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心理语言认知基础

合集下载

语言学习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解析

语言学习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解析

语言学习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解析语言学习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领域。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在个人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的早期语言习得到成人的外语学习,语言与心理之间的密切联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

语言学习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婴儿出生之际,语言学习便开始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早期的语言输入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贡献显著。

研究发现,丰富且多样化的语言环境能显著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水平。

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来掌握语言,这一过程同时促进了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在互动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习了词汇和语法结构,也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情感表达。

心理学家提出,语言能力的发展与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皮亚杰的理论框架中,语言被视为认知发展的一个结果,而非单独的过程。

随着孩子在语言上的进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比如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同时,语言学习也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提升。

在社交互动中,儿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进入学龄期后,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和结构化。

学校教育不仅传授书面语和口语技能,也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发展。

通过写作和演讲练习,学生在组织思想、表达观点方面得到锻炼。

这一时期,孩子们的社交圈子扩大,语言成为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有助于他们在同伴中建立身份认同,提高自尊心。

同时,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也是情感调节的重要途径。

当进入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感愈加突显。

这个阶段,青少年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和创造性,他们往往会借助俚语、网络语言等形式来加强和同伴之间的联系。

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情感变化。

青少年借助语言表达内心的一些困惑与挣扎,同时探索自我的真实身份。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 语篇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 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 的研究。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 言的输出信息的。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 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 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当然, 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在语言感知条 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 “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语 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 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当然,语言感知研究最为重要的领域当属“言语感知模型”的研 究。
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 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 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 判明其是否有效。

2021年 汉语言文学:基础心理学试卷(一)

2021年 汉语言文学:基础心理学试卷(一)

2021年汉语言文学:基础心理学试卷(一)基础心理学第一部分:认知(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单选题] *A.感觉(正确答案)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单选题]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正确答案)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单选题]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正确答案)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单选题] *A.感觉对比(正确答案)B.感觉后效C.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单选题] *A.正后象B.负后象(正确答案)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单选题] *A.适应B.对比(正确答案)C.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单选题]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正确答案)8.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单选题] *A.适应B.对比C.联觉(正确答案)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单选题]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正确答案)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单选题] *A.选择性(正确答案)B.整体性C.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单选题] *A.选择性(正确答案)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国内外关于有效阅读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关于有效阅读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关于有效阅读研究现状及趋势作者:刘忠张秀萍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年第01期摘要:近几十年来,国外学者对阅读理论的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们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第一、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总的来说,阅读理论经历了线性加工理论、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等阶段。

关键词:有效阅读;图式理论;相互作用;阅读模式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1-0036-02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阅读理论的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们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第一、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20世纪中叶,受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阅读被看成是孤立于其它各种技能的独立活动。

学生依据一个固定的从部分到整体的线性加工过程:字母→单词→句子→意义。

这一阅读模式认为,读者只对语言形式作出消极的反应。

Goodman(1967)提出了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其研究成果可看作是心理语言学阅读理论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

单纯解码阅读模式不能反映实际阅读过程,因为它低估了读者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它不能说明读者如何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对读物预期,也不能解释已有的语言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另外,一些第二语言阅读专家(Widdowson,1978)则把阅读看成是积极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章(或作者)的交流过程。

在阅读中,读者根据文字不断提供的信息,联系自己既存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世界知识,对读物依次作出反应。

2.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意义,意义的获取并不依赖于某些孤立的具体词句,而取决于词句在上下文语篇中的使用意义。

Widdowson(1978)指出:“句子只有使用才具有价值。

”因此,阅读时,了解文章中的语言特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使用价值,这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

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

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

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如何被思维和认知过程所影响,以及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获取、处理和组织信息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

认知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知觉、注意、记忆、理解、推理、解决问题等。

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揭示语言的运作方式,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探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产物。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表达和交流想法、情感和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贯穿了我们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记忆、决策、推理等。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思考、表达和理解世界,从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处理过程。

认知过程涉及到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通过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获取语言知识、理解语言信息、产生语言表达。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认知语言学还研究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还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构建概念、理解抽象概念、解决问题、进行推理和思考。

