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认知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论文成绩:
《认知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在读赵艳芳老师的这本《认知语言学概论》之前,刚刚读了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大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由衷的觉得两位专家对语言学的研究都系统而全面,从不同的角度具体阐释了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介绍了各自所研究的一套语言学理论。我不知道这样把二者放在一起来谈合不合适,因为很明显索绪尔大师对语言学整个学科贡献巨大,在国际上声名赫赫,并被冠以各种头衔,而赵老师似乎只是第一个在国内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人,没有太多的国际声望和诸多头衔。但毫不讳言地说,对于身为语言学门外汉的我们来说,索绪尔大师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略显深奥难懂,以我们目前的水平似乎无法完全领会其理论精髓,而赵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则相对而言要容易理解的多。这本《认知语言学概论》不仅解释了诸多复杂的语言学现象,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深入浅出,理论和实例结合,把语言学专业层面的理论阐释得通俗易懂,便于我们领会。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学学科意义上来讲,也许这也正是由认知语言学本身的理论特点所决定的。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开创了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到20世纪50
年代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的诞生,又到60年代美国兴起的社会语言学,整个语言学一直以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向前推进着,众多研究理论也愈发完善和系统,而且也似乎也越来越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知语言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方向登上历史舞台,使人的主观认知能力得到了最大化的扩展,并在西方特别是美国,蓬勃发展,展现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每一种新派别或者说新研究方向的出现都可以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认知语言学无疑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革命,而《认知语言学概论》作为第一本在我国推介认知语言学的专著,其意义可想而知。这本书系统而具体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并着重介绍了几个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及相关的认知模式理论,如范畴化原型理论、意象化图式理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推介无疑为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建构了一个大致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框架,为其后的语言学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作为一个非语言学专业的学生,笔者窃以为,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正在于对这几个重要认知语言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接下来将对此略作阐释,仅为个人之拙见,若有不对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关于范畴化原型理论的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所谓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概念则是指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的意义范围,而范畴化则是人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且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对事物进行范畴化分类的标准则是事物要基于某种原型、具有一定家族相似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相邻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互渗透的。这里的原型则是指范畴中最好的、最典型的、
与其他成员有更多的共性的成员,但是从更确切的意义上来讲,原型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特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成员是人们对范畴认知的参照点,边缘成员由于与典型成员有家族相似性而归入同一范畴。一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为原型,例如在“哺乳动物”的范畴中,狗、牛、羊就比鲸鱼更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从认知的观点来看,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必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才能对经验进行处理、构造和储存,而对事物范畴化的结构直接反映在语言中,所以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的经验、认知、范畴化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认为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关于隐喻认知理论的认识。“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英国学者理查德在《修辞哲学》一书中,也指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因而思想就是隐喻的。这些足以表明,学者已经意识到了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还是一个思维的基本原则,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上升到了思维和人类的高度。
首先,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是日常思维方式和普通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认识事物、思考事物、确定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人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其次,需要是隐喻之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着新事物,事物范畴不断扩大,当我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已经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而是要认知、思考和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与思想。我们不可能一直无止境的创造新词,这时隐喻就十分必要了。我们通过隐喻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二者的关系点,利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对待、思考和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例如,以“田”为例,在各种直接被理解诸如“农田”“水田”的“田”之外,人们又认识并以同一符号命名了“心田”。
再次,隐喻不是静止的概念,它是介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及人类智能的工作机制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体现的是一种映射关系,即人类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是两个认知域的语义互动。隐喻是思维和语言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着的。
关于意象化图式理论的认识。根据《认知语言学概论》中对意象图式的阐释,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这个阐释似乎有点不太具体,总觉得没说明白到底什么是意象图式,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理解能力的问题吧。查了资料,意象图式的定义形形色色,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至今没有一个完整而确定的概念,但是从各种定义和研究中不难发现其精髓。通俗地理解,意象图式是指外界事物通过身体经验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空间化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从外部世界所获取的所有经验都是以空间的结构形式存在的。我们人类都有自己的身体并且每时每刻都处于各种活动中,而意象图式就产生于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之中,使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相互联系,并给抽象的活动赋予具体的结构。这样,我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