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
病理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在医学领域中病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尤其是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负责摄取食物并进行营养吸收的重要器官。
在消化道中,口腔、食管、胃、小肠以及大肠等组织和器官中,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理改变和疾病。
本文将重点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和病理改变。
一、炎症胃肠道炎症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常见的炎症包括胃炎、肠炎和结肠炎等。
消化系统的炎症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造成症状和病理改变各异。
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等。
二、溃疡溃疡病常见于胃肠道,是由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害所导致的临床病症。
胃内的溃疡称为胃溃疡,而在小肠中部的溃疡称为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溃疡病的方法包括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灭幽门螺杆菌。
三、肿瘤胃肠道肿瘤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消化系统肿瘤包括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其病理改变包括肿胀和囊变、坏死、出血、溃疡和转移瘤等。
四、结石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结石包括胆石症和胰腺结石等。
胆石症是由于胆囊中的胆汁组成发生改变所导致的,而胰腺结石则是由于胰腺分泌的酶被胰液堵塞在胰管中而形成的。
五、遗传性疾病消化系统中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多囊肝、肝硬化和肝癌等。
多囊肝和肝硬化均与基因突变相关。
而肝癌则是由许多因素,如病毒感染、饮食、药物、遗传等共同作用产生的恶性肿瘤。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和病理改变是非常广泛的。
我们应当有效预防,定期体检,及时治疗,以保持身体健康。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单选题1 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和(或)桥接坏死主要见于()A、急性重型肝炎B、急性普通型肝炎C、慢性普通型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急性普通型黄疸性肝炎2 与溃疡病发病无关的是()A、胃酸分泌过多B、幽门螺杆菌感染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D、高钙血症E、遗传因素3 肝硬化并发肝昏迷的主要原因是()A、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出血B、肠道含氮物质不能在肝内分解引起氨中毒C、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D、代谢性酸中毒E、胆色素代谢障碍4 在溃疡愈合期,填补溃疡的是()A、肌细胞和结缔组织B、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C、上皮细胞和肉芽组织D、纤维母细胞和肌组织E、不缺定细胞和组织5 酒精中毒时什么细胞内可见Mallory小体。
()A、心肌细胞B、肝细胞C、肾小管上皮细胞D、脾E、骨骼肌细胞6 肠上皮化生多见于()A、慢性肠炎B、慢性胃炎C、慢性胃溃疡D、肠腺瘤E、肠腺癌7 某男,35岁,汽车司机,常感胃不适,时而痛疼,诊断为胃溃疡。
其不加重视,忽一日,其暴亡,尸检发现腹腔有大量积血。
则死因可能是()A、肝腹水B、肝动脉硬化C、肾出血D、胃溃疡造成的大出血E、以上各项都不可能8 急性炎症组织中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浸润()A、浆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9 某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腹水,呕血,腹壁浅静脉曲张出现海蛇头。
则形成此症状的原因是()A、胃出血B、肠出血C、肺淤血D、肝炎E、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10 急性暴发型肝炎肝细胞的主要病变是()A、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B、肝细胞胞浆嗜酸性变和嗜酸小体形成C、多数散在点状坏死D、弥漫性大片坏死E、大范围桥接坏死11 下列哪项是诊断门脉性肝硬化的可靠依据?()A、腹水B、脾肿大C、肝掌及蜘蛛痣D、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E、侧枝循环形成12 消化性溃疡发生在下列哪个部位易引起大出血?()A、胃小弯B、幽门C、十二指肠下段D、十二指肠球部后壁E、胃底13 下列哪种病变常出现肠上皮化生?()A、表浅性胃炎B、胃溃疡恶变C、肥厚性胃炎D、萎缩性胃炎E、疣状胃炎14 食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A、腺癌B、粘液癌C、未分化癌D、鳞状细胞癌E、小细胞癌15 有关胃溃疡病的描述,正确的是()A、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2cm以内B、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1cm以内C、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1cm以内D、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2cm以内E、好发于胃底及胃体16 急性普通性肝炎的病理临床联系中,错误的是()A、弥漫肝细胞变性-肝肿大B、肝包膜紧张-肝区痛C、部分肝细胞坏死-SGPT升高D、肝细胞脂肪变性一厌油腻饮食E、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黄疸17 某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对其癌样检查发现,在镜下,在粘液湖中可见腺管状或乳头状排列的癌细胞。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1)粘膜层
(2)粘膜下层 (3)肌层 (4)浆膜层 3
第一节 胃炎 P278
一.急性胃炎
二. 慢性胃炎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4
一、胃炎(gastritis) 胃粘膜的炎症性病变 常见、多 发 急性胃炎:原因较清楚,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慢性胃 炎:自身免疫、胆汁返流、急性迁延,幽门螺杆菌
a.粘膜变薄、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 b. 正常胃粘膜橘红色→灰白或灰黄 c. 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出血、 糜烂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8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 CAG)
② 光镜:
a. 粘膜全层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15
