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电子教案
《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电子教案备课教师:第周星期(年月日)月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美术与人生课型欣赏教学目标1、获得相关美术分类、美术形式的知识,开拓眼界,提升美术文化素养。
2、懂得从身边发现美、理解美,了解造型艺术的广阔天地和生活关系。
3、学会用简单专业术语品评经典的或身边的艺术。
教学重点美术的分类,美术的意义,美术的功能教学难点美术与生活教学策略欣赏法活动激趣法探究式教法教学内容备注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生活,美术就失去了意义。
师生共赏:《柳条八哥图》清代朱耷聆听(对美术的直观感受,进入学习情景)作者朱耷及生平: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
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
赏析: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家如何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情感?2、师生总结:把鸟眼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孤傲不群、愤世嫉俗。
3、画面的风格: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引领欣赏:《老国王》法国乔治.鲁奥油画思考讨论:作品中的老国王为什么不像国王,倒象个苦难者的化身,作者想表达什么?颜色很厚,黑色勾轮廓,对于表现作品有什么作用?教师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理解作者借以作品寄托对苦难人民同情之情。
《生日》俄罗斯夏加尔油画总结:美术是一种最直观的表现内心与生活的手段,作者通过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然、记录生活、反映社会、注重人性、抒发情感、探索生命、体现精神和追求美好等。
实用功能:想一想,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美术作品在兼具装饰美的同时哪些还具有实用功能?欣赏图例:出示早期工艺品,说一说它的实用性观察思考感受总结(通过作品的欣赏理解美术是作者表现个人情感的载体)观察思考理解感受(明确概念)欣赏说一说(通过欣赏理解观赏性美术)教学过程欣赏《甄嬛传》剧中人物的服饰、头饰,感受其审美与实用兼具的特点。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音乐鉴赏、工艺美术(构成基础)、书法鉴赏、数字摄影技艺、工笔画、素描基础、形体舞蹈、音乐表演等选项适用专业:全院学生开设学期:第一学年学时:24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是普及艺术知识的必修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常识,具备对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课程设计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教学内容在共同的导论部分之后,分为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书法鉴赏、数字摄影、素描、工笔画、形体舞蹈等选项。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门课程的建议总学时为24学时,总学分为2分。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课程标准公共艺术1.认知目标掌握关于各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艺术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具备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通过学习,培养兴趣,为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基础。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认识文化内涵设计理念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4.通过本课程学习,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2.主要参考书
《公共艺术概论》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一)基础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且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美术作为主要内容。
基础模块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模块适应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学生需要,主要内容既可以是基础模块的专项拓展,也可以是与基础模块不同的艺术门类;既可以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拓展,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通用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学时:36制(修)订时间:2019.8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公共艺术—音乐篇》是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声乐艺术、器乐艺术、戏剧艺术、影视和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欣赏与鉴别音乐艺术作品。
同时,本课程还以课堂互动、音乐名片和拓展提高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采用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艺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明确音乐艺术的基本概念、类型等,奠定其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音乐艺术作品,可以了解民族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深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从中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可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艺术实践,为学好其他艺术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
(2)了解音乐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情况。
(4)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规律。
(5)掌握音乐艺术鉴赏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观察力、判断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意见稿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意见稿
中职《公共艺术》这一门课程开设,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确实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职学生现在全国来讲,由于各种原因,生源普遍基础差,学习兴
趣不浓,加之现在手机的普及,学生都喜欢玩手机,大部分精力都
耗费在网络和游戏上,尽量上面的想法好,真正要落实到位,存在
很大问题。
2、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在师资上严重缺乏,教学
经验也严重不足,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公共艺术课包含音乐和美
术,这要求教师是多才多艺的全才,有些学校选择教师时,很难找
到合适的,往往是要么懂音乐、要么懂美术,很难二者兼顾,这样
教学很难达到要求。
3、。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五华主编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20学时。
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16学时。
2.美术教学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摄影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美术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认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为专业研究和艺术创造打下理论基础。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六大方面,包括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
通过讲授、鉴赏、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
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同时,结合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生演示等方式为主要评估手段,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艺术的理解深度。
同时,通过学生演示环节,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研究目标:1.提升文化素养,对不同艺术门类及其多样性有鉴别能力;2.了解艺术的主要门类和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了解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4.培养独立探索和创作能力,掌握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5.增强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了解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美;6.培养全面的艺术认知和审美特性。
教学内容:1.艺术的社会本质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2.艺术门类的分类和关系,艺术互动的美学原则;3.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艺术发生的媒体;4.艺术创作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5.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美,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6.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欣赏,艺术教学的设计和条件。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教学设计三、任务单元划分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
