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它的历史文化的名牌,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也是历史与现代联系的一个纽带。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叙述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出关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
标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对策一、傳统历史文化街区现状1.浓厚的商业气息,核心内涵不突出我们到达一个地方旅游,最吸引我们的一个地方应该是各色各样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上琳琅满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商业产品。
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还是挺多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北京的南锣鼓巷,山西的乔家大院,江西赣州的郁孤,湖南的凤凰古城等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文化街区。
但是我相信去过这些景区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
就是,这些景区表面是在向外宣传当地的特色,但是其实每一个文化街区的特点都是大同小异的,当地的风情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更多的是在展示他们的销售产品以及凸显他们的商业价值。
2.过度发展旅游业,缺乏对其保护和管理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在这几年内也到达了一个腾飞的阶段。
为了赶上这个旅游业发展的大流,很多地方都纷纷改造成人们喜爱游玩的场所,而不惜毁掉不具备这种商业价值的建筑和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秉承人与自然这样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理念。
但是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人们的做法好像与之背道而驰。
比如有些游客为了拍摄,可能做出一些会损坏历史建筑或者文物的这一举动。
再或者,某些地区为了达到较大的商业利益,从而接受超负荷的游客量,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例如,国庆假期结束后,热门景点阳朔,其街道的食品袋,包装袋以及残留物到处都是,这些垃圾污染都会对当地的环境保护造成很大的负担。
这些现象与相关部门对我国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街区进行管理与维护力度具有很大的关系。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保护外貌、整修内部,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不必像文物那样一切维持原状,可以进行室内的更新改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对历史性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那些改动不合理的地方,维修时可恢复其原貌或原来的风格,对有悖于历史风貌的新建建筑可以适当改造,恢复历史原来的风格。
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这个问题不解决,居民就很难在这里继续生活,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
要逐步整治,反对大拆大建。
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为了精心设计与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实历史遗存,也是为从容筹集资金,减轻*** 压力,更是为保存和延续社区文化,保护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它的保护不是简单的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实践。
要特别关注保护实施中的方法和政策问题,总结前一阶段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施。
可以认为,凡是需要保护的地区,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资金,所以也不应该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
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制定了好的保护规划,但由开发商来主导建设,为了平衡资金、追求利润,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是达不到保护的目的。
正确的做法是由*** 主导,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按规划实施。
同时,要注意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 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要“ *** 主导,居民参与,逐步整治,渐进改善”,这样才可以做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迁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价卖出,或变成有钱人居住的新社区、或变成高档娱乐休闲地、或变成专供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这些都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方向。
国外一些城市旧区的成片更新,往往针对的是已衰落的商业区、仓库、码头等,很少有大量迁出原住人口的。
从避免社会分隔出发,他们也不赞成“绅士化”的改造。
淮安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淮安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前些年,淮安市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修旧如新、拆旧盖新。
文庙新天地历史城区原有众多清江浦城的老房子和别具特色的古街道,在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时期损毁大半,后来干脆将遗留的全部拆除重新建设仿古城区。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如河下古镇等多处景点。
分析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市政府一段时间内对文化古迹保护意识不强,仅仅重视美观与开发;二是这些被拆毁的遗址大多没有申请国家级或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以至于可以随意被城市建设人员拆除。
近年来淮安市政府开发思路有所更正,重视起对原址的保护工作。
另外淮安的文化资源开发也存在着零散的问题。
这里的零散,一是指资源分布上的零散,各资源之间交通不是太便捷。
游客前来旅游,往往需要对景点进行取舍,使得一些景点吸引人气面临困难。
二是指资源宣传上的零散。
目前淮安的旅游宣传语是“淮扬美食香天下,美丽清纯洪泽湖”,运河文化、西游记文化等等都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还需要另外宣传,造成宣传效率低下。
在淮安运河博物馆群首批“四馆二祠”开放之后面临过一段时间无人问津的尴尬阶段。
原因有两个:一是门票价格较高,二是由于这些馆、祠属于新建或遗址恢复,本来就没有名气,市民、游客不了解,不大愿意购票进行参观。
现在这些博物馆大多免费对外开放了,前来的游客才多起来。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诸如清晏园等一些景点,现在也免费对外开放了。
另外也有文化资源的“抢夺”现象。
淮安与连云港“争抢”西游记文化资源,与扬州“争抢”淮扬菜文化资源,与济宁“争抢”运河之都名誉。
这些争端存在的原因是各个城市都想开发自己的文化资源,因而对于一些分布范围较广的文化想进行“独占”。
现在淮安对待这些争端的态度就是自己加紧开发,加大宣传。
我觉得这样“争抢”是城市之间宣传力量的“抵消”,加大了宣传推广的难度。
淮安正处于从小城市转变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大发展阶段,因而包括文化资源开发在内的各项事业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李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1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
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
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
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
历史地段的实态困境与复兴策略——淮安市县东街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历史地段的实态困境与复兴策略——淮安市县东街历史地段
保护规划
