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3_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讲解

合集下载

第四章根轨迹法4-2

第四章根轨迹法4-2

P( s )Q( s ) P( s )Q( s ) 0
即 其中
P( s ) Q( s ) P( s ) Q( s )
d [ln P(s)] d [ln Q(s)]
ds
ds
P(s) (s z1 )(s z2 ) (s zm )
Q(s)- (s p1 )(s p2 ) (s pn )
的 j 值。工作在此点时,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介绍二种常用的求交点的方法。 (1) 利用特征方程求取。用 j 替代s,令虚部、实部分别等
于 零,求得 和对应的K1。 (2) 利用劳斯表求取。将劳斯表中s2行系数构造的辅助方程
求得。若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多于两个,则应取劳斯 阵列中大于2的偶次方行的系数构造的辅助方程求得。
i1
ib
8 虚轴交点 (1)满足特征方程 1 G( j)H( j) 0 的 j 值;
(2)由劳斯判据求临界稳定时的特征根;
9
根之和与 根之积
n
pcj
n
p
j
j 1
j 1
n
j 1
pcj
1
n
n
j 1
pj
K1
m
i 1
zi
19
例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试画根轨迹。
G(s)H(s)
K1
s(s 4)(s 6)
ω4 -36ω2 K0 jω80 - 8ω2 0
ω4 -36ω2 K0 0
jω80 - 8ω2 0
求得 ω 10 , K0 260
( (4)出射角
极点-p3的出射角 : 3 180 (2k 1) (2 90 180 2 ) 90
同理不难求得极点-p4处的出射角: 4 90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频域分析法
确定方法
通过分析频率响应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分布,以及系统的相位和幅值 特性,利用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稳定性。
注意事项
稳定性判据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系统的特性和要求而定,同时应注意 不同判据之间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04
频域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04
频域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稳定性分析
极坐标或对数坐标表示。
绘制方法
通过频率响应函数的数值计算,将 结果绘制成曲线图,以便直观地了 解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表现。
注意事项
绘制曲线时应选择合适的坐标轴比 例和范围,以便更好地展示系统的 性能特点。
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定义
频率特性曲线是频率响应函数在 不同频率下的表现形式,通常以
极坐标或对数坐标表示。
稳定裕度。
动态性能分析
02
研究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如超调
和调节时间等。
静态误差分析
03
分析系统在稳态下的误差,确定系统的静态误差系数,评估系
统的静态性能。
系统优化设计
参数优化
通过调整系统参数,优化 系统的频率响应,提高系 统的性能指标。
结构优化
根据系统频率响应的特点, 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改 善系统的整体性能。
05
总结与展望
05
总结与展望
频域分析法的优缺点
02
01
03
优点
频域分析法能够直观地揭示系统的频率特性,帮助理 解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通过频率响应曲线,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系统或同一 系统不同参数下的性能。
频域分析法的优缺点
02
01
03
优点
频域分析法能够直观地揭示系统的频率特性,帮助理 解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寿松。

本书精选了第四版中的主要内容,加强了对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阐述。

内容提要:本书系《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全书共分十章,前八章着重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及应用,后两章介绍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

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在时域和复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校正和设计等方法;对线性离散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稳定性及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以及数字校.图书目录:第五版前言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习题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习题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习题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4-3 广义根轨迹4-4 系统性能的分析4-5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习题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5-1 频率特性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5-3 频率域稳定判据5-4 稳定裕度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5-6 控制系统频域设计习题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3 串联校正6-4 反馈校正6-5 复合校正6-6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习题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7-3 z变换理论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7-8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8-3 相平面法8-4 描述函数法8-5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8-6 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九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9-5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习题第十章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10-1 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10-2 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10-3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10-4 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最优控制10-5 动态规划10-6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习题参考文献附录A 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附录B 矩阵微分法附录C MATLAB辅助分析与设计法。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后,便可对系统进行分析和校正。

分析和校正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两大任务。

系统分析是由已知的系统模型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校正是根据需要在系统中加入一些机构和装置并确定相应的参数,用以改善系统性能,使其满足所要求的性能指标。

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认识”系统,系统校正的目的在于“改造”系统。

系统的分析校正方法一般有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域法,本章介绍时域法。

时域法是一种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校正的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它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但在研究系统参数改变引起系统性能指标变化的趋势这一类问题,以及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时,时域法不是非常方便。

