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析摘要: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在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便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然而与国内文艺理论界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广泛介绍和深入研究相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介绍明显滞后,与当前国内深入讨论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情形也无法相提并论,实质性的深入研究更是罕见。
传统翻译研究的理论重点在文本内部,即研究怎么译的问题,误认为这就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全部,这一点至上世纪50 年代之前中西皆没有大的改变。
50 年代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萌芽,至70 年代获得理论上的大突破。
“等值”、“忠实”、“源文本意”的真理性开始动摇并逐渐被彻底解构。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妇女从质疑并反叛男性中心论出发,“识别并批判那些将妇女和翻译一并降至社会和文学阶梯底层的一团概念,翻译理论和实践不可避免地要去探寻存在于文本实践中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反映了存在于更大文化语境中的权力结构。
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并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结构。
”(simon,1996:1)与文学理论界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量引入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而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的介绍并不多见,仅散见于一些论文集中,对其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成果更是缺乏,显然这一理论并没有引起国内译界的应有重视。
本文希望能比较详尽地将这一理论的最新动态介绍到国内译学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促进国内译学界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90-03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得益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自身的发展和西方诸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这两个研究领域在诸多所关心的问题上存在着相似之处。
西方后现代的转向在理论、艺术和科学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翻译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后现代转向之令人兴奋和激动在于它包含了一种经验、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即与已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斗争并且提供观察、写作和生活的新方式。
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
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一、概述《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之间的交织关系,揭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如何成为女性主义重写神话、解构权力结构、重塑语言与文化的有力工具。
通过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策略,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重新审视翻译在女性主义运动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逐渐兴起,成为一种关注女性权益和平等的社会政治运动。
与此同时,翻译研究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语言学范畴,开始关注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试图通过重写神话、颠覆传统翻译规范,以揭示翻译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策略、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议题,我们旨在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如何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女性主义运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终,本文旨在促进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性别平等做出贡献。
1. 简述神话在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性定义与起源: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形式,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和宗教信仰的解释。
文化身份的塑造:神话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帮助各个社会群体建立和维护其独特的文化身份。
价值观与信仰的传递:神话通过叙述神祇、英雄和传说事件,传递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神话故事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主题与人物的塑造: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塑造深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如英雄之旅的叙事结构。
文学批评与解读的新视角:神话批评理论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原型和深层结构。
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神话通过其叙述的内容,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批评界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也受到了国际间的高度评价。
然而,在她的成名之后,她自己选择了自我翻译自己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自己作品的翻译工作。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张爱玲的自译作品,探究她为何选择自我翻译,以及自我翻译对她自己的作品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
一、自我翻译的动机张爱玲自我翻译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爱玲的语言背景和生活经历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文化背景复杂多样的家庭,其父母均受过西方教育,她自己也在年轻时期移居美国,接受了广阔的文化熏陶。
这样的背景使得张爱玲拥有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同时也给她带来了语言上的困扰。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她对词汇的重视和塑造力的追求,这也是她自我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希望在翻译中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尽可能地保存原作的美感和完整性。
2. 翻译市场和读者的考虑张爱玲是一名专业的作者和翻译家,她非常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读者的口味。
她自我翻译的一个动机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并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
同时她也知道,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可以在保证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改编和改写。
3.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并没有直接谈论女性主义的话题。
然而,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自我翻译可以使她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也可以是她对女性主义意识的一种表达和探寻。
二、自我翻译的影响张爱玲的自我翻译对于她自己的作品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翻译形式的创新张爱玲的自我翻译不仅是在内容上进行了尽可能的还原和重构,还对翻译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她尝试将原作的语言特点和美感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将原著的节奏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处于一种附属的位置。
但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女性运动才开始具有社会性质。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柯德教授的研究表明,1880年法国女子奥克雷建立的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是直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各派争取女权运动者所认同。
随着女性运动的普遍开展,其涉及社会活动各种领域,因为语言在社会性别发展史中维系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性主义者便把目光转向语言,投向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先出现在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实践中,代表人物有谢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福露窦(Loius Flotow),以及巴贝拉·戈达尔德(Babara Godard)等。
1 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形成的促进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 theo-ry)为基石,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要领,性别差异论认为是两性的社会差异而不是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认为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而语言是文化身份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之中,语言随父权、夫权地位的建立而成为一种“他/男人”的语言。
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为争取解放提出了“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的口号。
