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村镇实验学校郭杏丽《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汇编

合集下载

《千克和克》 单元设计-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千克和克》 单元设计-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力。
具体学习规划如下图:
课前通过学习单自主开展预习实践活
千克和克 第一课时: 认识千克
第三课时:练习五
第二课时:认识克以及千克与克的换算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从生活常见物品出发,让学生判断两袋包装大小相同的食品哪袋重?引发思考,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需求。让学生经历“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过程,认识盘秤和千克,感知 1 千克的重量。通过活动称自己书包,并变化书包重量为指定重量的活动,沟通 1 千克与几千克的关系, 丰富对 1 千克的认识,同时通过练习和活动感知“几千克”和“大约几千克”,知道比整千克数略多一 些或略少一些时,可以说成“大约几千克”。在丰富的活动中,知道 1 千克的不同物体大约有多少,从 不同角度丰富对 1 千克的感知,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环节二:认识盘秤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2
谈话:刚才有同学还想到用秤称一称的方 学生观察汇报,单位,刻度的认知。 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知道这两袋食品 哪袋轻、哪袋重,还能知道每一袋食品究竟 有多重。
出示盘秤,仔细观察这个表盘,你发现了什 么?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盘秤可以计量多重的物品,单位,及刻度之间的变化。提高 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活动做好铺垫。
估计物体的轻重不仅需要学生对千克和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需要他们对物体的自身的质 量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所限,再加上刚刚接触质量单位,因此,他们完成相应估计活 动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单元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还特别重视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同时,还设 计了一定量的估计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应用与内化。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千克与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教案教学目标: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

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

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

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设计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设计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用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认识千克和克的符号。

1.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千克和克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物体的质量。

(2)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和克的符号,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3)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千克和克的重量。

第二章:千克和克的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千克和克的大小。

2.2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2.4 教学步骤:(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千克和克的重量。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第三章:千克和克的换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能够进行千克和克的换算。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掌握换算技巧。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际操作,掌握换算方法。

3.4 教学步骤:(1)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换算技巧。

(3)让学生进行千克和克的换算练习,巩固换算方法。

第四章:千克和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4.4 教学步骤:(1)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5.4 教学步骤:(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千克与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千克与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千克与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教学设计:千克与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千克和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物质的测量单位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新部编版》五年级数学教材。

2.教具准备:千克和克的实物样本、活动卡片、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教师带一个箱子过来,用手举起并问学生:“这个箱子有多重?”学生回答后,教师询问学生针对箱子的重量有哪些描述方式。

2.概念引入教师用千克、克两个实物样本展示给学生,分别询问学生实物的重量并引导学生用千克、克来描述实物的重量。

3.概念巩固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用千克和克来表示,并进行换算练习。

4.论证验证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物品的重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并进行估计。

然后用千克和克来表示,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的数值计算。

5.拓展运用教师提供一个实际问题给学生:“小明有2个苹果,一个苹果的重量是克,另一个苹果的重量是千克,两个苹果一共有多重?”学生进行思考并用计算器来解决问题。

6.反思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换算方法,并让学生描述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入、引导、巩固、证明和拓展运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互动。

教学中采用实物样本和计算器的辅助教具,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千克和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换算运算。

《千克和克》教学教案

《千克和克》教学教案

《千克和克》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和重量的计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质量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千克和克为主题,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

结合我国教材和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但千克和克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教学千克和克的概念:通过图片、模型等展示千克和克的大小,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两个单位之间的差异。

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在计量质量时的应用。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称量不同质量的物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的使用。

3.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千克和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内容:学生对千克和克的概念理解程度。

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实际计算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等。

4.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解答、实验操作等。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我国教材《千克和克》。

5.2 教具:电子秤、天平、砝码、质量不同的物品等。

5.3 课件:PPT、Flash动画等。

5.4 网络资源:与千克和克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等。

《千克和克》教案

《千克和克》教案
突破方法:加强课堂练习,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质量单位,规范表达方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千克和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称量物品的情况?”(如称水果、零食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质量单位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而克是千克的千分之一。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在超市购买水果时,如何通过千克和克来称量和比较不同水果的质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际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选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和克》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2.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3.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比较和计算;4.实践活动中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熟练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使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熟练进行换算。
举例:购物时,商品的质量用千克或克表示,学生需能迅速进行单位换算,以理解商品的实际质量。
(2)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将质量单位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相关问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千克和克相关的实际问题。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克与克》教案设计适用年级:一年级学科领域:数学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质量的概念及重要性。

(2)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2)天平的使用及调整平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及质量单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质量单位的使用场景,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 总结反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教学所需的实物、图片等素材。

(2)检查天平的使用状态,确保正常工作。

2. 课堂导入:(1)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引入质量的概念。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质量有哪些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 知识讲解:(1)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包括天平的调节、物品的放置、读数等步骤。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天平测量教师提供的物体质量。

(2)记录测量结果,进行小组内讨论,分析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反馈:(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千克和克概念及换算关系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实践操作中的体会和收获。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观察并记录不同物品的质量。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千克和克的知识。

