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赏析

对联常识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为什么说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产呢?

1. 对联只有中华民族才有, 其它民族或国家如果有对联, 都是汉字写的, 也有对汉字对联进行模仿的, 如丽江的东巴文、楚雄的彝文、越南的越南文等。

2. 对联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 历史悠久, 它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没有受任何非汉族文化的影响, 不仅如此, 至今我们仍不能原汁原味地把它翻译出外文。

3. 对联是中国国学的一种, 是中国的国粹。

对联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原因有四:

1. 汉字是单音节方块字, 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结构, 一样大小, 便於对称排列, 加上有“平上去入”或者“阴阳上去”四声, 可以按抑扬顿挫安排, 读起来音调铿锵, 非常和谐。

2. 汉字书法非常独特, 有许多种书写风格, 写出来非常美观。

3. 对联长短不拘, 可以表达各种内容, 形式多样。

4. 对联用途广泛, 节日、开业、新春、乔迁、寿辰、名胜古迹、赠友人、祝贺、写实和婚丧礼嫁等等都可以写联, 也习惯写联。

最早的对联

有一种说法是,“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金陵琐记》、《解人颐》载有如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曾提倡全国人民除夕的时候在门上书贴春联。他甚至微服出宫进行督查,据说他检查到一户人家时,发现他门上没有对联,很不高兴,对方是以阉猪为业的,没有读过书,他就“御书”春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除夕书贴春联的习俗便流传下来。还有一说,是说东晋的时候,有一年除夕王羲之在门上贴了几副联语,不料被酷爱其书法的人揭走。他灵机一动,又书贴了一副半截联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为不吉利嘛,所以没人揭去收藏。初一黎明,他将事先裁下的下半截联语接上,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有人据此以为书贴春联的习俗在东晋已经出现。

现在的人大多认为书贴春联之俗脱胎于古代的挂桃符之俗,故宋元人每将“春帖”与“桃符”混称;所谓桃符,是指用桃木削成长约二三尺、宽约四五寸的薄板,人们在桃木板上绘上神像以镇鬼驱邪。但神像的绘制是一项专门技能,自非一般人所能。既然桃木本身有镇鬼辟凶的功效,人们便省去绘神的程序,径称桃木板为桃符。桃符的效能大小和久暂因树龄的长短而有不同,故以普通桃木

制成的桃符须一年一换。又由于邪神恶鬼喜于岁末年首入户造孽,故更换桃符的时间在辞旧迎新之际。其后,人们开始在桃符上书写字数相同、平仄相协的吉语,以与新春年节的欢快氛围相映相和,书贴“春联”、“春帖”的习俗遂从中脱胎而出。宋王安石《除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那时候的人过年有两件事必做,一是饮屠苏酒,一是用新桃换旧符。

现在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第一副对联应该是蜀后主孟昶(chang 第三声)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衬托的关

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

“正对”如:

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国藩家富厚堂大门联)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农村最常见的门联)

“反对”如: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现代联)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

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旧时的小孩子启蒙,除三字经,百家姓之外,有一本书是必读的,叫《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教授对对子的书,第一章是“东”字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

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