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14)《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一、课程说明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其前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管理学》,后续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等。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边缘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

在应用心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管理心理学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和掌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的活动规律,提高自己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学习这门课程,除了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之外,要密切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需要与动机,态度与价值,思维与智力,社会知觉,气质性格与管理,工作中的压力应激与挫折,群体心理,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团队建设与管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组织文化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等基本知识,掌握管理心理学中的基本技能,在打扎实“双基”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管理中的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充知识面与深入把握关键知识点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为主的教学形式,在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理论修养的提高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要适当结合当前管理中的热点问题,结合图片、网络资料、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评价方式上,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二、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与效果占10%,平时学习态度考核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三、教学内容和考核重点
注:(标有*为教学重点,标有#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综述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简述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第二章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概述
一、需要
二、动机
三、激励
第二节强化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成就需要理论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二、目标理论
*#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
二、挫折理论
*#第五节激励理论的综合应用
思考题:
1.激励理论有哪些?各种激励理论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综合的应用激励理论。

第三章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节态度与价值观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与基本问题
二、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三、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二节人性假设与管理
一、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二、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四、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与实践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三、态度改变的实践
*第四节价值观与管理
一、价值观对管理成效的影响
二、管理变革与企业价值观创新
思考题:
1.简述人性的几个基本假设及其相关的管理措施。

2.论述态度改变的理论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3.简述价值观对管理成效的影响。

第四章思维与智力
第一节思维与智力概述
一、思维的含义
二、思维的分类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四、智力的含义
五、智力构成因素理论与智力差异
*第二节决策
一、决策的过程
二、决策类型
三、决策方法
四、决策的风格
第三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思考题:
1.论述决策的风格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在实际管理情景中,怎样应用决策方法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五章社会知觉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特点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第二节归因理论
一、归因理论概述
二、海德的归因理论
三、琼斯与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
五、韦纳的归因理论
*第三节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社会知觉效应在管理中的应用
二、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三、社会知觉类型与管理方式
四、社会知觉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思考题:
1.论述归因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2.论述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气质、性格与管理
第一节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的类型与特性
三、气质与活动
第二节性格
一、性格的一般概念
二、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四、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气质和性格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与管理
二、性格与管理
思考题:
1.气质的研究对管理实践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2.性格的研究对管理实践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第七章工作中的压力、应激与挫折
第一节压力、应激与挫折概述
一、压力的定义与来源
二、应激的含义与类型
三、影响压力和应激差异体验的因素
四、有关挫折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工作压力、应激及其处理
一、工作压力导致的后果
二、压力的管理策略
三、应激对管理的影响
四、正确对待应激
*第三节挫折及其处理
一、挫折产生的原因
二、挫折的容忍力
三、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四、挫折的防卫方式
五、战胜挫折的策略
思考题:
1.在管理中,怎样处理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应激?2.在管理中,怎样处理员工的挫折?
第八章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二、群体的分类
三、要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头面”人物的工作
*#第二节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一、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群体的动力相互作用影响下个人行为的变化
三、群体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几个典型现象
*#第三节群体的规范和压力
一、群体规范的基本问题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三、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第四节群体的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士气
思考题:
1.群体行为有哪些基本规律?
2.论述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3.论述群体的凝聚力。

第九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三、人际关系基本倾向
四、人际关系中的代价与报酬
五、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六、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基本问题
二、人际沟通的类型
三、人际沟通的障碍分析
四、克服人际沟通障碍的方法
*#第三节人际冲突
一、人际冲突的基本问题
二、人际冲突分析
三、人际冲突的处理
思考题:
1.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怎样保证人际间的良好沟通?2.怎样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冲突?
第十章团队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团队概述
一、团队的基本内涵
二、团队的产生
三、团队的分类
四、团队精神
*第二节团队建设
一、团队建设的心理基础
二、团队建设的方法
*第三节团队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二、团队效能感概述
第四节团队管理
一、团队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团队管理的发展历程
三、团队管理的理论
四、虚拟团队管理
思考题:
1.怎样进行团队建设?
2.团队管理有哪些理论?怎样才能管理好团队?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
*第一节领导心理的基本问题
一、领导的涵义
二、现代领导体制的发展
三、领导者的权力与威信
四、领导者的影响力
*#第二节领导方式与理论
一、特质论
二、风格论
三、行为论
四、情境论
五、权变论
六、领导-成员交互作用理论
*第三节领导方法与艺术
一、决策
二、授权
三、人际关系
四、时间管理
思考题:
1.有效领导的理论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在实际管理活动中,领导的方法与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十二章组织心理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二、组织的分类
三、组织的功能
四、组织的层次与管理角色
第二节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概念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
二、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三、组织结构设计
四、组织结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二、组织变革的理论模式
三、组织变革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四、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组织发展
一、组织发展的含义及其目标
二、组织发展的内容及形式
三、组织发展的程序
四、组织发展的干预技术
思考题:
1.论述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2.论述组织变革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3.论述组织发展的内容、形式与程序。

