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6节人际关系 (1)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分析课件
轮型
连锁型
轴型 第13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沟通形态
轮型
作业速度
慢
正确性
低
领导
无
士气
很高
适应工作变化 很快
连锁型 轴型
快
快
高
高
明显 非常确定
低
很低
慢
慢
第13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学校师生间的沟通形式
第13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人际关系的实质
1. 什么是人际关系 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
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第13章
黄希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形成小群体的主要吸引力可分三类:
相似性吸引。指在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追求目 标上相似。
接近性吸引。是同时入学、年龄相当、同住一个 寝室、同乡等原因而经常接触,互相了解。
补偿性吸引。能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从对 方得到帮助。
研究中发现,各个班级中都有极少数的嫌弃型
学生及人缘型学生。
在进行相互交往,沟通信息,如读、听、写等,
以达到思想交流,互通情报的目的。
第13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际沟通的功能
协调作用
人际沟通将社会信息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从 而促使人们的行为相互协调,保持一致。有利于提供 信息,增进了解,调节情绪,增强团结。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3)获取知识经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I.Altman & D.A.Taylor.1973)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 定向阶段
对可能的交往对象:有所注意,理性选择和初步沟通。
初步沟通之时,留给了对方关于自己的最表面信息,即第一印象。
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 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允许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大多数人际关系仅仅在第三阶段的水平上简单重复。
五、 重点回顾与思考
1 定向阶段(陌生人)——重视第一印象;主动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程》
1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四、重点回顾与思考
2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交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 相互作用过程。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引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之语:“第一个业余社会心理学家(他当时一定还住在山洞里)无疑想知道,怎样做才能使邻近山洞的人更喜欢
他或不讨厌他,或者至少能使他避免被人用木棒砸到头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良好的情感体验, 满足心理需要(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等),保持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關係的可能程度的預期。
❖ 基本回報:
愛、金錢、地位、資訊、物品和服務
❖ 對人際關係的評估:
是不是獲益——評估人際關係,對成本和回報進行比較 兩兩對比——比較標準、備擇關係
公平理論
❖ 人們並非簡單地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還要考 慮關係中的公平性。即,關係雙方貢獻的成本和得 到的回報基本相同,公平的關係才最穩定、最快樂。
建設性爭吵
❖ 爭吵是人際關係存在的一部分,雙方要學會建設性 地應對。
❖ 策略
私下吵架 弄清所爭吵的事情,就事論事 表達積極或消極的情緒 說出同意什麼,反對什麼 提出一些能使對方表達關心的問題 等待自然和解,而不要妥協 提出一些能夠增進雙方關係的積極建議
T小組方法
❖ T小組方法,又稱敏感性訓練(sensitivity training),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Lewin) 於1946年創造的。
定向階段:此階段包括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及初步溝通等方面的 心理活動。
情感探索:雙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聯繫 。 情感交流:雙方關係的性質發生重要的變化。雙方的信任感、安全感
開始建立;彼此溝通的深度有所發展並有較深的情感捲入。 穩定交往: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進一步拓展,已允許對方進入自己
❖ 直接性、可感性
人際關係是在人們直接的甚至是面對面的交往過 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滿足其需要的心理狀 態,每個人都可以切實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 情感性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活動,情 感因素是人際關係的主要成分。
人際關係產生的社會心理學基礎(1)
❖ 親和需要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
本书对达克等人评价的看法:
• 这个评价虽然是十多年前做出的,但其中反应的问题仍然在一 定程度上存在。 • 西方心理学以个体为研究重心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关 系研究的进展。 • 西方的组织行为学者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 的研究。人群互动关系的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有效的人群互动 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 织绩效。
人际关系特点:
1.个体性:角色因素退居到次位,对方是否是自己喜 欢的对象成了主要问题。 2.直接可感性:是人们在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 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 3.情感性: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 达克等人对此前研究的评价: • 1).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的友谊形成和异性关系的探讨,对其他 领域的关系很少涉及; • 2).将关系看作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形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 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 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 变化的特点; • 3).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情 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 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 • 4).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 响。
二是贵己论。代表人物有巫 马子和杨朱。 孟子这样形容杨朱: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三是无我论。代表人物有老 子和庄子。
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
