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

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
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

分类号:TQ242.3单位代码: XXXX

密级:一般学号:XXXXX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专业:物理学

姓名: 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教授

答辩日期:二0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

摘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核物理学又称原子核物理学,是20世纪新建立的一个物理学分支。它是一门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核物理与核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发展最为迅速、影响力最大、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所以说,对于原子核物理的认识也就必不可少了。然而对于原子核物理的了解,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对原子核衰变的研究。原子核的衰变是极其复杂的,为了更好的认识原子核,加深对原子核衰变的理解,我们对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进行比较。

关键词:原子核三种衰变比较

Abstract: Subject matter physics is the study of the most general laws of motion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atter. Is a research-based experimental natural sciences. Nuclear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also known, is a branch of physics newly established 20th century. It is both a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s. Nuclear physics and nuclear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world's most vital, the fastest growing, most influential, one of the largest achievement disciplines. So,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nuclear physics also indispensable. However,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nuclear physics, resear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nucleus decay. Nuclear decay is extremely complex,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ucleu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nuclear decay, we have three main nuclei decay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Key Words: Atomic nucleus; three kinds of decay; Compare

衰变亦称"蜕变"。指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而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过程,如镭放出α。放射性衰变通常都有一定的周期,并且一般不因物理或化学环境而改变,这也就是放射性可用于确定年代的原因。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率来表示。假设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例如半衰期为一小时的原子,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之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之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之一。

原子的某些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α粒子、β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马射线。衰变后的实物粒子静止质量的总合会少于衰变前实物粒子静止质量的总和,根据质能方程,能量可以表现出质量。当物体的能量增加E,其

质量则增加E/C2,当物体的能量减少E,其质量也减少E/C2,如果一个原子核衰变后放出实物粒子,假设该原子核在衰变前相对于某一惯性参照物静止,衰变后的新原子核和所放出的实物粒子相对于该惯性参照物运动,即对于该惯性参照物而言,新原子核和所放出的实物粒子具有动能,当新原子核或所放出的实物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它便会失去能量。因此,衰变前和衰变后质量和能量都是守恒的,粒子的静止质量则不守恒。如果该原子核放出光子,同样的,光子也具有质量,但没有静止质量。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发生核衰变的放射性元素有的是在自然界中出现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如碳14,但其衰变只会经过一次β衰变转为氮14原子,并不会一连串地发生。也有很多是经过粒子对撞等方法人工制造的元素。

1.放射衰变及其规律

1.1原子核的放射衰变

原子核,简称“核”。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1912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电子发生较大偏转,个别α粒子偏转超过了90°,有的α粒子由于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转方向甚至接近180°。该试验事实确认了: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正电的中心,这就是原子核模型的来历。自然界中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能自发的放射出一些射线,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或者从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转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1.1.1放射性同位素

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我们把放射性同位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性的,另一种是人工的。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自发的放出α,β,γ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放出α,β,γ,正电子和中子等。

1.1.2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铀的放射现象,这是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开始。1897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899年发现α、β射线,1900年发现γ射线。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第一次人工制造放射性成功,这是人工制备放射性元素的开始。

1.2 衰变规律

把一定量的某种放射元素单独收存起来,它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为一部分经放射过程变成另一种元素了,这叫衰变。实验表明,放射衰变是遵守下列定律的:

式中是时间=0时的原子核数目,是经过时后还存留的原子核数目。

1.3 半衰期和平均寿命

1.3.1 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衰变有一定的速率.如氧222经α衰变变为钋218,每经过3.8天就有一半的氡发生衰变,即经过3.8天后剩下一半的氡,再经过3.8天,剩下的氡又有一半发生衰变,只剩下四分之一氡,再经3.8天剩下八分之一氡,再经3.8天剩下十六分之一氡,……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反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率,每种放射性元素都有一定的半衰期,如镭226变为氡222的半衰期为1620年;铀238变为钍234的半衰期为4.5×109年.半衰期只与元素本身有关,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周围环境、温度都无关.

半衰期的测量:斜率法、直接法、平衡关系测量法。

1.3.2 平均寿命τ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因此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均有平均寿命的概念。同样,对于放射物也一样。在一种放射物中,有的原子核早变,有的晚变,这就是说有的寿命短,有的寿命长。我们也就可以计算它的平均寿命。

1.4 放射性强度

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为该物质的放射性强度,又称为放射性活度,用A标记,服从指数规律。

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是居里,因居里夫人而闻名。较小的单位还有:毫居、微居。它的另一种单位是贝克勒。

2.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

至今,人们已经发现的放射性衰变模式有好多种:α衰变、β衰变、γ衰变、自发裂变。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极其罕见的衰变模式,例如双

衰变等。在这里,我们将只对三种主要的衰变模式:α衰变、β衰变、γ衰变进行研究和讨论。

2.1 α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而转变成另一种核的过程叫做α衰变。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放射α射线的原子核放出一粒α粒子后,他的电荷减少2单位,质量减少4单位,他变为原子序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的另一个原子核。

原子核的α衰变,可以一般的表示为:

其中,X代表衰变前的母核,Y代表衰变后的子核。

2.1.1α衰变的衰变条件

根据α衰变的表达式: (1)

衰变前,母核X可以看作静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我们有:

(2)

式中()、()和()分别为母核、子核和α粒子的静止质量;()、()分别为α粒子的动能和子核的反冲动能。

定义()与()之和为“α衰变能”。并记作():

(3)

显然,要发生α衰变,必须E0>0,即:

(4)

