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教学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教学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教学总结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 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学期学时数: 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并负责了传统文化教学的相关工作。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认识。
在此文中,我将对我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存在误解。
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例如,我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参观博物馆、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于实际,例如,组织学生制作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意识。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此,我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组织传统戏曲表演等活动,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颖、有创意的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中,我也意识到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上,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所淡忘。
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校在过去一年里,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
本文就此对我们所进行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教学内容在传统文化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将传统文化内容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经典著作、传统礼仪、民俗文化和传统茶道。
经典著作模块主要包括《论语》、《诗经》、《史记》等经典著作的内容讲解和阅读分析。
传统礼仪模块主要包括敬拜礼仪、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传统礼仪的讲解和模拟演练。
民俗文化模块主要包括春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等传统民俗的介绍和体验活动。
传统茶道模块主要包括茶道文化的起源、茶道具的介绍以及茶道艺术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针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理论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讨论,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其次,我们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传统礼仪的模拟演练、民俗文化的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文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三、教学效果通过一年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我们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对经典著作、传统礼仪等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第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对传统礼仪的模拟演练和民俗文化的实地考察有了深刻的体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改进方向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缺乏一些专业教材和教辅资料,导致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历程。
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塑造。
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我明确了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
首先,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包括传统节日、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
其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索和传承。
最后,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例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能够说出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也能欣赏和简单评价一些诗词和书法作品。
同时,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或参加文化活动。
这让我感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广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内容,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以及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经典作品。
二是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避免过于深奥或浅显。
三是关注时代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我遵循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原则。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古代到现代,逐步介绍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将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讲解诗词时,会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常用的一种。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讲解春节时,我会播放春节的相关视频,展示春联、鞭炮、红包等物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春节的欢乐氛围中。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一、工作的总体概述我们开展这么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了解古文化的的内涵;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积累,让学生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传统文化在这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字经》《幼学琼林》《山海经》《孔子语录》《孟子格言》的经典篇目内容,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背诵,有利于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还增长了知识,对祖国热爱之情不断增加,也陶冶了情操,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二、学生的收获本学期,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取理解文意进行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学习传统文化。
把每一课的文意解释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熟练记忆文章。
并且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例如:小组学习、同位之间比赛、老师抽查、小组长检查等,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且通过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由于课时较少,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感觉课堂教学很仓促,不能够仔细揣摩每句诗文的意思,也不能认真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知识的学习只限于表面的学习。
大多的背诵时间也只能放在课后。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细致学习,制定好可行的学期计划,注意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在过去的一学期里,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深入开展,得到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文化节的筹备与开展。
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主要成就与亮点1. 课程设计与实施我们在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等多个方面。
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音频等丰富的教材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课前调查和反馈,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2. 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传统节日庆祝: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中,我们组织了丰富的庆祝活动,如制作手工灯笼、包饺子、写春联等,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 文化艺术展:在学期末,我们举办了“传统文化艺术展”,展示学生们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创作的手工作品、书法和绘画作品,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 文化交流活动:我们还邀请了当地的民俗专家和传统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和表演,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学生的积极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收集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反馈。
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表示希望能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三、经验与教训1. 成功经验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团队协作:教师团队的紧密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 学期学时数: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4)国学经典导读国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之道;《论语》与“仁”;“道法自然”。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1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
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篇1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尊、自立、自爱这种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
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
“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作为。
”把这个精神集中在凝聚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的人格、君子的奋斗,要像上天宇宙这种星系的天体的生生不息的运行一样,只争朝夕、自强不息。
个体生无所息,整个群体和民族生生不息,只有无数的个体的生无所息,才能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
这个我们又可以把它概括为凌云志。
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来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
上学期的学习总结如下: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学习,对我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千字文》的声韵之美。
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么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在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与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指引,我将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感受其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在教学内容方面,涵盖了经典文学、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领域。
经典文学方面,引导学生诵读《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著作,体会其中的智慧和人文精神;传统艺术方面,介绍了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亲手尝试创作,感受艺术之美;民俗文化方面,讲解传统节日、民间传说、饮食文化等,使学生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方面,探讨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等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如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讲述历史故事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传统文化的场景之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代入感。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某个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写春联、制作传统美食、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比较分析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三、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各有不同。