TH E AUTO N O M IC N ERV O U S SYS TEM
Helicobacter pylori H . p y lo r i is g r a m - n e g a tiv e s p ir a l fla g e lla te d b a c te riu m
(一)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依据病因、胃粘膜 病变分型 gastritis)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5
(二)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病因机制:
1)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 2)长期慢性刺激 3)自身免疫 4)胆汁返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药物、环境因素、遗传因
HP感染、 2. 胃液消化作用 → 胃粘膜屏障破坏→胃液自身消化→消 化性溃疡
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炎症和肿瘤疾病
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炎症和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类消化系统各部分器官(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的各种疾病。
其中,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炎症和肿瘤疾病是比较常见的两类疾病。
一、炎症疾病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炎症疾病是指消化系统器官的黏膜、粘膜下层、肌层等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包括胃炎、十二指肠炎、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
1. 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的胃炎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
常见的胃炎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消炎药长期使用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
胃镜检查是胃炎的诊断手段之一,对于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有较明确的诊断意义。
2.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炎是指十二指肠壁的黏膜和粘膜下层发生的炎症性疾病。
十二指肠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大多数病例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经过。
常见的十二指肠炎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甾体消炎药长期使用等。
十二指肠炎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
3.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均为肠道的炎症性疾病。
克罗恩病常见于小肠,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贫血等,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常见并发症是肠梗阻和瘘管等。
溃疡性结肠炎伴有结肠和直肠的炎症,常见临床表现是腹泻、便血、腹痛等。
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和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病理学的肿瘤疾病是指消化系统器官的黏膜、粘膜下层、肌层等发生良性或恶性增生的疾病。
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包括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
1. 食管癌食管癌是指食管黏膜和粘膜下层发生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主要是吞咽困难和胸痛等。
食管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对于无法手术的病例,化疗和放疗是常规的综合治疗手段。
2. 胃癌胃癌是发生在胃黏膜和粘膜下层的恶性肿瘤。
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消瘦、乏力等。
胃癌的治疗方法常规是手术治疗,术前化疗和放疗也可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
病理学课件PPT 消化系统疾病
43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传播途径
肝炎病毒 病毒性质
HAV
RNA
HBV
DNA
HCV
RNA
HDV RNA
HEV
RNA
HGV RNA
传染途径 肠道 血液、密切接触、垂直传播 同上 同上(易与HBV 协同感染) 肠道 血液
44
病毒性肝炎
病毒毒力 免疫反应 肝炎类型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反应是病毒感染后引起
82
肝硬变
类型
根据形态: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 节混合型、不全分隔型
根据病因:病毒性肝炎性、酒精性、胆汁 性、淤血性、寄生虫性
根据病因、病变及临床表现:门脉性、坏 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色 素性
完全梗阻→可有振水音,胃蠕动波
出血 后果
大便潜血(+) 大出血
39
消化性溃疡病
结局及并发症
穿孔 癌变
胃溃疡癌变机会约1% 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癌变
40
病毒性肝炎
41
病毒性肝炎
肝脏正常组织学 概念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乏力;肝大、疼;转氨酶升高 ;黄疸、血浆蛋白异常;出血;肝昏迷
胃窦部最为常见,多灶性或弥漫性 胃黏膜充血、水肿 可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粘液性渗出物覆盖
9
慢性浅表性胃炎
10
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理变化
镜下观(黏膜浅层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腺体完整)
表浅:病变主要限于黏膜浅层(黏膜层上1/3), 呈弥漫性或灶状分布 慢性炎症: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 急性期可见黏膜浅层水肿、出血、嗜中性粒细 胞浸润和表浅上皮坏死脱落(糜烂)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与组织学特点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与组织学特点一、胃炎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常见类型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主要由病毒、细菌感染、食物中毒或其他药物等引起,慢性胃炎则多由长期的胃粘膜刺激和损伤导致。
在病理学上,急性胃炎的特点是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脱落、淋巴细胞浸润和炎性渗出物的聚集。
