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doc

合集下载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端午是传统且流传甚远的日子,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还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

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有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习俗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竞赛的队伍在热情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始终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袱。

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静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季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很多中国人信任五月是一年中简单引发疾病的危急季节,因此必需有很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

很多家庭会将一种特殊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爱护之用。

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爱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有一些民间的传闻,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

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终屈原遭受陷害,被贬黜。

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难过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哀思万分。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遭到鱼虾的侵蚀。

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始终都流传下来了直到我们的现在。

赛龙舟是那个节日的习俗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万能模板7篇).doc

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万能模板7篇).doc

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万能模板7篇)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篇1一、活动目标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了解体验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体验和集体共同过端午节的乐趣。

2、尝试动手制作端午节的相关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绳、彩蛋。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二、活动准备1、让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各种资料。

2、有关制作的各种材料:粽子——粽叶、糯米、线等。

香包——各种形状的布片、订书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鸡蛋、颜料、水彩笔、蜡笔、油画棒。

五彩绳——各色缎带、绒线、绉纸。

3、有关的图片、艾草和菖蒲。

三、活动过程(一)讲看看:要求:交流幼儿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内容。

(二)导语:1、(在门上悬挂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菖蒲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菖蒲是端午节的习俗)2、那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每家人将钟馗像悬挂在门上,可以镇宅驱邪,保佑一家平安。

(2)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3)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5)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黄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6)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7)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竖鸡蛋、画彩蛋:人们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将鸡蛋竖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1.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本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风俗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

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五虫的侵袭。

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传说传说中,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不久,楚国的大*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

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

4.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供应帮助,欢迎阅读阅读转发!书目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端午节来历及传闻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吃粽子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袱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殊适合初夏食用。

须要留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简单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行贪食,这里我共享了“端午节怎么包粽子”,体验亲自包的乐趣。

插艾悬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

现代药理探讨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

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渐渐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

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

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肯定的防病作用的。

那么端午节插艾悬蒲的习俗详细是怎么由来的,请看“端午习俗之悬艾叶菖蒲”。

涂雄黄酒端午前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

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

另外,还有许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这个雄黄酒又有哪些渊源,请看“端午话雄黄酒”。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赛艾(艾叶),因为它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端午节活动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也有着对应的习俗寓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一、竞渡龙舟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就是竞渡龙舟了。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赛金榜”,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后来,这项运动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竞渡过程中,人们要紧密配合,把艇划得尽量快和稳,以此表现出团结、协作和勇敢的精神。

而龙舟所寓意的是“归航”,它代表着带领人们驶向彼岸的希望和留住人们心中的信念。

二、吃粽子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美食,由糯米、红枣、肉类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并用线紧紧扎起来,最后用水煮熟。

粽子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就用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此举可以喂饱鱼虾,让他们不侵害屈原的遗体。

另外,吃粽子也是缅怀祖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挂艾叶除了吃粽子和竞渡龙舟,还有一个传统的端午习俗就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

端午节期间,人们把艾叶挂在门口或房间里,以驱邪、辟瘟和恶病。

另外,人们还会用艾叶蘸水擦身,以保健身体,并有驱走蚊虫的效果。

而挂艾叶的寓意则是保佑身体健康和驱除邪恶。

四、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草本植物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可以装一些香料,以散发出清香。

佩戴香囊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逐邪恶,每当人们行走或者活动的时候,香囊中的清香能够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端午的由来(简短)

端午的由来(简短)

端午的由来(简短)1.端午节的来历(简单一些)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节的由来要短一些的,而且是要写楚原哦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

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

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

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

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3.端午节的来历要很简短100字左右,不要超过150字,谢谢了~~~~~~ 端午节来历简介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具体内容

端午节具体内容

端午节具体内容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端阳节、重五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本文将具体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传统习俗和食品文化。

