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武大老建筑详解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_年的演变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年的演变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源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建的湖北自强学堂。
校门,是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了解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途径。
在130年的历程中,武汉大学校名8次更改,校址2次搬迁,主校门变动多达7款。
湖北自强学堂校门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提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
” 原计划开设算学、方言、格致、商务四门。
从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湖北自强学堂校址位于今武昌复兴路以西、彭刘杨路以南、读书院以北的区域,◇ 徐应荣即今首义园小区(国营七四三五厂职工住宅小区)。
1902年,湖北自强学堂改名为湖北方言学堂,校址迁至武昌东厂口(今黄鹤楼公园东门位置)。
可惜,目前没有考证出湖北自强学堂的真正校门。
参考同期武昌城内其他大学、中学和小学堂的校门款式,自强学堂校门极有可能是一座简约的单阙门,有一对方形立柱,顶部四角攒尖,立柱与院墙衔接。
湖北方言学堂校门1902年6月3日,张之洞札湖北省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
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
”农务局于1989年12月设立,与湖北农务学堂共用武昌高观山南坡的原四川会馆院落。
湖北农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0月,1899年迁入原四川会馆。
因校园逼仄不适合培养农务人才,1902年迁至武昌武胜门外的宝积庵,并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
湖北方言学堂教习英、法、德、俄、日五门语言。
1907年,张之洞在《请奖各学堂毕业生及管理员教员折》中强调:“惟方言学堂原名自强学堂,开办远在定章之前。
”所谓“定章”,是指1902年下诏的《钦定学堂章程》。
湖北方言学堂校园大约40—50亩。
“四至”是:东毗高观书院(1910年湖北省图书馆迁入)和江夏高等小学堂,西临清军辎重营房和陆军医院,南至方言学堂路(1903年由东厂口改名而来),北至高观山的陡坡。
武汉大学校园建筑简析

图书馆顶部塔楼是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 兼有排气之功用。
工学院座落于武汉大学珞珈山北麓,大楼正面(北面)与理 学院相望。整个建筑群呈对称布局。融欧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 建筑特色于一体。
理学院建筑群位于狮子山东侧,大楼正面与工学院相望,背对 东湖,依山就势,前排两座中式庑殿顶的附楼护拥着拜占庭风格的 主楼。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 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 天圆地方(北圆南方)的传统建筑理念。同时,设计成圆顶也是为 抵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
洪山宝塔
绿化布局的合理性
林带与建筑群有机结合, 相互依托构成整体景观
绿化环境与单体建筑有机结合, 突现建筑个性
学生斋舍楼群顺山势而建,植物配植因山势变化而变 化。每当早春三月,樱花争相怒放,洁白如雪,而青 松翠柏点缀其中,此时的学生斋舍建筑犹如浮在朵朵 白云之中的仙山琼阁,如诗如画。 考虑到理学院建筑主体外形——穹隆圆屋顶的特色, 所以仅在两侧种植龙柏、松柏。(圆形—尖形—圆 形的对比手法和调和手法) 工学院建筑群,虽然体量较大,但由于借珞珈山林带 之背景,故仅在建筑两侧种植花柏,既显出庄严古朴 ,同时又不障碍视野,并与理学院形成鲜明清晰的对 比
图 书 馆
图书馆、学生斋舍建筑群立面布置源自学 生 斋 舍 入 口造景手法的多样性
• 1. 设牌坊,造序景——在距离校园主体建筑 群约一千米处设置一座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跨 街的“牌坊”,作为一个标志,提示“国立 武汉大学”校园在此出现,为壮丽的校园景 观拉开了序幕。 • 2.利用轴线,形成对景——校园中心区内由 两条南北轴线和两条东西轴线,形成了图书 馆、理学院、工学院三组建筑群。这些建筑 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最大限度地丰富了环 境空间层次。
象牙塔里的旧影——被遗忘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武汉 大学是一所蜚声中外 的中国一 一 流学府 。武
汉 人 学 校 园 是 一 所 美 丽 的校 阔 , 是校 友 梦 牵 魂 绕 的 精 神家园,武汉大学 的 一 t h一 水 、 一 草 一 木 ,都 口
农 学 院 山沈 中清 主 持 设 计 ‘ 。沈巾清是建筑] | 程 师 ,原 武 汉 人 学 建筑 设 计室 第一 仃 室 卜 仟 。 沈 先 生 ! J 『 l j 从廖恩 钊, 恩! J i l j 的带领 F 与 另 外 4名 测 T 负责 武 汉 人学 新校 舍 的 测 量 绘 图 : r 作 。老 先 生 非 常 摊 崇 卡子 恺 的 画 作— — “ 丰 f恺 的 向 , 寥 寥 儿 笔 , 【 ! l J
一蓝 | 当 未2 0 1 7 1 1, 1 0 1
E x p o 博览
楼 ”。
周 鲠 生 的住 处 。
武 汉人学 农学 院的老建筑 静静度 过 了 7 0 余 年
的 光 阴 ,潮 起 潮 落 , 分 分 合 合 , 光荣 和 屈 辱 郜 一 一
“卜 八栋 ”,不仪指这些依 山傍水的二排英式
区 周 恩 来 故 居 和 郭 沫 若 故 居 被 列 入 了 文 保 范 围 : 同
的缘故。农学 院延续 r 武汉 人学建筑 ・ I l 西 合罐的特