刘新华;朱春阳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34)9
【摘要】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县东街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为例,分析其历史地段在名城保护与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和实态困境,破解历史地段的复兴难题,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策略路径.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刘新华;朱春阳
【作者单位】淮安市规划局,江苏淮安223001;淮安市规划局,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城市历史地段的复兴策略研究——以淮安市里运河活力带城市设计为例 [J], 余思点;周潮
2.从外滩源保护规划谈历史地段的复兴 [J], 莫非
3.城市历史地段规划策略初探——以宿迁乾隆行宫历史地段为例 [J], 赵晓楠;
4.历史地段更新的实施困境与复兴策略研究\r——以北京香厂新市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 [J], 李颖龙
5.历史地段更新的实施困境与复兴策略研究——以北京香厂新市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 [J], 李颖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1年2月錄乞科仗Journal of G reen Science and T echnology第23卷第4期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唐勇,梁露馨,苑惠丽(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摘要: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缩影,记录城市居民的生活,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备忘录”。
作为城市独特的物质精神财富,其保护和发展与追求效益提升的冲突亟待解决。
选取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方式为目的,在微更新理念的视角下,解析了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传承街区文脉、保护街区生态肌理、提升街区活力提出了多元、精细化的更新策略以解决驸马巷现存问题,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方式。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驸马巷;更新策略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4-0185-041引言“微更新”理念源自于西方学者对大规模城市更新模式的批判,注重城市更新中对“人的尺度”的审视,提 倡渐进式、小尺度、低影响的更新模式,强调历史文化肌 理的延续和传统空间形态的保护,以期唤醒丢失的城市 记忆,激活街区活力。
然而,当下的更新方案仍然停留在物质空间规划层 面[1],对历史街区文化要素探讨和可持续活力营造方面 存在缺失[2]。
如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盂城驿为例》中,张明辉阐述历史街区更新应结合历史文化要素,从街区空间、建筑风貌方面进行保护传承更新发展[3]。
在《微更新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生机》中,吴 丽云指出文化意识增强对于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意义,强调历史文化应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
在《成都宽窄 巷子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中,伊人菲强调街区乃至城市的历史文化在社会发展传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重要性[5]。
本文拟以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保护更新的变革模式,通过对保护更新模式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人剖析和对保护更新元素的全面解读,探索符合当今社会历史变革并且满足城市加速发展需求的保护更新策略。
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公示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名城价值 (4)第三章保护体系 (4)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6)第一节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环境 (6)第二节大运河淮安段 (6)第五章市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6)第六章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 (9)第七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 (13)第八章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13)第九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14)第一章总则1、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保护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及各类文化遗产,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适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文化特色与活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保护目标1.凝练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内涵2.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3.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4.系统改善历史城区人居环境5.因地制宜制定保护修缮计划3、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淮安市域,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和金湖县。
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第二章名城价值5、名城价值见证了淮河下游地区人类繁衍、地理变迁、聚落更迭的历史过程,是保留着多元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作为连接南北河漕的中心,在维系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古代中国独有的漕运文化传统以清口枢纽为代表的运口工程,解决了中国大运河会淮穿黄的难题,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三城相连、巽亥合秀的独特格局体现了古代士民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营城智慧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弘扬周恩来精神的重要载体,孕育了勇于担当的文化传统和凝重豪迈的革命精神展示了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体现了南北特色兼具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趣味第三章保护体系6、保护体系坚持整体保护的理念,建立市域、市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五个层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的保护体系。
名城保护视角下的片区更新策略探索——以淮安市淮安区北门大街两侧片区为例

名城保护视角下的片区更新策略探索——以淮安市淮安区北
门大街两侧片区为例
王双双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24()3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市更新是新时期推动历史文化名城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章基于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新实践,以北门大街两
侧片区为例,主要通过追溯北门大街发展历程,分析片区资源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确定片区发展定位,最后提出“区域协同”“功能提升”“文化传承”和“绿地景观”四大更新策略。
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背景下的片区更新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总页数】4页(P71-73)
【作者】王双双
【作者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思考与探索——以昌华大街片区北片更新改造为例
2.
