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物污染及修复.pdf

合集下载

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修复研究进展
2 0 1 3年 9月
四川师范 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S e p t ., 201 3
焦 点 之一 . 2 0 0 1年 5月 2 3日, 1 1 5个 国家 和地 区签
业 化学 品 2种 : 六氯苯、 多氯联苯 ; 副 产 品 4种 : 六
氯苯 、 多氯联苯 、 二嗯英、 呋 喃 . 2 0 0 9年 5月 , 瑞 士 日内瓦举 行 的缔 约 方 大会 第 4届 会 议决 定 将 全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8 3 9 5 . 2 0 1 3 . 0 5 . 0 2 7
持久 性 有 机 污 染 物 ( P O P s ) 是具有高毒性 、 长 期 残 留性 、 生 物 蓄 积性 和半 挥 发 性 , 通 过 环 境 介 质 ( 大气 、 水、 土壤、 生物体等) 在 全 球 范 围 内传 播 , 对 人 类健 康 和 生 态 系 统 造 成 严 重 危 害 的一 类 天 然 或 人 工 合成 的有 机 物 . 自2 0世 纪 末 期 以来 , P O P s已 引起 了人们 的广泛关 注 , 成 为 全球 环 境 问题 研 究 的
转化的枢纽. 就P O P s 在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现状 、 控制与修复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 并展望其发展动向.
关 键词 : 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 ;土壤环境 ; 控 制与修复 ;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 X 5 3 ;S 1 9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8 3 9 5 ( 2 0 1 3 ) 0 5— 0 7 7 7—1 0