色 , 采 刖 两 方 经 典 的 五 段 式 构 图方 法 , 一 土楼, 座配楼,彼此卡 } { 连。 落 农 学 院 南 角 的 栋 小 房 , 曾作 为 农 艺 实马 盒 室,竣_ r : _ r 抗 战 前 , 比 农 学 院 楼 的 历 史还 要 悠 久 。2 0 1 2年 ,武 汉 人 学 农 学 院 成 功 申报 为 “ 武 汉 市 第七 批 优 秀 历 史建 筑 保 护 目
武大老建筑有说头

武大老建筑有说头作者:牟勃来源:《大学生》2014年第06期樱花城堡——女生住在全国重点文物里大家都叫她樱花城堡,但我还是喜欢叫它“老斋舍”。
谁都知道,武大有一群女生,她们住在全国重点文物里。
老斋舍和我们宿舍楼隔着一座山,两片宿舍区居住的学生,所学专业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时间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叫“隔行如隔山”。
横跨于山南麓,四栋宿舍楼,由三座圆拱门连接,拱门顶层各叠加一座中式亭楼,这是老斋舍的整体轮廓。
以前学武大校史,我知道了这里的一件悲壮故事:解放前,在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惨案,三名学生在此遇难,为了纪念他们,后来在台阶上涂上一些朱红色,也为警示后人。
进得拱门,登山石阶直入山顶,抬头四望,如同置身与深宅大院之中,头顶是古朴庄严的亭楼,两边是直立逼仄的宿舍楼墙体,顿时有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感觉。
都说老斋舍是“依山而建”,于是,我决定研究一下它究竟是怎么个建法。
环顾四周,我发现从山脚到山顶,红色窗户的层数逐渐递减,山脚处最多,有四层,往上依次递减为三层、二层、一层。
这也就是说,从山脚到山顶,宿舍的楼层数由四变为一。
困扰了我很久的“依山而建”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立体起来。
不仅是“依山而建”,这样的逐层递减法,虽不在同一地基高度,却能保证所有的屋顶处在同一个平面,形成一个大平台,也就是我们眼中的樱顶。
我用理工科学生的头脑,把每一栋宿舍楼想象成一个倒放的三角形,斜边就是山坡的走势,横边是屋顶平台,竖边则是最外围的四层楼高度的墙壁。
倘若是文科生,他们也许会对这“不平与平”的哲学思想,产生一些兴趣。
但细想想,不失为一个道理,人的起点总会有高有低,但只要正确付出,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得以弥补,我想,这也是设计者的用心良苦吧。
沿着台阶径直往上,左右两侧,各有四道铁栅似的楼门,每一个铁门对应一个楼层。
铁门上方均有一块小牌匾,刻做“某字斋”,一共十六道出入门,取于《千字文》开篇十六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武大建筑 (1)

同学,您好,又跟您见面了!上次我们一同领略了自强学堂的梗概,知道了武汉大学的前身,了解了武汉大学悠久的历史,而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武大的部分建筑。
1928年,有那么一群人为武大新校址的选择而奔波,有那么一个人为武大建筑的设计而静立良久,有那么一些人为武大新校园的建设呕心沥血。
那些不辞劳苦的人是谁,想知道吗,那就请跟着我们的步伐一同去探索武大建筑背后的故事,一起揭晓谜底吧……(由于篇幅有限,武大建筑会分几次一一介绍)——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武大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和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建筑简介1928年8月6日,国民政府大学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
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此外还聘有阿伯拉罕•列文斯比尔(A.Leverspiel )和石格斯(R.Sachse )为助手。
另聘开尔斯在哈佛大学的同窗好友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
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因经费不到位未建二、 部分建筑介绍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
武大古典建筑与文化(建筑篇)

老校门,这个校门是最开始的迁校址到珞珈山来的第一个校门,但是由于上面的装饰太重太多,有一次刮大风把它吹跨了,所以这个校门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这个校门一直还存在,在武昌街道口还可以看见这个老校门,只是一直没有好好保护,上面已经被小商贩贴了好多东西,旁边的餐馆的油烟也让它的颜色掉了好多。
现在的武汉大学正校门的牌坊是在93年校庆的时候仿造这个建的。
关于校门上的字,有个现在很流行的读法:从左到右即是——学大汉,武立国。
不过这个说法都挺老的了,最近才被一些武大人拿出来yy一下当时的盛况。
1928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
蔡元培亲自提议并任命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
武大早期建筑由李四光等亲自选址,规划并筹资,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建厂分别承建。
由闻一多先生改名为珞珈山,珞,珈,为楚国女子的衣饰。
这张照片是扩建的理学院的一部分。
现在在理学院的那个大玻璃面前还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远远的那一片水就是当时的东湖,所以以前的武大是真正地坐落在东湖之滨的,现在的市政建设把东湖和武大分开了,有了一条马路。
这是刚建好的理学院,当时就没有续建的部分。
大家看那些路,基本上和现在一点改变都没有。
远处还能清晰地看见东湖。
这是从侧面看理学院,可以清楚地看到后来续建的部分。
大家可以发现从樱顶下来的那些石头路一点都没有改变。
这张图是站在理学院后面远眺工学院,工学院是现在的行政楼,分布在两旁的是当时的机械,水利等四个系。
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即是这里,张培刚老师就是当时从武大经济系调过去筹备华中工学院,武大的工学院作为主体,再合并了其它几个院校的相关系,组建了华中工学院,后来成为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了同济医科大学以后成为了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女生宿舍,当时号称月宫,因为其形状酷似一轮新月。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下