中小型城市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山西省黎城县城隍庙历史片区为例3.中
小型城市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山西省黎城县城隍庙历史片区为例
4.“儿童友好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工业片区更新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市凤凰港片区为例
5.在地文化视角下的老城片区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狮子街片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复兴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东大街周边地区为例

了街 区改造 的实践 。在西方 2 O世纪 6 0年代 , 历史文化街 区 被认 为是破 旧不 堪的地方 , 采取强拆态度 。 7 0年代以来 , 历史
文 化街 区的文化重要性被 强化 , 强调历史 文化的重塑 。中国
起成为全国著名 的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明代陈碹 总理漕 运之前 , 清江浦( 今天 的清浦区 ) 是“ 闲旷之地” , 自清江浦河开 凿后 , 这 里很快成 为“ 侨 民宿贾 , 巨室鳞次 ” 的通 商大埠 1 。 东大街 即位于现在 的淮安市清浦 区, 东接里运河大 闸口
和 复兴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 使 其 充 分发 挥 文 化 传 承 和 商业 核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0
察 和访谈 , 被调查者认 为频 繁往来的车辆不仅有碍于 日 常生 活与经济活动, 还对东大街街道地面和文化雕 塑造成破坏 。 另
基金项 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 大学生实践创新动l 练计 划项 目( 2 0 1 3 1 0 3 2 3 0 4 9 X)
五规 划 ” 明确 提 出城 市发 展 的 战略 定位 是 “ 长 三角 北 部重 要 中心城 市 和知 名历 史 文化旅 游 目的地 ” 。 历 史 文化 街 区 作 为彰 显 和 传 承 城 市 文 化 和 活跃 城 市 经 济 的重 要 载 体 ,
在 当前 中心 城 市建 设 的重 要 阶段 理 应受 到 关 注 。本 文 以 淮 安市东 大街周边 历史文 化街 区为例 , 探 寻 如 何 改 造
,
在城市规划方 面突出街区空问格局 和空 间肌理的保护 , 修
缮 和整治街 区 内建筑 、 街 道和环 境 , 并 引入 现代商业1 3 ] , 解决 “ 原真 ” 与“ 模仿 ” 之争嗍 。第二 , 将旅游产业与历史 文化结合 , 以文化 旅游方式 进行 保护开发 [ 5 - N 。第三 , 在研究历史文化街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淮政规[2011]7号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淮政规[2011]7号](https://img.taocdn.com/s3/m/5a10a8e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b.png)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淮政规〔2011〕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五条市政府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协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市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资金,专门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资金来源包括:(一)政府投入;(二)社会捐赠;(三)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规划探讨——以淮安榷关景区为例

俅 业科技开 发 20 0 8年第 2 2卷第 6期
在城市传统历史地段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于历史文化资源通常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呤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等级保护和利用根据历史遗存保护级别的不同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被列入国家保护系列的文物类建筑遗产且历史遗存保留得比较完整可在现状基础上加以整治修缮以重现当年历史的魅力对于那些因为自然或战争等人为因素破坏已经残缺不全或仅存遗址但由于该遗址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全部或者部分重新构建的方式以完整地展现地段的文化意义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 中 国城 市建设 在 高速发 展 的 同时 , 多城 市的历 史记 忆却 正在 消失 , 许 城市从 景 观视觉 和 空间形 态上 愈 来愈走向“ 同化” , 趋 … 体现城市传统历史和文化的资源面临着被破坏 、 甚至是消失的危机 ,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
正视传统历史地段对于城市和国家的宝贵价值 , 对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呼声 日益迫切。在淮安板 闸生态 旅游 度假 区的规 划 中 , 由于该 片 区 内存 在里 运河 文化 长廊 中 凸现运河 文化 的一 个重要 节 点—— 淮 安古榷 关 , 再 加之当今正处于京杭大运河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背景下 , 这些因素无不使得该历史地段 的景观规划设计 成为 一个 引人 注 目的焦 点 。 1 项 目背景 板 闸生态 旅游 度假 区位 于淮 安市楚 州 区淮城 镇和 清浦 区 黄码 乡境 内 , 布在 里 运 河 、 运河 两 侧 , 面积 分 大 总 约 2 m 。基 地 内地势 平坦 、 网密集 , 部 散 落着 村 镇 和工 厂 企 业 , 部 分 为农 田和水 产 养 殖 , 5k 河 局 大 生态 环 境 基 础优良, 具有典型的运河 、 水乡、 田园等景观特征。根据淮安城市总体规划 , 她是淮安未来 的城市“ 绿心” 在此 , 要 打造 以运河 文化 为 品牌特 色的集 旅游 度假 、 闲娱乐 为一 体 的生 态旅 游度 假 区 , 休 本文 所探 讨 的榷关 景 区即是 该 规划 片 区的核心 , 于里运河 与翔 宇大 道之 间 的地块板 闸村 附 近 。 位 2 地 段环境 的现 状 榷关 景 区是展现 淮安 独特 的运 河 文 化 的 核 心 区 , 史 上 在 此 曾设 有 全 国最 大 的榷 关 ( 称 淮关 、 部 钞 历 又 户 关 , 当于现在 的税务 机关 ) 历 经 明 、 、 国三 个 朝 代 长 达 50年 的时 间 。