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相关知识

等速肌力相关知识
等速肌力相关知识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

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肌力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有徒手肌力测定法、等张收缩测定法及等长收缩测定法,但这些测定方法均有不足之处。等速肌力测定是在肢体被动地进行等速运动时,通过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该法既客观准确,又简便易行,且安全可靠。

人体本身无法产生等速运动,须将肢体固定于仪器的杠杆,当其自主运动时,仪器的限速装置则会根据肢体力量的大小,随时调节杠杆对肢体的阻力,以保持肢体的运动速度维持在一定恒定值。因此,肢体力量越大,杠杆的阻力就越大,则肌肉的负荷越强;反之亦然。此时,如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则可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70年代出现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它由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座椅及附件组成;可测试力矩、最佳用力角度、肌肉做功量等多种参数,能全面反映肌力、肌肉爆发力、耐力以及关节活动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情况。此方法准确可靠,并能提供等速向心、离心、被动等各种运动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运动功能评定和训练装置。可广泛适用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

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目前某些大医院和康复机构,以及体委已配置。最多应用的仪器型号有Cybex、BIODEX、KIN-COM及LIDO,经营公司为香港科体健康及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和香港启康国际医学仪器有限公司。

1 基本概念

1.1肌力检查及意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是肌肉生理活动的一个机能指标,难以量化。肌肉检查(muscle strength test)是在受试者主支运动时,通过测定相关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力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低下的程度与范围;发现导致肌力下降的原因;为制订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定期检查神经肌肉病损的恢复程度和速度,以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因此,肌力检查有助于诊断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病损,尤其对评定周围神经病损所致的肌力低下十分重要,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都很常用。但是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均不能完全解决肌力的量化评定(quantification of muscle strength)问题,人们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既客观又简便的方法。

七十年代,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面世,宣告了一种理想的肌力检查方法-等速肌力测试(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est) 的发现[1-2]。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10]。

1.2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与等速运动

肌力检查时,肌肉的运动有着不同的收缩方式,即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肌肉长度改变并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而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不变,张力增加,不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

等速运动(isokinetics)的概念是1967年美国的工程师Perrine和Hislop首先提出的[3],它是指某一肢体在其关节固定的情况下,环绕关节运动,而整个运动过程中肢体速度保持不变的去运动方式,又叫“恒定速度运动”(constant velocity training)[4]。实际上,等速运动时,其肌肉收缩是一种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相混合的方式。

1.3等速运动测试肌力的基本原则

等速肌力测试是在肢体进行等速运动时,测定肌肉的肌力等参数,来判断相关的肌肉、关节等的运动功能的方法。

机体自身不能产生等速运动,必须依靠专门的仪器,其中常用的就是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等速运动的实施需要将肢体固定在仪器的杠杆上,让肢体带动杠杆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往复运动。在此过程中,仪器对肢体的阻力随肌力的变化而变化,二者成正比改变,使肢体的运动始终保持在某一相同的速度上,故又有人将等速运动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accommodating resistance training)[6]。

当肢体主动运动时,欲保持其速度不变,则肌力强时,杠杆的阻力大,从而,肌肉负荷大,肌张力高,力矩(肢体绕关节转动时,肢体的力量与用力点到关节垂直距离的乘积)输出增加;反之,当肌力弱时,杠杆的阻力随之减小,肌肉负荷亦降低,肌张力低,力矩输出减少。因此,当肢体被限制在不同的速度下进行等速运动时,测定力矩等参数,可判定肢体肌肉的功能状况。

由于仪器对肢体产生的阻力,即肌肉负荷,是根据受试者的肌力随时调节的,肌力和阻力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因此无论怎样也不会超过肌肉本身的负荷极限,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肌肉在关节活动的各个角度都可以达到最大收缩程度[5],另一方面又不至于造成过度损伤。例如,在疲劳、疼痛、损伤等情况下,由于肌力降低,肌肉负荷量会随之减少,所以不会造成或加重肌肉的损伤。

