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其它民歌之比较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摘要】黑龙江四小民族包括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间音乐特点。
乌兰牧骑的音乐富于草原风情,节奏明快,充满激情;鄂伦春的音乐受自然环境影响,多以动植物为题材;赫哲的音乐风格受到游牧生活的影响,节奏单一而稳定;鄂温克的音乐则以吟唱和地方乐器为主要特点。
不同民族音乐之间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保护和传承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至关重要,而在当代社会,民间音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创新和传统相结合,保持民间音乐的魅力与活力。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保护与传承、当代社会、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包括汉族以外的四大少数民族,即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
这四小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民间音乐更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多样,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乌兰牧骑的音乐中,常常能听到清澈而悠扬的牧歌,表达了草原人民的深情厚意;鄂伦春的音乐则常常带有浓厚的猎人气息,节奏明快而有力;赫哲音乐则饱含着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柔和而优美;而鄂温克的音乐则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朴实的情感。
这些民间音乐不仅展现了黑龙江四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传承着他们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将深入探讨这些民间音乐的特点、意义和发展前景。
2. 正文2.1 乌兰牧骑民间音乐特点【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乌兰牧骑民间音乐是黑龙江四小民族中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草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其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曲调优美动听:乌兰牧骑民间音乐以其曲调优美动听而著称,曲调多为悠扬、舒缓,具有独特的旋律美感,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作者:赵秀彦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特征;本质联系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47 — 0318世纪中叶,达斡尔族遵从清朝旨意从黑龙江北岸迁徙至嫩江两岸,沿江形成较规整的聚居格局。
随着清廷边防的需要,骁勇善战的达斡尔军民先后被调往海拉尔、新疆伊犁、呼兰、瑷珲等地驻守、参战,使达斡尔族人口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
在不同地域300多年的发展中,各地达斡尔人生产生活、语言、习俗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本分化为齐齐哈尔、莫力达瓦、海拉尔、新疆等方言区。
尤其是传统歌舞,虽保持着大致的相同,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并按照各自方言区,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舞种、称谓和形式。
“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仪式,歌舞贯穿整个仪式过程。
祭祀时雅德根(萨满)边唱边模仿神灵的姿态和舞步,以求神灵降临。
唱诵祷词达斡尔语称作“雅德根依若”,是“跳神”的核心内容。
雅德根在仪式中演唱的依若,不仅是萨满教的一部分,也是原始艺术的一部分。
“哈库麦勒”是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人对传统歌舞的称谓,是传统祭日、现代重要节日上表演的歌舞。
(一)古老的萨满仪式活动是肃穆、神圣、神秘的,萨满仪式堪称民间盛会。
仪式上组织者精心准备食品、“雅德根”身着五彩神服、手持神鼓敲着震撼的鼓点、唱诵着优美祷词、展示神秘的舞姿、神奇特异的绝技等。
“雅德根依若”是达斡尔民族最古老的歌,无论是用鼓语呼唤神灵降临,还是神灵附体后代神立言,乃至雅德根的舞蹈,始终以雅德根的独唱及伴唱的呼应完成祭祀内容。
祷词大多以神话为主,有创世神话、天体神等,这些神话是萨满文化的思想核心,由雅德根讲唱传播,将英雄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延续,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形式传承发展,这些神话承载着萨满教信仰,并渗透到英雄史诗、说唱、民歌中,成为萨满信仰传承通道、创作主题和源泉。
达斡尔_鄂温克_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的异同及其成因

个民族在宗教、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存在着诸 多共同特性, 但是民族不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 音乐也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三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 共性特征
1.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及其称谓相近 从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族对音乐体裁的 表层关系的选择上看, 三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有 山歌、歌舞、萨满调三类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 而 且其称谓也相 似。达斡 尔族称山 歌小调歌 曲为 扎恩达勒 , 其意可直译为 歌 ; 鄂温克称 扎恩 达拉嘎 , 扎恩达 是唱的意思, 拉嘎 是名词后 缀; 鄂伦春称之为 赞达仁 , 鄂伦春语意 为放声 唱的意思。达斡尔族称舞蹈歌曲为 鲁日格勒 , 原意为 燃烧 之意, 由围着篝火跳舞得名 ( 又称 哈库麦 ) ; 鄂温克族称 努克该勒 ; 鄂伦春族称
例 3 鄂伦春民歌赞达仁 !站在高山顶上唱歌 ∀
朴的爱情歌曲也是这三个民族民歌咏唱的重要内
容。萨满宗教祭祀音乐的祈词内容也是对有灵万
物 # # # 诸如天地山河、风雨雷电、祖先诸神的赞美
与祈求, 反映出人的精神寄托与自然环境及其生
存状态之间的密切相关的直接联系。
3.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歌词的语音韵律、修辞 和衬词使用的特点相似
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音乐也 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正如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没
有因为同他民族交流 而随之改变一样, 三个少数民族各自固有 的音乐思 维方式也在 他们所喜 爱的民歌中 得以充 分的保
留和体现。
关键词: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民间音乐; 共性特征; 个性特征
神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唱歌是人民精神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涉
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音乐内容上划分,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