土壤污染与修复PPT课件

土壤污染与修复PPT课件

第一节 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物和污染源 1、土壤污染物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可以把土壤污染物大致分为无机
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1)无机污染物 包括可能对生物有危害的元素和化合物,主要是重金
属、放射性物质。营养物质和其他无机物质等。重 金属如Hg、Cd、Cr、Pb、As、Zn、Cu、Co、Ni、 Se、Sn、Ti、Ba等;放射性元素主要指Se、U、Sr 等;营养物质主要指N、P、S、B等,其他物质包括 氟、酸、碱、盐等。
溉,污染物随之进入了土壤; 其次,工业“三废”、生活“三废”直接进入
土壤,而且,长期以来,土壤就是各类废弃 物的处理场所,这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 因; 再次,大气、水体等环境中的污染物可通过各 种途径进入土壤,形成二次污染。
第一节 土壤污染
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根据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土壤污染主要可
第二节 土壤有机污染与修复
一、有机农药 3、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续性常用半衰期和残留期来表示。 半衰期是指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
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残留期是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
75%~100%所需要的时间。 有机氯类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期最长,一般有数年之久;
第二节 土壤有机污染与修复
一、有机农药 1、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3)生物降解 土壤中农药的微生物分解作用是农药在土壤中
降解的最重要途径。凡影响土壤微生物正常 活动的因素如温度、含水量、通透性、养分 含量和pH等,都能影响农药的降解过程。另 外,农药的性质对其降解也有很大关系,一 般含羟基、羧基、氨基、硝基等集团的农药 都易于生物降解。
土壤污染与修 复
内容
土壤污染 土壤有机污染与修复 土壤有机污染与修复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对策研究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对策研究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对策研究戴作勇摘㊀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ꎬ当下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污染ꎬ重金属㊁有机物以及各种复合污染已经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ꎬ对其修复对策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ꎮ本文就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ꎬ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ꎬ并提出若干研究对策ꎬ以望参考ꎮ关键词:土壤环境ꎻ重金属ꎻ有机物复合污染ꎻ对策研究一㊁前言土壤环境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ꎬ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ꎮ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农业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ꎬ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ꎬ导致我国土壤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ꎬ其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复合污染尤为突出ꎬ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土壤污染环境治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ꎮ对于这种污染ꎬ相关学者以及研究领域十分的重视ꎬ甚至关于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环境科学的重点ꎮ二㊁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自1989年起ꎬ我国相关学者针对土壤中各种污染的修复方法一直都在进行不断的研究ꎬ深入研讨了土壤中复合污染的特点㊁指标体系以及生态学效应ꎬ并在此基础上ꎬ对复合污染的几种重要类型进行相对权威的明确ꎮ同时ꎬ人们针对复合污染ꎬ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ꎬ有学者提出所谓的复合污染就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污染物ꎬ甚至好几种污染物在同一个环境下造成的交叉污染就是复合污染ꎮ三㊁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研究进展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ꎬ工业化进程已经达到较高地步ꎬ石油㊁冶金㊁化工业的不断发展让经济取得较快进步的同时也让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深ꎮ由于环保意识的缺失以及工业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ꎬ土壤污染的案例不胜枚举ꎬ通过地下水源污染的叠加ꎬ农作物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ꎬ并且对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ꎬ也将土壤污染的治理要求推上了新的层面ꎬ人们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也在不断革新ꎻ针对我国目前土壤严峻的污染现状ꎬ科研人员一直在不断综合各专业知识进行各种深入的研究探索ꎬ尝试用各种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防治㊁修复ꎻ经过多年的积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突破ꎬ但是对于土壤修复的效果而言ꎬ各种修复方式的应用还存在很多局限性ꎬ并且土壤修复的效率也不容乐观ꎮ因此ꎬ加强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进一步㊁深入的研究仍然是土壤污染预防㊁风险管控以及修复的重中之重ꎮ四㊁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对策(一)物理与化学联合修复法所谓的物理与化学联合修复法就是充分利用污染物的化学以及物理特性ꎬ通过固定㊁分离以及改变存在状态的方式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排除ꎮ物理与化学联合修复法具备适用范围广㊁操作简单以及周期短的优点ꎮ但是在应用物理与化学联合修复法进行修复的过程中ꎬ修复费用较高ꎬ而且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ꎬ严重影响到土壤和微生物ꎬ所以想要大规模的应用这种技术还需要对这种技术进行不断研究与改良ꎬ保障其能够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ꎬ达到修复目标的同时ꎬ在经济性上也能有所降低ꎮ随着相关研究人员对该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