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天气学复习题

高等天气学复习题
高等天气学复习题

高等天气复习纲要

1、什么是定常波,说明北半球定常波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 定常波:时间平均值的纬向偏差,即:*[]A A A =-,表示为某物理量气候上的纬向不对称性(大

气平均状况)。

(1)水平分布特征

冬季:厚度场:**300850Z Z -

1)(量值):定常扰动在50oN 达到最大值,中纬度的正距平区近似于定常波的脊区,主

要位于大洋东部;而负距平区主要位于两大陆的东部。(高度场的槽区和脊区)

2)(正负):以30oN 为界南北距平分布的符号几乎相反,而且这种高低纬具有不同状态

的特征在其它层次对其它要素也很明显。可以看到PNA (太平洋北美型),EU (欧亚

型)、WP (太平洋西部)与EA (太平洋东部型)型的分布。

夏季: 1) 夏季定常波的高度场和温度场都在300N 附近达到最大振幅。

2) 主要是青藏高压和两个大洋槽,其次是大西洋槽伸入到地中海的部分、北非和落基

山的反气旋。

3)200hPa 高度场与海平面气压场分布相反:大陆热低压和海洋高压。

(2)垂直分布特征

冬季:高度场

1)在中高纬度,位势高度扰动的垂直位相随高度有明显的向西倾斜,向上可一直伸展到

平流层下部。反映在定常波的热通量上,在各层都是向极地输送的,并在850hPa 和

200hPa 达到最大值。

2)在600N ,定常波的垂直结构表明波动的振幅一直扩展到对流层下部而没有衰减,这种

定常波称为垂直传播的波型。

3)但是在450N 和250N ,波动的最大振幅出现在对流层顶附近,扰动随高度减小,这种波型

称为垂直截获的波型。

温度场

1) 温度扰动的最大振幅在中高纬位于近地面,表明中高纬的温度与下垫面地形有密切的

关系,最冷的空气位于两大陆的东岸,较暖的空气位于西岸,而在副热带最强的扰动

位于300hPa 附近。

2) 和高度场比较,地面温度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大致位于高度场最大值和最小值以西

3/4波长处,表明随高度有比较明显的向西倾斜。

3) 温度扰动垂直结构随纬度的变化,在低纬为截获波的特征,即平流层和对流层温度扰

动的位相相反。在中高纬度是垂直传播的波动,温度扰动随高度明显地向西倾斜。

夏季:1)夏季平均急流以北的定常波的垂直结构比较复杂。有些高纬环流系统如加拿大东部明

显的低压表现出相当正压的结构,其最大振幅在对流层顶。位势高度距平在各层同相。

2)在250N 的剖面上,可以看到同样的定常波垂直结构。即300hPa 上有很大的热力差异,

并且对流层上下层高度场相反。

3)夏季定常波波轴随高度向东倾斜,尤其是在500N 纬度附近。

2、说明北半球对流层中部和底部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以及形成原因。

(1)500hPa (中层)平均状况

冬季:1)3个大槽: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欧洲浅槽。

2)与槽并列的3个平均脊,脊的强度比槽弱。

3)青藏高原和落基山上空为一致的西北气流,表明高原地形动力作用的重要性。

4)副高强度小,位于海上。

夏季:1)等高线变稀疏,槽脊不再明显,强度比冬季弱。

2)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位置偏北。

3)急流减弱。

(2)海平面气压场(底层)平均状况

冬季:1)沿纬圈方向的不均匀性,呈现出一个个巨大的闭合高低压系统。

2)活动中心:阿留申和冰岛低压、西伯利亚和北美高压。

3)海平面气压场说明了热力场影响的重要性:热力强迫以底层为主。

夏季:1)欧亚大陆为庞大热低压(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两大洋为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反映了热力强迫差异显著。

2)赤道辐合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北移。

3)风系发生巨大改变——形成夏季风。

形成原因:大气环流数值模拟表明,只在下边界施加热力作用,而除去山脉就能够复制十分真实的气候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因而地形强迫在决定急流高度处北半球定常波主槽主脊的位置

