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浅说《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
作者: 丁侠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寓言故事;百喻经;喻依;佛教经典;南亚次大陆;譬喻经;汉译佛经;僧伽斯那;大林;宣传家
摘要:南亚次大陆古代的寓言故事很多,'如大林深泉',那儿的宗教宣传家,常利用这些寓言故事为'喻体',附会上自己的一些教义为'喻依',以解释宣传自己的教义。
佛教也是如此。
汉译佛经中,这类作品也特别多。
佛教经典中以'譬喻'为名的,不下五六种,散在大部头经典中的故事尤多,互相钞来钞去,不免重复。
单行本中,以《百喻经》最有条理。
这部书全称《百句譬喻经》,《百喻经》或《百譬经》是它的简。
百喻经
《百喻经》《百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
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
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
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
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本书共九十八喻。
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
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六)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七)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八)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九)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十)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
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一)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喻;(二)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四)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五喻;(二)开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浅论接受美学在跨文化文本研究中的重要性以《百喻经》为例
《百喻经》传入中国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受到影响并且将之与本土文学文化结合的便是读者本人。
本文通过考察曹魏至近代《百喻经》在中国的接受史,辅以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探究出《百喻经》得以流传的原因及在民间和文人间接受的不同特点。
《百喻经》接受美学接受史文本故事一、《百喻经》概况《百喻经》,乃《百句譬喻经》①的省称,又名《痴华(花)塾》。
据《百喻经》偈语: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
取药涂毒竞,树叶还弃之。
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②。
可知《百喻经》中寓言式故事大多以痴人为喻,饱含戏谑,读来令人发笑。
但这种故事就像“花”之“鬟”(做装饰用的花环),或是包裹着有解毒之用的药的叶子。
精华在“花"、"药",即佛理教义上,用来传达教义的故事只是作为附庸而存在。
今本《百喻经》有九十八则故事,若加上开篇的引言和卷尾的偈颂,则正好一百则③。
每则讲一个譬喻故事,文末则会加上想要表达的佛教义理。
根据梁释慧皎的《高僧传》④、唐释智升的《开元释教录》记载:沙门求那毗地,齐言德进(按《高僧传》作“此言安进”),中印度人。
弱冠从道,师事天竺大乘法师僧伽斯。
……建元初来至江淮(按《高僧传》作“来至京师”),止毗耶离寺。
……初,僧伽斯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要切譬喻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学。
毗地悉皆通通,兼明义旨。
以武帝永明十年壬申(按应为壬午)秋九月译为齐文,即《百喻经》也。
……于建业淮侧,造正观寺。
……以中兴二年冬卒⑤。
可知,该书是尊者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辑佚而成的,后经其弟子求那毗地翻译为齐文,传入中国。
但"与现存汉译《百喻经》所载相似的故事至少在东晋时期,已被辑录书写成某些文本,同时被僧人选入其他佛典之中"⑥。
关于原文本《百喻经》的成书时代及传译诸况⑦,由于史料无明确记载,目前关于此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多是推论。
百喻经
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 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 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 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 译文】 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 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 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 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 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 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 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 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 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 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 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 笑他。
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 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 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 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 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 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 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 是用寓言说教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 的一部著作。该书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 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包含的教诫,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 《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 修多罗藏》 过许多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的经典,这些寓言大多 描述幽默可笑的事情,极具讽刺性,因而它有很大 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南朝时期,印度僧人求那 毗地法师来中国讲法时,将其翻译成中文,收寓言 故事98则,因名之《百喻经》 故事98则,因名之《百喻经》。 它从梵文译成汉 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 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是指代表普通人民的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人民之间的口头和书面作品。