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语法结构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认知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心智活动,还包括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传递文化价值观念、观点和传统。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研究语言现象时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只有深入理解文化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到个体的思维活动、语言知识获取和处理过程以及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语言心理学与语言认知研究

语言心理学与语言认知研究

语言心理学与语言认知研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表达与沟通工具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以及构建人际关系。

语言心理学和语言认知研究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探讨了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记忆和理解能力。

首先,语言心理学研究了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这会对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某些语言可能更强调时间的顺序,而另一些语言则更注重事件的发生,这将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组织思维。

此外,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会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研究发现,某些语言中存在多种表达方式,这使得说话者在面对同一情境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思维策略,从而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

其次,语言认知研究探讨了语言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认知过程是指人类对信息的处理、获取和理解能力。

语言在认知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例如,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语言有助于我们将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

实验证明,通过书写和朗读等语言活动,能够加强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语言还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向,帮助我们构建准确和连贯的逻辑。

语言心理学与语言认知研究之间相互关联,旨在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为语言认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通过探索语言表达和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并研究如何通过语言对思维进行干预。

另一方面,语言认知研究为语言心理学提供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深化对语言心理学的认识。

此外,语言心理学和语言认知研究还涉及到词汇理解、语义知觉和句法分析等领域。

词汇理解是指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在面对词义歧义时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理解。

语义知觉研究探究了人类如何理解和识别语言中的意义。

最后,句法分析研究揭示了人们是如何理解和构建句子结构的。

阅读的理论阐释

阅读的理论阐释

二、阅读的理论阐释1阅读理论研究尽管已有百年历史,但真正科学正规的研究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及脑科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对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下面我们对几个阅读理论模式作简要介绍。

(一)“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approach)传统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对语言符号的刺激作出反应,从语言的较小单位开始(字、词)一直到更大的语言单位(句子段落篇章),逐一加以辨认并获得意义的过程。

这种阅读模式以为阅读就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解码过程,以为读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就自然会读。

这种阅读模式主要依赖于书面文字符号提供的实际材料,以文章本身为主,所以有人又叫它“以文章为基础”的模式。

虽然这种描写似乎符合人们对阅读理解通常的、直观的认识,但它并没有揭示这一认识过程的本质。

直到上世纪60年代,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阅读基本上仍被主要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

Caroll(1964)曾对当时的阅读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

”然而,Esey(1973)和Saville、Troike(1973)认为,单纯解码阅读模式不能反映实际阅读过程,因为在这一阅读模式中,读者只对语言形式作出反应,忽视上下文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不能说明读者如何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对读物预期,也不能解释已有的语言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显然,用这种阅读理论指导教学,不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approach)•20世纪六、七十年代,Goodman和Smith率先用心理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了母语阅读过程,在研究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Goodman(1967)提出“阅读是一个选择过程。

它基于读者的期待,部分地利用从视觉输入中选择出来地可得到地最小量地语言线索。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心灵的重要途径。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是为其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1、认知发展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

阅读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字信息,帮助他们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促进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2、语言发展理论语言学家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建构的过程。

阅读可以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丰富他们的语言储备,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阅读心理学理论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环节。

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指导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和记忆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

二、实践探索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和家庭都应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阅读环境。

在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图书角,摆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类书籍;在班级,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喜爱的图书。

家庭中,家长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的阅读角落,定期陪伴孩子阅读。

2、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绘本;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推荐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指导阅读方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

首先,要教导他们如何选择合适的书籍,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其次,要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如何快速浏览、如何精读、如何做读书笔记等。

同时,要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专业课阅读の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张庆宗

专业课阅读の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张庆宗

第一部分:外语学习心理学1、学习与语言学习2、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3、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第一章:学习与语言学习第一节:学习的定义与分类一、学习的定义: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

-----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与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张庆宗)。

二、学习的特征:1、由经验引起;2、变化持久;3、变化与本能、疲劳、药物等无关;4、动物也有学习能力。

三、学习的分类1、Gagne的分类:(按照学习的结果分类)智慧技能的学习: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又称过程知识,解决怎么做。

定向与学习者的外部环境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就是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

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给予有意义的知识。

就是信息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结合在一起。

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的能力。

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动作技能的学习;显著特点就是只有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变得精确与连贯。