1.4常用肌力检查法与等速肌力

测试

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主要有行手肌力检查法、等长肌力检查法、等张肌力检查法等。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徒手肌力检查法(manual muscle test, MMT),它是Lovett和Martin于1916年提出的,在以后的实践中有所修改,至今仍广泛使用。MMT是根据肌肉收缩时能产生的可见收缩、关节活动、抵抗重力及抵抗外加阻力的不同情况,将肌肉力量由弱到强分为6极,即0-5级。肌肉无收缩能力为最低级(0级),肌肉收缩可抵抗为高级(5级)。

MMT简便易行,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因此很受临床医生的欢迎。但是MMT分级只有六级,量化程度不够理想,并且判定标准由检查者主观认定,检查结果易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准确性较差,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和科研的较高要求。

等长肌力检查法是在肌肉收缩保持其长度不变时,将所能负担的最大负荷,作为它的等长肌力,可用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等进行测定。但是等长收缩局限于关节活动的某一角度,只是一种静态的形式。

等张肌力检查法是根据肌肉等张收缩时产生关节运动的特点,在被测肢体上施中可度量的重是做为阻力,肌肉收缩时所能带动的最大重量即为该肌肉的等张肌力。肌力测定利用沙袋、砝码、滑轮等进行。等张收缩的最大负荷量只能达到关节活动范围内最弱点的最大值,不能反映其他各点的肌力情况,等长肌力检查法和等张肌力检查法虽可获得准确的肌力数值,但均有其局限性,且安全性不易保证。

相比之下,用等速运动的方法进行的等速肌力测试,由于它是一种全关节的连续动态测试,并且测试过程中肌肉的负荷量是随着肌肉的功能状态可以调节的,因此,不仅可以获得准确的肌力量化数值,又可以反映关节活动范围内各点的肌力情况,而且不易造成过度损伤。

三种量化的肌力测试方法的主要区别点见下表[7,8]。

综上所述,等速肌力测试的特点为:能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肌肉收缩力在关节运动的各个角度均可达到最大值;运动过程中阻力随肌力大小改变,可以调节;运动速度可控制等。因此,等速肌力测试具有其他任何肌力检查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发展简史

早期的等速装置,如Orthotron,是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设计的,一套液压传动装置对肢体的运动速度进行控制,主要用于膝关节的训练[9]。

1969年CybexⅡ型告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问世,它是一台带有双频道电子描记系统的仪器,在肢体进行等速运动时,能同时描记出一个关节两组拮抗肌群的力矩及相应关节活动的角度。其基本构造为:动力仪、速度控制器、双频记录仪、电脑、座椅及附件几个部分,利用不同的附件可进行四肢各大关节,如:肩肘、腕、髋、膝、踝的各种关节活动的肌力测试和训练。

近十来年,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种类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仪器的功能也突破了单纯的肌力测试和训练,而扩展到肌肉功能的多方面测评,如有的仪器带有同步肌电图描记系统、有的有生物反馈装置、有的甚至可以进行酶学和耗氧量的测试,为临床和科研带来极大方便。为适应不同的需要,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还增加了离心、被动、等长、等张等多种运动模式,使这种仪器的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10]。

3.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构造及使用

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如图)一般包括: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及座椅和附件四个基本部分。仪器的运行控制和数据分析处理均由电脑管理,测试结果既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显示,也可以打印输出。附件为配合不同关节、肌肉的测试和训练所设。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集锦操作十分简便。测试和训练时,首先选择合适的附件,连接在限速装置上;然后开机,调用所需程序,进行设定;最后,固定肢体于起始位,受试者做好准备即可开始。原则上,训练时运动强度应由弱到强,不宜一开始就做最大量的训练。另外,训练必须与测试相结合,随时进行调整。

4.等速肌力测试仪的功能

测试和训练并举是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最大特点。

4.1测试功能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可测试的参数较多,主要的有[1,24]:

