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 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合集下载

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方法

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方法

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方法遥感技术是指通过探测和记录地物表面的电磁辐射信息,利用飞机、卫星等传感器进行观测与测量,然后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来获取地表无法直接人工观测的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图像分类与解译方法是在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分类和解释的方法,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本文将主要介绍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方法的基本原理、常用算法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分成若干类别的操作,常见的分类结果有植被、裸地、水体等。

图像分类的目的是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将图像中的地物或地物类别进行自动分辨并标定,从而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图像分类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方法。

监督分类是基于已知样本的分类方法,通过将一部分像素样本标注为目标类别,利用这些已知的样本建立分类模型,然后通过该模型对整幅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常见的监督分类方法有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

其中,最大似然分类是一种统计学方法,利用样本的统计分布特征对像素进行分类,可以对不同类别进行有效区分。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二分类算法,其原理是将样本空间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通过构建一个最优分离超平面来进行分类。

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形结构的分类方法,通过一系列特征值的比较来决定最终的分类结果。

非监督分类是基于图像的统计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依靠任何已知样本,而是根据图像本身的空间、光谱、纹理等信息对图像进行聚类。

常见的非监督分类方法有K-means聚类、ISODATA聚类等。

K-means聚类是一种基于聚类中心的方法,采用逐次迭代的方式将图像像素划分为不同的簇,直到达到预定的聚类数。

ISODATA聚类是一种自适应聚类算法,通过设定阈值标准和最小类别数来控制聚类的结果,最终得到稳定的分类结果。

遥感图像解译是指对遥感图像中的地物及其属性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判读,提取出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

【第一章】绪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J N Niepce (1826, France)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Intrepidballoon, 18621906, KitesPigeons, 1903.(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遥感导论》教案.doc

《遥感导论》教案.doc

1 单波段摄影像片的解译(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的解译(2) 彩色像片与彩红外像片的解译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1)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特点(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方法3 热红外图像的解译4 雷达图像的解译(1) 雷达图像的解译要素及其特点(2) 雷达图像的处理3 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3) 典型地物的散射特征与图像解译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一、章节教案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回顾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2)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3)了解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4)了解基于知识的分类、面向对象的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糊分类等分类方法的原理与过程;(5)掌握遥感图形分类结果的误差与精度评价方法。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监督分类(2学时)第三节非监督分类(2学时)第四节其他分类方法(2学时)第五节误差与精度评价(2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遥感图像分类的其他先进方法。

难点: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利用ENVI软件和Landsat数据进行演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培养从的软件操作能力。

6.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张安定等,科学出版社,2014。

《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遥感概论》,彭望碌主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遥感概论》修订版,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思考题和习题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二、每课时单元教案1.教学时数2学时2.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演示法3.师生活动设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PPT课件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PPT课件
岩;湖边的芦苇;荒漠中的红柳。
13
直接解译标志
纹理:地物影象轮廓内的色调变化的空间布局和
频率。 如点状、粗糙、平滑、粒状、线状、斑状等
森林中的较 粗的纹理
14
直接解译标志:纹理
建成区与农村居民点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8
39
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
1、常见遥感扫描影像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 MSS影象: ✓ 不同卫星上的波段对比; ✓ MSS各波段应用范围(重点)。
✓ TM影象: ✓ TM影象与MSS影象的对比 ✓ 波段设置 ✓ 主要应用
✓ SPOT影象: ✓ 产品形式 ✓ 主要应用1绿、2红、3近红外、4短波红外。
33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1、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 (1)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 (2)黑白红外像片 (3)彩色像片 (4)彩红外像片 (5)多波段摄影像片
34
2、遥感摄影像片特点与解译标志
(1)摄影像片的特点
✓ 绝大部分为大中比例尺像片,各种人造地物的形状 特征与图型结构清晰可辨;
✓ 绝大部分采用中心投影,可以看到地物的顶部轮 廓。
46
目视解译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是遥感图像解译必须遵循的原则。
“已知”主要指解译者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地物, 或是别人 最熟悉的环境地物, 如地形图及有关资料等。所谓的未知 就是图像上的影像显示, 根据己印证的影像在相邻图像上 举一反三 , 然后根据影像再在相应地面 上找到新的地物, 这就是从己知到未知的含义。
岸、河岸冲刷等。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