•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 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 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 会学通用的方法。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姓名:杨笑科学号:200812010066系别:美术系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目录:一,人际关系概述二,人际关系理论三,人际吸引四,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各种关系,如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血缘以及心理等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社会关系.其中,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经济关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关系.它对其他的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心理关系都有重大影响.而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心理关系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 这许多的直接的心理关系统称为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相反,如果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符合另一方要求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不安.这时,双方友好的关系就终止,或发生疏远关系,或发生敌对关系.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不同距离或心理上的不同关系.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可见,人际关系即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也就是情感上的关系.豪斯顿研究人际关系发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人际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没有足够社会支持的人就会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他们感到孤立无助,或是因为人际交往过程得不到足够的自我暴露的机会。
豪斯顿提出了由社会支持而降低抑郁感的几个途径,例如,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使其自我意识发生直接作用;通过人际交往体验积极情绪,,抑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方式对其情绪发生直接作用,是人们意识到有人会支援和帮助自己,不怕外部压力,自己有能力应付外界情境等.二,人际关系理论从建立人际关系来看,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有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模式大致可以通过三种人际需要来加以解释.即包容的需要(即关于在群体情境中个体的隶属问题);支配的需要(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即讨人喜欢,受人爱).舒茨指出,上述每一类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他根据个体在与双亲的关系中需要满足的程度,将每种需要领域中的行为划分为三类:第一,包容行为.如果孩子的包容需要没有得到恰当的满足,过多或过少,他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的或超社会的行为.低社会行为的特点是内倾,退缩,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拒绝加入群体之中.超社会行为的特点呈外向,经常向外与他人进行接触,其行为是表现性的,例如大声讲话,吸引他人注意,将自己意愿强加于人等.在童年时期孩子与家庭进行适意的融合产生理想的行为类型,即社会性行为.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没有什么障碍,他能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决定自己是参与群体还是不参与群体,参与多或少等.他不只独处感到幸福,与他人一起时也感到幸福.第二,支配行为.指人们之间进行决策的过程,具有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拒绝型的人倾向于谦逊,服从,在与他人交往时拒绝权力和责任,只要有可能他就不自作主张.独裁型的特点是好支配,控制他人,喜欢最高的权利地位;民主型是理想的类型,能顺利地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既能够顺从上级,又能够自己掌权.第三,情感行为. 舒茨认为情感是两个人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双亲与儿童在情感上不适当的关系可能产生低个人行为或超个人行为,而理想的情绪关系则产生个人行为.低个人行为表现为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超个人类型希望与别人有密切的情绪联系并试图建立这种关系.个人型的人在童年时代就顺利地解决了与情感有关的问题,无论关系密切与否,他都能恰当地看待自己,自信自己会讨人喜欢,并根据情况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要麽是为了获得报酬,要麽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而尽量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交换的不仅仅是物质商品,而且是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霍曼斯交换理论提出了公平原则,即人们指望自己,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如果违反公平原则,且损害个人的既得利益,个人就会感到愤概;如果总是得到利益而不付出代价,个人也会感到内疚和局促不安.社会交换理论从分析人际关系中双方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代价入手,更能清楚地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上的,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西鲍特和凯利的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模式中,人际关系的付出代价与获得报酬别个人的人格特征更为重要.当一方认为人际关系中自己所获报酬大于付出的代价,同时也看到对方也是如此时,那双方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巩固.海斯对交换关系得失的研究表明,人们认为从人际关系中自己获益的方面是陪伴,自信,情感支持,交换信息,物质或任务上的帮助,自尊及获得朋友的价值观.为对方付出的代价有:花费时间,增加责任,影响情绪,失去独立性及对其他人际关系的否定影响.三,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它既有认知成分,也有情绪和行为的成分,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喜爱或不喜爱,表现为人际吸引.相互间吸引力程度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心理上的距离越接近,反映人们相互之间越吸引,心理上的距离越疏远,则反映双方越缺乏吸引力.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接近性.空间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易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但这一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相似性.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个人特性具体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同年龄,同性别的人比较容易相互吸引.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方面相似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人们喜欢一起工作的人,同时更喜欢那些态度相似的人,在感情上更加融洽,即所谓志同道合.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是正确的,别人所发表的同自己的态度是相似的,一致的意见, 不仅是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而且也是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证实,从而能增强其安全感与自信心.因此,对于持有近似态度的人也就成为自己所喜欢的人。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米德等。米德的代表作:《心智、自我和社会》
(“mind ,self and society”)。
理论观点: 1、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符号和语言的作 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 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公式:刺激 符号的意义 反应。
提出者:韦纳(B.Weiner,1971)。 主要观点: 1、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三个维度: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979年补充的)