——缪培基:《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来自》珞珈山水塔,又叫八角亭,是一 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八面建 筑,由萨克瑟设计,高16.5米, 1931年4月开工,9月建成,10 月投入使用,造价3万元,由汉 协盛营造厂承建并赠送给武大。 由于汉协盛在珞珈山新校舍一期 工程中亏损严重,经武大建委会 研究,决定将建水塔的3万元大 洋如数付给汉协盛。
我自己很幸运。因为范寿康原是武大教授的关系上,由于他的斡旋,让我 把张有桐教授的宿舍顶下来住了。(应该声明,并没有顶费。)我的“特别通 行证”,凑巧还保留在手边,那是“珞字第二一八号”,是四月廿六日填发的。 有“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团长”的官章,填发员是熊鸿,这人倒不知道是何 许人了。
1938年春夏,武大西迁四川乐山,国民政府在珞珈山开办军官 训练团两期,由蒋介石亲任团长。其间,蒋介石、宋美龄及其心 腹要员们都曾寓居于半山庐,李宗仁等九大战区长官在珞珈山军 官训练团集训,促进了全国抗日力量的团结和统一。
国立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号称“一区十八栋”,大部分建筑 于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9月竣工,每栋楼均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面积约为一两百平方米,工程造价约为1.5万元左右,由汉协盛营造厂中 标承建。“一区十八栋”最初共有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住28户人家; 抗战期间,有1个单栋被侵华日军拆毁;抗战胜利后又加盖了3单1双4栋 房子,“十八栋”也就最终演变为21栋32户,但习惯上仍称作“十八 栋”。
武大建筑风格

目录一序言 ................................................................................................................................................. 二武大早起建筑群 .............................................................................................................................2.1 概述................................................................................................................................................2.2 总体规划布局................................................................................................................................2.3 早期建筑群设计图........................................................................................................................2.4代表性建筑物.................................................................................................................................2.4.1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2.4.2 体育馆 .........................................................................................................................................2.4.3 老图书馆 .....................................................................................................................................2.4.4 文、法学院 .................................................................................................................................2.4.5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 .....................................................................................................................2.4.6 男生寄宿舍 .................................................................................................................................2.4.7 理学院 .........................................................................................................................................2.4.8 工学院 .........................................................................................................................................2.4.9 半山庐 ......................................................................................................................................... 