当年 的淮 安 榷 关 由三 大 部 分组 相 , 清 民 0 成: 一部分 是淮 关监督 署衙 门 , 关署 ”另 一部 分是 淮安 大关 ( 即“ , 关卡 )这 两大部 分 组成 了淮 安榷 关 ; , 还有 一部 分是 因淮 安榷关 而形 成 的板 闸集 镇 和街 区 。根据 文 史资 料 中 的记载 , 该地 段 的各 主 要历 史 景 点进 行 现 场踏 对 查, 结果如 下 : () 1 榷关 遗址 : 闸村原 有 的建筑群 落 和街巷 肌理 早 已不 复存 在 , 是 被密 密麻 麻 的农 民砖 瓦房覆 盖 。从 板 而 翔宇 大道南 侧 的一条 宽约 3— 的小 巷子 向南行 进 , 子 两侧 均 为农 民 自行 建 造 的一 层 或 两层 简 朴 的住 宅 , 4m 巷 辗转 穿行约 30m左 右 , 0 即来 到里运 河河 边 , 关关 楼 的遗址 就 在脚 下 , 边 已立 有一 碑 , 书 日“ 安 钞关 遗 榷 岸 上 淮 址”旁边尚存一处渡船码头 ; , 历史上与关楼近在咫尺的榷关关署的遗址 已经荡然无存 , 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 , 历史上 的关 署位置 大致 应在 现今 的翔宇 大道 上 , 已湮没 在 车轮滚 滚之 中。 () 2 石码 头驳岸 遗址 : 于板 闸村里 运 河 东岸 , 附 属 于原 明清 时期 榷 关 遗址 的一部 分 , 是 大 运河 历 史 位 是 也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驳岸为条石 ( 石灰岩为主 , 间以灰麻岩 ) 砌筑 , 全长约 4 0 其 中保存有六处码头和一 0 m, 处 旗杆 遗址 , 筑石 材 的风化 、 砌 破损 、 缺失 、 局部 坍 塌现象 比较 严重 。 () 3 石护坡 : 距离 石码 头驳岸 遗址 向南 约 30m, 民 国时期 的 河道 护坡 工 程设 施 , 约 5 不 规则 黄 石 0 是 长 0m, 砌筑 , 水泥砂浆勾缝 , 有年代和建设方题记 , 亦有轻度风化 。 ( ) 板街 : 闸村 的石板街 已有 百年 历史 , 4石 板 大部 分 已经难 寻踪 迹 , 如今 在街 巷 中仅 留存 一些 片段 , 且 分 并 布 散乱 。 () 5 三元宫 : 据记载板闸曾建有三元宫 、 回寺庵等 2 座寺庙庵观, 9 绝大部分 已经不复存在 。其 中在板 闸村 中部偏南 , 距离榷关遗址约 10 0 的一座清代庙宇建筑据考证就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三元宫 , m处 在此供奉的是
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创新探索

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创新探索本文以淮安楚州区老西门大街、太清观街历史地段保护与整治规划为例,在整体构建保护框架与梳理整治体系的基础上,创新编制地块保护与整治导则,为历史街区的规划实施提供参考与路径。
标签: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创新一、引言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载体,它所产生的历史文化魅力及吸引力是文化旅游产业不可稀缺的资源载体,是城市形象提升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历史街区因其多重相关性,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但又因建筑破旧、人口密集等、产权复杂等原因,其保护与整治工作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结合淮安楚州老西门大街、太清观街2个历史地段保护与整治规划编制的契机,设想从历史街区实施管理监控的角度思考,以历史街区保护要素为基线,推出文保单位—历史街巷—街坊地快—建筑与环境要素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与整治体系,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参考,真正推进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的实施。
二、历史地段的基本概况老西门大街历史地段占地面积5.1公顷,是淮安古城唯一保存城街相连格局的历史街区,内有市级文保单位5处,登记文保单位26处、历史街巷1条。
文物遗址主要集中在老西门大街两侧、以店铺作坊居多。
老西门大街西连里运河、东接淮安府署曾是淮安古城出让必经要道,据《淮城信今录》记载,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皆过古城,均从老西门大街出行登舟离开淮安府。
太清观街历史地段占地面积5.45公顷,保持百年棋盘街格局,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完整,保存了传统的生活习俗。
内有市级文保单位2处、登记文保单位14处、历史街巷6条。
文物遗址多建于明清时期,以民居宅第为多。
民居一般采用传统的合院式布局,以一进或二进式合院为主,同时具有典型苏北传统建筑特征,双面坡硬山顶、一门三搭的建筑要素,都体现了古城发展的印记。
目前,淮安古城仍然保存着传统风貌与城市肌理,老西门大街、太清观街历史地段保存成片的传统民居,但因居民的改建与扩建,多有整体布局消失、建筑结构破损和传统风貌改观等现象。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以淮安河下古镇为例

中 图分 类 号 : 0 K13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l 74 (0 0 0 — 0 9 0 17一 7 0 2 1 )4 0 9 — 3
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 2 世纪 6 0 0年代形成 的。 二次 第 世界大战后 , 欧洲的经济恢复 发展 , 城市 中开 始了大规模 的
一
体 系 。20 0 8年开始实施 的 《 史文化名城名镇名 村保 护条 历 例》 规定 :历史文化街 区是指经省 、 “ 自治 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
核 定 公 布 的保 存 文 物特 别 丰 富 、 史 建 筑 集 中成 片 、 够 较 历 能
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 并有一定 规模 的区
存一些 成片的历史街 区, 保有历史 的记忆 , 保存城 镇历史 的
连续 性 。我 国 正 式 提 出 历史 街 区 的保 护是 在 18 9 6年 , 《 在 国 务 院批 转 城 乡 建设 环境 保 护 部 、 化 部 关 于 请 公 布 第 二 批 国 文
散地和淮北盐 转运 中心 , 商贾云集 , 十分繁荣。 清代后期因漕 运停止和 战乱 , 河下 日趋衰败 , 目前仍完整保 留着 明清 街 但 巷格局 , 湖嘴大街 、 花巷 等街道 民居 和古石板路 仍基本保持
格局造成 了严重 的破坏 ; 同时 , 古镇 旅游开发 中存 在急功近
利 现 象 , 古 镇 的 建 筑 遗 存 也 造 成 了一 定 程 度 的破 坏 。如 何 对 在搞 好 经 济 建 设 的 同 时对 古 镇 进 行 保 护性 开 发 , 为 当前 迫 成 切需 要 解 决 的 问题 。
