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比较优势的检验与衡量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经济学实验报告

比较优势经济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阐述了各国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

为了验证比较优势理论,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国家的生产条件,观察各国在贸易中的行为和结果。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

2. 探讨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 分析各国在贸易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两个国家,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实验条件:设定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等参数,保证两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

3. 实验步骤:(1)分别计算两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

(2)根据机会成本,确定两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的比较优势。

(3)模拟两个国家进行贸易,观察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4)分析两国在贸易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根据实验设定,国家A在生产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国家B在生产商品Y 上具有比较优势。

(2)在贸易过程中,国家A向国家B出口商品X,国家B向国家A出口商品Y。

(3)贸易使得两国都实现了经济增长,且两国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各自封闭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

2. 实验分析(1)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由于两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通过贸易,两国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益。

(2)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贸易,两国都实现了经济增长,且经济增长率高于封闭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表明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各国经济增长速度。

(3)在贸易过程中,两国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

国家A在生产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Y,国家A需要向国家B支付一定代价,这体现了竞争关系;同时,两国在贸易中实现了互惠互利,这体现了合作关系。

五、实验结论1. 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现实中的市场往往存在垄断、寡头和不完全竞 争的情况,这使得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静态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通常基于静态分析,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变化等因素对贸易格 局的影响,这使得理论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可能失效。
忽略交易成本
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交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而现实中交易成本往往是影响贸易的重要 因素。
VS
详细描述
赫克歇尔和俄林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资 源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 些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和便宜的资源生产 的产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 其稀缺资源的产品。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 贸易中资源价格的差异和各国的贸易模式 。
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总结词
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包括技术差距论、产品生 命周期论、规模经济论等,这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比 较优势理论体系。
引入多维度的实证方法
运用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实证方法, 从多维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检验和验证。
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探讨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以及全球价 值链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对政策制定的启示与建议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只是决定贸易的一个因素, 而竞争优势则包括产品质量、品牌、 营销策略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在 国际贸易中同样重要。
政策制定的挑战
政策制定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不能仅仅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还需要综 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国家利益、产业安全、社会福利等。
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
国际贸易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 术创新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节 比较优势的检验与衡量

第四节 比较优势的检验与衡量

第四节比较优势的检验与衡量一、比较优势的经验性验证1951 年,麦克道格尔(D. MacDougall) 1951年12月和1952年9月分两个部分发表了题为《英国和美国的出口商品:比较成本理论引发的研究》论文,试图验证比较优势说。

麦克道格尔根据1937年英、美两国的统计资料,选取了美国的人均产值高于英国的25个产业部门作为样本,然后又将这25个产业部门分为两组,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人均产值相当于英国的2倍或超过2倍,另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人均产值不足英国人均产值的2倍。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前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美国应该具有生产并出口这些产业部门产品的比较优势;后一组产业部门中英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英国应该具有生产并出口这些产业部门产品的比较优势。

麦克道格尔发现,在所考察的25种产品中,有20种同一般的规律相吻合,如表2-11所列;不符合比较优势规律的有5种产品,它们是电灯、橡胶轮胎、肥皂、饼干和手表。

在生产率和出口比率之间大体存在着线性关系,美国的工资率比英国高两倍,生产率比应该高出两倍还多,美国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也比英国高。

这表明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将倾向于出口该商品。

图2-12 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比率与出口比率斯特恩(R. Stern)1962 年一篇文章比较了1950年、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确认了麦克道格尔的结论。

其分析表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的数据支持假设检验,1959年的数据则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巴拉萨(B. Balassa) 1963年的一篇论文根据1951 年的资料也作了验证,巴拉萨的验证在26个制造业行业中对比了美国对英国的出口比例以及美国对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比率,结果反映在图2-12中。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美国某个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美国就比英国更有可能出口那项产品。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2-2)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2-2)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分析思路: 首先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分别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 (可以增加世界经济规模),在世界市场按照某一世界市场交换价格进 行交换(两国均可比原先的国内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 绝对优势的确定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生产较外国需要更少的单位劳动力,那 么这个国家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假定aX<bX或1/aX>1/bX ,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 资本的利益。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该书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 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 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 熟并形成体系。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 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 又称 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 真正开端。
3、绝对成本论概述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 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 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 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 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 方都更加有利。
三、专业化分工后,世界经济规模的变化: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X Y 3 6
B 12 4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分工后 2 2 3 4
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2 2 分工后 3 2.5
X Y
3 6
12 8