(1)力矩(torque):即作用力与力臂的乘积。它是反映肌肉收缩力量的数值,包括峰力矩和平均力矩。峰力矩即肌肉收缩力量的最大值,是目前肌力测定中最常用

的一个指标。平均力矩是指多次重复收缩活动的峰力矩的平均值,它可以更好

地反映峰力矩的情况。在一次关节的屈、伸活动中,可以同时测出屈肌和伸肌

(一组拮抗肌群)的力矩。

(2)最佳用力角度:产生峰力矩时的关节角度,是关节功能正常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3)肌肉做功量:为力与运动距离的乘积,是反映关节活动能力的一个指标,包括总功和功率两个参数。总功是肌肉收缩所做的全部的功,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是

肌肉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平均功率是指单位时间所做的功,为一个运动速度的指

标,反映肌肉实际做功的能力。

(4)到达峰力矩时间:指肌肉开始收缩至到达峰力矩所用的时间,可作为肌肉爆发力的客观指标。

(5)耐力比和疲劳指数:受试者反复屈伸活动20次,前4次的做功量与末4次之比即为耐力比;肌肉连续收缩后,在连续的力矩曲线上峰力矩值下降,其下降的速度即

疲劳的快慢,是反映肌肉耐力的指标。

(6)拮抗肌力矩比(F/E):屈肌(如动肌)与伸屈(拮抗肌)的力矩之比,反映拮抗肌之间的平衡情况,以及关节稳定性。

(7)峰力矩与体重比:又叫相对峰力矩或重力效应矩,是指最大力矩占体重的百分率,因此更能反映个体情况。

(8)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即关节一次屈、伸所经过的角度。

此外还有两条重要的曲线:为矩曲线和相应的关节活动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力矩和关节活动的连续变化。目前较新型号的仪器还可以根据需要给出多种曲线和直方图,十分方便。

4.2训练功能

等速测试训练仪可选择的训练方式较多,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使用。

(1)多重速度肌力强化训练

即用多种速度进行肢体运动的训练来增强肌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速度谱

(velocity spectrum)一般在0-600°/s(弧度)之间,每隔30°/s一档,连续

可调。0-60°/s为慢速,60-180°/s为中速,180-600°/s为快速。慢速运

动有助于肌肉力量的提高和爆发力训练,快速运动有利于增强肌肉耐力。研究

表明,快速收缩时,关节内压力明显减低,因此适用于关节损伤或手术后的早

期训练[11]。

(2)限弧训练

限弧训练(short arc training)为控制关节活动范围的肌力训练。因为等速肌力测

试仪可以明确指出关节运动中疼痛和损伤的部位,所以可利用限定动作弧度的

方式,避开这些角度,亦适用于特别针对某一角度的肌力训练。

(3)被动运动训练

被动运动训练(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是由机器设定程序带动肢体运

动,这使弱肌力患者的测试和训练成为可能,因为主动的等速运动要求肌力在3

级(MMT)以上,即起码要有克服肢重活动的肌力。而被动的等速运动可以不

受肌力低的限制。持续的被动牵位可以提高痛阈,适用于关节冷疾病或手术后

防止粘连、扩大关节活动度、促进肌力恢复的训练。

(4)等长收缩训练

利用仪器的等长收缩模式,在保持肌肉长度不变时,逐渐增加肌肉的负荷,有

利于刺激肌纤维的生长和肌力的提高。

(5)等张收缩训练

利用仪器的等张收缩模式,逐渐增加肢体带动的负荷,有助于提高肌肉耐力。

5.等速肌力训练测试仪的优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等速测试训练仪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1)先进:全套系统实行计算机控制,操作程序化、数据分析自动化,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减轻人为劳动,方便、实用、效率高。

(2)安全:等速运动本身不易造成肌肉关节的损伤,新型仪器在增加其他功能的同时,亦增加了相应的保护装置,因此可以放心使用。

(3)准确:等速测试的可靠性已被许多研究反复证明[25-31]。

(4)多功能:可以提供多种运动模式(等速向心、等速离心、被动运动、等张、等长等运动)、多重速度选择、多项测试参数、可用于多个关节(肩肘、腕、髋、

膝、踝及腰背肌)。

6.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应用范围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功能是进行关节、肌肉运动功能的评定和训练,因此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运动系统损伤的辅助诊断、康复治疗、疗效评价和预防。