2、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的内容: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如心境 等)、别人反应(如他人帮助)
期望理论
照明实验
霍桑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实验对象:绕线圈班组。
阶段一: 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 对照组:照明条件不改变。 结论:原来认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果是两组都在提高。 阶段二: 把两名女工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照明亮度降低。 结果:产量任然提高。 原因:一是工人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认为是雇主对她们的重视; 二是试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融洽。
主要观点:
1、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由生活检验积累,因此叫 通俗心理学) 2、因果归因遵循“不变原则”,即特定的原因和特定的结果之间 的关系。
3、行为或事件的归因:内部状态(人的因素)和外在环境(环境 的力量)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提出者:弗洛姆(V.H.Vroom,1964),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他人的信息、社会归因、社会偏见等。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行为。
2.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
它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亲近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信任、亲密和共享等因素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3.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可以基于外貌、个性特征、共同兴趣等多个因素。
人们更容易与吸引力较高的人建立亲近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这些人相处更愉快和有益。
5.人际冲突与解决:人际冲突是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它可以源于意见分歧、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人际冲突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策略。
6.群体行为与合作: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个体特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合作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它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7.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情感,增加亲近感和理解。
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物质和信息的支持。
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近关系、朋友、社区和组织等。
9.社会影响与权威: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罗伯特·凯利的可信度原理、亲和性原理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实现。
权威是指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他们对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课件之人际关系
• (二)人际关系的互动模式
• 费斯克(Alan P. Fiske,1991)认为社会互动主 要有以下四种模式。(社会关系模式)
– 共享: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 – 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 3、动态式的人际关系: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 人际交往=社会互动
•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 (一)两个最基本维度(dimension):
–情感上的“亲疏”(love-hate) –地位上的“尊卑”(dominance-submission)
• 研究表明,当互动双方在
–“尊卑”维度上互补,“亲疏”维度上对等时,双 方关系比较和谐;
• 邻近引起喜欢 – 邻近可以互相帮助 – 相信周围的人都是好人 – 更多的互动
• 还有哪些因素引起人际吸引? • 报酬?······· • 你喜欢那些喜欢你的人吗?
二、爱情:特别的亲密关系
• 1、什么是爱情? • 爱情是生理、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
异性个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
– 在男女之间产生的 – 生理心理达到一定成熟时产生 – 属于高级的情感 – 包括性的需要 – 爱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 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不同圈里的人,跟中心越接 近的,对他们越好。
2、黄光国: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 情感性关系:家人、亲密朋友间。长期稳定
– 满足爱、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 – “需求法则”(共享)
• 工具性关系:陌生人间。暂时、不稳定。
– 以关系作为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或工具 – “公平法则”(市场定价)。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社会心理学6-人际关系概述
1.1 人际关系的含义 247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 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章志光(1996):通常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人与人之 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称作交往;而将通过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稳定情感称作人际关 系
西方学者的理论
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 P257,23 公平理论(基本假设)(Adoms等) 角色理论(第二章)、社会渗透理论(253)
中国学者的理论
孔子等儒家学说 费孝通差序格局论 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杨国枢的社会取向理论
Homans(1958) 的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时蓉华(199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 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 即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也就是情感上的 关系。
1.1 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P248)人际情感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 间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相互接纳和支持的友好情 感
试图回答的问题
交往双方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他们在进 行互动时可能采取的“联合行动”也就会有所不同。
然而,在人类社会里,
存在哪几种基本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能诱发什么样的“联合行动”的类型? 它们又以什么样的“完善与重复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些都是“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试图回答的问题。
第6章 人际关系概述
2009. 2-
简要复习 彭聃龄1章1节 个体心理 P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课件之人际关系概述
• 还有哪些因素引起人际吸引? • 报酬?· · · · · · · • 你喜欢那些喜欢你的人吗?
