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
网络类型小说新伦理叙事研究
网络类型小说新伦理叙事研究随着网络类型小说的飞速发展,新伦理叙事成为了越来越多读者的焦点。
本文将以网络类型小说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新伦理叙事的研究。
确定文章类型为网络类型小说。
网络类型小说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文字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小说形式。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类型小说往往在叙事手法和伦理道德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梳理一部网络类型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探究其中的新伦理叙事。
《沉沦》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网络类型小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故事。
男主角张三和女主角李四在大学里相遇相爱,但他们的爱情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备受压力和挑战。
在《沉沦》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爱情与道德、家庭与友谊之间的冲突和挣扎。
男主角张三在面对家庭责任和爱情追求之间的矛盾,最终选择了自我牺牲,成全了女主角李四的幸福。
而女主角李四则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经历了道德和家庭的考验,最终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新伦理叙事在现代网络类型小说中的体现。
作者通过男女主角的行为和思想变化,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爱情、家庭、友谊等伦理话题。
这些元素在故事情节中相互交织,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探究新伦理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沉沦》这部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爱情与道德、家庭与友谊之间的复杂关系。
男主角张三在面对家庭责任和爱情追求之间的矛盾时,选择了自我牺牲,这一行为体现了道德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而女主角李四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面对家庭和道德的考验,最终明白了爱情的真谛,这反映了家庭和友谊对个人伦理观念的影响。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引发读者对于现代社会中新伦理叙事的思考。
爱情、家庭、友谊等伦理元素在网络类型小说中如何展现并影响读者?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些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类型小说中的新伦理叙事是影响读者情感和思考的重要元素之一。
威廉·福克纳小说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
2021年第5期总第222期No.5. 2021Sum 222语言艺术研究威廉·福克纳小说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岳铁艳(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威廉·福克纳小说中,重点以南方历史的描写为主题,基于叙事伦理围绕着种族、家族展开,集中进行伦理分析。
而从伦理叙事的角度来说,则是采用有关于伦理的叙事方法,深层次挖掘小说内在核心,然后围绕着重点,分析其叙事技巧、过程和形式,了解如何展现出自身的伦理内涵和特性、特征。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伦理特征等方面的了解、分析,也可以立足于作品的艺术特征,细致、详细地了解其艺术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从历史、家族、爱情、种族、成长五个伦理领域出发,深刻了解其中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南方历史从威廉·福克纳长篇小说的总体叙事安排、手法和伦理倾向等方面来看,本质上存在着较为矛盾的历史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南方既往生活模式的一种留恋,也同样明白南方历史是走向消亡的[1]。
南方历史也是作者展现伦理叙事写作维度的一个基础背景。
具体来说,南方历史体现出来的特点尤其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十分明显。
作品名字来自《圣经》,结尾萨德死后留下一片废墟,而这片废墟在不久之前,还是一个庄园。
这也就意味着,南方历史是必然走向消亡的。
整体的叙事风格充满了矛盾,对于历史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观点和想法。
而且作品的主线不断在强调复仇,将复仇当作主旨,这一主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萨德本受到了伤害,这样的内心伤害促使这一行动的产生。
而这种复仇精神,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作者对于老南方奋斗精神的肯定。
作者在小说中展现得这种具体的人物悲剧,实际上也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一丝线索。
