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亚洲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气候类型等。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地形特征: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中间高,四周低。

2. 亚洲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湄公河等。

3. 亚洲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三、教学重点:1. 亚洲的地形特征。

2. 亚洲的主要河流和气候类型。

四、教学难点:1. 亚洲的地形特征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

2. 亚洲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亚洲的地形、河流和气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亚洲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讲解亚洲的地形特征:介绍高原、山地等主要地形区,解释中间高、四周低的原因。

3. 讲解亚洲的主要河流:介绍长江、黄河、湄公河等河流的来源、流经地区和特点。

4. 讲解亚洲的气候类型:介绍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的特点。

5. 分析亚洲地形、河流、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7.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亚洲地形、河流、气候分布图,加深对亚洲自然环境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亚洲自然环境的图片和地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亚洲的地形、河流和气候特点。

初中地理各章节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各章节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各章节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系、生物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环境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准备:自然环境图片、视频资料、案例素材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讲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环境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自然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在讲授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今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看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根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学问。

2.运用试验法,培育学生的空间概念,熟悉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力量。

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球自转的根本特征【展现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看教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局部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索,答复。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毕竟是怎样进展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消失错误。

【学生活动】试验,自主思索,答复。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展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围着地轴进展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展现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试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翻开手电筒照耀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翻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索,答复。

当有光源照耀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耀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2024年初一地理教学计划(五篇)

2024年初一地理教学计划(五篇)

2024年初一地理教学计划一、教学背景分析: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已对地理知识形成初步的直观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解析和判断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理解。

由于我作为非专业地理教师,且初涉教职,我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可能使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足,知识体系尚未完善,学习成效有待提升。

尽管如此,上学期的基本教学目标已得到实现,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效果。

新学期,我将以敬业和审慎的教学态度,推进本学期的教学活动,力求在新的学习阶段中弥补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目标: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建立基本的地理技能,对全球环境有清晰的认知,对重要国家和地区有详实的知识掌握。

三、教学策略:1. 强化学生的读图和填图技能,通过地理填充图册,使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地理知识。

2. 加强基础知识和数据的记忆,为地理学习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复习上学期的世界地理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3. 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辩论、小讨论、知识竞猜等),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社会和时事的习惯,观看相关电视节目,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四、教学实施:1.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将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2. 在课堂上,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简课堂语言,提高提问的针对性,确保讲练结合的教学效果。

3. 课后,我将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尤其是对后进生,我将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进行引导,同时反思自身教学的不足,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4. 我将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广泛吸取教学优点,提升教学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知识视野,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5.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课件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度。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精选9篇)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精选9篇)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精选9篇)初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

”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2.等高线(板书)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亚洲地理特征》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球”第二节“亚洲”的内容。

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洲,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旨在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对世界各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亚洲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洲,其地理特征复杂多样,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学会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亚洲的地理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

2. 教学难点:亚洲地形的特点,亚洲气候的多样性。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世界地理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亚洲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观察分析:展示亚洲地形和气候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亚洲典型国家的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新课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第三节地图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与大洋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初中地理教案10篇

初中地理教案10篇

初中地理教案10篇初中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法。

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理位置与国家【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

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

初中地理《海南省》课程教案

初中地理《海南省》课程教案

初中地理《海南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南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海南省的主要岛屿、半岛、海湾、河流等地理要素。

3. 培养学生对海南省旅游资源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海南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海南省的主要岛屿、半岛、海湾、河流3. 海南省的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南省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理要素及旅游资源。

2. 难点:海南省地理特征的形成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海南省的地理风貌和景观。

2. 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南省的地理特征。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南省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介绍海南省的地理位置、范围,讲解主要岛屿、半岛、海湾、河流等地理要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海南省的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海南省的趣闻轶事,增进学生对海南省的了解。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海南省地理位置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主要岛屿、半岛、海湾、河流等地理要素。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海南省地理特征和旅游资源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海南省的了解,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南省的地理风貌、景观和旅游资源。

2. 地图和图片:提供海南省地理位置、岛屿、半岛、海湾、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图片和地图。

3. 案例分析材料:关于海南省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案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海南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第2周:讲解海南省的主要岛屿、半岛、海湾、河流等地理要素。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证据。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吗?请用一个词概括。

(3)学生回答:不均匀。

2.学习新课(1)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①提问:什么是海陆变迁?②学生回答: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形态和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2)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①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自然原因。

②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③学生回答:填海造陆、开采地下水等。

(3)展示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①展示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实例。

②展示地质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证据。

③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归纳海陆变迁的特点。

(4)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①介绍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②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影响?③学生回答: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等。

3.巩固新课(1)课堂提问: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关注海陆变迁,学会应对其带来的影响。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绘制一幅海陆变迁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分析证据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社团教案

初中地理社团教案

初中地理社团教案
以下是一份初中地理社团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特点。

难点: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
地球公转模型、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研究一个很有趣的地理现象,那就是地球的公转。