上是主要因子,而热力因子在维持高纬海洋区低压上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热力强迫以

底层为主,动力强迫以高层为主。

3、什么是瞬变波?说明北半球瞬变波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

=-。反映大气的不稳定状况,以定义:物理量对时间平均值的偏差,又称瞬变扰动,即:'A A A

及偏离平均状况的程度。

(1)水平分布特征

冬季:1)扰动值一般从南向北增加到500N附近。

2)在400~700N之间,扰动值有明显的纬向变化。

3)沿中纬带有3个大值中心: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中亚的北部。大致对应于3个长波槽的下游地区。

4)瞬变波的扰动基本上由低频扰动造成,行星尺度波动和天气尺度波动也有相当贡献。

夏季:1)夏季高度场分布与冬季相似,中纬度气流的瞬变扰动都有最大值,反映极锋急流的瞬变特征。

2)夏季瞬变扰动最大值比冬季偏北10个纬度,并且强度要弱。

3)冬夏温度场的方差分布在近赤道地区有很低的变率,而在中高纬度有最大的变率。

(2)垂直分布特征

冬季:1)相关系数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2)中纬度海洋东部和地中海地区相关系数是大的正值,表明具有正压性。

3)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相关系数是小的负值,表明具有斜压性。

4、什么是锋面,什么是锋面气旋,利用不同物理量说明冷锋的空间结果特征。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处,气象要素不连续的过渡区。锋面具有很强的温度梯度、静力稳定度、绝对涡度和风垂直切变。

锋面气旋:存在锋面的低压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称为锋面气旋或温带气

旋。在北方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

不同物理量说明冷锋的空间结果特征:

a 、 等位温线和等风速线:300hPa 以下位温线的密集区为锋区,锋区上空为高空急流中心,急流中

心至锋区为风的垂直切变大值区,200hPa 为另一位温密集区以及风的垂直切变大值区。

b 、 位涡:急流附近位涡的产生是由湍流垂直输送引起的非绝热加热,在急流高度附近为最大值。

c 、 绝对动量:锋区可以m 场梯度的不连续性确定。

d 、 m-θ格点分布:在锋区,m 与θ近于平行;在切变区,近于垂直。

5、说明冷锋附近的次级环流或垂直环流概况,并简述其特征。(P123-125)

锋面次级环流:沿锋面垂直方向产生的环流,也称锋面垂直环流。

(1)两个环流圈,锋前暖湿空气在锋面附近垂直上升,以后在中间层离开锋区的前方,而干冷空气

在中间层从左向右呈气旋流动。

(2)沿锋面上滑的湿空气与中间层干空气相遇。

(3)锋面之前的下沉运动可维持逆温层,并把水汽限制在800hPa 以下。

(4)锋面之前有西南低空急流,并沿地面锋有一狭窄的强辐合带。300hPa 处有极锋急流。

(5)地面锋之上的暖湿上升气流,可以启动和维持深对流风暴。

(6)锋后900hPa 处东北气流最强,造成200km 处有最低温区。

6、绘图简述高空急流及其次级环流的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P138-139)

高空急流是指发生在300hPa 以上,风速>=30m/s 的风速带。

分类:副热带偏西风急流、极锋急流、热带东风急流。

一般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与极锋急流的最大中心在200hPa ,热带东风急流的最大中心在150hPa 。 在急流区非地转偏差风很大。

由于不考虑摩擦的水平运动方程:()g ag du f v v fv dt

-= 在AA 线左侧,风沿x 方向增加,du/dt>0,v-v g >0,即在急流中心的后部有超地转风存在v ag >0,使气块左偏产生西风加速。在入口区的南侧左偏引起辐散。入口区的北侧,左偏引起辐合,产生左侧下沉,右侧上升。热力直接环流。

在BB 线右侧,风沿x 方向减小,du/dt<0,v-v g <0,即在急流中心的前部有次地转风存在v ag <0,使气块右偏产生西风减速,在出口区的南侧右偏引起辐合,出口区的北侧,右偏引起辐散,产生右侧下沉,左侧上升的热力间接环流。

