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维
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经过五千余年的创造和发展,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了文化和思想,源远流长。
直到现在,不仅在国内,包括全世界,都得到众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推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已经被众多领域所接受并且得到很好的运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无以复加的贡献。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
其中数儒家思想更甚,它吸取和改造了诸子百家思想,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自汉武帝以来,为历代封建君王所推崇,成为封建王朝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而儒家思想更注重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社会的发展中,注重人的作用。
根据人的心理理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来协调社会关系,这些因素往往又与科学的社会管理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就是希望能够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从而能融入团体,更好的促进团队发展,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用现代的管理思想来诠释,就是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古代,古人认为,对家、国的管理,除了人口的差异和对象的不同,其在管理的方式上,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这就容易形成家族管理模式与国家管理的相似。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慢慢的做大做强,家族企业在沿海等地区慢慢成长。
特别是在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愈加明显。
在海外,中国比较出名的民营企业,无一不是家族企业。
他们的管理思想无一不和我国传统管理思想有关。
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依靠家族或者同乡的帮助而获得成功。
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管理者为组织制定目标和利用组织资源去实现这一目标。
而在国家社会管理中,与企业管理又有很多共通之处,因而这一思想在为代企业提供理念和动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提供治理国家理论。
推行目标管理关键在于领导。
领导对各项指标都要心中有数,工作不深入,没有专业的知识,不熟悉生产,不会经营管理是不行的,因而对领导的要求更高。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
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现代企业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群体组织,群体的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和谐统一,而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的大文化背景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
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
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归纳为九大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制。
其中“重人”和“人和”两项思想我觉得对现代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人: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
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
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
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因此,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人”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就是对企业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其特点是企业管理工作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核心,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企业和谐有序发展的目标。
这种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软性管理理论是很契合的。
以人为本的软管理,与孔子倡导的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是息息相关的。
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指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工程管理C083 李明凯087292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精)
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何种层次、何种规模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和为贵” 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是“和”,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相谐与协调,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3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
后来历代儒家也都肯定并十分重视“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
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
从管理的角度讲,“和”就是协调。
因为管理就是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就企业来说,企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序列、多职能的有机结构。
只有把企业内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法国企业家法约尔把“协调”视作是企业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之一,认为“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认为“协调”就是“为了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工作和谐,步调一致,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则进一步把“协调”从一般的管理职能提升为“管理的本质”。
这些都说明“协调”即“和”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它的低层次的作用,是化解人际间的紧张与冲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
论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论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中表达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并未过时。
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古代思想管理现代企业一、前言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
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根底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二、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1.“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