ꎬ结合化学修复方法ꎬ传统物理修复手段的一些缺点能够被最大限度地缓解和克服ꎬ不但促使修复效率得以提升ꎬ修复成本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降低ꎬ所以才能够显著提升物理与化学联合修复法的应用水平ꎬ并且为我国未来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ꎮ(二)化学和生物联合修复法这里所说的化学和生物联合修复法ꎬ其本质上就是在传统化学修复的基础上与现代各种先进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结合ꎬ对各种修复参数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改善ꎬ进而形成一种最佳的修复方式ꎬ通过优势互补和技术的综合对复合污染的土壤进行有效的修复ꎮ借助生物修复法中植物产生的化学聚合㊁土壤催化氧化以及化学氧化进行结合促使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是化学与生物联合修复法的基本原理ꎮ相较于单一的修复法ꎬ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法能够提升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效率ꎬ例如ꎬ有研究人员利用O3原位化学与生物联合的修复方式ꎬ借助浓度为6毫克/升的O3处理含苯并芘土样ꎬ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ꎬ再使用生物修复法ꎬ促使苯并芘的降解为3%ꎬ如果能够在实际允许的情况下将通气时间和O3的浓度都进行适量的增加ꎬ那么降解的效果还会得到持续的加强ꎮ(三)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土壤修复中应用生物技术能够促使修复过程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的提升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成本的控制ꎮ其中主要应用在对Zn㊁Pb以及Cu等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中ꎮ微生物修复的原理就是氧化还原反应㊁沉淀还原反应㊁空炮吞饮㊁生物吸附㊁表面生物大分子吸收运转以及细胞代谢等ꎬ在土壤中微生物以胶体的形式出现ꎬ带有一定的电荷㊁代谢活动旺盛以及自身表面积比较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ꎬ能够通过多种㊀㊀㊀(下转第106页)Ca=ha4π21+ln4π(1+μ)[]=0.2272(cm)ꎮ(5)模带电容CS的确定ꎮ模带电容CS的值由下式决定:CS=Cð-Cᶄr-Ca=2.381(cm)ꎮ四㊁研制过程中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腔体的冷却问题我们知道磁控管工作时有一定的效率ꎬ损耗的功率会在阳极形成耗散ꎬ如果不及时对阳极进行有效冷ꎬ会影响磁控管的正常工作ꎮ因此磁控管腔体冷却必须设计专门的冷却回路ꎮ75kW磁控管的最大输入功率Pin为90kWꎬ最小输出功率Po为75kWꎬ不考虑负载反射(因实际使用中ρɤ1.2)ꎬ阳极耗散的最大功率可估算如下:最大阳极电压Umax=18000Vꎻ阳极电流Ia=5Aꎻ最低效率ηmin=85%ꎬ因此最大耗散功率可计算如下:Phao=UmaxˑIaˑ(1-ηmin)=18000ˑ5ˑ0.17=15.3kWꎬ设计后的水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㊀75kW磁控管冷却水路示意图该冷却结构显示:水路采用 π 型结构ꎻ水路中增加了螺杆ꎬ增大了冷却水与阳极的接触面积ꎮ通过装管验证ꎬ上述阳极冷却结构可以满足磁控管的工作要求ꎮ(二)微波泄漏的控制由于该管输出功率较大ꎬ阴极腿的微波能泄漏在所难免ꎬ这可能引起管外打火ꎬ危害操作人员ꎬ而且对管子的效率也有一定影响ꎮ为了尽量减少微波泄漏ꎬ我们在阴极腿的设计上做了扼流设计:我们在灯丝引出线部分使用了灯丝扼流筒ꎻ我们在阴极腿部分使用了扼流筒来减少微波泄漏ꎮ通过上述设计ꎬ经过漏能测试仪测试ꎬ微波泄漏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ꎮ五㊁成果技术水平本管自研制以来ꎬ随着设计结构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达到的实际水平如下:灯丝电压Uf=12.3Vꎻ灯丝电流If=115Aꎻ阳极电压Ua=17.2kVꎻ阳极电流Ia=5.0Aꎻ振荡频率f0=918MHzꎻ输出功率Pout=77kWꎻ效率η=89.5%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ꎬ该管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能达到要求ꎬ而且该管在用户整机上能长期平稳的运行ꎮ参考文献:[1]电子管设计手册委员会.磁控管设计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ꎬ1979.[2]黄宏嘉.微波原理.2[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90.[3]高包ꎬ孟侃.电磁波导和谐振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ꎬ1966.作者简介:王荣川ꎬ孙陵斌ꎬ南京三乐集团有限公司ꎮ(上接第104页)作用方式排除土壤中的污染物ꎮ五㊁问题与展望针对以上的分析ꎬ我们可以总结出复合污染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复合污染ꎬ虽然当下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凶过的ꎬ但是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在其中ꎮ针对现有的技术而言ꎬ应当针对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优化整改ꎮ首先ꎬ当下的研究主要是小规模和实验室中的实验模拟ꎬ而修复技术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实际应用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ꎮ同时ꎬ怎样将研究的成果转变为真实的土壤复合污染修复成果还是一个难题ꎮ其次ꎬ对于修复手段对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影响以及修复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威胁方面的研究十分找见ꎬ因此ꎬ确实存在一些修复风险ꎬ怎样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未来相关领域应当重视的问题之一ꎮ最后ꎬ针对不同的修复手段ꎬ其在不同的修复周期以及成本甚至副作用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ꎬ相关领域应当将现有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研究出更加有效的游戏技术ꎮ六㊁结语总而言之ꎬ面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发激烈ꎬ社会各个领域高度重视土壤中重金属以及有机物污染情况ꎬ对这种污染的修复对策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ꎮ本文就以往我国对该方面的研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总结ꎬ以当下污染治理修复的进展为基础ꎬ探究其修复对策ꎬ以望能够通过本文中提出的修复方式ꎬ充分保障我国土壤环境修复水平得到优化ꎬ控制土壤中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的情况再度恶化ꎮ参考文献:[1]谷盼妮ꎬ王美娥ꎬ陈卫平.环草隆与镉复合污染对城市绿地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氮矿化量㊁基础呼吸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ꎬ2015(4):67-89.作者简介:戴作勇ꎬ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ꎮ。