在急流中心du/dt=0,v-v g =0

7、什么是赤道辐合带,赤道辐合带具有哪些特征。(P198-199)

定义: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

特征:(1)ITCZ是热带环流中重要的行星尺度系统,在海洋上可以产生很长的热带云带。

(2)ITCZ一般不在赤道上,位于离赤道一定纬度的地方;

(3)ITCZ在海洋上纬向位置的季节变化比陆地上要小。

(4)在北太平洋,ITCZ位于赤道与15oN之间,9-10月位置最北。在北大西洋,ITCZ位于赤道与10oN之间,其最北位置也是出现在9-10月。

(5)陆地上的辐合带一般与太阳加热的季节进程一致。

(6)海洋上的辐合带一般出现在暖SST(海表温度)区域。

(7)ITCZ所有变量的分布对辐合带几乎是对称的,并且季节变化不明显。气压在辐合带槽线处最低,经向风吹向槽内。气流的稳定度很小,辐合带的暖心结构很明显,最暖层次在

对流层上部,辐合带表现为明显的湿区。

8、说明低纬度大气环流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与中纬度的差异。(P204-208)

(1)热带天气尺度热力学变量的相对变化比中纬度的准地转运动约小一个量级。

(2)热带天气尺度运动是水平无辐散的,行星尺度系统是有辐散的。热带天气尺度系统无辐散性指散度项比中纬度小一个量级或者非对流区的散度比中纬度地区小一个量级。

(3)热带地区存在着不同类型大尺度低频变化的流型或波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强迫作用下得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大尺度流型或波动。纬向波数1:向西和向东传播的重力波;向东

传播的凯尔文波;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波-MY波;斜压和正压的Rossby波。

(4)热平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

1、沙漠或干旱地区:沙特阿拉伯地区

2、季风区:南亚及孟加拉湾地区

3、热带海洋:介于两者之间,如阿拉伯海

(5)积云对流及其垂直输送的重要作用。

积云对流是热带大气经常观测到的现象,大部分热带降水都来自对流云,对许多热带天

气系统的结构和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深厚的对流系统。

9、试用不同的物理量说明夏季风的特征,并图示说明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结构。(P215)

夏季风特征:

降水:亚洲夏季风降水有四个大值区: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中印半岛中南部和菲律宾西部。在将水区出现明显的上升运动和对流云区,而在中东、中亚和北非地区主要盛行下沉气流和晴空区。OLR和垂直速度:亚洲夏季风季风区的平均OLR和垂直速度分布也表现出类似的大值中心。

水汽输送:从南印度洋由东风向西输送,然后通过索马里急流输送到阿拉伯海,经过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到达南海地区,在那里转向北,进一步输送到东亚地区。

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结构:

(1)马斯克林高压

(2)印度北部的季风槽

(3)东非的跨赤道低空急流

(4)印度北部的季风雨与云区

(5)西藏高压

(6)热带东风急流

系统配合:从大范围高压区(1)低空气流流向季风槽(2),气流有时在(1)和(2)之间加速,经常观测到低空风最大值。在季风槽中有大面积云区和上升运动(4),沿高空东风急流(6)上升气流由高层反气旋(5)向外辐散流出。这些系统由此构成了复杂的局地哈德莱环流。

10、什么是季风,说明季风形成的原因,及印度季风爆发的原因。(P217-225)

定义:季风是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是近地面层冬夏季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季风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全球季风的概念,认为行星热对流是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特征(包括海陆热力差异)所导致的准定常行星波是第二推动力。

印度季风爆发的原因:

(1)海陆热力差异,尤其是青藏高原与其周围海区的热力差异是造成亚洲夏季风爆发的主要驱动力。(2)季风的爆发与低纬赤道西风的加强有关,尤其是与东非沿岸的跨赤道气流或索马里低空急流

有关,而这最终与南半球寒潮过程和马斯克林高压的发展有关。5~6月索马里急流的迅速北推和加强与季风的爆发有一定的关系。

(3)可能与沙特阿拉伯热低压的发展有关。热低压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气压梯度,加速偏西气流,使索马里急流中的跨赤道气流能转变成稳定的西南气流。