基于文化视角下老城区改造设计探究——以淮安市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学研探索126环艺摘要:为淮安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供设计方案,在保存该区域原历史风味基础上使老城区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利用实地调研考察、测绘,获得该地区大量原始数据及资料,并加以整理保存;通过小组讨论确立设计方案,并利用软件制作3D模型及效果图。
得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具备可实施性改造方案。
该方案为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并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 景观设计 街区改造 保护 历史文脉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126-03Abstract:To provide design solutions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Huaian Du Tian Mia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which will give the old town a new life and vitality on thebasis of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flavor of the area. Us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pping ,a large amount of original data and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and preserved; the design plan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 ,and 3D models and renderings were made by software.A more complete and implementable renovation plan was obtained.The scheme has preserved a large amount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DuTianMia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Keywords:Dudian Temple historic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District improvement Preservation Historic context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王清晨引言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它为日常生活提供庇护,并孕育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城市的展开便是文明史的展开。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的文化更新——以淮安市楚州区三湖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以淮安市楚州区三湖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魏 枢 危良华
1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更新的困境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关注 其历史地段的保 护和更新这一敏感话题更是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从观念 上重视到有效保护和有机更新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尤其一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城市 面临的问题更多 更新难 度更大
图 4 文通塔 Fig.4 Wentong tower
图 5 金代铜钟
图 6 枚亭
Fig.5 Bronze Bell in Jin Dynasty Fig.6 Mei Pavilion
安 现楚州 下同 大体上采用了中轴对称 方城十字街的 布局形式 在此基础上 结合地形和水体 构建了河湖水系 纵横 老城 新城和夹城三城相连的格局 创造了河 路 湖 城有机镶嵌 人 城 水和谐共存的城市空间和人居环 境 影响深远
城区中心 北依河下千年古镇 基地范围内包括萧湖 勺湖
月湖三个湖泊 三湖因此而得名(图 1)
89
从 2001 年编制的淮安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 对楚
州区的定位 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旅游服务为主 可以看
出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是楚
州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然而 根据现场调查 如同全国各
由于历史地段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其更新必然面 对保护 拆迁 安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更新成本明显高于 其他地区 同时在历史地段 建筑的容积率 高度等都受到 限制 直接通过增加建筑面积来取得经济上的平衡比较难 因此 无论保护还是更新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同时 在历史地段的更新中 建筑风貌也一直是困扰规 划管理和规划设计的难题 如果没有风格上的限制与控制 新旧建筑往往各自为政 格格不入 甚至相互冲突 对历史 名城的城市风貌造成极大的破坏 如果严格追求与原有历 史街区的协调 又往往成为不伦不类 没有灵魂的假古董 事实上降低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价值
用-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3 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
在现状基础上 调整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 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 分区 合理配置各项设施 并将各功能区通过景点 步行系统 绿化 广场等开敞空间有机联系起来 构成 三区一带 功能布局 图 3
1 宗教 儒学文化保护与展示区 位于街区西部 以文庙和慈 云寺为核心 由文物核心保护区 文庙和慈云寺 建设控制区 风貌 协调区构成 文庙 慈云寺应以文物建筑的绝对保护和修复式保护为 主 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 建筑高度以一至两层为主 建 筑风格与慈云寺 文庙等文物建筑协调 以地方明清建筑的形式为主 区内可安排相关的旅游产品销售 文化市场 字画 工艺品 地方戏 剧院 书场茶馆 素食 风味小吃等功能设施
