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世文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中世文论

高文汉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高文汉(1951-),男,山东兖州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

【内容提要】日本中世时期,文学风格与文学理论呈现多元化趋势。歌学家藤原俊成倡导“幽玄”美;歌论家藤原定家提出“有心”说;歌僧心敬推崇“冷”、“瘦”、“寂”的歌风与作品;戏剧家世阿弥的能乐论《风姿花传》代表着日本中世戏剧艺术理论的最高水平;五山诗僧虎关师炼仰慕唐、宋诗,其文学观与我国宋代诗学关系密切。中世文论家大多出身于佛门,佛学思想构成了日本中世文论发展的底蕴。

【关键词】日本|中世文论|多元化|佛学思想

【参考文献】[1]曹顺庆.东方文论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高文汉.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日本古代文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关系密切,但又表现出鲜明的日本民族的文学理念与审美特征。其中世文论上承中古,下启近世,在日本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众所周知,日本古代文学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日本人学习、借鉴中国文学样式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汉文文学;一是日本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创作的和文文学。由于日本古代没有文字,所以日本最早诞生的书面文学是汉文作品。现存最早的日本汉诗是大友皇子于天智七年(668)创作的五言诗《侍宴》。这时,我国已进入繁荣统一的唐代。日本人仰慕大陆文学,从中国文学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同时,在中国诗学理论的影响下,日本文人借鉴或直接借用中国文学的批评方式、概念等,首先在汉文文学系统中建立了自己的文学评价体系,然后融合日本本民族的审美意识,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和文文学理论和价值标准。日本中世时期(镰仓?室町时代,1192-1603),贵族式微,武士执柄,没落贵族、寺院僧侣、新兴武士与町人纷纷登上文坛,文学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意识形态领域,传统神道始终流淌在日本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由域外输入的儒、佛、道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浸润同样不可低估,尤其是佛教的无常观,对17世纪前的日本文学的影响极为明显,而儒学思想对江户文学的影响非常广泛而深刻。

镰仓?室町时代的400年间,即中世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灾害不断,百姓苦不堪言。这期间,净土宗、日莲宗,尤其是禅宗等新兴宗教盛行,佛教思想深深地扎根到民众的精神生活之中,随之诞生了由僧人、隐士为创作主体的随笔(如《徒然草》、《方丈记》等)、说话文学(如《宇治拾遗物语》、《沙石集》等)以及五山汉文学。同时,承久之乱(1221年)以后,公卿势力衰退,上层武士作为文化贵族慢慢占据统治地位,符合武士的审美情趣,并得到武士政权支持的戏剧文学——能乐、狂言应运而生,以武士为题材的军事小说《平家物语》、《太平记》等也十分繁荣,新兴的武士文学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藤原俊成的和歌论《古来风体抄》、藤原定家的“有心”说、世阿弥的能乐论《风姿花传》、正彻的歌论?歌话《正彻物语》、心敬的连歌论《私语》以及五山诗僧虎关师炼的《济北诗话》等构成了中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主线。就整个中世而言,新旧思想交错,公卿、武士、僧人文学异彩纷呈,但究其底蕴,无论何种样式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有些甚至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中世初期的二三十年间,文坛复古思想明显,和歌依然兴隆,元久二年(1205),源通具、藤原定家等人奉诏编定了第8部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其歌风重视修辞和表现技巧,笔致纤巧细腻,所咏内容相当丰富,许多作品散发着古典艺术美的馨香,飘溢着体味不尽的余情和余韵,形成这种歌风的核心理念是藤原俊成的“幽玄体”及其子定家的“有心”说。

歌著名人藤原俊成(1114-1204)曾在朝为官,累官至正三品。由于当时无常观与厌世思想弥漫于贵族社会,加之63岁时一度患病,遂辞官出家。翌年,歌坛长老藤原清辅辞世。此后,藤原俊成一直被尊为歌坛领袖,直到91岁谢世,其间,培养了包括其子定家在内的许多优秀歌人。俊成一生著述颇丰,除《古来风体抄》外,另有《俊成家集》、《万叶集时代考》、《古今问答》等传世,更有和歌400余首入选《新古今和歌集》等敕撰集。