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建议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三)师资建议1、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2、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3、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4、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2024)
2024/1/29
6
02
CATALOGUE
公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2024/1/29
7
古代公共艺术起源
原始社会的公共艺术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在岩壁上刻画 图案、符号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 畏,这些岩画、壁画等可视为最早的 公共艺术。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公共艺术能够吸引游客,带动城 市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
城市经济注入活力。
2024/1/29
21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色融合
2024/1/29
反映地域特色
01
公共艺术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从而
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弘扬地方精神
02
公共艺术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能够弘扬地方精神,增强地方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创作和课程总结四个部分。其中,理论讲授部分主要介绍公共艺术的基 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公共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实践创作部分要求学生 分组完成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课程总结部分则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课程时间
。
2024/1/29
19
05
CATALOGUE
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
2024/1/29
20
公共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提升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能够彰显城市特色,提
升城市整体形象。
创造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和空间布局,为城市居民创造出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 目录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场所中进行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和实践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类型;认识公共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掌握公共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介绍公共艺术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探讨公共艺术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2.2 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概述公共艺术的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艺术特点;分析公共艺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3 公共艺术的类型与形式列举常见的公共艺术形式,如雕塑、装置艺术、壁画等;探讨不同类型公共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公共艺术在空间和环境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公共艺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类型,使学生对公共艺术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公共艺术案例,使学生了解公共艺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3.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和团队合作。
4.3 创作实践评估学生在公共艺术创作和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构思、技巧运用和作品完成度。
五、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介绍公共艺术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探讨公共艺术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5.2 第二周: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概述公共艺术的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艺术特点;分析公共艺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5.3 第三周:公共艺术的类型与形式列举常见的公共艺术形式,如雕塑、装置艺术、壁画等;探讨不同类型公共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公共艺术在空间和环境中的运用。
公共艺术课程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至少三种公共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学生能描述和分析至少两件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3. 学生能了解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社区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提升观察力、表达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设计并创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提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公共艺术的兴趣,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公共艺术的学习,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关注社会公共事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公共艺术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公共艺术基本概念:介绍公共艺术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城市文化、社区发展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公共艺术概述2. 公共艺术形式及案例分析:分析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至少三种公共艺术形式,以著名作品为例,讲解其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公共艺术形式与案例分析3.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与过程:讲解公共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流程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考和团队合作。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4. 公共艺术评价与鉴赏:介绍公共艺术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公共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三、任务单元划分
四、考核方式
建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55%,期末考查占45%。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建议
1.选用中等职业学校专用公共艺术(音乐篇)教科书;
2. 选用适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统一的拓展性学习资料,用以丰富课堂音像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加强音乐基础常识在学生中的普及;
2.有选择性的著名作品在学生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师资建议
1.精通音乐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
2. 音乐知识面较广的音乐教师;
3.有较强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
(四)资源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满足高素质学生素质培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
1.课程总目标能够按要求严格完成
2. 教学目标基本准确讲授完成;
3.教学课堂组织设计能够顺畅的达到计划效果;
4.学生知识完成情况,与所学知识有密切关联,如:在讲严肃高雅的交响音乐和我国
传统戏曲时,学生兴趣不浓,故而影响知识点的掌握。
建议增加这方面的视频影像及乐曲介绍的资料,以故事的通俗形式与学生的知识点切入,在进行生动的视频影像教学,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兴趣,争取打开学生对交响音乐的喜爱之门。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计划张蕾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计划华池职专张蕾《公共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现根据《大纲》精神及我校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公共艺术》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是依据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3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
