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摘要: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 ,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樱花;美学意义;物哀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樱花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樱花传达着日本民族的审美精神,研究樱花是透视日本民族的重要窗口;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为日本民众所喜爱,每年的樱花节赏花之人络绎不绝;樱花本身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论

樱花是自平安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所钟爱的。提起樱花,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日本的花”,而且这种看法是在江户时代就已很普遍了。[ 1 ]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故而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审美观。今天的日本人将樱花视为“国花”且每逢春天樱花盛开之际,日本人都要结伴赏花,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爱恋之情。樱花被认为蕴涵有日本民族之于大自然的“物哀美”意识,因此日本人对它们情有独钟,在它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同时,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其所蕴含美学意义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成为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樱花是日本民族“物哀”审美观的重要载体

“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大大丰富了“哀”的情感范围。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普及,“物哀”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日本民族共同的审美观念,对平安王朝及以后的审美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一国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社会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日本在狭窄的国土上集中了如此之多的千姿百态、俊秀幽雅的自然美景,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频频袭击,使日本人常常目睹美好景致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化为乌有。这使得日本人从上古时代开始就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这促使日本人形成了最初的朴素的

“哀”的观念。

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于是,佛教的出世主义便很快地渗透进日本的审美意识中,佛教的万物流转和生灭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等净土教的秽土观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普及。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 2]使日本人原本因为自然环境因素所形成朴素的“哀”的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物哀”的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日本的主流审美观点。在“物哀”的审美观念产生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和以风雅为中心的“闲寂”美[ 3 ],它们构成了日本审美意识的主体,并大大拓展了日本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樱花是日本人自上古时代就开始种植的花卉之一。樱花花期甚短(约七日) ,盛开时团团锦簇,热烈灿烂,极为壮美,但一阵风吹来,满树樱花如雪般静静飘落。樱花在美到极致时

凋落,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冲击。落花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这种瞬间的飘落之美与佛教的“短暂、无常、生死轮回”的思想相吻合,并在与日本人朴素的“哀”的思想相结合中得到深层次的表现。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让日本人动情,它被认为是无常之美的一种体现,充满“物哀”的哀伤情调。人们悲叹生命短暂易逝,自然变化无常,从而愈加深刻的体会到“物哀”之感。樱花的美学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日本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几个阶段,但总体而言,樱花的美学形象与“物哀观”紧密相连,是日本民族“物哀”审美观的重要载体。

二、樱花的美学形象在日本文化中具有的内涵

樱花文化意义的起源与日本早期的宗教崇拜有关。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学作品[4]上记载着“木花佐久夜姬”的传说讲述了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芸命降临人间时与木花佐久夜姬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成为大和民族的始祖。至此之后,木花佐久夜姬的化身———樱花就有了“魔咒”、“神力”。于是,人们便顶礼膜拜樱花神祈求她的庇佑。但这很难说就是樱花美学意义的起源。樱花的美学意义的真正起源应该来自于农耕文化。

在生产力极低的远古时代,人们祈求樱花神的庇护是为了让神灵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实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这种朴素崇拜的起源可能是因

为樱花盛开之时正合农时令节,平均气温适中(摄氏12度左右) ,稻田水温较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此时种植能保丰收,樱花开放意味着稻谷种植的开始。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樱花的美学意义逐渐产生了。在春色烂漫的日子,面对锦簇盛开、漫山遍野的樱花,人们大都会联想到美好与丰收。因此,人们将樱花和繁荣、美丽联系在一起,也是自然而然的。当樱花盛开,日本人都会围着樱花树载歌载舞。在他们眼中,樱花繁花似锦的美实际上是农耕女神驾临人间,赐人丰收的外在形式。这一将自然物与人类的审美直观直接联系的现象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是十分普遍的。因此,在日本,人们最初是欣赏樱花的“盛开之美”。而这一审美观点也影响了稍后出现的贵族赏花的审美活动,即“花宴”。

日本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中国梅花和赏梅习俗传入日本。在中国文化强烈影响下,日本皇宫将梅花栽种于庭院之中,太宰府的官员们常常遵循唐风举行“梅花宴”,诗文中也出现了咏梅的内容随着日本文化逐渐从“汉风文化”向民族化的“国风文化”转变,赏花的热情也开始由“梅”转向了“樱”。在《古今和歌集》134首春歌中,樱歌就占了一百多首,而梅花只有20首,这与早期崇尚梅花的《万叶集》形成了鲜明对照。平安时代,贵族的官邸和庭院到处种植了樱树,每年春天樱花盛开时,贵族们便举行豪华的樱花宴,即所谓“花宴”。上流社会的这种樱花宴政治色彩极为浓厚,它不仅是王权的象征,也是贵族们显示财富的社交场所。

直到大约平安时代中期以前,樱花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都是美好明艳的象征。当时人们对于樱花是欣赏它的盛开之美。樱花是作为生机勃勃、繁华美丽的形象而存在的。此时期,即使吟唱落花的和歌,大都是积极向上的,落花也被认为是生命再生的预兆。

平安时代中期(9~11世纪)以后,随着平安王朝的结束和贵族文化的衰败,人们对樱花的审美体验逐渐由开放时为其美丽感到欢喜愉快转变为樱花凋落时感到怜惜和哀伤。在自然的变幻无常以及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形成了生命无常的思想,而这种无常观不断得到提高和洗练,最终成为日本人追求的“物哀”的美学理念。正如兼好法师所言“万事始与终,方最显情趣”【5】,日本人开始认为凋零的樱花比盛开时更令人动情和感伤,是体现“物哀”这一无常之美的最好的载体。

在此时日本人由于受到“物哀”审美观的影响,对樱花的欣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欣赏樱花的盛开之美,赞叹其生机勃勃,繁华美好而转变成感叹樱花凋落时的惋惜和哀伤,所表达的情感也多是伤感和哀怨之情。随着这一“物哀”审美观的发展和演变,樱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