6.1骨科疾病

尤其是膝关节病变最为常用,因为膝关节疾病的发生率相当高[11]。Kannus曾指出,等速测试的出现,无疑对评定各种膝关节疾患及治疗效果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12]。许多疾病,如:前十字韧带损伤、髌骨半脱位、髌骨软化、滑膜皱襞综合症、膝关节疼痛综合症等,在等速测试的力矩曲线上均有明显表现[13-15]。此外,等速测试还可为膝关节手术前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提供客观指标,也用于膝关节稳定性研究[16]、运动损伤的预测等方面

[17]。

其他关节的应用,如:肩关节(肩关节脱位、肩痛给定症等)、肘关节(肱骨内上髁炎等),髋关节(全髋形成形术)、腰间盘病变,以及利用等速测试作远期随试方等均有报道[10-18]。

6.2神经内、外科疾病

神经系统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脊髓损伤等,常常累及运动系统,造成肌肉瘫痪、萎缩、痉挛等病变,对于运动系统的功能评价,有助于了解原发病的程度、辅助诊断[10,19]。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原发病的好转,改善病人生活质量[20]。

6.3运动医学和体育训练

利用等速测试的方法可以建立正常人运动模型[21],进行运动损伤的预测和研究[17],亦可作为选拔运动员的一种测试手段,以及运动员的肌肉强化训练[22]。

6.4其他

为截肢或肢体畸形患者装配假肢、矫形器(支具)提供指导性数据[23];作为某些特殊职业的筛选测试等。

7.使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注意事项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是一种新兴的仪器,尤其在国内,使用经验尚不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专人操作和必要的技术培训:这样有利于仪器的顺利使用和养护。

(2)测试前应让受试者做准备活动:尤其是第一次测试的患者,如果对整个过程不熟悉,就无法很好的配合。另外,必要的准备活动有利于取得最佳测试效果[32]。

(3)测试顺序:按照先健侧后患侧,先轻侧后重侧的顺序,另外,还应做双侧对比。

(4)采取正确体位,固定要牢固,操作按规定进行,以减少系统误差。

(5)各种仪器由于设计规格不统一,因此目前测试数据还不能相互比较。

(6)使用禁忌情况:有些学者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或较严重的损伤时,不宜进行等速测试和训练,如:软组织损伤愈合后严重粘连、严重疼痛、关节活动极度

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骨关节不稳定、急性扭伤、严重心肺功能不

全等[33,34]。

8.国内应用状况

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引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目前某些大的医院和康复机构,以及体委已先后购置,并开展了一些工作。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Cybex Ⅰ-Ⅰ+)、解放军总医院(KIN-COM)、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BIODEX)、上海华山医院(Cybex 60000)、国家体委科研所(Cybex 60000)等。

市场上常见的型号如下:

(1)Cybex:美国CSMI公司生产,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早期的型号是:CybexⅡ型、Cybex 330型、Cybex 350型等目前已发展至Cybex 6000型和NORM。

此外还有一些系列产品,如Cybex等速腰背肌力测试训练系统、等速转体力量

测试系统等。

(2)BIODEX:美国BIODEX公司生产。Ⅰ型八十年代中期问世,新型号SYSTERM 3型。

(3)KIN-COM:美国Chatteex公司生产。八十年代开始使用,OSCER为其最新型号。

(4)LIDO:第一台LIDO Digital机1983年问世,1986年生产出多功能的LIDO Active 机。

经营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公司为广州市喜康科贸有限公司,在昆明,成都均设有办事处。

总之,等速肌力测试仪在其问世后的短短三十几年时间里,已显示出了极高的使用价值,其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 统简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 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 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 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 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 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 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

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 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 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3. 加强对患者的指导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等速肌力 测试;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避免闭气使劲。 四、等速肌力训练的作用 1.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及延缓肢体肌肉萎缩; 2.提高患肢肌力、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 3.可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4.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 5.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