植物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pptx

植物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pptx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 植物修复
1
植物降解有机 污染物方式及 机理
可降解典型 有机物的几 种植物
2
3
4
植物特性
5
多环芳烃 硝酸盐还原酶和漆酶——军火废物TNT; 脱卤酶——含氯溶剂TCE
6
7
物: 1 多氯联苯(PCBs) 2 多环芳烃(PAHs) 3 石油烃类(TPH) 4 硝基芳香化合物 5 合成农药
12
3、硝基芳香化合物(TNT为例) 苘麻、玉米、大豆、小麦、稻
13
4、农药(杀虫剂DDT为主) 黑麦草、高羊茅草、咖啡草、芥菜、窄叶 白羽扇豆。
14
黑麦草
15
16
植物修复方法优点
17
植物修复方法缺点
18
谢谢各位小伙伴!
19
9
性质:化学性质极为稳定,高度耐酸碱和抗氧化、 对金属无腐蚀性、电绝缘性、耐热性。
半衰期达10-20年、致癌
降解植物:南瓜、莎草、高牛毛草、 苜蓿草、黧豆、虉(yi)草卷、柳枝稷
10
柳枝稷
虉草
11
致癌
降解植物:小胡瓜、黄瓜、南瓜 物理挥发、光氧化、微生物和植物修复 联合,牛毛草——杂酚污染物(↑50%)

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维普资讯
农 业 环 境 保 护 2 0 , 15 :7 4 9 0 2 2 ( )4 7— 7
A o e vr n n a oe t n gr — n io me t l Pr tci o
有 机 污 染 物 污 染 土 壤 的植 物 修 复
易筱 筠 ,党 志 ,石 林
( 南 理 工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 东 广 州 50 4 ) 华 广 6 1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 述 了植 物 修 复 土壤 有 机 污 染物 污染 的 机 理 及 应 用 等 的 研 究 进 展 状 况 , 出 了 未 来 植 物 修 复 的研 究 重 点 。 综 提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2 7 2 0 )5—0 7 0 10 0 6 (0 2 0 4 7— 3
碳 。 ueod等 (0 0 研 究 了 P B被 Sln m n rm 毛 根 吸 收 K crv 20 ) C oa u i u g
环境条件 的要求较苛 刻 , 微生物群落间 的相互竞争 、 温度 、 营养
物 等 都 会 影 响 处 理 效 果 。植 物 修 复 则 是 利用 植 物 的 生 长 吸 收 、 转 化 、 移 污 染 物 而修 复 土 壤 的一 种 方 式 , 转 是一 种 经 济 、 效 、 有 非 破 坏 型 的修 复 方 式 , 认 为 是 一 种 有 潜 力 的 优 美 的 自然 的土 被 壤 修 复 技 术 -。 一 I
植 物 蒸 腾 作 用 强度 、 机 物 在 土 壤水 中 浓 度 也 会 直 接 影 响 有 有 机 污 染 物 的 吸 收 速 率 …。
用植 物修复有 机污染物 污染 的土壤 的前提 是要搞清 楚这

