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95f7c0e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3.png)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4d1b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9.png)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一、立春
•来历:古代将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分为四个时段,分
别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含义:立春标志着春天来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都会蓬勃生长。
二、雨水
•来历: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春雨滋润
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含义:雨水节气预示着春雨的临近,为农民的农耕
劳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三、惊蛰
•来历: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暖,昆虫开始醒来,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含义:惊蛰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大地开始复苏,一切都在蓬勃发展。
四、春分
•来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代表着昼夜平均,昼长夜短,大地生机勃勃。
•含义: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均的开始,万物开始生长,生机盎然。
五、清明
•来历: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气温逐渐
升高,人们开始扫墓祭祖。
•含义:清明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更多内容请继续查看完整文档。
【四季八节】24个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四季八节】24个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68f9d9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4.png)
【四季八节】24个节气的含义及来历春夏秋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季变迁的节气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从立春到大寒,共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象征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一年春天的开始,意味着大地苏醒和万物复苏。
寓意希望与新生。
雨水:形容冬天的寒气逐渐消散,雨水开始滋润大地。
也象征着希望和孕育。
惊蛰:意味着春雷初鸣,蛰伏的昆虫苏醒。
内涵着春雷能唤醒大地的力量。
春分:昼夜平分,是北半球的春天到来。
代表着春天的盛放和温暖。
清明: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季节交替的重要时刻。
人们缅怀祖先,寓意着生与死的交接。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雨水充足,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象征希望和丰收。
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开始,万物生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着繁荣和充实。
小满:农作物开始结实,成熟的气息愈发浓郁。
也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芒种:大麦成熟的时节,农作物开始收割和种植。
表达着麦子的含义。
夏至: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顶峰时刻。
炎热的夏天正式来临。
小暑:意味着酷暑开始,天气越发炎热。
也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人们开始细心护理自己的身体。
立秋:意味着夏天的结束,秋天的开始。
也是人们收获心愿的时刻。
处暑:是秋季酷暑的解除,意味着天气逐渐凉爽。
人们开始享受秋天的美好。
白露:天气转凉,秋意渐浓。
白露意味着田野上的露水开始凝聚。
秋分:昼夜再度平分,是秋天的分界点。
昼夜相等也象征了秋天的平衡与和谐。
寒露:秋天的时雨成露。
秋雨带来的凉意和湿润逐渐增加。
霜降:天气进一步转凉,开始出现霜冻的现象。
寓意着冬天即将来临。
立冬:意味着冬天正式开始,天气逐渐寒冷,万物进入休眠状态。
小雪:天气转冷,开始出现小雪,代表冬天的到来。
大雪: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雪覆盖了大地。
也是人们温暖家园的时刻。
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冬季的顶峰时刻。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81f7fb5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c.png)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古代中国人民从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贡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位置而确定的节气,也是古代农耕文明根据气候现象制定出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从而构成了二十四个节气。
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观察,更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节气中,立春意味着万物萌发,雨水则象征着春雨润物;而惊蛰则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分表明了昼夜平分,清明则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
而谷雨标志着农民开始播种农作物,春天的生机勃勃开始蔓延。
在夏节气中,立夏时节标志着夏天的开始,小满则是农作物成熟的时节,芒种则表明了人们开始动手种植五谷。
夏至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小暑、大暑则预示着酷暑将至。
在秋节气中,立秋时节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处暑则是炎热的最后阵容,白露则代表着已有露水降在植物叶片上。
秋分是白昼和黑夜平分的时刻,寒露及霜降则是秋天渐进的象征。
在冬节气中,立冬象征着最冷的开始,小雪、大雪分别是寒冬的到临。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间点,小寒、大寒标志着一年的结束与新年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可以追溯至远古。
在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以及气候的变化观测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便做出农事活动上的安排。
据考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周时期,而确定阳历后的二十四节气则是在战国到汉代逐步完善并形成体系。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在几千年的时间内逐渐形成的,历经不断总结,把重农耕文化贯穿其中。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4节气的来历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4节气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5b2837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b.png)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4节气的来历24节气的含义分别是: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24节气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意思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67480c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2.png)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24节气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帮助中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时间观念。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意味着寒潮减少,春意渐浓,大自然开始苏醒。
2. 雨水: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冰雪,偏向湿润。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濡养肝脏,防止肝火旺盛。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时候人体阳气逐渐上升,宜于调养阳气。
二、夏季节气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清热解毒,以及护肝防暑。
2. 小满:小满是表示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也是夏季的中期。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润燥,避免火气过旺。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高,阳气旺盛。
中医强调养心安神,防止热伤津液。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缓和,一年的收获时节。
中医强调要养阴防燥,以及调理肺气。
2. 白露: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出现。
中医提醒人们要养阴润燥,护肺养肾。
3.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更多。
中医强调要养阳保暖,调理脾胃。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医要求人们要养阴养肾,护肺润燥。
2. 小雪:小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出现。
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暖,养阴滋润。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潮频繁。
中医建议人们要保护阳气,养阴润燥。
总之,24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时间观念。
掌握24节气的含义和来历,对于中医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判断和应用24节气,中医人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
![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f8ea904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6.png)