第十三章组织文化
*第一节组织文化概述
一、什么是组织文化
二、组织文化的要素与特征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创建
二组织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三、组织文化的传播
四、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跨文化组织文化
一、跨文化组织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二、跨文化组织中的组织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三、跨文化组织中的组织文化的协调与融合
思考题:
1.简述组织文化及其功能和作用。

2.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怎样创建组织文化?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对组织文化进行传播?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王德清,杨东主编,《管理心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卢盛忠主编.管理心理学(第三版),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苏东水. 管理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重鸣. 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赵慧军. 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安应民. 管理心理学新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6.刘英陶,陈晓平,赵中利. 管理心理学[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7.俞文钊. 管理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专业课类型:专业必修
(0014)《管理心理学》样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样题
一、名词解释
1、沟通
2、群体凝聚力
3、首因效应
4、效价
5、决策
二、简答题
1、管理心理学研究具体有哪些研究方法?
2、如何促进积极动机的形成?
3、简述双因素理论
4、态度的性质
5、决策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三、论述题
1、论述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的“复杂人”假设理论。

2、论述海德的归因理论。

《管理心理学》样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沟通就是信息的交流,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可以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还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2.、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即群体所具有的一种使其成员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吸引力。

3、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初次交往时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人们认知他们所产生的心理作用。

4、效价指所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5、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管理心理学研究具体有哪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量法
5)个案研究法
6)投射法
2.如何促进积极动机的形成?
1)提供充分理由
2)指向鲜明的目标
3)得到行为的强化
4)使新的动机具有改进自我形象的意义
5)显示出理想的社会效果
6)受到人际关系的推动
7)注意运用参照系的影响
8)不断记录实现目标的进程
3.简述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把影响员工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
1)保健因素,即是指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因素。

调查发现,导致员工极端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管理政策、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同级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

2)激励因素,即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

调查发现,使员工极端满意的因素主
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发展、成长、晋升的可能性。

赫兹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4.态度的性质
1)习得性,态度式经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
2)针对性,态度总是指向特定对象的
3)持久性,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4)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
5)间接性,态度是不能直接观察的
6)价值性,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
5.决策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信息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预测性原则
7)行动性原则
三、论述题
1.论述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的“复杂人”假设理论。

该理论假设的特点是综合各家之言,强调人的差异以及环境合教育的影响,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复合性。

其基本观点:
1)人是怀着不同的需要来参加工作的。

2)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培养教育出来的,因此管理者既要相信人,又要培养人。

3)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层次的划分、工作任务的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程度的大小都要从工作性质、
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4)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5)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求管理人员根据具体人的不同情况,灵活的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权变理论已贯穿到西方管理实践的领域之中,并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进行勒大量具体的研究工作。

2. 论述海德的归因理论。

其主要观点包括:
1)人们又预测环境和控制环境的需要,这种需要引发了因果推理过程,人们需要预测和影响发生在自己和周围人身上的事,而理解行为的原因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

2)社会知觉与物体知觉不但存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某些方面也有重大差别,而且对人知觉包含中了对物知觉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共同的推理任务和问题。

因此,它们作为因果关系的主题,在归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对行为产生的原因问题,其最基本的要素要看此种行为的原因源是在人本身,还是在于环境,或者两者兼有。

内部原因源包括动机和完成此种行为的能力。

社会知觉者是运用所具有的关于动机因素、能力、情景因素的信息来推断事件的原因。

4)海德在进行行为原因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对后果责任的知觉。

因为,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谁对事件的后果负有责任比事件发生的原因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