它是人民创作的深刻反映和体现文化精髓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特征。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的特征、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民间文学的特征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以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流传,通过口述、歌唱、咏诵、表演等形式传唱下来,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2.集体创作:民间文学是由无数普通人民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同于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融汇了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人民的普遍需求和情感。
3.富有感染力:民间文学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和具体形象的描绘,能够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同感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4.内容多样:民间文学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诗歌、通俗曲艺等,丰富多样。
二、神话神话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起源、宇宙演化等问题的传说和解释。
神话具有以下特点:1.富有想象力:神话以超自然的方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人物和事件在神话中被赋予了夸张和神秘的特征。
2.独立的世界观:神话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包含了人物、景物、事件等各个方面的描绘和描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象征意义: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其中一种道德准则、人类智慧或社会价值观念。
三、传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类型,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事物的传承和演绎。
传说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和虚构性的结合:传说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些神奇的事件和人物,既有真实性,又有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成分。
2.流传广泛:传说往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讨论和传颂的对象。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民间故事具有以下特征:1.简单明快:民间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叙述,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略论《百喻经》故事之流变
朝你 弄早饭 。 ” [ 7 ] ( p 4 7 8 )
刘 守华 先生 认 为该 故 事 , 虽 然 在 内容 方 面较
清石 成金 所 撰 集 的 《 笑 得 好 初 集 ・医驼 背 》 亦载 有 与之相 似 的故事 :
有 一 医人 , 自夸 能 治 驼 背 : “ 虽湾如 弓, 曲如嘏 , 即或 头环 至腰 , 但 请 我 一治 , 即 刻 笔 直。 ” 有背 驼人 信 其 言 , 请 其 治 之。 乃 索 大板
都十分一致 , 可以看出它是 由《 百喻经》 故事脱胎 而来” ‘ , 除 上 述 之 外 ,四 川 I的 《 两 1 5 子 打
赌》 、 湖北 的《 该你 烧火 》 、 河北 的《 分饼》 等 皆脱胎 于该故 事 , 它在 中 土逐 渐 演 化 为一 则 广 为 流传 的 笑话“ 夫 妻 打赌 不 说 话 ” 。 丁乃 通 先 生 总 结 出该
《 太平 广记》 卷二 六二 引《 笑 林》曰: 有民 妻 不识镜 , 夫 市之而 归。妻 取 照之 , 惊 告其母
曰: “ 某 郎又 索 一妇 归也 。 ” 其 母 也 照 曰: “ 又
《 百 喻经》 的浸染 。 《 百 喻经》 虽 然不受 文 人 的青 睐 , 然 而 由于 它 所抄 撰 的故 事本 身 具 有很 强 的娱乐 性 , 所 以为 中 土 民众所 广泛喜 爱 , 在 民间广 泛流传 , 为 历代 的民
间故 事集 、 笑话 集收 录 , 产生诸 多 与之相 关 的变 型 故事, 于此简 而述之 。
领 亲家母 来也 ” [ ] ( 撕
此故事与《 百喻经》 之《 宝箧镜喻》 相似 : 昔 有一人 , 贫 穷 困乏 , 多负 人债 , 无 以可
偿 。 即便 逃避 , 至 空 旷处 。值 箧 , 满 中珍 宝。 有 一 明镜 , 著 珍 宝上 , 以盖覆 之。 贫 人 见 已,
《百喻经》所集故事来源考论
为《 故事 海选 》 第 十卷 中所收 录 的 5 0个 关 于傻 子 的 故事 , 绝大 多数 都 能在 《 百 喻 经》中找 到原 型 ( 黄宝 生《 故 事海选 ・ 译本 序》 ) 。《 故事海选》 是 古 印度 规模 最大 的一 部 俗 语 故 事 总 集 《 伟 大 的故 事 》 的 梵 语改 写本 , 但 由于后者已经佚失 , 因而 很 难 确 定 其
一Leabharlann 步缩 小 为佛教 中的 譬喻 经 , 认 为 佛教 譬 喻 经 中所
人对此 多有论述 , 兹略 引一二条以证之 , 季羡林先
生日: “ 《 五卷 书 》 里面 的寓 言 和 童 话 基 本 上 是 民 间 创作 的 。《 五卷 书》 的编撰 者 利用 这 些故 事 , 来 达 到 自己的 目的 ; 印度 的各 宗教 也 都 利 用这 些 故 事 来 宣 传 自己的教 义 。佛 家 也 不例 外 。 因此 , 在 汉 译 佛典 中就有 大量 的印度 人 民创 造 的寓 言 和童 话 。 ” 由
由此 形成 了 一 套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表现 形 式 和 表 现 手
传 入 中国 , 佛经被译 作汉 文, 这 些 故 事 也 传 入 了中国。
陈 寅 恪先 生将 民 间 故 事 对 佛 经 影 响 的范 围进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0 3 作者简介 : 赵 纪彬 ( 1 9 8 3一 ) , 男, 河南新 乡人 , 南开 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 文学专业博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宗教 文化 与 文学。
衣, 为宣扬佛理所用 。作为佛教譬喻经重要经籍之一 的《 百喻经》 亦应如 此 , 该 经所抄撰 的某些故 事与 古印度所 流 传 的民间故事极为相似 。从时 间上来看 , 它们极可能是来 自古印度所 广泛 流传 的民间故事。文章以《 故事 海选》 为 参照来探寻《 百喻经》 所抄撰故事 的源头 , 进 而揭示它与印度民间故事所具有 的紧密联 系。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幽默与比喻——论《百喻经》的讲故事艺术
期
’一
比如 《 比尔 巴尔故事集》和 《 谢赫 ・ 奇里的故
事》 。而《 百喻经》 与之不同的是 , 全以比喻的方 式来体现幽默。
“ 幽默” 一 词 由林 语 堂引 进 。他 认 为汉 语 中
中的愚人 , 并从故事中得到感召、 启发与顿悟 。
里
c . )
关于《 百喻经》 的“ 比喻” , 已有文章述及 , 然
关键词 : 幽默 ; 比喻 ; 《 百喻经》 ; 讲故事 艺术
中图 分类 号 : B 9 4 8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6 1 7 6 ( 2 0 1 3 ) 0 3 — 0 0 1 4 — 0 4