时域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引出的概念、方法和结论是以后学习复域法、频域法等其他方法的基础。

3.1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是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

分析、判定系统的稳定性,并提出确保系统稳定的条件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3.1.1 稳定性的概念如果在扰动作用下系统偏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当扰动消失后,系统能够以足够的准确度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系统是稳定的。

否则,系统不稳定。

3.1.2 稳定的充要条件脉冲信号可看作一种典型的扰动信号。

根据系统稳定的定义,若系统脉冲响应收敛,即:0)(lim =∞→t g t则系统是稳定的。

设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2121n n m m s s s a z s z s z s b s D s M s G λλλ------==设闭环极点为互不相同的单根,则脉冲响应的拉氏变换为:∑=-=-++-+-==ni ii n n s A s A s A s A s G s C 12211)()(λλλλ 式中,i A 为待定常数。

对上式进行拉氏反变换,得单位脉冲响应函数:2121()i n i nt tttn ii k t Ae A e A eAe λλλλ==+++=∑ 根据稳定性定义,系统稳定时应有:0lim )(lim 1∑=∞→∞→==ni ti t t i e A t g λ(3-21)考虑到系数i A 的任意性,要使上式成立,只能有0lim =∞→tt ie λ n i ,,2,1 = (3-22)式(3-22)表明,所有特征根均具有负的实部是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z 2 + 2 z + 0.9267 = 0
进行w变换后得到:
例4.2 在例4.1中,设T=1s,求使系统稳定的K的变化范 围?并求s平面和w平面的临界频率。 解:采用双线性变换Ⅱ,此时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1 + KG ( z ) z =1+ 0.5w = 1 +
1− 0.5 w
−0.2932 w2 + 0.0733w + 3.9267 = 0
则系统是稳定的。
w = ± j1.549
故w平面的临界频率为 s平面的临界频率为
ω w = 1.549
ω= 2 ωT tan −1 w = 1.32 T 2
(3)朱利判据
例4.3 在例4.1中,设T=1s,试用z域直接判别法确定满足系 统稳定的K值范围。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W ( z ) = z + (0.368 K − 1.368) z + (0.264 K + 0.368) = 0
n
提供了一 种用解析 法判断离散系统稳定性的途径。 设离 散控制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1 + G( z) = 0
其 中 G(z) 一般为 两 个 多项 式之 比 , 用 W(z) 表 示 特征方程 的分子,即
(3) (4)
s平面垂直直线对应于z 平面的圆周, s 平面的 虚轴对应于z 平面的单位圆
S 平面水平直线对应于z 平面具有相应角度的 直线, ω = ω s / 2 时,正好对应z 平面的横轴
S 平面的等 阻尼线对应于z 平面的螺旋线
2 对于二阶振荡系统 s + 2ξωn s + ω n = 0 ,在S平面上等 阻 尼线为通过原点的射线且 cos β = ξ ,在Z 平面上为螺旋 线。 2

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R
a
La
Ea
+
if -
i a (t ) U a (t )
m Mm
Jm fm
MC
dia ( t ) R a i a (t) E a dt E a C e m ( t ) u a La M m (t) M c (t) J m M m (t) C mi a (t) dm ( t ) f m m ( t ) dt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定义为线性定常系统 的传递函数。 即,
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结构图表示:
若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nc(t ) dn 1c(t ) dc(t ) a0 a1 a n 1 anc(t ) n n 1 dt dt dt m m 1 d r(t ) d r(t ) dr (t ) b0 b1 b m 1 b mr(t ) m m 1 dt dt dt
设 c(t)和r(t)及其各阶导数初始值均为零,对上 式取拉氏变换,得
(a0s a1s
n m
n 1
an 1s an )C(s)
(b 0s b1s
m 1
bm 1s bm )R(s)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C(s) b 0sm b1sm 1 bm 1s bm G (s ) R(s) a0sn a1sn 1 an 1s an
L[f (t )] e sF(s)
F ( s ) f ( 1 ) ( 0 ) ( 1 ) L[ f (t )dt ] , f (0) f (t )dt t 0 s s

采用复域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性

采用复域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性

采用复域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性复域方法是一种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的有效工具。

在这种方法中,系统被转化为一个线性被控对象的复域表示形式,从而使得可以利用线性控制理论来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角度探讨采用复域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性。