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珍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开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开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到达企业繁荣和开展的目标。
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2.人类社会协调的和谐开展观?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说的是天地之所以长久,就在于能够让人生存,无私奉献。
企业要协调、持续开展,也需要具备天地的“不自生〞品德,希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奉献能源,为股东谋取利益,为员工提供开展,并寻求这四方的和谐与平衡。
中国古代到现代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作文
中国古代到现代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作文
中国古代到现代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中国古代的管理,始终贯穿着“以德治国”的理论思维,尊崇儒学治国思想,重视绩效评估,实施“科技管理”,开创了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完备的管理制度,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审判政治的出现。
在现代,根据马歇尔计划理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化、业务流程革新的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应用、科学管理的普及,管理科学在中国迎来了繁荣发展,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管理的一套完整理念。
从宏观方面看,以组织制度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抓手,以战略管理为依托,以财务管理为管控,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根基,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管理的完整框架。
从微观层面来看,按照群体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把管理分为上下级互动、强化与绩效评估、领导与激励、团队反馈等多个阶段;而从管理层面来看,则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完整而健全的治理机制,实施全面组织发展和科学化管理,从而增加企业家在日常决策中的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使企业成功运作。
总结来看,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以儒学的“以德治国”为基础,以现代环境的发展,通过重视系统合理性,不断完善机制和制度,实现了从古至今,中国管理理念从传统文化管理和经典管理到科学管理之间的有机连接,终于建立起了以市场、政府和企业三者协调发展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比较
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比较传统管理体系与现代管理体系的差异源于两种管理思想体系的差异。
在近代由于面对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管理环境的复杂度展示不够充分,人们对管理本身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和深入,因此其思想特征具有五方面的集中表现:一是突出物本观念,即偏重于对设备、厂房、物料等的管理。
二是突出个体观念,即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孤立的对象,面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大多是就事论事,通盘考虑不多。
三是突出简单决策观念,即决策是直观的、经验的、线性思维的决策。
四是突出战术管理观念,即管理问题的揭示、分析、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方法的调整大都是针对企业内部的,或某一工作环节的、或眼前的状态变化而进行的。
可归为五个方面:一是突出人本观念,即一切以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注重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
二是突出系统观念,注意个体与整体的配合协调,强调一切从整体出发,旨在优化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
三是突出择优决策观念,即决策必须是多角度、多因素分析之后的多方案比较,然后择优。
四是突出战略观念,即对企业长远发展而进行的,它强调管理行为要高瞻远瞩,管理者要具有超前思维。
五是突出权变观念,即管理行为必须是随机应变,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
二、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与现代企业管理行为的比较第一,人与物管理的侧重点差异,即传统企业管理重在管物,重在对物的分配、调度、安置、收入、支出;而现代企业管理重在管人,重在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
第二,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差异。
传统企业管理重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宗旨是用周密的制度约束,确保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而现代企业管理注重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和人的自控。
它旨在通过较高的领导层素质和员工素质,以及合理的人力资源配搭,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和自律自激机制,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每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老总们大都会说,它的企业最重要的是人才,是员工。
这是一句绝对讨好、“永远正确”的话。
第三,单维管理与多维管理差异。
探古盛世管理思想,鉴现代管理
探古盛世管理思想,鉴现代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促使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中国自古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源源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样的盛世局面,而这些盛世局面的成就无一不是通过一定的有效管理得以实现的。
现仅从造就古盛世的原因出发,探究其管理思想和方法,以对现代管理作一明鉴。
一、中国历史上的古盛世及其管理。
1、“文景之治”。
文、景二帝统治的40年间,西汉帝国政治英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土地开辟,人口增加,财富充裕,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景帝父子执政时期的这种繁荣昌盛的形势,誉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召令。
对周边少数民族,文帝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在生活方面,文帝崇尚省俭克奢,他在位23年,史称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临终前,针对当时盛行的厚葬风气,要求薄葬省繁。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后,太子刘启继位,(此即历史上的汉景帝。
)景帝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赋税很轻,刑法也不重,汉朝的国力继续得到增强。
为了使百姓都能有地可种,以提高农民生活,景帝及时地调配了人口和土地。
他改变了当时不准百姓迁移的政策,允许百姓从土地少的地区迁移到土地多的地区,一能开发土地资源,二也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再一个惠民措施是减轻刑罚。
