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研究进展

(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湛江524088)

翰墨流岚

[ 摘要] 中医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尤其近百年来,中医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困惑和疑问,甚至阻碍了中医的发展。本文就中医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医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浅薄的综述,并对未来中医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 中医理论中药专利中医现代化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中医是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才把西医传入了中国,也就是说在西医传入之前的几千年,中国人一直是靠中医解除病痛。毫无疑问,中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精华。所以近百年来的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争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医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时尝百草,始有医药。”司马迁肯定了中国医药学始于5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且是凭一条舌头用“尝”的方式创立了这门学问[1],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十余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断疾病以及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诗经》中就涉及了动植物药300余种,《山海经》中也记载有100余种动植物药,其中许多药物现代中医药依然沿用。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后世的无数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记载的一系列理论无疑是科学的。同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了365种药,它的出现同时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定。公元三世纪,东汉的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的基本法则,按外感热病的症候创造性的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症候群(六经)和阴阳、表里、热寒、虚实八个辩证纲领,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的产生、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辩证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变现,进而作出症候诊断,然后论证,即制定治疗法则,依法立方,以方用药[1] 。到了唐代(618-907),中国出现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其中载有850种本草。隋唐五代(581-960)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著《脉经》。宋代(960-1279),名医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从而奠定了中医针灸术的基础。到了明代(1368-1644),中医学已经接近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诊断理论以及用药方略。名医李时珍历时27载,写成了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

多个。把中医推向了高峰。

2 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论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五脏六腑经络学为理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2]的一门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医学科学。所以中医学与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2.1 中医学基本哲学理论

中国祖先们在长期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根据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运动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祖先们认为万物的规律皆可由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必不可少的五要素,五行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解释世界的变化规律。五行学说中,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可依照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要素的特性来归类,并且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制约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人作为万物之灵,阴阳五行学说自然而然的被类比演绎到了医学领域,成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行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并且有着各自的分属。如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别属木火土金水。同理人体被分为“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其中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体:筋脉肉皮骨等依次属木火土金水。而五行学认为人与自然是想通的。如中医中胃在五行中属土,主通解,喜润恶燥的道理就是这样演绎出来的。

中医治疗着眼于“调整阴阳,扶正驱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功能的恢复以及新平衡的建立[3]。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讲求的是从整体出发,从外表征的现象推测局部的变化规律。中医学同时讲求一个平衡关系,人体之所以健康亦或是生病,都是在于一个平衡的调节。

2.2 中医学人体形态结构的功能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结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经过经脉沟通,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构成了五个功能系统[2]。人体中结构功能理论大致分为藏象学、经络学、精气血津学。藏象学是中医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是现今临床引用最为广的理论之一。藏象学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角度去研究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如藏象学中五脏的诊断外征的基本原则:心开窍于舌,其液在汗,其体在面,其志为喜;肺开窍于鼻,其液在涕,其华在毛,其志为悲;脾开窍于口,其液在涎,其华在唇,其志为思;肝开窍于目,其液为泪,其华在爪,其志为怒;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其液在唾,其华在发,其志为恐。六腑也同样有其基本的理论。

3 中医存在的问题

3.1 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议。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大都是人们长期的经验总结,然后缓慢的上升为理论,起初的理论与巫有关,而且许多哲学层级的理论是无法用科学来证实的。这就使得近百年来,中医很难被世界所接受,而西医以直接。明了的特性,在传入中国仅仅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发展的原因。而科学的发展在于一个接一个的假说被证实,使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真理,使人们的认识不断的走向深化[4]。假说永远走在科学的前面,并且中医是经历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财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对于中医是否科学根本是不值得讨论的。

《易经·系辞上第十二》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关注万事万物相互间的变化与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形而下学关注具体事物以及内部的结构与功能[5]。中医研究形上学的人,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精神情志通过以阴阳五行学为方法,以藏象经络学为核心的理论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西医研究形下学的人,把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及分子通过以近代物理、化学的科技手段以解剖学研究病理为核心理论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所以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分支的科学。一门科学是否成熟,必须具备三点:(1)特定的研究对象(2)特定,有效的研究方法(3)独有的概念范畴体系;而这三点中医都是具备的[6]。所以德国汉学家M·波克特说“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7]。

3.2 中医理论的模糊性

3.2.1 中医诊断的模糊性

中医从古至今诊断疾病素有“望”“闻”“问”“切”,谓之“四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中医诊断都没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且不说准确性如何,就其手段都偏于主观性。全靠祖先总结下来的经验,以及个人的行医的经验,这种诊断手段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所以中医无法走向世界,与诊断的方法也有关。

3.2.2 中医中药成分的模糊性。

中医的治疗主要靠中药,并且以方剂为主。中药方剂所含的成分及其复杂,因而作用广泛。对于治病有效成分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进而中医也就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实其医理。

3.3 中医没有完善的传承教学体制,中医药人才短缺

第一方面,传统中医的继承主要靠师传,自学等方式,并且由于文化影响,各成一派,并且对核心的医术秘而不传。导致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医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甚至失传。有些通过口授心传的方式,时间久了,有些已经偏离了原汁原味。

第二方面,明末清初,由于西方西医的传入,对中医形成了冲击。并且由于西医的针对性强,见效快,很快被人们所接受。而传统的中医渐渐的被流失,中医药的可用人才愈来愈少,纯正中医后继乏人,而现有的中医人员是接受西医的教学方式,对中药用药背道,偏离本质。

3.4 研究方法滞后,缺乏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