首先,我们将介绍复域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复域方法是基于频域分析的方法,它将非线性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表示为复数形式,即将时域的函数转化为频域的复信号。

通过将非线性系统线性化为复域中的线性系统,可以采用频域分析技术来研究其稳定性和鲁棒性。

复域方法最常用的应用是通过解析根轨迹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其次,我们将探讨采用复域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步骤和技术。

首先,需要对非线性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通常采用泰勒级数展开的方法。

然后,将线性化后的系统进行复域表示,并利用频域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稳定性。

常用的工具包括根轨迹、Nyquist图、Bode图等。

根轨迹可以描绘系统在复域中的极点随参数变化的轨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Nyquist图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如相位余量和增益余量。

Bode图可以反映系统的幅频响应和相频特性,从而评估系统的频域性能。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采用复域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鲁棒性的技术和工具。

鲁棒性是指系统对于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的能力。

常用的鲁棒性分析方法有小增益鲁棒性、小相位鲁棒性和圆区间鲁棒性等。

小增益鲁棒性用来评估系统对于参数扰动的敏感度,小相位鲁棒性用来评估系统对于相位扰动的敏感度。

圆区间鲁棒性是一种最常用的鲁棒性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构建参数不确定性的圆区间来评估系统的鲁棒性。

复域方法可以提供用于鲁棒控制设计的指导,通过优化控制器参数和调节系统结构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性能。

最后,我们将讨论复域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复域方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化工等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 ch 3-4 准确性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ch 3-4 准确性分析

E s E r s E n s er s R s en s N s
G2 ( s ) N s En s Cn s cn s N s 1 G1 ( s )G2 ( s ) H ( s )
2 G s 2 s 1 1 G s 1 2 s 1 s 1
首先判断系统稳定性! 稳定!
er s
不能用拉式变换 终值定理!
E s er s R s
1 R s 1 G s
E s er s Rs
1
cr(t)
拉氏反变换
et L1 E s
ess lim et
t
0.5
e(t)
0
ess
应用拉氏变换终值定理
t
s 0
有时不能用!
ess lim et lim s E s
2 4 6 8 10
-0.5 0
t
前页
1
9/24/2013
1、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R s
E s
1 H s
1 G s R s H s 1 G s H s
1 1 R s H s 1 G s H s
E s Rs

1 1 H s 1 G s H s
9/24/2013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线性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3-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3 线性系统的快速性分析 3-4 线性系统的准确性分析 3-5 线性系统的时域法校正
调节过程
r t 1t ht
过渡 过程
稳态 过程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奈氏判据是在奈氏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 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作奈氏图的 复杂性,所以如果被分析的自动控制系统 是具有最小相位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最小相 位系统的话,那么在工程上我们就可以采 用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来 判别该闭环系统的绝对稳定性与相对稳定 性。而这就是所谓的对数频率稳定性判据。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7.2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稳态误差始终存在于系统的稳态工作状态之中。 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误差传递函数 系统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自动
由以上分析可见,对三阶系统,加大增益,将使系统 稳定性变差,甚至造成不稳定。由此,伯德提出:为 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稳定裕量,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
时,要使 c附近(左、右各几个频程)L() 的斜率为
-20dB/dec(这又称伯德第一定理)。 【例7-1】分析如图7-11所示的随动系统的相位稳定 裕量。
造成系统不稳定主要有:系统内部参数结 构上的原因和外部控制上的客观原因。
稳定系统与不稳定系统
a)不稳定系统
b)稳定系统
造成自动控制系统不稳定的物理原因
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又分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系统的绝对稳定性是指系统稳定(或不稳定)的条 件。
即形成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稳定系统的稳定程度。
量 U set / RC 会最终消失掉。
所以,在控制系统中,暂态响应定义为从激励(输入 信号)产生开始到时间趋于无穷时,输出趋近于零的 那一部分与时间有关的响应。而稳态响应则为暂态响 应消失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响应。

第六章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第六章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令 G(S)
K S
G 1(S )