迄今为止 , 学界 内发表 的有关《 百喻经》 的 论文篇数 , 仍然仅为少数 , 据 中国知 网检索 , 仅 得1 0 余篇, 关注 的角度分散 而不 同, 有 的从佛 教思想探讨《 百喻经 》 , 如蔡宏 的《 ( 百 喻经 ) 中
五
台
山 研
究
,一
总
蠡 镥 t
幽 默 与 比 喻
— —
第
三
a)
期
一
论《 百喻经》 的讲 故事 艺术
郑诗傧
∞
已
(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发表的有关《 百喻经》 的论文篇数 不多, 且 多侧重于探讨《 百喻 经》 的
的, 莫 过 于拒 斥 心 理分 析 的简 洁凝 练 。讲 故 事
的佛学思想》 、 王淑媛 的《 论佛经 的传译 与( 百
喻经 ) 的价值》 等, 也有 的从 比较文学的角度去 分析《 百喻经》 , 如张鸿勋的《 拈花微笑 : 古代 印 度( 百喻经 ) 与民间故事的比较阅读 》 及朝鲜研 究生朴龙杰于2 0 0 7 年发表的硕士论文 《 ( 百喻 经) 与( 伊索寓言) 比较研究》 , 也有的论文侧重 其“ 比喻” 修辞 手法 的运 用分析 , 如 田忠进 的 《 喻( 百喻经) “ 喻” 》 。
民间文学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神话 : 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 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 神,神话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 是神而是人,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区别:1、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
三、歌谣分类:
(一)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
1、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
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 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 炙人口的一种。
2、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
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 女生活的为多 。
3、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
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 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 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一般 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 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4、仪式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 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 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 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 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
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
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练语儿歌等。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
第二章 传说
一、传说的概念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
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 的传奇故事。(广义) 民间文艺学的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 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 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文学,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作者:王少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百喻经》是大乘佛教中比较特殊的一部经书,譬喻说法是这本经书最突出的特色。
本文从文学性角度对《百喻经》的语言叙述、故事内容、故事背后的意蕴进行阐释。
关键词:百喻经;故事;譬喻中图分类号:B948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014-01佛经的语言以“精简”著称,《百喻经》也不例外。
它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
四字一句的模式是佛经宣法的最重要形式。
语言上的一句四字不仅给人简练的感觉,同时这种整齐的句式具有典雅庄重的美感,当然也有利于诵读和记忆。
故事情节和最后引发的譬喻议论,四字一句的句式是最常见的。
例如故事较短的“灌甘蔗喻”这则故事,基本上就是这种语言叙述说法的典型。
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诗经》四字格模式相一致,所以翻译过程中吸取中国传统的叙述语言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譬喻语言的运用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含义向不同的方向进行阐释,以此喻彼,此可以一,但彼可以多,这样就是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体现了出来。
无论故事长短,叙述模式均是“谜面加谜底”这种样式,并且基本上都是前后分明的两段。
这一方面说明佛经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在这九十八个故事中语言叙述有某种相似性和一致性,而且有语言叙事上的固定模式。
例如:首先故事情节均以“昔有······”等开头来叙述;后一段则是“世间愚人,亦复如是”,“凡夫愚人,亦复如是”等这样的譬喻议论。
所以,叙述模式相对固定之下,四言为主,兼用杂言的语言特点,使得故事简而有味,显而意深。
在了解了叙述模式和四字格式的语言后,对于《百喻经》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其文学性阐释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性意味较浓的《百喻经》意在宣扬佛法,使众生获得智慧,不堕“三毒”之境;所以它的内容就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和可读性。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百喻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百喻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百喻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旧名《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喻经》、《百喻集》等。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高二《中国
渴 见 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 言 马 死
驼 瓮 俱 失
对应学生用书P44
一、识字注音
1.嗤笑(chī) 2.庵婆罗果(ān)
3.敕(chì) 4.诈现死相(zhà)
二、通假字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通“值”,价值,价格
三、一词多义
1.得
2.相
3.以
4.益
5.之
6.与
四、古今异义
1.昔有愚人,至于①他家②
4.如何看待“诈言马死”中的那位骑士?