态度的学习:长期性。

2、Bloom的分类(学习结果)认知: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估-组织-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动作技能3、Ausubel的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1、联结主义理论(Thorndike):关键词:试误学习过程Trial-and-error learning; 迷箱实验;三条学习定律,即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式练习律:刺激-反应联结得到的练习越多联结越强,通过奖励效果律:就是否就是满意的结果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Pavlov)举例:无条件刺激(肉)---无条件反应(口水)-----中性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反应(口水)基本内容:一个原来时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向结合,而就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作者:蔡曙山来源:《科学中国人》2016年第02期作者简介:蔡曙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专家;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教授,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图1是众所周知的认知科学的学科结构图,展示的是认知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关系,却未能很好地说明人们头脑里的认知过程和结构,也不能说明认知过程、科学对象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人类心智和认知的对象、人类认知的过程和结构,从而更加合理地解释人们头脑里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科学的各种对象的关系,并对认知科学日益发展的交叉综合学科做出解释。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我们将人类认知从初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级:神经层级的认知、心理层级的认知、语言层级的认知、思维层级的认知、文化层级的认知,简称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

迄今为止,人类认知只能而且必需被包含在这五个层级之中。

前两个层级的认知即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称为“低阶认知”(lower-order cognition),后三个层级的认知是人类所特有的,称为“高阶认知”(higher-order cognition)。

五个层级的认知形成一个序列: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文化认知,也可以将他们纵向排列如下图。

在这个序列中,低层级的认知是高层级认知的基础,高层级的认知向下包含并影响低层级的认知。

由上图可以看出:(1)人类认知涵盖所有五个层级,包括高阶认知和低阶认知。

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到文化认知的发展,是动物和人类心智和认知的进化方向的体现(图3);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的存在,是心智和认知进化各阶段能力的遗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的能力。

2.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3.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4.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5.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6.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

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7.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

这种假说称为临界期假说。

9.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

10. 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时,文化接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观光期、挫折期、逐渐适应期、接受或完全复原期。

三、解释术语(每小题2分,共8分)1.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2.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的评价。

评估分两种:一种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目的是为了得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一种是总体性评估,目的是为了评价整个教学计划的价值。

3. “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是内在主义(或心灵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时提出来的,这种假说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4.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属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或个体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评Goodman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

评Goodman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

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9卷 1998年第1期 (总第74期)评Goodm an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洪 流 吴桂霞 (华东冶金学院) 从70年代开始,在英语教学中最为普遍的阅读观就是所谓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阅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Goodm an,1967),即读者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知识出发,依文字层层向下推进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假设、验证,以求获得意义。

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Goodm an和Sm ith的阅读理论。

他们的阅读理论不仅对母语阅读,也对英语阅读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外语阅读研究中资料引用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有60%是引用他们的观点(B ernhardt, 1991)。

B ernhardt说,就第二语言阅读研究来说,其它模式几乎是不存在的。

Goodm an 也认为,自上而下是阅读的“共同过程”,并提出了“阅读共性假设”:这一模式“虽然是通过研究英语阅读而建立起来的,但它一定也适用于任何语言和文字的阅读。

”(Goodm an, 1975 1988)本文将着重讨论Goodm an的心理语言阅读理论,并谈谈改进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心理语言阅读理论介绍Goodm an(1970)把关于阅读的心理学观点归纳为:“阅读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

它包含在阅读者预测的基础上,部分利用从感知输入中选出的最少语言提示。

在处理这种部分信息的过程中,提出的初步论断随着阅读的进展而被证实、否决或改进。

”这一观点构成了Goodm an心理语言阅读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Goodm an的阅读模式中,阅读是从读者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开始的。

读者赖以预测的基础是他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文章话题的知识和有关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知识,而不是印刷符号。

读者的预测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理解的成败。

换句话说,读者对与所阅读文章主题有关的背景知识掌握的多少对读者的预测能力和准确、细致地感知和辨认印刷符号的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近年来,在国际儿童语言界影响至深的全语言教育思潮下,阅读教育的改革在我国幼教界引起普遍关注,早期阅读逐渐成了幼教界高度重视的新课题。

