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优秀版)
合集下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PPT课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fa62ced5bbfd0a7956734f.png)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 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第3课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
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
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
“ 安 史 之 乱” 平 定 后, 星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三省各承担何职能?这一制度起
了什么作用?
皇帝
( 中 草 拟 书 颁 发 省 诏 令 )
门 ( 审 下 核 政 省 令 ) 礼 兵
军 政
尚 书 省
( 执 行 政 令 )
吏
官吏的 任免和 考核
户
户籍、 土地、 赋税
刑
刑 狱
工
国家的 工程建 设
主管礼 仪科举 等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 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 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 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举后来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 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如鸡”的民谣。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37657f5910ef12d2bf9e705.png)
(3)作用: ①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2)措施:
①形成“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 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②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 体制逐步形成。
3.隋唐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1)内容: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 令;尚书省下设吏、户(民)、礼、兵、刑、工六部, 负责执行政令。
(2)运作程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 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 为平章政事,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掌管地方大权。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 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 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
(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 出现了“王国问题”。
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 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刺史制度: ①实行: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 区,置刺史一名。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979474c33687e21af45a947.png)
胜 三省体制 220-589年 地 相 西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内外朝制度 方 权 前202年-9年 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选官制度变化
评价: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
元朝
1271-1368年
宋朝
960-1127年
唐朝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战 618-907年 胜 魏晋
行省制度, 中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央 收兵权于中央; 逐 文官管理地方, 通判监督; 限制地方赋税收入 渐
地 郡国并行 前202年-9年 方
220-589年
西汉
推恩令
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的强化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 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 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 ──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
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侍 书 令 中
皇 帝 常 侍
执行机构
外朝 丞 御 太 史 相 大 尉 夫 九 卿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作用:削弱相权, 保证了君权独尊。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49万
: :
中央军 9万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教学课件9 人教课标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教学课件9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4863386bd97f192279e960.png)
北宋 (路· 州县)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省、路、府、州、县)
1、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意义:元朝行省制度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隋 汉中后期 秦 汉初 (州县) (州郡县) (郡县) (郡、国) 唐 北宋 元 (道· 州县) (路· 州县) (省、路、府、州、县) (藩镇)
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元 (一省二院)
北宋 (二府三司)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地方分权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 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管理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权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省二院)
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这是元朝 加强皇权 的新举措
(一)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初郡国并行 2、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 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3、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汉 武 帝 画 像
汉中后期 汉初 (郡、国)(州郡县)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省、路、府、州、县)
1、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意义:元朝行省制度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隋 汉中后期 秦 汉初 (州县) (州郡县) (郡县) (郡、国) 唐 北宋 元 (道· 州县) (路· 州县) (省、路、府、州、县) (藩镇)
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元 (一省二院)
北宋 (二府三司)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地方分权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 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管理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权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省二院)
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这是元朝 加强皇权 的新举措
(一)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初郡国并行 2、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 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3、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汉 武 帝 画 像
汉中后期 汉初 (郡、国)(州郡县)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18d2fc14028915f804dc2be.png)
A
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割据性 下列地方行政制度, 的是:( ) 的是:( ①西汉的王国 ②唐朝的地方军镇 北宋的“ ③北宋的“路” ④元朝的行省 A.①② B.①②③ ①② 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①②③④ ①③④
A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 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 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 目的都是 C • • • • A、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 、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C、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 D、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演变特点 趋势) (趋势)
三省体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 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构,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 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 政大权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隋唐
北宋 元朝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君主专制的演进 巧记方法 )
知识延伸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 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影响)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积弱。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b98e3d184254b35eefd3493.png)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7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76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8ea1b45f0e7cd185253646.png)
(商人)
5、海外贸易发达,宁波、广 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管
理对外贸易。 (商路)
例题交:子《是宋货史币·经食济货落志后》的记产载物: “(宋宋)代真产宗生时了,世张界咏上镇最蜀早,的患纸蜀 人币铁—钱—重交,子不,便这贸既易是,商设品质经剂济之发法展, 一的交结一果缗,,也以是三货年币为经一济界落而后换的产物。 之子《蜀…的文人…产献以谓生通铁之考钱交·重子钱,。币私”二为由》券此:,可“谓知[之宋,交]交初子,, A以.便便利贸了易国,家富征人收十商六业户税主之。”当
• (1)突破性创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 纸币——交子;商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的地位开始 改变(得2分)
• 渐进式创新: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 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 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 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 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水转翻车。(6分)
兴儒学,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 C为.此具,有中“国格科物技致史知家”们的认理为性,精宋神明
思辩化;强化封建的伦理道德。 D儒.学提“出追了求探理索性自的然精“神天和理创”新的的主精张
神,无疑有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4、宋明理学的评价
宋明科学高峰期的出现,这是一个
因素”。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2-宋元
理对外贸易。 (商路)
例题:(2015·江苏模拟)《中 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 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 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 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 代商业革命……”下列说法符合第 一“商业革命”的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 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 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
5、海外贸易发达,宁波、广 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管
理对外贸易。 (商路)
例题交:子《是宋货史币·经食济货落志后》的记产载物: “(宋宋)代真产宗生时了,世张界咏上镇最蜀早,的患纸蜀 人币铁—钱—重交,子不,便这贸既易是,商设品质经剂济之发法展, 一的交结一果缗,,也以是三货年币为经一济界落而后换的产物。 之子《蜀…的文人…产献以谓生通铁之考钱交·重子钱,。币私”二为由》券此:,可“谓知[之宋,交]交初子,, A以.便便利贸了易国,家富征人收十商六业户税主之。”当