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

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

三、土壤污染物与污染源
土壤污染物:把输入土壤中的足以影响土壤 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 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土壤中主要的无机污染物质
2、土壤污染源
土壤环境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功能: •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和获得生命能源的生
产基地。 • 土壤是作为废物的堆放、处置与处理场所,大量
4 热处理技术
热处理技术是利用高温所产生的一些 物理或化学作 用,如挥发、燃烧、热解,将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去 除或破坏的过程。最常用于处理有机污染的土壤, 也适用于部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常用的热源主要 有:加热的空气、明火,可以直接或间接与土壤接 触的热传导液体。
热解吸技术适用的污染物有挥发和半挥发的有机污染物、 卤化或非卤化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重金属、氰化物、 炸药等。
焚烧技术适用的污染物包括挥发和半挥发有机污染物、卤 化或非卤化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噁英等
5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指向土壤两侧施加直流电压形成电 场梯度,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电解、电迁移、扩散、点渗透 、电泳等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 附近富集从而被去除的技术。
分布特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椭圆状或条带状分布,长轴 沿主风向伸长。
1、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工矿业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
污染特征:属点源性质
农业污染型(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堆肥、污泥等)
污染特征:污染物质主要集中于表层或耕层,分布比较广 泛,属面源污染
综合污染型(可能以某一污染类型或某两污染类型 为主)
二、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淋洗技术
原位化学淋洗技术 异位化学淋洗技术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复合污染一般是指在同一环境介质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类不同、性质不同的污染物共同存在且互相作用或反应,从而引发的污染。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复合污染物组合,在土壤环境中较为普遍存在。

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影响其自身的理化特性、迁移转化规律,甚至影响生物毒性,这使得采用原有的化学、物理、生物、电化学等单一的修复技术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目前,各国学者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生态和环境毒理方面,而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相对较少。

为更加深入了解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特点,并为优化其协同处理过程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此类复合污染类型和主要来源、交互作用及联合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引言重金属和有机物是土壤环境中常见的两种污染物,它们都具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的特点。

重金属如铅、镉、汞等可以在土壤中积累并进入食物链,引发慢性中毒。

而有机物污染则通常来源于农药、工业废水和城市固体废弃物等,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态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实际情况中,土壤往往同时存在着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复合污染现象。

复合污染的修复相比单一污染更加复杂,因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和共同的影响机制。

因此,研究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联合修复技术成为解决土壤环境问题中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交互作用与单一污染体系相比,复合污染体系更加复杂,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都会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复合污染效应。

土壤中重金属与有机物的交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吸附行为的交互作用。

一般是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与有机物之间存在着对土壤吸附点位的竞争,主要发生在腐殖质部分;(2)化学过程的交互作用。

包括吸附-解吸、络合解离、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反应等,重金属、有机物共存生成的络合物或重金属有机化会改变两者的物化行为,从而影响其水溶性、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等;(3)微生物过程的交互作用。

河南省土壤污染情况及相关修复技术-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

河南省土壤污染情况及相关修复技术-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

河南省土壤污染情况及相关修复技术-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是优势农产品小麦、玉米的适宜种植区。

小麦、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分别超过467万、200万hm2,年总产量占全国的20%。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垃圾的无序堆放、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无疑增加了土壤污染的风险。

由于过去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土壤污染形势已十分严峻。

已危及到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河南省土壤污染现状1.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环境中一种作用较为持久的污染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造成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它毒性大、难降解的特点,使其对人和其他生物有很大的危害。

造成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有金属矿产开采、城市垃圾填埋场。

而生态系统中的绝大部分重金属都是通过土壤介质传递的,土壤环境不仅是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媒介,也是其发挥效应的主要场所。

因此,目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备受关注。

杨蕾等对河南省滑县、武陟县、安阳县、新乡县和延津县等5个县土壤中汞、砷、铅、镉、铬、铜、锌、镍等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个农产品基地县的土壤均不同程度的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其中滑县重金属Cd、Cr污染指数最大,综合污染指数也较大;安阳县重金属Cu、Ni综合污染指数最大;武陟县重金属Hg 污染指数最高,Zn和Ni污染指数次之;综合污染指数结果以新乡县为最低。

杨柳等通过单指数评价和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对河南省的10个城市,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登封市、平顶山市、焦作市、安阳市、新乡市、三门峡市和济源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分析。

10个城市的土壤质量差别较大:重金属污染总体属清洁尚清洁的城市有1个,占调查城市的10%;轻度污染的城市共7个,占调查城市数的70%;中度污染的城市共2个,占调查城市数的20%;无重度污染的城市。