G(j
)
K S
G 1(
j
)
( j )
K S
G
1(
j
)
1
K S
G
1(
j
)
KG S
1( j ) KG 1 ( j
)
当 0, 1时
M (0) ( j0) 1
当 0
M (0) ( j0) K 1 1 K
0, 输入信号变为直流信号
(相当于阶跃信号) ,
1.低频段
开环玻德图 L()上第一个转折频率之前的频段,主要影响时间响
应的结尾段。 开环玻德图低频段渐近线的斜率反映系统含积分环节的个数(系统 型别),而它的高度则反映系统的开环增益,因此,低频渐近线的 斜率和高度决定着系统的稳态精度。
一般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K越大,系统型别越高,则系统稳态精
度越好。一般取 2。
灵敏度为:
S
d ln d ln
d dH
dH d
+ -
G(s)
Y(s)
H(s)
dH H d
H d dH
S
H
H
d dH
S
H
H
GG ( 1 GH
)2
S
S
H
G(S)H (S) 1 G(S)H (S)
当 G(S )H (S ) 1
S
H
G2 ( 1 GH
H )2
S
S
H
dG d
H(s)
(1 GH G
) dG d
1 GH GH (1 GH ) 2
dG 1 G d 1 GH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引言及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引言及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时,系统的输出状态。研究系统的稳态特性,以确定输出信 号对输入信号跟踪(伺服、复现)能力。稳态过程又称稳态 响应,其稳态性能用稳态误差描述。
稳定性指标(收敛、发散)
稳定是控制系统能够工作的首要条件,只有动态过程收 敛 (响应衰减),研究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才有意义。
收敛是指系统从一个状态运动到另一个状态,在其动态响应过 程中,振荡逐渐减弱并稳定在某一状态。反之则称为发散。
T
量衰减为零。在整个工作时间内,系统的响应都
不会超过其稳态值。由于该响应曲线具有非振荡
特征,故也称为非周期响应。
1 斜率 1
T 0.632
C(t) 0.95
T
3T
图中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t=0时)为 1/T。如果系统保 持初始响应的变化速度不变,则当t=T时,输出量就能达 到稳态值。实际上,响应曲线的斜率是不断下降的,经
过T时间后,输出量c(t)从0上升到稳态值的63.2%。经过 3T-4T时, c(t)将分别达到稳态值的95%-98%。可见,时 间常数T反应了系统的响应速度,T越小,输出响应上升 越快,响应过程的快速性也越好。
c(t) 1 exp( t ) T
由上式可知,只有当t趋于无穷大时,响应的瞬 态过程才能结束,在实际应用中,常以输出量达到 稳态值的95%或98%的时间作为系统的响应时间 (即调节时间),这时输出量与稳态值之间的偏差 为5%或2%。
t
c(t)
c(t) 1 e T
ess
lim
t
e(t)
0
1
1 T
0.632
动态性能指标:
63.2% 86.5% 95% 98.2% 99.3%
td 0.69T tr 2.20T
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uos (t) = A ⋅ A(ω)sin[ω t + ϕ(ω)]
(5.2)
结论:
(1) 稳态解与输入信号为同一频率的正弦量;
(2) 当ω 从 0 向∞变化时,其幅值之比 A(ω) 和相位差ϕ(ω) 也将随之变化,其变化规
律由系统的固有参数 RC 决定; (3) 系统稳态解的幅值之比 A(ω) 是ω 的函数,其比值为
三角函数形式: G( jω) = A(ω)[cosϕ(ω) + jsinϕ(ω)] 。
式中 A(ω) = G( jω) 是幅值比,为ω 的函数,称为幅频特性;
ϕ(ω) = ∠G( jω) 是相位差,为ω 的函数,称为相频特性; U (ω) 是 G( jω) 的实部,为ω 的函数,称为实频特性; V (ω) 是 G( jω) 的虚部,为ω 的函数,称为虚频特性。
s + p1 s + p2
s + pn s + jω s − jω
∑n
=
Ci
+
B
+
D
i=1 s + pi s + jω s − jω
(5.4)
式中 Ci , B , D 均为待定系数。
将(5.4)式进行拉氏反变换,得系统的输出响应为
n
∑ c(t) = Cie− pi t + (Be− jω t + Dejω t ) = ct (t) + cs (t) i =1
C( jω) = G( jω)R( jω)
因而,得
G( jω) = C( jω) R( jω)
(5.11)
事实上,当ω 从 0 向∞变化时, G( jω) 将对不同的ω 作出反映,这种反映是由系统自