[明确]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5.《百喻经》在说理上有何特色?这种特色有何好处?
[明确] 《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在近百个短篇故事中,每个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作者运用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直截了当地说破人心缺憾,每个诙谐风趣的比喻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物中反映现实的人生。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①至于②他家2.即便断食即便
3.傍人语言
语言
4.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经历
5.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
长者
6.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五、词类活用
1.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
2.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名词作动词,告诉)
3.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4.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3.熟语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条,你对“尝庵婆罗果”这则故事中的“买果者”有何新认识?
《百喻经》故事的文学特质(下)
《百喻經》故事的文學特質(下)洪梅珍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博士生前言前文已談過《百喻經》以寓言作為載體,以及在形式結構與故事取材上的特色,接下來我們繼續就《百喻經》的寓言形象、故事風格與故事的哲理思想三方面來探討。
肆‧寓言形象之特色「寓言和其他文學樣式一樣,是以其形象來表達主題思想的」[註33]。
透過生動活潑的寓言形象,優秀的寓言得以立刻活躍於人們的腦海之中。
茲將《百喻經》在寓言形象上具備的特質陳述如下:一、以人物類形象為主「寓言形象雖然數不勝數、姿態萬千,但大致可以歸為生物形象、非生物形象、人物形象等幾類」[註34]。
生物形象包括動物與植物形象,非生物形象則包括自然非生物形象、器物形象與觀念形象,人物形象則分為歷史人物形象、虛擬人物形象、愚者形象和智者形象。
[註35]我們若以此分類來看《百喻經》,將九十八篇的寓言形象分為人物類形象和非人物類形象兩類,再依其身分、關係、職業進行詳細的整理與分類,我們將可從下表中歸納出其寓言形象所具有的特色:表一:(一)人物類形象人物形象篇次人13、19、25、26、33、38、40、43、44、51、56、59、64、68、73、89、94,共17則愚人、痴人、無智常人1、2、3、5、7、12、24、27、39、57、75、84、97,共13則富愚人 10,共1則貧困之人:王之貧奴役、工人、欠債18、29、35、90、91,共5則之人丈夫、貧窮丈夫4、28、47、65、67、69、71、72,共8則婦女、女人、老母 21、85、93,共3則父6、81、86,共3則兒子、長者子、兄弟、小兒9、22、58、60、66、78、92、98,共8則國王 15、20、52,共3則王之親信、愚臣 36、55、79,共3則村主、村人 34,共1則奴僕、工匠 45、70、96,共3則賈客、商人、估客的弟子 14、17、32、42,共4則牧羊人、牛主人 30、37,共2則蔗農、田夫、野人(農夫) 16、76、82,共3則伎兒 63,共1則醫生、病人 50、62、80,共3則婆羅門、婆羅門弟子、大師弟子 11、31、53、61、74,共5則賊人、偷牛村人 23、46、87,共3則仙人 49,共1則山羌8,共1則邊國人 77,共1則總計共92則表二:(二)非人物類形象非人物形象篇次鬼 41,共1則動物48(野干)、54(蛇)、83(獼猴)、88(獼猴)、95(鴿子),共5則總計共6則就以上的統計資料略作分析可見,經中的寓言形象顯然以人物類形象為主,非人物類形象僅佔少數;而且在人物形象中又以愚者形象佔絕大多數,非人物類形象僅少數幾篇。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六、立体性
2、立体性的表现 ①创作与传承一体化,具有共时性。 ②创作和传承与表演相联系。 ③创作和唱述与其特定的环境密切相联。 ④作品由所有不同的“异文”所代表的各个侧面 组成,是立体的。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五句子山歌
问声歌师几多歌, 山歌硬比牛毛多, 唱了三年六个月, 歌师喉咙都唱破, 才唱一个牛耳朵。
鸭嘴没有鸡嘴尖, 哥口没有妹口甜, 何时要个甜妹妹, 煮菜不用放油盐, 生米当饭味也甜。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太 阳 出 来 慢 慢 高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资料1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 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听的人吃惊:“哎呀,这么大呀!有多高呢?” “嗬!崂山那个高呀,更是没法说了!”
