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的十大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在二十世纪引发了一场旷古未有、规模空前的地球科学大革命,将它与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发的现代物理学大革命相比毫不逊色。但是,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永无止境的,这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辩证法过程,作为现代地球科学基本内核的板块构造学说,理所当然也不能例外。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做到了它所应该做到的一切,一个个比它更新颖、更先进、更完善的地球科学新理论必将登上科学的历史大舞台。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一:非洲板块的东、南、西三面分别被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包围,北面与欧亚板块碰撞,非洲板块四面都受水平挤压力作用,本应形成褶皱山系,为什么反而分裂了,出现6500千米长的东非大裂谷、马达加斯加岛也不断向东漂移?如果我们把一张报纸从四面向中心挤压,这张报纸不但不发生褶皱,反而从中间撕裂开了,你们信吗?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二:根据地幔对流模型,由于在大洋中脊下面的地幔中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富集现象,地幔上升岩流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大洋中脊必须固定在地幔上升岩流的上方。而根据海底扩张说,南极洲板块的面积是不断扩大的,原先环绕在南极洲大陆边缘的大洋中脊圈,已经随着海底扩张不断变大并且向北迁移到现在的这个位置。如果大洋中脊圈不断扩大并且向北迁移,而地幔上升岩流的位置只能固定在放射性物质富集的地方保持不变,如此一来,大洋中脊圈就不能长期固定在地幔上升岩流的上方了,地幔对流系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实际上,纵贯全球的大洋中脊并不一定与地幔上升岩流存在长期的对应关系,而是在自由移动着,那么,地幔对流又是如何驱动板块运动的呢?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三:地幔对流产生的力,既然能使具有双层结构(上有硅铝层下有硅镁层)的厚达几十千米(如青藏高原厚达70千米)的大陆型地壳强烈褶皱,为什么具有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的仅有几千米厚(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有6千米)的大洋型地壳反而做只能传力不能褶皱的刚体运动?即使从整个岩石圈来看,也是大陆岩石圈普遍厚于大洋岩石圈。这就相当于我们用一页书去推动一本书,这一页书不但不褶皱、不变形,反而把整本书推到桌边撞墙变形弯曲了。你们信吗?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四:如果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形成的,那么,流体运动轮廓应是圆滑曲线,怎么能严格地按照大洋中脊轴线上阶梯状的威尔逊(J.T.Wilson)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直角转向呢?也就是说,地幔对流是流体运动,由流体运动形成的大洋中脊,应该是按圆滑曲线分布的。遗憾的是,观测事实表明,大洋中脊轴线并不是圆滑曲线,而是按阶梯状分布的,大洋中脊的转折点基本都是直角。请问:流体运动能形成如此规则的直角吗?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五:既然大陆板块像推土机一样从大洋板块上面推过,为什么海沟没有被海底沉积物填满,反而成为海洋中的最深之处?按照地幔对流模型,在大西洋中脊附近,地幔上升流转化为地幔水平流后,驱动美洲板块向西漂移,像推土机一样从太平洋板块上面推过。但是几亿年来,太平洋洋底大量的火山灰和沉积物,却始终无法填平智利海沟。你们见过推土机在推土的时候,推铲越向前推前面越出现深沟吗?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六:根据地幔对流模型,大洋中脊是地幔上升岩流顶托大洋地壳裂开形成新洋壳的地方,距离大洋中脊越近洋壳越新,而且大洋中脊附近的新洋壳都是玄武岩。但是,观测事实证明,大西洋中脊附近存在古老的花岗岩和浅水灰岩。整个大西洋洋底的年龄不超过两亿年,而这些镶嵌在大西洋中脊上的浅水灰岩和花岗岩的年龄却高达几亿年乃至十几亿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七:根据地幔对流模型,板块的运动是单向的、持续的、不可逆的。但是,大量地质资料表明,板块时分时合,时动时停,时快时慢,改变了海洋和各洲的形状。如非、欧两洲曾多次相撞,阿尔卑斯褶皱山系就是在非、欧两洲最近一次相撞中形成的,两大板块碰撞曾一度使特提斯海与各大洋完全隔开,海水全部蒸发,海底只留下一层巨厚的硬石膏状的岩盐。后来非、欧两洲又重新裂开,大西洋的海水又从直布罗陀海峡汹涌而入,形成今天的地中海。地幔对流的方向保持不变,板块碰撞合并后却又重新裂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八:按照海底扩张说,地幔对流的水平分流的岩流方向应与大洋中脊轴垂直,海底是在大洋中脊两侧对称扩张的,海底磁异常带也是对称分布的。然而,1997年Meyerhoff等人对大洋中脊所做的侧扫声纳研究表明,存在平行于洋脊的线性构造,它所反映的是洋脊深部的流体是沿着洋脊方向运动的,这一观测事实与板块构造学说中的洋中脊侧向扩张理论相矛盾。观测还发现,海底磁异常带的分布也有不对称的。这些与板块构造学说完全背道而驰的地质现象,应该如何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九:板块构造论学者普遍认为,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漂移。然而,根据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最新研究发现,大陆下面的软流圈并不具有全球意义,即标志着软流圈的低速带,在大陆板块之下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大陆板块之下还存在几百千米深的地幔根,如同一座座倒立的大山,深深地插入地幔之中(地幔根最深可达400千米,而珠穆朗玛峰还不到9千米高),如此产生的巨大摩擦阻力,将使大陆板块的运动变得困难重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地幔对流究竟是如何驱动板块运动的呢?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之十: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是强烈的地震、造山活动带。如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上发生的地震,用板
块构造学说都能作出相当圆满的解释。但是,在距离板块边缘几千公里的相对稳定的板块内部,有时也会发生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称为板内地震或大陆地震。这些不在板缘地震带上发生的大地震,很难用板块俯冲碰撞的模式来解释。板块内部地震活动的原动力以及这种力的作用方式如何?板块内部强烈的造山活动又是怎样形成的?
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框架内,上述一系列地学难题很难得到圆满的解释,充分暴露了以板块构造学说为代表的传统地学理论的局限性。而利用我们创立的行星—地球统一构造理论作指导,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中这些阻挡地球科学向前推进的坚固堡垒都将逐一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