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合集下载

18《论语礼乐》(五)

18《论语礼乐》(五)

康德拉· 尼古逊· 希尔顿
美国的‚旅馆大王‛希尔顿的 发迹之路,其中主要一条是微笑 服务与和气生财。 希尔顿旅馆的创始人康德 拉·尼古逊·希尔顿,出生于一个 小皮货商贩之家。 1919年,他接过父亲交给的 2000美元,连同自己赚来的3000 美元,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经营 旅馆生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他的资产从5000美元奇迹般增加到5100万美元的时 候,他欣喜而自豪地把这一成绩告诉母亲。想不到,他的 母亲却淡然地说:‚依我看,你跟从前没有两样……事实 上你必须把握比5100万美元更值钱的东西, 除了对顾客 诚实之外,还要想办法使每一个住进希尔顿旅馆的人住过
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 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 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 的货。 这个推销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 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 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 走过来告诉我,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惟一会同 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同 其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 从此店主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主顾。这个 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尊重每一 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教师寄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当我们以一种诚恳的态度请 一个人贡献他的意见的时候, 这个人一定会很容易对我们产 生好感。这就是使别人感觉到 自己受到重视和关注的最简单 的方法。 许多事实表明态度诚恳地向 别人请教,是对对方最好的恭 维,它胜过世界上最美丽的语 言和赞美。

论语之中礼乐之道的理解

论语之中礼乐之道的理解

论语之中礼乐之道的理解《论语》里头,那礼乐之道啊,就像是咱们平日里喝的那碗老火汤,温温润润,滋味无穷,得细细品,才能咂摸出里头的门道来。

你想啊,孔子老爷子那会儿,讲究的是啥?是“仁”字当先,可光有仁心不够,还得有外在的表现,那就是礼乐。

礼,就像是咱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手上提的那几样礼物,得有礼数,得让人心里头舒坦;乐呢,就是家里头摆宴席,大伙儿围坐一桌,欢声笑语,那乐子自然就来了。

礼乐之道,说白了,就是教咱们怎么做人,怎么跟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它不像那些个高深莫测的学问,非得你咬文嚼字,搞得脑袋疼。

它就像是你家隔壁老王,每天乐呵呵的,见人三分笑,做事有分寸,这就是礼乐之道在生活中的体现。

“克己复礼为仁”,这话听着有点文绉绉,但其实简单得很。

就是说啊,你得管住自己,别老想着占人便宜,别干那些个伤天害理的事儿。

做事儿得有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礼。

你守了礼,人家看你顺眼,你自个儿心里也舒坦,这不就是“仁”了吗?再来说说乐。

乐可不是光指听听歌、跳跳舞那么简单。

它是咱们心灵的一种滋养,是咱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你想啊,每天忙忙碌碌的,累得跟狗似的,回家要是能有个人陪你聊聊天,喝杯茶,听听小曲儿,那得多惬意啊!这就是乐,是能让咱们心灵得到放松和愉悦的东西。

礼乐之道,还讲究一个“和”字。

这个和,不是说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说咱们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就像是一锅好汤,得各种食材都搭配得当,火候也得恰到好处,才能煮出那鲜美的味道来。

现在的人啊,都忙着追名逐利,有时候把礼乐之道都给忘了。

其实啊,这玩意儿才是咱们生活的根本。

你有了礼乐之道,你的人生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底气。

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有了指南针,就不怕迷失方向了。

所以啊,咱们还是得时不时地回到《论语》里头去,去品一品那礼乐之道的滋味。

别让那些个浮躁和喧嚣给带偏了,忘了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好东西。

毕竟啊,那才是咱们文化的根,是咱们精神的家园。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白话】孔子说:“兴起于诗,立身于礼,成德于乐。

”【释词】兴:起。

包咸:“言修身当先学《诗》。

”江熙:“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

”刘宗周:“兴也者,始而亨者也。

”《集说》:“诗本人情,有美有刺。

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诗:指《诗经》。

李塨(gōng):“《诗》有六义,本于性情,陈述德义,以美治而刺乱,其用皆切于己。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论语集注述要》:“其学诗而有所兴,乃诗之教孝者可以兴于孝,教贞者可以兴于贞,兴于善则恶不期远而自远。

