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科学《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但对于熔点、凝固点等概念较为陌生。针对这一点,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验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图像识别、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熔化与凝固的定义,以及物质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特点。
2.介绍熔点与凝固点的概念,列举不同物质的熔点与凝固点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差异。
3.演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测量物体温度。
4.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图像识别方法。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6.课后作业与评价: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实验报告、小研究等,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填空题:设计3-5道填空题,涵盖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重要概念。
-简答题:布置2-3道简答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熔化与凝固的过程及其特点。
2.撰写实验报告:根据课堂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关于熔化与凝固现象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分析与结论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品质。
2.利用图表、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熔化与凝固过程,培养信息处理与图像识别能力。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难点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是一节包含探究内容的课。

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

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用书》提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完成探究过程。

而我考虑到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且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阶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会误导学生。

另外实验时间比较长,再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解释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CAI动画来模拟实验,把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学情分析]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范文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范文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理解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实验操作: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熔化和凝固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演示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 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六、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一节课后的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晶体和非晶体物质、加热设备、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影响因素等。

3.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科普书籍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教案执行时间:1课时(45分钟)2. 实验操作时间:30分钟3. 课堂讲解与讨论时间:15分钟九、课后作业:2. 思考题:a. 请解释为什么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5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5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观点,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特点。

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能够分析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 了解熔化和凝固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能够分析其中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的固体和液体样品,如冰、食盐、蜡、海波、水等。

2. 准备实验器械,如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3. 准备一些熔化和凝固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讲解。

4. 设计一份教室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常见的固体物质,如:食盐、白糖、碱面、面粉、玻璃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特征。

2. 引导学生回忆固体物质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质地坚硬等。

(二)实验教学1. 实验一:熔化实验(1)准备实验器械:试管、试管夹、冰块、温度计、搅拌器等。

(2)将冰块放入试管中,并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同时用温度计记录温度的变化。

(3)引导学生观察冰熔化的过程,并描述其特征。

(4)总结熔化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2. 实验二:凝固实验(1)准备实验器械:烧杯、热水、试管夹、盐、小钢块、温度计等。

(2)将小钢块放入热水中让其先熔化成液态。

(3)将液态钢块取出,放入准备好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适量的盐,降低其温度。

(4)用温度计记录温度的变化,观察钢块凝固的过程。

(5)引导学生描述凝固的过程和特征,并总结凝固的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三)教室互动1. 让学生回答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熔化和凝固的结果。

2. 提问:“冰块在什么条件下会熔化?在什么条件下会凝固?”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实验操作: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3.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教师讲解:总结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解释。

6. 巩固知识:学生进行课后小测,检验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理解。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小测: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熔化和凝固的物质(如冰、蜡烛等),计时器,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2. 第2周: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第3周:讲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巩固练习。

熔化凝固教学设计方案

熔化凝固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

(2)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能够运用公式计算。

(3)掌握熔化凝固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2. 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熔化凝固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过程。

(2)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熔化凝固实验的操作及现象分析。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介绍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讲解测量方法,如温度计的使用。

(3)讲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熔化凝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4. 小组讨论与交流(1)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凝固实验的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等。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熔化和凝固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淇淋融化、冰雪融化等,引导学生了解熔化现象。

2. 新课: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应用,如冰雪融化导致道路结冰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记录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作业中问题的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熔化和凝固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察冰雕作品的制作和融化过程。

3. 开展课后兴趣小组活动,研究熔化和凝固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3)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通过对比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不同物质的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2)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教学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熔化图像,并通过图像分析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海波、石蜡、大烧杯、小试管、搅拌棒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变化的图片,如冰的熔化、水的凝固、蜡烛的熔化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状态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熔化和凝固。

(二)新课教学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海波、石蜡、大烧杯、小试管、搅拌棒等。

实验步骤:将海波和石蜡分别装入小试管中,插入温度计,把试管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大烧杯,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并观察其状态变化。

当固体完全熔化后,再记录几次温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会用图象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能根据图象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以及它们的熔点和凝固点。

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图象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图象分析。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设计并完成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尤其是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改进。

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热,以及对图象中平台部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图象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冰熔化成水和水结成冰的视频,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图片,如蜡烛燃烧时蜡的熔化、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水蒸气的凝华和水的凝固)等。

提问学生:在这些现象中,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熔化和凝固。

(二)讲授新课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讲解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通过列举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如铁块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铁水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成铁块;巧克力受热熔化,放入冰箱后又凝固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概念。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一直升高,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温度会保持不变等。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等。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改变的基本过程之一。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

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4. 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生活实例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解释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分析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讲解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或凝固点)是熔化和凝固发生的必要条件。

4. 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物质的种类和杂质等因素对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影响。