十八栋 ................................................................................................................................................... 三现代化建筑 .....................................................................................................................................3.1 概述................................................................................................................................................3.2 代表性建筑物................................................................................................................................3.2.1 文科区建筑群 .............................................................................................................................3.2.2 新图书馆 .....................................................................................................................................3.2.3 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 .................................................................................................................3.2.4 生命科学大楼 .............................................................................................................................3.2.5 人文科学馆 ................................................................................................................................. 四总结 .................................................................................................................................................一序言作为珞珈学子的一员,我已在武汉大学生活了三年,在这里,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这里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武汉大学牌坊的历史变迁

论文一:武汉大学校门牌坊的历史变迁2012302660036 肖桥国际软件学院20世纪30年代武昌街道口的两座老牌坊在1932年以前,武汉大学的校址一直都位于武昌城内的东厂口(即阅马场以东,蛇山与武珞路之间的那块地)。
自从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之后,便择定了武昌郊外的珞珈山一带作为新校址,在此兴建新校舍。
当时,从宾阳门(今大东门)往东,仅有一条低级碎石路(即现在武珞路-珞喻路的前身)途经今天的街道口。
于是,学校便函请湖北省建设厅修筑了一条从街道口通往珞珈山校区的专用道路,这条路全长1.5公里,宽10米,于1930年1月建成通车,时任校长王世杰将其命名为大学路(即今日穿越劝业场、连接新旧两座牌坊并直通武汉大学校园腹地中心湖一带的珞珈山路)。
1931年,在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中时,学校在街道口的大学路的起点处,建起了一座木结构的校门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设计,是为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座校门牌坊。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这座在材质上不够坚牢、在结构上“头重脚轻”的木质牌坊,被一场大风所吹垮!图 1 武汉大学20世纪30年代街道口木制牌坊在木质牌坊被毁后,学校充分汲取了这一教训,又在原地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仍由沈中清、缪恩钊二人设计。
牌坊横幅正面仍为“国立武汉大学”(从右往左读)的校名,背面则替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从左往右读)六字,以标明这座高等学府在当时所执著追求的理想办学规模与学科格局(这一格局直到1947年初才得以实现,但短短3年后即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而彻底失去)。
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坚牢与耐久,这座牌坊在街道口始终屹立不倒,时至今日,已经历了将近80年的风雨沧桑。
2001年,还作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正式入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 2 武汉大学20世纪30年代街道口混凝土牌坊关于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上的六字校名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任何一种说法,都没有充分和确凿的证据足以“自圆其说”,因而也就无一可被采信。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