《古来风体抄》共两卷。初撰本(上卷)著于1197年,再撰本(下卷)完成于1201年,都属于俊成晚年的作品。中年以后,俊成作为评定作品优劣的“判者”,经常参加赛歌会,留下了许多评语。这部歌论就是他一生从事创作以及评歌、论歌的实践总结。他认为日本首部和歌总集《万叶集》是日本和歌表现的原点,是抒情的故乡,首部敕撰集《古今和歌集》则基本形成了和歌的独特美。当代歌人应该把自己置于歌学的传统之中,而和歌的这种传统犹如佛门《天台摩珂止观》的金口相承,万古不易。今人应该了解和歌的历史,尤其应该了解和歌的“姿、词”变迁,了解在其变迁中保持永恒不易的普遍意义上的美的诸相。歌人只有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牢固地确立发现这种普遍美的主体性,才能创作出“风体幽玄”的上乘之作。俊成倡导的“幽玄”已与壬生忠岑等中古歌人之说有所不同,他努力使和歌的传统美进一步内潜、深化,旨在寻求一种深邃、静寂的氛围和意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韵味清幽、余味绵长的复合性情调美。同时,他强调和歌的声调,视其为和歌的生命。在《古来风体抄》中,他说:“凡歌者,颂于口咏于言也,故应有艳丽而幽古之声。”其子定家不仅继承了他的这些观点,而且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歌学理论。

藤原定家(1162-1241),中世歌坛的代表性歌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正二品权中纳言。初名光季,后易名为季光,再改为定家。1233年出家,法名明静。现存和歌4000余首,其中400余首入选《千载集》、《新古今和歌集》等敕撰和歌集,著有歌论《近代秀歌》、《每月抄》、《咏歌之大概》和和歌研究《三代集之问事》、《万叶集长歌短歌说》以及汉文体日记《明月记》等。

《近代秀歌》为书信体歌论,内容共分3部分:为了阐明新古今歌风的特色、形成过程等,定家首先概述了《古今和歌集》以来的和歌发展史;第二部分为颓废的歌坛现状;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言,主张“词慕古,心求新,姿冀高,仿宽平以往之歌,则佳作自得。”作为“慕古”的具体做法,他认为可以有意识地借用古人的词语,试作“拟古歌”。在《咏歌之大概》中,他就自己的歌学理念进一步解释说:“情以新为先,词以旧可用,风体可效,堪能先达之秀歌。”同时指出:歌人必须熟读“三代集”(《古今集》、《后选集》、《拾遗集》)、《伊势物语》以及《白氏文集》等;词应用“先达之所用”,“风体”应以先贤佳作为依归。概言之,“和歌无师匠,只以旧歌为师”。

《每月抄》(1219)又名《定家卿消息》、《和歌庭训》等,定家在书中将歌体归纳为10种。其中,又以“幽玄体、会心体、丽体、有心体”4种为基本歌体。但“十体之中,有心体最代表和歌之精神”,“不用此体,绝咏不出佳作。兼之,有心体含摄其余九体。幽玄体必须有心,品高体亦必须有心。其余诸体,概莫能外。”他认为,咏歌的关键不是表现形式和内容,而是创作主体能否“凝心于一境”,“以心为体”。只有作者全身心地专注于所咏对象,凝神谛视,内省弛思,才能产生丰富的意象,幻化出神秘而超越现实的象征性世界,创造出情调性的艳丽美。关于“心”与“词”的关系,定家主张:心为先,词次之。最好心、词兼顾,因为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至于词的性质,他认为:词单独存在时,无好坏之分,“惟连缀入歌,始见优劣”。因此,遣词须“丽而正”。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定家歌学的核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