在文帝时开始了古代残酷的肉刑制度改革,将古代的奴隶制五刑制(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刖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向封建五刑制(笞、杖、徒、流、死)转变。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第一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兵家注重战略,这些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儒家也称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提升企业管理人品质修养的文化内核。
代表人物如被誉为一代儒商的香港企业家李嘉诚,便是以儒家思想管理企业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功。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人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企业管理者成功管理团队、打造高素质高效率团队的法宝。
其最具价值的管理理念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以柔克刚。
法家思想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但由于其思想本质是为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服务,其大部分思想被普遍认为已经落伍、过时。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该学术思想中合理的科学内涵,其中仍有许多精华值得现代企业管理人士借鉴。
如它的法治思想,要求企业必须以法制作为管理的基础,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健全,企业管理者要重视法制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规范企业法制化建设,做到管理有“法”;“法不阿贵”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必须秉公执法,不偏不私,即便是最高层管理者也不能享有“法”外特权;“赏誉同轨”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在运用赏罚、毁誉两种激励机制时要做到目标一致,措施得当,在物质鼓励的同时结合适当的精神鼓励。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公管吴凯摘要: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乃至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那种管理思想值得我们现代管理借鉴并学习,本文将从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征、启示及借鉴意义三个方面仔细介绍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并阐述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及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古代管理现代管理启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而这些思想便是我们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对于这些遗留下的财富,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在现代管理工作中有所收益。
而在借鉴一门艺术性的东西之前,了解并总结它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便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其主要特征及启示:一、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早在古代,我国古代的先贤们便给我们流下了许多精辟的关于管理工作中决策的见解。
比如“凡事预立,不预则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而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策别十八》中写道:“为国有万事之机,有一时之计,有不中月之计。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等等都说明做事应该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许多人都主张重义轻利,但也有一些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义与利并举,倡导“义,利也。
”,“兼相爱,交相利。
”。
宋代的苏轼在他著名的作品中《利者义之和论》中也说:“义利利义相为用。
”,春秋时的管子也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结,他还认为“自利”之德与“利人之德”同时也是统一协和的。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进一步讲这种义利观念和富民利民联系起来指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以民行。
”这句话可谓深刻的概括了中国义利两全的管理真谛在普通民众之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在激励和奖惩方面。
孙子提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诚有功则虽疏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二班姓名:付刚学号:1041303058我国古代相继出现了“兵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管理思想。
管理是一种方法,从远古的“结绳而治”,到现代的工程控制,皆因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需要而起。
管理是一种文化,无论“图腾崇拜”、“行业禁忌”、还是“组织制度”、“品牌标识”,都同时具有工具属性和文化观念属性。
管理与文化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
它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和子产,形成于战国时期,衰落于西汉。
因其强调“法治”,西汉以后被称为法家。
经过2500多年的荣辱兴衰,法家思想依然一起持久的生命力影响着后人,它在国家管理,公司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并和我国古代其它学派的管理思想一起相互交融,取长补短。
时至今日,它依然对我们的企业管理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法家管理思想体系以价值论,历史论,人性论,知识论这四大支点为基石。
法家治道以道为本。
以强国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
他们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强制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罚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
法家的管理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来实现其社会理想。
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法家管理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
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
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
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发展与应用摘要:管理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记载着中国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有关管理的学说和主张,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各家与管理思想有关的内容,以及与现代组织管理的融合及发展,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古代思想管理现代组织管理一.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道家思想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学派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阐明诸家管理理论和思想流派历史嬗变的轨迹;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挖掘和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
