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2、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的解读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了解夹叙夹议的叙述方法

刘和珍思想的理解与概括

教学方法:

讨论法、文本细读法、提问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课题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句话是鲁迅写有一首小诗《自嘲》中的一句,当时中国政治动荡、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上面这句话,饱含了鲜明的爱憎之情。1926年“三一入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愤怒不已,写下了一篇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体会作者寄予怎样的爱和恨呢?(参考注释1)

整体感知(学生预习课文)

1、简单介绍作家作品 P99

2、题目解析

(1)文章体裁、性质:回忆文章写人记事

(2)记念纪念

(3)刘和珍“三一八”惨案的受害者

(4)君对人尊称

3、课文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作者还写了哪些人?为什么要纪念她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

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4、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写作思路

(1)刘和珍君是叙述的主体,文中的哪几小节集中描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2)第二节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待写作缘由

(3)第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明确结构层次:

一(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祭奠死者、充斥反动文人,唤醒麻木庸人)二(3—5)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学潮中的表现、惨案中的状况、惨案细节)

三(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徒手请愿不可取,列士的牺牲精神让人看到

希望)

总体思路:写作起点是交待本文写作的缘由,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探讨“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互相交织,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板书设计:

写作缘由(12)记念主体(345)教训意义(67)

悼念、痛斥、唤醒追述、揭示劝诫、激励

爱——恨生前、遇害否定——肯定

作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悼念刘和珍君充斥反动文人唤醒麻木庸人

第二课时:

1、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词,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惨案悲愤的例子,并加以分析。(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二者回答了“默无声的缘由了”。“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力量积蓄的过程;一是“灭亡”,甘心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用造反复句,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2)“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这几缕血痕了。”

“这”指三个女子从容辗转,“这几缕血痕”指“三一八”惨案,“文明”、“功绩”、“武功”是反语,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深着友爱的伟大精神,揭示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痛的心情。

(3)“我向来不以…出于我的意外”

“中国人”:反动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不会错”,但字一转,写出了反动统治者的阴险恶毒。

(4)“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痛苦”

“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痛苦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须血偿。

(5)“真的猛士,敢于…幸福者”

“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幸福者”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人。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奋然前行”

“苟活者”作者自我贬低,反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自我鞭策,号召更多的人行动起来,进行战斗,像匕首一样刺向敌人。“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在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2、刘和珍形象的塑造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进步毅然

“风潮”领袖勇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责任感黯然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微笑、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3、鲁迅的态度

作者对徒手请愿上不赞同的,因为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流血牺牲,但对受难者的

同情,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地国家命运的关心。板书:悲、愤、激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