等速肌力相关知识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 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肌力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有徒手肌力测定法、等张收缩测定法及等长收缩测定法,但这些测定方法均有不足之处。等速肌力测定是在肢体被动地进行等速运动时,通过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该法既客观准确,又简便易行,且安全可靠。 人体本身无法产生等速运动,须将肢体固定于仪器的杠杆,当其自主运动时,仪器的限速装置则会根据肢体力量的大小,随时调节杠杆对肢体的阻力,以保持肢体的运动速度维持在一定恒定值。因此,肢体力量越大,杠杆的阻力就越大,则肌肉的负荷越强;反之亦然。此时,如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则可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70年代出现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它由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座椅及附件组成;可测试力矩、最佳用力角度、肌肉做功量等多种参数,能全面反映肌力、肌肉爆发力、耐力以及关节活动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情况。此方法准确可靠,并能提供等速向心、离心、被动等各种运动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运动功能评定和训练装置。可广泛适用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 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目前某些大医院和康复机构,以及体委已配置。最多应用的仪器型号有Cybex、BIODEX、KIN-COM及LIDO,经营公司为香港科体健康及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和香港启康国际医学仪器有限公司。 1 基本概念 1.1肌力检查及意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是肌肉生理活动的一个机能指标,难以量化。肌肉检查(muscle strength test)是在受试者主支运动时,通过测定相关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力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低下的程度与范围;发现导致肌力下降的原因;为制订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定期检查神经肌肉病损的恢复程度和速度,以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因此,肌力检查有助于诊断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病损,尤其对评定周围神经病损所致的肌力低下十分重要,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都很常用。但是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均不能完全解决肌力的量化评定(quantification of muscle strength)问题,人们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既客观又简便的方法。 七十年代,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面世,宣告了一种理想的肌力检查方法-等速肌力测试(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est) 的发现[1-2]。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10]。 1.2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与等速运动 肌力检查时,肌肉的运动有着不同的收缩方式,即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肌肉长度改变并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而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不变,张力增加,不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 等速运动(isokinetics)的概念是1967年美国的工程师Perrine和Hislop首先提出的[3],它是指某一肢体在其关节固定的情况下,环绕关节运动,而整个运动过程中肢体速度保

肌力测定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2.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 简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 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 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 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 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 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 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 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 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 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 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 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 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 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 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 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3. 加强对患者的指导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避免闭气使劲。 四、等速肌力训练的作用 1.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及延缓肢体肌肉萎缩; 2.提高患肢肌力、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 3.可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4.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 5.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 等速肌力训练常用的评价指标如下:①峰力矩(PeakTorque,PT):指肌肉在一次收缩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力矩输出,反映测试者的肌力情况,是等速技术中的黄金指标。②峰力矩体重比(PeakTorque/Weight,PT/W):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反映了肌肉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人群之间的肌力对比。③峰力矩角度(AveragePower,AP):PTA出现时的关节角度,是关节的最佳用力角度。④平均功率(AP):肌肉单位时间内作的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标准

肌力训练操作规 一、定义 肌力训练是运动疗法中的基本训练手段之一。有如下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防止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当肢体在治疗时被固定后所引起的暂时性肌萎缩;肌力训练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发生机能改变。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 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 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等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 二、作用 (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 (2)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4)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5)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6)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7)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 三、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在人类出手之后,肌纤维的数量就已定局。通过肌力训练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①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的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也可获得改善。②经系统的肌力增强训练后,肌肉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的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同时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这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才能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四、操作步骤 1.根据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1)肌力为0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冲动训练(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效果较好。 (2)肌力为1~2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 (4)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2.徒手抗阻训练 (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围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 (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 (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围的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 (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3.器械抗阻训练 主要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根据肌肉收缩不同方式,器械抗

等速肌力训练器是什么

等速肌力训练器是什么 我最近都在自己做健身练习,朋有问我有没有用等速肌力训练器,这种东西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再说我都是一直自己练习的,也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朋友说我自己在家练习就更应该有一个这种训练器,就像在训练当中的速度和强度,在仪器上都会显示出来,下面就就再具体的介绍下等速肌力训练器是什么的内容。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2)禁忌证:关节不稳,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 操作方法与步骤