我国教育部所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把幼儿前阅读的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记和文字符号感兴趣,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这表明教育部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提倡和重视,同时也清楚的告诉我们,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从概念到具体的教学内容等,都不是识字和写字教学可以代替的。

因此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面临教师观念的改变,对早期阅读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2、南京师范大学周兢教授指出: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

人的阅读能力决定了他的学业成就,同时也是这个人未来获得成功的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阅读能力是在 3——8 岁期间形成的,家长教师要切实把握好这个发展幼儿阅读能力的时机,帮助他们奠定基本阅读能力,即自主阅读的意识和技能。

3、最近几年,我国幼教早期阅读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层面出现了比较混乱的认识,不少人把“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等同起来,识字课本和识字读物满天飞,幼儿园教师及家长中存在不少困惑,这些对于《纲要》的贯彻落实是不利的,要从最根本的问题上进行梳理。

但不可否认,现在早期阅读的一些相关研究对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我们确立了“幼儿园早期阅读能力实践的研究”二、核心概念界定(一)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儿童从低幼读物(图画书或图夹文图画书)中获取信息,理解读物内容的过程,是学前儿童学习接触书面语言的行为表现与行为能力,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读写准备。

(二)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是指学前儿童通过图画书(或图夹文图画书)的阅读或成人生动形象的朗读,学习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并获得前阅读、前书写和前识字的经验,达到语言、思维和想象个性等协同发展的过程。

语言中的刻板印象及其认知基础

语言中的刻板印象及其认知基础

语言中的刻板印象及其认知基础目录一、内容概览 (1)二、语言中的刻板印象概述 (1)三、刻板印象的认知基础 (2)(一)认知心理学视角 (3)(二)社会认知视角 (5)四、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 (6)(一)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7)(二)群体与社会环境的构建作用分析 (9)五、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后果分析 (10)(一)正面影响分析 (11)(二)负面影响及其后果探讨 (13)六、语言中的刻板印象的解构与消解策略 (13)(一)解构刻板印象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15)(二)消解刻板印象的策略与措施探讨 (16)七、实证研究分析 (17)八、结论与展望 (18)一、内容概览语言中的刻板印象是指那些广泛存在于社会语言中的,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简化、固定化的看法和评价。

这些刻板印象往往基于过去的经验、文化传统或偏见,并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刻板印象的认知基础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偏见和思维定势,人类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受到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先前的经验和信念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形成对某一群体的固定看法。

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也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影响,使得我们对某些群体或个体持有特定的看法和期望。

刻板印象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歧视、偏见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在性别、种族、职业等领域,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歧视行为的发生,阻碍了某些群体的平等参与和发展机会。

理解和认识语言中的刻板印象及其认知基础,对于我们打破偏见、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中的刻板印象概述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其中也涵盖了语言领域。

语言中的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特定群体、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过度简化、固定化的认知与判断。

这种认知基础往往并非基于真实、全面的信息,而是基于个人经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的预设观念。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无意中透露出自己的刻板印象。

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过度使用或误用来描述某一群体,从而形成对该群体的固定认知。

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二语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母语之外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语学习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对于那些想开展国际贸易或在外企工作的人来说。

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不仅需要面对语言本身的挑战,还需要面对一系列的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一、心理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1. 学习者的焦虑焦虑是学习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学习者往往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

这种焦虑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甚至产生胃痛、头痛等生理反应。

如何克服焦虑?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克服焦虑:(1) 认真计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2)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听力等多种途径尽可能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3)及时询问老师、同学或专家,向他们请教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避免留下更多的疑虑而使焦虑加重。

(4) 采用深呼吸等方法进行放松。

2. 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他们的语言学习,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很大,如在不同国家,礼仪、常规、礼貌等都会有所不同。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者很容易理解不了目标语中不同的用法。

例如,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虽然是用英语表达,但个别单词、短语、用法存在不同,如果不懂差别,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一句话或单词的意思。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学习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1) 了解目标语言和本国语言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语境之间的相似性和反差性,尤其是在实际语境中,例如旅游、商务谈判和文化交流中。

(2) 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了解本国和目标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加交流的机会和方式。

(3)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不同用法。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一、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究人类语言认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其独特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体验哲学强调人类认知与身体、心智及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认知工具,而非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抽象符号系统。