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

是惟诗歌为最宜。

”立:立身。

包咸:“礼者,所以立身。

”朱子:“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集笺》:“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则立必于礼也。

”礼:恭敬辞让,礼之实也;动容周旋,礼之文也;冠婚丧纪、射乡相见,礼之事也。

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学之而德性以定。

身世有准,可执可行,无所摇夺,礼之所以主于立也。

(李塨)成:成德成性。

陈祥道:“惟其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然后为修之至矣。

”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朱子)。

《正义》:“乐以治性,故能成性。

成性亦修身也。

”钱穆:“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

”朱子:“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从《论语·八佾》篇中看孔子的礼乐主张

从《论语·八佾》篇中看孔子的礼乐主张

15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蒋梦妃《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的儒家经典,全书共20篇492章,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观念、个人修养等。

其中第三篇《八佾》主要从礼乐之道来分析,“据《白虎通·礼乐篇》记载:‘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1]古代只有天之骄子方可享受八佾待遇,八行八列为六十四人,共同奏乐舞蹈于庭院,可以看出天子、诸公和诸侯在舞夏的佾数上有严格的规定,而《八佾》篇中不仅仅是佾数的秩序,整个古代社会都可以发现渗透到各个方面的礼乐规范,每个平民百姓都应该遵守制度规范,包括血缘关系、等级制度、祭祀形式等,都是孔子对社会秩序的坚守,对基本礼仪的恪守,对国泰民安、社会安定和谐的憧憬。

一、《八佾》篇中礼乐制度的现象西周时期,原来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逐渐被打破,随着宗族政治的日趋解体,传统的礼乐制度也难以继续维持,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混战现象不断出现,天子依赖各诸侯的扶持维持着大一统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犯上、僭越礼乐的现象。

例如,书中第一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只是鲁国的世卿,其有大功,诸侯才能赐他女乐,而且总共最多只能赐四佾。

”[2]本是四佾待遇,却用八佾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是对天子之礼明目张胆的僭越,置王室于不顾。

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置天子威严于何处。

第六章:“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氏不顾劝阻仍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数。

第二十一章:“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 和为贵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 和为贵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和为贵有子1 曰:“礼之用 2 ,和为贵3 。

先王之道4 ,斯为美5 ,小大由之6 。

有所不行7 ,知和而和8 ,不以礼节之9 ,亦不可行也10 。

”【概述】这是《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十二篇。

讲礼仪与和谐的关系。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处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非常宝贵的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的最早倡导者就是孔子。

礼的初义是求神赐福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规模越来越大,祭祀方式越来越复杂,这种典礼成了古代氏族生活习俗的规范。

再后来,礼便成了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规定了上下、尊卑、亲疏、长幼的等级秩序。

“礼”体现了群体意志,“按礼行事”就是遵守社会道德的规范,就是“仁”的表现。

此篇中,翻译的难点是如何理解四个“之”,两个“为”,以及“礼”、“和”、“贵”、“斯”、“美”、“有所不行”等关键词。

本段今译: 有子说:“礼的实行,以达到人们和谐相处为可贵。

过去圣王治国之道的好处就在这里,无论大事小事都以和谐为准。

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要和谐,而一味地追求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翻译要点评析】1.“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人尊称为有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中国译者都译为Youzi 或You Zi, 而外国译者都译出有子的身份The Philosopher You 或Master Yu 。

2. “礼之用”,礼:指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规范调节作用。

可译为the proprieties; the rites; the ritual; rules of propriety 。

“之”:本段中有四个“之”,第一、二个“之”是虚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第三、四个“之”是实词,指“和” harmony 。

“用”:运用,实施, practise ;the usages of; conduct; apply 均可。

《论语》中的礼仪乐章与社会道德

《论语》中的礼仪乐章与社会道德

论语中的礼仪乐章与社会道德1. 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礼、仪、乐被认为是古代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关于礼仪乐章与社会道德的相关内容。

