类则逐渐扩张其 分布范围。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植物 区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如土地利用 方式的改变、植被破坏等。Biblioteka 植物区系对环境变化 的响应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加剧。
未来植物区系适应性
植物区系将面临一系列新的环境挑战,需要适应和调整。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 规律
研究发现,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规律 与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素密切 相关。在湿润气候区域,植物区系表 现为明显的纬向分异;而在干旱气候 区域,则表现为经向分异。此外,地 形和土壤类型也是影响植物区系空间 分异的重要因素。
植物区系的分类对于了解植物的分布 规律、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 意义。
不同类型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具有 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气候、 土壤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特征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是指植物 种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 化,包括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
。
水平分异是指植物种类在水平 方向上的分布差异,主要受气 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降水变化
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植物的水 分供应,导致一些需水量大的植物向 湿润地区迁移,而耐旱植物则可能向 干燥地区扩散。
地形地貌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山地
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群落。例如, 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等。
河流、湖泊
沿水域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同时,河流两岸的植 被分布也会因河流水位的季节性变化而有所差异。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2c8c9c06c175f0e7dd13713.png)
多种障碍 海洋、距离、高山、沙漠、宽谷、大片森林、 环境梯度、时间制约、特殊生境束缚等
(三)分布区变化的环境机制
1、气候演变
(1)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冰期时高纬度和中纬度高山首先变冷, 原有植物向南方和低处迁移,南北两地植物在中间平原汇聚混合, 间冰期返回原地形成间断分布; (2)冰期导致的海平面下降:陆地相连或中间形成陆桥,成为植 物迁移通道,间冰期海面回升形成间断分布; (3)长尺度气候变化致使古植被地理分布萎缩,物种灭绝、残留 或变种。 (4)气候变化导致平地植物种类发生很大变化
(2)异地种群隔离时间长,不能正常杂交,分化为亲缘很近的若干不 同种,形成属的间断分布,同时产生新种的连续性分布区;
(3)异地地理隔离的两个种为成对种;异地地理隔离的若干个种,在 空间上依次排开,成为地理替代种。
2、同地物种形成
同地物种形成:细胞内染色体分裂失常,致使新一代个体细胞染
色体数目增加一倍,使具有两组染色体的个体不能与同种四组染色体 的个体(多倍体)正常杂交,出现生殖隔离,转化为新种的过程。
2、分布区形状
连续分布区:某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其生存的生境,各部分
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能正常进行繁殖交流的物种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某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其生存的生境,分布区
因距离遥远或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海洋、高山、不适宜气候或土 壤等),分裂成缺乏基因交流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的物种分布区。 即植物种分布区呈星散状,又称星散分布。
2、特有成分构成分析
反映区系成分区域差异。 判别区域环境独立发展历史或推断区域脱离周围地理生态联系 的时间长短。
四、世界植物区系与区域分异
(一)植物区系区划
1、植物区系区划
植物区系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有关地区的植 物区系,把那些植物区系成分的性质和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 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 区划。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https://img.taocdn.com/s3/m/6fdecb1010661ed9ac51f312.png)
绪论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第一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1.植物命名物种命名称为学名。
用拉丁文命名。
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种子植物孢子体较蕨类植物来说更加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并依附在孢子体上,使它们与蕨类、苔藓植物区分开来。
(2)有花粉管的形成种子植物在受精过程中有花粉管的形成,借助于花粉管将不动精子送到雌配子体与卵结合,使植物体的受精作用摆脱了对水分的依赖。
(3)形成种子由于种子对胚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使它能够渡过不良环境,保证了种族的繁衍。
种子的形成是植物界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4)具有裸露的胚珠(5)孢子叶聚生成球花(6)具有多胚现象3.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被子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雄蕊是由小孢叶转化而来,分化为花丝和花药两部分。
雌蕊是大孢叶的特化为子房、花柱和柱头,是花中最重要的部分。
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传粉特性多种多样。
(2)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心皮构成的子房内,经受精作用后,子房形成果实,种子又包被在果皮之内。
果实的形成使种子不仅受到特殊保护,免遭外界不良环境的伤害,而且有利于种子的散布。
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
(3)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占绝对优势,木质部是由导管分子所组成,并伴随有木纤维,使水分运输畅通无阻。
(4)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达到了最简单的程度。