当代音乐2019年第4期MODERN MUSIC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崔姝声[摘要]东北地区的民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地区艺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而在东北地区更是生活着较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艺术与东北小调共同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歌系统,在丰富东北地区文化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因此,本文主要对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演唱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风格;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093-02[收稿日期]2019-01-12[基金项目]沈阳音乐学院院级课题项目(2017YL17)。
[作者简介]崔姝声(1977—),女,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
(沈阳110180)东北地区主要是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满族、赫哲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在东北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中衍生出的东北地方民歌也体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东北民歌是东北文化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东北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和人文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也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欢迎。
通过对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风格特点和演唱的研究,从而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发展东北地区是对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的泛称,其共同属于东北平原。
而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更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因此不论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还是语言特点基本上都是比较类似的。
但对于东北地区的人民来说,就必须给予“闯关东”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很多东北人最初都是河北、山东等地的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闯关东之后留在了东北。
此外,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赫哲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这些民族中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歌。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特点、现状及其保护

达斡 尔族 民间音 乐包括 民间歌 曲 、 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 、 说唱音乐 的人们 在看到大 自然 的景 色 , 在生产 劳动中 , 表达喜 、 、 怒 乐抒发心 乌春三类 。民歌包括 “ 扎恩达 勒” 雅 德根” , 与“ 调 前者是类似 山歌题 声 , 整精神 , 调 消除疲劳时唱出的一种曲调 。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 自治区 、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 , 的曲调上根据 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即兴填词歌 曲 ,以反 映生活现实 , 有 自己的民族语 言达斡 尔语 , 成了布特 哈、 形 齐齐哈尔 和新疆 三种 思想感情和愿望 。 方言, 但语音 、 汇、 法的差别不大 , 以互相通话 。 词 语 可 达斡尔族 没有 2I 历 史渊 源 .. 1 本 民族文字 , 主要使 用汉文 , 少数人兼用满 文、 蒙古 文和哈萨 克文。 达斡 尔族的 “ 扎恩达 勒” 产在遥远 的年 代 , 史料记载 , 生 据 那时
1民 间舞 曲 少量 的农作 物 , 并季节性地从 事林 、 、 牧 渔等业 , 他们在 闲下时常在 “ 日格勒 ” 鲁 是达斡尔族 具有代表性的 民间舞 。它 因地而异 , 有 起 唱“ 扎恩达勒” 而“ 。 扎恩达勒” 说法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 “ 阿罕伯” “ 、郎突达贝” “ 、哈库麦” “ 、 哈根麦勒格 ” 等几种不 同称谓 。 曲调 , 反映出每个人 的心情 , 格性等演唱艺术。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 的达斡尔族聚居区 ,鲁 日格勒” “ 舞 21 .. 2演唱方法 是对其 民间舞 的统称 , 多为妇女表演的 自 娱性舞蹈 。据考证 , 日 “ 鲁 “ 扎恩达勒 ” 的内容 , 多是反 映历史事件 、 生产 、 生活 、 英雄事迹 格勒 ” 的汉 语意思为 “ 燃烧 ” “ 旺” 达语“ 日格勒贝 ” 或 兴 , 鲁 可以 引申 和悲欢离合 的爱情 , 它在体载上主要包 括抒 情和叙事 两部分 , : 如 牧 为“ 跳起 来吧” 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 。 罕伯 、 罕伯 ”所 以“ 日格勒” 歌 、 , 鲁 猎歌 、 渔歌 、 祝酒歌 、 歌 、 情 婚礼歌 、 放排歌 、 摇篮 曲等 , 而在形式 又有 “ 罕伯舞” 之称 。 上则有独唱和对唱两种 ,其 中一 问一答 的对歌形式居多 。“ 扎恩达 “ 日格勒 ” 鲁 舞历 史悠久 , 据史料记 载 , 古代 达斡尔在 春意微透 勒 ” 为有歌词 和无歌词两种 , 心上人》 《 分 如《 、德莫 日根》 , 等 这类“ 扎 的夜里 聚集在村头 的草坪上 , 围绕熊 熊燃烧的篝火手舞 足蹈 , 你呼 恩达勒” 曲调丰富 , 结构多变 , 附有 “ 一耶 , 一耶” 讷 呢 的衬托词 , 无歌 扎恩达勒” 多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只充填“ 一耶 , 一耶” 讷 呢 我唤 , 于劳动之余 以舞蹈形式抒发心 声 , 调整精神 , 消除疲劳 。由此 词的“ 可见 ,鲁 日格勒” “ 与达斡尔族人 民的生产 、 生活 、 习俗有着密切 的关 的衬词 。节拍略有 自由处理 , 曲词也随着感情变化。 系。 21 .. 3存在价值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鲁 日 “ 格勒” 以群舞为 主, 多 “ 扎恩达勒” 达斡尔人中 占有重要 的地位 。它是达斡尔 民歌优秀 是古老 的达斡尔 民间音乐 的遗存 。挖掘 、 抢救 、 整 表现狩猎 生活和劳动场 面 ,表演时舞 者上身和手臂 的动作较 为丰 的传 统民间音乐 , 富, 脚下 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 , 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 的舞歌 , 舞 舞 理和保护民间歌唱艺术“ 扎恩达勒” 有着重要价值。 扎恩达勒” “ 多达 挖掘 、 理 、 整 抢救 、 保护 “ 扎恩达勒 ” 将推动和促进达 斡尔族 者 随着歌声轻 柔地舞动起来 , 观者可任意加入 队伍随舞 , 旁 舞蹈 气 上百种 , 氛逐 渐热烈 , 节奏加 快 , 舞者不断穿插交换 位置 , 舞蹈达到高 潮时 , 传统文化 的发展 , 的丰 富内容和基本特征 , 中国民歌 中, 它 在 实属罕 同时齐发 出“ 嘿哲 ” “ 哲 、德乎达” 等简短风趣 的呼号 , 上踏 出有 力 见 , 实用价值 看 , 掘 、 脚 从 挖 抢救 、 理和保护 达斡尔传 统 民间音乐 , 整 的节拍 。“ 日格勒” 源于达斡 尔族 的劳动生产生活 , 鲁 来 因此 舞蹈 中 “ 扎恩达勒” 对我 国文化建设 和精神文 明建设 , 丰富各族人民群众 的 促进各 民族人 民的共同发展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都 有采集 、 提水 、 捕鱼 、 飞翔 、 禽类斗 闹的内容及舞蹈形 象。