(4)与一种爆发性涡旋有关。在季风爆发之前或期间,在阿拉伯海东部会观测到有气旋性涡旋迅速加深和发展,带来偏西风和降水,导致印度季风的爆发。爆发性涡旋是形成在加强的西风气流的气旋性切变一侧。

(5)受到中纬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当欧洲地区在过渡季节盛行阻塞高压时,会使西风带分支,其南支仍可流过喜马拉雅山以南,这使冷高压常侵入印度北部和中部,不利于季风的爆发,导致夏季风的延迟爆发。印度北部高空西风带消失和东风带建立的时间早晚与季风爆发的早晚也有一定的关系,西风带退的晚,爆发也晚。

(6)大尺度非绝热加热的作用。研究认为夏季风的爆发与大尺度加热的不均匀分布有密切关系。在季风爆发时期,旋转风、辐散风动能和有效位能随时间增加,要求有净的加热不均匀分布首先制造有效位能。以后有效位能必须把能量转换成辐散风动能,最后辐散风又把能量转换为旋转运动。因此加热场对季风环流系统发展的重要性。

(7)低频振荡的作用。主要是指10~25天与30~60天低频振荡,其对夏季风爆发有明显的触发作

用,尤其是在它们锁相时期。

11、说明亚洲冬季风的系统成员结构,并简述冷涌的启动机制。(P261)

(1) 西伯利亚高压

(2) 印度尼西亚的季风槽

(3) 对流层下部的季风涌

(4) 马来西亚南部和印尼的降水

(5) 西太平洋高压

(6) 冬季的副热带急流

冷涌爆发的启动机制主要是中纬的斜压扰动。

冷涌的启动机制主要有两种:

一是黄河/东海地区的下沉运动,这由长波槽传播的一些短波槽的斜压加强引起。地面辐散流推动冷空气向南移动。这种下沉运动是日本上空东亚急流入口区直接环流的一部分。上升区一般位于下沉区以南10。纬距的地区。因而东亚冷涌从冷空气源区释放纬向有效位能。

另一个机制是气候的季风环流对中纬过程影响的一种非地转补偿现象。当移动性槽进入平均急流的汇合区时,可增加西风动量的辐合从而引起迅速的西风加速。相当于急流强度增加的次级环流在入口区是热力直接的,在出口区是间接的。这些环流随着急流一起移动,在通过亚洲沿岸时,直接次级环流可增强季风环流圈。随着大陆气压上升,南海气压下降,地面出现强偏北变压,这就是冷涌。

12、什么是季风扰动,具体有哪几类,并简述季风低压的结构特征。(P229)

定义:

1、季风低压

2、对流层中层气旋

3、热低压

季风低压结构特征:

1)低压在700hPa最强,从地面到400hPa可以看到闭合性气旋环流,200hPa上由于高空东风很强,没有显著环流。

2)海平面气压场上低压中心的气压约为990hPa。

3)700hPa以下是冷心,以上是暖心。

4)在偏南气流中相对湿度很高。

5)上升运动区,强对流活动的云雨区一般出现在低压以西,它对低压涡旋维持的动力学有重要意义。低压的降水率可达10~20cm/d。

6)低压南侧有很强的西风分量,可达到低空急流的强度。

7)另外南风与北风的分布比较对称。

13、说明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情况,并分类说明。(268-271)

中低纬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可有五种情况。

1)冷涌。无论是同一半球的中低纬相互作用或两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冷空气爆发或冷涌都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2)热带云涌。在某种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热带云系可以大范围地向北涌进。这种热带云系

大量向北推进会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天气。中纬度地区的有些坏天气是与这种云涌现象密切相关的。可以看到从热带辐合区有一条云系有规律地向北伸展到中纬度。同时从北方有冷空气下来,则在中纬度造成一次坏天气(强降水)过程。