福克纳曾经被未婚妻从家中赶出来,将才华与赤贫绑定在一起,长时间埋头在艰难的岁月中。
作者将其放入南方历史这一宏观背景中作为一个具体的事件进行呈现和描述,是基于一个宏观的伦理叙事主体。
“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
“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学术报告会之记录王德威教授首先援用了西方著名学者巴赫金的一个观念,并将这一观念描述为“众声喧哗”,初步探讨了“众声喧哗”的涵义。
他认为,“众声喧哗”是对单一及单音的否定,是一种允许不同声音在不同情境下出现存在的可能性。
结合Hannah Arendt(汉娜•阿伦特)的“公共生活”和“说故事”的相关理论,从多样性、延展性、互动性与神秘性四个方面对故事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在这一公共生活中,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类似于古希腊雅典城邦,是一种“小国寡民”似的乌托邦社会生活形态。
这一理想社会中的公民必须是能够畅所欲言的,依赖于“说故事”的社会沟通形式,我们才能达到“故事说完了,社会共识性的沟通就形成了”的效应。
但值得考量的是,追求公共群体生活的预期指标能否达成,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说故事的能量”,而这一能量又是建构在对人与社会伦理关系信念的成熟性上的。
既然“说故事”的过程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可能性,那么说故事的人与倾听者之间的沟通与共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以祥林嫂几次倾诉苦难的“说故事”、倾听者的渐变性态度为例,我们似乎对“说故事的能量”产生了怀疑。
抑或是苦难的故事总是需要包装才能引起听众的同情和共鸣?在对所谓“大说”进行解释和界定后,他着重探讨了怎样将“众声喧哗”这一叙事伦理用在对当代小说的考察上。
他对新世纪以来的代表性小说如余华的《兄弟》、苏童的《河岸》、王安忆的《启蒙时代》、贾平凹的《古炉》等文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并重点对作家阎连科的《受活》等作品进行了与众不同的阐释与解析,充分肯定了阎连科作品的价值。
在对文学普遍感到失望的今天,王德威教授对小说的理解其实有力地说明了小说之所以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意义。
当代中国小说残疾书写的叙述伦理研究
当代中国小说残疾书写的叙述伦理研究
付用现
【期刊名称】《中国文学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在当代中国小说中,以残疾人的故事伦理为叙述中心的残疾书写具有独特的叙述伦理内涵。
其中尤以史铁生、毕飞宇、阎连科以及莫言等人的残疾书写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他们叙述残疾故事的文本中,叙述伦理所呈现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有意强化的重复性叙述、多重性格的残疾人物、以伦理取舍为标准的材料选用以及多元化的叙述语言等几个方面。
【总页数】8页(P153-160)
【作者】付用现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女性小说中的"集体叙述"声音
2.李锐“吕梁山系列”小说叙述伦理研究
3.叙述层次·意识悖论·叙述伦理——从《死亡匣子》看苏珊·桑塔格小说观的转变
4.新时期以来动物书写中现代生态伦理意识的发展演变——以80、90年代小说中动物书写为例
5.一兼三人称叙述体与当代中国乡镇社会心结书——长篇小说《谁在敲门》阅读札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众声喧哗”走向统一
“众声喧哗”走向统一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从不同的叙事视角交代出同一件事情,试图以多个主人公为主题的限制性叙事视角糅合中多个人的声音,所谓的“众声喧哗”的合唱终于走向作者的独唱。
本文重点探讨《檀香刑》中众多声音是如何不断在加强主题的过程中走向统一,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标签:《檀香刑》叙事策略审美价值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采用中国古典小说“凤头——猪肚——豹尾”的审美叙事模式,在“凤头”和“豹尾”部分让主人公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叙述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就是从不同的叙事视角交代出同一件事情,试图呈现出故事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衍生出解读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试图以多个主人公为主题的限制性叙事视角糅合中多个人的声音,根据人物角色适时变换,调整语音语调,希望形成所谓的“众声喧哗、众音齐鸣”的“复调式”小说的效果。
但是,由于莫言一贯民间立场的坚守,在这部作品中,所谓的“众声喧哗”的合唱终于走向作者的独唱。
本文重点要论述的就是在《檀香刑》中,众多声音是如何不断在加强主题的过程中走向统一,以及其中的原因。
小说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时值1900年,德国人建胶济铁路、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袁世凯率兵镇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孙媚娘为起点,在孙丙、钱丁、赵甲、小甲等人物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恩恩怨怨的事情。