如今 , 在鲁 文化生活 , 将产生重要作用。 日 格勒舞 的原生地 区, 这种民间舞蹈备受冷落 , 面临失传 的危机 , 急 需采取保 护措施 。 21 .. 4主要形式 达斡尔族是个精于骑射 、 擅长歌舞的 民族 。聚居在黑龙 江省 的 达斡尔族 主要 聚居在 内蒙古 自治 区和黑龙 江省 , 少数居住在新 开拓者 ” 。族源契丹 。达斡尔族有 自己的语 达斡尔族 的鲁 日格勒舞又称 “ 哈库麦 勒” 它一方面具有传统 狩猎歌 疆塔城县 。达斡尔 意即“ 。 舞 的特 征 , 如从原始狩猎 篝火歌舞 中保 留下来圆 圈队形 、 仿走兽 言 , 没有文字 ; 清朝满族文化影响 , 模 但 受 通用满文 , 后普遍使用汉文。 对 以音调热 吼 叫和飞禽呜 叫的呼号等 内容 , 一方面有 了很 大的发展 , 队形 达斡 尔族 的 民间音乐有 山歌 、 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 , 另 如 有多种变化 , 演唱的新 曲数 量增 多 , 歌舞 内容更 为广泛 , 衬词更加丰 情奔放 、 委婉多变 、 节奏鲜 明、 节拍严正见长 。 a山歌 , . 达斡尔人称为“ 扎思 达勒 ”通 常在野外生产劳动 的间 隙 , 富和独特等等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哈库麦勒歌舞有 了比较清晰的“ 三 歌词 可即兴填词 。 曲调高亢、 悠扬 , 多 段式” 表演程 式 , 第一段“ 比歌 ” 以歌为主 , 以舞 为辅 ; 第二段 “ 赛舞 ” 或赶车的旅途 中唱 , 见景生情 , , 具有达斡尔族 山歌的独特风格 , 达斡尔族 民间艺术 工作者在 以舞 为主 , 以歌为辅 ; 第三段 “ 打斗 ” 以打斗为主 , , 演员 随着 高声激 颤音 , 昂的呼号 , 振臂挥 向对方 , 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 , 后决 出胜负来结 本 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 的 上人》 《 最 、山乡》 《 、催眠 曲》 山歌 , 等 可谓是当今达斡尔 民歌 的优秀作 品。 束歌舞表演。 如 E 不仅曲调优美, 人》 歌诃也隹动感人, 以下是其首尾两段: 在研究 和探索北方 民族 原始狩猎 歌舞发展和沿 革 的变 化轨迹 时光像 流水 哟, 春天又 到我家乡 , 方面 , 哈库麦勒歌舞如 同一件 “ 活化石” 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 。 哈 库麦勒歌舞与满族“ 莽式 ” 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 的地方 , 特别是在哈 辽阔的原野 哟, 披上嫩绿 的春装 , 嫩江深 又长 哟, 船儿却又要远航 , 库麦勒歌舞中出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 莽式空齐 ” 大率举 一袖于 的“
《对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的演唱阐释》范文

《对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的演唱阐释》篇一一、引言达斡尔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历史、情感、习俗以及人民生活经验的完美融合。
在达斡尔语中,“扎恩达勒”代表着美妙的歌唱。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详细阐述“扎恩达勒”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的背景与特点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他们的民歌“扎恩达勒”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以其深情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闻名。
其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自然风光、历史事件、爱情故事以及生活习俗为主,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情感与心声。
三、演唱技巧的阐释1. 声音的运用:在演唱“扎恩达勒”时,歌唱者需运用深厚的嗓音基础和技巧,包括运用气息控制音量,用共鸣调整音色等。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歌唱者需灵活地调整声音的强弱和音色的变化,以展现歌曲的情感张力。
2. 节奏与旋律:在演唱中,节奏与旋律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扎恩达勒”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歌者需要在恰当的地方增加拍子的强调,或在部分句段适当延长时间值等。
旋律则需要表现出细腻而有力的动态,从而达到生动表达歌词情感的目的。
3. 表情与动作:除了声音的运用和节奏旋律的掌握,歌唱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也是表达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和身体动作的配合,歌唱者可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情感表达的阐释在演唱“扎恩达勒”时,歌唱者需要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等手段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表达爱情主题的歌曲中,歌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表情表现出深深的情感投入和渴望;在表达自然风光或历史事件的歌曲中,歌唱者则需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来展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赞美。
五、文化内涵的阐释“扎恩达勒”不仅是歌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歌词内容到歌曲结构,从歌唱者的演唱到听众的感受,“扎恩达勒”都蕴含着达斡尔族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作者:————————————————————————————————日期:浅谈达斡尔族民歌班级 09音教1班学号 09084105姓名邱敏浅谈达斡尔族民歌摘要: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达斡尔语。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说唱音乐乌春三类。
关键词:扎恩达勒,哈库麦勒,乌春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一、民间歌曲“扎恩达勒”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
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民间歌曲的统称。
这类歌曲通常是在人们放牧、砍柴、骑马、踩黄花、踩柳蒿芽时即兴唱的。
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中,扎恩达勒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形式。
有词的扎恩达勒根据曲调的固定程度可分为三种:(1)词曲固定的扎恩达勒,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词曲,它大多是在世代传唱中经过不段完善保留下来的。
(2)曲调固定、即兴填词的扎恩达勒,通常表现为一曲多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歌者可在不同的场合即兴填词来表现不同内容。
(3)词曲皆即兴的扎恩达勒,歌手触景生情即兴咏唱的民歌,在词曲的艺术上一般不够完美,歌词常用衬词填充。
无词的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讷一呀呢一呀”这种无实质意义的衬词唱曲调的歌,多是即兴演唱。
在结构上比较有词的扎恩达勒要小。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部分,也可以说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歌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华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属于宴歌、劳动歌、战斗歌、儿童歌等类型。