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一年有24节气,24节气是什么?24节气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下面由小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含义,欢迎阅读!。
24节气的历史由来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公元前104年,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24节气名称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8d3fde30f61fb7360a4c65b8.png)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春分雨水««¥ 清聘穀胸秋分bl 、引仃乱GCJ rn.cr/Y;ari<|la(jjiD9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 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 半开始,又见 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 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 开始嘛。
后半的 春夏秋冬”配上两个 分”字,两个 至”字。
分 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 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 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 易误解为 到头了 ”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 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 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 至”字的本义的话, 至”是极的意思。
比 如我们说 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 是说太阳向北走到 ' 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 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 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8b89a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6.png)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中国传统节气是根据太阳周年运行的位置确定的,被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20世纪的传统农历素有24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
这些节气与农事活动、天气变化以及自然现象有关,成为了人们农事的参考。
节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天文学观察和农业文化。
古代的中国农民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结出了二十四个重要的节气。
这些节气代表着自然界运行的周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时刻。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详细描述和每个节气的意义:1. 立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正如其名,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2. 雨水:雨水是指开始有逐渐增多的降雨,预示着春季即将来临,丰水期的到来。
3.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始鸣,冰雪融化,冬眠的动物苏醒,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
4.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白昼逐渐延长,彩云飞舞,花木吐绿,代表着春季进入白昼增长的时期。
5. 清明:清明是表示冬去春来,大地清明,清明时节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光。
6. 谷雨:谷雨是指开始有了丰收的迹象,田间的谷类作物开始成熟,预示着春耕收获的到来。
7.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代表着进入夏天的第一个节气。
8. 小满:小满意味着作物成熟的开始,麦类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小满之后,降雨增多,有利于作物的成长。
9. 芒种:芒种是指麦类和禾本科作物的芒果开始出现,代表着农田开始收获。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即表示进入夏季的高温期。
11.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炎热时期的开始,气温升高较为明显。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期,气温高,天气炎热。
13. 立秋:立秋意味着夏季逐渐退去,天气开始凉爽,代表着秋天的开始。
14. 处暑:处暑是秋季即将到来,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如夏天那样酷热。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be5b1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3.png)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24个节气更是我们对四季变化的细致划分。
本文将介绍24节气的由来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春天即将到来,人们欢庆冬去春来的到来。
立春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二、雨水雨水节气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它预示着冰雪融化,雨水开始增多。
雨水对于春耕来说非常重要,它为大地带来滋润,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三、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雷始鸣的时候。
惊蛰意味着冬天的寒冷已经过去,大自然开始苏醒。
对于害虫的肃清和农业生产的提醒事极为重要。
四、春分春分是农历春天的四分之一,也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春分标志着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天气逐渐变暖。
人们会举办各种活动,如放风筝、踏青等。
清明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气中,人们会祭奠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很常见。
同时,清明也是春耕的重要时机。
六、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预示着喜雨即将临到。
对于农业来说,谷雨是春季播种的黄金期,也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
七、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时期,气温逐渐升高,各种植物也开始生长茁壮,人们可以感受到夏季的气息。
八、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它表示农作物的生长逐渐充实。
小满期间,农作物开始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农民们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确保农作物的安全生长。
九、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麦类作物成熟。
芒种时期,麦类作物开始迎来收获季节,而且夏季农作物的种植也逐渐进入高峰期。
十、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刻。
夏至表示着夏天的正式开始,此时阳气最旺盛,人们可食用各种时令水果,如西瓜、葡萄等。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它预示着进一步的炎热天气。
小暑时期,气温逐渐升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a782c57e21af45b207a88b.png)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那么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本文是24节气的每个节气由来,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7753d1e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4.png)
指导作物种植
• 二十四节气为作物种植提供了重 要的指导,不同的节气适合种植 不同的作物。
• 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选择 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进行种 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作物品 质。
二十四节气与文化传承
PART 08
。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提供时间指导
• 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准 确的时间指导,使农民能够按照 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确 保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 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大致相等,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节奏和 周期,有利于农民合理安排生产 计划。
反映气候特点
• 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每个节气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 特征和变化趋势。
丰富民俗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孕 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每个节气都有其 特定的文化习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期 间的庙会、元宵灯会,清明时节的扫墓 祭祖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 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民间习俗
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 、春卷等食物,寓意迎接新春的到来。
诗词创作灵感
• 二十四节气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许 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与节气紧密相关。
• 诗人通过描绘节气的景象和氛围,表达了对自 然的敬畏和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诗词中的节气文化
• 诗词中常常出现与节气相关的意象和比喻,如 春雨、夏荷、秋菊、冬雪等,这些意象不仅丰 富了诗词的表现力,也传递了节气文化的内涵 。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目录