翻译是重要的语言活动,批评家们认为翻译在父权意识形态下被贬低到从属地位,原作者、原文是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翻译者是女性、阴性、被动的,这使翻译和翻译工作者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
女性主义者用犀利的视角观察,用特有的文风表达,在翻译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各种观点都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阐发,为女性服务,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彰显女性主义各种主张,凸现女性主义思想,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女性主义开辟了新的战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他论文文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精品源自生物科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简爱》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三、意识形态的对比分析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表达对自由、独立和平等 的追求。在两个中译本中,这种意识形态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在 原著中,简爱在面对罗切斯特的求婚时,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我要求不高,只要求平等”。在祝庆英译本中,这句话被翻译为“我没有别 的要求,我只要求公正”
四、对比研究
1、女性形象的再现:王佐良版更倾向于直接翻译原文,保持了爱玛的独立和 聪明;而孙致礼版则更注重本土化,将爱玛的形象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使得 她更贴近中国读者的理解。
2、女性主义元素的传递:两个版本都传递了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思想,但在孙 致礼版中,这种思想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例如,在处理爱玛的独立思想和女 性地位问题上,孙致礼版更能体现出奥斯汀的女性主义精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主张通过翻译来塑造和反映女 性形象,维护女性权益。在《简爱》这部小说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体 现在对原著中女性角色的塑造、语言选择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
一、女性角色塑造的对比分析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顽强、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 简爱。在两个中译本中,这个形象的塑造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例如,在黄源深 译本中,“我什么也没有,但我有生命和灵魂”这样的原文被翻译为“我什么 都没有,但我有着活生生的灵魂”。这样的翻译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 时也强调了简爱的独立性格。
简立刻去向他倾诉衷情,两人终缔良缘。后来,罗切斯特在伦敦医好了一只眼 睛,和简·爱生下了一个男孩。《简·爱》中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 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 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该小说被多次改编成舞剧、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地位日益凸显。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女性声音,推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平等。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语境下的发展、影响及挑战,以期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梳理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包括雪莉·西蒙、路易斯·冯·弗洛图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贡献和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比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揭示了两者在理论建构、实践应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包括促进性别平等、推动跨文化交流以及丰富翻译理论体系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视角,其核心在于挑战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权力结构,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观念。
该理论主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和权力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打破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权力结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开始挑战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它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性别关系的构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反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文”的观念;提倡在翻译中引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关注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差异;强调翻译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服务于社会公正和平等。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国语境下的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梳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与女性主义研究的交叉领域,旨在重新审视和构建翻译实践与理论中的性别关系。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学术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成果,还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独特的研究特色。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权力、性别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译者往往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敏感,对原作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从而实现对原作的创新性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它指出,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其声音和视角被忽视或压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试图通过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声音,打破这种性别歧视的局面,推动翻译领域的性别平等。
论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
论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该理论以其全新的视角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为翻译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性别化主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20世纪的最后30年是一个“女性主义时代”。
在这一时期,关于女性的研究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当这一“文化转向”的支流与翻译相遇时,女性主义翻译便应运而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兴的一个翻译理论,它把翻译的语言转换置于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语境中去考察,唤起人们进一步从性别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翻译的复杂性,同时也使译论界进一步意识到结构主义立场下的传统译论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西方社会妇女运动的高涨,性别作为与表示生理差异的性属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开始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在西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女性学的发展,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开始向各学科领域渗透。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摒弃传统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强调和肯定“两性差异”。
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和美国)自70年代进入“女性主义时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观就凭借其鲜明的政治主张、犀利的斗争语言和激进的翻译策略,不断地挑战、反拨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对等”、“准确”等先在性标准。
在翻译研究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正步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边缘,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忠实观和父权论,解构翻译研究中的主流话语,对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彻底颠覆,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
二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世纪。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更是突飞猛进,流派纷呈。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1.引言: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5.结论: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女性主义思潮在翻译领域的延伸,旨在揭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性别、文化和权力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创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关注翻译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的概念。