在体验哲学的框架下,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与认知、感知、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在塑造和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分析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和研究实践的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1. 简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背景深深植根于人类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持续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崛起,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不再将语言视为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进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语言教学、语言障碍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则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深化了我们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在实践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2. 阐述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意义体验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坚实的哲学基础。

英语阅读的认知心理学解读

英语阅读的认知心理学解读

习, 把语 言学习的过程看作是 以认知科 学为出发点 , 研究 语言的形式 、 意义 与规律 的过程 。阅读 是语 言学 习 的重 要形式 , 是习得词 汇和句 式 的主要 途径 之一 。人 们在 阅 读时 , 感知的是作为信息载体 的字 、 词、 句, 而 追求 的却 是
字 里 行 间 的 内在 意义 。 因此 , 根 据 认 知 心 理 学 的理 论 , 语
第 l 3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J I XI UNI VE RS I T Y
V0 1 . 1 3 N o . 3 Ma r . 2 01 3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3 ) 0 3— 0 1 0 3— 2
将语言信息 和文 化信 息转入大脑的存储 系统 , 为 口语 、 翻 译和写作等信 息输 出活动提供强大的信息 源。根据认知 心理学 的观 点 , 阅读是通过视觉器官感 知文字 符号 , 并将 感知 中产生 的视觉信息 输入 到大 脑 , 经 过整 体意 义 的解 码和整理获得对 文字在特定语境 中所表达语 言意义 的过 程 。所 以阅读 的认 知心 理过 程可 以解构 为 三个 阶段 : 感 知文字符号 阶段 、 解码 视觉 信息 阶段 以及理 解语 码意 义 阶段 。 1 .感知文字符 号阶段。 阅读语篇 是由若 干文字 符号 串联起 来 的意 义载体 , 它是 以传达一 定 的知识 信 息 为主 要 目的的直 观视 觉 符 号 。从 文 体 上 区 分 , 阅读 语 篇 可 以分 为 记 叙 文 、 说 明 文 和 议论文 ; 从涉及的题材 内容上 区分 , 阅读语篇 可 以是科 技 类、 经济类 、 文化类 等 。所 以 阅读 首先便 是感 知 , 感知 是 理解过 程的起始 阶段。读者 通过 直观 的视觉 感应 , 对 语 篇 的文体 、 题材 、 长度、 难度等 形成 判断 。如果语 篇涉 及 的内容 是读 者所熟悉 的或是 读者 的亲 身经历 , 他 可 以在 句 子的平面上直感其意义 , 并且 在阅读时做 到一 目十行 ; 然 而如果语篇 中有大量 读者 不熟 悉 的词汇 或表 达 , 读 者 便会对 语篇难度留下 一个先 人 为主 的印象 , 甚 至 产 生 一 种畏惧 和抗 拒感 , 进而 影 响对 语篇 的理 解 。感 知过程 具 有 整体性 , 虽然 阅读材 料由若干个段落组成 , 每个段 落都 有 不同的主 旨与特征 , 然 而感 知不 是对 于阅读 材料 中具 体 细节的把握 , 而是语 篇整 体在人 脑 中形成 的反 映 。文 字 是语 言的物质外壳 , 是代 表一定意义 内涵 的符号 , 对文 字符号的感知是理解 的基 础 , 为下 一 阶段 的信 息解 码奠 定了基础 。 2 .解码视觉信息 阶段 。 认知心理学认 为 , 阅读是 作者 与读 者之 间不 断相互 作用的过程 , 作者通过编码将信息输入 到阅读材料 中 , 而 读者要理解作者 的表达 , 就需 要推 理并 解码 通过感 知获 得的视觉 信息 。语 言符 号通 过感 知 进入 读 者 的视 觉器 官, 而这 些符 号的真正含义并不在符号 本身 , 而 是在于读 者在特定语境 中对这些符 号的解 读。作为一种 特殊 的交 际过程 , 作 者会在阅读材料 中留下诸 多暗示 , 确 保读者 可 以借 助语 境将 信 息解 码 , 并最 终 理解作 者 的 真正意 图。 认知语言学研究认 为 , 需要 解码 的意 义按其 深浅 程度可 以分为三个层 次 : 字面意义 、 内涵意义及语 境意义 。第 一 个层次 的字 面意义 只需 读者依据语言符号解读 单词 的常 用意义和句式 的语 法构 造 , 其 意义 的解 读 只停 留在文 字 表面 , 并 不一定就 是作者 要表 达 的真实 意义 。内涵意 义