克与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学生能够使用合适的工具(如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正确记录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和单位换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形成严谨、准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2. 难点:准确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并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不同质量的物体(如水果、文具等)。

2. 学具:每组配备天平、记录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平时购物时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吗?其实国际上为了统一单位,把物体的质量统一用“克”和“千克”来表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二、探究新知1. 认识天平(1)介绍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强调注意事项(如保持天平平衡、轻拿轻放等)。

(2)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称量物品的重量。

学生分组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2. 认识克(1)通过天平称量砝码,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知道较轻的物品质量用克做单位,“克”用字母表示“g”。

(2)让学生动手称量不同重量的物品,说一说一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

理解一克很轻,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加深对克的认识。

3.认识千克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袋盐的质量,发现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加起来就是1000克。

教师讲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1)介绍克与其他质量单位(如千克、毫克)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程度: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概念。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二年级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参与程度:二年级学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同伴。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选择生活中的三种物品,分别记录它们的质量,并使用千克与克进行描述。
2.应用题:
-设计一道与质量单位相关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千克与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的书包重2千克,他往书包里放入4个苹果,每个苹果重200克,请问书包现在有多重?”
-让学生尝试自己编一道类似的应用题,并与同学交换解答。
5.家庭互动:
-与家长一起完成一个质量单位换算的小游戏,比如家长给出物品的质量,学生快速说出它的千克和克表示。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个质量测量的小项目,如测量家中宠物的体重,记录并分析数据。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存在和意义。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千克与克的关系和换算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操作千克与克的物品,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千克与克的概念、单位换算及使用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难点:估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鸡蛋、盐等,让学生感受它们的轻重。

2.认识克(1)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轻的物品,如羽毛、纸片等,感受1克的重量。

(3)认识天平,用天平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克的认识。

3.认识千克(1)出示一袋盐,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千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重的物品,如书包、水果等,感受1千克的重量。

(3)认识盘秤,用盘秤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千克的认识。

4.单位换算(1)让学生观察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

(2)进行一些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千克=()克,5000克=()千克等。

5.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认识克和千克,进行单位换算。

(2)游戏:猜一猜,一个学生拿出一个物品,让其他学生猜它的重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6.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 1000克。

(2)强调在生活中要学会估量物体的质量。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重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

2. 难点:千克和克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天平、砝码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定数量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面积单位,为新课学习重量单位做铺垫。

2. 千克和克的概念: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重量单位。

3. 换算关系: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4. 实物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用天平称量实物,体会千克和克在实际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物,讨论如何用千克和克描述物体的重量。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五、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描述家庭中的物品重量。

2. 请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千克和克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量卡片、举办重量知识竞赛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重量单位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开展“重量单位猜猜看”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猜测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表述。

2.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中运用千克和克描述物品重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

《千克与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质量的概念,区分千克和克。

通过实物演示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

1.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采用小组讨论和游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章:千克的认识2.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千克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质量估测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千克与克的关系。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估测。

2.3 教学方法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千克的应用。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质量的计量和估测。

第三章:克的认识3.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克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精确质量估测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估测。

3.3 教学方法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克的应用。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精确质量的计量和估测。

第四章:质量单位换算4.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质量单位换算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和计算器等工具,引导学生理解换算方法。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换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情境。

第五章:综合应用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5.2 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团队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局部,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师:“XX”多重?“XXX”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3.认识“克”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学生兴趣高涨)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常村镇实验学校 郭杏丽 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新部编本

常村镇实验学校 郭杏丽 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是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千克、克和分数含义教学过程:揭示课题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一.复习千克和克1.回顾千克和克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2)30个鸡蛋(4)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4)1个乒乓球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做期末复习第19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2)7/10里有()个1/();(3)4个1/5是()/().3.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4.比较分数大小。

(1)在○里填写“>”或“<”。

1/4○1/51/9○1/36/7○4/73/8○5/8(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4/51/61/55.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21、24题。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一.复习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常村镇实验学校郭杏丽《千克和克》课后反思

常村镇实验学校郭杏丽《千克和克》课后反思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千克和克》课后反思:
紧扣现有的知识,事先让学生了解除了用千克作单位外,还可以以克为单位,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克”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从而自然引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克有多重。

然后通过几次掂一掂、比一比,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增加对1克的感性认识。

这一单元所认识的“千克”和“克”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进一步体会,从而能准确牢固地建立起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同时,长期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估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估测中准确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1。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素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单元(或主题)名称
千克和克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千克的认识”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千克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千克的认识”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让学生比两袋食品谁轻谁重,有什么办法?用这个问题抛砖引玉,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活动1
“掂一掂”和“称一称”,接着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具切身体会。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在垫一垫、称一称的活动中,切身体会一千克有多重。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第2课时: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

(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

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

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

全课总结,课后深化。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认识克
重量克g
几十粒黄豆大约重10克。

1千克=1000克
课后反思:
紧扣现有的知识,事先让学生了解除了用千克作单位外,还可以以克为单位,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克”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从而自然引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克有多重。

然后通过几次掂一掂、比一比,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增加对1克的感性认识。

这一单元所认识的“千克”和“克”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进一步体会,从而能准确牢固地建立起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同时,长期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估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估测中准确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