一、来历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传的是关于屈原的传说。

大约在公元前278年,屈原作为楚国的大臣被贬谪到了乌江。

听到楚国被灭的消息后,他一把撕开自己的衣服,跳进了汨罗江中自尽。

当地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赛和吃粽子的活动。

此外,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祭祀龙王的节日,而赛龙舟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渔民出海平安。

二、传统习俗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龙舟的形状为龙头龙尾,船身细长,配有龙头的头花和彩旗,装扮得十分漂亮。

一支龙舟由20-80个人组成,划动上下两面翻滚的桨,随着节奏一起高呼“抢啊,抢啊”,冲刺向前。

赛龙舟不仅是传承民间文化和独特的体育运动,更是丰富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

2. 吃粽子端午节也是吃粽子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

粽子是用糯米加入肉、咸蛋黄、豆沙等馅料,用竹叶或草叶包裹而成的食品。

包粽子的过程中要有清洁、卫生、美观、舒适等要求,以保证食品品质和滋味。

吃粽子也寓意着对屈原的牵挂和缅怀。

3. 穿五彩飘带端午节还有穿五彩飘带的习俗,意在驱邪避灾。

五彩飘带上绣着荷花、葫芦等图案,还用红线缝制,红色是瑞色,表示幸福美满。

人们把五彩飘带系在门上、树上、车上,以示吉利平安。

4. 打毽子打毽子是一种古老的运动项目,端午期间成为儿童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毽子小巧玲珑,极具灵活性和技术性,打球者要手脚协调,技巧娴熟。

三、食品文化端午节的另一重要文化是食品文化。

粽是端午节最主要的食品之一,还有菖蒲酒、茱萸饭、银杏子糕等,均寓意吉祥、健康和长寿。

1. 粽粽子有南方风味和北方风味之分。

南方的粽子以甜可口、香软爽口为主,并加入豆沙、鲜肉等馅料。

而北方的粽子则以口味较为单一、口感松软、粘稠度高的特点为主。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汉族、壮族、瑶族、布依族等族群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饮食节日,是中国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最早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忠心耿耿、不屈不挠,但最终还是被陷害,投江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后人将他的忌日定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和怀念。

二、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1. 龙舟比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后来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泊上相互较量,比赛的队伍吸引了众多围观的市民,场面热闹非凡。

2. 吃粽子: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粽叶包裹糯米、豆子、蛋黄等食材制成的传统食品,既有民间的习俗传承,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赏菖蒲:端午节另一个常见的习俗就是赏菖蒲了。

人们会到江边湖畔赏菖蒲,这也是古时民间的一种风俗,据说菖蒲有驱邪辟邪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天更显得别有风味。

三、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端午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端午节这种形式,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文明历史,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情怀,增进家庭、亲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种富有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节日,不仅是一种庆祝传统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希望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能够怀着传统节日的感恩之心,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端午节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棕⼦⾹,⾹厨房。

艾叶⾹,⾹满堂。

桃枝插在⼤门上,出门⼀望麦⼉黄。

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端午节。

农历五⽉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重午节、五⽉节、⼥⼉节,天中节、地腊、诗⼈节、龙⽇、夏节、菖节、蒲节、龙⾈节、浴兰节、粽⼦节等等。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中叫法最多,达⼆⼗多个,堪称节⽇别名之最。

总体上说,各地⼈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异的。

端阳节据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正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正是登⾼顺阳天⽓好的⽇⼦,故称五⽉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农历五⽉为午⽉,五、午同⾳,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也叫“五⽉节”。

天中节古⼈认为,五⽉五⽇时,阳重⼊中天,故称这⼀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肤病多发季节,古⼈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戴礼》云:“午⽇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端午吃棕时,有⽐较各⼈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节明代沈榜在记述北京地区风俗的《宛署杂记》⼀书称:“五⽉⼥⼉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五⽉初⼀⾄初五⽇,饰⼩闺⼥,尽态极妍。