比较优势的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的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的名词解释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更高效率或更低成本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源于国家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1.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区别在解释比较优势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绝对优势的概念。

绝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绝对的优势,即无论从生产效率还是成本来看,都能够在该领域中获得领先地位。

比如,某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石油,这就是绝对优势。

而比较优势则与此有所不同。

它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即某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可能没有绝对优势,但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仍然可以用较低的机会成本进行生产。

2. 比较优势的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想象一下,国家A和国家B分别生产汽车和鞋子。

在某种情况下,国家A需要10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一辆汽车,而国家B需要20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一辆汽车;而在生产一双鞋子方面,国家A需要5个单位的劳动力,国家B需要15个单位的劳动力。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家A相对于国家B在生产鞋子上拥有绝对优势,因为它的生产效率更高。

然而,在生产汽车上,国家B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因此国家B在这个领域中拥有比较优势。

3. 比较优势的意义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配置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物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利用的目标。

比较优势促进了全球分工与合作,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从相对比较劣势的领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此外,比较优势还能激发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促使国家在世界市场上不断提高竞争力。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案例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案例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本部分学习的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国际贸易的 基本理论,从纯理论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国际贸易本身的利益、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等。同时还应 该明了国际贸易纯理论存在的内在矛盾与不足之处。 本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古典经济学派的绝对优势原 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国际贸易价格的初步 决定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等。
六:比较优势的衡量(补充)
▪ 比较优势显示性指数.doc
第四节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1、劳动价值 论在现实中不成立:现实中劳动非同质,且 不可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
▪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 (opportunity cost theory)完善并解释了 比较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
▪ 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
▪ 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 势的产品。
▪ 二、比较优势原理的数学说明
1、比较优势原理的证明:我们可以通过表2-1来说 明比较优势原理。
从表2-1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中 均占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它在小麦的生产 上更具有优势(美英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比=6: 1),相对的,英国虽然在二者的生产上均处于绝 对劣势,但它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美 英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比=4:2)。
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
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基本内容
▪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效率均低于另一 国,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 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小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相 对大(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判断PPT课件

比较优势的判断PPT课件

2021/3/12
3
步骤五: 自由贸易体系下,每个国家将生产更多的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产品的相对价格处于两国各自的机会成本之间。
2021/3/12
4
2021/3/12 Figure 3—2 Gains from trade
5
2021/3/12
Figure 3—4 Production frontiers of Nation A and Nation B with Increasing Costs
工具确定比较优势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当一个国家或个人在完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项任务或生产某一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时该国或个人就相对更有生产效率也就是该国或个人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工具:确定比较优势
--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
• 当一个国家或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或生产某一产品具有比较 优势时,该国或个人就相对更有生产效率,也就是该国或个 人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6
Figure 3—5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2021/3/12
7
Figure 3—6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所得
2021/3/12
8
Figure: the Gains from Exchange and from Specialization
2021/3/12
9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 下述步骤表明了如何确定比较优势并指出贸易模式, • 这里是以两个国家为例。
2021/3/12
1
步骤一:画出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注意坐标一致,横轴表示同一商品。 步骤二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表示的是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
并且它揭示了两种商品间的替代关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第三讲-比较优势PPT课件

第三讲-比较优势PPT课件

2021//12
6
(一)斯密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道德情操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
础是: 各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 各国间存在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2021/3/12
7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设: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 (2)用生产成本。
2021/3/12
17
五、杨小凯的比较优势理论
杨小凯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把比较优势分 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
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 特别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 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 前的差别引起的。
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 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 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
2021/3/12
23
增加的小麦产量
2021/3/12
14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1.货币媒介贸易下的比较优势 2.多国两产品贸易下的比较优势 3.两国多产品贸易下的比较优势
2021/3/12
15
四、相互需求理论
引入需求因素
分析了贸易的实际价格取决于贸易国之 间的相互需求。市场需求取决于最终产 品使用者的偏好和收入。
2021/3/12
18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相较于其他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内生比较 优势理论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并且更倾 向于是一个动态的模型。不仅如此,该理 论对古典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进一步突 破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对广大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3/12