故事的开头和末尾都采用的是不同声音来叙述自己的故事,意图成为复调式的叙事,在话语特征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孙眉娘、孙丙所代表的民间话语,县官钱丁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话语,刽子手赵甲所代表的庙堂(政权意识形态)话语,这三种不同的话语特征有各自的叙事形态,表达的审美价值取向也不同。
但是通过作者的演绎,这三种话语形态最终指向单一的价值体系,即作者的民间立场。
媚娘原本是一个类似潘金莲的浪荡女人,可是在营救其父亲孙丙的过程中却是深明大义,她和钱丁的私情也更加因为其丈夫和公公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而显得可歌可泣。
在第一章“媚娘浪语”中,她这样“责骂”孙丙:“你不忍气吞声,做一个本分百姓,吃亏是福,能忍则安。
人声的喧哗,喧哗的众声——论《喧哗与骚动》《竹林中》《玩笑》的叙事特征的开题报告
人声的喧哗,喧哗的众声——论《喧哗与骚动》《竹林中》《玩笑》的叙事特征的开题报告本文将探讨三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竹林中》、《玩笑》的叙事特征。
这些小说都围绕着人们的喧哗与骚动展开,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通过分析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语言技巧,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所呈现的主题和叙事风格。
在《喧哗与骚动》中,主人公朱自清是一个闲散无聊的青年,他的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
小说中,朱自清面对社会各种各样的声音,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他既渴望融入社会,又感到社会的虚伪和冷漠。
小说的结局是令人遗憾的,朱自清和他的朋友都没有摆脱喧哗与骚动的困扰,他们最终离开了这个虚伪的世界。
相比之下,《竹林中》是一部更加深刻的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去寻找他的父亲的故事,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不失真实。
小说高明地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小说的情节也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尤其是在少年到达“竹林”之后,喧嚣和骚动达到了顶峰。
这种喧哗和骚动并不是外界带来的,而是由少年心中的矛盾和挣扎引起的。
小说最终展示了少年决定接受现实和自我放逐的心理历程。
最后,可以看看《玩笑》。
该小说主要探讨了人性的虚伪和欺骗。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经济学教授,他通过无休止的玩笑来表现他对社会虚伪的反感。
小说通过情节上的反转和讽刺,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
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新颖,并使《玩笑》成为了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讽刺小说。
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通过喧哗和骚动这一主题,揭示了社会的许多问题。
无论是《喧哗与骚动》、《竹林中》还是《玩笑》,它们的叙事方式都非常独特,可以让读者思考并提高自己的社会洞察力。
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在人民大学的演讲
狂欢节的观念 : 对身体的改变 、 对身体整个机能的一种
权之下在靠近黑海的一个小城做毫不起眼的教师的生活中 逐渐酝酿而发展 出来的, 到 1 9 4 0年代的初期 , 这个观 念已
经形 成了 。巴赫 金 的一 生 是 非 常 坎 坷 的 , 他生于 1 8 9 5年 ,
生生不息的最接近民间草根的那种物质性的观看 。小说作 为“ 众声喧哗” 的一种媒介、 作为阐扬 巴赫金式的嘉年华的 观念, 往往有社会批评 、 甚至政治讽刺的力量 。我今天的话 题是要询问在“ 众声喧哗” 已经被我们视为当然之后, 我们 怎么进一步思考巴赫金的小说理念及他的小说理念和现代 中文文学世界的关联 , 这是今天的一个问题 。 在今天的问题之下的一个副题强调的是 当代小说的叙
逝世于 1 9 7 5 年, 在世的时候他的文学论点及各式各样的特
立独 行的 生活 方式和 研究 方式 并没有 得到 太 多的 国际 上 的
关照 , 在 1 9 6 0年代的末期 , 他的文论首次 以英文翻译的方 式在更广大 的西方世界里得到 了回响 。在这样 的情 境之
众声 喧 哗 以后 : 当 代 小 说 与 叙 事 伦 理
— —
话的过程中如何实践的方式。对于巴赫金, 这个实践方式
的一个 最重 要 的场 域就 是叙事 或 者说是 我们 今 天探 讨 的小
说, 小说在这里不再是一个等闲的文学上的习作而已, 而是 参与社会对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道或媒介。这个 “ 众声
喧哗 ” 的观 念是 巴赫 金 从其 1 9 3 0 、 1 9 4 0年 代 于斯 大 林 的政
名家魂域
众声 喧哗以后 : 当 代 小 说 与 叙 事 伦 理
在 人 民 大 学 的 演 讲
中西后现代影视作品叙述伦理比较
中西后现代影视作品叙述伦理比较作者:郑少敏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叙述伦理关注的是叙述行为的伦理性,影视作品中的叙述伦理是通过语言或具体的叙述行为来完成的,是剧本作者至叙述者(导演)、再至受叙者(观众),通过“说什么?/怎么说”这一过程来产生主体间的需求与责任。
本文关注的是叙述伦理在影视文本之内讲述带来的伦理责任。