老斋舍布局巧妙,匠心独具,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 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形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 面效果。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 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顶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 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
老斋舍共有四栋宿舍,每栋宿舍由两个大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 中、后三排,各排则依山势高低分为一至四层,每层各有两个出 入口。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每两栋 宿舍之间,均依照山势,设置有总共95级阶梯,这既是宿舍的主 要楼梯,又是自宿舍楼下登狮子山、上图书馆的主要通道。
“陈毛体”新书体 “李毛体”草书体
街道口老牌坊现状
又在距校本部老远的一个叫街道口的地方造了一座牌楼,楼上 横书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气派非常。牌楼初建系用木作梁柱, 因为楼上覆瓦,分量较重,不久即被大风吹垮。重修时遂改用钢筋 水泥,直至现在,依然尚存,以至百年校庆前夕新建校门,仍然照 样构筑,以作纪念。
——杨鸿年:《珞珈琐忆》
……校方不但建筑了新校舍,一切校具,无论教室课桌椅、宿舍床铺、书 桌、餐厅台凳、厨房用具,全部都是配合新设计定制的。充分表现一番新的气 象,新的精神。
……学生宿舍由车站往前偏左拐弯微坡向上,只看见三座宫殿式城楼,倚 山建筑了一排四栋学生宿舍;按地形建筑,前面四层,逐次向上;由三而二而 一层;在前面向上看,既雄伟亦壮观,其方式亦别致,颇具匠心。宿舍编号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住的洋房,编号却是古雅式 的字号,如从前考棚似的。开始,女生住在左面最下面的“天”字斋,单身教 职员则住在其上层的“地”字斋,其余分配男同学。我与朱焜兄同房,抽签决 定房间,住的是“洪”字斋,和我们的校友会理事长李林学兄是同一斋;每房 有双面书桌一只,备两人对坐,书架各一,钢丝弹簧床各一张。据王校长报告, 这种床经学校身体最重从前也是运动健将的叶雅各教授,在床上又站又跳地试 验过,其坚固耐用可知。由城楼下一层一层的台阶往上爬,宿舍分设在两边, 最上的一层——第四层——最高,教热(因上面是平台),但到文、法两学院 上课,或到饭厅用餐,大礼堂开会,却较为方便,不必爬。住在最下层的,前 面有阳台,可向外眺望,不会受热;但到饭厅、礼堂及文法学院上课却得多爬 上几级。好在珞珈山上下坡是太多了,大家也锻炼惯了,毫不在乎。每层宿舍 都供应冷热水盥洗沐浴及冲水厕所。现在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在当时,可就 相当贵族化了。每晚定时(大约十时)熄灯,要开夜车的同学,只有自备蜡烛 了;不过好像开夜车的同学不多,除非是在考期,因为山上的阳光,似乎来得 早些。在这美丽的环境里,大家都习惯早起;宿舍前面的坡地是校园,种满了 各式花木,有纵横交错的小路,排列着大大小小的草地,天然石凳,任凭你散 步、小坐、卧游,真是随心所欲。无论是朝阳、黄昏、月夜,三三两两徘徊、 闲聊,一包花生、一包瓜子,慢剥细嚼,一天的紧张课程,就此轻松下来了, 这种闲情逸致,而今到哪里去找呢?
武大老建筑

转关于武大老建筑中国最美的大学,最强的校门——武汉大学/bbs/photo/2459510.html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大早期建筑总面积在入选的三所高校建筑群中居于首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是1930年至1936年间,在珞珈山校园一次性规划设计并连续建成的校舍建筑群,共30项工程68栋,建筑面积78596平方米,耗资400万银元。
此外还包括部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建筑。
这样浩大的建筑活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现在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仍在使用,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处26栋,建筑面积54054.52平方米。
1928年8月6日,国民政府大学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
委员长李四光是地质学家、秘书叶雅各是林学家,对武昌郊外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
叶雅各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
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1928年11月确定以武昌城外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
依据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疏远相地选址理念。
李四光和叶雅各推荐开尔斯(F.H.Kales)担任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并赴上海邀请来开尔斯。
开尔斯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一带山丘坡缓且水源充足,山石、泉水、湖水均可利用,各项建筑依山而建可节省地基及石料,遂赞同以罗家山为校址。
后闻一多将其改名为“珞珈山”。
1929年3月,由于珞珈山及其附近都是荒山田野和羊肠小径。
经学校函请湖北省建设厅,开始修筑连接街道口的专用公路,但因修路迁坟触犯了一些坟主的孝亲观念,他们便联合起来向湖北省政府请愿,要求其出面制止。
武汉大学的十八栋

武汉大学的十八栋武汉大学的十八栋项烁四校合并,一个无所不包的庞然大物镜湖枕麓。
耸立在武昌街道口“文法理工农医”的牌坊上还缺一个“农”字。
其实武大的农科早已闻名遐尔,珞珈山上的混栽林就是证明。
当年农业专家叶雅各亲拟了防虫害的混交林方案,七十年过去了,枫樟栎松苍翠欲滴的珞珈山林从未发生大面积的虫害。