总体来看,虽然河南省部分城市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大,但是达到中度污染的区域应引起重视并进行治理,无污染及轻度污染的地区也应采取措施控制污染范围的扩大,保证农业生产及居民的生命安全。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保障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之而来的农药残留问题也逐渐凸显,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本文旨在综述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分析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探讨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未来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有机农药的种类和使用情况,阐述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和机制。

接着,将重点分析农药污染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解决有机农药污染土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二、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分析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以及农药残留问题,使得有机农药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前,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十分严峻。

一方面,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农药,导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

这些残留农药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肥力,还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农药使用指导和技术支持,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往往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污染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需要开展系统的调查和评估工作。

这包括对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监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还需要加强对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害处防控及处理策略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害处防控及处理策略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害处防控及处理策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以及其他有机物质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

然而,这些有机物质在使用后往往会残留在土壤中,形成农业有机物污染。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控和处理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主要源自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的使用。

这些有机物质长时间滞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生长以及地下水质量造成损害。

其害处主要包括:污染农产品和食品链、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水源地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农田土壤肥力等。

为了有效地防控和处理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的管理。

通过合理的施用剂量和频率,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

其次,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加强农田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合理轮作、合理灌溉和定期施肥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减少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

同时,加大土壤修复和治理的力度,采取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如土壤厌氧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减少有机物质对土壤质量的损害。

此外,科学研究的推进也对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的防控和处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研发,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的使用,减少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风险。

同时,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降解能力,寻找新的优势菌株和降解途径,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和降解效率。

此外,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控和处理策略。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地解决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问题。

在处理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

首先,需要根据具体污染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如破碎、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

环境生物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共64张PPT)

环境生物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共64张PPT)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 大气沉降(土壤酸化、多环芳烃和二恶英等)
▪ 污水排灌(重金属、多环芳烃等)
▪ 化肥农药施用(硝酸盐、PCB、DDT等) ▪ 固体废物堆放处置(各种污染物) ▪ 工业生产(石油、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等) ▪ 交通运输(三氯乙稀等)
▪ 全球物质循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土壤污染的类型(掌握)
▪ ⑥水分低于50%,或pH高于8.5时会抑制生物降解作用。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 2.2.2 脂烃类的降解特点
▪ (1) 链烃的降解方式: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直接 脱氢。
▪ (2) 环烷烃的生物降解: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 2.2.2 芳香烃的降解特点
▪ (2)单环芳烃的好氧降解
▪ 微生物对脂烃类的降解特点: ▪ ①很多微生物可以降解脂烃类;
▪ ②脂烃的生物降解一般都需要氧; ▪ ③长链脂肪烃(C10-C24)比短链脂肪烃(<C10)易于降解,小于C10的脂
肪烃大部分只能通过共代谢作用降解,大于C24则不容易降解; ▪ ④ 链烃比环烃容易降解,直链烷烃比直链烷烃容易降解;
▪ ⑤不饱和脂肪烃比饱和脂肪烃容易降解
土壤污染的特点(重点)
❖ (1)隐蔽性或潜伏性:
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发现: 而土壤污染则往往要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以及 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遭受污染到产生恶果 有一个相当长的逐步积累过程,具有隐蔽性或潜伏性。日本的第二 公害病——痛痛病60年代发生于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直至70年代才 基本证实是镉污染土壤所生产的“镉米”所致。
影响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的因素
▪ ((33))温温度度;; ▪ (4)营 营养养;; ▪ (55))酸酸碱碱度度;; ▪ (6)氧氧;;

土壤有机物污染处理方法

土壤有机物污染处理方法

土壤有机物污染处理方法一、处理流程场地有机污染土污染因子包含苯系物、多环芳烃、酞酸酯类、石油烃等污染,该区域土壤清挖后运输至修复车间进行处理,车间内设置尾气收集装置,对异味尾气进行处理。

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工艺流程图(1)挖掘运输区配备2台挖掘机进行挖掘转运工作,4辆密闭运输车配合将污染土壤运输至异地处置中心,同时做好降水和止水工作。

