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张)

合集下载

最新版企业所得税PPTppt(共45张PPT)

最新版企业所得税PPTppt(共45张PPT)

税种 基本税率
优惠税率
税率 25%
20%
适用范围
①居民企业 ②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且所 得与机构、场所相关的非居民企业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预提所得税税率
15%
20%(减按 10%征收)
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①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 非居民企业
②在中国境内所设立机构、场所但 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 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计算公式一(直接法): 应纳税所得=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 年度亏损
计算公式二(间接法):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三、收入总额
一般收入
销售货物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 转让财产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接受捐赠收入
资本化利息支出
扣除标准 按实际发生数扣除
借款本金×金融企 业同期同类贷款利 率×借款时间 不超过比例的借款 金额×金融企业同 期同类贷款利率× 借款.扣除项目及标准
(5)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
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五。
当年全部保费-退保金 15%
当年全部保费-退保金 10%
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的 5% 收入金额
四、扣除原则和范围
2.不得扣除项目及标准
(1)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2)企业所得税税款 (2)税收滞纳金 (4)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5)超过规定标准的捐赠支出 (6)赞助支出 (7)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8)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互相支付租金、特许权使用 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互相支付利息,不得扣除 (9)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PPT课件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PPT课件

2、交纳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000
贷:银行存款25000 3、期末“所得税费用”账户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25000
贷:所得税费用 25000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顺序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本年利润”核算企业的净利润和净亏损。
例、宏远公司2005年按会计制度计算出利
润总额为110000元,本年度发生国库券利息收 入为1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本年度 无其他税收调整项目。计算、结转并交纳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10000-10000=100000元 应交所得税额=100000×25% =25000元 1、计算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000
年终将“利润分配”账户中除“未分配 利润”以外的其他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200000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000
—应付现金股利10000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000
—应付现金股利1000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00000
应付股利
1000000
3、年终结转“利润分配”明细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200000
贷: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1000000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000
本年利润
结转亏损
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 5年后用税后利润
利润分配—其他转入
盈余公积
期末结转
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最新应交所得税的计算PPT课件

最新应交所得税的计算PPT课件
款的金额,当期确认应税所得,计算应交所得税。依此规定,企业按 合同约定日期开具增值税发票,确认收入实现,收入金额为分期收款 金额,并结转相应成本,计算应交增值税和所得税额。企业每年处理 结果(每年处理相同)如下:
确认收入(合同约定分期收款额)=1000÷5=200(万元) 确认成本(与确认收入相关的成本)=780÷5=156(万元) 应交增值税(依据开具发票金额)=200×17%=34(万元) 应交所得税=(200-156)×25%=11(万元)
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
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
─调整项目
应减项目 (1)购买国债利息收入 (2)已完税并已达到当地税负水平的权益性投资
收益 (3)加计扣除项目: (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
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的过程
调整
应纳 会计利润 税法不准扣除但 税法要求计入
税所 =
+ 已扣除的成本、+ 而未计入的
得额
费用和损求计入
- 未扣除的成本、 - 而已计入的收入
费用、损失
和利得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 机关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 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
确认收入(合同约定分期收款额)=1000÷5=200(万元)
确认成本(与确认收入相关的成本)=780÷5=156(万元)
应交所得税=(200-156)×25%=11(万元)
同时应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780 贷:库存商品 780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收入金额为合同或协议分期收

第四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课件

第四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课件
• A.无形资产 • B.存货 • C.股权 • D.债权 • 【答案】ACD

精选课件ppt
12
• 【例题·多选题】下列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 定的“其他收入”的项目有( )。
• A.债务重组收入 • B.补贴收入 • C.违约金收入 • D.视同销售收入 • 【答案】ABC
精选课件ppt
13
• 【例题·多选题】以下关于企业所得税收入 确认时间的正确表述有( )。
• 150000×1500/(1500+200)=132352.94(元)
• 【提示】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
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 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 分摊到A西服上的收入=买一赠一整体收入×A/ (A+B)
• 分摊到B领带上的收入=买一赠一整体收入×B/ (A+B)
• 【答案】ABD
精选课件ppt
19
• 【例题·计算题】某服装企业用买一赠一的方式销售 本企业商品,规定以每套1500元(不含增值税价, 下同)购买A西服的客户可获赠一条B领带,A西服 正常出厂价格1500元,B领带正常出厂价格200元, 当期该服装企业销售组合西服领带收入150000元, 则A西服销售收入为:
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 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精选课件ppt
15
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 4.商业折扣 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
条件销售 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 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
5.现金折扣 条件销售
9.其他收入