在环境第一的今天,有人说水利电力学院新修的大楼坏了武大的风水,它竖在老图书馆、老文法学院栖息的山包前真像一块碑。
七十年前,武昌业主会陈云五等百余坟主联名控告武大在珞珈山大兴土木破坏风水,开尔斯的杰作几成为画饼。
如今坟主也为遁世的灰尘,年轻的享乐族更不在乎后人评说,从来只见新人笑,那管旧人哭。
仔细想来办大学还得牢记胡适先生的话,大学不是大房子,而是大师。
生在珞珈,长在珞珈,人在武大之外关注,愿珞珈的一草一木永远清新茂盛。
老武大人都知道十八栋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那风光旖旎珞珈南麓依山傍水错落有序的三排小洋楼,可能更重要的是那里面居住着代表了武汉大学文化、学术和气质的十八位教授。
解放前能住在山前一区十八栋不光是舒适、气派,更重要的是名分。
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尚荫教授第二次回国要住一区的原因所在。
三十年代初修建这些小洋楼时学校的经费就不宽裕,青砖的底层,几乎没有外装饰,地板也不是好木料,可能是杉木,没多久就生了虫和白蚁。
那时和现在一样,也有特权和近水楼台,十八家中只有四家有木结构的窗台。
一户是最上一层的校长官邸,理所当然。
另外两家就是熊国藻和葛扬焕教授的住宅了。
这两位先生都管理过武大的总务,熊更是武大珞珈校园的督建者,现在武大还有许多姓熊的非教学人员都是熊国藻从老家带出来的后裔,他们都发了,在柯家湾、东湖村、杨家湾建了不少小楼,可能他们都没听过熊先生的大名,毕竟是二、三代人逝去了!还有一栋木窗台就是杨端六先生的一号了,不过武大的老先生都知道这栋房子稍好一点的原因是杨先生自己另加了三百大洋来装修。
尽管武大有过“周杨天下”一说,杨先生不花这三百大洋大概也可以有木窗台,但也许老先生要脸面,也许他特别“严于律己”,要知道当时修建老三区一幢单栋的职员住宅也只要三百大洋啊!人情冷暖,世事变幻难测,抗战八年复员回汉,周恩来、康泽住过的十八栋就已经不特别翘了。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资料图片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的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其校舍建筑华丽,远看如仙山琼阁,近看似楼台宫殿,校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2001年国务院确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疑,武汉大学的魅力和秘密,都写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建筑之上,探寻这些“凝固的音乐”正是解读武汉大学文脉厚重的关键词。
堪称大学校园建筑的典范之作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亲自选址与规划,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从1929年3月破土动建,到1936年竣工,这座占地面积200多公顷(300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主要建筑包括文、法、理、工学院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华中水工试验所、一区十八栋教授住宅、半山庐,以及街道口牌楼和后来建设的六一纪念亭、李达故居共15处26栋早期建筑。
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会的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群组,三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工二院至大礼堂(今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今为电讯学院楼)。
二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
构成轴线分明、变化有序的整体之美。
在建筑整体上,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在建筑单体造型上,更是形式各异,互不雷同。
是我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11月2日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工学院

武大的老建筑之一的工学院主搂坐南朝北,面向大操场,四周的群房面向主体建筑呈对称式布置,均为矩形内廊式平面,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
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设有5层共享大厅,四面连廊相通,可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
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能够从顶部直射大厅之内。
主楼的墙体上有着明显的斜角,这是仿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意采取斜墙面四角的手法而造成墙体为斜面的,使这一现代建筑有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
建筑屋面为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大厅为玻璃屋面构造,这可能是世界最早采用共享空间与玻璃屋面的建筑了。
在主楼的正面还布置有两座罗马式的碉楼,还有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罕见的狮面兽装饰,屋面檐口四角设有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这一切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手法使得这座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里也蕴含着西洋建筑的神韵,可以说这是典型的中西风格融合的建筑。
武大老建筑—工学院楼武大的老建筑之一的工学院主楼于1936年1月竣工,建筑坐南朝北,面向大操场,与理学院遥相呼应。
四周的群房面向主体建筑呈对称式布置,均为矩形内廊式平面,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