出嫁⼥亦各归宁。

因呼为⼥⼉节。

”清代富察敦祟《帝京景物略》云:“五⽉⼀⽇⾄五⽇,家家妍饰⼩闺⼥,簪以榴花,⽈‘⼥⼉节’。

”菖蒲节古⼈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诗⼈节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位⾼产诗⼈,在国破家亡之⽇于五⽉五⽇投汨罗江⾃尽,后⼈选择在这⼀⽇纪念屈原,并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故有诗⼈节之谓。

龙⾈节屈原投汨罗江⾃尽后,百姓闻讯后⽴即沿江划船搜救,进⼊洞庭湖仍⽆果⽽终,后来却逐渐演变为龙⾈⽐赛的节⽇。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节日由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屈原与伍子胥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

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 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习俗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

让我们先通过这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来了解一下节日的起源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_中国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欢迎阅读!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1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看到这个习俗,你是不是跟一样,很好奇呢,让我们根据这篇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清晨。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是不是也和一样对栓五彩线很好奇啊,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可以加深我们的了解哦。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

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

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渊源流长,人们在庆祝和传承端午节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民族神韵的血脉基因。

无论是传说中的屈原,还是代表中华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龙舟比赛,都是我们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最核心元素,而人们在不断传承和改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以端午节传承精神,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民族情感,让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端午节起源风俗演变过程

端午节起源风俗演变过程

端午节起源风俗演变过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人们祭祀龙舟竞渡以及食用粽子的节日。

这一节日源于我国古代的祭龙和赛龙习俗,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详细阐述端午节的起源、风俗和演变过程。

一、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

当时,国内矛盾丛生,百姓生活极其贫困。

为了安抚百姓情绪,使其忘却痛苦,民间开始流传“划龙舟、赛龙舟”的民俗活动。

据传,民间流传着一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因被贪污官员陷害,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为了悼念屈原这位民族英雄,人们在诗人死后的第五个年头,即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开始祭祀和追念他。

二、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赛龙舟起源于我国古代赛龙船的传统,通过船竞来调剂阴阳,助人保健。

现在,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化的竞技运动,每年的端午节,各地将会举行不同形式的龙舟比赛,而赛事规模也越来越大。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食品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粘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食品,其形状如同三角形。

据说当初民间为了避开鱼群,将粘米糊在竹叶上,在制作的时候放入肉、豆沙、咸蛋等填料,然后用绳子固定。

经过二十四小时的蒸制,就完成了美味的粽子。

现在的粽子多种多样,各地的制作方法也各有不同。

3、挂艾草端午节期间,还有一项古老的民间习俗,即挂艾草。

据传,艾草有祛邪驱虫、辟邪除恶的作用。

这种习俗最早就是在民间推崇屈原时期引起的,人们挂上艾草,用来驱散瘟疫、邪气和霉运。

三、演变过程端午节的风俗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在变化。

唐、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逐渐扩散到全国,成为一种国家性的节日。

在民间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变出更多的节日习俗,例如吃五色饭、放烟火等。

民族团结贯穿了整个演变过程,如今的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历经千年、源远流长。

我们应该好好传承和保护这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端午节,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始于战国时期,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有许多传统风俗,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经过一层层的包裹,用竹叶扎紧后蒸煮而成。

粽子的形状通常呈三角锥形,里面包裹着各种馅料,如红豆、蜜枣、肉馅等。

各地的粽子风味有所不同,但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

吃粽子的习俗据说始于楚国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大臣屈原为了救国,在端午节那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米粽投入江中,希望能保佑他的灵魂。

后来,人们觉得用粽子代替投入江中,同时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悼念。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

这项活动源于屈原的故事,当时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划船去救他,同时还撒下米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后来,人们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划龙舟举行竞赛,以此来纪念屈原。