谁能说说自己对地球公转有什么了解呀?
生:地球会绕着太阳转。

师:对啦,这就是地球公转。

那地球公转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展示地球公转模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呀?
生:自西向东。

师:非常棒!那公转的周期呢?
生:一年。

师:很好。

那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的呀?
生:椭圆形。

师:没错。

那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生:四季变化。

师:还有呢?
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真不错。

那谁能具体说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地球公转的时候,不同地方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一样。

师:太对啦!同学们理解得很好。

那昼夜长短的变化又是怎么回事呢?(结合模型讲解)
……
五、教学反思
通过模型和师生互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但在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用更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初中地理位置及特点教案

初中地理位置及特点教案

初中地理位置及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了解我国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以及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我国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

2. 教学难点: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地图、图片、教学课件等。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以我国地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

2. 教学新课:
(1)我国的地理位置: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我国在东经、北纬上的分布,以及我国的海陆位置。

(2)我国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的特点。

(3)我国地理位置的影响:讲解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了解了我国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以及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优秀5篇)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优秀5篇)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优秀5篇)初中地理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优越性,四至点,濒临的海洋。

难点: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称的空间分布。

【知识链接】1、世界政治地图、温度带分布图,时区划分分布图。

2、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

【预习安排】1、仔细阅读教材第1节课正文、图片及阅读活动部分,标记重要知识点;2、通过阅读教材,课前必须独立完成教学案。

【前置作业】部分【学法指导】1、提前预习法(阅读、识图)2、自主学习法(独立完成)3、合作、讨论法(共同探究疑点、难点)【前置作业】1.在右图标出各纬度、温度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

2、中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个()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带,少部分在()带,没有()带;3、中国陆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东()最西()最南()最北()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

我国陆上邻国以朝鲜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14个陆上邻国为()。

7、6个临海相望的国家()。

2个与我国海岸相邻的国家()。

初中地理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1. 天圆地方2. 浑天说3. 麦哲伦环球航行4. 地球卫星照片5. 地球是圆的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初中地理重点课文教案

初中地理重点课文教案

初中地理重点课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初中地理》是人教版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介绍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乡土地理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形状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地球仪的操作技巧。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方法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初中地理重点教案

初中地理重点教案

初中地理重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掌握气候类型及特点;3. 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类型及特点;2. 利用案例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气候环境的重要性;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2.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 保护气候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3. 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案例,如农业、交通、城市分布等,使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保护气候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气候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掌握了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认识海陆变迁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3. 实例分析:展示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海陆变迁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海陆变迁的原因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注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解答。

3. 观察学生对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变化,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人士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深入了解。

3.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地理变迁的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

八、教学资源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和图片。

2. 提供相关的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初中地理授课教案

初中地理授课教案

初中地理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等基本地理特征。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特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2. 亚洲的面积和人口3. 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4. 亚洲地理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亚洲的基本地理特征、主要地理要素。

难点:亚洲地理特色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等特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等地理特色。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亚洲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1)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位置和范围,讲解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等大洲的关系。

(2) 亚洲的面积和人口:介绍亚洲的面积、人口数量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3) 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讲解亚洲的主要半岛(如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等)、岛屿(如日本列岛、马来群岛等)、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乌拉尔山脉等)、河流(如长江、黄河、恒河等)、湖泊(如里海、贝加尔湖等)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4) 亚洲地理特色: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色,引导学生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讨论亚洲地理的特点和魅力。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亚洲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亚洲地图,标注主要地理要素,加深对亚洲地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掌握亚洲的基本地理特征、主要地理要素,并对亚洲地理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地图、案例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第一课教案

初中地理第一课教案

初中地理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难点。

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奇妙的地理世界!今天是咱们初中地理的第一课,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他准备从中国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卖。

他带着货物出发了,可是走了很久都没找到正确的路。

你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呀?其实啊,就是因为他不了解地理知识,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线。

所以啊,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一个指南针,能帮我们指引方向,避免走弯路。

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地理探索之旅吧!(二)地理是什么(10分钟)那地理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地理就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比如说,地球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天气,这是自然地理;还有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城市分布,这就是人文地理。

地理就像是一个超级大侦探,它要去探索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揭开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奥秘。

咱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吗?这就是地理知识能告诉我们的。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

还有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沙漠,有的地方是森林呢?这也和地理因素有关,像降水、温度等条件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三)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5分钟)现在咱们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的了,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地理呢?这可就有很多原因啦!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第三节地图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与大洋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海陆变迁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

3.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5.运用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全球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向。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与技能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3.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4.学会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和人种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说出主要分布地区4.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查找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状况,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

知识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地区。

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读图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以及民居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知识与技能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

3.了解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从相关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5.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地形和河流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教学目标: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重点和难点: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第二节东南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人口构成情况,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4、东南亚的风景重点和难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4、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印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重点和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第四节俄罗斯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重点:俄罗斯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难点:俄罗斯气候成因;自然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1、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了解中东地区战略性地理位置、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分析,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及原因(气候干旱)。

4、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中东干旱的气候和地区文化差异。

3、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