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

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远距离获取和记录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遥感图像解译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遥感图像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提取图像中的地物信息,进而推断出地物特征和分类,从而实现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

第一,光谱特征分析。

遥感图像是通过传感器记录了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号,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各种波段的电磁波信号进行观测。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或辐射信号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进行解译。

光谱特征分析可以通过提取图像中的不同波段,并根据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进行比较,来判断地物的类型。

比如在可见光波段,绿色植被的反射率较高,可以通过提取绿色波段的数据来识别植被覆盖的区域。

第二,纹理特征分析。

地物的纹理特征是指地物表面或边界的颗粒度、图案和形态等属性。

不同地物的纹理特征差异较大,可以通过纹理特征进行解译。

纹理特征分析可以通过提取图像中的纹理参数,如灰度共生矩阵、纹理能量、纹理熵等,来判断地物的类型。

比如在城市区域,建筑物的纹理特征往往比较规则和有序,可以通过提取纹理特征来识别建筑物。

第三,形状特征分析。

地物的形状特征是指地物的几何形态和结构。

地物的形状特征对于不同地物存在明显差异,可以通过形状特征进行解译。

形状特征分析可以通过提取地物的边界信息,比如周长、面积、伸展度等,来判断地物的类型。

比如在水域解译中,水体通常具有规则的波浪和曲线形状,通过提取形状特征可以识别出水体。

第四,结构特征分析。

地物的结构特征是指地物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

不同地物的结构特征差异较大,可以通过结构特征进行解译。

结构特征分析可以通过提取地物的空间分布信息,比如均匀度、聚集度、分布规律等,来判断地物的类型。

比如在农田解译中,农田往往呈现出规则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分布,通过提取结构特征可以识别出农田。

综上所述,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包括光谱特征分析、纹理特征分析、形状特征分析和结构特征分析。

如何进行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

如何进行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

如何进行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遥感图像是指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遥感图像可以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与解译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覆盖类型、监测环境变化、进行资源调查等。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如何进行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像素按照其地物类型进行分组,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图像的光谱、空间和纹理信息来识别不同的地物类型。

常用的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目标级分类和语义级分类。

1. 像元级分类像元级分类是将每个像元按照其光谱反射率或辐射率的数值来进行分类。

通过分析图像的光谱特征,将每个像元划分到预定义的类别中。

常用的方法有最大似然分类法、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像元级分类主要适用于地物类型相对单一的图像。

2. 目标级分类目标级分类是将图像中的连续像元聚合成具有一定空间形态和特征的地物对象。

通过分析图像的空间关系和纹理特征,将相邻的像元组合为目标,并进行分类。

常用的方法有阈值分割法、区域生长法和聚类法等。

目标级分类适用于地物类型复杂、边界模糊的图像。

3. 语义级分类语义级分类是将图像中的地物类型与具体的语义信息关联起来进行分类。

通过结合地理数据和专业知识,将图像中的地物类型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场景相匹配。

常用的方法有基于规则的分类和知识驱动的分类等。

语义级分类适用于需要更精细、更准确的地物分类任务。

二、遥感图像分类与解译的步骤进行遥感图像分类与解译时,一般需要以下步骤:1.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获得高质量的遥感图像数据。

可以通过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高空分辨率的图像。

同时,还需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数据预处理,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2. 特征提取根据特定的分类任务,选择合适的特征提取方法。

可以利用图像的光谱、纹理、形态学等特征来描述地物类型。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小波变换和纹理特征提取等。