(2)筛分预处理将运输到修复大棚内污染土壤,分污染物利用筛分机进行筛分预处理,将粒径≥50mm的粗杂质去除,大粒径建筑垃圾集中堆放至建筑垃圾清洗区,进行淋洗,合格后运输至场外合格建筑垃圾堆置区。

(3)药剂添加与搅拌氧化药剂添加与搅拌。

在处理中,为便于机动灵活,同样采用先进的专业筛分破碎铲斗,进行相应药剂与土壤的拌合,将污染土按照长10m,宽3m,高2.5m在处理区进行条状堆置,然后将药剂均匀铺洒于污染土上方,利用筛分设备进行污染土壤和药剂的混合。

该设备用于化学氧化土壤治理的工作效率为200方/h/遍,为了将土壤与药剂充分混合,预计混合的次数不少于2次(具体以现场情况为准);现场堆置养护后进行自检。

(4)堆置养护与验收有机物污染土壤添加药剂完成后,直接运输至待检区养护,然后采用防雨布进行苫盖养护,为后续处理提供空间,经自检合格后,待最终验收检测。

自检取样即对修复后的土壤以每500方采集一个样品的采样频度进行检测分析,如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修复目标值,则通过验收,如高于修复目标值,则再次转运至修复大棚进行处理,直至最终验收合格。

处理后土壤堆置过程中,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及重金属+有机物污染土壤分区进行堆置,防止造成交叉污染。

因当地天气降水较多,堆置完成后注意用苫布遮盖,防止二次污染。

(5)修复后污染土去向有机物污染土壤经异位修复并检测达标后,可回填至原场地。

二、机械设备配置和参数污染土壤化学氧化处理所需设备如下表所示:化学氧化设备一览表三、施工组织安排有机物污染土处理主要在修复大棚进行处理,配置筛分破碎铲斗2台。

土壤环境有机污染

土壤环境有机污染
联合修复技术
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土壤修复的 综合效果。
土壤环境有机污染的全球性挑战与合作
跨国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土壤环境有机污染问题,分享 研究成果和经验。
政策与法规
推动制定和完善有关土壤环境有机污染的国际法规和政策,规范 跨国土壤修复活动。
技术交流与转让
某些有机化合物具有温室效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02 土壤环境有机污染的成因 与机制
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吸附、解吸、溶解和挥发等过程进行迁移,并可能转化为 其他有毒物质。
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颗粒组成等,影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 与转化。
气候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参与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过程。
特点
土壤环境有机污染具有隐蔽性、 长期性和难以修复性等特点,对 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 害。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农业活动
工业生产
城市垃圾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 是土壤环境有机污染的
主要来源之一。
石油化工、制药、染料 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 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
生活垃圾、污水和固体 废弃物的非法堆放和处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
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 内富集,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
传递。
某些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和 农药,在生物体内富集后可能对
生物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导致有机污染物在 某些生物体内的威胁。
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
01
01
制定严格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明确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限量 指标。
02
加强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采取措

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摘要: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面对土壤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建立相适宜的土壤污染治理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由于土壤污染自身的特点很难引起公众关注,所以在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的同时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科普与宣传,充分利用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关键词:土壤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引言尽管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几十种物化和生物方法用于治理石油污染的土壤,但由于污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每一种治理方法只能用于特定的治理场地。

因此整合各种土壤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减少土壤的二次污染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1.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1.1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渠道,其中包括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物堆放不当、采矿活动和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污染物中包含具有生物毒性的金属如:Hg、Cd、Pb、Cr、As等;也包含只对特定生物具有毒性的金属,如:Zn,Cu,Ni,Sn,V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壤中重金属的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重金属不易被降解,在食物链中易累积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成为学者和大众关注的问题。

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化学浸出、化学固定、电动力治理、vitrifytechnology)、生物治理法(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动物吸收降解)。

1.2有机物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HOCs)常包含石油烃、多氯联苯、多环芳烃(PAHs)、多氯二苯和一些难以降解的农药。