关键词:叙述者;受述者;叙述伦理;伦理责任本文主要以中方的屌丝系列剧之《屌丝男士 IV》、《九品芝麻官》与西方德语版《屌丝女士》英剧《憨豆先生》(Mr.Bean)、欧美电影《中间人》(The Inbetweeners)、对剧中出现的叙事方式进行比较。
一、杂耍叙事杂耍叙事是“情节与情节之间欠缺严密的逻辑性,过多的耍宝、恶搞及喧宾夺主的叙事方式打断、扰乱了故事的讲述,呈现出生硬、凌乱的叙事感”(刘琨,98)有时这种杂耍叙述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如《屌丝男士IV》中的就餐情节:顾客:上次我来你家吃饭跟鱼干起来了,这次我能来是我不计前嫌,我有度量,对不对?但是,你这个人让我很伤心,你不懂得珍惜。
你不懂得感恩。
老板:吃个饭,至于吗?鱼,我都没让它过来。
(紧张地站在一旁)顾客:但是你让头发来了呢。
(接着从碗里薅出1-2 米的头发)......《屌丝男士IV》这种叙事也体现在西方影视剧《憨豆先生》(Mr.Bean)的许多情节中,大部分的杂耍情节在无台词的肢体叙述中凸显。
憨豆先生开车来到了海边,掏出泳裤左顾右盼欲穿上,此时注意到旁边坐着一位墨镜男,于是在诙谐尴尬中耍宝式地穿上了泳裤,当他正得意洋洋时,墨镜男手拄盲杖起身离开。
(Mr.Bean,Episode 1)二、“反文化”叙事“屌丝文化”常体现为“嬉皮文化”,特点是反主流文化、叛逆风格、偏好奇装异发,寻求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
如《屌丝男士 4》中公交车上一发型怪异,口味怪异的“杀马特”沉浸在精英们嗤之以鼻的广场舞歌曲《老婆最大》中的叙述。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导言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审美倾向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小说常常突破传统叙事的边界,挑战读者的认知和审美习惯。
本文将以叙事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并探讨其在叙述狂欢和审美变异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叙事的狂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以其大胆而激进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与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截然不同,这些小说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多角度的叙述视角和非线性的时间序列。
《炉端》、《路易十五的情人》等小说都展示了这种突破性的叙事实践。
首先,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束缚。
小说《炉端》通过多个碎片化的场景和人物来叙述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叙事世界。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面临着一种拼凑和解谜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增强了对叙事的主动性。
其次,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经常采用多角度的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策略突破了传统小说只有一个讲述者的限制,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故事。
例如,在小说《路易十五的情人》中,作者通过多个视角的切换,让读者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去感受故事。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第二部分审美的变异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不仅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小说有所区别,其审美倾向也带有鲜明的变异特征。
这些小说常常涉及边缘化的社会群体、非主流文化以及反传统的审美观念。
首先,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经常关注边缘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小说通过刻画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传达了强烈的社会关怀。
例如,《红楼全传》通过准确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关注。
其次,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常常关注非主流文化。
这些小说通过表现非主流文化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传统的审美标准提出了质疑。
例如,《折页》以折叠纸艺术为主题,体现了一种不受传统审美规范所限制的审美观念。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渐进性及其意义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渐进性及其意义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渐进性及其意义
洪增流;⽥平
【期刊名称】《英美⽂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本⽂论证了《喧哗与骚动》中现代与传统叙事结构并置的渐进性;并以解构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取得精神分析论的⽀持,阐明了《喧哗与骚动》叙事渐进性所赋予的丰富⽽深刻的解构主义意义.