换言之,一个核素要发生α衰变,衰变前母核原子的质量必须大于衰变后子核原子和氦原子质量之和。

2.1.2 α衰变能

原子核放射α粒子时,α粒子向一个方向射出,剩下的原子核向相反方向反冲,这两个动量是相等的。那么原来的原子核要从他的内能中给出一部分能量分给这两个粒子成为他们的动能,这部分给出去的能量就是衰变能()。若和分别为α粒子的动能和子核的反冲动能,则

由于衰变前母核静止,动能为零,则根据动量守恒:

因此,可以从实验测得的α粒子动能直接求出衰变能。

只适用于子核处在基态的情况,当子核处在激发态一般用

式求衰变能。

2.1.3 α衰变的核能级图

2.1.4 α衰变的分支比

不同能级强度所占的百分比

2.2β衰变

β衰变是核电荷改变而核子数不变的核衰变。β衰变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放出负电子,

原子核变为原子序数增加1的核(衰变);另一种放射出正电子,原子核变为原子序数减1的核(衰变);还有一种衰变是,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层电子而变成原子序数减1的核,这个过程称为俘获。

2.2.1 β衰变的衰变条件

衰变一般表示为:

衰变一般表示为:

K电子俘获一般表示为:

仿照上边的α衰变,同样,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推出三种β衰变的衰变能及衰变产生的条件。如果经过衰变后的子核处于基态,由方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容易写出衰变能

与母核、子核质量及电子质量之间的关系式:

即衰变的衰变能等于母核原子与子核原子的静止能量之差。于是,产生衰变的条件为:

即在电荷数分别为Z和Z+1的两个同量异位素中,只有当前者的原子量大于后者的原子量时,此衰变才能发生。

同理,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的衰变能

可见,衰变能等于母核原子与子核原子的静止能量差,再减去两个电子的静止能量。产生衰变的条件为

即,在两个同量异位素中,只有当电荷数为Z的核素的原子静质量比电荷数为Z-1的原子静质量大出(1.02MeV)时,此衰变才能发生。

能放射的原子核也可能俘获电子,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放出一个中微子。发生俘获

的条件为:。

2.2.2 β衰变的衰变能

根据以上推论可知,衰变的衰变能为:

衰变的衰变能为:

K 俘获的衰变能为:

2.2.3 β衰变连续谱和中微子假说

2.2.

3.1 β衰变连续谱

在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后的第四年,他证明了放出的射线中的一种射线,就是电

子。经过十几年仔细测量,人们确认,射线的能量谱是连续的。即发出的电子的能量具有从零到某一最大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2.2.

3.2 中微子假设

原子核在发射β电子时,同时发出一粒质量很小或几乎是零的中性粒子,称为中微子。

泡利在1930年提出了中微子假设。当时“基本”粒子只有两个,电子和质子,中微子成为了第三个可能的成员。但是,由于中微子既不带电,又几乎无质量,在实验中就很难测量,直到26年以后,即1956年,才首次在实验中直接观察到。

2.2.4 b衰变的费米理论

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设后,不少人持怀疑态度,但是,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不仅接受了这一假设,而且还用它解决了b衰变的第二个难题。费米认为,正像光子是在原子或者原子核从一个激发态跃迁到另一个激发态时产生的那样,电子和中微子是在衰变中产生的。他的理论有以下三点:

中子和质子是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它们之间的转变相当于两个量子态之间的跃迁。

核子在两个量子态跃迁过程中放出电子和中微子,电子和中微子事先并不存在于核内。

导致产生电子和中微子的是电子、中微子场与原子核的弱相互作用。

2.2.5 b衰变的跃迁分类

对于不同核素的b衰变的半衰期可以相差很大,对于这么大的变化范围,我们可以从物理上进行分类。

允许跃迁:l = 0 的项有贡献。

禁戒跃迁:l = 0 的项无贡献。

一级禁戒跃迁:l = 1的项有贡献。

二级禁戒跃迁:l =2 的项有贡献,l = 1无贡献。

三级禁戒跃迁:l = 3的项有贡献,l =1,2 无贡献。

2.3 γ衰变

当原子核发生α、β衰变时,往往衰变到子核的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要向低激发态跃迁,与此同时往往会放出γ光子,这现象称为γ跃迁,或

γ衰变。γ跃迁时,核的成分不变,即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不变。γ跃迁的方式分γ发射和内电子转换。

2.3.1 γ发射

γ跃迁过程中发射γ光子,γ光子的能量等于跃迁前后核能级能量差,在千电子伏特(keV)到兆电子伏特(MeV)之间,相应的波长在X 射线之下。γ发射是电磁作用过程,γ发射具有多极性,通常用 E1、E2、E3 表示电多极跃迁,用 M1、M2、M3 表示磁多极跃迁。所以γ射线可以利用原子核的电和磁的多极子辐射来描述。γ发射过程遵从三个守恒定律。

(1)总能量守恒如以和分别表示发射前后原子核的能量,为γ射线的能量,那么

+=, 即=-

这与核外电子辐射的能量关系相等。

(2)总角动量守恒

(3)宇称守恒原子核跃迁前的宇称同跃迁后它和辐射光子构成的整个体系的宇称是相同的。

2.3.2 内电子转换

在某些情况下,原子核从激发态向较低能级跃迁时不一定放出γ光子,而是把这部分能量直接交给核外电子,使电子离开原子,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释放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内电子转换是原子核内的非辐射跃迁。不稳定核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时不发射γ光子,而是通过原子核的电磁场同内层电子相互作用,直接把跃迁能量交给内层电子,造成内层电子发射。

原子核的能级之间发生跃迁时,究竟是放出γ光子的几率大还是产生内转换电子的几率大,完全由核能级的特性所决定。一般来说,重核低激发态发生跃迁时,发生内电子转换的几率比较大。