3.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性别意识: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应引起重视,翻译作品应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差异:强调翻译应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将一种文化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
3.权力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权力压迫,因此需要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和权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从而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基础。
随后,将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和影响,包括如何提升译者的地位、如何促进译者的自我认同以及如何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并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重新审视和改写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权力关系,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在翻译实践中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权力的重构。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常常被视为隐形的、被动的角色,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挑战了这种观念,认为译者应该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重写和再创造。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重写”(Rewriting)。
这一概念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到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原文进行重写和再创造。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19年第12期(总第192期)No. 12. 2019General.No . 19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曲晓慧(哈尔滨学院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6)摘 要:从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视角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建构过程,发现女性主义翻译具有争取女性权益的政治目的。
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三种翻译策略进行解读:添加前言和脚注、增补、劫持,并以《最蓝 的眼睛》杨向荣译本为例,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餉体现。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9) 12-0102-03近代以来,以争取民族、种族平等为标志的解 放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
在这场大解放运动 中,世界各地的女性为了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以 及获得男性的尊重,开展了广泛而艰苦的斗争。
女 性主义的抗争者们经过反思发现,社会对女性歧 视,不仅仅是男权社会的制度约束造成的,更是深 深根植于男权社会的文化理念之中,而承载这些歧 视和不平等的载体,正是语言和书籍。
基于此,这 些女性主义的抗争者提出,要彻底改变女性在社会 中的地位,必须打破男权主义者对语言表达、书籍 撰写的垄断,尤其是书籍在不同国家按照不同语言 进行传播时,必须清除原著中潜在的或实际发生的 对女性的不尊重和性别歧视,这就推动了女性主义 在翻译领域中的发展,并造就了 “女性主义翻译” 这类语言文学以及翻译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建构女性主义翻译,这个概念中的核心是女性主 义,这是一种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相应手段 体现女性权利的一种翻译方法,其内涵和实质是为T 争取女性权利和地位而执行的翻译行为。
正是因为女性主义翻译的这一鲜明特点,在女 性主义翻译理论体系建构的阐述过程中,必须先来 分析一下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一、导言1.介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二、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女性主义理论2.翻译理论3.性别研究理论三、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1.女性译者的主体性2.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3.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4.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四、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实践应用1.女性主义翻译案例分析2.女性主义翻译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3.女性主义翻译理念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五、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对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影响2.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对话与融合3.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以及性别研究理论为基础,关注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探讨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作品进行批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和性别研究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翻译理论则关注翻译的规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性别研究理论则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翻译批评。
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女性身份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关注女性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女性主义价值观,以及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探讨女性译者如何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体现女性身份,以及女性身份如何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则关注女性主义价值观在翻译评价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翻译作品。
冯·弗罗托翻译理论研究浅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评述
冯 ・ 弗罗托翻译理论研究浅探
女性 主义 翻 译 理 论 评 述
4 5 1 1 0 要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是女性主义与译 学结合 的产物 ,也是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对 女性的文化 身份 、女性主义的翻译 策略 、女性译 者 的政治主 张的研 究已经成 为翻译 的跨 学科研 究中 日 益 重要 的课 题。由于把 语言看作是强大的身份政治工具,并把翻译行为看作文化干涉的手段 ,女性 主义翻译 实践 实质上 已成为以营造女性主义文化语境 为 目标的政 治行动 。 关■词 :女性主义 翻译策略 政治工具
( 四 )加 强 诚 信 教 育 , 使 其 自觉缴 费
对 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上学交费 的合法性 以及必 要性 , 让其 自觉缴纳学费 , 并 以自觉交费为荣 。学生之 间应互相监督 , 从日 常生活消费中验证学生的贫 困程度 , 增强 同学 的维权意识 , 使 国家的助学政 策真正惠及到应该接受帮助 的同学 , 在这种监督下形成 良好 的氛 围 , 达到 自 觉缴 费的 目的。
引曹 弗洛托的博士后研究专著 《 翻译与性别角色 ・ 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 ( 1 9 9 7 ) 和论文 《 非统一性与多样性 ・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 ( 1 9 9 8 ) 主要探讨了女性译者 的历史和现代作用 ,强调译文与 原文的平等 关系,分析翻译 作品中不同性别的 语言 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问题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 为,翻译 不是简单的转换过 程 ,它是一个发生在 复杂的文本和 社会语境 中的不断的意义创造过程 ,是有意 识 、有 目的的文化介入和协调。 ( 廖七一 ,2 0 0 0 ) 二 、冯 ・ 弗罗托■译理论研究 《 翻译 与性别》一 书讲述了在过 去三十年里性别 问题对翻译实 践、翻译 历史和翻译理论所 带来的巨大影响,翻译家 向政治方面的靠近。其内容涉及到 身体名词 、文化双 关语 、文字游 戏的翻译 ;消除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表象; 维护女性翻译主题 的出现;恢 复男权社会 条件 下被湮没的女性作品。女性主义 翻译观 的目的就是要让女性的身影被看到。 1 . 翻译的方法。 F l o t o w在其 书中展望 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研究
在 亚里士多德 ( A r i s t o t l e ) 眼中 , 女性之所 以为女性 , 扬, 并被反 复引用 。直至 2 0世纪 7 0年代 末 , 女性 主义 曲。
第二次 浪潮到来 , 翻译 中的性别才 引起 人们关注 。女性 是 由于缺乏 某种 优 良品质 。毕达 哥拉 斯 ( P y t h a g o r a s ) 主 义者 开始 为 “ 被千 百年 来 的父 权意识 形 态粗 暴 地贬 更 直言不讳 地说 , 世上善 的法则创 造 了秩 序 、 光 明和男
义 翻译 理论 力求 打破 原文 , 译文, 作者 , 译 者 的二元对 立关系, 主 张译文 应 享有 和 原文 平 等 的地 位 。此 外 , 视, 挑 战翻译 的 “ 忠实” “ 对等” “ 同一” 等权 威理论 , 技巧 问题 , 还应包括文 化意识形态等诸 多 因素 。因此 ,
第3 5 卷 第 5期
: :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 ! 选 g !