“你说吧。”“上到崂山顶就能摸着天。” 听的人不信,“那么容易就摸着天啦?”“反正 摸不着天也差不离。” 听的人偏要刨根问底,“到底差多少?”“晚上 踏着崂山顶,使巴棍敲天嘣嘣的。”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资料8
纳西族的东巴经
资料15
南方各民族: “脚踏两只船”
北方游牧民族 : “一只脚踏蹬,一只脚踩地”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四、变异性
2、变异性的表现 ①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 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 ②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 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
四、变异性
1、什么是变异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黄晓静(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2300)摘要:《百喻经》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间故事口头流传,集体特性,体现普通平民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百喻经;民间文学;愚人文学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百喻经》是永明十年中(493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将这些比喻合成一部经书。
共有一百件故事。
天竺僧伽斯那集此故事,宣扬大乘佛法教义,专为教导人们学习佛理。
“……为新学者撰写此经。
”[1]全书应有故事100则,但实际只有98则。
是亡佚与否目前很难考证。
现存《百喻经》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一种是四卷本,如《高丽藏》三十卷所收,一种是二卷本即民国三年(1914)金陵刻经处由鲁迅先生施资刻印的。
总体上看来,《百喻经》的每则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喻义和故事,喻的部分主要讲从故事中得到的佛理和修行方法等。
故事部分主要是一些有情节的事例。
从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多方面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特点。
[2]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是具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民”在“五四”时期指的是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民众”重点指的是下层平民。
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是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一、口头流传的特性。
古时候的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写字,因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具有短小、简单、口语化的特点。
因为口头流传,太长会记了前边忘掉后边。
《百喻经》共98则故事,最长的是第65则《五百欢喜丸喻》,这则故事长达800字左右,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一些,起因是妇人荒淫,设计谋害其夫,但久久不能如愿,恰好遇到丈夫出使邻国,妇人就造500个有毒的面团,叫欢喜丸,给丈夫做干粮,想要丈夫路上吃,好毒死他。
可是,这500个欢喜丸在路上被盗贼吃掉了,群贼都死掉了。
国王知道后赞叹他有本事,认为他很勇健,就厚加赏赐。
国中的大臣对他生出妒忌之情,唆使国王让他打狮子。
这个男子不会打狮子,只能爬上树躲避凶险,碰巧刀掉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狮子死掉了。
国王更加钦佩他的本领。
“时彼国人卒而敬服,咸皆赞叹。
”这则故事情节较曲折生动,主人公的命运有起有落,结局也出人意料。
这个寓言故事是百喻经中最长的了,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情节。
其余的故事都在100字左右。
除去喻的部分,故事内容更短,平均60字左右,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
情节就更加的简单如第1则《愚人食盐喻》,讲一个愚蠢的人觉得菜中放盐是美味,于是就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
又如第43则《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这则故事只有20字,是短小篇章。
情节复杂会记不住人物的关系,口头流传就容易带一些要讲故事的口头禅。
如“昔有愚人”“昔有一人”“昔时有人”“昔时有一女人”,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民间文学用这种故事开头。
口头流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富有特征的语言。
二、集体性,又叫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个体作家强调创作的个性和作品的个人化风格。
[3]首先,《百喻经》的群体性体现在群体创作,群体流传。
比如“乘船失盂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於水中。
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起,後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於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
”问:“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疑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风吹草动不别。
汝昔失时,乃在於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吕氏春秋·察今》则作: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乘船失盂喻”和我国先秦的《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很相似。