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
而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又常常与人们对中国管理的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学术修养及其功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因而,在这个时代面前,管理思想将前所未有地显示出对人类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影响。
诚然,任何管理思想并不是先验的,而是有一定历史传统所维系应该看到,今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特定的东方文化精神载体,越来越受到西方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由于西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现代高科技硬性的板块所发生的冲碰,使西方管理世界蕴藏着深层的危机。
西方管理学界企图借鉴、引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拟作一种软性的介质,来融合西方管理世界中人与物的分裂与对立。
鉴于此,应大力开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领域,弘扬泱泱流源五千年之久的中华管理文化,加强中外管理学术研究交流,并提高中华民族管理思想在世界学术之林的地位。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4、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6、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
7、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8、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
9、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
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1、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
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
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
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
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
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
(二)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
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
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
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
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
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
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五篇范文)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借鉴和指导意义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
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溯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
这就给人们一种模糊的认识:似乎西方文明是孕育现代化管理的唯一母体。
其实,作为在人类共同劳动中产生的管理思想是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史及其文化背景相关联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经济)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
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现代企业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群体组织,群体的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和谐统一,而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制度是解决可以量化可以看到的事物的,文化则影响内心世界影响人的所有行为,中国的企业也在搞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从没有制度到有制度管理的根本问题仍大量存在,但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收效甚微,除了一些企业宣导的文化本身就不堪推敲以外,我们的大文化背景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维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代管理思维和对现在管理的一些启示和一些启发。
我是以《孙子兵法》为例来解读,下面要了解一下基本的情况,我们了解几个问题,第一个:孙子何许人也?我们大家都知道,孙子,他是春秋末年的时候,他跟孔子、晏子基本上是同年代的,大概跟孔子相差20年,和晏子相差40多年这样,出生相差40多年,是在公元前535年左右,孙子为什么要写《兵法》?大家可能简单地答案都是他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有家的传承,当时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一个多国时代,实际上来讲,战争也很多,可能是写这个,你要看孙子兵法,我读《孙子兵法》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孙子兵法》就是一封求职信,这封求职信写的很好,打动了吴王,吴王才会任命于他为大将,实际上《孙子兵法》里面有很多精彩的东西。
我是1993年来南大读书,我们第一堂课上的就是《孙子兵法》,都这么多年了,我有一个心得,今天下午就讲这个心得,我把《孙子兵法》读成九个字,你要看他内在的十三章,我们现在的《孙子兵法》十三章大概有六千字左右,有五千多字的,这个不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呢?不同的版本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和当时的,你想想看,《孙子兵法》离我们现在有接近三千年了,二千五百多年这样的,这样长的时间,二千五百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十三章里面。
我就内在地看到这九个字,孙子讲打仗,是起于利危,最终是落于胜。
打仗最重要的是胜利,要打仗肯定就是胜,那么为什么要打仗呢?从利从危来看,但怎么从利危来看到胜呢?他中间就讲一个逻辑,一个是先知,未战眼先知,他讲的是妙算,记篇就是妙算,我们要知道一些东西,为什么要打仗?打仗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能不能打?打会不会胜?他就讲这个先知,现在过后他要讲先胜,打仗要先利于不败之地,打胜仗,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所谓的先胜,就是先建立一个不被别人打败的地位,我保证不败,但是能不能保证打胜别人?不知道,因为对方也可以先胜,也建立一个不可被战胜的地位,所以他就叫先胜,先胜的思想就保证不败了,利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可以打败的这样的时机,而且一旦这个时机出现也不把它丢失,如果没有这个时机我们要创造时机,所以孙子就讲的讲为胜,我们不仅仅要利于不败之地,而且还要能够想办法地去创造,敌人可以被打败这样一个时机,如果敌人也建立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那么两军对立,胜负就不知了,不知了,那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孙子在先胜这地方,他讲:凡战者以正和,要讲究正,怎样才保证先胜?正是讲五个方面要做得好,就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了,也就是道、天、地、将、法在这五方面做得好。
道要能够上下统一,天要知道可不可以战?地要知道识众寡之用,将要能够将能而君不御,就是公司的,我们现在企业经营就是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做得好,就是主和将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因为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结构问题,还有一个是法,要能够以虞待不虞,各个方面的组织的结构和法律的问题,公司的制度问题,但是这五个方面做得好,就能够保证做到先胜的位置了,就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要想打胜仗,还要为胜。