慢性胃炎则表现为胃粘膜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纤维化。
二、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上发生的溃疡,主要由胃酸和蛋白酶的作用引起。
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病理学上,消化性溃疡表现为黏膜溃疡、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
溃疡底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边缘呈现出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周围组织也可能出现瘢痕形成。
三、胃肠道息肉胃肠道息肉是指发生在胃或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
根据形态学特点,可分为息肉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和腺瘤样息肉等。
病理学上,胃肠道息肉常由腺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和肠腺体的扩张形成。
腺体的不正常增生导致息肉的形成,大小和形态多样,有的息肉表面光滑,有的则有不规则凹陷。
四、胃癌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黏膜或胃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原因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吸烟等因素有关。
病理学上,胃癌可分为腺癌、黏液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多种类型。
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胃壁的黏膜下层和浆膜层是常见的转移途径。
肿瘤细胞可形成小腺体结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
五、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类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
其病因复杂,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免疫反应和环境因素有关。
病理学上,克罗恩病的特点是肠壁纵向溃疡、肉芽肿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
溃疡性结肠炎则表现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肠壁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
总结: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与组织学特点各有不同,从急性胃炎到胃癌,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有的组织学表现。
对于医生来说,通过病理学的观察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病患来说,了解疾病的病理特点可以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20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适
2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2
主要见于胃和十二指肠 又名胃、十二指肠溃疡
常见病、多发病 (10%人口) 80%以上为40岁以下青壮年
23
特点
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 — 70%
胃溃疡
— 25%
复合性溃疡 — 5%
24
尿素酶、磷酸酯酶、蛋白酶 、 白三烯(趋化因子)
17
自身抗体(-) 泌酸功能下降较轻 肠上皮化生较常见 癌变率高(国外10%)
胃癌标本50%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
18
C 型胃炎 不良刺激:
过于刺激的食物 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胆汁返流 吸烟等
19
其它分类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
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
68
预后 轻度者大部分可痊愈 或维持稳定状态 中度以上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
69
重型肝炎
发病率 1%左右 主要由乙肝病毒引起 肝细胞坏死面积大 肝功能受损严重、死亡率极高
11
正常胃黏 膜结构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 atrophic gastritis
13
胃肠上皮化生
纹状缘 杯状细胞 Paneth细胞
14
分类与病因 A型胃炎
与自身内免疫有关 胃体多见
15
胃酸↓、内因子↓— VB12 吸收障碍 RBC细胞膜合成障碍 — 恶性贫血
16
B 型胃炎 感染:幽门螺杆菌 ( H. pylori )
40
幽门梗阻 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炎症水肿、瘢痕收缩 幽门变形、狭窄
41
癌变
胃溃疡 1%左右(中老年人)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
消化系统病理学
消化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病理学是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学。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以及相关的腺体和器官组成,是人体获取营养和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
消化系统病理学通过研究和诊断消化系统的异常变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病理的分类消化系统疾病可以根据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常见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1. 消化道良性肿瘤:如胃肠道息肉、胆囊结石等。
2. 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
3. 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4. 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胃炎、食管反流病等。
5.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如功能性胃肠病、胆囊功能紊乱等。
二、消化系统病理的病理学改变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病理学改变多种多样,下面以常见的几种疾病为例进行介绍:1. 消化道良性肿瘤:消化道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增生或增生,形成肿块或息肉。
这些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常见于胃肠道黏膜及其腺体组织中。
2. 消化道恶性肿瘤:消化道恶性肿瘤指的是消化道内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
这些肿瘤生长迅速,有浸润和转移的倾向,严重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层和黏膜下层的损伤和溃疡形成。
4. 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包括胃炎、食管反流病等。