二、教学任务:《公共艺术》是让学生在对充满美感的音乐、舞蹈和戏剧欣赏过程中,深刻感受与体验音乐、舞蹈和戏剧美的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激发对美的热爱,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自觉培养高尚情操,完善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就业、交往与发展基本需求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学生过往与现在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让学生在参与音乐、舞蹈和戏剧欣赏的教学互动中熟悉不同音乐、舞蹈和戏剧作品的基本形式、风格和特点,了解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基本常识,掌握欣赏音乐,舞蹈和戏剧作品的基本方法,感受音乐、舞蹈和戏剧作品反映的精神,增强自身实践及与他人分享、交流和合作能力,获得身心愉快与欣赏经验,发展创新思维,培育综合素养,提升生活品质。
四、学情分析:本学期学习本门课程的班级有护理二年级、石化二年级、汽检二年级、石化一年级。
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让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够尽量多的理解音乐、舞蹈和戏剧作品的基本形式、风格和特点。
五、教材简析:全书包括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各模块采用单元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机串联,力求简单、使用、生动、鲜活、贴切、既着眼于学生现有经验,又着眼于学生兴趣爱好;既着眼于大众流行,又着眼于高雅引导;既着眼于艺术门类贯通,又着眼于艺术与专业联系;既着眼于鉴赏陶冶,又引导探索研究,强调感知与体验。
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公共艺术主要讲述了: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人的审美活动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二、培养目标一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操作的习惯..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二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3、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及敬业的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自知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三专业能力目标1、进行美术学习..2、训练学生的抽象空间造型能力、表现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4、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5、提高艺术创造能力..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2个项目;每个项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实训内容..重点是突出实际应用及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本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表1-1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表1-2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学习资源的选用一教材选取的原则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教材选用有较强的针对性;教材的练习题及实践环节组织合理.. 教材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强化上机操作的训练..五、教师要求一具备承担本课程的能力;掌握美术的知识.. 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六、考核方式与标准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主要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为主;考核涵盖任务全过程..见表3..表3 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表4平时考核评价标准六、学习情境设计基于通过学习情景来实现理论知识在工作系统化中应用的目的;本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从项目目标、项目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实施步骤提出了要求..。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2.美术教学应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摄影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要重点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美术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
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
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
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
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到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学生了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过程;使学生掌握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门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了解在艺术创作中
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使学生懂得艺术家是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的主体;使学生掌握艺术作品的定义,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情况;使学生掌握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区别,两者的不同作用;使学生懂得并且掌握艺术批评的定义,艺术评论的定义。
1.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2)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基本具备分析艺术发展规律、评论具体艺术作品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了解艺术的起源、本质和特征;
(2)了解艺术的种类和门类之间的关系;
(3)了解各门类艺术的创作及其发展规律;
(4)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规律。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
(2)培养学生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艺术概论作为一门课的主要框架结构,知道艺术概论作为一门课程所要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的意义。
本课程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板块,使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发生和发展、艺术的创作、艺术的审美特点、艺术的接受和批评等理论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并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拓展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表1课程项目总体设计
表2课程任务具体设计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艺术概论课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应将艺术的原理与具体的艺术相结合进行教学。
采用:第一课堂理论的讲解结合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讲解,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是一门理论性和知识性均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尽可能地多赏析(或了解)一些经典的各类艺术作品;并依据授课内容,适当采取主题讨论、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感。
某些课时,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教学。
2.师资队伍
这是一门艺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艺术理论知识储备,应对于艺术各门类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入的理解能力和论点。
有较丰富的艺术作品鉴赏经验和艺术作品评论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互动感,能够深入浅出地将理论转化为较为生动易懂的论点或实例进行教学示范。
3.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为理论课程,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出勤及上课表现10%,作业反馈20﹪,教学实践活动10%。
期末成绩包括:期末考试60%;附加10﹪的附加分入总成绩:小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
4.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艺术概论》,孙丽华主编,中等教育出版社,2014版。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的资源分享平台,在课余时间分享更多优秀作品给学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使教学内容更多元化,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展开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同学或者分享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艺术作品展演信息(如画展、摄影展、舞剧、戏剧、音乐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