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课件 PPT
合集下载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13张PPT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1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d4196770066f5335a8121f4.png)
茅屋为秋梦境 风 所破歌
[唐] 杜甫
文
体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长恨歌》 《琵琶行》 《长歌行》
写 作 背 景
759年,自洛阳回华州,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痛苦。 同年,关内大饥,弃官西行至成都;次年,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761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 篇。
wéi juàn ào
qīn wù
há oqǐng sāng shà bì
xiàn
翻译诗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翻译诗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
翻译诗文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梦 境
同学们, 再见!!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4 唐诗三 首:茅 屋为秋 风所破 歌(课 件:13 张PPT
翻译诗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悟探究
1.全文共4小节,每小节说了什么事儿?尝试为每节拟定小标题,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2.杜甫一向关心民生疾苦,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那?谈谈你的理解。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4 唐诗三 首:茅 屋为秋 风所破 歌(课 件:13 张PPT
[唐] 杜甫
文
体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长恨歌》 《琵琶行》 《长歌行》
写 作 背 景
759年,自洛阳回华州,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痛苦。 同年,关内大饥,弃官西行至成都;次年,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761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 篇。
wéi juàn ào
qīn wù
há oqǐng sāng shà bì
xiàn
翻译诗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翻译诗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
翻译诗文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梦 境
同学们, 再见!!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4 唐诗三 首:茅 屋为秋 风所破 歌(课 件:13 张PPT
翻译诗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悟探究
1.全文共4小节,每小节说了什么事儿?尝试为每节拟定小标题,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2.杜甫一向关心民生疾苦,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那?谈谈你的理解。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4 唐诗三 首:茅 屋为秋 风所破 歌(课 件:13 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50a591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9.png)
“歌”指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 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 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由表及里·层级朗读
叁
1.读准字音
háo 怒号
juàn chánɡ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突兀
qīn 布衾
chónɡ
ào
三 重 茅 沉塘坳
内容
秋风破屋 群童抱
表达方式
叙事 叙事 叙事
忧国忧民
抒情
第一段
作者是如何描写风的威势的?有何作用? 怒号 →卷 →飞 →洒 → 挂 → 飘转 → 沉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
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 窘迫的处境。
zhuǎn qǐnɡ 飘 转 俄顷
sānɡ 丧乱
shà xiàn 广 厦 见 此屋
2.关注韵脚、句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韵脚:ɑ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韵脚:i)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走近作者
壹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在少陵居住,自号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 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拾遗、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存诗1500多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 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官场不得志,曾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 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 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 系苍生,胸怀国事。
由表及里·层级朗读
叁
1.读准字音
háo 怒号
juàn chánɡ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突兀
qīn 布衾
chónɡ
ào
三 重 茅 沉塘坳
内容
秋风破屋 群童抱
表达方式
叙事 叙事 叙事
忧国忧民
抒情
第一段
作者是如何描写风的威势的?有何作用? 怒号 →卷 →飞 →洒 → 挂 → 飘转 → 沉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
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 窘迫的处境。
zhuǎn qǐnɡ 飘 转 俄顷
sānɡ 丧乱
shà xiàn 广 厦 见 此屋
2.关注韵脚、句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韵脚:ɑ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韵脚:i)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走近作者
壹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在少陵居住,自号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 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拾遗、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存诗1500多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 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官场不得志,曾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 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 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 系苍生,胸怀国事。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课件(15张ppt)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课件(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3e12bbfab069dc50220194.png)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诗人的 “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 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 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诗歌诵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qīn chóng
ào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听读课文
拟
抓
写试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草堂依旧,诗圣安在?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自己
推
心 民
己生
及 人
忧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人
国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忧
民
品读探究 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
好词)。 二、读出韵味,用心领悟,找出全
文主旨句。
诗词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歌诵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qīn chóng
ào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听读课文
拟
抓
写试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草堂依旧,诗圣安在?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自己
推
心 民
己生
及 人
忧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人
国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忧
民
品读探究 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
好词)。 二、读出韵味,用心领悟,找出全
文主旨句。
诗词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优秀课件PPT46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优秀课件PPT46页](https://img.taocdn.com/s3/m/c9c5c4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0.png)
2.【难点探究】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 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但当 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 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 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 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第12页,共46页。
3.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深。 高者挂罥长林梢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与“低”
相对。
4.自:归来倚杖自叹息 独自。 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 5.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独自,独个。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只,仅仅。 6.得:唇焦口燥呼不得 能。 安得广厦千万间 得到。