小孢子即单核花粉粒发育成的雄配子体只有2个细胞或者三个细胞。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dd29590aeaad1f346933f85.png)
• 达尔文曾考察过的南美西边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拥有 较多特有种和少量特有属。智利西部的胡安-费尔 南德斯群岛的植物种类不多,却有着许多特有属, 甚至有一个特有科。就它们与南美大陆植物相似性 来说,前者的属相似性指标高达98%,而后者与智 利植物几乎没有甚么亲缘关系,却和新西兰等地植 物近似。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泛北极植物区
A. 北方亚区(1、2、3、4) B. 古地中海亚区(5、6、7、8) C. 马德雷亚区(9)
古热带区
A. 非洲亚区(10、11、12、13) B. 马达加斯加亚区(14) C.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15、16、17、18) D. 玻利尼西亚亚区(19、20) E.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21)
• 第四纪数万年至百万年的气候变迁对许多 植物分布区影响极为重要。
椴属一些亲缘种的分布范围
• 第三纪时分布很广的一些植物,在冰期时 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至今仅保有狭小的分 布区,这类情况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红杉、水椰和鹅掌楸属植物的历史和现代分布
地形变化
• 近数百万年内,全球各大山系和高原的猛 烈抬升,使得原有环境性质和结构发生重 大变化,特别是影响气候的变迁,对许多 植物分布产生极为重要影响。
• 特殊的生境,像盐碱地,沼泽,酸性土等, 适生的植物都被束缚于此,它们分布的边界 依据这些生境的范围而定。
影响植物分布范围的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气候变化
• 气候变迁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是最重要 的。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会使分布区 呈现摆动趋势,不过很少造成严重变形。
K=C/A+B-C
• 北京地区木本植物种类与外围地区作过比 较,得知它与东北南部的种相似性系数为 70%,与山东半岛为35%,与朝鲜为75%, 与苏南为27%。故本森林区木本植物组成与 南侧各地已有较大差别。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3858226b90d6c85ec3ac6a9.png)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d59a02c3968011ca3009182.png)
横断山高山峡谷南北走向, 西南季风长驱 直入,因此,这里的植物和自然地理垂直变 化大而明显,从干热河谷的热带向上为亚热 带,山地温带,寒温带,以至高山冰雪带等 6 -8 个气候植被带。
水汽,冰雪圈,云辐射,海洋反馈
冰雪圈反照率正反馈:温度↓冰雪覆盖↑ 地表反射率↑吸收太阳辐射↓温度↓
气候演变
在早始新世约5 000 万年前整个北半球为单一的北热带植物区,早第三 纪的亚热带植物水椰棕榈(Nipa truticans)的化石甚至向北分布到阿拉斯 加,从渐新世约3 800 万年前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分布在北半球高纬 度带的植物一部分逐渐适应而保存下来,一部分退却到北纬50 以南为 温带植物区系保存下来,到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反复出现又使许多种类 灭绝,部分地方(更新世避难所)影响较轻,保存住第三纪较丰富的第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科、属、种数目的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分为5级:①个别或单 株UN ②数量很少而稀 疏 SOL ③数量不多而 分散 SP ④ 少尚多 COP1 ⑤ 稍多COP2 ⑥数量多COP3⑦极多 SOC
曾经广泛分布,后来中部消失
通过迁移或跳跃,形成间断分布
初始分布不在中部
残遗分布
间断分布区形成的不同过程图解
举例:苹果属植物是在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起源后向北扩展到达 横断山至喜马拉雅为中心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并在这里发生了强
烈的演化辐射。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水杉
属和科的分布区 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括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 种数最丰富的地区
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共120页文档
![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共12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bf6cc21524de518964b7df5.png)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第2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第2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1ae5c21b90d6c85ec3ac6ca.png)
27
km2)
属/ 科
1.71
1.56 1.45 1.38
1.44
241.5 1.88
种/属
2.23
2.76 2.76 2.72
2.56
3.5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阿拉善高原
分布多度: 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各省分布的多度
二、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理成分:按照现代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特点、分布 区类型以及海拔高度等,分布区内或多或少重合的植物可 以联合成一定的植物区系成分,称为地理成分。凡自然分 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合并为 同一地理成分。
➢ 被子植物化石最早见于早白垩世的热带地区。 ➢ 在中白垩世(1.1—1.0亿年前)的岩层中发现有木兰科、水
青树科、无患子科、山龙眼科、小蘖科、毛茛科、防己科、 以及类似樟科、莲科的化石或花粉。
➢ 晚白垩世(8000万年前)裸子植物已居劣势,苏铁类只残留 少数,而被子植物约有六、七十科,跃居植物界首位。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科、属、种数目的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西北干旱区水生植物的分类多样性
科数目 属数目
塔里木 盆地
31
准噶尔 盆地
32
柴达木 盆 地
20
河西走 廊
21
阿拉善高原 25
所有干旱地 区
34
53
50
29
29
36
64
种数目
118
138
80
79
92
224
面积(104
105
72.8 25.6 11.1