在华北地区的民歌中,节奏明快欢快、歌词简单直接且质朴的特点比较突出,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二、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里的民歌主要受到满族和朝鲜族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节奏欢快明快著称,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锣等。
三、华东地区的民歌特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所以华东地区的民歌较为多样且风格独特。
华东地区的民歌多数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表现出繁复优美、视觉效果强的特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四、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山歌、田园歌曲和康巴拉原创歌曲为主。
西南地区的民歌以淳朴自然、抒情和略带悲凉的特点为主,常用的乐器有竹笛、羌笛等。
五、华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客家山歌、粤剧、闽南民歌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民歌以独具特色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常用的乐器有柳琴、龙渊琴等。
六、西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马头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为伴奏。
西北地区的民歌沉稳豪放、富有力量感和激情奔放的特点,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节奏、音调、歌词主题等各个方面。
以上只是对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地区的民歌还有许多细节和独特之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歌文化,体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Academic Contending 学术争鸣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容 莲(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广东 惠州 516000)【摘要】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以及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之间朝着大融合的方向发展,交流途径也越来越丰富。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珍贵的,并且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
本文对乌钦、摩苏昆及伊玛堪曲艺音乐进行比较研究,针对三种曲艺音乐提出相应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传承;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617.9 【文献标识码】A在黑龙江省,居住着诸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以及赫哲族等,在这些少数民族中,继承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的乌钦、摩苏昆以及伊玛堪音乐形式,对于伊玛堪,已经申报在了联合国的“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在达斡尔族的乌钦中,记载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形象,在鄂伦春族的摩苏昆中,记载着鄂伦春族的民族形象,而在赫哲族的伊玛堪中,记载着赫哲族的艺术形象,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在民族艺术形式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一、乌钦、摩苏昆及伊玛堪曲艺音乐比较(一)三种曲艺音乐的文学特征对于乌钦、摩苏昆以及伊玛堪来说,在词汇表达方面,将叙事抒情以及说明议论融合在了一起,在段落方面十分规整,在格律方面也十分严谨,还采用了比兴手法,体现了鲜明的文学特点;在题材方面,这三者比较相近,在内容方面比较丰富,不仅涉及了神话传说,还包含了民族历史以及民俗礼仪等,对民族英雄进行了歌颂,赞美了家乡的山水,也诉说了民间疾苦等,说唱莫日根故事是典型的代表。
在乌钦、摩苏昆以及伊玛堪曲艺音乐中,特色衬词占据着关键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三者,都有各自独特的衬词,与其他的民族衬词具有很大差别,对于衬词,在何部位应用是有讲究的,有时应用在开头,有时应用在上下句尾,还可以应用在结尾以及全段等。
浅析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民歌

浅析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民歌作者:靳洪明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6期摘要:艺术形式的产生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歌也是一样。
达斡尔族民歌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达斡尔族的历史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达斡尔族民歌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达斡尔族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达斡尔族民歌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记录着达斡尔族历史的变迁,见证着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改变。
关键词:区域文化达斡尔族民歌民族音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各民族独有的特点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少数民族民歌艺术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少数民族族人们现在已经在学习新的思想,接受着最新的科技,生活也慢慢的趋于现代化。
那些体现着少数民族原始特色、极具地方魅力的民族民歌艺术,依然在传统的文化中存在、继承并发扬着。
这些民族艺术除了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外,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也为其他艺术的发展起着借鉴作用。
对于歌唱者来说,从传统的民族艺术中吸取精华,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地方民歌特色的感悟,对其传承和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对达斡尔族民歌的风格特色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中华民族艺术。
一、达斡尔族歌唱文化的根本——游牧生活达斡尔族在他们的民族音乐歌曲中真实的反映着他们的社会历史文化。
传统的达斡尔族人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林海,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优美动听的音符谱写着祖祖辈辈温馨浪漫的美好生活。
世世代代的达斡尔族人在这天然的环境中生活着,美妙的大自然赐予他们歌唱的灵魂。
达斡尔族人世世代代过着狩猎生活,在其中,他们不断的在生活劳作中提取音乐素材,在他们的狩猎生活中,许多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悄然而生,在之后漫长的历史生活中慢慢的雕琢发展。
传统的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在自然山林里,过着以狩猎捕鱼放牧采集为生的生活。