数字信号处理 第4章 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数字信号处理 第4章 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有的零点和极点以及比例因子bm,就可以 确定系统函数。因此,系统函数的零点和
极点的分布反映了系统的各种特征。
系统函数往往用零点和极点在S平面上的分 布图来表示,以”○”表示零点,以”×” 表示极点,以“⊙”表示重零点,以”*” 表示重极点。

×
1

*
-2
-1

01

2
σ
×
-1
H
(s)
s(s (s2 2s
求上式的拉氏反变换,就可以得到系统的
冲激响应为:
n
h(t) bm kie pit i 1
每一极点对应一分量 epit ,(有r重极点时对 应 t e r1 pit ),极点位置就决定了该分量 的时域性质。
在H(s)的系数都为实数时,如果有一极点
为复数,必有另一极点是该极点的共轭复 数,同时系数k也将为共轭复数,一对共轭 极点组成的响应分量仍然为实数。
系统稳定性:对于任何一个有界的激励, 稳定系统产生的响应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界 的。也就是要求系统的冲激响应有界(随 着t→∞,|h(t)|将逐渐衰减到零)。系统的 冲激响应的时域性质可由系统函数的极点 位置确定,因此,系统的稳定性可由系统 函数的极点位置来判断。
1、系统函数的极点全部位于左半S平面时, 随着t→∞将逐渐衰减到零,系统稳定。因
1
F (s)estds F (s)estds
2 j C0 Ci
Ci
0
k
Re
s(sk
)
1
2
j
Ci
F
(s)e st ds
F (s)estds 0 t 0
C1
F (s)estds 0 t 0
C2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5、正弦函数(Sinusoidal function)
Asint t 0
r(t)
0
t0
R(s)
A s2 2
r(t)
Asint
0
t
图 正弦函数
在实际系统中,这意味着系统承受的输入 作用是周期性的。如海浪对舰艇的扰动力、伺 服振动台的输入指令、电源及机械振动的噪声 等。
典型输入信号
名称 单位脉冲函数
时域表达式 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 = 0
单位阶跃函数 1(t), t 0
单位斜坡函数
t, t 0
单位加速度函数 正弦函数
1 t2,t 0 2
Asin t
频域表达式
1
1 s 1 s2
1 s3 A s2 2
二、典型输入信号的选取
❖ 典型输入信号的选取既应大致反映系 统的实际工作情况,输入信号的形式 又应力求简单以便于进行数学上或实 验上的分析。
3、斜坡信号(Ramp function)
r(t)
Rt t 0
r(t)
0
t0
R(s)=R/s2
Rt
0
t
图 3-3 斜坡函数
式中R为常数。当R=1时,称为单位斜坡函数。
在实际系统中,这意味着一个随时间以恒 速变化增长的外作用。如大型船闸匀速升降时 主拖动系统发出的位置信号、数控机床加工斜 面时的进给指令等。
一、典型输入信号
❖定义:
所谓典型输入信号,是指根据系 统常遇到的输入信号形式,在数学描 述上加以理想化的一些基本输入函数。
典型输入信号是人为规定的一些理想输入信 号。常用的有5种。
1、脉冲信号(Impulse function)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1 ui (t ) 1(t ), U i ( s) s Ui 0.1s 0.2 1 1 u0 (t ) L [U 0 ( s )] L [ 2 2 ] s s 1 s s 1 1 0.1s 0.2 1 L [ 2 ] 2 s ( s s 1) s s 1
m=10, f=1, k=1
m=10, f=1, k=5
输入: Fi 1(t )
m=10, f=1, k=1
m=10, f=1, k=5
相似系统
RLC无源网络和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 统的数学模型均是二阶微分方程,为相似 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系统去研究与其 相似的复杂系统,也便于控制系统的计算 机数字仿真。
化的过程。
4、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性: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同时作用 下的总响应,等于这几个输入信号单独 作用的响应之和。
如果元件输入为: r1(t)、r2(t)、r(t) ,
对应的输出为: c1(t)、c2(t)、c(t) 。
如果 r(t)=r1(t)+r2(t) 时, c(t)=c1(t)+c2(t) 满足叠加性。