温带或以温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课件 (一)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c5983a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1.png)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课件 (一)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是一门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在
这门学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分布规律,以及环境变化是如何
影响植物区系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门课程。
一、植物区系的分类
植物区系可以根据其类型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林区、草地区、草原区、极地区、雨林区等。
每种植物区系都有其自己的特
征和特点,例如林区通常会有很多树木植物,而草地区则相反。
二、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
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是指不同区域内植物区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
是因为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土壤类型等等。
因此,不同的植物区系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环境演变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可以对植物区系的分布和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气
候变化可能导致区域中某些植物区系灭绝,或者使某些植物区系向新
的区域迁移。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可能通过开发和破坏环境造成植物
区系的变动。
四、植物区系的保护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植物区系已经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植物区系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种保护可
以通过制定政策、开展研究,以及建立保护区等手段来实现。
总之,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给我们提
供了了解植物分布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植物区系的影响的机会。
在未来,这种学科将继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总结
![植物地理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05c6b1960590c69ec37631.png)
植物地理学1. 植物地理学定义: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对环境的作用(净化环境,监测环境)3. 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指其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
植物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地域性、综合性、交叉性、独立性和边缘性。
植物地理学:研究内容基本可归纳为植物区系地理(floristic Plant geography ) 和植被地理(vegetation geograph ) 两大方面。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种群: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空间上忽有间断,种群内基因交流比较容易进行。
变种:种内如果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有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
2.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 实例:李时珍(1518-1593)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
分为五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
林奈(linnaeus,1707-1778)将植物分为24纲。
依据:雄蕊的数目和长短、雌蕊中心皮的联合情况。
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这种系统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刨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等不同的角度,力求客观的反映出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系统。
现代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哈钦松(J. Hutchinson)系统,塔赫他间(A. Takhtajan)的系统,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两界系统(林奈,1753):植物界、动物界❖三界系统(海克尔,1866):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四界系统(科普兰,1938):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五界系统(怀塔克,196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生态学理解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广义理解植物界:植物、真菌和原核生物❖16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宣布:植物界分为绿色植物、褐色植物、红色植物和真菌。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
![(精品)植物区系空间分布与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dd29590aeaad1f346933f85.png)
• 2,对种分布区的分析,有助于帮我们了解 种和环境的关系。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 要掌握3方面的类容。
① 分布区的结构 ② 分布区的形状 ③ 分布区的范围
分布区的结构
• 植物种的个体不能布满该种分布区的所有 空间,它们仅有选择的分布在适宜的生境。 分布区内,生境的变化,使种的分布表现 出空间的不连续性。
• 分布空间的断裂,使一个种形成若干种群 (生物进化的最小单位)。
• 有人认为植物有效杂交的范围仅在以平方 米为单位的空间内。
• 如果,一种植物分布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差 异时,各种群还会分化出若干生态型。
如: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
• 通常,种的分布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具有该种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另一部 分则不然。
板块运动
南半球分布的山龙眼科
间断分布区形成的不同过程图解
植物区系分析