达斡尔族人经常会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感激大自然的哺育之恩,歌颂大森林的美妙景色,赞扬人民的辛勤劳作。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摘要】黑龙江四小民族包括乌兰牧骑、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民间音乐传统。
本文对这四个民族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乌兰牧骑音乐富有草原风情,鄂伦春族音乐受自然环境影响深远,达斡尔族音乐节奏明快,赫哲族音乐悠扬动听。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四个民族音乐的异同之处。
最后总结了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乌兰牧骑,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异同比较,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黑龙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
乌兰牧骑、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被称为黑龙江四小民族,他们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乌兰牧骑是蒙古族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以舒缓悠扬、节奏明快、歌词意境深远而著称。
鄂伦春族的音乐则以吹奏乐器为主,曲调优美、婉转动听,传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达斡尔族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多为反复吟唱,极具感染力。
赫哲族的音乐则以打击乐器为主,音调宛转悠扬,富有原始野性之美。
通过对四小民族音乐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本文旨在揭示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背景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包括乌兰牧骑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等四小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民间音乐传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文化以及精神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这些民族音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转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乌兰牧骑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比较,可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探讨这些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设计美学史中的地域特色与多元交融

探索研究[摘 要]黑龙江流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文化发源地,孕育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四个民族的独特设计美学。
地域特色与多元交融是这片地区设计美学史的鲜明特征。
这些民族的设计美学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简约实用、开放动感、图案丰富,同时融入了自然元素,如鱼、鹿和森林等。
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借鉴和交流使得设计美学更加多元化。
同时,外来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的设计美学。
通过研究和保护具有地域特色与多元交融的设计美学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独特之美,并为当今设计带来灵感和启迪。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美学设计;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J5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003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思源,周晓杰.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设计美学史中的地域特色与多元交融[J].天工,2024(2):37-39.李思源 周晓杰黑河学院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设计美学史中的地域特色与多元交融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7-19世纪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设计美学史研究”(项目编号:22YSE447)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思源(1982—),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周晓杰(1981—),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设计美学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承,具有地域特色与多元交融的独特韵味。
这片土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这些民族的设计创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美学风格。
这些民族的设计美学着重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敬和融合,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地域特色不仅体现在图案和工艺上,更体现在人文情怀和文化精神上。
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使得设计美学更加丰富。
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的设计美学史,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之美,也能够从中获得灵感与启迪,进一步推动设计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随着民族坎坷曲折的历史流传下来,受到音乐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并得以在民间继续传承与发展。
一、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勤劳勇敢的达斡尔族人民,用智慧与力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其中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是那文化海洋中最闪亮的明珠。
根据对当地的调查,梅里斯地区达斡尔族的传统音乐分为:民间歌曲、宗教歌曲和器乐三大类。
达斡尔族的民间歌曲最为丰富多样,包括“扎恩德勒”、“哈库麦”呼苏姑、“乌钦”调;宗教歌曲指的就是“雅德根依若”。
达斡尔族的民间歌曲和宗教歌曲“雅德根依若”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民间歌曲和雅德根依若,也就没有达斡尔族传统音乐。
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歌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中,达斡尔族人民的劳动主要以狩猎、采集等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蒙蔽,对大自然的认知较少,就产生对大自然以及图腾的崇拜,这就出现了萨满教。
随着萨满教的出现,萨满歌曲开始逐渐形成以及流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相继出现了反抗压迫、反抗封建礼教等形式的民歌。
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歌唱共产党、歌唱幸福生活等的新民歌形式。