3三种主要衰变特性的比较

3.1三种射线的比较

放射性元素在发生衰变时,有些放射α射线,有些放射β射线,有些放射α射线或β射线的同时,伴随γ射线的放出。

3.1.1三种射线

①α射线是氦核,它是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的。速度可达光速的十分之一,穿透能力很弱,一张薄纸就能将它挡住,但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很容易使空气电离。

②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速度可达 0.9 倍光速,贯穿本领很大,能穿透几毫米的

铝板,但电离作用很弱。

③γ射线是一种强电磁波,它的波长比 X 射线还要短,一般波长<0.001 纳米。它的放出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对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微小。在原子核反应中,当原子核发生α、β衰变后,往往衰变到某个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仍是不稳定的,并且会通过释放一系列能量使其跃迁到稳定的状态,而这些能量的释放是通过射线辐射来实现的,这种射线就是γ射线。γ射线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几厘米的。

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

名称组成速度穿透本领电离作用

α射线He粒子流0.1c很弱很强

β射线e电子流0.99c较强较弱

γ射线光子c最强很弱

3.1.2 判断三种射线的方法

在铅块窄孔的底上,放上放射性样品,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没有电场时,底片显影后,正对窄孔有一个暗斑。在底片与铅块间加一电场,显影后底片出现三个暗斑,带有正电的射线偏转最小,称为α射线;带负电的偏转最大,这种射线称为β射线;不发生偏转的不带电,称为γ射线。

3.2 三种衰变机制的比较

3.2.1 α衰变的机制

α衰变的机制是势垒贯穿。α衰变产生的α粒子来自于原子核,在核内α粒子受到核力吸引(负势能) ,但在核外,α粒子将受到库伦斥力排斥。这样,在核表面就形成一个位垒。粒子的能量愈大,穿透的势垒愈薄,穿透的可能性愈大,即衰变几率愈大。α粒子的能量愈小,穿透的势垒愈厚,穿透的可能性愈小,即衰变几率愈小。

3.2.2 β衰变的机制

β衰变是弱相互作用过程。β衰变的本质在于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成质子,或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而中子和质子可以看做是同一核子的两个不同的量子状态,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就相当于核子从一个量子状态跃迁到另一个量子状态。

3.2.3 γ衰变的机制

γ衰变是电磁相互作用,当原子核发生α、β衰变时往往衰变到子核的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于是原子核通过自发电磁过程从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态,同时放出光子。

4 放射性衰变的应用

原子核的这三种主要衰变的无论在科技工业,农业,还是医学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应用。

①人们利用地壳岩石中存在的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测定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地壳有一部漫长的演变历史,一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历史。

②碳14测年技术,14C是具有放射性的碳的同位素,能够自发的进行β衰变,变成氮。

③农业上,一般利用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进行辐射育种、辐射育虫、以及用于食品保鲜技术等等。

④医学方面,常常利用其进行治疗和疾病的诊断。比如:将放射性同位素直接注入或使人体吸收,利用其中产生的射线(α、β、γ)杀伤病灶细胞。

如:甲状腺转移癌病人口服131I治疗。X射线透视,摄影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模式——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的本质、产生条件、产生机制、衰变能等特性的比较、分析、归纳,系统得出了这三种主要衰变模式特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使我们对原子核的衰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对其特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原子核的衰变是核的自发变化。中子过多的不稳定核素要发生衰变;质子过多的不稳定核素要发生衰变成EC;处于高激发态的核素要发生γ衰变或IC;重的不稳定核素常发生α衰变或自发裂变。原子核衰变是稳定核的数目有了一个限制。

(2)下表给出几种衰变特性的比较

α衰变β衰变γ衰变本性

氦核

电子电磁辐射

最长

机制势垒贯穿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最小

最大

产物

能量

分布

单能

和:连续谱

EC:单能

单能

衰变

能:

:

:

(3)通过原子核衰变的研究,可为人们提供原子核内部运动的重要信息,可对核结构模型做出检验。同时,对他们的研究还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有关,尤其β衰变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密切有关。

(4)放射现象在工业、农业、现代医学等与国民经济有关的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家福,王炎森,陆福全著.原子核物理.

[2]褚圣麟编.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6.

[3]戴剑锋,李维学,王青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物理发展与科技进步,2005.2.

[5]王正行编著.近代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

[6]王永昌主编.近代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7]陈宏芳编著.原子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6.

[8] 甄长萌编.近代物理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3

[9] 卢希庭主编:《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1。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GB 9133-88 批准日期 1988-05-25实施日期 1988-09-01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GB9133-88 (1988年5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 1988年9月1日实施) 1 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生产、试验以及处理、贮存、运输、退役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2 术语 2.1放射性废物 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其污染,没有或暂时没有重复利用价值,其放射性浓度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值的废弃物。 2.2放射性气载废物 含有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微尘和所溶胶的气态废弃物。 2.3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时间吸入的空气体积(即1.05125×10 m3)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AC 公众值参见GB 8703《辐射防护规定》中的附录E 2.4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中食入的水量(即 8.03×102 kg)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IC公众值参见GB8703中的附录E。 3 制订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的主要原则 3.1对各种废物都规定有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的下限值,用以确定该种废物是否属于放射性废物。 3.2放射性废物按其物理性状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三类。 3.3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m3表示。 3.4放射性液体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L表示。 3.5放射性固体废物首先按其所含核素的半衰期长短分为四种,然后按其放射性比活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比活度以Bq/kg表示。 4放射性气载废物的分级 4.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 公众的气载废物为非放射性气载废物。大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深度的为放射性气载废物。 4.2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三级。 4.2.1第I级(低放废气):浓度大于DAC公众小于或等于1×104DAC 。 众 4.2.2第II级(中放废气):浓度大于1×104DAC公众,小于或等于 1×108DAC公众。 4.2.3第III级(高放废气):浓度大于1×108DAC公众。 4.3气载废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其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 m(公众)值按式(1)计算:

原子核的衰变、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物质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1896年法 贝克勒耳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后居里·夫妇发现钋P O 和镭R a 。 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射线种类与性质 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都是正电荷,β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α射线:氦核流速度约为光速的 1/10。贯穿本领最小,但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很容易使空气电离,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作用也很强; 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速度接近光速,贯穿本领很强。很容易穿透黑纸,甚至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它的电离作用比较弱。 γ射线:为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性质非常象X射线,只是它的贯穿本领比X射线大的多,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它的电离作用却很小。 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α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最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 带电量 质量数 符号 电离性 穿透性 实 质 来 源 α射线 +2e 4 (p ) 很强 很小 (一张普通纸) 高速的氦核流 v≈0.1c 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成团从原子核中放 出 β射线 -e 0 弱 很强 (几毫米铝板) 高速的电子流v≈c 原子核中的中子转换成 质子时从原子核中放 出 γ射线 γ 很小 更强 (几厘米铅板) 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 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 He 42 e 01 -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标准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GB9133-88 (1988年5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1988年9月1日实施) 1 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生产、试验以及处理、贮存、运输、退役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2 术语 2.1放射性废物 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其污染,没有或暂时没有重复利用价值,其放射性浓度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值的废弃物。 2.2放射性气载废物 含有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微尘和所溶胶的气态废弃物。 2.3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时间吸入的空气体积(即1.05125×10 m3)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AC 公众值参见GB 8703《辐射防护规定》中的附录E 2.4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中食入的水量(即8.03×102 kg)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IC公众值参见GB8703中的附录E。 3 制订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的主要原则 3.1对各种废物都规定有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的下限值,用以确定该种废物是否属于放射性废物。 3.2放射性废物按其物理性状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三类。 3.3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m3 表示。 3.4放射性液体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L表示。 3.5放射性固体废物首先按其所含核素的半衰期长短分为四种,然后按其放射性比活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比活度以Bq/kg表示。 4放射性气载废物的分级 4.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 公众的气载废物为非放射性气载废物。大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深度的为放射性气载废物。 4.2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三级。 4.2.1第I级(低放废气):浓度大于DAC公众小于或等于1×104DAC公众。 4.2.2第II级(中放废气):浓度大于1×104DAC公众,小于或等于1×108DAC公众。 4.2.3第III级(高放废气):浓度大于1×108DAC公众。 4.3气载废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其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m(公众) 值按式(1)计算: 式中:DAC1,2……k--为每种放射性核素的公众导出空气浓度; P1、P2……Pk--每种放射性核素所占的活度分数。 5 放射性液体废物的分级 5.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液体废物为非放射性液体废物。大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为放射性液体废物。

G-M特性及核衰变统计规律

G-M特性及核衰变统计规律 实验目的 1.了解G-M计数器的工作原理,有关特性及使用方法。 2.以G-M计数器为探测设备,验证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3.了解统计误差的意义,掌握计算统计误差的方法。 实验内容 1.在一定甄别阈值下,测量G-M计数管的坪曲线,确定坪曲线 的各个参量,并确定其工作电压。 2.用示波器测定计数装置的分辨时间。 3.观察G-M计数管的工作电压与输出脉冲幅度的关系。 4.在相同条件下,对某放射源进行重复测量,画出放射性计数 的频率直方图,并与理论正态分布曲线作比较。 5.在相同条件下,对本底进行重复测量,画出本底计数的频率 分布图,并与理论泊松分布作比较。 实验原理 1G-M计数管 1.1G-M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G-M计数管是一种气体探测器,结构类型很多,最常见的有圆柱形和钟罩形两种,它们都是由同轴圆柱形电极构成。 图1是其结构示意图,中心的金属丝为阳极,管内壁圆筒状的金属套(或一层金属粉末)为阴极,管内充有一定量的混合气体(通常为惰性气体及少量的猝灭气体),钟罩形的入射窗在管底部,一般用

薄的云母片做成;圆柱形的入射窗就是玻璃管壁。测量时,根据射线的性质和测量环境来确定选择哪种 类型的管子。对于α和β等穿透力 弱的射线,用薄窗的管子来探测; 对于穿透力较强的γ射线,一般可 用圆柱型计数管。 G-M 管工作时,阳极上的直流 高压由高压电源供给,于是在计数 管内形成一个柱状对称电场。带电粒子进入计数管,与管内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使气体分子电离即初电离(γ粒子不能直接使气体分子电离,但它在阴极上打出的光电子可使气体分子发生电离)。初电离产生的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下向阳极运动,同时获得能量,当能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又可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新的离子对,这些新离子对中的电子又在电场中被加速再次发生电离碰撞而产生更多的离子对。由于阳极附近很小区域内电场最强,则此区间内发生电离碰撞几率最大,从而倍增出大量的电子和正离子,这个现象称为雪崩。雪崩产生的大量电子很快被阳极收集,而正离子由于质量大、运动速度慢,便在阳极周围形成一层“正离子鞘”,阳极附近的电场随着正离子鞘的形成而逐渐减弱,使雪崩放电停止。此后,正离子鞘在电场作用下慢慢移向阴极,由于途中电场越来越弱,只能与低电离电位的猝灭气体交换电荷,之后被中和,使正离子在阴极上打不出电子,从而避免了再次雪崩。而且在雪崩过程中,由受激原子图1 G-M 计数管 图1 G-M 计数管

2019届二轮复习 确定衰变的种类及衰变次数的方法 学案 (全国通用)