第13页,共46页。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 ,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 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 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第2页,共46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18页,共46页。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d76a0d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2.png)
破屋漏雨
痛
推己及人
忧
愿得广厦
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
课堂小结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风 白天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屋外 事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 人
自己
推 己 及 人
理 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济世情怀
补充资料3
杜甫在夔州,得到了当地的小 军阀柏茂琳的帮助。柏茂琳赠给他 田园、奴仆,杜甫在此安居两年, 写了四百多首诗,占他全部诗作的 近三分之一。但是杜甫依然想回到 洛阳老家。离开夔州之后,他先后 被战乱、水灾所困,最终流离失所, 死在了一艘小舟上。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破屋漏雨
细节研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 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当作者看到茅屋上的草被秋
风吹跑时,是什么心情呢?
秋
风
破
屋
细节研读
邻故 舍人 与供 园禄 蔬米
细节研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 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雨
何由彻!
1诗人为什么用“恶卧”
来形容娇儿呢?
愧疚
2杜甫所写的痛苦仅仅是 他一家人的痛苦吗?
时代的痛苦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
西原驿路挂城头, 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 白云犹似汉时秋?
(岑参)
sāng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部编版八下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下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71a6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b.png)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
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到(到天亮)
战乱,指
怎能,
安史之乱
如何
·
诗 歌 怎么, 宽敞 翻 如何 屋子
贫寒的士人 遮蔽
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高耸的样子
满足
· 整 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5)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中
心
主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
旨
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
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济世情怀以及他
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
,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
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
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诗歌。 “
行”是乐曲的意思。
·
诗
歌
大声吼叫 多层
翻
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理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
解 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1张PPT)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9ed1bdf78a6529657d5319.png)
茅 屋 为 秋 风 所杜 破甫 歌
知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工部。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 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诗风“沉郁 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诗圣”,有《杜工部集》。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 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 《杜工部诗》。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仔细揣摩,说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 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 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 停。我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 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哪里能得到.安:疑问代词,哪里)(庇护) (贫寒的读书人)
知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工部。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 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诗风“沉郁 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诗圣”,有《杜工部集》。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 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 《杜工部诗》。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仔细揣摩,说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 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 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 停。我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 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部编版八下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 21张PP T)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哪里能得到.安:疑问代词,哪里)(庇护) (贫寒的读书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完整ppt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a036b60b1c59eef9c7b466.png)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 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 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 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 心苦痛惜
精品课件
15
学习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精品课件
6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 丞丈二十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
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 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
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
7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精品课件
12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归来倚仗自叹息。
精品课件
16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 心苦痛惜
精品课件
15
学习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精品课件
6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 丞丈二十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
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 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
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
7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精品课件
12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归来倚仗自叹息。
精品课件
16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42bf5efcc7931b764ce1555.png)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
古 体 诗
古体诗,是与 近体诗相对而言 的诗体。在平仄 、句数等方面不 像近体诗那样受 到格律的严格限 定,因而吟诵时 比较自由,表现 出的是一种自然 的音乐美。
近体诗,又称 今体诗、格律诗 ,初唐之后,形 成的又一诗歌体 裁,讲究平仄、 对仗和押韵。在 近体诗篇中句数 、字数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要求。
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
见
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
诗 心
代的苦难。
——霍松林
20
如今广厦千万家,天下寒士俱欢颜 。
安居 乐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是 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 。诗人关于现实世界之困顿、国家历史之丧乱的文字,无处不散发着 深沉郁勃之气,不可谓不“沉郁”。于此同时,全诗蜿蜒曲折的意脉 ——先言个人茅屋与历史家国的破败与破碎,笔势一转 , 以个人精神 理想突破眼前现实,再经由广厦、苍生、天下之新境抒发心忧天下的 济世情怀——更是将“顿挫”的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群童“破”相 丧乱“破”家 理想“破”灭
10
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
发,唐朝由盛转衰。48岁辞官之后带着
全家四处投亲靠友。公元761年春天,在
亲友的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
——余秋雨
18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
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
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
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ppt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d5df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5.png)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
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
三读 了解诗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13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手持一根木拐,迈着蹒跚的步履,一名老者(
)的
疾呼:“
”
(
)的孩童,三三两两,手抱茅草,(
跑进竹林。
)的
14
聆听“倚仗叹息”
叹息什么呢?