二、赫哲民乐的个体特征1.赫哲族民间音乐的形成。
赫哲人世代靠狩猎和捕鱼为生,其中以渔业生产为主,猎业生产为辅。
时间的历练与积攒的经验,让赫哲人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渔猎技艺。
用自己的劳动智慧自制的捕鱼与狩猎工具,让他们的生产更为便捷。
在其长期渔猎生活的时间中,也以其为素材创作了很多旋律优美,朴素真实的优秀作品。
例如《我的家乡多美好》这首作品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朴实,旋律起伏大,音域跨度十三度,凸显赞美家乡的感情。
简单易学,通过歌曲的描写,反映了赫哲人如今的幸福生活和对家乡的赞美。
2.口口相传式的音乐传播方式。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形式上,乐器方面略显逊色。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嫩江流域是中国东北的河流系统之一,流经黑龙江、吉林两省,并且是东北地区水流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民俗传统丰富,尤其是融合着悠久的民间文化的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更是令人惊叹。
在这里,我将着重研究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关于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起源很难得到确切的证据。
据不完全统计,嫩江流域境内有133个达斡尔族聚居地,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的临江、松原、抚松、江源、依安等地。
历史上,达斡尔族曾经在嫩江流域流浪、经营渔业和牧业。
他们的文化传统渊源较为丰富,可能融合了多个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文化、满族文化等等。
因此,其歌舞风格也有所不同,但依然保持着本族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形式。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以其独特的舞姿、旋律和文化内涵吸引人们的注意。
时间长河流逝了许多年,但歌舞艺术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延续至今。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通常是在与丰收、婚礼、年节和其他庆祝活动相关的场合下演出。
据了解,达斡尔族中有很多歌舞都有着庆祝丰收、祈求和平、弘扬族群文化等寓意。
例如,“踏青舞”、“仪式舞”、“草原童话”等等。
而这些歌舞也必然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深深扎根于当地达斡尔族的文化生活中。
在长期的演变进程中,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改编经典是达斡尔族歌舞家普遍应用的一种手段。
由于历史原因等方面的影响,达斡尔族歌舞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如满族文化、蒙古文化等。
因此,达斡尔族歌舞在传承中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达斡尔族歌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表现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如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
总结: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千姿百态的一景。
它体现了达斡尔族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语言、思想、音乐和舞蹈等多层次的文化内容。
在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的交融中,达斡尔族歌舞独具特色,发展至今。
试说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及发展

试说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及发展安英【期刊名称】《内蒙古艺术》【年(卷),期】2000(000)002【摘要】达斡尔族民歌与达斡尔族的历史同样久远。
达斡尔族民歌的创作和流传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遍性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经歌手们世代传唱 ,不断修改、加工而逐步趋向成熟。
达斡尔族从古至今仍然延续着能歌善舞的传统习俗 ,不论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 ,还是黑龙江省或是新疆伊犁等地 ,凡是有达斡尔人聚居的地区 ,就流传着大量的达斡尔民歌 ,这些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达斡尔人民不同时期的历史画卷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是我国民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一、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达斡尔族民歌与其他各民族的民歌一样 ,都是劳动的产物。
最原始的民歌只不过是应和劳动的呼声而已。
最初表现的只是劳动过程中的韵律和节奏。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在原始部落那里 ,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 ,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没有地址的信》。
原始社会形态中的达斡尔族先民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为求得生存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有一定韵律和节奏的、伴着劳动的呼声无疑是达斡尔族早期古老形态的民歌。
随着语言的产生和不断丰富 ,简单的呼声已不能准确地表达达斡尔族先民的思想感情 ,因此 ,有一定实质内容的呼声开...【总页数】4页(P50-53)【作者】安英【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4【相关文献】1.达斡尔族起源不容歪曲——驳“大宛、大夏、吐火罗就是达斡尔”说 [J], 景爱;陈志贵;吴丽华2.达斡尔族民歌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现状 [J], 鄂明晶3.童声合唱视域下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J], 孙相根;冯兴玉4.艺术类高校视野下达斡尔族原生民歌的传承发展与保护 [J], 马智良5.浅谈达斡尔族民歌及其传承发展 [J], 郭靖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曲艺音乐特点和传承现状。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分析,结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探讨了传承策略,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旨在促进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为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比较研究、传承策略、文化保护、传承现状、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黑龙江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曲艺音乐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历史记忆。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受到重视,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曲艺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歌唱、说唱、器乐等形式,传承着民族的历史、民俗、宗教等丰富内涵,对于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传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濒临失传的危机。