工学院主楼的墙体上有着明显的斜角,这是仿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意采取斜墙面四角的手法而造成墙体为斜面的,使这一现代建筑有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
建筑屋面为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大厅为玻璃屋面构造,这可能是世界最早采用共享空间与玻璃屋面的建筑了。
在主楼的正面还布置有两座罗马式的碉楼,还有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罕见的狮面兽装饰,屋面檐口四角设有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这一切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手法使得这座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里也蕴含着西洋建筑的神韵,可以说这是一座典型的中西风格融合的建筑。
开尔斯在这里将主楼设计为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正方形大楼,在珞珈山这面天然的“屏风”上形成一幅镶嵌画,使原本平缓的山体陡增钟灵秀气。
老斋舍

谢谢观看 请多多批评指教
正脊两端是祥云状装饰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 面间数称为“开间”。开间的个数多为奇数,越多 等级越高。这里的开间是五间。 开间个数,走兽数量还有斗拱层数在古代建筑中 都是等级越高数量越多。
• 斗拱:基本构件为斗和 拱,方形木块叫斗,弓 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 叫昂,层层相叠。 • ps:实在看不清楚斗拱 的层数了,大概是三或 四跳
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 饰,其中正脊上有吻 兽或望兽,垂脊上有 垂兽,戗脊上有戗兽 和仙人走兽,其数量 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 级限制的。
每处戗脊上有5只戗兽 (实在看不太清楚,大 概是虎之类的动物形 状),前后依次排列, 头部高昂,颈颈部伸 直,曲体紧绷,尾部 翘起,呈望月之态, 在庄严的同时还显得 十分有朝气。
沿山坡等高线建筑了 不同楼层的建筑,共 有三排,一排比一排 高,形成了高低错落 的两重内天井的院子。
• 每栋宿舍由两个天井
将宿舍分隔为前, 将宿舍分隔为前,中, 后三排, 后三排,各排房屋地 层地面不在同一高度 上,而顶面则在同一 平面,显示出了“ 平面,显示出了“地 不平天平” 不平天平”的设计理 念,更寓意先天的不 足可以由后天的努力 弥补, 弥补,勉励同学勤奋 用功。 用功。
每栋宿舍由两个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三排各排房屋地层地面不在同一高度上而顶面则在同一平面显示出了地不平天平的设计理念更寓意先天的不足可以由后天的努力弥补勉励同学勤奋用功
武汉大学 老斋舍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 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 的佳作与典范。 武大早期建筑群的建筑,由李四光任建筑设 备委员会委员长,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 缪恩创为校方总体建设监督工程师,由汉协盛、 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分别 承建。1929年3月破土,1935年多数项目陆续 建成。 老斋舍是其中之一于1930年3月开工建设, 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13773平方米,工 程造价55.09万元,由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 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 年经过一次修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武大樱花,最初由周恩来总 理1972年转赠。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 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 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 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 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 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 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
奥林匹克操场
8:40A.M
奥场全名为“奥林匹克操场”, 又名“912操场”,因毛泽东1958 年9月12日视察武汉大学得名。
在1958年9月12日,伟大的领袖毛 主席来到了美丽的武汉大学,站在奥场 主席台上视察来自武汉各个高校的莘莘 学子,他用他浑厚的声音,说出了对青 年的殷切的希望,希望青年们抓紧现在, 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写下辉煌的篇 章。青年同学们都热血沸腾,立志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的这次视察激 励了青年人们,为中国以后的腾飞奠定
静待着南来北往的人们
武汉大学牌坊
9:10A.M
武汉大学牌坊
1931年、1937年、1993年、2013年,80余年间, 武汉大学校门牌坊四易其身。
最最开始,是一座四 柱三间歇山式木制牌 坊作为校门。可惜, 不久毁于风灾。新牌 坊于1937年建成,选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 采用四柱三间冲天式 结构。八棱四柱表示 “喜迎四面八方莘莘 学子”,柱头刻有云 纹,代表高等学府的 深邃和高尚,氤氲着 浓厚的文化气息。上 覆孔雀蓝琉璃瓦,简 洁典雅,超凡脱俗。 2013年,正门牌坊重 建于现在的位子,而 老牌坊仍在街道口附 近。
了坚实的基础。
奥场