遥感图像解译基础PPT课件

遥感图像解译基础PPT课件

和的比值,表示被检测为类别j 的样本被正确识
别的比率,反映了虚检的程度。
53
Kappa 系数表示检测结果的内部一致性,与总体精度比 较起来,Kappa 系数更为客观
K
K
N nii nini
Kappa i1
i1
K
N2 nini
i1
54
55
LANDSAT 系列卫星成像仪器特征
仪器 RBVm RBVp MSS
LiDAR系统首次在救灾中应用,获取了唐家山 堰塞湖地区高精度DEM,为解决唐家山堰塞湖 问题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同时为寻找失事直升 机也提供了最新的数据.
——李京《空间信息技术在四川地震救灾工作 中的应用》
45
46
47
48
灾中堰塞湖动态监测
49
遥感图像解译—例2
太空看长城?? 2004年5月 欧洲空间局
5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 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如高密度磁带HDDT或光盘等),并 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 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 或转换成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信息的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应用。这项工 作由各专业人员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而进行。在应用过程 中,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如不同遥感信息的融
分发
目标提取与识别 (自动化、智能化)
遥感数据处理 (高光谱、高分辨率、……)
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 4
遥感系统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目标物);信息的获 取(遥感平台);信息的接收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地面接收 站)和信息应用(分析解译)四大部分。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任何目标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 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 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它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二)断裂构造解译
1、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1)色调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沿断裂方向常出现明显的色调异常。 色调异常线:在正常的背景色调上出现的线状色调异常。 深色调背景区中的浅色调线(带) 这可能是断裂 浅色调背景区中的深色调线(带) 地表露头的显示 色调异常带:异常的色调构成有一定宽度的条带 这通常是较大断裂或断裂带的表现。 色调异常面:沿着某一线性异常界面两侧的色调明显不同,这在 第四系覆盖区,常是一些隐伏断裂的表现。
1、倾向解译 ⑴ 利用岩层三角面估计产状 在图像上要注意岩层三角面与地形三角面、断层三角 面的区别: 地形三角面:是由水流切割地形而造成,不代表地层 产状,无构造意义。 断层三角面:是由于山区断层一盘强烈上升,水流深 切上升盘岩石,形成三角陡崖。 岩层三角面:是水流切割倾斜岩层,使地层形成了三 角面形状。在遥感图像上同一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意山脊点 和其相邻的两沟谷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得的三角形平面。
(二)确定背斜、向斜的解译标志 1、岩层产状标志 正常情况下: 背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单面山缓坡朝外倾 向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单面山缓坡朝内倾 2、转折端标志 ①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产状 背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外倾斜,外倾转折端, 向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内倾斜,内倾转折端。 ② 根据转折端的单层影像的出露宽度 背斜:由内向外,岩层出露宽度则由宽变窄——内宽外窄, 向斜:由外向内,岩层出露宽度则由窄变宽——内窄外宽。 ③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形态 背斜:内层色带转折较尖(弧度小),外层色带转折较圆缓 ——内尖外圆, 向斜:内层色带转折圆缓(弧度大),外层色带转折较尖 ——内圆外尖。 ④ 转折端处水系特点 向内收扰的多为向斜(收敛状),从一点向外散开的多为背斜( 撒开状水系)。

遥感导论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

遥感导论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

遥感导论: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引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遥感数据处理中最基础且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通过人眼观察和分析遥感图像,将图像中的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从而获取地表信息。

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方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概念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观察遥感图像并辅以特定的解译规则,对其中的地貌特征、地物类别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和识别。

它利用人眼对图像细节和纹理的敏感性,以及对地物光谱反射信息的分析能力,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识别和解释。

目标和意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目标是准确地将遥感图像中的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这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意义包括: 1. 获取地表信息:通过目视解译,可以获取遥感图像中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的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地表信息。