跳判官 花跷扑蝶 博里农民画 小淮绣 蒲编
与苇编等
2 传统中医学资源 个体中医门诊 位
于牛行街西段 租民房营业 由当地名中医孙石
山 孙竹山主诊 口碑较好 就诊者甚多
1.3 周边环境资源
风貌区南侧毗邻苏北最大的公园 楚秀 园 北临里运河文化长廊滨水景观带 与若飞 桥 御马头桥 中洲岛 基督教堂 老堂 古 清真寺 运河广场 美食街隔河相望 周边自然 生态环境较好 人文景观丰富 图 2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初探--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初探--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
划
丁晓鹏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04(024)003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带来了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相应的引起了城市的格局、结构形式和空间形态的变化,目前较为关注的是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而大多数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往往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文章试着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方法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丁晓鹏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系,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保护文化遗产与延续历史风貌并重--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特点[J], 周俭;范燕群
2.强化特色,提升品质,促进保护与更新的协调发展——以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例 [J], 奚文沁;周俭
3.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的实例探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衡复风貌区实践为例 [J], 周珂;吴斐琼;王剑
4.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地方实践与思考——基于规划文本、地方法规与技术导则的分析 [J], 闫怡然
5.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2004-2019)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安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初探

淮安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初探
薛峰洋;胡海洪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1(037)008
【摘要】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古建筑现状,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准安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以期解决历史遗存在发展、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薛峰洋;胡海洪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江苏淮安223001;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杭州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J], 林瑾
2.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划定的方法初探——以山西南部国家级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为例 [J], 石谦飞;李超
3.古建筑美学意蕴初探--以佛山祖庙的古建筑群为范例 [J], 关宏
4.芜湖县老城区古建筑保护和利用规划设想 [J], 吴勇
5.浅析三明市正顺庙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J], 魏珍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安文庙的小作文

淮安文庙的小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淮安文庙的古韵与历史沉淀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的淮安文庙,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的古老建筑。
历史街区的自我更新

摘要:本文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中出现的纲领及其意义,然后通过对已有的案例的更新方式的总结,提出一种“自我更新”模式,最后介绍了淮安楚州老西门大街、太清观街保护整治案例。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自我更新、淮安楚州1. 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也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旧城中心高楼林立,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城市的现代化进城中逐渐受到侵害。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载体,反映着当时的生活习俗,人们的价值取向、生产能力,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历史的组成单位。
老西门大街、太清观街是《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九片一般历史地段中的两片(两片区相隔一条城市道路,在此将其整体考虑,以下称“老西门太清观街区”),在古城整体保护利用的形势下,进行自身的更新。
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国际上对城市保护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由最初的仅限保护单个建筑物,到越来越多地注重对整体建筑群落或构成文化遗产的传统“城市肌理”的保护。