进行植物的区系分析,通常做3个方面 的内容: 1,分类学的统计和分析,统计科属种的数目 和大小。 2,根据区内所有植物分布类型特点,进行植 物区系成分分析。 3,不同地区之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1.科属种数目统计 2.分布多度分析
• 特殊的生境,像盐碱地,沼泽,酸性土等, 适生的植物都被束缚于此,它们分布的边界 依据这些生境的范围而定。
影响植物分布范围的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气候变化
• 气候变迁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是最重要 的。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会使分布区 呈现摆动趋势,不过很少造成严重变形或淡水植物。 据统计,分布范围占世界陆地面积1/2的植 物不足100种,分布范围占世界陆地面积1/4 的植物不足200种。
• 2,除世界种外,植物大多分布一定地区范 围,分布范围可大可小。
植物地理学课件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地理学课件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5c494ab51e79b89680226e1.png)
热带地区
南北直径较大
岛屿状分布
四、植物分布区的类型
广域分布区与狭域分布区 连续分布区与间断分布区 残遗分布区
(一)广域分布区与狭域分布区
广域分布区(世界分布区 )
世界种
种类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1 植物分布区
一、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分布区是一 种的分布区
个中系或任何分 属的分布区 布单位(种、属、 科的分布区
科等)在地表分 布的区域。
①世界分布科 ②热带分布科 ③温带分布科
④间断分布科
⑤特有分布科
⑥特殊分布科
二、分布区的表示方法
点图法 能够直观地表示植物分布的特点。
特有分布的成因 古特有种 新特有种 生态特有种 岛屿特有现象
中国特有种的分布
连续分布区(continuous areal)
连续分布区是指某一植物种(或属、 科)连续分布在某一完整区域内。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环极地分布 (circumpolar)
环北方分布 (cicumboreal)
五、分布中心
多度中心 发生(起源)
中心 变异中心 残遗中心
几个属的分布中心
南半球分布的山龙眼科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Pinus pumila 连续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discontinuous areal)
概念
如果某一植物分 类学单位占有两个以 上相互分离的地区, 并且它们之间不可能 凭借现在的自然因素 传播种子,这种分布 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植物地理分布区
![植物地理分布区](https://img.taocdn.com/s3/m/10b5637269eae009581becea.png)
C、动物传播 D、人为传播
钩着传播——鹤虱、鬼针草 被食传播——各类果树,有鸟播、虫播、兽 播等 蚁播——堇菜、报春花、紫堇等(蚂蚁一年 搬进蚁巢中的种子数为36480粒)
4.限制种分布区扩展的因素 (1)海洋——陆生植物不能生长, 繁殖体散布距离不够。 (2)高大的山脉——改变了气候条 件,不适宜有些植物的生存。 (3)特殊土壤——多数植物生长受 到抑制。 (4)其他——如昆虫传粉、共生等。
第二章 植物的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分布区的概念
区系成分概念
分
分
布 分布区的类型 布 属的分布型
区
型
分布区的形成
科的分布型
植物区划——原则、单位、系统
第一节 植物的分布区及其形成 一、分布区的概念 (一)定义
植物界任何分类学单位(类群)在地 球表面的分布区域。通常只研究科、属、 种的分布。
种分布区、属分布区、科分布区。
世界分布的植物,严格来讲够不上 遍布全球的程度,其中多是伴人植物和 淡水、盐生植物。
2.特有分布:除世界分布以外,分 布区域相对狭小,局限于某一地区范围, 称该地区的特有植物。
其范围有大有小,如热带特有、亚 洲特有、中国特有、山西特有等。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一)物种形成与地理分布
1.物种的单元发生论:一个物种只 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四)间断分布的形成 1.陆桥说
美国舒克特(C.Schuchert,1932)提出, J. van Steenis完善。
(1)海陆位置固定不变;(2)各大 陆地之间是相连的;(3)地壳上升或海 面下降,大陆相连部分露出,形成陆桥。
不同的地质时期,先后出现六个陆 桥和一个地峡:
(1)跨越太平洋,连接南美与南亚的热带地区陆桥; (2)跨越大西洋,连接南美与非洲热带地区的陆桥; (3)连接南美与大洋洲温带地区的陆桥; (4)跨越印度洋,连接马达加斯加和斯里兰卡的陆桥; (5)连接北亚和北美的白令陆桥; (6)连接亚洲和澳大利亚的马来西亚群岛; (7)连接南、北美洲的巴拿马地峡。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4f1a1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d.png)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基础:进化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种可以分出亚种;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通用林奈双名法;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ang桃 Prunus persica L.银杏 Ginkgo biloba L.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变种variety, var.蟠桃 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风车草 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 flabelliformis5植物界的大类群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共同特征: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也没有内质网膜,DNA未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简单的环形分子,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细菌与蓝藻的区别在于,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胡萝卜素、蓝藻素,可营光合作用;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a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b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a,不同的门之间各种色素比例差异较大分门依据之一;c 繁殖方式多样,除直接分裂完成无性生殖外,也有有性生殖;d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f合子萌发后要脱离母体,不能形成胚;与其他植物类群的区别:a 藻类和光合细菌藻类除蓝藻外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如双层膜、细胞核、色素体等,而细菌为原核类;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b 