2. 土地利用规划:目视解译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标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环境监测: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环境变化,如森林退化、水资源变化等,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 资源管理: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识别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为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预处理在进行目视解译之前,需要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解译的准确性。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 - 辐射校正:校正图像中的辐射失真,使图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具有一致的亮度和对比度。

- 大气校正:校正图像中的大气影响,减少大气散射和吸收带来的影响。

- 几何校正:校正图像的几何畸变,使图像具有准确的位置信息。

2. 目标选择在目视解译之前,需要确定解译的目标和区域。

根据解译的目标和研究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区域和特定的地物类型进行解译。

3. 目视解译在目视解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眼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根据目标的特征和解译规则,对图像中的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遥感课件-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课件-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综合考虑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 标地物的方法。
如:铁道延伸至大山脚下突然中断,可推断出隧道的存在。 由植被类型可推断出土壤的类型
6.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准备工作。 (2)初步解译和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3)室内详细判读 (4)野外验证与补判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储堆放区等。
6.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1)直接判读法
依据判读标志,直接识别地物属性。(水,植被)
(2)对比分析法
多波段图像对比—某波段灰度相近,而另一波段灰度差别较大的物体 多时相图像对比—主要用于物体的变化情况监测; 多解译标志对比—一个或几个解译标志相近,通过多个解译标志对比进 行解译
(3)综合推理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解译(image interpretation)
可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目视解译: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 图像上获取特定地物信息的过程。
一般应先建立目视解译标志,然后根据解译标志进行解译
6.1 目视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各种影像特征。
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一般过程:
(1)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 (2)地理基础地图的选取与数字化 (3)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与图像处理 (4)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地图拼接 (5)地理基础地图与遥感影像复合 (6)数字注记图层生成(河流名称,街道名称等) (7)影像地图图面配置(标题、图例、参考图、比例尺、指北针、图框) (8)影像地图制作与印刷
6.4 遥感制图
遥感影像地图: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示制图区域 地理空间信息的地图。
特点:信息丰富、直观形象、现势性强,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