后者也只是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中涉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话题。
宪章强调一定要保护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对将来子孙教育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改进的措施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任务,是我们现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但《雅典宪章》仅仅涉及到古建筑本身的保护,没有考虑到其群体以及城市文化。
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即《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该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社会、历史、实用三方面的普遍价值,以及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贡献。
1976年通过的《内罗毕建议》(既《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强调了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突出了历史地区所具有的遗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李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1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
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
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
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
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历史街区丞待改造。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段具有封建、落后的一面,同时原有建筑设施不能满足城市新功能的需要,需进行改造与更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因此,历史名城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显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如何合理地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之路,是目前城市规划中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街区北起里运河,南至承德路,是淮安运河文化长廊的一部分,也是主城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历史文化地域,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丰富文化内涵,有历史遗存的清江文庙、慈云寺、吴公祠、观音庵、清江大闸等。
另外,该区域周边不大的范围内紧密聚集了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四大教派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从淮安市文庙-慈云寺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情况出发,浅谈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几点体会。
3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北3.1内在价值与文化内涵图1 风貌区概况展示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1986年12月原淮安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新淮安市由原淮阴市(现清浦、清河两区)、淮安市(现楚州区)和淮阴县(现淮阴区)合并组成。
文庙—慈云寺街区位于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核心区内,是一块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街区,地处淮安市主城(原淮阴市)中心区东南部,北倚里运河,东、南、西侧均由城市主要道路——承德路环绕,滨河有轮埠路,区内有花街和牛行街等主要街巷,规划用地面积19.46hm2(图1)。
3.1 物质文化资源(1)传统文化资源。
主要包括传统儒学文化资源(文庙)、宗教文化资源(慈云寺)、传统氏族文化资源(吴公祠)、传统民俗资源(明泉浴室)及传统城市与名居建筑资源等。
(2)运河文化资源。
主要有里运河滨水岸线、设施(清江大闸、若飞桥)、环境与景观。
位于古运河航道上的清江大闸于1987年9月公布为原淮阴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3)古树名木。
街区内有两处古树名木,一处为凌霄,位于轮埠路中段;另一处为古银杏,位于观音巷中段,邻近文庙,均有上百年树龄,为淮安市挂牌古树名木。
3.2 非物质文化资源(1)传统人文资源——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指民俗民风、生活方式、礼仪、戏曲、地方手工艺、名人与艺术(书画、园艺等)。
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淮菜、庙会、十番、淮剧、跳判官、花跷扑蝶、博里农民画、小淮绣、蒲编与苇编等。
(2)传统中医学资源——个体中医门诊。
位于牛行街西段,租民房营业,由当地名中医孙石山、孙竹山主诊,口碑较好,就诊者甚多。
3. 3 周边环境资源风貌区南侧毗邻苏北最大的公园——楚秀园,北临里运河文化长廊滨水景观带,与若飞桥、御马头桥、中洲岛、基督教堂(老堂)、古清真寺、运河广场、美食街隔河相望,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人文景观丰富。
4 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4.1 街区现状问题分析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街区的发展一直徘徊于开发与保护之间。
导致引发了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以街区建设以开发为主导;例如花街住宅区、华新苑等新建居住区、淮阴市利民家化厂、清浦区政府大楼等建筑,不论其建筑体量、建筑风貌,还是其工业、办公的使用功能都对文庙——慈云寺街区的历史特色及空间景观造成了破坏。
二是一些单位长期占用文保建筑,大量临时建筑、违章搭建在此见缝插针,陆续形成棚房包围古建的现象,使该地区出现了衰退问题(表 1)。