【总页数】12页(220-231)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现代与传统叙事;叙事渐进性;解构意义
【作者】洪增流;⽥平
【作者单位】安徽⼤学外语学院;巢湖学院外语系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
【相关⽂献】
1.舆论监督的渐进性改进模式及其意义 [J], 武占江
2.众声喧哗:台湾电视综艺节⽬的研究话语及其意义分析 [J], 王伟
3.论《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痴形象及其意义 [J], 刘冰
4.叙事性⽂本批评:层次递进现象及其意义 [J], 刘俐俐
5.开放的结构多元的意义——《喧哗与骚动》叙事中的时空艺术[J], 李宁; 刘宇
以上内容为⽂献基本信息,获取⽂献全⽂请下载。
众声喧哗中的选择:后现代与图书出版业
众声喧哗中的选择:后现代与图书出版业
宋伟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在后现代众声喧哗的多重维度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与立场,不趋从于时尚化、碎片化、浅表化、大众化的后现代主义,选择其突破传统的创造能量、关注现实的批判精神、先锋前卫的精英品格,在后现代语境中开始并完成图书出版的当代转型.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宋伟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重视选择学会选择——后现代主义选择观给我们的启示 [J], 王守纪
2.众声喧哗的后现代剧场--论汤亭亭小说的后现代品质 [J], 张晓华
3.路径选择:图书出版业战略进化的考察 [J], 杨雪松;颜楠
4.众声喧哗: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经典诵读 [J], 苏文清; 张蕾
5.众声喧哗: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经典诵读 [J], 苏文清; 张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文学:从众声喧哗到理智反思
网络文学:从众声喧哗到理智反思
吕德强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曾经喧闹一时的网络文学如今已逐渐归于平静,有人因此感叹网络文学已"走向死亡".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主题选择、价值评判、网络写手、创作规律等方面入手,来说明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喧哗浮躁后,正在逐步走向理智和反思.