知识回顾: 衰变及核反应方程的书写和核能的计算 (1)原子核的衰变 ①衰变实质:α衰变是原子核中的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氦核并射出;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再将电子射出;γ衰变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发生,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与电荷数,以光子形式释放出衰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②衰变的快慢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个别、少数原子无意义. (2)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①核反应过程一般不可逆,所以核反应方程中用“→”表示方向而不能用等号代替. ②核反应方程遵循质量数、电荷数守恒,但核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质量亏损)且释放出核能. ③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不能只依据两个守恒规律凭空杜撰出生成物来写核反应方程. (3)核能的计算方法 ①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用核反应的质量亏损的千克数乘以真空中光速c的平方,即ΔE=Δmc2(J). ②根据1原子质量单位相当于931.5兆电子伏能量,用核反应的质量亏损的原子质量单位数乘以931.5 MeV,即ΔE=Δm ③如果核反应时释放的核能是以动能形式呈现,则核反应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即为释放的核能. 例题分析 【例1】放射性同位素C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用来判定古生物体的年代,此项研究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很不稳定的C,它很容易发生衰变,放出β射线变成一个新核,其半衰期为5 730年.试写出此核反应方程. (2)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的C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 ,则此遗骸的年代约有多少年? 【答案】(1) N+n→C+H C→N+e(2)17 190年 【例2】.(多选)(2017年湖北六校调考)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其中放射性物质碘131的衰变方程为13153I→13154Xe+Y.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粒子为β粒子 B.若13153I的半衰期大约是8天,取4个碘原子核,经16天就只剩下1个碘原子核了 C.生成的13154Xe处于激发态,放射γ射线,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 D.13153I中有53个质子和131个核子 E.如果放射性物质碘131处于化合态,也不会对放射性产生影响 【答案】:ADE 【解析】A.13153I→13154Xe+Y,根据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Y粒子为β粒子,故A正确;B.半衰期是一个统计规律,只对大量的原子核才适用,对少数原子核是不适用的,所以,若取4个碘原子核,经16天剩下几个碘原子核无法预测,故B错误;C.生成的13154Xe处于激发态,还会放射γ射线,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γ射线是高能光子,即高能电磁波,它是不带电的,所以γ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弱,故C错误;D.13153 I中有53个质子,131表示质量数即核子数,故D正确;E.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基本性质,由放射性元素本身决定,与外部环境和所处状态无关,故E正确. 专题练习 1.人们在海水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钚(Pu). Pu可由铀239(U)经过n次β衰变而产生,则n为() A.2 B.239 C.145 D.92 【答案】A 【解析】β衰变规律是质量数不变,质子数增加1,Pu比U质子数增加2,所以发生了2次β衰变,A

核衰变统计规律的验证

核衰变统计规律的验证 0830******* 崔璨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摘要】本实验利用G-M 计数管研究放射性测量数据分布规律, 用χ2检验法初步检验了核衰变的统计规律——泊松分布和高斯分布。并用频率直方图检验法定性说明核衰变时间间隔分布也符合正态分布。 【关键词】核衰变 统计规律 χ2检验法 频率直方图检验法 泊松分布 高斯分布 1. 引言 由于放射性衰变存在统计涨落,当我们作重复的放射性测量时,即使保持相同的实验条件,每次测量的结果也并不相同,而是围绕某一平均值上下涨落,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对于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某种检验,以确定测量数据的可靠性。用G-M 计数器来探测γ射线,运用放射性测量结果的统计误差的表示方法,通过χ2检验法和频率直方图检验法检验测量数据的分布类型,可以帮助检查测量仪器的工作是否正常和测量条件是否稳定,从而帮助分析和判断在测量中除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因素。 2. 实验原理 2.1 G-M 计数器 G-M 计数器由G-M 计数管、高压电源和定标器构成。G-M 计数器工作时,高压由高压电源经过电阻R 加到计数管的阳极上,于是在G-M 计数管内产生一柱状对称的电场。辐射粒子使电极间气体电离,生成的电子和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漂移,最后收集到电极上。G-M 计数管在射线作用下可以产生电脉冲,高压电源提供计数管的工作电压,而定标器则用来记录计数管输出的脉冲数。 2.2 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 对大量的原子核而言,其衰变遵从统计规律,有衰变定律: -t 0N(t)=N e λ 其中,t 表示时间,N 0为t=0时刻的放射性核数,N(t)为t 时刻的放射性核数,λ称为衰变常数。 设N 为尚未衰变的放射性核数,n 为某时间t 内衰变的核数。假设该种放射性核的半衰期很长,则在测量过程中可以认为N 不变,可以推出t 时间内有n 个核衰变而其余的核不衰变的几率为: ()! n m m P n e n -= 其中,m 为衰变的平均值,n=1,2,3,…称它为泊松分布。 当平均值比较大时,泊松分布公式化为高斯分布公式: 22 ()2()x P x μσ-- =

高二物理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第二节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新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放射现象的实质是原子核的衰变; (4)知道两种衰变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5)理解半衰期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熟练运用核衰变的规律写出核的衰变方程式; (2)能够利用半衰期来进行简单计算(课后自学)。 (3)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4)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及半衰期。 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及半衰期描述的对象。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二)进行新课 1、天然放射现象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2、射线到底是什么 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 思考与讨论:

原子核的衰变人工转变(20210102221237)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物质放射出a射线、B射线、丫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1896年法贝克勒耳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后居里?夫妇发现钋P O和镭R a。 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射线种类与性质 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射线都是正电荷,[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a射线:氦核流速度约为光速的1/10。贯穿本领最小,但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很容易使空气电离,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作用也很强; B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速度接近光速,贯穿本领很强。很容易穿透黑纸,甚至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它的电离作用比较弱。 丫射线:为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性质非常象X射线,只是它的贯穿本领比X射线大的多,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它的电离作用却很小。 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a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a粒 子,贯穿本领最弱;而丫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 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GB 9133-1995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12—21批准1996—08—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分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生产、研究和使用放射性物质以及处理、整备、退役等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本标准不适用于铀、钍及其伴生矿的矿冶过程产生的废物,对这类废物的环境管理可参照执行。 2 术语 2.1 放射性废物radioactive waste 为审管的目的,放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2.2 放射性气载废物radioactive gaseous waste 含有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气态废弃物。 2.3 放射性液体废物radioactive liquid waste 含有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液态废弃物。 2.4 放射性固体废物radioactive solid waste 含有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的固态废弃物。 2.5 豁免废物exempt waste 含放射性物质,并且其放射性浓度、放射性比活度或污染水平不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的废物。 2.6 清洁解控水平clearance level 由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以放射性浓度、放射性比活度和/或总活度表示的一组值,当辐射源等于或低于这些值,可解除审管控制。 3 放射性废物分类的构架 3.1 废物按其放射性活度水平分为豁免废物、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或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如图1所示。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3.2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教案 一、三维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掌握天然放射线的性质; (2)掌握原子核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 (3)结合天然放射线的探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2.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以及有关科学家的事绩,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衰变规律; (2)用电场和磁场探测天然射线的基本方法. 2.难点: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如何分析天然射线的性质.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顾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经历,以及贝可勒尔为了试验放射线的性质,用试管装入含铀矿物插在上衣口袋中被射线灼伤、早期核物理学家多死于白血病(放射病)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天然放射性. 1.天然放射现象:某种物质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的现象. 2.原子核的衰变:某种元素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粒子后,转变成新的元素原子核的现象. 3.天然放射线的性质.(见下页表) 说明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α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

最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 4.衰变规律. (1)遵从规律: 质量数守恒(说明与“质量守恒定律”之区别); 电荷数守恒; 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说明:γ衰变是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一般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进行的,即衰变模式是:α+γ,β+γ,没有α+β+γ这种模式! (3)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掉一半所用时间. 说明:某种原子核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无关,是核素自身性质的反映. 【例1】平衡下列衰变方程:

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

分类号:TQ242.3单位代码: XXXX 密级:一般学号:XXXXX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专业:物理学 姓名: 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教授 答辩日期:二0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及其比较 摘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核物理学又称原子核物理学,是20世纪新建立的一个物理学分支。它是一门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核物理与核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发展最为迅速、影响力最大、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所以说,对于原子核物理的认识也就必不可少了。然而对于原子核物理的了解,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对原子核衰变的研究。原子核的衰变是极其复杂的,为了更好的认识原子核,加深对原子核衰变的理解,我们对原子核的三种主要衰变特性进行比较。 关键词:原子核三种衰变比较 Abstract: Subject matter physics is the study of the most general laws of motion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atter. Is a research-based experimental natural sciences. Nuclear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also known, is a branch of physics newly established 20th century. It is both a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s. Nuclear physics and nuclear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world's most vital, the fastest growing, most influential, one of the largest achievement disciplines. So,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nuclear physics also indispensable. However,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nuclear physics, resear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nucleus decay. Nuclear decay is extremely complex,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ucleu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nuclear decay, we have three main nuclei decay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Key Words: Atomic nucleus; three kinds of decay; Compare 衰变亦称"蜕变"。指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而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过程,如镭放出α。放射性衰变通常都有一定的周期,并且一般不因物理或化学环境而改变,这也就是放射性可用于确定年代的原因。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率来表示。假设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例如半衰期为一小时的原子,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之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之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之一。 原子的某些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α粒子、β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马射线。衰变后的实物粒子静止质量的总合会少于衰变前实物粒子静止质量的总和,根据质能方程,能量可以表现出质量。当物体的能量增加E,其

GB9133-1988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GB9133-1988 ━━━━━━━━━━━━━━━━━━━━━━━━━━━━━━━━━━━━━━━━━━━1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生产、试验以及处理、贮存、运输、退役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2术语 2.1放射性废物 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其污染,没有或暂时没有重复利用价值,其放射性浓度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值的废弃物。 2.2放射性气载废物 含有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微尘和所溶胶的气态废弃物。 2.3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时间吸入的空气体积(即1.05125×10m3)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AC公众值参见GB8703《辐射防护规定》中的附录E 2.4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中食入的水量(即8.03×102kg)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IC公众值参见GB8703中的附录E。 3制订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的主要原则 3.1对各种废物都规定有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的下限值,用以确定该种废物是否属于放射性废物。 3.2放射性废物按其物理性状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三类。 3.3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m3表示。 3.4放射性液体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L表示。 3.5放射性固体废物首先按其所含核素的半衰期长短分为四种,然后按其放射性比活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比活度以Bq/kg表示。 1

4放射性气载废物的分级 4.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的气载废物为非放射性气载废物。大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深度的为放射性气载废物。 4.2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三级。 4.2.1第I级(低放废气):浓度大于DAC公众小于或等于1×104DAC公众。 4.2.2第II级(中放废气):浓度大于1×104DAC公众,小于或等于1×108DAC公众。 4.2.3第III级(高放废气):浓度大于1×108DAC公众。 4.3气载废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其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 m(公众)值按式(1)计算: 式中:DAC1,2……k──为每种放射性核素的公众导出空气浓度; P1、P2……P k──每种放射性核素所占的活度分数。 5放射性液体废物的分级 5.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液体废物为非放射性液体废物。大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为放射性液体废物。 5.2放射性液体废物按其放射性深度水平分为四级。 5.2.1第I级(弱放废液):浓度大于DIC公众,小于或等于3.7×102Bq/L。 5.2.2第II级(低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2Bq/L,小于或等于3.7×105Bq/L。 5.2.3第III级(中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5Bq/L,小于或等于3.7×109Bq/L。 5.2.4第IV级(高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9Bq/L。 5.3放射性液体废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其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 m(公众)值按式(2)计算: 式中:DIC1,2……k──为每种放射性核素的公众导出食入浓度; P1、P2……P k──每种放射性核素所占的活度分数。 6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级 2