资料-比较优势理论

资料-比较优势理论

3.1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绝对劳动成本。

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并从中获益。

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七章论对外贸易中,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两种产品(毛呢和葡萄酒)这种分析模型,提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这一命题,成功地论证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贸易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贸易互利性原理,解释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1.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2.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3.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4.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5.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6.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这一模型也就是所谓的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由于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且规模收益不变,所以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因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从技术差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二、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内容大卫·李嘉图在一系列假设前提基础之上指出,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中提供某种商品比提供其他商品相对来说更为便宜合算。

为了说明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

比较优势指数测度实训报告

比较优势指数测度实训报告

一、引言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C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为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规划提供依据。

本实训报告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学习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比较优势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方法。

3.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比较优势指数的应用。

4. 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比较优势指数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指数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其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商品,而进口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商品。

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RCA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2. RCA指数的测度方法RCA指数的测度公式如下:\[ RCA_{ij} = \frac{X_{ij}}{X_w} \times \frac{Y_w}{Y_{ij}} \]其中,\( X_{ij} \) 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额,\( Y_{ij} \) 表示国家j对国家i的出口额,\( X_w \) 表示世界范围内国家i的出口总额,\( Y_w \) 表示世界范围内国家j的出口总额。

3. 实训案例以我国与美国在服装和电子产品两个行业的比较优势指数为例,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

(1)数据收集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收集我国和美国在服装和电子产品两个行业的出口额。

(2)计算RCA指数根据RCA指数的公式,分别计算我国和美国在服装和电子产品两个行业的RCA指数。

(3)分析比较优势通过比较我国和美国在两个行业的RCA指数,分析我国和美国在两个行业的比较优势。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计算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得到我国和美国在服装和电子产品两个行业的RCA指数如下:- 服装行业:我国RCA指数为1.5,美国RCA指数为0.6。

课件-比较优势理论

课件-比较优势理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如果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X换取多于1.5单位 的Y,A国就会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同样,
如果B国能以少于2单位的Y 来换取1单位X, B国 也愿意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因此, A、B两国 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就是它们开展国际分工 和贸易的上下限。
如图3所示:
24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 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 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 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 (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 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1、表2、表3来解释比较优势理 论。
10
比较优势理论
假定ax>ay,bx<by ,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有
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就比较陡峭,如图1所示。贸易前A、 B两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生产可能 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 点EA 点与EB 点,国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 就是国内消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在李嘉图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下,当两国存在互惠贸易 的基础时,如果两国规模相当,并且需求偏好相同,则 在可以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应当进行完全的专业分 工(比如A国完全专业生产X产品,B国完全专业生产Y产 品),这样可以把两国的“总蛋糕”做到最大,然后在 合理的贸易条件范畴内进行互惠贸易,以使得两国从分 工贸易中的总得益达到最大(至于每国各能从中分享到 多少贸易利益,则取决于具体的贸易条件)。
条件的确定问题,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这些问题进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and went to work for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4, successfully. •Leave home with wife, 10years later got 2,000,000 pounds
3.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 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 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简而言之,“两 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 在任何产品上均有优势的一国专门生产其相 对优势最大的产品,而另一国生产相对劣势 较小的产品。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对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曾起过
重要作用。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 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他们不再需 要贸易保护,迫切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和政 策上废除重商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 体系。
1.Adam Smith and his Contribution
• 轻视贸易,认为贸易并不能带来任何财富的增加;
• 主张“自然秩序”,也就是不应以人的意志来转移客 观规律,即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4.学说影响: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 的轻视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 太多贡献,但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 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他曾 在法国三年,与许多重农主义者相识)有 很大的影响。
CIC1
CIC0
CIC0
0
1
x
0
1
2
x
三、理论的局限性
1.与现实有差距,前提假设
2.理论上的“死角”: “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 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比较优势_百度百科

比较优势_百度百科

⽐较优势_百度百科⽐较优势编辑⽐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个国家在本国⽣产⼀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较优势。

⽬录1简介2假设条件3发展背景▪⾯临⼀些挑战▪要找到⾕物⾃由贸易的理论依据▪⽐较优势原理▪实践检验的结果▪不容置疑▪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4适⽤范围5缺陷6⽐较优势原理1简介编辑说到⽐较优势,不能不提和它相对应的⼀个概念,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后者很好理解。