[4]又如《孟子》中有“揠苗助长”,而《百喻经》卷二有“斫树取果喻”,两个故事都旨在说明为了图眼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
《百喻经》中的“磨大石喻”讲述愚人打磨大石以作小小的玩具牛,不仅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而且做了斩钉截铁的回答。
撰者首先否定了这种“用功既重,所期甚轻”的人生态度,进而激励人们应当志意高洁,远求胜果。
这与我国传统的思维定式大相抵触。
这些寓言故事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传,反映出了《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集体流传特点。
其次,民间文学的群体性在表现内容上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百喻经》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愚人文学。
在建构愚人文学之前,首先有必要对“愚人”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则复杂的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
“愚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语言文化演变以后已具备了多种的涵义。
首先,它仍然保留着最初的传说中的含义,即“愚昧无知的人或经常做蠢事的人。
在由智者和愚人组成的两极中,智者这一极是上帝,另一极则是众多的愚人。
智者使人顶礼膜拜,而愚人则受到无穷无尽的嘲讽。
[5] 第1则“愚人食盐喻”第一句就是“昔有愚人”,以这样篇首作为寓言的开头的有8则。
其次以“昔有一人”“昔有野人”“有一山羌”“有富愚人”“昔有痴人”作为篇首之句的很多,这反映出这部《百喻经》是教育普通的没有智慧的民众的寓言集。
当然也就反映出佛教徒对佛教教理的推崇。
从人物的身份上看,《百喻经》中的人物有婆罗门、贾客、国王、商人、妇人、贫人、牧羊人、田夫、群贼……做为主人公,这些人物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古时候的职业分工,交待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但众多的故事中没有揭示出人物的独特的个性特点。
主人公的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
这就说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只是起到区别他的社会归属群的作用,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意识。
“为王负机喻”“人效王眼瞤喻”“愿为王剃须喻”“人说王纵暴喻”反映了国王这个身份地位的人的特权,可以掌握臣子的生杀大权。
尤其是“人说王纵暴喻”,“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一个国王听说有大臣说他的暴虐,就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了来,剥掉他脊背上的肉,后来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样的话,国王就后悔了,给这个贤臣千两肉,用来补偿他的脊背。
这位贤臣身上疼痛,夜间不停的呻吟,十分痛苦。
国王听见了,问道:“还有什么痛苦?我从你背上只取了一百两肉,已经十倍还给了你,你为什么还苦恼?是不是还不满足呢?”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是国王的特权、暴虐。
对待大臣没有人性很残酷,自己做错事不反省自己,还要加怒于受害大臣的痛苦呻吟。
这一类寓言体现了国王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权。
其余的如商人的重利,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贫穷人的疾病与衰患等等,都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的集体性的特点。
三、《百喻经》中的故事贴近社会生活,“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二子分财喻”等等故事,仅从题目上就能看出与生活现实相关的内容来。
[6]比如“病人食鸡肉喻”病人食雉肉喻昔有一人病患委笃。
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
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
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
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
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
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
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
一个人得了重病,医生告诉他:“你要经常吃一种山鸡肉,才能好起来。
”这个病人买了一只山鸡,吃了之后就不再吃了。
医生后来碰到他,问起来:“你的病已经好了吗?”病人说:“你先前叫我常吃山鸡肉,我吃了一只,就不敢再吃。
”医生又问他:“你吃完了一只山鸡肉,为什么不继续吃下去?你为什么只吃一只山鸡肉就希望病好?”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关于吃山鸡肉治病的日常生活内容。
类似的关于治病求医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治鞭疮,治疗头秃,医治脊偻,妇女患眼痛病等等关于医疗疾病的内容。
还有关于犯罪的内容,如偷盗,“山羌偷官裤衣喻”这则寓言故事还谈到了官府审案的智慧。
盗贼虽然偷到了衣物,但是他却不会穿。
还有关于祭祀,鬼神等宗教的内容,如“杀商主祀天喻”中讲到的祭祀天神。
“破五通仙眼喻”讲到一个人修炼了五种神通仙法,获得了天眼通。
能获得各种地下埋葬的宝物。
这是宗教观念在寓言中的体现。
《百喻经》的寓言故事有98则,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具有的口头性、集体性、反映社会现实性的特点,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特性。
参考文献[1] 周绍良.百喻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90页.[2] [3]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4]杨东甫.从佛经故事看中外文学的“同源现象”[J]广西师院学报.1995,02.[5]高婕.先秦寓言中愚人形象的审美文化解读[J].新余高专学报, 2008,06 .[6]张鸿勋.拈花微笑:古代印度《百喻经》与民间故事的比较阅读[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