奥场自武 汉大学建 校以来便 存在,抗 日战争时, 蒋介石在 此阅兵, 当年的图 片现今仍 在武大学 子之间流 传。
奥场
奥场上不再列着整齐的兵阵,冰冷的钢枪铁炮,铿锵的行军步声 都已不再,也只有军训时期才会看到阅兵的壮观景象,如今则是 众多武大学子来此锻炼、散步、读书,洋溢着武大学子洒脱的青 春气息,新的篇章正在被书写。
从汤商皓先生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推算出, 日军从本国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栽植的 时间,最早应是在1939年。一般认为,日 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住 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 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因此,珞 珈山的这第一批樱花,可以说是日本侵华的 罪证,国耻的象征;同时也是今日武大樱花 的缘起。
土
小 腊
木 一
肉 近 现
班
代 史
小
组
老图书馆
浓厚的底蕴和历史,成为几代武 大人的回忆和牵挂。当初的20多 万册线装古籍虽然已经不存放在 老图内,但它的内涵还在,古朴 感依旧没有消散。
时间追溯到1938年3月,国民党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武汉大 学珞珈山举行,老图书馆就是会 场之一。
武汉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17年6月,其历史源 于自强学堂的图书室。 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时设有图书室。 1917年6月,国立武昌高师正式建立图书馆。 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后,亦设有图书 馆,胡庆生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
对老了建什筑么和样背子后呢的?老故事 又与往的昔追有溯何和不考同察呢?
8:10A.M
老图书馆
晴空万里,还是同一片蓝天下的老图,还是 那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它的风采依旧不变,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武大人的眼里,老图仿佛就是历史与文化 底蕴的代名词,汗牛充栋的藏书令人神往, 鲜为当今学子一睹其内部也勾勒了老图神秘 的轮廓。
老斋舍
武汉大学最早的学生宿舍,也是校园早期建 筑群之一。于1930年3月开工建设,1931 年9月竣工。建筑整体设计巧妙,有四栋宿 舍组成,这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券拱门连为 一体。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 尤显质朴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修建有多 层阶梯(百步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
说道老斋舍,也不得不说到老斋舍脚下的一 汪樱花海洋
武汉大学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武大不仅 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美 丽的武大校园 更是名声在外,被誉为全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而武大樱花就是其中最为美丽的一景!
樱花
20世纪30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 兴土木,辟山建校 ,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 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 学校园。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山林木葱茏, 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盛 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
上饶中学返校宣讲
土
小 腊
木 一
肉 近 现
班
代 史
小
组
PPT制作:周逸伦
小腊肉近现代史小组 成员
论文:王壬镇 摄影:周逸伦 李璟冉 余春雷 文献收集:李璟冉 余春雷 蒋高锋
周逸伦 李璟冉 余春雷 蒋高锋 王壬镇 张文亮 王克 罗维维
文献收集:罗维维 张文亮 王克
怀煌着煌寻武找大历,史巍映巍像珞的珈心 经过一百我多们年小风组雨开的始武了大在老武建大筑之,中现在变成
8:30A.M
沿山而上,在老图 书馆旁,有一座两 层的建筑,即当年 的“武汉大学学生 俱乐部”。
学生俱乐部
抗战期间,许多名人曾在此演讲,宣传抗战思想、研讨抗战方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37年8月,周恩 来曾冒雨从汉口来到这里,宣讲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在演讲时,传来空袭警 报,他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学生疏散,自己最后才离开会场。警报解除后,又继续 演讲。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再次来此演讲,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 为题,号召青年学生“到军队里去”、“到战地服务去”、“到乡村中去”、“到被 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鼓舞青年们的抗战热情。
行政楼
武汉大学行政楼即 以前的工学院,是 武大早期著名建筑 之一,由美国建筑 工程师开尔斯等设 计,1934年11月 开工,1936年1月 竣工。武汉沦陷后, 新竣工的工学院大 楼成为日军野战医 院。
走进校门,开始人生的新阶段 牌坊上是“国立武汉大学” 也是“学大汉,武立国” 背面用小篆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 屹立如昔,孔雀蓝色的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