3)中纬度系统与台风云系的相互作用

如果台风在西移过程中遇到高空槽,则台风云系在高空槽槽前西南气流的影响下,可以向东北方向伸展很远,有时可达上千千米,远远超出台风环流本身影响的范围。这种由台风伸展出来的长云带对其所经过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当这种涌向东北方向的长云带最后与中纬度温带气旋云带连结,这表示热带的热量和水汽向西风带大量输送,它们对西风带环流和天气有明显影响,有利于建立和增强秋季的行星环流。

4)赤道降水和副热带急流

异常强的赤道降水产生的潜热释放可引起哈得来环流的加速,结果在赤道降水异常强的经度范围内,使纬向风加速。

5)高空急流的相互作用

当急流所在的纬度发生变化时,高空急流可以深入到热带,在那里从高空施加强迫作用而产生许多天气。随着赤道降雨的增加,向极地流出的增加,反过来又使副热带急流加强。

14、什么是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哪些天气现象,中尺度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309,P361-362)

(1)中尺度天气系统

中尺度气象学主要是研究25~250km 水平尺度的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又称β中系统),主要是指强风暴等有组织的雷暴或对流系统,还包括其他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的研究,如山脉背风波、海陆风、锋面中的中尺度结构,强斜压区,高低空急流中的风速中心,热岛效应和严重空气污染区等。

(2)天气现象

包括:下击暴流、雷暴、暴雨、大风、沙尘暴、龙卷、冰雹等。

(3)中尺度系统的基本特征

1) 空间尺度小,生命期短。中尺度系统的水平尺度一般在100~200 km ,其垂直尺度为10km 左右,

生命是一般在几小时到十几小时。

2) 具有较强的垂直运动。中尺度系统的涡度和散度的量级一般比天气尺度大一个量级,即散度

~10-4s -1,涡度~10-4s -1。有些强烈的中尺度系统的散度可达10-3s -1。垂直尺度的量级在几十cm ·s

-1到1m ·s -1.由于有较强的垂直运动,因为可以造成对流活动有强烈的发展。

3) 气象要素梯度大。气压可达1-3hPa/km ,温度5oC/10km 。变温变压值很大,如飑线过境时,变

温为10 oC/15min,变压为6hPa/15min ,由于气象要素的梯度大,故中尺度系统能造成激烈的天气。

4) 非地转平衡。由于加速度项与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具有相同的量级,在中尺度系统分析中

一般不能运用地转风关系。在实际分析中,常常会发现风向和等压线有明显的交角,甚至出现相垂直的情况。在中尺度系统强烈发展的情况下,这种非地转平衡的特征尤为明显。

5) 非静力平衡。在旺盛的对流云内,空气不符合静力平衡的假定,浮力可以使气块产生很大的垂

直加速度。

15、什么是飑线?什么是下击暴流?说明两者的形成过程。

(1)飑线是一种传播性线状的激烈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150~300km ,时间尺度在4~10h 。 形成过程:当雷暴中冷的下沉气流到达低空和地面时向四周形成流出气流,大多数冷而密度大的空气留在雷暴尾部接近地面的浅层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向风暴前方。由于这种流出气流具有中层环境空气的较大水平动量,因而在低空可以造成强风,其前缘就是飑线。

(2)下击暴流:雷暴中的下沉气流和流出气流,有时很强,在地面和地面附近引起破坏性大风,摧毁建筑物和造成飞机失事,把这样一种强下沉气流区(包括下沉气流和流出气流两者)叫做下击暴流。

形成过程:下击暴流的形成是与雷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着的。上升气流在其上升和上冲的过程中,从高层大气运动中获得了水平动量。随着上冲高度的增加,上升气流的动能变为位能(表现为重、冷的云顶)而被储存起来。以后,一旦云顶迅速崩溃,位能又重新变成下降气流的动能。重冷云顶的崩溃取决于雷暴云下飑锋的移动。飑锋形成后,它加速朝前部的上升气流区移动。随着飑锋远离雷暴云母体,维持上升气流的暖湿气流供应逐渐被飑锋切断,于是,上升气流迅速消失,重、冷云顶下沉,产生下沉气流。下降空气由于从砧状云顶以上卷挟了移动快、湿度小的空气,增强了下降气流内部的蒸发,同时,这个下降气流的单体,由于吸收了巨大的水平动量,而迅速向前推进,这样,下降气流到达地面时,就可以形成下击暴流。

16、什么是位势不稳定层结,什么情况下有利于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形成?

