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汉语练习答案(词类活用)
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
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
译文:按照周国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
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
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
通质:交换人质。
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
名词用“而”连结时,一般活用为动词。
“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
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宾:通摈,排斥,弃绝。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合纵”。
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
龙贾:魏将。
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
“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
名词放到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
“市”活用为动词,购买。
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合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总分:14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4分)1. 古诗默写。
(1)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
(2)___________,可汗大点兵。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张老师要考察大家的古诗积累情况,设置了这样两道考题:①写出两句以“晚春景物”为标志的连续的古诗,你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两句包含“柳”字的连续的古诗,你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
2. 根据语言情境作答。
“两汉文化看徐州”。
徐州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古彭大地一直回荡着“大风起兮云飞扬”。
徐州两汉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
汉墓依山而建,雕凿精细,(A)雄伟,巧夺天工。
金缕玉衣、玉棺、玉龙,一件件国之重宝蜚声海外。
汉兵马俑方阵威武雄zhuàng,麾纛猎猎。
官员俑博袖长袍,发辫俑手执长械,甲士俑抱弩负弓,各具形态、惟妙惟肖。
汉画像石(B)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牛耕图、纺织图、九仕图、迎宾图、百戏图及八米长卷押囚图,形象栩栩如生,堪称艺术奇葩。
这些图画会让你暂时忘记烦zào。
“__________”这是《水浒传》中所记载的一首北宋山歌,歌中描绘的是楚汉军队在徐州九里山的一场鏖战。
九里山上现在还留有项羽兵败而逃的白云洞和樊哙指挥汉军的磨旗石。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雄zhuàng()烦zào()惟妙惟肖()典章制度()(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气势气魄体裁题材_________ _________(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4)文中横线处省略掉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①牧童拾得旧刀枪②九里山前作战场③好似虞姬别霸王④顺风吹动乌江水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②①④③D. ④③①②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卖油翁》一文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
韩非子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韩非子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韩非子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①。
河滨之渔者争坻②。
,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
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③。
,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
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
故曰:圣人之德化乎!”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
舜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
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
”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
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注:①甽(quǎn) 亩正:意思是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
甽:田l边的水沟;②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③窳(yǚ):粗劣不结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山之农者侵畔畔:田地的边界B.楚人有鬻檐与矛者鬻:卖C.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已:消除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说:说法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B.期年而器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其人弗能应也以乱易整,不武。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非子-晋文公将与楚人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非子-晋文公将与楚人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文公曰:“善。
”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
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
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
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
”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
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
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
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
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
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
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
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 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 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
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
舅犯则以兼之矣。
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
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
“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
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
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此议今亦可行。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韩非子十过》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韩非子十过》含答案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10.BFG 11.A 12.D13.(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
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
“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 “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
句意:大约十年。
/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
《韩非子·十过第十》白话译文
《韩非子·十过第十》白话译文十种过错;第一种叫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祸害。
第二种叫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
第三种叫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这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
第四种叫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
第五种叫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
第六种叫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
第七种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谏士的规劝,这是使自己遭受危险的做法。
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第九种叫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第十种叫国小无礼,不听谏臣,这是断绝后代的形势。
什么叫小忠?过去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大战,楚军失败,共王伤了眼睛。