你⽐我会理财,你在理财⽅⾯对我有绝对优势。

中国的彩电制造技术⽐越南强,中国在彩电制造上对越南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和劣势是不是决定了⼈与⼈之间的分⼯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乍⼀看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你⽐我会理财,在我们这两个⼈团队中当然是你来理财。

中国⽐越南会⽣产彩电,当然是中国向越南出⼝彩电。

但仔细⼀想,这个推理不能成⽴。

你理财⽐我强1分,但你推销产品⽐我强2分,那在我俩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你只能忍痛割爱,将帐本留给我。

你是⽐我会理财,但你在推销产品上能⼒更强。

将帐本给我能够为你腾出时间去搞营销。

在我们这个团队中,你的⽐较优势是营销,⽽我的⽐较优势是理财。

我们的分⼯合作关系是建⽴在⽐较优势之上,⽽不是绝对优势之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时间精⼒是有限的。

尽管你什么都⽐我⾏,但你不能什么都⾃⼰做。

当然你可以选择什么都⾃⼰做,但那样你得到的收益会少于和我合作你所得的份额。

同样道理,尽管中国在彩电⽣产上对越南有绝对优势,但在电脑⽣产上的绝对优势更⼤。

因⽽中越贸易中会是中国向越南出⼝电脑,越南向中国出⼝彩电①。

两国的贸易关系是建⽴在⽐较优势⽽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

⽐较优势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对⼀个各⽅⾯都强⼤的国家或个⼈,聪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强势,四⾯出击,处处逞能或事必躬亲,⽽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和资源⽤在⾃⼰最擅长的地⽅。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举例说明
2.分析
表2-7: 英国 葡萄牙 按照1:1交换后 葡萄酒 1 1.125 布 1.2 1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葡萄酒
90
贸易三角
A
PPF
48 45
E1 E0 IC1 IC0 B0 B1
O
40 42 葡萄牙的贸易利得

图2-1:
思考
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 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自由贸易的情况 下,两国可以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
A’

图2-6: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Y

EB
·
A
·
O
B’
EA
A’

图2-7:
封闭条件下的均衡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Y
P1
SA
·
A
·
D
EA0
EA1
·
PA0 A’
O

图2-8:
自由贸易时A国市场的变化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① 贸易格局的产生
同种产品价格存在差别,就可能会使某些人从 事贸易而套取利润。 第一个聪明的英国人会运出布卖到葡萄牙 第一个聪明的葡萄牙人人会运出葡萄酒卖到英国
② 专业化的分工格局
由于 C酒葡 C酒英 所以葡萄牙完全专业化生产 葡萄酒,把所有劳动要素资源都配置到葡萄酒生产 中去,不生产布。 C布英 C布葡 英国不生产葡萄酒,只生产布。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四、对于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指数测度计算公式

比较优势指数测度计算公式

比较优势指数测度计算公式引言。

比较优势指数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测度计算公式是衡量比较优势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的比较优势指数,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国际贸易中各国的竞争力和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测度计算公式。

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是由经济学家戴维·里卡多提出的,其计算公式如下:比较优势指数 = (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进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 进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其中,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和进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 出口商品的占比 / 进口商品的占比。

进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 进口商品的占比 / 出口商品的占比。

在这个公式中,出口商品的占比指的是一个国家出口某种商品的比重,而进口商品的占比指的是一个国家进口某种商品的比重。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的比较优势指数,从而了解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的意义。

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的竞争力和优势。

通过比较优势指数,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的比较优势指数,从而了解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为国际贸易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比较优势指数的应用。

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决策中,帮助我们了解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通过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的竞争力和优势,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比较优势的检验与衡量
一、比较优势的经验性验证
1951 年,麦克道格尔(D. MacDougall) 1951年12月和1952年9月分两个部分发表了题为《英国和美国的出口商品:比较成本理论引发的研究》论文,试图验证比较优势说。

麦克道格尔根据1937年英、美两国的统计资料,选取了美国的人均产值高于英国的25个产业部门作为样本,然后又将这25个产业部门分为两组,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人均产值相当于英国的2倍或超过2倍,另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人均产值不足英国人均产值的2倍。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前一组产业部门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美国应该具有生产并出口这些产业部门产品的比较优势;后一组产业部门中英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英国应该具有生产并出口这些产业部门产品的比较优势。