为了更好地了解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本研究将对黑龙江各少数民族曲艺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传承现状和问题,探讨传承策略并阐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作为黑龙江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研究和传承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首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对不同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加深对黑龙江地区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现状和探讨传承策略,有助于推动相关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摘要】黑龙江是中国辽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各民族曲艺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特点及传承现状。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分析,提出传承策略,包括加强传统技艺培训、推动曲艺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开展跨界合作等措施。
提出保护与发展建议,强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创新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总结不同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特色和传承难点,为未来的传承工作提供参考,促进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比较研究、传承策略、保护与发展、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黑龙江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曲艺音乐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兴起,传统的曲艺音乐逐渐失去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传承者,传统的演出场所和传统的传统乐器等传承环节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对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并探讨传承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比较不同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特点和传承现状,可以为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曲艺音乐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1.2 研究意义黑龙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之一,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曲艺音乐作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丰富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反映出各民族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研究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达斡尔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题材为人们书写了一幅有声的历史画卷,并真实地记载了迭斡尔族发展历史、民族风俗,再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心声。
本文从达斡尔族概况、民歌的特点、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体裁的异同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等四个方面来探讨迭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其它民歌体裁的异同。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歌题材;民歌比较
本文是2009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达斡尔族歌曲的创作与研究》论文,课题编号090041
一、达斡尔族概况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
我国历史文献中曾出现过几种不同音译的名称,如打虎儿、达呼尔、达瑚里、打呼里、达乌尔等等。
“达斡尔”意为“开拓者”,是契丹族的后裔。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明,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人。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目前己搜集到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四季歌》《蝴蝶花的荷包》《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
叙事诗和民间歌舞真实地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由于达斡尔族多居住在祖国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还有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演变,从而形成了他们社会和文化多元的特征。
达斡尔族文化体现了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都表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上。
其中宗教习俗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达斡尔族大部分人信仰萨满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崇拜自然界,每年阳历五月都要屯众宰杀猪或牛以祭拜天、地、山、川等诸神。
达斡尔家庭都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外,还以巫术治病,届时要宰杀牛、羊,奉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等食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种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世代相传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盛行,该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特点
达斡尔族民歌体现了达斡尔族各种民俗习惯,一些民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反映这些民俗的民歌还依然在达斡尔族民间中流传。
如祭祀活动中的“雅德根”歌曲,哄孩子睡觉的摇篮曲,以及游戏活动中的游戏歌等等。
达斡尔族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于口头,民歌也是如此。
因其易于流传,而成为民间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民歌主要出现在“哈库麦勒”中。
达斡尔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声音阶的宫、羽、商、徵4种调式。