• 二十四节气概述 • 春季节气 • 夏季节气 • 夏季到秋季的过渡节气 • 秋季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0d8030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4f.png)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那么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本文是24节气的每个节气由来,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8b94d3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a.png)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国有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时间节气系统,即24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来历,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开始。
这一天,太阳经过黄经315°,寓意春天开始,大地回春。
人们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饼”,寓意迎接新的开始。
雨水雨水是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降雨开始。
这一天,气温开始升高,降雨增多,为大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雨水节气也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春雷惊醒了冬眠中的昆虫。
这一天,是大自然万物苏醒的开始。
人们在惊蛰这一天还会吃“惊蛰汤”,象征新生命的开始。
春分春分是每年春季的中点,表示白昼和黑夜平分。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寓意昼夜平衡。
春分节气也代表着大地的生机勃发,春季正式到来。
清明节气在中国传统上是扫墓祭祀的时间,表示春季正式到来。
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哀思。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播种时节。
这一天,气温继续升高,降雨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节气也代表着大地开始丰收的希望。
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
这一天,太阳经过黄经45°,寓意夏天的开始,人们开始感受到初夏的气息。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麦类作物即将成熟。
这一天,大地万物繁盛,有小满之象。
人们在小满节气也会采摘露地的蔬菜和水果。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麦类开始成熟。
这一天,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芒种时节,农民们开始忙于收割麦类作物。
夏至夏至是每年夏季的中点,表示夏天最炎热的时期。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象征着日子变长,人们会庆祝丰收与幸福。
小暑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表示炎热天气正式开始。
这一天,气温继续升高,大地上的生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人们在小暑节气也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13f50b8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9.png)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b84d5a6148d7c1c708a14534.png)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73c8d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1.png)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二十四节气,又被称为农历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和地球公转的周期来划分的,具有明确的时令特点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周礼》中,已经存在了一些类似于节气的记载。
但真正将二十四个节气划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的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发现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并将其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便农民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农耕活动。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1.农事活动的指导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农业紧密相关,它们以太阳的行程为依据,标志着农作物的生长与变化。
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农事活动,例如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人们开始筹备土地、耕种作物;谷雨表示开始播种杂粮和收获油菜籽。
二十四节气为农民提供了精确的农事指导,使农民们能够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
2.天文知识的传承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天文运行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知识的积累和观测能力。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只能通过天象的观测与记录,推测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节气变化的观察,古代学者能够预测天气和季节的来临,并根据此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
3.节气文化的传承二十四节气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丰富的节气文化。
例如,在立春这一节气,人们会举行祈福活动,祈求一年的顺利和平安;冬至这一节气,人们会吃饺子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4.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传统习俗的执行,将农事活动与自然生态紧密结合。
这种以天文发生为依据的农事安排,遵循着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例如,在二十四节气中,人们将时间安排在春分节气的前后,进行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的活动,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4df5c5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c.png)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用来纪念和研究中国古代气候变化规律的重要时间点。
这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反映了不同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时节。
从立春到小寒,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寓意。
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节气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立春立春是表示春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中国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在立春这一天,昼夜平分,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开始犁地播种,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和希望。
雨水雨水节气,代表着冬天逐渐过去,春天的雨水开始出现。
这时大地开始解冻,春雨润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惊蛰惊蛰节气,表示虫类开始活动的时候。
在这个节气中,春雷响动,昆虫苏醒,万物生长,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春分春分节气,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预示着春天正式到来,是一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
清明清明节气,古时人们有扫墓祭祖的习俗,这个时候气候开始变暖,万物生长,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时候。
谷雨谷雨节气,表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个时候降雨增多,是收获时间的前奏,也代表了生命的轮回。
立夏立夏节气,表示夏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
夏天是大自然充满活力的季节,万物生长茂盛,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小满节气,表示夏天开始的第二个节气,代表麦类开始成熟,预示着夏天的炎热天气即将到来。
芒种芒种节气,表示夏天的第三个节气。
这个时候稻谷开始长穗,玉米开始结实,代表着农作物即将成熟。
夏至夏至节气,表示夏天的中期。
这个时节,日照时间最长,气温最高,是一个万物长势最盛的时候。
小暑小暑节气,表示夏天的第一个热天,气温开始升高。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季的酷热,需要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节气,表示夏天的第二个热天。
这个时候气温最高,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
这个时候气温开始降低,人们感受到初秋的凉爽。
处暑处暑节气,表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这个时候气温开始下降,人们感受到秋凉的气息,收获季节即将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
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
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
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
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
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
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
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
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大寒又一年二十四节气表立春: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