这些疾病的病理改变一般是黏膜上皮发生炎症,导致消化功能异常。
5.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是指在没有明显溃疡形成的情况下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如功能性胃肠病、胆囊功能紊乱等。
这些疾病主要是消化道的功能紊乱,没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三、消化系统病理的诊断与治疗消化系统病理的诊断和治疗是通过医学检查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对于消化道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较小且没有症状,一般可以选择观察或者内镜下切除。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肝癌
1.巨块型; 2.多结节型; 3.弥漫型
1.鳞状细胞癌; 1.肝细胞性肝癌;
2. 腺癌;
2.胆管上皮癌;
3.小细胞癌; 3.混合性肝癌
食管中段
——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由一组亲肝病毒(肝炎病 毒)引起的肝脏炎症以变质为 主(肝细胞变性坏死).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一)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1、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 2、肝细胞脂肪变性 3、嗜酸性变或嗜酸性坏死 4、溶解性坏死 5、点状坏死 6、碎片状坏死 7、桥接坏死 8、大片、亚大片坏死
常由高度气球样 变发展而来。
核固缩、溶解、 消失;
多见于急性肝炎
5、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发生在门管区附近的坏死,炎细胞和变性碎裂 的肝细胞呈带状或灶状分布,引起肝细胞界板处呈 “虫蚀”状表现。
常见于慢性肝炎 。
6、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为肝细胞之带状融合性坏死, •门管区与中央静脉之间 •门静脉与门静脉之间 •中央静脉与中央静脉之间。 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日后发展为肝硬化。
形态学
病变可能累及整个肝脏或仅部分累及。由于大量肝细胞 坏死,肝脏缩小至500~700g,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 或红褐色,混有胆汁颜色——急性黄色肝萎缩。
第四节 肝硬变
肝实质损伤与修复过程
非连续性纤维瘢痕形成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 血流途径改建
肝脏变形,质地变硬(肝硬变,终末阶段 )
普通性肝炎
表现为肝小叶内散在 点状坏死
(大)
气球样变; 嗜酸性小体 (完全再生)
慢性
轻 点状坏死、偶见 汇管区纤维增生,肝
病理学08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 功能,预防便秘等问题。
合理用药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长 期大量使用对消化系统有损害的药物。
THANKS
感谢观看
肝硬化
肝硬化的病因
肝硬化的症状
常见病因包括肝炎、酒精中毒、药物或毒 物损伤、血吸虫病等。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 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黄疸、出血倾 向、肝掌、蜘蛛痣等。
肝硬化的预防
肝硬化的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控 制肝炎病毒、戒酒等。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采取保肝、 降酶、利尿等对症治疗。
肝炎
肝炎的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炎(如甲型、 乙型、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酒 精性肝炎等。
肝炎的症状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 腹胀等,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肝衰竭 等症状。
肝炎的预防
针对不同病因采疗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采取保 肝、降酶等对症治疗。
的损害。
02
控制体重
避免过度肥胖或消瘦,保持适中 的体重,有助于预防消化系统疾
病。
04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消化系统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潜在的消化系统疾病。
保健方法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 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情绪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 良情绪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的疾病分类
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
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 物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统 疾病,如胃炎、肠炎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消 化系统炎症,如胃炎、
肠炎等。
肿瘤性疾病
消化系统病理学
消化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是人体中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关键器官。
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系统的健康可能会受到损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旨在讨论消化系统病理学及其相关的疾病。
1.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这些器官的正常运作需要许多生理过程的协调。
例如,口腔需要分泌唾液来帮助吞咽和消化,胃需要分泌胃酸和酶来消化食物,小肠需要分泌胰液和肠液来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2.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包括:2.1 肠胃炎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因素引起。
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和腹部不适。
治疗通常包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及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2.2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胃酸和胃黏膜受损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和反酸。
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和减轻压力。
2.3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肠道运动不协调引起。