2. 礼仪乐章在古代社会2.1 礼礼是指人们在交往和行为方式上应当遵守的规范和繁文缛节。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工具。

《论语》中对于礼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正确地行使各种社交礼仪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2.2 仪仪涵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秩序和规范,包括言谈举止、服饰等方面。

《论语》中也有关于仪方面的谈论,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2.3 乐乐是表达喜悦和庆祝的媒介,同时也在古代社会中承担着教化人民、培养美德的重要作用。

在《论语》中,乐章经常被用来描述各种庆祝和仪式。

3. 礼仪乐章与社会道德3.1 礼仪乐章与个人修养《论语》中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行使正确的礼仪乐章以及遵守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个人修炼才能真正理解与实践礼仪乐章,并将其转化为内心深处的自律原则。

3.2 礼仪乐章与家庭伦理家庭是构建社会道德基础的核心单位,在《论语》中有关于家庭伦理和家族礼制方面的讨论。

通过遵循正确的礼仪乐章,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推进家族传统和价值观的传承。

3.3 礼仪乐章与社会秩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塑造公共道德观念来说,礼、仪、乐在《论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严格遵守礼仪乐章,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遵循共同的规则和价值观,从而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会。

4. 结论《论语》中对于礼仪乐章与社会道德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古代社会伦理观念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正确行使礼仪乐章、培养个人修养以及倡导家庭和睦与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对于构建和谐和持久的社会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是根据您提供的主题进行编写,并尽力以2500字填充内容。

如需更详细、全面或特定方面深入探讨,请提供更具体要求并指出您感兴趣的部分。

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

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论语》选段翻译(中英文对照)

《论语》选段翻译(中英文对照)

《论语》选段翻译(中英文对照)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Confucius said,“A man with lofty ideals or humane man never gives up humanity to save his life, but may sacrifice his life to achieve humanity.”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Confucius said,“The wise enjoy water, the humane enjoy mountain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humane are quiet. The wise are happy; the humane live long lives.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Lin Fang asked about the essence of the rites. Confucius said, “A very significant question! The rite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frugal way rather than in an extravagant way. Funerals should be held with grief rather than with pomposity.”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Confucius said,“One should worry not about having no official position, but about having no prope r qualifications.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One should not seek to be known to others, but seek to acquire the qualities worthy of being known.”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中关于礼乐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乐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乐的句子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礼乐之本,治国之大端。

4.礼乐之大,以治国;礼乐之微,以成人。

5.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8.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9.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10.孔子1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2.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1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14.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5.子曰:“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1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7.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8.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9.子曰:“礼乐制度,治国以礼。

”20.子曰:“礼之根本,贵在诚敬。

”21.子曰:“礼之质,俭,吾从众;不俭不贵,吾从周。

”22.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23.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4.子曰:“礼之生也贵在言,行之主也。

”25.子曰:“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无行于外。

”——《泰伯篇第八》26.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27.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也。

”。

论语节选(带拼音版)

论语节选(带拼音版)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 péngzìyuǎn fāng láib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yìlèhūrénbùzhīérbúyùnbúyìjūn zǐhū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ǒu zǐyuēqíwéirényěxiàotìérhàofànshàngzhěxiǎn yǐbùhàofàn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 yějūn zǐwùběn běn lìérdàoshēng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 yúzzjiāoérbúxzrénxíngyzshēn yǔpézrújǐzhězz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dàokěwèixiàoyǐ道,可谓孝矣。

yǒu zǐyuēxìnjìnyúyìyánkěfùyěgōng jìnyúlǐyuǎn chǐrǔyě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yīn bùshīqíqīn yìkězōng yě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选-论诗礼乐

论语选-论诗礼乐

论诗礼乐(一)兴于诗立于礼子曰:“兴于诗○1,立于礼○2,成于乐○3。

”─泰伯第八‧八○1兴于诗:读诗可以鼓舞心志,让人兴起向善的品德。

○2立于礼:学礼可以端正行为,懂得立身处世的道理。

○3成于乐:习乐可以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章旨孔子教导人藉诗、礼、乐以立身成德。