麦克道格尔发现,在所考察的25种产品中,有20种同一般的规律相吻合,如表2-11所列;不符合比较优势规律的有5种产品,它们是电灯、橡胶轮胎、肥皂、饼干和手表。

在生产率和出口比率之间大体存在着线性关系,美国的工资率比英国高两倍,生产率比应该高出两倍还多,美国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也比英国高。

这表明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将倾向于出口该商品。

图2-12 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比率与出口比率
斯特恩(R. Stern)1962 年一篇文章比较了1950年、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确认了麦克道格尔的结论。

其分析表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的数据支持假设检验,1959年的数据则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巴拉萨(B. Balassa) 1963年的一篇论文根据1951 年的资料也作了验证,巴拉萨的验证在26个制造业行业中对比了美国对英国的出口比例以及美国对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比率,结果反映在图2-12中。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美国某个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美国就比英国更有可能出口那项产品。

图2-12显示,散点的大多数都非常靠近斜线的上端,即美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比英国高,美国的工业出口量也高于英国的工业出口量。

巴拉萨的验证的结果同样是支持李嘉图模型。

巴格瓦蒂(J. N. Bhagwati)1964 年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疑问,发现美英之间的出口价格比率同劳动生产率比率的线性相关分析,不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回归系数,他认为,两国间单位劳动成本与出口价格比率的相关分析也同样不表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但应注意,当时及现代的研究已经成功地证明了劳动成本对贸易型式的影响。

现在的研究是侧重于如何获得准确的劳动生产率资料,检验这种影响的大小。

新近的一项研究是格鲁伯(S. Golub)1996年的一篇论文,利用1990年的数据,通过衡量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工资与生产率的比率),研究了美国同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

他发现,相对单位劳动生产成本有助于解释这些国家的贸易模式,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情况很好地支持了李嘉图模型。

例如,在食品行业中,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比美国低60%,但在汽车行业却高于美国20%,在钢铁行业高70%;在贸易方面,美国在食品行业与日本存在贸易顺差,在汽车、钢铁行业中与日本存在贸易逆差。

与其他国家作类似比较时也得到相似结论。

由此看来,相对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以及双边贸易模式的确与李嘉图模型相一致。

二、比较优势的衡量
1. 显现性比较优势
由于很难获得各种产品的成本资料,在估算一国比较优势时人们常使用显示显现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数,即用实际的贸易状况来间接表示各国生产领域里某一产品的比较优势。

用显示比较优势来表示一国各类商品的比较优势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第一,比较优势决定出口结构,即商品的贸易模式反映了相对成本的不同;第二,人们对各国各类商品的偏好不同,引致需求也不同。

显现性比较优势指数由巴拉萨提出,具体定义为i 国j 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率除以i 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tw iw tj
ij ij X X X X RCA //= (2-18)
式中:X ij 是i 国j 产品出口额;X tj 是世界j 产品出口总额;X iw 是i 国出口额;X tw 是世界出口额。

如果i 国j 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率大于i 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即RCA>1,则i 国在j 产品上显现出比较优势。

RCA 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绩效,X ij / X i 为j 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的比例,j 产品出口越多,该比例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

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 )提出的标准,当RCA 指数大于2.50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 指数在0.80~1.25之间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

而RCA 指数在0.8以下则是处于比较劣势。

[6]
2. 净出口指数
净出口指数是计算净出口相当于总出口的比重,以揭示一国的出口表现。

也即是用出口表现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简单度量指数,所以也称贸易竞争指数。

ij ij ij
ij ij M X M X NX +-= -1≤ NX ij ≤ 1 (2-19)
式中,NX ij 为i 国j 产品的净出口指数, X ij 和M ij 分别是i 国j 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净出口指数的有效范围在-1 到1 之间,指数大于0,表明i 国是j 产品的净出口国,该国在此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竞争优势,越接近1,在该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就越大。

反之,指数小于0,表明i 国是j 产品的净进口国,该国在此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越接近-1,在该产品上的劣势就越大。

[6] 参见刘重力、刘德江(2003),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