2 0 1 5年 5月 2 0日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0 5 . 0 1 9
L o t b i n i e r e — H a r w o o d ) 、 谢莉・ 西蒙 ( S h e r r y S i m o n) 、巴 道 , 无论被肯定还是被谴责, 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 巴拉 ・ 戈 达 尔德 ( B a r b a r a G o d rd) a 、 劳瑞 ・ 张伯 伦 ( L o r i 久 不 衰 的历 史 比喻 。 “ 女人 ” 和“ 译 者”同时被 归 入话 C h a m b e r l a i n) 和弗洛 图 ( L u i s e V o n F l o t o w) 等 。女性 主 语 的低等地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梅纳日(Menage, 1654)对 Perrot d’Ablancout翻译之著名的双 关语:les belle infidelles,即“不 忠的美人”,或“漂亮而不忠实的 译文”。 男性的心目中女人:要么忠实,要 么漂亮,熊掌与鱼不可兼得,从而 将 “漂亮”与“忠实”对立起来; 这种译文的性别化导致人们将“忠 实”与“优美”对立起来。
法国、英国以及世界其他 国家呼应美国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各种妇女杂志、 刊物、著作
女性主义文论与 文学批判理论
其他原因:父权制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发展 新批评的式微
索绪尔结构主 义语言学的解 构主义转变
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 兴起
女性主 义从这 些理论 中汲取 影响, 获得了 思想武 器
二、女性主义文论的三个分期
and every phrase is the translation of another sign and another phrase. However, this argument can be turned around without losing any of its validity: all texts are original because every translation is distinctive. Every translation, up to a certain point, is an invention and as such it constitutes a unique text.
4. 二者关注诸多共同的问题: 女性主义:1)传统的性别角色 与等级制度;2)女性对男性的 忠实;3)恒定的生活秩序与意 义 翻译研究:1)原文与译文的关 系(性别优劣);2)忠实与优 美:性别化的翻译;3)意义的 同一性
(二)女性主义对翻译研究的 启示:女性主义的翻译观
1. “雌雄同体”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启示: 原文与译文的共生关系(打破二元对立) (1)女性主义:雌雄同体(androgyny), 宗法社会中男性居于社会与家庭中心的 地位是一种神话;男女性别的差异是生 理的,“差异”效果是人为的。 (2)翻译:女性化的译文并不从属于译文, 译文与原文是共生的关系
(一)第一浪潮 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前 地点:欧洲及北美 主要代表人物:
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 波伏娃:《第二性》(1949)
(二)第二次浪潮
时间: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1)Kate Millett的《性政治》 (2)社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3)Elaine Showalter: 女性批评 (三)第三次浪潮:90年代以后 的“第三世界”批评
女性主义理论与翻译 研究
一、女性主义文论的源起
1.女性主义文论源起于女权主义运动 (1)18世纪末法国工业革命中的新生资 产阶级 A.“自由、平等、博爱”(主要男性权利) B. 女性Olympe de Gouges提出了男女平 等 C. 针对1791年的《人权宣言》提出了 《女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第二浪潮的整体情况与五大焦点 社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Elaine Showalter: 女性批评
四、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
1. 政治性(跟女权运动的关系) 2. 开放性(与理论的悖论) 3. 颠覆性(颠覆男性话语)
五、女性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一)被女性化的翻译: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 的契合 1. 翻译与性别有不解之缘 (1)Lori Chamberlain in Gender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 “翻译的忠实一直被性别和性来定 义…… (这 )表现出对原文与独创性的焦虑,对 意义差异的权力斗争”。译文被视为“贞洁的少 女” ,“情妇”或“不忠的恋人” ;翻译行为 也被“比作性 ,比作强奸。”(pp. 93-94)
F. 类似观点 德里达:原语不过是花瓶的一小块碎片, 而译文,特别是众多彼此互有差异的译 文才是人类得以窥探神的语言的惟一途 径。相对于神的语言而言,译文并不是 原文的奴婢,翻译中的差异 (不是错误 ) 也不再是消极的、应该克服的缺陷。 原 文与译文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共生关系。 (转引自廖七一,第108页。)
(3)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废奴运动 引发事件:1840年,Lucretia Mott 参加伦敦的废奴大会时遭到了男性代 表的反对,拒绝给予其代表资格
结果:Mott与Elizabeth Stanton发表著名的 《权利和意见宣言》(1848),争取选举 权,引发妇女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 20年代)。