战斗激烈之时,楚军司马子反口渴要水喝,侍仆谷阳拿了一筋酒来给他。
子反说:“嘿!一边去,这是酒。
”谷阳说:“不是酒。
”子反接过来喝了。
子反这个人,喜爱喝酒,觉得酒味甜美,不能停下来,结果醉了。
战斗已经结束,共王想再战,派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以心病为由推辞不去。
共王乘车亲自前往,进了子反帐中,闻到酒气而返回,说:“今天的战斗,我自身受了伤。
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又醉成这样。
这是忘了楚国的神灵而不关心我的民众。
我不能继续战斗了。
”于是把军队撤离鄢陵,把司马子反处以死刑。
所以侍仆谷阳献酒,并不是因为仇恨子反,他的内心是忠爱子反的,但却恰好是杀了他。
所以说,献小忠,便是对大忠的祸害。
什么叫贪图小利?过去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
荀息说:“您最好是用垂棘的宝玉和屈产的良马贿赂虞国君主,向他要求借路,他定会把路借给我们。
”晋献公说:“垂棘宝玉是我祖先的珍宝,屈产良马是我的骏马。
假如他接受我的礼物又不借给道路,怎么办?”荀息说:“他不借给我们道路,必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
假如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给我们道路,那么这块宝玉就像是从内府取出来藏到外府一样,骏马就像是从内厩牵出来拴到外厩一样。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适君之故适:迎合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君其试以心决之君其用之B.刚则犯民以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夫易牙为君主味为人笑之始也。
《韩非子 十过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
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
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
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弗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阳之水以灌之。
围晋阳三年。
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
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则无为贵智矣。
君释此计者。
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
”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
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二君为之次。
”二君曰:“我知其然也。
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我谋而觉,则其祸必至矣。
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期日。
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
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且恐且喜。
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
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
”君曰:“何如?”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
”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
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
子释勿忧,勿出于口。
”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
智过入见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君曰:“何以知之?”曰:“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
”君曰:“子置勿复言。
”智过曰:“不可,必杀之。
若不能杀,遂亲之。
”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此皆能移其君之计。
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因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
”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
不可。
”智过见其言之不听也,出,因更其族为辅氏。
韩非子十过晋公子重耳翻译
韩非子《十过》《晋公子重耳》原文译文及赏析十过原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
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
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候,则削国之患也。
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十过译文:十种过错:第一种叫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祸害。
第二种叫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
第三种叫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这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
第四种叫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
第五种叫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
第六种叫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
第七种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谏士的规劝,这是使自己遭受危险的做法。
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第九种叫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第十种叫国小无礼,不听谏臣,这是断绝后代的形势。
赏析:韩非子的《十过》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它通过描述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展现了韩非子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不仅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向读者传达了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国家的治理之道。
韩非子在《十过》中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他指出,领导者不应该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应该具有远见卓识和全局观念。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因为郑国君主对其无礼而记恨在心,最终报复郑国并夺取了其八座城池。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领导者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屈辱而放弃大局,而应该具备宽容和胸怀。
韩非子在《十过》中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国家治理应该以法律为依据,以公正为基础。
在晋公子重耳流亡的过程中,郑国君主因为个人喜好而没有给予重耳礼遇和尊重,这体现了郑国治理上的缺陷。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日:“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后世将孰有此?“晏子对日:“其田成氏①乎!”景公日:“骞勺有此国也,而日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日:“夫田成氏于民也,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
故秦周②之民相与歌之。
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归之矣。
故日:'其田成氏乎!'”公法然出涕日:“不亦悲乎!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日:“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据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夫猎者,托车舆之安,用六马之足,使王良佐辔,则身不劳而易及轻兽矣。
今释车舆之利捐六马之足与王良之御而下走逐兽则虽楼季之足无时及兽矣。
托良马固车,则臧获③有余。
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
夫不处势以禁诛擅爱之臣,而必德厚以与天下齐行以争民,是皆不乘君之车,不司马之利,舍车而下走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晏子聘于晋,叔向从之宴,相与语。
叔向日:“齐其何如?”晏子对日:“此季世④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叔向日:“何谓也?”晏子日:“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巨矣。
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
公积朽蠹,而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屣贱而踊贵⑤。
苣者殷人戮民无时,文王慈惠,天下归之,无私与,维德之授。
今令篁骄暴,而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无获民,将焉避?”叔向日:“虽吾公室,亦李世也。
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弊,宫室滋侈,道殛相望;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政在家门,民无所依,而君日不惨,以乐情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子日:“然则子将若何?”叔向日:“人事毕矣,待天而已矣!晋之公族尽矣。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心甘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日:“不足。
”文公日:“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日:“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