(1)是指对流不稳定( )和静力条件不稳定( )的结合。

w 0<0se Z Z

θθ??

(2)位势不稳定的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高低层水汽和热量平流的差异。即高层冷平流或干空气平流,低层是暖平流或湿空气平流,或者中低层比上层增暖明显。

造成平流差异的两个条件:要有明显的垂直切变和明显的水汽和温度差异,产生位势不稳定,即高低空θse 差异大。

17、雷暴发生的三要素及强风暴发生的天气条件。(P315-316)

一般雷暴发生三要素:丰富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和抬升气块到凝结高度的启动机制。

强风暴系统发生的天气条件(必要条件):(1)位势不稳定层结,并常有逆温层存在;(2)低层有湿舌或强水汽辐合;(3)有使不稳定释放的机制(如低空辐合、重力波、密度流、地形等);(4)常有低空急流存在;(5)强的风垂直切变;(6)中层有干冷空气等。

18、各种物理条件对强风暴发生发展的作用。

1)水汽、位势不稳定(能量)和上升运动(触发)是强对流系统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果满足这3 个

条件可以出现雷暴甚至强雷暴。

2)为了使普通的短生命期雷暴转变为长生命期的强风暴,需要有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因而垂直

切变可称为转换条件。

3)为使强风暴能够强烈发展或增强,还必须处于有利的形势或地区,如高空辐散场下方和有利地

形的作用,这些条件可叫增强条件。

如果具备了上述3 个条件,就可能出现生命期长的强风暴系统,否则只出现生命期短的雷暴或弱雷暴。

19、风垂直切变和环境干空气对雷暴天气的作用各有哪些,说明原因。

1、风垂直切变对雷暴天气的作用一般认为环境风的切变有碍于雷暴的发展;而对于强雷暴,风的垂直切变不但不阻碍雷暴的发展,而且通过雷暴内部气流与环境风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雷暴的维持和发展。许多个例分析表明,强垂直切变是使普通短生命期小雷暴转变为长生命期的强风暴的主要条件。

一般风的垂直切变对强风暴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在切变环境中使上升气流倾斜,这使上升气流中形成的降水质点能够脱离出上升气流,而不致会因拖带作用减弱上升气流的浮力。(2)可以增强中层干冷空气的吸入,加强风暴中的下沉气流和低层冷空气外流。以后通过强迫抬升使流入的暖湿空气更强烈的上升,从而加强对流。(3)造成一定的散度分布,有利于风暴在顺切变处不断再生,使雷暴向前传播。(4)能产生流体动力学压力。在风暴右侧有利于新的对流单体增长。

原因:(2)因为干冷空气按干绝热下沉增暖,到达低层时温度较高,强迫抬升使流入的暖湿空气更强烈的上升,从而加强对流。

(3)关于垂直切变对雷暴散度场的影响:①风速随高度改变而风向不变情况,云中由于有强的乱流活动使上下层动量混合,造成在垂直方向切变消失,成为较均匀的风分布。因而在云的前部低空有辐合,高空有辐散,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新雷暴单体出现,而在云的后部则相反,使风暴减弱,这种过程使风暴不断向前传播。;②风向随高度变化,(风向随高度顺转时)在雷暴前进方向右侧低空有辐合,高空有辐散有利于新的对流单体在右前侧形成,而在后侧高空辐合,低空辐散,不利于新单体形成;在风随高度逆转情况下,在雷暴方向左侧有利于新单体的形成。

2、环境干空气对雷暴天气的作用

雷暴一般是在干冷的环境中增长或发展起来的,这种干冷的空气通过两个作用影响雷暴的发展:一是通过补偿的下沉运动;一是通过吸入作用。

①补偿的下沉运动:

在积云中上升的空气总量在云外要引起向下的补偿质量输送。下沉空气是按干绝热下沉压缩增暖的,这减少了云内外的温差和云空气的浮力。另外云外的下沉气流也可产生拖带作用阻碍云中的垂直加速度。