研析本章孔子提出进德修业的三项内容:诗、礼、乐及其作用。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他极肯定诗的纯正无邪,认为诗可陶冶德行,兴起向善的心念。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他认为人除了要学习经书典籍外,还要以礼约束自己,才能使人行为合宜,懂得进退应对,所以他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曾在齐国欣赏韶乐,竟然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不禁赞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可见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心境和谐愉悦,所以他说:“成于乐。

”名言◎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

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

(俄国‧托尔斯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上)◎音乐有一种魔力,可以感化人心向善。

(英国‧莎士比亚)(二)诗可以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1学夫诗?诗可以兴○2,可以观○3,可以群○4,可以怨○5;迩○6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第十七‧九○1何莫:何不。

○2兴:感发心志。

○3观:考察得失。

○4群:和睦相处。

○5怨:抒发忧怨。

○6迩:近。

章旨孔子告诉弟子学诗的好处。

研析以现代眼光来看,诗经只是一本纯文学典籍,然而在先秦时代,它是一本多功能的宝典。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晋文公的大臣赵衰说:“诗、书,义之府也。

”把诗经看作是义理的宝库。

在各种政治、社交场合引用诗经,是极普遍的事,左传中的人物引用诗经及其佚诗的多达二百多次。

此外,诗经也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生物宝典,又可以配乐演唱,运用在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上,有娱乐嘉宾的作用。

正因为诗经具广泛的功能,所以孔子将它列为六艺之一,作为施教的科目。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

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

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

的诗句。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

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

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说:噫,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诗礼乐》文言文

《诗礼乐》文言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本章为《论语》:泰伯篇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兴:兴起,开始。

立:成立,建立。

成:完成。

【翻译】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解读】这一章孔子提出了从事文化教育的基本程序和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诗”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使人懂得人生的真义。

“礼”能使人行为规范,树立人格,卓然自立于社会群体之间。

“乐”则陶冶情操,使修身、治学得以完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关于“为政”“礼乐”的部分章句

《论语》中关于“为政”“礼乐”的部分章句

《论语》中关于“为政”“礼乐”的部分章句《论语》中关于为政的部分章句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2.7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4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13.1 子路问政。

论语中关于诗礼乐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诗礼乐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诗礼乐的句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嘿,这话说得太有道理啦!你想想看,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咱心灵的大门。

就好比一个人心情低落的时候,读一首好诗,哇,那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心情都变好了。

礼呢,就像一个指南针,告诉你啥是对啥是错。

要是没了礼,那不得乱套了?乐就更厉害啦,它像一道温暖的阳光,能照亮人的心灵。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多开心啊!“不学诗,无以言。

”哎呀呀,这可不得了。

诗多重要啊!你要是不会诗,那说话都没味道。

就像做饭没放盐一样,寡淡无味。

比如说,你想夸一个人漂亮,光说“你好漂亮”多没劲。

要是来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多有水平。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哇哦,《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这就像一颗纯净的水晶,没有一点杂质。

咱读《诗经》,就能感受到那种纯真的美好。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话真对!要是一个人不善良,那礼和乐有啥用呢?礼和乐就像漂亮的衣服,可要是人的心不好,穿再好看的衣服也没用。

“礼之用,和为贵。

”可不是嘛!礼的作用就是让人和谐相处。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有礼貌,和和气气的,多好。

要是都乱吵乱闹,那还像个家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不能过度,哀不能太伤心。

这就像走钢丝,得掌握好度。

高兴的时候别太忘形,伤心的时候也别太难过。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用礼来约束自己。

这就像一辆车,有了知识就有了动力,有了礼就有了刹车,这样才能走得稳。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的作用可大啦!能激发人的情感,能观察社会,能让人交朋友,还能表达不满。