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他们能够认真诵读经典,主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艺术创作和实践体验中,发挥创意,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总结总结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总结初二级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坏境苏霍姆斯林“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感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
学校专门设置了传统文化长廊。
二、课堂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我校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政治等课程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贯穿到课堂,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即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
三、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和谐、使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
在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在全校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大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如:重阳节期间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四、扎实展开“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期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
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言语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思想、哲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
教授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总结:
1、知识传递:教学应重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经典著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通过讲述故事、解读文本、展示艺术作品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2、体验互动: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传统表演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技艺、礼仪和舞蹈等实践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3、弘扬精神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仁爱、孝道、礼仪,佛家的慈悲、禅定,道家的自然、无为。
教学中要弘扬这些精神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4、跨学科整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中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语言、文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
5、当代价值反思: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价值反思。
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总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中。
这样的教学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2024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2024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总结回顾2024年的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我深感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故事讲解、实践操作和互动活动等。
下面是我对这一学期传统文化教学的总结。
首先,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意识到,学生们在接触传统文化时可能会感到枯燥和无趣,因此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通过精心挑选的传统文化故事和传统节日的介绍,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例如,在介绍传统节日时,我组织学生们制作各种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还通过课堂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在课堂中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们愿意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实践。
因此,我多次组织学生们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和传统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例如,我带领学生们参观了附近的古镇,让他们了解传统街道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古镇的传统建筑和风俗。
我还邀请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员前来学校,向学生们示范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制作,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我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紧密相关。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让学生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例如,在学习传统诗词时,我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古诗词,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促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4篇)
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4篇)目录第1篇《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读说背写结合,积累传统文化第2篇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本教学总结第3篇2023年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读说背写结合,积累传统文化今学期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我们班每周三下午第三节是传统文化课。
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传统文化》(一年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四个教学手段——读、说、背、写。
下面就每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读每学古文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
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
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
比如,教《治家格言》(节选一)这一课,学生总读不熟,我一遍一遍地教读,仍有一部分孩子读不熟“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
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
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
比如,学习《逢老人》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
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
我要求每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
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
所以,一开始我会要求学生必须要读到二十遍。
到了后来这些篇,就没有做这样的要求,因为很多孩子已经比较熟练的接受了这样多读成诵的方法。
背诵过以后,我让学生到台前来背,我一个一个的检查,我会在背诵熟练的孩子的书上打一个背过的记号。
班里有六十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多,有的孩子读几遍就能背得很好,有的孩子读很多遍都背不过,还有的孩子边背边玩,根本背不到心里去。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此,对这段时间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
传统文化涵盖广泛,包括诗词、书法、绘画、传统节日、礼仪等多个方面。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精心选择了教学内容。
诗词方面,选取了经典的唐诗宋词,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情感世界和语言艺术;书法教学中,从基本的笔画和结构入手,让学生练习楷书、行书等字体;在传统节日的介绍中,不仅讲述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还引导学生思考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礼仪方面,教授学生古代的社交礼仪和家庭礼仪,培养他们的文明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1、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传统文化的场景之中。
例如,在讲解传统节日时,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展示节日的特色食品和装饰品,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某个主题。
例如,让小组研究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朗诵会、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1、学生兴趣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兴趣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则更喜欢传统手工艺。
针对这一问题,我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教学资源不足传统文化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如图片、视频、实物等。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遇到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总结范文(通用8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总结范文(通用8篇)“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小学生秉持的信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古诗文就是这当中的一朵奇葩。
古体诗一般又称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的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而《论语》,也是一部代表着中国礼仪文化的名著。
《论语》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在发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战车,战马和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做不出什么弘扬文化的事迹。
但是,我们从小接触这些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是在传承,继承!这种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祖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继承,传播下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
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淡化和遗忘的危机。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工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本学期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根据课程纲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经典故事、传统节日、古代文人等为主线,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代表性作品。