满足齐次性。
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
例如 y=kx 是线性元件
输入 x1 输出 y1=kx1 x2 输入x1 +x2 C为常数, Cx1 y2=kx2 y1 + y2 满足迭加性 Cy1 满足齐次性
所表示的元件 为线性元件
线性方程不一定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
y=kx+b(b为常数 0)线性方程,所表示的元件不是 线性元件 . 输入 x1y1 输出 y1= kx1+b x2 y2 y2 =kx2+b 输入 x1 + x2 输出 y=k(x1 + x2)+b =k x1 +kx2+b y1 +y2 不满足迭加性 k为常数 :kx1输出y=k(kx1)+b=k2x1+b ky1=k(kx1+b)= k2x1+kb yky1 不满足齐次方程。 所表示的元件不是线性元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z2 ) p2 )
m
sm z j n1
i 1
(s zm )
(s pn )
m
(zj)
j 1
n
( pi )
i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如果开环零、极点的数目满足n-m 2,则 闭环特征方程为
snnp isn 1 n( p i)K *m( zj) 0
证明: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n
m
D(s) (spi)K* (szj)0
i1
j1
根轨迹有分离点,说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
根。因此,
n
m
(s pi ) K* (s zj ) 0
i1
j1
d
ds
n i1
(s
pi )
K*
m j1
(s zj )
0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将上面两式相除,整理得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 (如开环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 根在s平面上移动所画出的轨迹。
常规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增益时 所对应的根轨迹。
广义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传递函 数中其它参数时所对应的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证明: 由根轨迹方程,得
m
(s
j 1
n
(s
zj) pi )
1 K*
i1
令K* =0,得
m
j 1 n
(s (s
zj) pi )
1 K*

自动控制原理(数学模型)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数学模型)精选全文完整版

t 0
s
证明:由微分定理 df (t) estdt s F (s) f (0)
0 dt
lim df (t) estdt lim s F (s) f (0)
s 0 dt
s
左 df (t) limestdt 0 0 dt s
lim
s
s F(s)
f (0 )
0
f
二、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例5 已知某装置的输入输出特性如下,求小扰动线性化方程。
y( x ) E0 cos[x(t )]
解. 在工作点(x0, y0)处展开泰勒级数
y( x)
y(x0)
y( x0 )( x
x0 )
1 2!
y( x0 )( x
x0 )2
取一次近似,且令
y(x) y(x) y(x0) E 0 sin x0 ( x x0 )
1
s(s a)( s b)
f
lim
s0
s
ss
1
as
b
1 ab
例12
Fs
s2
ω ω2
f sinωt t
lim s
s0
s2
ω ω2
0
3 用拉氏变换方法解微分方程
系统微分方程
y(t) a1 y(t) a2 y(t) 1(t)
y(0) y(0) 0
L变换
(s2
a1s
a2 )Y (s)
0
1 1
1 1 2 j
2j
s
j
s
j
2j
s2
2
s2
2
2 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
(1)线性性质 La f1(t) b f2(t) a F1(s) b F2(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s) H (s) K1 s ( s 4)( s 6)

(2)分离点: 1 1 1 0

s s4 s6 3s 2 20s 24 0
s1 1.57
(0 4 6) 0 3.33 3
s 2 5.1
(舍去)
5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11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K1 K1

Im K 1
K1

K1

Im
K1


bc
K1 0 K1 0 K1 0
K1 0
K1 0
Re
K1 0
n =2.9s
3.5
σp=16.3%
9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二、增加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系统根轨迹的整体格局是由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极点所共 同决定的。开环零、极点位置不同,根轨迹的走向差异很大。 1.增加极点(以具体系统加以说明) 一般可以认为,当函数G(s)H(s)在s左半平面增加极点,会 促使原根轨迹向右半部移动,稳定性下降。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增加零点
Gs Hs K1 ss a
a 0
K1 GsHs ss a s b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b a
10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K1 1 G1 ( s1 ) H 1 ( s1 ) = 开环极点至向量 s长度的乘积 开环零点至向量 s长度的乘积
4
10 K1计算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例: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试画根轨迹,并确定 0.5 时K1的值。 解:只对根轨迹曲线的特征点进行分析。 (1) 渐近线:3条。 180 ( 2k 1) 渐近线的夹角: 60 ,180 3 1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3)与虚轴的交点 系统的特征方程:s(s+4)(s+6)+K1=0 令 s j 代入,求得 实部方程: 10 K1 0 虚部方程: 3 24 0 解得: 4.9 0 K 240 1 K 1 0 (舍去) (4)确定 0.5时的K1 值: 过原点作OA射线交根轨迹于A, 60 测量得: 使得 AOC cos1 0.5 ,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15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一、复域分析
1.稳定性分析: 当K1=240时,有一对虚根,处于临界稳定,输出等幅振荡。 当K1>240时,根轨迹曲线进入S右半平面,系统有一对正 实部的共轭复根,因此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当K1<240时,系统根的实数部分均为负值,即根都分布在 S左半平面,系统是稳定的。 2.稳态性能分析: 系统的开环根迹增益K1与开环放大系数成正比,因此对稳 定的系统来说,K1越大,稳态误差越小,稳态性能也越好, 但K1 最终不能大于240,否则,系统将出现不稳定状态。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Im
K1
K1 0
K1 K1