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和腹胀。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和锻炼。
2.4 肝病肝病是一类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肝脏受损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黄疸、肝肿大和腹部水肿。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戒酒和饮食。
3. 消化系统的诊断方法消化系统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方法:3.1 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通常用于检查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X光和胃肠镜检查等。
3.2 生化检查生化检查通常用于检查消化系统的生物化学功能,例如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
3.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通常用于检查消化系统的细胞和组织结构。
常见的组织学检查方法包括活检和手术等。
4. 消化系统病理学的治疗方法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 结论消化系统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课件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HP→尿素酶、蛋白酶、磷酸酯酶等 HP趋化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 HP释放细菌型血小板激活因子→血栓形成 HP促进G细胞增生
其它因素
长期服用非固醇类药物 吸烟 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遗传、血型
胃癌
carcinoma of stomach
死亡率:第一、二位 好发年龄:40~60岁 性别:男>女 好发部位:胃窦部沿小弯侧
急性重型肝炎
肉眼:
肝体积缩小,质软,包膜皱缩 切面黄褐色或红色,小叶结构消失——急性黄
(红)色肝萎缩
急性重型肝炎
转归:多数短期内死亡,少数发展为亚急 性重型肝炎
死因:
肝性脑病 消化道大出血
亚急性重型肝炎
镜下:
肝细胞大片坏死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网状支架塌陷,胶原化,坏死区纤维组织增生 小叶内外炎细胞浸润 小叶周边细小胆管增生,有胆汁淤积
1.愈合 2.出血 3.穿孔 4.幽门狭窄 5.癌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胃液的消化作用
正常粘膜的防御屏障作用受损(粘液膜和 完整的上皮)
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十二指肠溃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液 分泌↑↑
胃溃疡:迷走神经功能↓→胃蠕动↓→食 物潴留→胃窦G细胞→胃泌素分泌↑↑→胃 酸↑
早期癌
癌组织局限在粘膜和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钡餐:食管基本正常或管壁轻度局限性僵硬 镜下:原位癌、粘膜内癌。
组织类型为鳞癌
中晚期癌
肉眼:
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镜下:
鳞癌;腺癌;小细胞癌;腺棘皮癌
扩散
1.直接浸润 2.淋巴道转移 3.血道转移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一、概述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系列与食品分解和吸收有关的器官系统,如口腔、食管、胃、肠等。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消化系统中某些器官出现病变或紊乱而导致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炎症性肠病等。
临床和病理学的研究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临床研究1.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其中,恶心呕吐是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普遍表现,胃肠梗阻、溃疡病、食管癌等都可引起明显的呕吐。
腹痛则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胃肠道炎症、溃疡病、消化道出血等。
2.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临床上,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医学技术。
例如,胃肠道内镜检查、X线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
其中,胃肠道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检测到消化系统内的姑息病变,如胃肠道溃疡、息肉、肿瘤等。
3.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手术治疗则是对于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来说必要的治疗方法,如胃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病情严重的疾病。
三、病理学研究1.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炎症、溃疡形成、肿瘤发生等。
其中,胃肠道破坏性溃疡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胃肠黏膜局部的破坏、坏死和出血。
2.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组织病变,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疾病具有重要的帮助。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方面都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耗时耗力,必须综合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技术。
3.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治疗病理治疗是指通过对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创造性地设计治疗方法,以改变或缓解疾病进程。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治疗方面,通常包括局部手术治疗和消化系统内科药物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膜屏障破坏
胃液自身消化
消化性溃疡
35
正常的胃粘膜防御屏障
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②粘膜上皮屏障
③丰富的粘膜血流
36
胃粘膜防御屏障损伤因素
1) HP感染:
产生尿素酶、蛋白酶、磷酸酯酶和炎
症介质(白细胞三烯、趋化因子等) 2)胃酸分泌过多 3)胃排空延缓和胆汁返流 4)药物、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37
病理变化
4、急性感染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
10
急性胃炎(腐蚀性)
(二)慢性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