【总页数】4页(P134-137)
【作者】吕德强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师能教研室,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众声喧哗与众生失语——当下媒介文化的人文反思 [J], 李琦
2.后真相时代对舆论场的反思——众声喧哗下的真相失焦 [J], 张佳怡
3.网络技术成就网络文学的“众声喧哗” [J], 张建;焦洋
4.当前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建构的批评与反思 [J], 周根红
5.异化与解放——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J], 吴长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德威新著《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出版
王德威新著《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出版
吴颖文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2002(000)001
【总页数】1页(P63)
【作者】吴颖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论美国汉学界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的美学视域——以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为例 [J], 胡燕春;张鹤
2.构建与缺失:华语语系文学——评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 [J], 刘斌
3.论美国汉学界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的美学视域——以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为例 [J], 胡燕春;徐昭晖;马宇飞
4.批评话语风格及其它——王德威《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二十家》读后 [J], 吴进
5.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在人民大学的演讲 [J], 王德威;李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
作者: 徐志伟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66-71页
主题词: 小说创作;个人化写作;众声喧哗;中国小说;文学;作家;倾向;年代;时尚化;兴起
摘要:进入90年代的中国小说写作,在“众声喧哗”这一表征的遮掩下,已经发生了诸多深刻的暗中转变。
这主要表现在对本土气质的重新指认,“个人化写作”观念进一步演进与深化和都市化语境中时尚化写作大面积兴起这三个层面上。
虽然这些转变还不足以使90年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文学阶段,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经过80年代狂热的形式实验和酝酿,作家们已经听到了某种对于蜕变的呼唤:进入一个更加开阔、成熟的境界。
众声喧哗中的失语尴尬——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观照
众声喧哗中的失语尴尬——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观照
刘永昶
【期刊名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18)5
【摘要】历史小说的繁荣是当下比较突出的文学现象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历史小说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态 ,但也存在着不足 ,其一是为读者提供文化幻象 ,其二是呈现出一定的失语症状。
【总页数】3页(P110-112)
【关键词】历史小说;文化心态;幻象;失语;小说创作;中国;悲剧性品格
【作者】刘永昶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众声喧哗与众生失语——当下媒介文化的人文反思 [J], 李琦
2.在喧哗中失语——当下影视创作现象透视 [J], 杜滇峰
3.虚浮的喧哗与失语的尴尬——当下影视创作现象透视 [J], 陈素敏
4.在众声喧哗中盛情狂欢——2016年省外"湘籍作家"创作评点 [J], 佘晔
5.在众声喧哗中盛情狂欢——2016年省外“湘籍作家”创作评点 [J], 佘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叙事分析”资料文集
“叙事分析”资料文集目录一、“众声喧哗”中“美”的坚守曹文轩小说的叙事分析二、“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三、困境、冲突与弥合电视剧《都挺好》伦理叙事分析四、体育纪录片的多模态话语叙事分析以《冰雪道路》为例五、故事改编涅槃与再生电视剧《金粉世家》与其原著的叙事分析六、青年圈群脉动的媒介感知与文化诠释基于“饭圈”现象的叙事分析“众声喧哗”中“美”的坚守曹文轩小说的叙事分析“众声喧哗”中“美”的坚守:曹文轩小说的叙事分析曹文轩,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生活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曹文轩小说的叙事手法,探讨在“众声喧哗”中他如何坚守“美”的价值。
曹文轩的小说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和儿童的日常生活。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纯真、善良和美好的向往。
在《草房子》等作品中,曹文轩通过对儿童纯真无暇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
即使在面对生活的困苦和挫折时,他笔下的人物也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坚守对美的追求。
曹文轩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这些自然景象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映射。
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曹文轩成功地将读者引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红葫芦》中的红葫芦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而《草房子》中的水乡景象则暗示着人物内心的纯净和善良。
曹文轩的小说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
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使得“美”的坚守更具象化和深刻化。