• (1)突破性创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 纸币——交子;商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的地位开始 改变(得2分)
• 渐进式创新: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 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 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 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 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水转翻车。(6分)
兴儒学,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 C为.此具,有中“国格科物技致史知家”们的认理为性,精宋神明
思辩化;强化封建的伦理道德。 D儒.学提“出追了求探理索性自的然精“神天和理创”新的的主精张
神,无疑有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4、宋明理学的评价
宋明科学高峰期的出现,这是一个
因素”。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2-宋元
理对外贸易。 (商路)
例题:(2015·江苏模拟)《中 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 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 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 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 代商业革命……”下列说法符合第 一“商业革命”的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 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 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fc38d9f1eb91a37f0115c70.png)
2021/8/27
17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节度使(藩镇割据)
削弱
权归中央(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加强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强趋 ,势 地: 方中 权央 力权 不力 断不 削断 弱加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加强君权 威胁君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藩为“保卫”之意,“镇”指军镇; (中央与地方)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 太央祖(集问权 :2的 “)发 天展 下( 自结中 唐央果VS地:方)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加强君权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省六部制 加强君权 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必修1第三课课件
![必修1第三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1a1bd47f1922791688e80a.png)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 帝
中书门下
(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枢密使 三司使
(军权)
(
(行政权)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1: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 ,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 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材料三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
,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
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探究3:据材料三和所学,科举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探究3:据材料三和所学,科举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1)利: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破除了世
3.(2012·江苏单科·T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
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
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C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D ) A、郡县制的实行 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D、行省制度的创立B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B 4、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cb72eeba0d4a7302763a38.png)
1、汉朝的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 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 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 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 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 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 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历史ⅰ人教新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ppt
![历史ⅰ人教新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ppt](https://img.taocdn.com/s3/m/6f5256256c175f0e7dd13711.png)
• 【答案】 C
• 【点评】 本题对史实和能力的要求都比 较高,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和比 较的能力。
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四种制度产生时,
• 【答案】 D
• 顿有所悟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 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 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 答题。
• 3.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 (1)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 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②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服从皇帝。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多渠道管理。④地方权力分散。⑤中央控 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
。
• 3.北宋
• (1)内容
• ①军事:把兵权收归中央 禁兵军充实中央 。
,抽调各地精
•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设判
负责监督。
• ③财中政央掌:控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地方为开支
,
其余全部由
。 藩镇割据
• (2)作用中央:集改权变了唐
•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 (1)内容
• ①地方设 行中书省 ,简称 行省或省 。 行 省
长朝官廷由
任命。
•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经济、军事
•
③行省拥有 时中受央到
大权,但行使权力 的节制。
• (2)影响
•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当时全国除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东、山 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地区称为 “腹里”,以及宣政院直辖的吐蕃外,共 分置十一个行省,其中在边疆地区还专设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元的疆域 十分辽阔,岭北行省的治所在和林(今蒙古 乌兰巴托西南),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 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 管辖,省区范围向东北延伸到库页岛和北 冰洋。江浙行省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 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西藏虽未设立行 省,但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并在西部 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
• 【点评】 本题对史实和能力的要求都比 较高,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和比 较的能力。
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四种制度产生时,
• 【答案】 D
• 顿有所悟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 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 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 答题。
• 3.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 (1)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 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②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服从皇帝。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多渠道管理。④地方权力分散。⑤中央控 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
。
• 3.北宋
• (1)内容
• ①军事:把兵权收归中央 禁兵军充实中央 。
,抽调各地精
•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设判
负责监督。
• ③财中政央掌:控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地方为开支
,
其余全部由
。 藩镇割据
• (2)作用中央:集改权变了唐
•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 (1)内容
• ①地方设 行中书省 ,简称 行省或省 。 行 省
长朝官廷由
任命。
•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经济、军事
•
③行省拥有 时中受央到
大权,但行使权力 的节制。
• (2)影响
•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当时全国除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东、山 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地区称为 “腹里”,以及宣政院直辖的吐蕃外,共 分置十一个行省,其中在边疆地区还专设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元的疆域 十分辽阔,岭北行省的治所在和林(今蒙古 乌兰巴托西南),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 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 管辖,省区范围向东北延伸到库页岛和北 冰洋。江浙行省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 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西藏虽未设立行 省,但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并在西部 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50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50张)](https://img.taocdn.com/s3/m/d0d8fe97f524ccbff12184f7.png)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目标定位
2
主干梳理
3
史论要旨
4
考点探究
5 考向研习
6 真题研析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 程 度演变的史实,说 标 明中国古代政治制 准 度的特点
考
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要
变
把握主线 本讲主要讲述了从汉至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演变趋 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 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具体表 现为:从汉至元中央行政体 制日渐成熟,选官用人制度
• 3.隋唐:实行科举制
隋炀帝
• (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__________时,开始设 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 文(2化)素作质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___________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 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后世沿用, 影响深远。
• 史料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 熟,相权开始逐步削弱,皇权逐渐强化。
• 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这些接近君主的近 侍、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信任,就有机会参与政务、掌管 机要,形成新的辅政集团。
• 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这又形成了宰相 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实行事权相对集 中的首长负责制势在必行。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统治集 团