我们通过讲解、阅读、思考、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本学期我们采用了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文学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在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我们还组织了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如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通过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纪律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五、教学心得与反思在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首先,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地活动和参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
第二,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我们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也得到了增强。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第1篇示例:《传统文化》教学总结一、教学目标与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戏曲、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可以通过讲解、展示、游戏、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使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对通识教育的渗透,将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传统文化教学。
应该注重与社会资源的对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实际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可以将传统文化教学做得更加深入、有效,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2篇示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下面将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总结,探讨一下教学中的一些收获和问题。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画、戏曲、传统节日等内容。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上已经走过了一段独特的旅程。
回首这段时间,真得感受到团队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下面我就来聊聊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包括工作概况、主要成就、经验教训,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改进建议。
工作概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团队以“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涵盖了诗词、书法、民俗等多个方面。
我们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文化体验和实践教学,努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我们举办了“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力与深厚。
主要成就这段时间,我们取得了不少的好成绩。
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团队成员积极探索新方法,结合多媒体和互动式学习等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李老师在教《论语》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直线上升。
另外,“传统文化周”活动的反响也非常热烈。
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剪纸和陶艺这些传统手工艺,还参与了传统戏曲的表演。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反馈非常积极,许多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热爱。
统计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中,有85%的人希望能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这真是让人振奋的消息。
还有,通过组织社区文化讲座,我们成功吸引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拉近了学校与社区的距离。
讲座邀请了传统文化专家,参与人数超过100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有了提升。
经验与教训当然,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比如,在活动组织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参与度没有达到预期。
这主要是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减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后续的活动中尝试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结合当下热门的文化主题,使传统文化教学更具时代感。
比如,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数字化书法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书法的同时,也能体验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2024年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总结(2篇)
2024年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这学期我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下面是我对本学期教学活动的一个总结。
一、教学目标本学期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礼仪。
3. 培养学生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4.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礼仪。
具体内容包括: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艺术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礼仪和习俗,如尊老、敬师、友善等。
三、教学方法本学期我主要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1.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中国传统艺术品和文物,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 比较方法:通过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3. 实践方法:通过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写毛笔字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创作方法:通过自主创作文学作品,如写诗、写文章等,让学生们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成果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 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3. 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观察、分析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文名称: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号: 1630032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执笔人:邱丹丹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一)传统文化精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
(4)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之道;《论语》与“仁”;“道法自然”。
(二)中国古诗文赏析
(1)散文漫步
古文阅读的关键篇章脉络;先秦、两汉、南北朝散文及名篇简评;唐宋元明清散文及名篇简评。
(2)小说史话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成型;唐传奇和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
(3)书法艺术
汉字字体的演化进程及代表作;楷书笔画的书写;书法作品的章法与布局。
(4)诗词古韵
时代赋予诗歌的内涵;诗歌与自然的关系;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楚
辞》《诗经》;词体流派的发展与地位的变迁。
2.教学要求
(1)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分期、分类和基本精神的分
析,通过对比,总结出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深刻的天人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艺术观等重要文化元素,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建筑中存在的大量显性和隐形文化元素,培养具有传承和创新优秀建筑文化的能力的大学生;
(2)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的内涵,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的内在关联,用正确的方法论引导学生分析在涵养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的路径。
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的现代人格,促进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应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
(3)通过对中国哲学教学内容的把握,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4)了解先秦儒家、道家思想核心经典和基本思想,掌握基本的国学知
识。
通过本专题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加强自身修养;
(5)要求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简要发展脉络,以便于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有关文章内容、的思想感情,把握古代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修养自身提升意识;
(6)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小说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基本的认识,并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7)使学生初步了解汉字书法最基础的常识,掌握汉字演化进程中的各种字体及代表作品,通过楷书笔画的书写,了解毛笔的执笔用笔方法;(8)了使学生了解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文学与自然的对照;掌握诗文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以及时代赋予诗人的精神气质在诗文中的展现;通过对各时期代表诗作的讲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气质得以升华,并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3.时间分配和进度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4学时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4学时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4学时
(4)国学经典导读 4学时
(5)散文漫步 4学时
(6)小说史话 4学时
(7)书法艺术 4学时
(8)诗词古韵 4学时
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思想;“家国情怀”生成的文化哲学基础;先秦儒学、道家学派和宋明理学;“大学之道”、“仁”之德目、“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思想;当代青年如何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美德、践行家国情怀的路径选择;魏晋玄学和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典型古文的内涵和特点,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汉字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字体及代表作品的欣赏;掌握毛笔的最基本用笔法;诗文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以及传统美学。
5.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因此本课程与其他人文通识类课程共同承担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基本任务。
6.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陈先达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建筑的意境》萧默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 《中国思想通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马新,等著中华书局2017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大纲说明
1.习题、作业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根据专题教学需要,以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以主,作业量适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2.考核
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过程,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出勤、讨论发言、课堂教学互动、阶段作业以及课外阅读效果等。
具体内容和分值比例由任课教师自行分配。
分数为五级制。
3.其他
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大纲主要为在校大学生所制定;由于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在开课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讲课内容有可能稍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