核衰变规律及测量统计分析

核衰变规律及测量统计分析 【实验目的】 1、 理解核衰变统计规律,并掌握最基本的辐射探测方法; 2、 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实验仪器】 Nal (TI )闪烁体探头、高压及放大器一体化仪(或高压模块插件、标准机箱、放大器 插件)、自动定标器 【实验原理】 1. 放射性统计规律 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过程,满足二项式分布: n n N n N ! n N n P (n ) C N P (1 P ) 亍而 P (1 P ) ( 1 ) 测量时间t 远小于放射源的半衰期 T,因而近似为泊松分布: 泊松分布的数学平均值和方差均为 m 。当n 值较大时,二项式分布、泊松分布可变为 Gauss 分布: 1 (m n)2 P(n) r eF ( 3) V2 m 其数学平均值和方差为泊松分布一样,分布曲线关于 n m 轴对称,也称正态分布。 2. 测量数据的检验 统计理论中,测量数据的检验的基本方法是将实验数据与已知的理论分布进行比较, 从 某种概率意义上说明两者结果差异是否显著, 若是则测量数据正常, 反之也成立。结合放射 性测量的特点一一样本方差已知且等于计数的期望值,可用以下三种方法做数据检验: (1) 利用 2 分布检验 测得数据Ni (i=1 , 2,…,k),标准误差b 可用JN 来代替,随机变数 X 定义为 专业:04光信息 地点:物理楼327 实验人:张顺平 时间:2006-10-18、10-25 学号:04320044 气温:23.0 °C 合作者:罗映辉 湿度:56.5 % 在t 时间内,衰变的平均核子数为: m Np ;相应的方差: Np(1 p)。实验中 P (n ) n!

盖革一米勒计数管的特性及放射性衰变的统计规律

云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项目:盖革一米勒计数管的特性及放射性衰变的统计规律 学生姓名:朱江醒学号: 20051050148 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系2005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葛茂茂 实验时间: 2007年 11 月 25 日 8 时 30 分至12时 30 分 实验地点:四合院 实验类型:教学(演示□验证□综合□设计□) 学生科研□课外开放□测试□其它□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盖革—米勒计数管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学会如何测量其特性参数及确定管子的工作电压; (3)掌握测量物质吸收系数的方法,并验证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二.实验原理 l 、G-M 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G-M 管的结构类型很多,最常见的有圆柱形和钟罩形两种,它们都是由同轴圆柱形电极构成。测量时,根据射线的性质和测量环境来确定选择哪种类型的管子。对于α和β等穿透力弱的射线,用薄窗的管子来探测;对于穿透力较强的γ射线,一般可用圆柱型计数管。 G-M 管工作时,阳极上的直流高压由高压电源供给,于是在计数管内形成一个柱状对称电场。带电粒子进入计数管,与管内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使气体分子电离,即初电离(γ粒子不能直接使气体分子电离,但它在阴极上打出的光电子可使气体分子发生电离)。初电离产生的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下向阳极运动,同时获得能量。当能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又可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新的离子对,这些新离子对中的电子又在电场中被加速再次发生电离碰撞而产生更多的离子对。由于阳极附近很小区域内电场最强,故此区间内发生电离碰撞几率最大,从而倍增出大量的电子和正离子,这个现象称为雪崩。雪崩产生的大量电子很快被阳极收集,而正离子由于质量 大、运动速度慢,便在阳极周围形成一层 “正离子鞘”,阳极附近的电场随着正离子鞘的形成而逐渐减弱,使雪崩放电停止。此后,正离子鞘在电场作用下慢慢移向阴极,由于途中电场越来越弱,只能与低电离电位的猝灭气体交换电荷,之后被中和,使正离子在阴极上打不出电子,从而避免了再次雪崩。在雪崩过程中,由于受激原子的退激和正负离子的复合而发射的紫外光光子也被多原子的猝灭气体所吸收。这样,一个粒子入射就只能引起依次雪崩。 计数管可看成是一个电容,雪崩放电前加有高压,因而在两极上有一定量的电荷存在,放电后电子中和了阳极上一部分电荷,使阳极电位降低。随着正离子向阴极运动,高压电源便通过电阻 R 向计数管充电,使阳极电位恢复,在阳极上就得到一个负的电压脉冲。因此,一次雪崩放电就得到一个脉冲,即一个入射粒子入射只形成一个脉冲,脉冲幅度的大小由高压电源电压和电阻R 决定,与入射粒子的能量和带电量无关。 2、G-M 管的特性 (1) 坪曲线。在强度不变的放射源照射下,G-M 管的计数率n 随外加电压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由于该曲线存在一段随外加电压变化而变化较小的区间即坪区,因此把它叫做坪曲线。坪曲线的主要参数有起始电压、坪长和坪斜。起始电压即计数管开始放电时的外加电压,图中用0V 表示。坪长即坪区的长度,图中为21V V 和之差。坪斜即坪区的坡度,通常用坪区内电压每增加l00V 时计数率增长的百分比表示: 4 211221101 2n n T n n V V -=?+-()(V ) [单位:%/(l00V)], (1) 式中T 表示坪斜,1n ,2n 分别对应于1V 和2V 时的计数率。