二、爱情:特别的亲密关系
• 1、什么是爱情? • 爱情是生理、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 异性个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
– – – – – 在男女之间产生的 生理心理达到一定成熟时产生 属于高级的情感 包括性的需要 爱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问题2:请列出你最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三位同伴 第一是 ,第二是 ,第三是 。
结果分析
• 社会测量矩阵
• •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 1 + + 2 + + -3 + -4 + 5 + + 6 + + 7 + ———————————— 合计 5 1 1 -2 2 2 0
– 亲密(intimacy):是指关系中亲近、温暖的感觉。 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相互关心、呵护、终日厮守 的愿望。 – 激情(passion):浪漫与情欲,相互吸引、钦慕、 朝思暮想的感受。追求性爱满足。 – 承诺(decision/commitment):决定爱一个人/长 期关系的承诺。委身承诺,海誓山盟。 – 三种成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不同的。
克拉克区分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
交换关系 共享关系 注重对方的需求 帮助对方后不希望立即回报 没得到回报不会产生被剥削感
•
注重公平 帮助对方后希望立即回报 没得到回报会产生被剥削感
关注对方对双方关系做了什么 贡献
不会因能帮助对方二心情愉快
不在意对方对双方关系做了什么 贡献
会因能帮助对方而感到愉快
(三)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利害 非利害
8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无间 形同路人
9
莱 文 格 和 斯 诺 克 ( G.Levinger & 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 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
直观描述。
10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相接触 双向接触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社会心理学之
人际关系
本章要点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及沟通及其改善 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
内
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第三节 人际沟通 第四节 人际吸引
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 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 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 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际 关系的特性) 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 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30
不同需求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行为表现 需要性质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交往,积 包容需要 极参与社会生 活 控制他人、运 控制需要 用权力 对他人喜爱、 情感需要 友善、同情和 亲密
期待他人吸纳,往 往退缩、孤独 期待他人引导、愿 意追随他人 对他人冷淡,但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31
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符 号、意义的作用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这一术语是H.布鲁莫于 1937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G.H.米德 的著作《心智、自我及社会》(1934)。 米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分析问题的出发 点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和社会中被称为 个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这种相互作 用过程主要是符号的相互作用。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关系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关系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 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自我延伸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依恋:安全型依恋 有最持久的浪漫关系 依恋 逃避型依恋 对关系的责任感最低 焦虑-矛盾型依恋 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最短
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筹赏
• • • • • • 依恋 社会整合 价值保证 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 受教育机会
第2章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6节 人际关系
常用地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世纪凹年代.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地反应以及中性反应地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地深度地测量.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地等距量表,李克特地累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地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地社会距离量表等.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人际关系地概念第六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人际关系地类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地直接地心理上地关系.其特点是:(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地人成为主要问题.(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地交往过程中形成地,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地存在.没有直接地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地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地基础是人们彼此间地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地主要成分.人际间地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地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地情感.二、人际关系地建立与发展(一)建立与发展地阶段人际关系地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地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地心理活动..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地情感领域地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地情感卷入..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地性质发生重要地变化.双方地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地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地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地反馈信息,进行真诚地赞许或批评..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地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图—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相互作││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零接触│ 低│├────┼──────┼───┬─┤│ │ 单向注意│ │ ││圈│ 双向注意│ │ │├────┼──────┤ │ ││) │ 表面接触│ │ │├────┼──────┤ │ ││ ) │ 轻度卷入│ │ │├────┼──────┤ │ ││ │ 中度卷入│ │ ││ │ │ │! ││ │ │ ^? │├────┼──────┼───┴─┤│ ⑨│ 深度卷入│ 局│└────┴──────┴─────┘图—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本图引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人际关系地原则.