就像一个多功能的工具,啥都能干。

“克己复礼为仁。

”自己约束自己,遵守礼,这就是仁。

这就像减肥一样,得有毅力,管住自己。

要是管不住自己,那还谈啥仁呢?观点结论:论语中关于诗礼乐的句子,充满了智慧和道理。

它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论语礼篇原文

论语礼篇原文

论语礼篇原文
《论语》中关于礼的部分,有如下一些原文: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论语》说乐_礼

《论语》说乐_礼

《论语》说乐_礼论文导读::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

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乐与礼。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历代多有研究,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

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乐在《论语》中总共出现过14处,另有一处虽未出现乐字,却是指《韶》、《武》,其实也是言乐,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是具有多种含义。

首先是作为一般艺术形式的音乐,其次是乐教,再次是颜回之乐。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孔子在《论语》中乐的思想做一梳理。

一、孔子之乐《论语》第一章就说: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在这里讲的是孔子学习、交友中的乐。

学习、践行,有所体悟,原来迷惘的问题,豁然开朗,不由得不感到内心喜悦。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切磋礼,自己的思想得到朋友认同,喜得知音;又从朋友处得到启发,喜获新知,自然也是一大乐事在《论语》中3次述及音乐,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嗽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这里的乐是作为一般的音乐形式出现的,并细致地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表现技巧,及其所具有的感官和审美愉悦性。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懂音乐,并且酷爱音乐,在《论语.先进》有一段是孔子对音乐的看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势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当所有的人都打算从政时,唯独曾皙选择了有音乐的生活方式,而这却得到了孔子的首肯,这就是基于孔子对音乐的喜爱,那么喜爱到什么程度了呢?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儿,曰:不图为乐之至斯也。

《论语。

述而》孔子在齐国终于听到了朝思暮想的《韶》乐,乐之优美,竟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儿。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已经到达沉醉与痴迷的程度。

陶冶情操乐辅礼——《论语》悟读【61】

陶冶情操乐辅礼——《论语》悟读【61】

陶冶情操乐辅礼——《论语》悟读【6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论语》第三篇第二十三章:【原文】子语鲁大师(dai,乐官之长)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xī,为协调)如也;从(通“纵”,展开)之,纯(美好)如也,皦(jiǎo,节奏分明)如也,绎(yi,连续不断)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和美;展开下去,悠扬悦耳,节奏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悟读】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诗句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画面:凉爽的风把歌声吹进了太空,乐曲自在地围绕着白云翻飞。

本章孔子谈论的是演奏音乐的理论,名家们对本章的解读大同小异。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钱穆先生试译:先生告诉鲁国的太师官说:“乐的演奏之全部进程可知了。

一开始,是这样地兴奋而振作,跟着是这样地纯一而和谐,又是这样地清楚而明亮,又是这样地连绵而流走,乐便这样地完成了。

”本章看似说乐,其实还是道礼。

也似乎在暗示我们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李泽厚先生的《华夏美学》认为礼乐是由远古巫术活动发展分化而来。

礼是未成文的法,是对人外在仪表上的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以维护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礼的训练,可以塑造人的社会性;乐则承担了陶冶性情以建立内在人性的功能。

乐和礼的目的是一致的。

陶冶情操乐辅礼。

孔子精通音乐,给乐官分析演奏的起承转合。

始时,各种乐器配合默契,八音和谐;接着,清新有致、节奏分明;继而,乐声悠悠,不绝如缕;最后,高潮迭起,戛然而止。

孔子把抽象的音乐具象化,目的在于以乐辅礼,希望人们从音乐之中受到人生之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礼乐文化引入: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的意义,在于他所规定的儒学的人文精神之方向,一方面,要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落实此道在于道德人格--“仁”的自我完成。

这就是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后世儒者就是在此精神方向的指引下前行。

用张载的话说,此人文精神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乐是礼的一种体现,礼乐是仁外在表现形式。

仁与礼乐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从而构建了仁内礼乐外,仁本礼乐用的关系。

先天的仁制定了礼乐,后天的仁依靠礼乐来完善。

学而篇第一【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解:(1)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2)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解:(1)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2)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3)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4)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5)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6)文: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个人观点:这里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表明了孔子对于仁内涵的概括,即在家尽孝,出外尽忠,这是仁的起点。