大部分具有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结构方整等特点,一段多为4旬,其中两句构成的民歌常常重复下旬,并且重复语句中多用衬词,演唱时普遍习用慢颤音。
特别是在乐句末尾的长音上,颤音由慢起而不断加快,曲调的收束常用下滑音。
口弦、抓鼓、腰铃、四胡、三弦等乐器都是达斡尔族常用的民间乐器。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达斡尔人称山歌为“扎恩达勒”,是指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休息或赶
车的旅途中哼唱,歌词因景而异,即兴填词,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达斡尔族民间艺人在“扎恩达勒”的基础上加工改编出《山乡》《心上人》《催眠曲》等山歌,堪称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对口唱是达斡尔族歌曲中比较普及的演唱曲,它以反映达斡尔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一问一答,演唱者可即兴填词互问互答,曲调明朗欢快。
歌舞曲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曲调清秀舒缓,歌词内容多以达斡尔人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和爱情为主题。
三、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体裁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是“黑龙江流域”这方水土养育着黑龙江这方游牧渔猎民族。
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各游牧渔猎民族同源于黑龙江流域,共同生活在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他们共同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游牧、打鱼、农耕,也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语言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各民族在“语系”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在“语族”方面分“通古斯”和“蒙古”两种,“语支”方面分“满”和“通古斯”两种。
可见这些民族在语言方面是“大同小异”的。
(二)不同之处
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民族的传统民歌在体裁形式方面有“大同”之处,也有“小异”之别。
这些民族歌曲的体裁形式基本上可分四大类,类别称谓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大同”之处。
然而各民族的民歌有各自不同的体裁形式,民族风格和特点,这就是“小异”之别。
1.山歌小调类歌曲。
山歌、田歌、牧歌、小调等在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民歌中均属一个类别,而且有各自的传统称谓。
这些称谓分别是:满族:倒喇(亦译作“道瓦喇”):达斡尔族:扎恩达勒;鄂温克族:赞达拉嘎;蒙古族:道;锡伯族:乌春;赫哲族:嫁令阔;鄂伦春族:柬达仁(亦译作“赞达仁”)。
一般像满族、赫哲族民歌中长调类的歌曲或山歌类的歌曲比较少,而蒙古族的多些。
但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歌中类似长调或山歌类的歌曲却很多,然而在风格特点方面却因民族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2.民间“歌舞”歌曲。
这些民族都曾经历过原始的狩猎时期,尽管目前这些民族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可以找到不同程度的原始狩猎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在鄂温克族的“鲁克该勒”和鄂伦春族的“吕日格仁”的形式中,原始狩猎舞的痕迹更为明显。
达斡尔族的“哈库麦勒”歌舞形式非常完整,也非常典型,是完全由传统狩猎歌舞中演化过来的,是从内容到形式已发展到相当完美程度的民族传统歌舞形式。
它既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狩猎”歌舞,又不是单纯“舞蹈”意义上的“舞蹈艺术”。
从“哈库麦勒”的表演形式上看,“哈库麦勒”中的“麦日西格”(达斡尔人对舞蹈的称谓)很像“莽式”的“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的表演程序,“麦日西格”亦是“莽式”一词的音转。
赫哲族的“哈康布力”形式已经失传。
赫哲族老人葛长胜回忆说:“舞时,举起两臂,如两翼张开,翩翩起舞,时而发出摹仿天鹅的嘎嘎叫声。
”根据赫哲族老人的回忆,赫哲族的舞蹈家们已经恢复了这一歌舞形式,并以传统的称谓叫“哈康布力”。
“哈康布力”与达斡尔族的“哈库麦勒”的称谓,无疑也是一个
名词的不同音转。
3.民间“说唱”歌曲。
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传统的“说唱”形式与民歌是分不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不同民族中的流传与演化,同’个称谓的含意也在变异。
如锡伯族的“乌春”是泛指“民歌”,而达斡尔族的“乌钦”(或称“乌春”)是单指“说唱”歌曲。
满族“朱赤温”是后唐时期的一种说唱形式,其曲调就是民歌。
据有人考查,“朱赤温”经常唱的民歌有:《空齐歌》《猎歌》《呀h森调》等等。
达斡尔族“乌钦”形式是由民歌体音乐向说唱体音乐过渡的典型“说唱音乐”。
在“乌钦”的序儿与小段寓言故事类的“乌钦”中完全用民歌演唱。
说唱大段的故事,则完全用“吟诵式”的曲调。
赫哲族的“依玛堪”基本上用“吟诵式”的曲调演唱。
为了加强故事的戏剧性,艺人往往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即兴发挥。
4.“萨满”歌曲。
在历史文献中及一些民族中也有称杏满、萨蛮、查玛、萨玛等。
关于“萨满”‘词,有关辞书解释为“通古斯语”,是“激动不安”或“狂怒之人”的意思。
黑龙江流域的诸游牧渔猎民族都信仰或崇拜“萨满”。
“萨满”犹如神界派到人间的“使者”,可以行走在宇宙三界。
“萨满”可以驱使鬼邪,也可以使人的灵魂脱离躯壳去游历世界,为人“求安寻福”“避灾免祸”。
各民族的萨满在举行各种仪式时相同的特点是都穿法衣,手持法鼓,都有相对固定的“神词”“神歌”“神舞”。
然而各民族“萨满”运用的“词”“歌”“舞”等艺术形式,包括表演方法、念诵的词汇、辞格等,都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四、达斡尔族民歌与黑龙江流域各族民歌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
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各相邻民族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是分不开的。
达斡尔族民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其它兄弟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营养,尤其是与其有着历史渊源的鄂温克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以及汉族,这些民族的文化艺术都对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文化艺术交流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因而,达斡尔族民歌也越来越多地吸收着其它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营养,用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如在民歌音调上,达斡尔族歌手或是将其它民族的音调全盘拿来填上本民族的歌词,然后再按其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对语言语音和演唱风格上加以改造:或是将其它民族的民歌音调局部拿来融汇在本民族的民歌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如《四季歌》,很容易看出汉族民歌《小放牛》的“影子”。
达斡尔族民歌,自它产生之日起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仍犹如一朵瑰丽的鲜花,开放在达斡尔族人民的心里,它成为达斡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的生命将如这个民族一样永恒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