3、慢性肥厚性胃炎
4、疣壮胃炎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
2、长期慢性刺激 3.十二指肠液返流 4、自身免疫损伤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粘附胃上皮细胞:产生粘附素
◆适应高酸环境:分泌尿素酶,水解尿素→氨、CO2
◆降解表面粘液: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细胞空泡毒素等→空泡变性
14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部位:胃窦部多见,多灶性或弥漫状分布 大体:胃黏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
或糜烂,表面可见灰黄或灰白粘液性渗出物覆盖
③肉芽组织层
④瘢痕层
42
⑤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a.妨碍组织再生,不易愈合
b.防止溃疡底血管出血
⑥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球状增生 →疼痛(创伤性神经纤维瘤) 溃疡边缘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 →诊断溃疡病的重要依据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20
光镜
(1)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2)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数量减少
胃粘膜固有腺体(胃体腺、幽门腺、贲门腺)萎缩或消 失,囊状扩张
(3)上皮化生:假幽门腺(粘液分泌细胞化生)
肠上皮化生,
灶状或片状,弥漫分布。
(4)慢性炎症表现: 粘膜全层内大量淋巴细胞、浆
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
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消化管
口腔 咽 食管
消化腺
腮腺 颌下腺 唾液腺 舌下腺
胃 小肠 结肠 阑尾
2
肝脏 胰腺
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内容
一 胃肠疾病 二 肝胆疾病 三 胰腺疾病 重点讲授内容: 消化性溃疡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难点: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的各种病理类型。
3
胃肠疾病
一、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三、阑尾炎 四、非特异性肠炎 五、消化道肿瘤
黏液分泌细胞增多
28
29
30
4 疣状胃炎
部位:胃窦部 大体:病变处胃黏膜出现中央凹陷的疣状突起 镜下:中央凹陷部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
31
二、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胃、十二指肠黏膜形成的以慢性溃疡为特 征的一种常见病,因其与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
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慢性消化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 良性溃疡
光镜:固有层腺体保持完整
⒈炎性病变限于胃粘膜层的上1/3,灶状或弥漫分布; ⒉浸润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⒊粘膜浅层充血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可见小出血
15
16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 A、B、C三型
A型:胃体和胃底部多见,伴有恶性贫血,
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
B型:胃窦部多见,无恶性贫血,我国常见,
多灶性分布,与HP感染有关,可以恶变。 C型:常为胆汁返流引起,与肠液化学刺激有关。
17
A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 自身免疫 胃体部或胃底部弥漫性分布
B型 HP感染 60%-70% 胃窦部多灶性分布
抗内因子、壁细胞抗 体(胃液和血清)
血清胃泌素水平 胃内分泌细胞 G细胞的增生
阳性
高 有
阴性
低 无
1、急性刺激性胃炎(单纯性)
诱因:暴饮、暴食、过热或刺激性食物、烈性酒 表现:粘膜潮红、充血、水肿或有糜烂
2、急性出血性胃炎
诱因:服药不当,酗酒、创伤及手术等应激反应 表现:粘膜急性出血合并轻度糜烂,可见多发性应 激性浅表性溃疡形成
3、腐蚀性胃炎
诱因:吞食腐蚀性化学试剂,强酸、强碱 表现:粘膜坏死,病变较重,可累及深层组织甚至穿孔
血清中自身抗体
胃酸分泌
阳性(>90%)
明显降低
无
中度降低或正常
血清VitB12水平
恶性贫血 伴发消化性溃疡
18
降低
常有 无
正常
无 高
病理变化:
大体:
(1)胃粘膜呈灰白色或灰绿色。
(2)病变呈局灶性,萎缩的胃粘膜变薄,与 周围正常胃粘膜界限清楚。 (3)粘膜下层血管清晰可见。 (4)皱襞变浅,甚至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 偶有出血及糜烂
32
病变临床特点:
成人多见、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十二指肠溃疡(70%)、胃溃疡(25%)、 复合性(5%)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
病因与发病机理:
1.幽门螺杆菌
2.胃液消化作用
3.粘膜抗消化能力
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5.遗传及其他因素所致
34
HP感染、
胃液消化作用、 神经内分泌失调
25
26
临床病理联系
胃腺上皮萎缩
壁、主细胞 减少或消失
食欲下降 上腹不适 消化不良
27
胃酸及胃蛋 白酶分泌较少
3 慢性肥厚性胃炎
又称巨大肥厚性胃炎
部位:胃底及胃体部
大体:粘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
皱襞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隆起的小结
粘膜隆起的顶端常伴有糜烂
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有时可突破肌层
4
5
粘膜(mucosa) 粘膜下层(submucosa) 肌层(muscularis) 浆膜(serosa)
6
7
一、胃炎 (gasteitis)
胃粘膜的炎症性病变。常见、多发 (一)急性胃炎:原因较清楚,嗜中性粒细 胞浸润
(二)慢性胃炎:自身免疫、胆汁返流、
急性迁延,幽门螺杆菌
8
(一)急性胃炎
大体(胃溃疡) (1)好发部位:
胃小弯幽门部,尤其是胃窦部
(2)形状:圆形、椭圆形、常一个,直径<2cm,
边缘整齐如刀切状,
溃疡周围粘膜呈放射状 (3)底部: 平坦,深浅不一,可达浆膜层,非活动 期坏死、出血较轻。
38
39
40
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病
41Βιβλιοθήκη 镜溃疡底部分四层结构 ①渗出层(炎性渗出物) ②坏死层
21
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被肠粘膜上皮取代 ◆完全型化生(小肠型):
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
◆不完全型化生 (结肠型化生): 粘液细胞、杯状细胞—与胃癌关系密切 假幽门腺化生:胃底和胃体部的壁细胞和 主细胞消失,由分泌粘液 的细胞取代后似幽门腺
22
23
24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完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