应纳税所得额讲义PPT课件

应纳税所得额讲义PPT课件
15
举例
• 某企业2010年销售货物收入3000万元,让渡专利使用权 收入300万元,包装物出租收入100万元,视同销售货物 收入600万元,转让商标所有权收入200万元,接受捐赠 收入20万元,债务重组收益10万元,当年实际发生业务 招待费30万元,计算可在所得税前列支的业务招待费金额?
• 首先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 =3000+300+100+600=4000万
•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 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广告费和业务 宣传费的超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属于税法与会计制 度的暂时性差异;而业务招待费的超标部分不能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属于税法也会计制度的永久性差异。可以结转以后年度扣除的只有职 工教育经费和广宣费)
• 如果非金融向金融支付利息的时候晚了、拖欠了、逾期了,银行加收 罚息、甚至加息,加息罚息也是利息的一种方式,也是可以扣除的。
• 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 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许扣除。
•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标准 扣除,未超过标准的按实际数扣除,超过标准的只能按标 准扣除。
• 1、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14%的部分准予扣除。
8
•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所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
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 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 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 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 企业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应与赞助支出严格区分。企业申报扣除的 广告费支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广告是通过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 构制作的;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通过一定的媒体传 播。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PPT模板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PPT模板

2
每次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每次收入额×(1-20%)×20%
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 000元的:
3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每次收入额×(1-
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五、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稿酬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 应纳税所得额,具体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进行。
(1) 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 限)-800元]×20%
(2)
每次(月)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 限)×(1-20%)×20%
财产租赁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但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 房取得的所得,自2001年1月1日起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
扣除数
一、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的计算
2.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算
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
(1)受赠人取得赠与人无偿赠与不动产后,再 转让该项目不动产的,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以 财产转让收入减除受赠、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 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按20%的适用税率计算程中缴纳的税金,按相 关规定处理。
十、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税务会计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相关知识简介(ppt 377页)

应纳税所得额相关知识简介(ppt 377页)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2008年2月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收入 第三节 扣除 第四节 资产税务处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一、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一般原则 二、亏损1、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 2、纳税调整原则(税法优先原则) 3、权责发生制原则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什么是“属于当期”?
其它收入确认形式
新税法中一些权责发生制的例外:
(1) 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2) 完工百分比法核算的长期合
同 (3) 利息、租金、特许权 (4) 分成方式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反避税条款遵循的重要原则:对交易 事实的评价必须根据诚实信用的经济 和商业实质进行判断,而不是法律形 式。该原则主要针对的是人为或虚假 的交易,表面看来具有某种商业目的, 但实际仅具有税收的动机。
会计一般无法律效力,准则性的规定。
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遵循会计 准则与惯例,应纳税所得额计算 要建立在会计核算基础上。
我国1994年建立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 税制时,在处理所得税法和财务会计 的关系上,采取的是“纳税调整体系” 即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遵循 税法优先原则。
历史沿革
《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42号)

申报表设计:会计利润±纳税调整
国际通行:会计利润±纳税调整 独立的所得税帐目核算
3、权责发生制原则
新条例第九条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 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 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 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 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 另有规定的除外。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PPT精品课件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PPT精品课件
速算扣除数 例题:P265(例8-1)
• 特殊支付方式的计算方法:
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奖):P270 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额
一次性奖金÷12,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额=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额
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不纳税 [一次性奖金-(费用扣除额-当月工资薪金所得)]÷12,确
个人的同一作品在报刊上连载的,应合并其因连载而 取得的所得为一次。连载后又出书取得的稿酬,或先 出书后连载取得稿酬的,应视同再版稿酬分次征税。 例题:P268例8-8
返回
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每次收入≤4000元: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每次收入>4000元: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
在中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 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
关中工作的外籍专家;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受雇而取得工资、
薪金所得的个人; 财政部确定的其他人员;
上述人员包括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返回
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工资、薪金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
返回
10. 特殊计税方法
• 公益救济性捐赠 • 一人兼有多项应税所得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纳税人共同取得同一项所得 • 纳税人从境外取得收入应纳税额的计算
返回
• 公益救济性捐赠
– 捐赠扣除限额=应纳税所得额×30%
– 允许扣除的捐赠额=实际捐赠额(实际捐赠额≦捐赠扣除
例题
• 某专家向某企业提供一项专利技术使用权,

应纳税所得额(PPT 106页)

应纳税所得额(PPT 106页)
1. 可以全额扣除的支出 2. 限额扣除的支出 3. 不得扣除的支出 4. 允许加计扣除得支出
• 1.可以全额扣除的支出
合理的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 津贴、补贴、年终加薪;投资者的工资和特殊
类型企业发放的工资按规定扣除,另行规定)
按照规定标准缴纳的基本社会保险费(包括基 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 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
4.确定性原则: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 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
5.相关性原则: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
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企业的不征税收入
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
的折旧摊销扣除;个人消费和公司经营活动区分)
• 三、扣除项目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 理的支出,可以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8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 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 和其他支出。
1.成本: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 他耗费等;
2.费用:申报纳税期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 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
3.税金: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税金及附加(企业 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VAT除外);
企业改组(应税改组、免税改组) 租金、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
一些特殊交易事项的收入确定方式
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 (对大型机器设备、船舶;建筑、安装、装配工程
业务;持续时间跨越纳税年度的,等等)
• 收入总额的范围认定(与宽税基的对应)
收入的各种来源、取得收入的各种方式、一切导致净资产 增加的经济利益流入、任何收入不作为应税收入或不申 报纳税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5.将自产货物、劳务等用于国外分支机构,应视同销 售