一叹:风卷茅飞。 二叹:群童抱茅。 三叹:连呼不得。 四叹:体衰困窘。 ……
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3
链接材料四: 雨卷风撤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生命在于付出,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 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巴金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597dab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8.png)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 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 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 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节奏划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 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 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白对译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 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 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 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 “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 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重点突破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怎样的经
历和心情?
答: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窘迫处境和切 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 来的种种痛苦经历。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 乱频繁、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不幸 遭遇的痛苦反思,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重点突破 ➢“归来倚仗自叹息”,作者可能在叹息些什么?
答:自己的穷苦。茅屋被风吹破,不知如何度日。他人 的贫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战乱给人民造 成的痛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7ce87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8.png)
情与语气。
3
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4
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拓展训练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 -----------卢光政
(秋深)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
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怒号、卷
第一节赏析: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朗读欣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
“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本诗分为四节:
划分诗歌结构
学习第一节: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落)
3
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4
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拓展训练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 -----------卢光政
(秋深)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
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怒号、卷
第一节赏析: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朗读欣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
“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本诗分为四节:
划分诗歌结构
学习第一节: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落)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3148a8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9.png)
(概说文意 作者心情 文章结构 )
第一段 狂风破屋 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起:开门见山的开头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概说段意
➢第一段:狂风破屋 ➢第二段:群童抱茅 ➢第三段:雨漏难眠 ➢第四段:祈盼广厦
作者心情
➢第一段: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第二段: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第三段: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第四段: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活动三:细读,品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和品 评人物形象——根据课文来说话,诗人 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 何心情愁苦的人。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 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在床头无干的漏屋 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在忧国 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 望崇高的人。
文章结构
➢第一段:起——这是开门见山的开头 ➢第二段:承——这是事件承接的发展 ➢第三段:转——这是景情交融的描述 ➢第四段:合——这是卒章显志的结尾
活动三:细读,品评人物形象
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故事, 一个表现穷困和痛苦的故事, 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 这首诗是关于“作者情怀”的故事。
2.体裁“歌行”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以七言体为主。“歌”的特 点:放情长言,杂而无方。
歌行名篇:《燕歌行》《琵琶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恨歌》。
3.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 ,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茅 屋 为 秋 风 杜所 甫破 歌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 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有1450余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 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 也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 杜”。有《杜工部集》。
第一段 狂风破屋 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起:开门见山的开头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概说段意
➢第一段:狂风破屋 ➢第二段:群童抱茅 ➢第三段:雨漏难眠 ➢第四段:祈盼广厦
作者心情
➢第一段: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第二段: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第三段: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第四段: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活动三:细读,品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和品 评人物形象——根据课文来说话,诗人 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 何心情愁苦的人。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 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在床头无干的漏屋 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在忧国 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 望崇高的人。
文章结构
➢第一段:起——这是开门见山的开头 ➢第二段:承——这是事件承接的发展 ➢第三段:转——这是景情交融的描述 ➢第四段:合——这是卒章显志的结尾
活动三:细读,品评人物形象
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故事, 一个表现穷困和痛苦的故事, 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 这首诗是关于“作者情怀”的故事。
2.体裁“歌行”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以七言体为主。“歌”的特 点:放情长言,杂而无方。
歌行名篇:《燕歌行》《琵琶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恨歌》。
3.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 ,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茅 屋 为 秋 风 杜所 甫破 歌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 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有1450余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 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 也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 杜”。有《杜工部集》。
第24课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5张PPT)
![第24课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3054e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2.png)
问题引领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 的“怒”字。
“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秋风来 势猛,声音大,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喝止不住。
译文:南边村庄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 做抢掠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 焦口干已喝止不住,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2、歌行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古诗词曲鉴赏】
多层茅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着,挂住。 高。 罥,挂结。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高气爽风怒号,卷走我屋上的多层茅草。茅草 飞渡浣花溪洒向临江的郊野,飞得高的在高树梢上挂着,飞 得低的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秋风: 助童盗茅
人
群 童
民
盗 茅屋: 茅草被盗
疾
茅
苦
“我”:痛心
【赏析】【赏析】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 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 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 下伏笔。
高耸的样子。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 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 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高耸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 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破屋漏雨
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34张PPT)
![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58992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a.png)
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其风格沉郁顿挫。
读书漫游
开元19年弱冠之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 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 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 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
大声朗诵诗歌 (1)注意字音 (2)把握感情基调 (3)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4)字数、句数、押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 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陷贼为官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 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 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 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洲司功参军。其后,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
代表作品《望岳》。
困居长安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 向贵人透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 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参 军的小官。杜甫的“沉郁”大约起于此时,仕途险恶人 情冷暖,诗语顿挫。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 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 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品,即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其风格沉郁顿挫。