阅读心理学论文

阅读心理学论文
在语言理解时,读者借助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中未表达出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目的。图式的变量约束作用使人们在认知和理解外界事物时,思维被限定在一定方向和范围内,由图式提供总体框架为有效推理出。缺省值”提供帮助。表现在阅读理解上,就是迅速准确理解语言材料。
4、从图式理论看阅读理解中的困难
内容图式指对文章标题和主题的熟悉度,又称主题图式(Wallace 1992)。根据文章内容或主题,图式知识就可建立起来。对主题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内容图式的激活与否在理解中至关重要。作者想当然认为读者与其享有某些内容图式,若读者缺少,理解就会遇到困难。
大量研究表明内容图式在外语阅读理解具有重要作用,Johnson(1982)认为读者更容易忆起一篇主题熟悉的文章。语言图示涉及词法、句法、修辞等知识;内容图示则包括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知识。语言对阅读理解固然重要,但一些看似简单却无法从字面上理解的语言“疙瘩”,则要靠文化背景知识来解开,因为词意离不开特定文化环境。缺少这些知识就会出现认识单词却无法理解文章整体或深层意思的现象。因此对语篇信息的摄取依赖于人们已有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与语篇有关的社会背景。
B:Well,the postman has been already.(Brown&Yule,1984)
如果读者没有激活适当的图式,就不会明白B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但一旦读者了解到了邮差每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经过,就会明白B的回答是以邮差的经过来暗示一个大概的时间。
3、3 图式在阅读理解中的补充作用
了解了图式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那么阅读理解中所遇到的困难又是什么导致的呢?
4、1图式缺失
图示空缺是指读者大脑中没有与文章相应的图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读者专业以外的技术文章或者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时。此时,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于该文章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不可能了解文章的内容。

语言、使用与认知

语言、使用与认知

通过对《语言、使用与认知》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书内容丰富、 结构清晰,涵盖了语言、使用和认知的多个方面。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 深入了解语言、使用和认知的内在和相互作用,提升自己在语言学、认知心理 学等领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语言、使用与认知》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琼·拜比还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语言、使用和认知之间的紧 密关系。这让我更加明白,语言学研究并非只是纯粹的理论探讨,而是需要紧 密结合实际,通过实证的方法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语言学知识,还对自己的认知过 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开始更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试图从中 发现语言的魅力和奥秘。我也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 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语言、使用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摘录一:“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媒介。我们通过语言 来定义事物,构建概念,形成知识。语言的结构和用法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方式和认知过程。”这段话强调了语言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醒我们不 可忽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摘录二:“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一个模仿和记忆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认 知活动。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是在模仿成人的语言,更是在通过语 言来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认知。”这段话揭示了语言习得的本质,即一种创造 性的认知过程,而非简单的模仿。
摘录三:“语言中的隐喻和比喻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 重要手段。它们帮助我们建立概念之间的,扩展思维的边界,深化对世界的理 解。”这段话强调了隐喻和比喻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醒我们要善于运 用这些修辞手法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阅读的心理语言认知基础本章学习目标1. 了解了背景图式及深层语义及表层语义理论与英语阅读学习的关系2. 了解了元认知策略及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阅读学习的关系3. 了解了自我效能及隐喻与意象图示理论与英语阅读学习的关系本章概述英语教学中一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而提高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其它方面的综合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背景图式理论、认知图式理论等指导阅读教学,本章引用了背景图式理论、深层语义与表层语义理论、元认知策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我效能理论、隐喻与意象图示理论等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阅读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并且阐释了这些理论与听力学习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学习者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理论调查问卷同学们,为了了解你们的阅读能力,请参与本次调查。

你的回答只反映你对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或做法,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谢谢合作!问卷共有20个描述,每个描述有四个选项供选择。