第五章任务二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及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税法》PPT课件

第五章任务二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及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税法》PPT课件

及 应
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

税 所
3600元定额扣除。

额 的
特别提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为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
扣除范围: 1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 2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
19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任 务 二
应 纳
( 2 )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不能以

所 每天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额 的
2.稿酬所得(国务院令第707号)


( 1 )只有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 2 )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不能以每 天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7

人 所
【单选题】 居民个人取得的下列所得中,适用按次征收个人所得税

税 税
的是( )。

及 应
A.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
纳 税
B.出租房产取得的租金所得

得 额
C.在公司任职取得的季度奖

计 算
D.承包某乡镇企业取得的经营所得
【答案】B
10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务 二
(二)应纳税所得额和费用减除标准
4
一、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任 务 二
不同个人所得项目适用税率归纳如下:
个 人 所 得 税 税 率 及 应 纳 税 所 得 额 的 计 算 5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二 (一)每次收入的确定

《应交所得税的计算》课件

《应交所得税的计算》课件

税率:25%
应交所得税: 850*25%= 212.5万元
案例分析: 该企业应交 所得税为 212.5万元, 其中投资收 益和捐赠支 出对应纳税 所得额产生 了影响。
THEME TEMPLATE
感谢观看
所得税是对个人或企业取得的所得征收的税种 所得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 所得税分为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包括预扣预缴和年终汇算清缴
所得税的种类
企业所得税: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缴纳的税种
个人所得税: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缴纳的税种
土地增值税: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 物取得的增值额缴纳的税种
编制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根据所得税会计分录和税务机关的要求,编制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缴纳所得税:根据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和税务机关的要求,缴纳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 策
章节副标题
减免企业所得税的情形
符合条件 的小型微 利企业
国家重点 扶持的高 新技术企 业
符合条件 的环保企 业
符合条件 的文化创 意企业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应交所得税的 计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所得税概述
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应交所得税的调整项目 应交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应交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所得税概述
章节副标题
所得税的概念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根据税法规定,计算递延所 得税资产或负债
计算应交所得税:根据应纳 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国债利息收入指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
入。对企业取得的2009年及以后年度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同
样免征企业所得税。
2.居民企业之间权益性投资收益 居民企业之间权益性投资收益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
取得的投资收益,但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
二、企业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
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规
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递延所得 税资产”期初余额的差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的差额,作相反会计分录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页)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页)
=1 298×25%=324.5万元
五、所得税会计核算
(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再资产负债表中 列示的金额。
(二)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抵扣的金额
(三)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通常产生于两种情况: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 其计税基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通常产生于两种情况: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 其计税基础。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它是企业每一
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 除项目金额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其计算 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
以前年度亏损
一、收入总额 1. 销售货物收入 2. 提供劳务收入 3. 转让财产收入 4.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5. 利息收入 6. 租金收入 7.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8. 接受捐赠收入 9. 其他收入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 资产 础
负债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页)
(四)会计处理举例
1. 递延所得税资产 1)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 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非营利组织的认定管 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 定。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例7-1】 假定某企业为居民企业,2009年经营业务如下:
(1)取得销售收入5 000万元。 (2)销售成本2 000万元。 (3)发生销售费用1 000万元(其中广告费800万元),管理费用 60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50万元),财务费用100万元。 (4)销售税金320万元(含增值税200万元)。 (5)营业外收入70万元,营业外支出40万元(其中通过公益性社 会团体向地震灾区捐款25万元,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 (6)计入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200万,职工工会经费4万 元,支出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40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2009年实际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所得税税率 为25%)。
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3.非居民企业取得权益性投资收益 非居民企业取得权益性投资收益指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
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但不包括连续
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4.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收入 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征税,但国务院
2. 递延所得税负债 1)产生应纳税暂时性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 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大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的差额。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府性基金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
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
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 性资金。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 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 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 (出口退税款不并入收入总额,因为出口退税退的是上一个 环节的进项税,是企业购进货物已负担的部分,不是本环节 实现的税收)。
(1)利润总额=5 000+70-2 000-1 000-600-100- 120-40 =1 210万元 (2)广告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00-5 000×15%=50万元 (3)对于业务招待费,由于 50×60%>5 000×5‰,所以 业务招待费准予扣除25万元,则: 业务招待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25=25万元 (4)捐赠支出可以扣除的上限=1210×12%=145.2万元 由于25<145.2,所以捐赠支出可以全额扣除,不需要调增 应纳税所得额。 (5)税收滞纳金属于不可抵扣项目,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 万元。 (6)“三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40-200×2%- 200×16.5%=7万元 (7)应纳税所得额=1 210+50+25+6+7=1 298万元 (8)2009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