藻类与真菌藻类含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而真菌没有叶绿素;真菌细胞壁成分是真菌纤维5碳糖,而藻类细胞壁含多糖;c 藻类与苔藓共性:光合自养;原植体;区别:苔藓植物合子不离开母体已经开始萌发形成胚2真菌一般特征:a 真菌营养体除少数原始种类如酵母菌外,一般是由向四周伸展的菌丝hyphae构成菌丝体mycelium;b 菌丝通常为圆管状,直径~ 1~15 ~100μm,长度差异很大,菌丝细胞间有带孔的横隔,或者为没有横隔多核菌丝;c 细胞壁成分为多糖类的几丁质;d 以各种孢子繁殖;3地衣的一般特征a地衣是一种由真菌和藻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b地衣的形态几乎完全由真菌决定,有壳状、叶状、枝状等形态;c喜光性植物;d对空气污染敏感;e耐干旱:悬崖峭壁、树皮、沙漠等地方有分布;f耐寒性强:在高山雪线上、冻土带、南北极等极端环境有地衣生长;苔藓与蕨类植物1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植物体有茎、叶分化,但是没有完善的维管束,没有根的分化有时具有简单的假根;多细胞结构的生殖器官:颈卵器archegonium精子器antheridium,故又称颈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合子萌发不离开母体,并形成胚,故又与蕨类、种子植物合称为有胚植物embryophyta;配子体发达,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孢子体退化,这一点与其他陆生高等植物不同;2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植物体孢子体有根茎叶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原始的维管植物;配子体产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具有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区别其他高等植物;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逐渐退化;蕨孢子叶的局部:叶脉二叉分枝,孢子囊着生叶背边缘,叶缘反卷成假盖;幼叶拳卷;种子植物1裸子植物门主要特征:a孢子体特别发达,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b大型叶簇生枝顶,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片形,极少数为扁平宽叶;c胚珠裸露:孢子叶大多数聚生成球果状,称孢子叶球,小孢子叶聚成小孢子叶球雄球花staminate;大孢子叶心皮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雌球花female cone;d具有颈卵器结构;e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f具有多胚现象;2被子植物门主要特征a具有真正的花,开花过程是被子植物的一个显着特征;故又称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或显花植物phanerogamia; b孢子体高度分化,组织分工完善;具有导管. c胚珠包藏在由1个心皮大孢子叶或几个心皮结合成的子房内; d子房受精后,继续发育,形成果实fruit; e植株形态、生境、营养及传粉方式的多样化; f双受精现象和异质性胚乳;单子叶植物一般特征 1.草本或稀为木本,主根不发达,须根系,散生中柱,通常无形成层,通常不能加粗;2.叶脉通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稀为网状脉;3.花通常3基数,或稀为4或5基数,外轮和内轮花被通常相似;4.胚具1顶生子叶;双子叶植物一般特征胚具子叶2片;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开放型维管束,环状,有形成层;叶片除少数外,均具网状脉;花通常为4~5基数;6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1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也叫植物的生活史、或生活周期;2、系统发育: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进程;包括两个基本阶段:一是起源,即从无到有,一个新物种或类群源于某个祖先,经演进分化而来;二是,类型从少到多,然后再减少乃至部分类型灭绝的发展过程;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变化1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一定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总和,也就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个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植物种类的总和;2世界种 cosmopolitan species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种;3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成为特有种;通常可以分为大陆特有、省域provincial特有,地方特有和局地local特有;4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中心5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6属的相似性系数C :两地共有的属的数目 B :乙地植物属的数目 A:甲地植物相似性系数7植物区划概念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flora division;8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kingdom 植物地区region植物省province植物小区district9六个植物区1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北方亚区:古地中海亚区马德雷亚区特有:云叶科伯乐树科南天竹科木通属泡桐属石蒜属记两种即可2古热带植物区:非洲亚区马达加斯加亚区印度-马来西亚亚区玻利尼西亚亚区新喀里多尼亚亚区特有:毛茛属悬钩子属3新热带植物区:美人蕉科凤梨科甘属木属4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没写5澳大利亚植物区6泛南极植物区10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分为两个: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只需记一下亚区大概范围和一两个代表种1泛北极植物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阿尔泰、天山:西伯利亚落叶松、黑桦、雪岭云杉亚洲荒漠植物亚区:藜科欧亚草原植物亚区:贝加尔针茅、石生针茅、羊草青藏高原植物亚区:蒿草属、紫花针茅、西藏蒿、青藏苔草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松属、木兰科、茶科、安息香科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2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森林植物亚区:台、琼、粤、桂、滇龙脑香科、山龙眼科、野牡丹科11阿连纽斯Arhenius,1921与格莱森Gkeason,1922研究了种数和面积的关系:S=CAZZ次方式中:S——岛屿种类总数;A——岛屿面积;C——岛屿内种类密度单位面积内种数Z——统计指数,在对数形式表达式中为回归直线斜率;12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