(1)训练前:开机,根据训练要求,安装相应的训练器械。 (2)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3)关节活动角度设定:通常可设定全关节活动角度,对于肌肉、肌腱、韧带愈合早期、关节术后或关节病变时则宜选择限定关节活动范围。 (4)训练方式:分为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训练。运动速度:通常包括 60,120,180 度/秒或 60,120,240 度/秒,可根据训练的需要将最高速度增加至720 度/秒。也可将训练程序设为8~10 个速度进行,以 20 或 30 度/秒的速度递增或递减来设定。 (5)训练次数:建议每个运动速度状态下采用重复 10 次的运动方式,也可根据增强肌肉力量或发展肌肉耐力来确定运动强度、间歇时间和训练频度等。 注意事项 (1)最大负荷等速练习前,应进行低、中等负荷的运动。

(2)全角度范围运动前要先进行小角度活动。 (3)离心等速练习前应先进行向心等速运动,以让患者更好掌握用力技巧, 因为离心运动时,运动的速度往往来源于机械臂而不是患者本人。 (4)其他注意事项参考“等张肌力训练”。 上面都是朋友向我推荐的等速肌力训练器是什么的具体介绍,我听过朋友的话,发现这种训练器真的挺适合自己在家练习的我,就像有个健身教练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训练的速度和强度,哪种强度的训练更适合自己,我要赶紧让朋友帮我想办法,早点能拥有上等速肌力训练器。让身材变的更加好。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 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 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 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 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 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 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 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 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 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 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 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 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 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 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 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 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3. 加强对患者的指导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等速肌力 测试;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避免闭气使劲。 四、等速肌力训练的作用 1.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及延缓肢体肌肉萎缩; 2.提高患肢肌力、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 3.可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4.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 5.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

肌力测定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 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作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①依据评定者施加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照进行判断。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4)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⑥检查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进行手法肌力检查。 7.2 2.器械肌力测定

等速肌力测试流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等速肌力三关节测试流程 1 开机前检查及注意事项 开机钥匙座椅上调1格打印机、A4纸激光灯及安全钮膝关节支架+腿固定带、肘关节支架+撑架、腰背固定架 2 基本操作信息 2.1 开机 打开电源→红色钥匙纽→红色旋纽(机箱下方)→连按回车进入操作界面 2.2 受试者信息编入 进入Patient manag→建立新信息Create file→退出并保存Esc Patient 姓名 Date of B 出生年月 Sex F/M Weight 体重(四舍五入) Height 身高(四舍五入) Doctor CUI/LV/WEN 2.3 测试流程 2.3.1 测试模式设定 重力补偿Gravity compens ON 速度Speed 60/60或180/180 循环Set 4 等待时间min 0:10 左右侧/角度/速度Joint/R.of.M/Speed Knee: R/10-90/60,60 R/10-90/180,180 L/10-90/60,60 L/10-90/180,180 Elbow: R/0-125/60,60 R/0-125/180,180 R/40-125/180,180 L/0-125/60,60 L/0-125/180,180 L/40-125/180,180 Back: 默认 2.3.2 选择已设定测试模式 Library→New Libr→Patient→CUI LONG→选择需测位置→Edit→Assume all 2.3.3 膝关节,肘关节测试 Start Test/training→输入受试者姓名→核对出生日期→Test→program→Maunal process→调机头+固定→Esc→J→J→位置调整→固定安全钮→重力补偿→Initmode on→oFF→Esc 2.3.4 腰背测试 进入测试→红色操作界面→机器回位→J→确定机头锁→固定受试者→Enter→记忆位置“0”→机器自动固定→髋关节手动固定→Esc→支撑架固定→重力补偿3 数据打印 Data evaluation→Depiction mode→Comparison选择受试者姓名→Select Filters选择关节→ Select Training→1a 选择打印内容→Aclivate→打印Print both sides. 1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