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

4.3.3 逆掩断层 这类断层的断面倾角小,在地面的出露线 常呈曲线,由于风化和崩塌作用,在图像上很 难辨别它。 4.3.4 平移断层 在图像上,平移断层的水平错动迹象,在 地形水系和地质体错动上反映最为明显,沿断 层两侧还可见到一些派生的扭动构造。
4.4 断裂构造力学性质的解译 根据断裂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可分为:压 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和张扭性等五类断裂构 造。 4.4.1 压性断裂 平面形态:以舒缓波状为主,延伸较远,走 向稳定。带内常见有构造透镜体,挤压片理。旁 侧常有“入”字形分支小断裂。若断裂以多条压 性断裂组成,常还可见较大规模的透镜状岩块。
第七章
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
●构造解译的基本要求 ●岩层产状的解译 ●褶皱构造的解译 ●断裂构造的解译
Hale Waihona Puke §1 构造解译的基本要求 1.识别和勾绘图像上能够显示出来的各种 构造形迹; 2.鉴别各种构造形迹的性质,并测定其有 关产状要素; 3.分析各种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 关系,确定其生成顺序,将其有生成联系的构 造形迹配套,分析其力学机制; 4.编制构造解译图或构造纲要图; 5.研究工作区的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发展 史。
4.4.5 张扭性断裂 与扭性断裂极为相似,一般在图像上不易区 分,需要配合较多的地面工作才能鉴别。
思考题
1. 地质构造的解译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 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倾斜岩层在遥感图像 上有何表现? 3. 在遥感图像上进行岩层产状测定,常用的方 法有哪些? 4.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进行褶皱构造解译?如何 确定褶皱构造的类型? 5.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进行断裂构造解译?如何 确定断层的性质?
4.4.4 压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的影像特征与压性断裂比较接近 ,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要表 现为: (1)压扭性断裂的能成组出现,但其中有一 条明显的主干断裂; (2)由于压扭性断裂具有扭动性质,因此常 呈雁列或排列,断裂带内构造透镜体以及与之有 成因联系的山体和盆地,其走向与断裂带的走向 之间往往有一定角度相交; (3)压扭性断裂带两侧,有时也会出现共轭 扭裂面,但两组扭裂面的发育程度不一定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线性构造 遥感图像上那些与地质作用有关或受地质构造控制 的线性影像就称为线性构造。 ① 水系分布特征反映的线性构造 A、 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一个直线 状或曲线性的影像 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的两侧,水系的形态特点、疏密 程度、延伸方向、沟谷形态都不同,可以是断层,也可 以是岩性界面。 B、 沿某一方向,出现水系发育特殊的地段,河流 的直线发育,成排分布,河流拐点都在一条线上,河流 的一系列异常点、段 ② 地形地貌上反映的线性构造 大型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平直的山脊、沟谷、山前 直线状延伸的陡崖、洪积扇,呈线状分布的负地形,平 直的湖盆、海岸线条等。多受断裂控制。
1、倾向解译 ⑴ 利用岩层三角面估计产状 在图像上要注意岩层三角面与地形三角面、断层三角 面的区别: 地形三角面:是由水流切割地形而造成,不代表地层 产状,无构造意义。 断层三角面:是由于山区断层一盘强烈上升,水流深 切上升盘岩石,形成三角陡崖。 岩层三角面:是水流切割倾斜岩层,使地层形成了三 角面形状。在遥感图像上同一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意山脊点 和其相邻的两沟谷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得的三角形平面。
(二)确定背斜、向斜的解译标志 1、岩层产状标志 正常情况下: 背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单面山缓坡朝外倾 向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单面山缓坡朝内倾 2、转折端标志 ①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产状 背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外倾斜,外倾转折端, 向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内倾斜,内倾转折端。 ② 根据转折端的单层影像的出露宽度 背斜:由内向外,岩层出露宽度则由宽变窄——内宽外窄, 向斜:由外向内,岩层出露宽度则由窄变宽——内窄外宽。 ③ 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形态 背斜:内层色带转折较尖(弧度小),外层色带转折较圆缓 ——内尖外圆, 向斜:内层色带转折圆缓(弧度大),外层色带转折较尖 ——内圆外尖。 ④ 转折端处水系特点 向内收扰的多为向斜(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状),从一点向外散开的多为背斜( 撒开状水系)。
