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论十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文论十则
上海市复旦中学邓璐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能够大致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人修
养说”,以及郑板桥“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观点。
2、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在较深层次上解读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
增强审美体验。
3、培养和提升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在
广泛的联系中而不是孤立静止地去学习文论的基本。
说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文论著述的特点与代表性名家王国维及郑燮的观点。同时,本文价值在于,从观念与方法上,对学生自学深入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现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间接的借鉴意义。
因为课文由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与郑燮板桥题画三则组成。考虑到二者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决定将前者作为课堂师生详解讨论的内容,而后者设置成为课后实践操作练习。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形式更为多样;同时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能结合实例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
人修养说”,了解古典文论的解读方法。
难点:迁移学习,在学习王国维文论基础上,自主学习郑板桥文论三则,形成深层次解读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
说明
关于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应该有三层含义,其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其二、情景尚“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其三、“真情感”、“真景物”需要真切鲜明的表达。同时,境界从更小的范畴,又可以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大境界”与“小境界”等等。我们这里选取的文段,主要侧重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包括作者的感受、作者的表现角度来讨论作品境界的创造,并且还分析了关于作者本身的修养与其所创造的境界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而学会以下方法培养自身能力,是比较重要的。首先,将一些看似零散的语段进行理解、综合分析后,能够提炼出其观点;其次,是能够将所提炼出的观点,作为自己鉴赏作品的指导;其三,是将阅读文论的方法与能力进行同类阅读的迁移,这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教师也可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与一定共性的诗词作品,这组作品最好能契合课文所选取的文论十则。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对这组作品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在实践中初步感知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角度。再通过小组间成果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与不同的意见。最后结合课文所选的文论十则,赏析名家是如何进行文论创作的;通过对大家的文论著作的学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论的精要之处。这一教学思路中,更能给予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所选作品的精当与对课堂生成的掌控能力。
练习举隅——迁移能力训练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严(羽)《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
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王士禛)所谓‘神韵’,尤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为何标举“境界”就能“探其本”呢?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与严羽“兴趣”说和王士禛“神韵”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