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实验二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验证原子核衰变及放射性计数的统计性。 2.了解统计误差的意义,掌握计算统计误差的方法。 3.学习检验测量数据的分布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量NaI(Tl)闪烁晶体探测器的计数率随工作变化的坪曲线,选定合适的工作电压。 2在相同条件下,对某放射源进行重复测量,画出放射性计数的频率直方图并与理论分布曲线作比较。 3在相同条件下对本底进行重复测量,画出本底计数的频率分布图,并与理论分布曲线作比较。 4用 2 检验法检验放射性计数的统计分布类型。 三.原理 1.放射性测量的随机性和统计性 在做重复的放射性测量中,即使保持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例如放射性的半衰期足够长,因此在实验时间内可以认为其强度基本上没有变化;源与计数器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每次测量时间不变;测量仪器足够精确,不会产生其它的附加误差等等),每次的测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围绕其平均值上下涨落,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物理实验的测量结果具有偶然性,或者说随机性。物理测量的随机性产生原因不仅在于测量时的偶然误差,而且更是物理现象(当然包括放射性核衰变)本身的随机性质,即——物理量的实际数值时刻围绕着平均值发生微小起伏。在微观现象领域,特别是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物理现象本身的统计性更为突出。按照量子力学的原理,对处于同一个态的微观粒子,测量同一个可观测的物理量时,即使不存在任何测量误差,各次测量结果也会不同,除非粒子处于这个可观测量的本征态;比如同一种粒子的寿命,其实测值分布在从相当短到相当长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我们正是要通过研究其统计分布规律从而找出在随机数据中包含的规律性。 2.核衰变数的统计分布 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数的统计分布可以根据数理统计分布的理论来推导。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过程,即每一个原子核的衰变是完全独立的,与其他原子核是否衰变无关;因此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测量计数可以看成是一种伯努里试验问题。在N0个原子核的体系中,单位时间内对于每个原子核来说只有两种可能:A类是原子核发生衰变,B类是没有发生核衰变。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GB9133-88) 1 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生产、试验以及处理、贮存、运输、退役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2 术语 2.1放射性废物 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其污染,没有或暂时没有重复利用价值,其放射性浓度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值的废弃物。 2.2放射性气载废物 含有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微尘和所溶胶的气态废弃物。 2.3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时间吸入的空气体积(即1.0512×105 M3)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AC公众值参见GB 8703《辐射防护规定》中的附录E 2.4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中食入的水量(即8.03×102 kg)所得的商。 各核素的DIC公众值参见GB8703中的附录E。 3 制订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的主要原则 3.1对各种废物都规定有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的下限值,用以确定该种废物是否属于放射性废物。 3.2放射性废物按其物理性状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三类。 3.3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M3表示。 3.4放射性液体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L表示。 3.5放射性固体废物首先按其所含核素的半衰期长短分为四种,然后按其放射性比活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比活度以Bq/kg表示。4放射性气载废物的分级 4.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 公众的气载废物为非放射性气载废物。大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 DAC公众深度的为放射性气载废物。 4.2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三级。 4.2.1第I级(低放废气):浓度大于DAC公众小于或等于1×104DAC 公众。 4.2.2第II级(中放废气):浓度大于1×104DAC公众,小于或等于1×108DAC公众。 4.2.3第III级(高放废气):浓度大于1×108DAC公众。 4.3气载废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其公众导出空气浓

盖革弥勒计数器及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实验报告

盖革-弥勒计数器及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盖革-弥勒计数器是气体探测器的一种,用来测定射线强度,既单位时间的粒子个数。近年来,随着闪烁探测器及半导体探测器的发展,其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由于它的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在有关的放射性测量中仍在广泛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G-M计数器的工作基础,测定其有关特性,学会使用;以G-M计数器未测试设备,验证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学会使用放射性测量结果的误差表示法,学会多次测量结果的误差计算及测试时间的选择。 二、实验原理 1、G-M计数器原理: G-M计数器是利用射线使计数管内的工作气体电离,然后收集产生的电荷来记录射线的 探测器。 玻璃管内有圆筒状阴极,在阴极对称轴上装有丝状阳极。先将管内抽成真空,再充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和少量猝灭气体(卤素或有机物)在G-M计数管两级加上电压,设其阳极半径为a,阴极半径为b,

阳极与阴极间的电压为U,则沿着管径向位置为r处的电场强度为,可见随着r减小,电场强度增大,且阳极附近急剧增大。 2、脉冲原理 (1)当射线进入G-M管中使得管中气体电离后,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管内电场的作用下分别向阴极和阳极移动。在阳极附近强大的电场作用下,电子获得强大的动能以至于将阳极附近的气体电离。经过多次碰撞,殃及附近的电子急剧增多,形成了“雪崩电子”;在这些碰撞中会产生大量的紫外线光子,这些光子能进一步的产生第二波的“雪崩”效应,增加电子。这个电子不断增加的过程称为气体放大。 (2)雪崩过程发生在殃及附近,加上电子的质量远远小于阳离子的质量,速度比阳离子快,因此电子很快被阳极吸收,在管内留下一个被大量阳离子构成的阳离子鞘包围着的阳极。正离子鞘将随着电离的发生逐渐增厚,由于正离子鞘的作用,阳极附近的电场将随之减小,以致新电子无法增殖,即电场强度不足以引发雪崩效应,雪崩效应停止,正离子鞘停止生成,放电便终止了,伺候,正离子鞘在电场的作用下慢慢移向阴极,最后到达阴极被中和,阳极附近的电场也随之恢复,使得与G-M串联的电阻记录下一个电压脉冲。 (3)当阳离子到达阴极时会再次打出光电子,如果这些电子再次形成离子放电的话,一个入射粒子就产生多个信号了,为了避免再次形成雪崩效应,时的一个入射粒子只产生一个信号,在管内加入少量的猝灭气体来吸收这部分电子,计数管按其所充猝灭气体的性质,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