男性话语部分例证
(1) 女人与小人难养 (2)(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3)女为悦己者容 (4)好男不跟女斗 (5)哎呀,女人嘛,就是这样! (6)女子无才便是德 (7)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8)男人没有能力养家叫“吃软饭” (9)女性筷子论 (10)今日女性
三、女性主义的两大流派 1、英美女性主义(p. 38) 2、法国女性主义 3、第二浪潮的主要主张
Rights of Woman and the Female Citizen ),1793年被送上断头台
(2)英国的Mary Wollstonecraft的《为人权 一辩》(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1791),支持法国大革命;次年发表 《女权辩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1792) ,打出了争取妇女权利 的旗号,被称为“哲学脏婆”。
C. 翻译延长了原作的生命,原文依赖 于译文而存活(例:罗素作品的译 介); D.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发挥的社会功能 是原文永远无法替代的,不管译文 如何优美,或者译文如何蹩脚(庞 德对中国文学及哲学的译介);
E. 不同的翻译修复或丰富原文的意义 方平:原文是坐标轴,而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译文则构成 函数曲线的点,这些点构成的线不 断接近坐标轴,即原文。
(2)Thomas Durant ( 1566,ibid., p. 95) 对贺拉斯作品的翻译:“我 现在所做的工作就像上帝命令以色 列人对待漂亮的女俘一样 :剃光她 (贺拉斯的作品 )的头发 ,剪去她的 指甲,这就是说我删除她所有的虚 荣与奢侈……”Durant将翻译隐喻为 女性,将贺拉斯的作品比作漂亮的 女俘 ,要除去她身上带有的异族痕 迹 ,把她转变成一个“合适的妻 子”。
2. 女性语言的翻译在翻译的技巧层面 给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
A. 女性主义语言的产生原因(p. 37, p. 43) B. 女性主义语言的试验性与先锋性 (pp. 43-49) C. 例证:
(1)新词的翻译 例1:Cyprine (female sexual secretion) 译文:Cyprin 而不用wet 例2:法语中的con指可憎而愚蠢的男子 "un garsau comportement débile" (an obnoxious, cretinous male) 翻译Gail Scott的 Heroine一书中的句子: 原文:I wonder about the smell of cunt. 译文:je me demande ce que sent le con d’une femme 添加了后面三个词。
例3:法语的‘la perte blanche’ 直译成英文 “white loss”丧失了原文所有的“discharge, bodily secretions”这一含义。 例4:原文:'Ce soirj'entre dans l'histoire sans relever ma jupe' 英文直译:'tonight I shall enter history without lifting up my skirt' 为了戏剧效果、表达女性声音译成: "tonight I shall step into history without opening my legs"
(4)F. Schleiermacher and Roscommon: 纯洁对于文本,犹如童贞对于新娘,是翻译 和婚姻的先决条件。 (5)G. Steiner (After Babel, 1975) 5 G. 1975):翻译的 四个步骤是信任(trust)、侵占 (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 (reciprocity),其中的“侵占”就是深入和 掳取(penetrate and capture),伴随着性欲的“狂喜”(rapture) 。
新语的多义性一方面表现了女性特点, 例7: 新语的多义性一方面表现了女性特点, 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 L’Amèr=mere(mother)+mére(sea)+amer(bit ter)= motherhood is a bitter sea, a bitter and embittering experience mourriture=nourriture (food)+pourrir(to rot)+mourir(to die)=Being a mother is to provide food (for the children) and then die like a plant that rots.
的 第 二 主 次 高 潮 动 运 义 权
女
女
2. 女权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时间:20世纪60年代 背景:二战以后男人从战场上回来,女人重 新回到家庭; 60年代美国的公民权运动; 反越战运动;黑人运动
Betty Friedian: Feminine Mystique(1963) 书里猛烈抨击社会的、妇女自身的种种力 量,构建了“贤妻良母”的伪证
A.
原文(创造)与译文(摹仿)之间的差异是 相对的,没有任何译文是原创的,任何文本 都是译文的译文的译文(Octavio Paz quoted in Susan Bassnett,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p. 38): Every text is unique and ,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translation of another text. No text is entirely original because language itself, in its essence, is already a translation: firstly, of the non-verbal world and secondly, since every 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