有机物的疏水性使其具有潜在的毒性,致癌性,生物有效性弱,易在食物链中积累,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然成为关注的热点。

合成有机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用途的广泛性,使得有机物污染来源广泛,如食品的生产和保鲜、工业制造,以及人类和动物医疗保健均有大量有机污染物产生,这迫使研究者在土壤有机污染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将简要介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法。

土壤治理及修复技术

土壤治理及修复技术

土壤治理及修复技术
土壤治理及修复技术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
1. 热解吸修复技术:以加热方式将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至有机物沸点以上使吸附土壤中的有机物挥发成气态后再分离处理。

2. 焚烧法:将污染土壤在焚烧炉中焚烧,使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分解成低分子的烟气经过除尘、冷却和净化处理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3. 土地填埋法:将废物作为一种泥浆将污泥施入土壤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调节土壤的营养、湿度和pH值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上层的好氧降解。

4. 化学淋洗: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下或通过水头压力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层中,然后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从土壤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的技术。

5. 植物修复:运用农业技术改善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条件,使之适于种植,并通过种植优选的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吸收、挥发、分离、降解污染物,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

此外,还有客土法、换土法、深耕翻土法等物理修复技术,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表层土壤中污染物含量。

同时,还有一些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其他方法,这些技术也能够有效修复土壤污染。

在选择具体的土壤治理及修复技术时,需要考虑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土壤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因此,在进行土壤治理及修复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和方法。

有机污染土壤如何修复

有机污染土壤如何修复

有机污染土壤如何修复
污染土壤的有机物主要包含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当土壤被有机物污染了,可以使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生物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

1、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除了可以治理农药、石油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可以治理重金属、炸药、放射性核素等污染物形成的污染。

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超积累或积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复、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扩散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植物稳定修复、利用植物代谢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复、利用植物转化功能的植物挥发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过滤修复等技术。

2、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能以有机污染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或者与其他有机物质进行共代谢而降解有机污染物。

利用微生物降解作用发展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中常见的一种修复技术。

这种生物修复技术已在农药或石油污染土壤中得到应用。

在中国,已构建了农药高效降解菌筛选技术、微生物修复剂制备技术和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田间应用技术;也筛选了大量的石油烃降解菌,复配了多种微生物修复菌剂,研制了生物修复预制床和生物泥浆反应器,提出了生物修复模式。

今天。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造成了严重危害,生物修复技术成为有效的治理方法。

本文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危害、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修复机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了生物修复技术的有效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

生物修复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污染治理、生物修复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研究方向、重要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较难降解、难以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六六六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会在土壤中积累,长期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来源于工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等活动,其含量较高且难以清除,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深入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本文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浅析,有望为进一步探讨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污染物不易降解,会在土壤中长期积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生长,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研究如何有效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危害,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机制,以及影响生物修复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推动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探索生物修复技术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应用潜力。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教材(PDF 72页)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教材(PDF 72页)
2014年0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1.3 场地修复进展
目前针对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以及再次开发利用的迫切需要,我国 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 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明确提出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
1.2 场地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情况堪忧
污染面积大
我 国 有 超 过 1000 万 hm2 的 土 地 已 受 到土壤污染的威胁,其中500万hm2受到 石油污染的威胁,200万hm2受到采矿污 染的威胁(GUAN Y et al. )
我国部分地区土 壤污染较重,耕 地土壤环境质量 堪忧,工矿业废 弃地土壤环境问 题突出
2014年后续出台《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 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1.3
场地修复进展
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法规
2004年国家环保部门发布文件要求 在工业退役用地变更用途后,需要 进行清查和修复 ——我国第一个与污染场地相关的 政府文件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 划(2011 ~2020)》
1.3 场地修复进展
2012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 知》,明确提出在进行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时须遵循以下要点:进行 污染场地全面排查、污染场地土地用途合理规划、严格控制污染场地 的土地流转、污染场地修复达标为再开发前提、严格环境风险评估和 治理修复管理、以“谁污染,谁治理”为原则落实相关责任主体。
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