3、短轴褶皱 岩层圈闭,平行的色带呈环状或椭圆状,岩层有规律地向四周或 朝向色环中心倾斜,转折端圆滑,可单个出现或成群出现,包括穹 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4、箱状褶皱 5、叠加褶皱 ① 两组不同方向的褶皱相交,晚期褶皱改造早期褶皱,同时又为 早期褶皱所控制,形成“横跨褶皱”,在两组褶皱相交的部位,往 往形成一系列交互排列的穹窿和构造盆地。 ② 早期褶皱轴面被弯曲。早期褶皱受到不同方向的后期再褶皱作 用时,其两翼岩层枢钮和褶皱轴面作为一个褶叠层被同时弯曲,构 成叠加褶皱。该褶皱在图像上具有两个转折端(一早、一晚),成 为叠加褶皱最重要的标志。 ③ 早期转折端呈尖棱状,且有虚脱和拉断现象;后期转折端呈圆 滑状。 ④ 大型褶皱转折端部位存在有其轴面走向横切大褶皱轴而面的小 褶皱,可作为帮助发现褶皱叠加的标志。
二、褶皱构造解译
(一)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 1、色调、图形标志 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 形。由于形成条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它不 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总之,不同色调,带状图形对称重复出现。 2、岩层三角面和单面山地形标志 岩层三角面对褶皱构造解译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知道, 两翼岩层产状的有规律变化往往是判断褶皱形态的依据,而直 观的标志是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的相背(向斜)或相向(背斜 ),也就是岩层三角面尖端相向或相背分布时,可说明褶皱的 存在。 单面山地形的对称分布也可判断褶皱的存在。因为正常 褶皱的两翼,倾向坡总是相对或相背分布。
2、倾角估计 ① 目估法 ② 利用立体镜目估产状可获得定量的数据 ③ 地形图法
a、首先在图像上选好待测的岩层三角面,然后转绘到地形
图上
b、在地形图上选择同一层面上高度相同的两个点A、B及与A 、B不等高的第三点X c、连接A、B的直线就是岩层的走向线,过X作AB的垂线XZ, XZ就代表岩层的倾向 d 、在 AB 线上截取线段 YZ ,使其长度等于 X 与 A 、 B 间的高差 △h,连接XY,夹角α 就是岩层的倾角。
3、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图像上岩层的对称重复主要表现为色调或色带的对称重 复出现,其次,当岩层出露宽度大,岩性差异明显时,也能通过 地形组合、水系花纹图案的对称分布反映出来。
4、转折端 转折端是判别褶皱的重要标志,转折端的存在是岩层弯曲 的表现,这种岩层条带的转弯,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转折端特点 ,在小比例尺图像上成为褶皱构造的主要解译标志,尤其是在图 像上判断背斜、向斜时十分重要。背斜是外倾转折端,向斜是内 倾转折端。褶皱转折的岩层产状反映到地形上,常常表现为一坡 陡,一坡缓的类似单面山地形,缓坡在外侧为外倾转折端,缓坡 在内侧为内倾转折端。 5、特殊的水系标志 与褶皱有关的水系型式是由特定的地形引起的。如向斜盆 地形成向心状水系,穹窿则易形成放射状水系;而且正常褶皱的 两翼往往有对称或相似的水系型式;转折端部位则常发育收敛状 的或撒开状的水系型式。
③ 不同岩性沿平直线段接触构成的线性构造 沿线两侧岩性不同。可以是断层,岩相分界线,也可以 是不整合线。 ④ 以破裂带形成的线性构造 以构造破碎带的形式出现,破碎带内发育一组平行、雁 列的或“X”型大大小小的断裂,呈断续延伸,没有明显的 位移。这种断裂因易于风化剥蚀,有时构成线性负地形。 ⑤ 沿断层轨迹分布的线性构造 断层或断层的伴生构造,可以看到较多的断层标志:地 层被错,构造线被截切或拐弯等。 ⑥ 与地壳断裂或深大断裂有关的线性构造 它们的规模大、延伸远,十分醒目。如郯庐断裂带就属 于此类线性构造。
如果只看封闭的轮廓,易认为褶皱,这时应该注意它 的产状,看各岩层是否按等高度出露,尤其在沟中应注意 追索层面的产状。 梯田与水平岩层的区别 ① 地层的界线是互相平行而连续的,梯田不连续也不 平行 ② 地层之间,各层的色调灰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而梯田横向上变化明显 ③ 地层影像线密集,中间明暗相同,梯田宽而单一
①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
三角面尖端指向河流上游,岩层倾向上游
② 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