5.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工业生产中常将钢水铸造成有一定形状的工件。

钢水在变成工件的过程中,它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钢水吸热还是放热?【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又变成了水蒸气,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钢勺又变成了水滴,将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结成了冰。

【探究归纳】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水的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如图所示。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

【例题1】水在自然界以不同形态存在。

雨、露、雾、霜、雹、水蒸气、“白气”都是水的“化身”,属于固态的有______,液态的有________,气态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霜、雹;雨、露、雾、“白气”;水蒸气。

【解析】根据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可知:霜、雹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固态;雨、露、雾、“白气”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属于液态;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气态。

【分析】①②③物质都是从固态变成了液态;④⑤⑥物质都是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探究归纳】物质能够从固态变成液态,也能够从液态变成固态。

(2)熔化和凝固的概念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2. 演示实验——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块冰块放入碗中,在室温下不久冰块就开始熔化,之后一段时间内碗里都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如果用温度计测量,就会发现尽管冰在逐渐熔化变少,但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

这是怎么回事?想一想:其他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否也不变?【实验器材】海波、石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搅拌器、水、火柴。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海波放入内有温度计的试管中,再把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点燃酒精灯,经过一段时间后海波就会慢慢熔化。

【进行实验】(1)当温度计的示数升至40℃左右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填入下表。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设计针对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这一主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以及如何控制物质状态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熔化和凝固作为物质状态变化的两个重要过程,具有广泛应用,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及其原理,理解熔化、凝固的定义和区别。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熔化、凝固过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掌握控制物质状态变化的方法,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习态度、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1.物质的状态变化2.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征3.熔化和凝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1. 教学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空气、水和铁等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哪些不同的状态?•大部分固体的形状和体积是固定的,但如果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它们的形状和体积会发生变化,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2. 知识讲解及实验演示•通过PPT展示,讲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相关教材,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过程。

3. 学生实验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实验操作流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开展熔化和凝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

4. 教学总结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学生实验等环节,对本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总结,对这些知识和操作的重点、难点进行强调和梳理。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和思考题,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进行进一步深入。

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实验、探究教学和课堂作业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九年级《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完成质量,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自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熔化与凝固现象为切入点,如冰激凌在夏天融化、冬天的河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境,展示金属熔炼、玻璃制作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4.总结反馈,拓展延伸
(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3)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5.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熔化与凝固现象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各小组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熔化与凝固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教师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熔化与凝固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章节后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以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并记录下来,分析其背后的原理。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分享,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姬文明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2、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特点,本节课从熔化和凝固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指出探究的课题。

学生分组探究海波和松香熔化和凝固实验,各组通过汇报实验数据总结交流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学生利用图像分析整理实验数据,通过观察比较熔化凝固的图像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掌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合作的乐趣。

3、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属于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

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具有探究内容的课,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今后探究性课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

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松香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情感与评价:1、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和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区别晶体和非晶态
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海波、松香、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展示熔化和凝固图片
引导说出熔化和凝固的
概念:
1、熔化——物质从固态
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
变成固态的过程。

观察
理解
激情引趣,引出探究的课

进行新课一、观察松香和海波1、引导学生观察松香和
海波的外形,找出区别
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海波和石蜡,指出区
别。

海波:有规则的外形
石蜡:没有规则的外形
了解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二、分组实验: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三、汇报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2、实验:探究海波、松
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A: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实
验装置,指出“水浴法”
加热海波的目的
B:投影实验中应观察的
现象及注意事项
教师巡查各组实验情况,
帮助同学解决实验中的
困难
学生实验后,教师指出:
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较为杂乱,如何直观形象
的体现实验的成果
组织各组汇报实验成果
C:说出海波在AB、BC、
CD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
AB段:固态
BC段:固液共存态
CD段:液态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
量,但温度不变。

松香熔
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
升高
实验: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

小组分工合
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可以利用图像描述实验数据,更加
形象直观。

1、海波熔化曲线
2松香熔化曲线
学生利用图像整理实验数据
小组汇报交流
了解海波、松香熔化时的
现象,以便总结物质熔化
的规律
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提高
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
察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
的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体验合作的乐趣,学生在
教学反思:
1、本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学习,交流表达,到探究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自主完成,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2、条理比较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提出都能非常的自然,学生也比较能接受,将探究活动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忽视知识点的讲解,即达成了能力目标——科学方法的掌握,也达成了知识目标——知识点的掌握。

3、整堂课侧重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把学生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较好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4、为了解决凝固放热,设计了将海波和松香的凝固实验在空烧杯中完成,最后烧杯变得温暖,学生很自然的了解了凝固放热的特征。

5、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曲线图时较困难,应加强指导;
6、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仓促,整节课显的比较匆忙。

怎么样的实验才能既节省时间,又能有较好的保证实验效果有待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