在《细米》中,细米雕刻的木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坚守。
通过木刻艺术,细米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执着坚守。
这种坚守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论《喧哗与骚动》中声音书写的叙事功能
论《喧哗与骚动》中声音书写的叙事功能
黄晓燕;张哲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6)2
【摘要】在《喧哗与骚动》中,声音成为福克纳糅合南方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审美旨趣的艺术手段,或具象化演绎不同情节或场景,或抽象化建构主题及文化意蕴,以多元形式作用于人物设定、故事架构与主题表达,具有独特的叙事表意功能。
话语声音的内在音色与外界声音的心理导向为塑造人物的个性特质、意识情绪与认知特征提供行之有效的感知路径。
特定声音信号与意象在情节演变过程中发挥预示功能,重构故事时序、影响叙事节奏,协同宏观叙事声音创设时空美学。
福克纳采用“个人型声音”言说时代变迁中特殊群体的精神生态与生存境遇,以人文关怀的情感立场书写生存与发展母题,彰显其明晰的南方身份印记及对历史、宗教与社会文化问题的批判与思考。
【总页数】7页(P144-150)
【作者】黄晓燕;张哲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匠心独运的叙事"游戏"——《喧哗与骚动》中叙事时间的变换分析
2.《喧哗与骚动》中的多重主题与颓废书写
3.论《喧哗与骚动》中的知觉叙事
4.“喧哗”与“骚动”中的“宁静”─—试析《喧哗与骚动》中迪尔西形象
5.多角度叙事中的存在迷宫——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众声喧哗--谈池莉中短篇小说中的价值多元化
众声喧哗--谈池莉中短篇小说中的价值多元化
邴波
【期刊名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8)001
【摘要】池莉的小说创作展示了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造成"众声喧哗"的局面,其中,知识分子价值观与市民价值观的冲突是池莉关注的重点.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邴波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中文系,新疆,昌吉,83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试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大众庸常价值取向 [J], 郑亚捷
2.池莉新写实小说中的"草根意识"及现世价值 [J], 赵忠
3.男性叙事中的女性“默言”——谈莫言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声音 [J], 李晓丽;
4.男性叙事中的女性“默言”——谈莫言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声音 [J], 李晓丽
5.谈莫泊桑中短篇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艺术 [J], 叶旦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众声喧哗的后现代剧场--论汤亭亭小说的后现代品质
众声喧哗的后现代剧场--论汤亭亭小说的后现代品质
张晓华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3)003
【摘要】汤亭亭是随着文化研究的浪潮进入我国评论界视野的一位美籍华裔作家,对她的研究多集中于作者的文化身份及其文本中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等方面.汤亭亭创作的高峰恰恰处于欧美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候,因此她的小说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后现代主义的印记.本文将从汤亭亭三部代表作(<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所采用的"拼贴"和"互文"这两种创作方法入手,探讨其小说的后现代品质.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张晓华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论汤亭亭《中国佬》的后现代主义书写 [J], 颜碧洪
2.论汤亭亭《女勇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J], 黄玉虹
3.汤亭亭作品叙事策略后现代解构主义研究 [J], 汤琳
4.论汤亭亭小说的后现代性 [J], 梁呐
5.认同的困惑与文本的开放——从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看后现代的互文性 [J], 王光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学术报告会之记录王德威教授首先援用了西方著名学者巴赫金的一个观念,并将这一观念描述为“众声喧哗”,初步探讨了“众声喧哗”的涵义。
他认为,“众声喧哗”是对单一及单音的否定,是一种允许不同声音在不同情境下出现存在的可能性。
结合Hannah Arendt(汉娜•阿伦特)的“公共生活”和“说故事”的相关理论,从多样性、延展性、互动性与神秘性四个方面对故事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在这一公共生活中,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类似于古希腊雅典城邦,是一种“小国寡民”似的乌托邦社会生活形态。
这一理想社会中的公民必须是能够畅所欲言的,依赖于“说故事”的社会沟通形式,我们才能达到“故事说完了,社会共识性的沟通就形成了”的效应。
但值得考量的是,追求公共群体生活的预期指标能否达成,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说故事的能量”,而这一能量又是建构在对人与社会伦理关系信念的成熟性上的。
既然“说故事”的过程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可能性,那么说故事的人与倾听者之间的沟通与共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以祥林嫂几次倾诉苦难的“说故事”、倾听者的渐变性态度为例,我们似乎对“说故事的能量”产生了怀疑。
抑或是苦难的故事总是需要包装才能引起听众的同情和共鸣?
在对所谓“大说”进行解释和界定后,他着重探讨了怎样将“众声喧哗”这一叙事伦理用在对当代小说的考察上。
他对新世纪以来的代表性小说如余华的《兄弟》、苏童的《河岸》、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贾平凹的《古炉》等文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并重点对作家阎连科的《受活》等作品进行了与众不同的阐释与解析,充分肯定了阎连科作品的价值。
在对文学普遍感到失望的今天,王德威教授对小说的理解其实有力地说明了小说之所以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