p65特点: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4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变化;13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入侵到另一个新环境,对新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伤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章植物生活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5个,每个需要举例子p75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概念不需背,帮助理解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作用;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例子: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作用示意图耐受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限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耐受限图解耐受性上限耐受性下限需要会举例子p765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亦称生态价6生态型ecotype: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7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8 主要是了解C3 C4植物的区别图表3-1p84很重要C3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里,在叶肉细胞基质中,一个CO2被一个五碳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简称RuBP固定后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3-碳酸甘油酸,即 CO2被固定后最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三个碳原子,所以称为C3植物;C4型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C4植物的CO2补偿点很低,故C4植物在CO2含量低的情况下存活率更高;这些特性在干热地区有明显的选择上的优势;9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10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11光周期现象: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所制约,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依次有规律出现的现象;12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13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14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例如甘蔗,最适日照长度是小时,再长和再短的日长下都不开花;15中间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如番茄、黄瓜等;16温度的3基点:最低温最适温最高温17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可按年、季、月或大春生产季、小春生产季、干季、雨季等不同时段,统计计算积温,一般根据应用服务需要确定;计算作物所需积温一般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划分,如计算播种至拔节、播种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等时段的积温;括号内不用背18有效积温是某作物生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的总和,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即有效积温;有效积温中不包含低于生物学零度起始温度的温度值,所以用来表征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要求作用,要背更为准确;多应用于作物生育速度的计算和发育时期的预报;括号中除黑体其余可不背;19对低温的适应:形态上、生理上、行为上p1031躲避寒害的形态学特征:体表被毛浓密,颜色深暗植株低矮并呈分支密集的垫状、莲座状体形或匍匐状,既能增加热量吸收、又能减少热量散失,有利于保持体温;小型革质越冬常绿叶,储存营养物质石南型2生理适应: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地红外线;3行为适应:主要表现为生长方式、向热移动与休眠方面;20春化作用:有些植物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植物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自然露地栽培的秋播植物是在越冬过程中接受自然低温刺激通过春化阶段的,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不同的类型,对低温春化作用需求不一样;背黑体部分21物候: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依次出现种子萌发、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22旱生植物的简要特点p118:旱生植物借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特性,在干旱条件下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且能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减少水分丢失或者提高水分吸收与储存能力;括号中的看看就行,背更行有些植物具有减少水分损失的旱生结构:叶片缩小变厚、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蜡层发达、表皮毛密生、气孔下陷、叶片内卷并包藏气孔;有些植物具有加强吸水能力和储水能力的生理和生长特征,如提高细胞液浓度,以降低叶细胞的水势,根系发达,提高原生质的水合程度等;23水生有花植物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中,形成了适应特征与生态类群,长长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大概特点:全株沉没水中,通气组织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以营养繁殖为主;浮水植物的叶子或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部直接接触空气和阳光,条件较好;上表皮着生气孔,并覆盖角质层或蜡层,水下器官与沉水植物结构相似,维管束和保护组织不发达;挺水植物:其下半部浸没水中,上部枝叶挺立水上,如芦苇、慈姑;挺水植物的通气组织发达、维管束、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育健全,在强烈的阳光下植株蒸腾旺盛,并常能忍受短期一定限度的土壤干燥;24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生活型系统分类:主要参照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差别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25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大概了解p16026生长型growth