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地基础是彼此间地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地,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地人.人际交往中地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地..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地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地,即在交往过程中地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地价值观进行选择地结果..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地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地心理活动,其目地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地,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地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地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地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三、人际关系地类型根据李维奇地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一)主从性其特点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人际关系类型中最基本地一种,几乎所有地人际关系都有主从性因素.(二)合作型其特点是: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三)竞争型其特点是:双方为实现各自目标常常竭尽全力,因而充满活力;由于竞争时间长,又使人感到筋疲力尽.(四)主从一竞争型这是一种混合型地人际关系.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地人际关系,这种变换使双方难以适应,往往无所适从.这是难以相处地人际关系.(五)主从一合作型这是一种互补与对称地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处.如果其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关系更为融洽.(六)竞争一合作型双方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合作.地人际关系,双方需要保持一定地心理距离,避免交往过频.(七)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这种混合型地人际关系兼有三者地特点,为维持这种类型矛盾较多,双方这种人际关系较为少见.特点是:双方关系毫无规则,不清楚要做什四、人际关系地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地三维理论,他称自己地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其要点是:(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地人际需要.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感情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地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三)对于这三种基本地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地取向有六种.(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主动感情式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二者互补..被动感情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五)童年期地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地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地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包容需要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地社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地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地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感情需要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地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地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地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地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地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舒兹地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地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地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人际吸引地概念第二单元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地相互亲密地状态,是人际关系中地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地程度可分为亲合,这是较低层次地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地吸引;爱情是人际吸引强烈地形式.本单元只讨论喜欢.亲合已在社会动机一章有所说明,爱情将在婚姻、家庭一节中予以阐述.二、影响喜欢地因素(一)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地人.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地相似..吸引力地相似..社会地位地相似..年龄地相似.实际地相似性是重要地(二)互补但更重要地是双方感知到地相似性.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地,可视为相似性地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需要地互补..社会角色地互补..人格某些特征地互补,如内向与外向.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当双方地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地吸引力是很强地.(三)外貌吸引力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地作用往往是很大地.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地第一印象,人们容易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作用,即倾向认为外貌美地人也具有其他地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四)人格品质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地人格品质.下表是其主要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地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地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影响人际关系地主要人格品质┌───────┬──────┬───────┐│ 最积极品质│ 中间品质│ 最消极品质│├───────┼──────┼───────┤│ 真诚│ 固执│ 古怪││ 诚实│ 刻板│ 不友好││ 理解│ 大胆│ 敌意││ 忠诚│ 谨慎│ 饶舌││ 真实│ 易激动│ 自私││ 可信│ 文静│ 粗鲁││ 智慧│ 冲动│ 自负││ 可信赖│ 好斗│ 贪婪││ 有思想│ 腼腆│ 不真诚││ 体贴│ 易动情│ 不善良││ 热情│ 羞怯│ 不可信││ 善良│ 天真│ 恶毒││ 友好│ 不明朗│ 虚假││ 快乐│ 好动│ 令人讨厌││ 不自私│ 空想│ 不老实││ 幽默│ 追求物欲│ 冷酷││ 负责│ 反叛│ 邪恶││ 开朗│ 孤独│ 装假││ 信任│ 依赖别人│ 说谎│└───────┴──────┴───────┘注:箭头表示受人欢迎地程度逐渐递减(引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熟悉性和邻近性熟悉能增加喜欢地程度.邻近性指地是,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地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地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地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产生吸引力,使他们地心理空间距离拉近.常常见面容易彼此了解,因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相互喜欢,但是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地关系呈倒型曲线,即过低与过高地交往频率条件使彼此喜欢地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人际互动地概念第三单元人际互动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地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地交流.