赛龙舟的船只是特别制作的,通常是长20多米,船头雕有龙头,船身漆成各种亮丽的颜色。

船上的划手们要密切配合,同时齐心协力地划桨,以期获得胜利。

三、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是挂艾草和菖蒲。

长时间以来,人们相信此举可以辟邪、驱瘟疫和祈求平安。

艾草和菖蒲泡水后,可以散发出一种清香气味,据说可以驱邪,保护家庭安宁。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人们通常会将挂艾草和菖蒲的小包挂在家门口、窗户上,或者佩带在身上。

这种传统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并且仍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四、佩戴五色线佩戴五色线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之一。

五色线通常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用以抵挡邪恶的力量和祈求好运。

这种五色线可以用作手链、腕带、项链等。

传统上,家长会在端午节那天为子女佩戴五色线,以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五、观看龙舟比赛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观看龙舟比赛。

这些比赛通常在河流、湖泊或海洋举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2024年中国端午节习俗

2024年中国端午节习俗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节日由来
端午是了念国代楚国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天投汨江自尽殉国,有
些法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梁期宗所著的《楚》,是一部中国古代楚地区的
令、物故事的介文集。

在的第卅里着:“按五月五日渡,俗屈原投汨日,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斯又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 吴地区的端午渡是了迎接已被当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
子,有当地的:“ 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俗,早在屈原与伍子胥之前即已流,而且不少都有瘟
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端午源于日(即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
禁忌。

另外一种法,学者一多指出,端午最重要的两活——渡和吃粽子,都和有关(一多《神与》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
的俗。

相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自己是的人,每年五月初五行
祭式,以求来年雨、大丰收。

他把食物裹在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

后来他有在天划着独木舟拜朋好友的做法。

高就即行独木舟,慢慢演成
今天端午种俗。

1939 年,抗日争烽火正燃之,重文界抗会念国人屈原,于是定每年
端午屈原逝世之日人。

端午俗
人在端午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
蒜、船花,制成人形称艾人以僻邪瘴。

殷藩《端午日》云:
“少年佳倍多情,老去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俗,但祈蒲酒升平。

”梅臣在《端午晚
得菖蒲》云:“薄暮得菖蒲,犹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牲醴。

人在端午吃粽子,在楚地区,煮糯米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后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在各地粽子不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的化。

如浙
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豆粽、广的中山芦兜粽等。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俗保存完善,也北方地区气氛厚,各地各种模的
舟活,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然不一定代表念屈原的意,但种俗一直保
留着。

家人孩子手腕五彩,可以命,祈盼命多福。

古:“端午物:百索、艾花、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

佩香囊,避邪瘟、襟点。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布,拴五
色。

有些人会日落之前折些桃枝插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鬼的符咒。

又有午立蛋之俗,中如在午将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到。

在江南地,家家都馗像,馗捉鬼,用以宅邪。

端午是一个潮湿酷的季,百种毒虫开始滋生,也依照方的角度,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南俗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了端午才入夏季的炎,才正式将大衣收起,入夏季。

在部分晋地区盛行吃米,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

在州地区盛行游百
病。

一民俗已基本迹。

在台湾,端午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舟渡,古
称“斗船”;当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寺半月池主持友,展至今,台湾
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当天都会行盛大的舟
,固有“五月鼓响半天,阮卜看船行河!”的典故。

从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下,划舟、打鼓至水“ 水神”,再决定炉主、家、船会;端午当日,手必先祭拜船,将香火插在船上。

束后,待
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知名的龙舟赛会
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爱河等。

端午节民俗活动
悬菖蒲挂 xx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
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
化吉。

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石榴花的根部可驱
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
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
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
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

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
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
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驱五毒
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或蜘蛛称为五毒。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
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挂xx 象
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
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

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
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

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
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xx
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
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

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
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

古代参加竞
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
彩,张旗伞。

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

可见龙
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香袋和 xxxx沐浴
古时端午节,姑娘们不仅爱佩戴 "五瑞之一 "的石榴花为装饰,还要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
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
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
子痛。

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
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的地方更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 "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