这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在家尽孝,出外尽忠,就必须付诸行动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对人有礼,懂得礼让、谦让和恭敬。

对事有心,做事认真、负责和用心,这就是要懂礼、行礼。

这样做了就可以实现孔子眼中的“大道之世”。

这样想来,仁和礼是不分家的,仁是内心的饱和状态,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仁的实现需要用礼来完成、来实现。

推行礼治德政,大道之始也。

参考观点:(1)礼作为调整社会的力量表现出束缚与释放两个特点。

以束缚来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

”忠顺而不违忤权威便成为在家循规蹈矩,达到父慈子孝、兄和弟敬之礼的目的。

礼的束缚力使人逐步习惯君臣父子、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

在封建家庭里血缘关系被礼束缚,成为国家政体结构的投影。

(2)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以礼仪道德交流制约,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古为今用: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因此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

“孝道、忠义”古往今来从不落后,在当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以孝悌为指标,能够使我们做到对人有礼、有义,而礼仪道德的约束正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指南针。

【4】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解:(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个人观点:礼的施行是为了完善“德“。

因此礼的培养已不仅仅是外在的恭敬有礼,而是内在的修养是否符合道德礼仪的标准。

表现在为人处事上的有情有义、尽忠守信。

每日反省的是待人处事是否合乎道德礼仪的标准,在道德礼仪制约下的“礼行”对自身才是一种提升,内心才会有一种清亮舒畅的饱和心情。

古为今用:现代的社会,一般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去做“省”的事情。

他们更多的是关心房价是否提高,股票是否上涨,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

可是正如于丹在讲坛时所举的例子,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富强,不单单是过去的一个指标,就是GDP(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一个指标是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是每个老百姓内心安宁与幸福是否。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国际调查中,我们的幸福指数是百分之六十四左右,后来九一年的调查是百分之七十三,等到九六年的调查时却下跌到百分之六十八了。

事实证明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候,我们反而变的忙碌、变的困惑,心灵的富足与否渐渐被人忽略了。

而归根结底是自我的认识不足,没有很好的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与归属?缺少“反省”。

“吾日三省乎吾身”是对于自身的了解与约束,只有作到了这样,在道德约束与限制之下,“礼行”才会合乎心态,才会真正幸福。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解:(1)慎终:人死为终。

这里指父母的去世。

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

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引导老百姓的道德日趋忠厚老实了。

”个人观点:礼仪反映了一个人对事的态度。

像孔子说的“慎终,追远”就是对于祖先敬畏虔诚的态度,在这样的精神引导下,行的礼、办的事才会有依据,得到认可。

才能达到“民德归厚矣”。

古为今用:如今还有像清明节这样大型的祭祀活动,为的就是向祖先表达后世子孙的敬意。

这样的一种仪式是能够永远保存下来的。

虽然孔子对鬼神始终抱一种怀疑态度,不过却强调祭祀中的人们的一种虔诚态度,祭祀作为一项带有宗教性影响的活动对一个人的内心亦起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

礼的仪式正是要净化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这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吧,【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解:(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

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

《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这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解:(1)和:调和、和谐、协调。

(2)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个人观点: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礼的应用,小到个人修养的培养,大到治国平天下的策略。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倡的个人修养。

当内心达到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行为举止和乎大体,待人处事彬彬有礼,人亦感受到热忱与真挚。

就会向外结交稳定的朋友圈,拓展出全面的知识网。

对于治理国家,礼的应用是一种制约和管理,而孔子说的“礼”是为了实现“和”而实施的一项措施,不是奴隶社会的专制,而是和谐社会的起点。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治国之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有其合理规划性的。

参考观点: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

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

可以导人团结、亲睦、向善。

古为今用:礼是什么?礼是人与人在社会中互相交往的方式,并且与各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相适应的行为,同时礼又使社会等级观念投射到家族与家庭中,以使国家、社会、家庭之间关系和谐,结构近似,发展同步。

换言之:礼是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一个行为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