表1:文庙—慈云寺街区衰退问题三种情况长期交织,形成现在文庙—慈云寺街区用地性质混杂干扰、建筑破旧、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挤不畅、历史特色消退、街区整体环境面临威胁的局面。
4.2 风貌区保护与发展的动因4.2.1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特色建设的需要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风貌破坏、历史断层等问题逐渐引起当地各界注意,本地的传统文化、历史特色日益受到了决策者的重视,文庙—慈云寺街区作为淮安主城区核心区块,是城市历史传统和地方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它的有效保护和适度发展能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
这些意识和观念上的转变给文庙—慈云寺街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
4.2.2 城市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向产业化的全方位发展,开拓地方文化为特点的城市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向纵深延伸的必由之路。
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形态与特色,对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城市中心区的传统街区地处商业发展的黄金地段,将成为第三产业集中地区和城市中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将构成文庙—慈云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4.2.3 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需要近年来城市间的综合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城市城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建设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淮安市建设苏北中心城市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4.2.4 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要求该地区的用地功能混乱、管网老化、基础设施缺乏、交通拥挤不畅,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街区内的传统居民区中许多居住建筑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已经相当破旧。
城市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5 传统街区整体风貌的建构与塑造的基本原则5.1 构筑内外交融的开放型的空间景观网络在风貌区中布置两条空间景观轴,一条为南北向沿文庙建筑轴线的文化轴,沿轴串通中洲岛、文庙、文庙广场以及楚秀园等景点;一条为东西向沿牛行街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历史轴,沿轴串通慈云寺广场、文庙广场、吴公祠民俗文化广场以及东部综合区,使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展示。
根据区内街巷与道路组织,布置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绿带,使北部里运河滨河绿带与南部楚秀园城市绿地向街区渗透,运用视廊、观景点、对景等手法,活跃风貌区内部景观,构筑环抱于周边开放空间之中、内外交融的开放型的景观与空间网络。
5.2 保持传统街巷与合院式建筑的空间肌理建筑风貌上强化小尺度的传统建筑特色,建筑以较小的尺度和体量展开(如临街建筑高度从一、二层过渡到三、四层),布局方式主要为院落式空间,组群式布局,形成合院式建筑的空间肌理。
特别做好各沿街及沿文物古迹和绿地广场的建筑平立面设计,做到进退有致、高低错落、空间尺度适宜且具优美的天际线。
发扬传统空间特色,改善原来混杂的面貌,以曲折的小尺度步行街作为街区内部交通流线[5]。
5.3 突出传统空间节点与标志性建筑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传统空间节点,如:文物古迹点、历史遗迹点、街道广场以及里运河沿岸的观景点等。
尤其突出展现慈云寺入口广场、文庙广场、吴公祠民俗文化广场、旅游及商业娱乐综合区广场,以及文庙西侧游园节点、古银杏园节点、凌霄古树节点等重要空间节点,这些空间节点的设计,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多彩(图2)。
规划将文庙大成殿、复建的慈云寺佛塔、清江浦楼等作为该地区和运河文化长廊中的标志性建筑。
5.4 建筑风格与色彩的控制街区内的建筑以地方明清建筑的形式为主,新建建筑与文物建筑在保持统一协调中求创新和变化[6]。
规划建筑的色彩以淡雅、朴素的灰色、青色、白色为主,其材料采用反映当地传统风貌的青砖、灰瓦及其他合适的材料,庭院与建筑的细部(屋面、檐口、门窗等)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力求创造新意。
5.5 建筑高度控制西部片区:在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内控制建筑不超过2层,文庙巷以西、以东30m及牛行街两侧15m的范围内,规划建筑层数不超出3层,建筑总高度不超出文庙的檐口高度。
中部片区:可开发地块的规划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
在清浦区政府办公大楼及华新苑周围,布置高度2-5层的商住建筑,以形成保留建筑与风貌区空间与视觉的过渡与协调。
东部片区:建筑层数不超过5层。
北图2 文庙-慈云寺地区空间节点示意图6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6.1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在现状基础上,调整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各项设施,并将各功能区通过景点、步行系统、绿化广场等开敞空间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三区一带”功能布局(图3)。
北图3 文庙-慈云寺地区功能分区(1)宗教、儒学文化保护与展示区。
位于街区西部,以文庙和慈云寺为核心,由文物核心保护区(文庙和慈云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构成。
文庙、慈云寺应以文物建筑的绝对保护和修复式保护为主。
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
建筑高度以一至两层为主,建筑风格与慈云寺、文庙等文物建筑协调,以地方明清建筑的形式为主。
区内可安排相关的旅游产品销售、文化市场(字画、工艺品)、地方戏剧院、书场茶馆、素食、风味小吃等功能设施。
(2)民俗文化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