四个选项分别代表四个分值,1等于1分,2等于2分,依次类推。

请认真阅读每一个描述,选择与你的认识或情况最接近的一个选项,将对应的数字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完全同意(或完全符合)2=部分同意(或部分符合)3=不太同意(或不太符合)4=完全不同意(或完全不符合)1.你学习英语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在将来工作中有用。

()2.你学习英语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出国或者在国外生活中有用。

()3.出色的英语阅读技巧使你感到很有成就感。

()4.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某方面需要提高。

()5.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能够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6.你知道用不同的技巧去改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7.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进行反思,适时地予以调整。

()8.遇到困难不完全依赖老师,而是在老师的辅助下,主动解决问题。

()9.在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时,可以适当鼓励自己或奖励自己。

()10.得到老师的夸奖后,对未来的学习信心大增。

()11.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你的同学成绩比你好,你会全力追赶。

()12.可以有目的的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

()13.能够正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

()14.学习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影响很小。

()15.能够有意识的寻找合适的学习伙伴,与之共同进步。

()16.在学习的某个阶段之后,能够对自己近期的学习进行总结。

()17.熟悉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18.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可以有意识地去涉猎其他相关知识。

()19.能够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改进自身的学习。

()20.通过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学习兴趣,而不是停滞不前,骄傲自满。

()一、背景图式1.Gough的信息加工模式(Bottom-up Reading Model)Gough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起源于传统的语义学,属于传统的阅读理解理论,源于19世纪中叶。

模式蕴含一个基本假设,即阅读从字词解码开始,直到获取意义,因此它又被叫做自下而上模式。

“下”与“上”可理解为“语篇”和“读者”。

Gough根据其实验研究将阅读过程描述成一系列独立而又连贯的阅读步骤:字母—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

“自下而上”模式强调信息从低级向高级转换,并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每一层面上的加工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从左向右对字母—词—句子—语篇(阅读材料)有组织的、有层次性的自下而上的理解过程,也就是从部分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外部到内部的过程;阅读是逐步精确的过程,是详细的、循序渐进的感知和辨认过程,即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是一个从识辨最低的语言单位字、词开始到最高的语言单位篇章为止构建意义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关键,如果读者想要完全理解篇章的意义,就必须掌握篇章里的每一个单词。

所以人们又把这种模式称为基于篇章的(text-based)模式。

此模式对外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似乎安排了这样的结构:字词—句子—语篇。

在其影响下,传统外语教学把重点放在字、词、句这样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线性信息处理过程上,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此模式强调阅读理解仅仅是从低层向高层过渡的单向信息处理过程,是从语篇(阅读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即语篇是信息的源泉。

它重视字、词、句的线性理解层面,忽视读者可能会从语篇以外(诸如读者已有的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等情况。

虽然语篇以层次结构的形式把信息呈现给读者,但读者可以直接在任何水平上提取并平等加工已有的知识,以补充或预测来自语篇的信息流。

读者在阅读语篇的字、词、句时并不等于孤立地对这些成份进行加工,每个层次的信息处理都会受到高层或低层水平信息的影响:字母在词中要比孤立出现时更易知觉;词在有意义的句子或故事中要比单独出现时容易识别;不管句子句法复杂程度如何,深层语义关系贯通一致的句子要比语义关系混乱的句子容易整合。

显然,自下而上模式不能说明这些现象,也不能解释整个阅读过程。

它把低层次过程与高层次过程截然分开,忽视读者对阅读过程的高层次知识的反作用,若读者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阅读的低级阶段,理解的效率和速度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静态的线性阅读模式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它只反映了人们逐字逐句的阅读过程,而忽略了人们采取其它阅读策略时的情景。

针对自下而上模式的缺陷,Smith和Goodman 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阅读模式。

2.Goodman的心理语言模式(Top-down Reading Model)心理语言模式所持的观点正好与自下而上模式相反,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主要在K. S. Good-man,H. K. Smith等人所提出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

此理论认为读者不以完全有序的方式对语篇进行解码,而是带着在阅读前或阅读中发展的意义期望对语篇进行信息处理、构建意义。

Goodman(1967)认为,把阅读看作是对一系列的词的知觉,那是把阅读过程过分简单化了,是一种错误的理念。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依靠读者先前记忆里所具有的句法和语义学知识进行阅读的心理语言模式,又叫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