”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日:“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日:“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日:“不辟亲贵,法行所爱。
”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李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随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睥;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流水。
流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王法先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H之法五矣而旦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鼐爰疝豆:豆亮/靖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密手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韩非子十过文言文
韩非子十过文言文
一、韩非子贪图权位,依附权贵,疏远朋友。
韩非子欲谋求官位之余,不择手段巴结显贵而疏远旧友。
二、韩非子好说大话,夸大其词,虚言妄语。
韩非子口才出众,喜好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虚言妄语。
三、韩非子好面子,不肯认错,不愿承认自己错误。
韩非子自尊心强,不愿承认错误,不肯认错,以面子为重。
四、韩非子心胸狭窄,不容异己,轻视他人。
韩非子为人小气,排斥异己,轻视他人,心胸狭窄。
五、韩非子好斗争,喜欢争功,不容众人参与。
韩非子好争功,好斗争,不善合作,不容众人参与。
六、韩非子没有耐心,急躁易怒,缺乏容忍心。
韩非子性急躁,缺乏耐心,容易发怒,缺乏容忍心。
七、韩非子喜欢吹嘘自己,大肆夸耀自己的成就。
韩非子好逞能,喜欢吹嘘自己,大肆夸耀自己的成就。
八、韩非子过于追求名利,不重人情世故,以自我为中心。
韩非子过于追求名利,不注重人情世故,以自我为中心。
九、韩非子自视甚高,自认为无所不能,骄傲自大。
韩非子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骄傲自大。
十、韩非子不愿接受人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自我反省。
韩非子不愿接受人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自我反省,难以自我完善。
扁鹊阅读答案
扁鹊阅读答案扁鹊阅读答案第一篇扁鹊见蔡桓公〔8分〕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远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烫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9、解释句子加点的词。
(4分)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③使人索扁鹊。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2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1、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道理?(2分)答案:19、①一会儿② 特地③ 派④ 询问〔4分〕20、医生喜爱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2分〕21、告知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判和帮助。
〔2分〕扁鹊阅读答案第二篇扁鹊投石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①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1.解释加点的`字。
〔2分〕①君与知之者谋之②则君一举而亡国矣12.下面与“扁鹊怒而投其石〞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与不知者败之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面山而居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13.扁鹊的话一是针对__________而言,一是针对________而言。
〔2分〕参考答案:11.(1)计议,商议,谋划〔1分〕(2)使……灭亡〔1分〕12.C.13.治病〔1分〕治国〔1分〕扁鹊阅读答案第三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用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用人》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继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苟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康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三: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
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
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
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者,必无使燕王说鲁人,无使近世慕贤于古,无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
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
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取材于《韩非子十过》)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适君之故适:迎合
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
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试以心决之君其用之
B.刚则犯民以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易牙为君主味为人笑之始也。
D.多信则能亲邻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
B.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鲍叔牙的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对上级很凶悍
C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
内心坚强,就足以为群臣做表率,行为廉洁,就可以担任大的职务
D.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最终被他的臣子害死,丧失了威名,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B.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
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
C.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
但齐桓公没有采用这个建议。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易牙、卫公子开方三人就联合作乱,派人严守,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三个月都没人去收尸。
[参考答案]
6. B [临:治理,管理。
]
7. A [A项两个其都是语气词,还是。
B项前句以作介词,用;后句以作连词,译为而或省去。
C项前句为作介词,给、替;后句为作介词,被。
D项两个则均为连词,前句则表承接,就;后句则表转折,却。
]
8. B [B项上通尚,崇尚。
]
9. D [D项派人严守的意思原文中没有。
]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什么叫有过错而不听忠臣劝告?从前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管仲在辅佐他。
管仲老了,不能理事,在家闲居养病。
桓公到他家去问候说: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政事不可以问我了,虽然如此,我听说过,了解臣子没有谁比得上君主,了解儿子没有谁比得上父亲。
你还是试着按你的想法来决定吧。
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鲍叔牙的为人,强硬固执而且凶悍。
刚硬就会粗暴的侵犯民众,固执就会不得民心,凶悍就会使下级不听他指挥。
他的心里什么都不害怕,不是辅佐霸王的人。
齐桓公说:那么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所谓的人情就是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
您爱忌妒而且喜好女色,竖刁就阉割自己来为您治理内宫。
自己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真心)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齐国与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您,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他的父母,这不是人之常情。
他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忠爱,又怎么能忠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易牙为您管理伙食,您说您所没有品尝过的唯有人肉了,易牙把自己儿子的头蒸熟了进献给您品尝,这您是知道的。
人之常情是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今他蒸了自己的儿子作为菜肴献给您,自己的儿子他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隰朋可以。
他的为人,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
泊寡欲而很守信用。
内心坚强,就足以用作群臣的表率,行为廉洁,就可以担任大的职务;淡泊寡欲就能治理民众;很守信用就能亲近邻国。
这种人就是霸王的辅佐,您还是任用他吧。
齐桓公说:好的。
过了一年,管仲死了,齐桓公就不任用隰朋而任用了竖刁。
竖刁执政事三年,齐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玩,竖刁便率领易牙、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
齐桓公又渴又饿而死在南门的卧室公族所守的房子,桓公死了三个月也没有收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
所以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他成了五霸之首,但最后被臣子杀死,而崇高的名声也丧失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不听管仲的过错啊。
所以说,犯了过错而不听忠臣的劝告,一意孤行,那就是丧失崇高名声而被人讥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