诸侯拥有封地和相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的地位 应的爵位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目标定位
2
主干梳理
3
史论要旨
4
考点探究
5 考向研习
6 真题研析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 程 度演变的史实,说 标 明中国古代政治制 准 度的特点
考
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要
变
把握主线 本讲主要讲述了从汉至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演变趋 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 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具体表 现为:从汉至元中央行政体 制日渐成熟,选官用人制度
• 3.隋唐:实行科举制
隋炀帝
• (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__________时,开始设 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 文(2化)素作质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___________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 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后世沿用, 影响深远。
• 史料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 熟,相权开始逐步削弱,皇权逐渐强化。
• 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这些接近君主的近 侍、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信任,就有机会参与政务、掌管 机要,形成新的辅政集团。
• 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这又形成了宰相 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实行事权相对集 中的首长负责制势在必行。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统治集 团
诸侯拥有封地和相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的地位 应的爵位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54cfe3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7c.png)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ee7293f90f76c661371a9e.png)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
地”。
------《元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唐朝实行节度使导致权力的分散国家动乱、北宋过分集权 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
五代建立者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xù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又有何影响?
北宋地方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2、酎( zhòu )金夺爵
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
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
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dfa7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5.png)
。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察举制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B、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本课小结: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地方制度 演变特点
①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 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 理解。
②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Good bye! Good luck!
1、以(2006年天津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
“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
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 B.颁布“推恩令”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 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玄宗 节度使拥兵自重 安史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广设藩镇
之乱
割据
继 续 发宋: 探究三: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6.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
演变成为( )
A.决策机构 B.监察机构
C
C.执行机构 D.军事机构
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
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C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 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总揽大权
三省六部制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一分为三
三司使分割相权
断加强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国家公务员考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D.元朝设立中书省
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 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汉设置刺史
3)唐朝实行三省制 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 A A. (3) (4) B. (1) (4)
B.C. (2) (3) D.(1) (2)
9、 (2007年高考. 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
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主要是因为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C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汉朝: 郡国并行制度
探究一: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
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 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是
怎样解决的?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异同: 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
⑶影响: 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 ⑷解决: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⑸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
汉 景 帝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中
央
地方
集
权
君权
相权
君
主
专
制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形成 巩固 完 善 加强
新 发 展
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
(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 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C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B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
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B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5.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
丞相相近的是( )
C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郡县制
加强
郡国并行
削弱
趋势:
推恩令
加强
中央权
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削弱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 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
察举制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B、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本课小结: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地方制度 演变特点
①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 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 理解。
②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Good bye! Good luck!
1、以(2006年天津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
“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
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 B.颁布“推恩令”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 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玄宗 节度使拥兵自重 安史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广设藩镇
之乱
割据
继 续 发宋: 探究三: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6.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
演变成为( )
A.决策机构 B.监察机构
C
C.执行机构 D.军事机构
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
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C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 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总揽大权
三省六部制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一分为三
三司使分割相权
断加强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国家公务员考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D.元朝设立中书省
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 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汉设置刺史
3)唐朝实行三省制 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 A A. (3) (4) B. (1) (4)
B.C. (2) (3) D.(1) (2)
9、 (2007年高考. 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
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主要是因为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C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汉朝: 郡国并行制度
探究一: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
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 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是
怎样解决的?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异同: 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
⑶影响: 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 ⑷解决: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⑸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
汉 景 帝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中
央
地方
集
权
君权
相权
君
主
专
制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形成 巩固 完 善 加强
新 发 展
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
(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 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C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B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
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B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5.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
丞相相近的是( )
C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郡县制
加强
郡国并行
削弱
趋势:
推恩令
加强
中央权
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削弱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 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