Im

K1 0

b
a
K1

a 2
0
Re
K1 0
K1 0
a

a 2
0
Re

K1

K1

GsHs
K1 s b ss a
b a
增加一对轭复数零点后的根轨迹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12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2.增加零点(以具体系统加以说明)
Im
对G(s)H(s)函数增加零点,会使根轨迹向s平面左半部移动, Im 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K
1
b
K1
K1 0

K1 0
-
a
K1

a 2
0
Re

K1
K1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2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复习
序 内容 1 起点 终点 2 分支数 3 对称性 渐近线 4
实轴上 5 分布
规 则 起始于开环的极点,终止于开环传的零点(包括 无限零点) 等于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数(nm) 对称于实轴 相交于实轴上的同一点: n m zj 180 ( 2k 1) 坐标为: pi 倾角为:
14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3. 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1) 闭环极点的分布决定了动态响应的类型。 (2) 闭环零点的分布决定了瞬态响应曲线的形态和指标。 (3) 闭环实数零点会减小系统的阻尼比,使系统运动速度加 快,超调量增大,峰值时间提前。 (4) 系统的动态特性主要取决于系统的闭环极点。 (5) 远离虚轴的极点(或零点)和偶极子。 (6) 主导极点。
Im
K1 240
K 1 4 4 .5 K 1 4 4 .5
4 .3
2 .1
A
5 .3
B
6
C
3 .5
1 .5 7
2.4
60
1 .2
7 .6
4
0
Re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7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K1 0
K1 0
b
a

a 2
0பைடு நூலகம்
Re

K1

GsHs
K1 s b ss a
b a
增加一个零点,根轨迹将向 左弯曲形成一个圆
13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求得
OA 2.4, AB 5.3, AC 3.5 2.4 3.5 5.3 K1 44.5 1
6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复域分析
A点对应的坐标,即闭环的一个极点位置: s1 1.2 j 2.1 s 3 7 . 6 K1=44.5时另外两个极点 s 2 1.2 j 2.1 同理可求得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离点-1.57处对应的K1=17。
d[G1 (s) H1 (s)] dK 0或 1 0 ds ds
分离(回 实轴上的分离(会合)点 合)点 ——(必要条件) 出射角 入射角 复极点处的出射角:
m i 1
a 180 (2k 1) i j
j 1 j a
n
复零点处的入射角:
n j 1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自动控制原理
(频域分析部分)
航空航天学院 肖刚
Institute of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1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闭环系统的根轨迹 4-2 绘制根轨迹图的基本规则 4-3 控制系统性能的根轨迹分析
b 180 (2k 1) j i
i 1 i b
m
8 9
虚轴交点 (1)满足特征方程1 G( j ) H ( j ) 0 的 j值; (2)由劳斯阵列求得(及K1响应的值);
走向
当n m 2, K1 时 , 一些轨迹向右,则另一些将向左。 根轨迹上任一点处的K1:
Im
K1
K1 0
Im
K1

K1 0

K1

b
a
K1

a 2
0
Re

K1 K 1 0
K1 0
K1 0
b
a
K1
0
Re


K1

(a)
K1 GsHs ss a
a 0
(b)
GsHs
K1 ss a s b
b a
增加极点轨迹向右弯曲,渐近线角度由±900变为±600。分离点 向右移。 (a) 稳定, (b) 在K1小时稳定, K1大可能不稳定。
c
K1
b a
0
a
0
Re

K1 K1


K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