form:依据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形态特征,划分出的植物类型称为生长型;27生长型系统划分原则:就是以植物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多方面形态生长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如茎的形态、分枝、木质化程度,叶形大小、质地、换叶方式、着生特点等;28生长型系统与生活型系统的对比:划分依据不同——生活型系统: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生长型系统以植物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多方面形态生长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如茎的形态、分枝、木质化程度,叶形大小、质地、换叶方式、着生特点等;不要和下面的生活型,生态型搞混29生活型life form: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形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相似;这是由不同科属植物趋同进化而形成的;生态型ecotype: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30生活史life history:动植物微生物一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31植物的生活史类型:p165一年生植物特点: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在于生殖期早,产籽量大,以休眠种子适应恶劣环境:其劣势在于只生活一个生长季、因此在高度上的竞争力弱,适合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小环境常不稳定、因而成活率低;所有一年生植物为一次繁殖,采用大爆炸策略,先逐步储存光合产物,结实耗尽资源即死;多年生植物特点:优势是多年占据生长空间,不需要将资源与能量用于本质结构的生产与维持;此外还常能通过根茎、匍匐茎和气生根扩展营养空间;其劣势在于每年都必须重新生长新枝,并重新争取光照条件;大多数多年生植物是多次繁殖,但全部二年生植物和少数多年生植物是一次繁殖;乔木和乔木状植物特点:优势是占据上层空间、光源充足、有机物生产效率高,生命持续时间长、生殖能力强;由于过多资源与能量用于营养生长,不仅生殖生长的资源与能量分配相对较少,而且生殖较晚;这类植物几乎都为多次繁殖植物,只有极少数属于一次繁殖;以下是第三章是ppt上第三章的思考题,和老师画的重点相关的几题,一些没有提过的已删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答: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意义的作用;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三、限制因子与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及其应用;答:1、限制因子规律不同于木桶原理: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的特点:易变性、狭域性、敏感性限制因子作用的补充和完善:①限制因子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适用;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子的补偿作用;③限制因子是对物种、种群而言的,不同生物乃至同一生物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限制因子可能会发生变化;④限制因子强调的是因子的不足,实际上因子过高也会对生物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2、Liebig利比希最小因子规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应用:1、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引种栽培与管理; 2、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品种的引种驯化; 3、农业生产中,合理科学施肥; 4、渔业生产中,天然饵料生物的增殖; 5、有害生物防治与控制; 6、生态修复重建中,生境修复与关键生物引种;四、耐受限定律、生态幅的概念以及应用;答: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耐受力、耐受幅、生态价: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亦称生态价;六、简述光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性;答: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黄化现象:植物因受光不足,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机械组织不发达、茎细软、伸长较快、叶子不舒展的现象;某些植物的黄化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豆芽、韭黄、石刁柏等;②影响光强的环境因素 a、纬度、天气、地形山地的阴坡、阳坡; b、植被高大植物、森林植物顶冠层的遮光; c、水体光在水体中的衰减、水体消光系数、光补偿深度等;d、大气中的颗粒物组成及含量;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据需光度,植物的生态型分为阳生植物heliophyte,喜阳植物heliophyllus 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小而厚,枝叶稀疏、树冠透光、枝下高较高;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3%~5%;如:蒲公英、杨、柳、桦、松、杉和栓皮栎;阴地植物sciophyte,喜阴植物、适阴植物sciophiles 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大而薄,枝叶浓密、枝下高较矮;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1%;如:人参、三七、半夏、细辛、铁杉、观音座莲、山酢浆草、连钱草、紫果云杉、红豆杉;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质的生态效应: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断分布区类型
北极高山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极地区和温带的高山地区;
北大西洋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美和欧洲,被北大西洋分隔;
北太平洋间断分布区:分布于北美东部和东亚。我国这一类间 断分布区的植物有115属,分属61科。其中最典型的有栲属、石 栎属和鹅掌楸属等;
间断分布区
地中海间断分布区:如悬铃木等分布。
世界种( cosmopolitan species )少数种类植 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种。
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各种植物的分布 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成为特有种。通常可以 分为大陆特有、省域(provincial)特有,地方特 有和局地(local)特有。