A、当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角时,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下游, 岩层倾向下游。 B、当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时,三角面尖端指向河流上游, 岩层倾向下游(尖端的反方向是岩层倾向)。
⑵ 利用单面山进行判别
顺向坡
坡顺层面 水系近于平行且较稀 河谷顺倾向 地形较缓 坡反层面 逆向坡 水系方向性差,呈扭曲状,密度大 沟谷分叉多,河谷顺节理、断裂发育 产状陡
3、地貌、水系标志 背斜:多数是正地形,有放射状水系 向斜:多数是负地形,有向心水系
(三)褶皱类型的确定
1、正常褶皱:两翼岩层向相反方向倾斜的褶皱 ① 直立褶皱 以褶皱轴部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对称重复出现,表现为色调或 色带、地貌、地形组合、岩层、裂隙、水系花纹等对称重复,同一高度 上两翼岩层出露宽度相同或相似。 岩层三角面或单面山地形沿褶皱轴线分布,形态相似。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或向斜成岭,背斜成谷,褶皱两翼岩层 倾角近似,可出现对称的地形特征。 ② 斜歪褶皱 褶皱两翼相同高度上岩层出露宽度不同,一翼宽,一翼窄。 岩层三角面形状在两翼表现不同,缓翼三角面尖端较尖、长, 陡翼三角面尖端较宽、短,甚至成直线状条带。 褶皱两翼不对称。 2、倒转褶皱 两翼岩层同向倾斜,并沿某一界面两侧三角面的形态有明显差别 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和单面山缓坡指向同一方向。若三角面尖端 指向一致,图形完全相似,则属等斜褶皱。转折端处层序正常。 易将等斜褶皱误判为单斜构造,可追索转折端,注意岩层出露宽 度,和岩层三角面形态差异。
(二)直立岩层 泛指倾角大于80度的岩层。 在图像上,直立岩层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微地 貌组成的平行直线状或微显拐折的近直线状条带影 像,这些条带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其延伸方向即为 岩层的走向。坚硬的直立岩层地貌上常形成平直的 长条山脊;而软岩层则形成平直的槽沟;若岩层软 硬相间,则常形成沟脊相间平行排列的所谓“肋状 ”地形,对称型U型谷。
(三)倾斜岩层 泛指倾角在5---80度的岩层。 在地面遭受切割地区的图像上,倾斜岩层表 现为由不同色调或微地貌条带组成的一系列平行的 连续拐折的半弧形或折线状影像。因而呈现为各种 各样的图形。 在倾斜岩层发育地区的图像上,常常构成单 面、猪背岭地形,坚硬的陡倾斜岩层,在地貌上常 形成猪背岭 , 缓倾斜或中等倾斜的岩层,则常形成 单面地形,不对称沟谷。
(二)断裂构造解译
1、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1)色调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沿断裂方向常出现明显的色调异常。 色调异常线:在正常的背景色调上出现的线状色调异常。 深色调背景区中的浅色调线(带) 这可能是断裂 浅色调背景区中的深色调线(带) 地表露头的显示 色调异常带:异常的色调构成有一定宽度的条带 这通常是较大断裂或断裂带的表现。 色调异常面:沿着某一线性异常界面两侧的色调明显不同,这在 第四系覆盖区,常是一些隐伏断裂的表现。
第八章
遥感图像构造解译
一、岩层产状判断
(一)水平岩层的影像特征 此处所说的水平岩层泛指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它 们在图像上呈现的影像特征随地形切割程度不同而异。 在地形遭受强烈切割的地区,由于下伏岩层同时剥 露,层理构造显示出来,在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 微地貌条带围绕山包或山梁,呈封闭的环带状图形,各 岩层面的露头线与等高线形态相似,依地形情况不同, 可组成同心环状、贝壳状、花边状、指纹状、脑纹状等 纹形图案。水平岩层在地貌上常形成方山(平顶山或桌 状山),它们与沟谷一起可组成十分壮观的方山峡谷地 貌景观。若水平岩层由软硬相间的岩石组成,其山坡、 谷坡常呈阶梯状形态。
3、平缓型褶皱 在图像上,呈许多单个的或零散分布的环形或同心环状图案。它 们大多是短轴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盆地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 各自彼此分开,互不相连,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串分布或斜列分布, 组成雁行状,水系常呈放射状、环状、向心状。
三、线性构造与断裂构造解译
(一)线性影像特征与线性构造
1、线性影像特征 在遥感图像上,凡是具有不同色调和色彩、几何形态的地 形地物的影像呈线性,大体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延伸,称为线性 影像特征。 线性影像特征的因素主要有: ① 人工原因造成的线性影像特征有:较规则成线状延伸的地 物如:铁路线、公路线、桥梁、运河…… ② 由地貌等原因造成——天然地形地物 ③ 作为地质分界线的线性影像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