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地交流、交往.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地,其中人际互动是研究较多地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二、人际互动地形式人际互动有合作与竞争.(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地,彼此互相配合地一种行为基本条件是:.目标地一致..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有基本一致地认识,并在合作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地社会规范..相互信赖地合作氛围. ·以上基本条件只有在合作者双方人际互动地基础上才能实现.(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地行为.其基本条件是:.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地,按照一定地社会规范进行.(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地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地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地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地、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地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地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地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地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地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地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社会心理学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
前者是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
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第六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其特点是:(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
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
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2—2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相互作││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Q Q │ 零接触│ 低│├────┼──────┼───┬─┤│O--Q │ 单向注意│ │ ││O圈O │ 双向注意│ │ │├────┼──────┤ │ ││CC) │ 表面接触│ │ │├────┼──────┤ │ ││ CE) │ 轻度卷入│ │ │├────┼──────┤ │ ││ CD │ 中度卷入│ │ ││ │ │ 1 │! ││ │ │ -^-? │├────┼──────┼───┴─┤│ ⑨ │ 深度卷入│ 局│└────┴──────┴─────┘图2—2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本图引自:LC.Freedmanetal(1985)“Sociali~ychology'',5thed.P.230)(二)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
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
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根据李维奇的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一)主从性其特点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这是人际关系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有主从性因素。
(二)合作型其特点是: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三)竞争型其特点是:双方为实现各自目标常常竭尽全力,因而充满活力;由于竞争时间长,又使人感到筋疲力尽。
(四)主从一竞争型这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
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变换使双方难以适应,往往无所适从。
这是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这是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处。
如果其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关系更为融洽。
(六)竞争一合作型双方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合作。
的人际关系,双方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避免交往过频。
(七)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这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兼有三者的特点,为维持这种类型矛盾较多,双方这种人际关系较为少见。
特点是:双方关系毫无规则,不清楚要做什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n110)理论。
其要点是:(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 .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5.主动感情式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二者互补。
6.被动感情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 2.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
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人际吸引的概念第二单元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这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人际吸引强烈的形式。
本单元只讨论喜欢。
亲合已在社会动机一章有所说明,爱情将在婚姻、家庭一节中予以阐述。
二、影响喜欢的因素(一)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包括: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二)互补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有三种互补: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三)外貌吸引力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往往是很大的。
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容易以貌取人。
外貌美能产生光环作用,即倾向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四)人格品质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
下表是其主要结果。
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
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人格品质┌───────┬──────┬───────┐│ 最积极品质│ 中间品质│ 最消极品质│├───────┼──────┼───────┤│ 真诚│ 固执│ 古怪││ 诚实│ 刻板│ 不友好││ 理解│ 大胆│ 敌意││ 忠诚│ 谨慎│饶舌││ 真实│ 易激动│ 自私││ 可信│ 文静│ 粗鲁││ 智慧│ 冲动│ 自负││ 可信赖│ 好斗│ 贪婪││ 有思想│ 腼腆│ 不真诚││ 体贴│ 易动情│ 不善良││ 热情│ 羞怯│ 不可信││ 善良│ 天真│ 恶毒││ 友好│ 不明朗│ 虚假││ 快乐│ 好动│ 令人讨厌││ 不自私│ 空想│ 不老实││ 幽默│ 追求物欲│ 冷酷││ 负责│ 反叛│邪恶││ 开朗│ 孤独│ 装假││ 信任│ 依赖别人│ 说谎│└───────┴──────┴───────┘注:箭头表示受人欢迎的程度逐渐递减(引自J.L.Freedmanetal.(1985),SocialPsychology,5thed.P.212)(五)熟悉性和邻近性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邻近性指的是,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产生吸引力,使他们的心理空间距离拉近。
常常见面容易彼此了解,因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相互喜欢,但是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条件使彼此喜欢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