读书漫游
开元19年弱冠之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 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 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 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
大声朗诵诗歌 (1)注意字音 (2)把握感情基调 (3)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4)字数、句数、押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 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陷贼为官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 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 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 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洲司功参军。其后,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
代表作品《望岳》。
困居长安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 向贵人透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 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参 军的小官。杜甫的“沉郁”大约起于此时,仕途险恶人 情冷暖,诗语顿挫。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 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 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品,即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 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 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 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茅 屋 为 杜秋 甫风 所 破
解题
• “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 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
•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
首即事抒情诗。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 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 “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 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 较自由,富于变化。
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划分诗歌结构
本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 第二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 第三节: “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安得广厦千万间”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学习第一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与 语气。
2、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 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 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 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 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 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 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选自《杜工部诗》。
• 心苦痛惜
学习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归来倚仗自叹息。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
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 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 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 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 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 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 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 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 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 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 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 传诵的不朽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 烈上哪个词更好?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 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 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 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 处?
还有:“飞”——“洒”——“挂”—— “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 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节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 样的内心情感?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 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 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 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4、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此节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学习第三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被里子)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
自学检查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bì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护
wù qīn chóng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朗读欣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 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
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 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
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怀有“致君尧舜上”的 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 当道,屡试不第,756 年才得一小官,“安史 之乱”时被俘,757年 逃出虎口,投奔肃宗, 任左拾遗。759年,关 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 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 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 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 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 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茅 屋 为 杜秋 甫风 所 破
解题
• “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 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
•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
首即事抒情诗。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 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 “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 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 较自由,富于变化。
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划分诗歌结构
本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 第二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 第三节: “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安得广厦千万间”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学习第一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与 语气。
2、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 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 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 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 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 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 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选自《杜工部诗》。
• 心苦痛惜
学习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归来倚仗自叹息。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
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 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 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 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 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 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 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 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 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 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 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 传诵的不朽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 烈上哪个词更好?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 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 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 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 处?
还有:“飞”——“洒”——“挂”—— “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 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节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 样的内心情感?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 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 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 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4、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此节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学习第三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被里子)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
自学检查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bì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护
wù qīn chóng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朗读欣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 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
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 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
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怀有“致君尧舜上”的 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 当道,屡试不第,756 年才得一小官,“安史 之乱”时被俘,757年 逃出虎口,投奔肃宗, 任左拾遗。759年,关 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 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 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 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