第一:对方也要先胜,我们要想办法败对方这样的一个位置改变,让它产生破绽;第二:一旦产生破绽,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时机,孙子讲的怎么能够创造这个破绽?能够抓住这个时机,孙子主要讲的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然后兵贵神速,于迂为直,这样一些思想,我们要知道兵者诡道,马上会讲这个诡道,诡道和我们现在讲的这种坑蒙拐骗、伪冒假劣这些东西完全不一样,孙子讲的这个诡道跟这个完全不同,孙子对这个利与危的解释,何为利?何为危呢?利于大利,危无大小,他的利是大利,哪些是大利呢?孙子理解的大利就是最终胜利。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金之奉,日费千金。
这打仗,劳命伤财,老百姓也不能安宁,我们不要说打仗,我们任何的一个决策是这样的,我们政府做一个决策,做一件事情,看上去是一句话,事实上也是日费千金,也是百姓之费,公金之奉。
肯定很多人都要内外骚动,所以他讲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他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战争最终的目的是以争一日之胜,这是最终的目的。
想我们企业经营也是这样的,有一个目标,我们人也有目标,时机上就是我们的大利,最终的目标,我们有时候想想,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企业经营当中,会有好那多的小利,促使我们离开了大利这个道路,我们有的人就说,我获得一些小利,我也能够达到最终的胜利,一般我们都会去寻找这个小利,不知不觉地让这个小利把我们带走,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想要走的那个地方,大多数是这样的,企业也是这样的啊,企业经营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些小的利益,把资金就投到某个方向,我就去进行了某个领域的经营,慢慢就获得一些小利,不知不觉地把小利带走了,当然很多公司就被带垮了,就死亡了,当然我们人生不会死亡,但我们人生可能就是没有实现自己该完成的那种目的,或者自己应该能够达到额那个高度,其实战争也是这样,孙子讲:既然有这个大利,什么是小利呢?比方说他举一个爱爵禄百金,爵指的是官位,禄是指官位的俸禄,百金就是金钱,如果你一个君或将爱惜这些东西,导致不能够任用恰当的人,用好间谍,就是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就是你看起来很廉洁,很爱惜这个东西,很公正,但是你这个和最终的方向是不一致的,那这就就是一个小利,我们就要敢于放弃这个小利,去为这个大利服务。
他说将有五危,将军的五个方面的性格缺陷,或者是性格的特征也会导致覆兵杀将,哪五个呢?第一个就是必死,就是将军不怕死,冲锋陷阵不怕死,还有一个将军贪生怕死,必生这个可以去俘虏他;必死可以杀了他;还有@速,有的将军脾气很暴躁,那可以去当面侮辱他,还有一些将军很爱惜自己的名分和廉洁,那你就可以散布一些消息,去说他不好,把他的老底都抛出来,将军就坐不住了,原来布置好的阵势就开始坐不住了,就开始打仗了;还有一些将军就是爱民,就是非常爱惜百姓了,爱民可烦,那你就可以不和他正面打,可以去骚扰他的百姓,那他又坐不住了,这个坐不住就会出现他刚刚立于不败之地,那种阵势就没有了,那就会出现一些破绽,这会导致覆兵杀将,孙子说这就是用兵之灾,将之过也,用兵之灾是小利导致的,看上去这个将军,多爱民啊,多廉洁啊,多勇敢啊,实际上这是一个小利,为什么?他和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一致。
还有一个,比方说他讲君主也可能会有小利,你看有些君主,看上去他很勤政,什么事都过问,不知军之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军,自己亲自去管理,指挥打仗,干预军事,看上去这个君主是非常勤奋的,事实上可能将能,可能他过多地去做了,但是他@军,束缚了军队,疑军和惑军,导致乱军引胜,也导致最终的失败,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小利,所以孙子就讲战争要知道这个利是大利,但是孙子在讲这个危的时候,危无大小,孙子他一贯讲打仗不能够有侥幸心理,要求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先要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要怀侥幸心里说敌人可能不来攻打我吧,敌人可能不会从这个地方攻打我吧,敌人可能不会这个时候来攻打我吧,不能够怀有这个侥幸的心里,他就讲,要这方面没有什么大小。
他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他来了没关系,无恃者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攻也没关系,攻我也不怕。
第一他不知道怎么攻?第二他攻了我可以去防他,所以他就叫危无大小,要注意这个,战争他就讲这个战争,从利和危出发,第二个:利危。
下面就到先知,孙子讲既然有利有危,下面我们就要未战而先知,先知,三个东西,为什么要先知?先知什么?如何先知?为什么要先知呢?他的第一篇《计》篇就在讲这个先知,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这不可不察也就是不可不先去了解,他还讲妙算,先要妙算,要看靠得算多少,得算多可能胜算要多一点点,如果无算可能就不行了。
他还在讲。
在《用间》篇讲,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什么叫动而胜人呢?就是把军队拉出去,就打胜仗了。
拉一出去就打胜仗,为什么呢?他为什么打胜仗的概率要高于别的人呢?其他的人,众人,就一般的人,由于他未战先知了,他都知道该怎么打?先知,怎么先知?先知的内容,先知什么?先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先知的内容: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这一段,我觉得是孙子兵法的核心。
给我吗现在的那种启示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管理嘛,我们做管理或者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是化繁为简,抓住事物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他就讲五个方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天地将法,道是什么呢?道者,令民以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就是说老百姓上下同意,要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可能就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可能有一些属于宗教方面的,我们企业当然是讲企业文化教育,企业里面的思想教育,思想工作和文化工作,所以这个叫令民以上同意也,要做到这方面。
当然我们管理学里面讲的组织的认同感,员工有这样的一种身份认同的话,员工就不会畏危了,能够同甘共苦了,要培养这个,这东西主要是从一种文化方面。
当然我们的制度建设,我们的结构也能促进这个方面,第二个是天,天着,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阴阳,寒暑,就是季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
这个天,按照我们现在来讲,天,我们是改变不了的,大的宏观环境,像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技术变革、技术环境、生态环境。
虽然说这些我们改变不了,要顺应它,但事实上,我们任何人的行为也都在影响这个东西,所以说阴阳,寒暑,时制就是天。
我们要了解这种情况,这个天决定了我们什么东西可以去做,可以不去做,就是说战争,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可以打与不可以打,要违背这个东西,你就很难了,要顺应,我们讲的这个时代的造英雄,我们每个人都为此时此刻做贡献。
下面一个是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地,战地,打仗,这个地,我们现在来解读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地理意义上的市场,就是说我们的江苏市场,广州市场,北京市场,这个市场,这是一个战地的问题,这战地有高下,远近,光狭,死生,大家都知道,是不是?像海尔,为什么它要先占领德国市场?它知道是高地,你要能够让德国接受你的产品,那你这个产品全世界人都能够接受,尤其是家用电器,我们都知道德国是高地,但是海尔,张瑞敏的经历导致的,还有一个可以是从行业,产业,或者经营的商业,比如说海尔冰箱,洗衣机,彩电,这是行业,这也是战地,这个战地有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可能它的冰箱和它的冰柜,它两个就近一点点,它开始就冰箱,然后到冰柜,然后到洗衣机,然后到电视机,它都是从近地开始逐步走,后来它走到远地了,远征了,进入到别的行业,这就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