偃松(Pinus pumila )连 续分布区(东北亚)
再如:马尾松与云南松虽东西相临,但亲缘较远,这是由 于气候原因形成的假替代现象。
兴安
黄花
替
代
种
分
布
区
• 2、同地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
• 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 形成。
星散分布区
一个分布区形成若干个 很孤立的部分,且没有 明显的中心,它们所在 地区的气候又不一致, 这种分布区称为星散分 布区。
间断分布区
欧亚大陆间断分布区:如唐松草分布。
种的间断分布
世界种(广布种)大车前(Plantago major)的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的分布
(二)属和科的分布区
1.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 中心
2. 间断分布(科属) 3. 分布范围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
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其 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 性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
1. 分布中心
①多度中心,是植物种类或某个种的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表明
该地区具备植物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条件。
植物区系是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环境中长期发展 演化的结果。
植物区系包括自然植物区系和栽培植物区系,但 一般是指自然植物区系。
第二节 植物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一)种分布区
1.分布区结构 2.分布区形状
3.分布区范围
(二)属和科的分布区 1.分布中心
2.间隔分布
3.分布范围
涂斑法 • 采用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把整个分布区涂成斑块。 • 用不同的阴影线,表示同一类群中不同种的分 布范围。
(一)种的分布区
1.分布区的结构: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 2.分布区的形状: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 3.分布区的范围:世界种、特有种(大陆特有、
省域特有、地方特有、局地特有)、残遗种 (孑遗种)
②发生(或起源)中心,指某一植物种或属、科分类单位在地球表面发
生的地点。许多植物种在其散布和演化过程中,其发生中心很难确定,有 的植物甚至灭绝,古植物化石资料是查明其发源地的重要证据。
③变异中心是植物种在迁移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使遗传因素产
生突变,或因杂交分化出多倍体新种型。这些新产生的小种在距离起源地 不远的地方数目最多,相对于原来的发生中心来说,这个次生的发生中心 就是变异中心。
1、异地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 ) : 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相互间 距离遥远,结果:
一是被隔离的种差别明显但未超出种的界限,形成种的 间断分布;
二是异地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分化为亲缘很近的若干不 同种,形成属的间断分布。
成对种(binate species):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 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如:东亚(华中)的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与北美东南部的北美鹅掌楸 (L.tulipifera)
植物地理学
Phytogeography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 第四节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第一节 植物区系基本概念
植物区系(Flora):一定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 总和,也就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个时期、某 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植物种类的总和。
④残遗中心一个种原来占有较广大的分布区,因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如
海陆变迁),使该种植物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残存,其后,遇到适宜的条件, 又从残存的地方重新侵移,形成新的分布区。这个残存的地方称为残遗中 心,如冰期许多植物的“避难所”。
几个属的分布中心
壳斗科三个属的间断分布
属的间断分布
分布范围:世界分布属、泛热带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等
毛茛 (Ranunculus glacialis) 的北极- 高山式间断分布区
分布区形状
连续分布区:
包括 世界性分布 环极地分布 环北方分布 泛热带分布
连续分布--棕榈的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和星散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
某一植物分类单位占有 两个以上互相分离的地 区,并且它们之间不可 能借自然因素传播种子.
一、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概念: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 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种的分布区 属的分布区 科的分布区 ①世界分布科 ②热带分布科 ③温带分布科 ④间断分布科 ⑤特有分布科 ⑥特殊分布科
分布区的表示方法
点图法 能够直观地表示植物分布的特点。
轮廓法(周界法) 该法便于比较分析。
印 度 洋
大
西
太
洋
平
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1.异地物种的形成 2.同地物种的形成
(二)种分布区的扩展
3.平行物种的形成
(三)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 (四)分布区特征与植物系统发育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物种形成(speciation)表现为原种内某些种群间出现新 的生殖隔离而中止可育性,相应分化出新种和新分布区。
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一个属内关系亲近 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在空间 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如:亲缘较近的油松、巴 山松(Pinus henryi)、高山松 ( Pinus densata)和云南 松(Pinus yunnanensis)分别分布在华北、大巴山、横断 山北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