他将阅读过程分成4个步骤:预测、选验、证实、修正。

这种模式强调读者记忆里已有知识所起的作用,认为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领会文字信息,而是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在猜测、验证、修改、继续推断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完成的,Goodman将这个过程喻为“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利用客观世界知识、语篇文体知识、文中语言冗余现象(redundancy)或其它一些有关语言结构、语言使用的知识等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再利用语篇中的各种语言线索取样和综合分析,最后证实假设。

语篇阅读结束时,读者感到预测得到证实,即说明达到了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完成了阅读。

Goodman的猜测游戏涉及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属整体阅读法。

并认为,认知系统极大地依赖于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社会经历,发挥其作用将有利于对语篇的理解。

Smith与Goodman的观点相同,他也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坚决反对语音先于意义的说法,认为先有意义才有声音。

H. K. Smith认为,理解始于识别单个词之前,读者可能在注视下几个词之前就能读出。

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知识越多,理解的效果就越好,对字词所对应的特定信息的依赖就越少。

他概括了阅读的四个基本特点:目的性、选择性、理解性和预测性。

根据他们的观点,将阅读过程描述为一个从高到低的线性过程,即:已有知识—选择项—意义—语音。

心理语言模式帮助人们进一步的认识阅读行为,对阅读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人甚至称之为“自上而下”的革命。

但是,它过分夸大了背景知识的作用,忽视了识别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快速而准确的低级技巧的重要性,走向了与自下而上模式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3.交互式模式(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上述两种模式通常被认为是线性的,信息处理需要经过几个非交互式的阶段。

每个阶段独立工作然后把处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阶段。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高端信息无法影响低端信息处理(Samuel & Kamil,1998:27)。

Rumelhart认为,阅读过程受到5种知识的制约:词汇、正字法、句法、语义和语境。

这些知识从高端影响我们对篇章的处理和最终的解释。

在阅读过程中,在各种水平上同时产生的各种假设共同构造对于进入的字母串的解释,信息中心是各种信息的交汇处。

阅读过程不仅仅是从篇章中提取信息,而且是阅读行为激活读者所使用的一系列知识,这种知识又反过来受到来自篇章的新知识的纯化与扩展。

阅读被看作是读者和篇章的对话。

和心理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对感知加工,即对不同层次的形式特征的快速、准确的识别赋予了更大的重要性。

支持交互模式的许多证据表明,阅读能力较差的人只不过是还没有获得自动化的解码技巧(Stanovich,1980)。

因而,不得不在语境猜测上花费更多的加工时间,而心理模式却认为他们缺乏这种猜测能力。

对于流利的读者而言,他们不必降低速度对语境进行猜测,因为他们的语境解释技巧不至于造成加工能力的过载。

显然,交互模式的理论能够对阅读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加以解释,而用信息加工和心理模式来解释则是有困难的。

在80年代,Rumelhart又对他的模式从平行加工的角度作了新的解释,从而在阅读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中引发了大量的引人注目的探讨和研究,其中Stanovich 的交互补偿模式就是在Rumelhart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心观点是“任何层次的步骤都可以对其它任何层次的缺陷加以补偿”(Samuel & Kamil,1998:32)。

之所以说它是交互式的,是因为在任何阶段,不管在系统中处于哪个位置都可以和其它任何阶段沟通;之所以说它是补偿式的,是因为它认为任何读者在某种、尤其是更常用的知识源暂时较弱的情况下,都可以依赖比较发达的知识源(Samuel & Kamil,1998:32)。

交互模式得到了许多阅读研究者的赞同。

Weber评论说,交互模式“旨在具有更好的包容性、严密性和条理性,强调了篇章的文字显现,不同层次的语言知识和过程以及各种认知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Stanovich(1980),Ulijn(1980),PerFetti(1985)和Waltz(1985)等都对这种模式表示了相似的观点。

(姚喜明, 2004:72-75)4.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70年代后期将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大脑贮存知识的方式的图式理论引入到阅读理论研究中。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的最有效的模式就是交互式模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