②吸入是指从对流云环境中吸入空气,并且与云中上升气流或下沉气流的饱和空气相混合,影响云中气流的热力特征及垂直运动的过程。云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混合有大量云外空气卷入云内,云外的空气是未饱和干冷空气。云中空气通过与云外空气的显热混合和云中水份在吸入空气内蒸发而变冷,使云内外温差减小,相应云中浮力减小,上升气流的动能减小,云所达到的高度降低,从而使云的发展受到影响。(抑制作用)

吸入的促进作用:下沉气流中包含有凝结的水份,是按湿绝热下沉增暖的。从中层吸入的干冷未饱和空气与饱和空气混合后使其中水份蒸发而造成冷却,这样到达地面的空气温度低,成为冷的流出气流。进入下沉气流的环境空气具有中层环境的较高动量,这使下沉气流能穿过风暴向前流动,并与前方暖空气辐合,由此造成的抬升能不断使上升气流再生,延长风暴环流生命期。

总之吸入作用:①使上升气流减弱,积云不能达到由气块理论所给出的高度(抑制);②能使下沉气流变得更冷,增强下沉气流,以有利于新的云系在前方形成(促进),这两种作用综合的结果是使云体更快的更替。

20、什么是湿舌,什么是干线,两者对强对流天气的作用有哪些?

湿舌实际上是对流层下部的一条狭窄的暖湿空气带,也是高静力能量舌,在850和700hPa尤其明显。

湿舌(或高能舌)与其北侧及西北侧的干区形成明显的强湿度梯度,称干线或干锋、湿锋或露点

锋。干空气与湿空气的分界线,干线的一侧是暖而湿的空气,另一侧是冷而干的空气。干线是水平方向的湿度不连续线。穿过干线,地面强水平露点梯度可达5℃/km以上。

低空湿舌是风暴发展的必要条件。雷暴发生发展的个数是受其周围环境湿度场的分布限制的。由于低层水汽辐合常在中低层可造成一条明显的湿舌(天气图分析)。湿舌实际上是对流层下部的一条狭窄的暖湿空气带,也是高静力能量舌,在850和700hPa尤其明显。湿舌与暴雨和强风暴天气有密切关系,几乎大多数暴雨和强天气出现时都有湿舌存在。强对流系统常常在湿舌的西侧开始爆发,以后向南传播。

干线是强对流的一种触发机制。湿舌(或高能舌)与其北侧及西北侧的干区形成明显的强湿度梯度,称干线或干锋、湿锋或露点锋,是强对流的一种触发机制,表明围绕着这个干湿区存在着垂直环流。上升支在湿空气区,下沉支在干区。这个垂直环流圈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又维持了湿舌。干线在天气尺度系统中(如梅雨锋)存在,更多见于热带海洋气团或副热带海洋气团的西界。在这些地区常常观测到非常狭窄的湿度过渡区。湿舌的不均匀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结构,由几个中尺度湿区组成,反映了中尺度对流扰动的作用。

21、低空急流的特征,低空急流对强对流天气发展的作用。(P443-450)

低空急流的特征:低空急流是一种动量、热量和水汽的高度集中带,特征:①很强的超地转,实际风速超过地转风20%。②低空急流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日落时开始增大,到凌晨日出之前达到最大值,这时风的垂直切变也最大,急流最清楚;③在低空急流内区,Ri数很小,甚至为负,使对流或中尺度天气的发展。④强风速中心的传播。

低空急流的作用:①通过低层暖湿平流的输送产生位势不稳定层结;②在急流最大风速中心的前方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和质量辐合或强上升运动,这对强对流活动的连续发展是有利的。③在急流轴之左前方是正切变涡度区,有利于对流活动发生。暴雨主要发生在急流轴左侧200km之内的地区。

气象学测试题(做)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 ,冬至δ=-23.5 。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天气学复习题

) 第一章 d1、站在转动的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力有哪些各作用力定义、表达式及意义如何 答: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惯性离心力、重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分析 (1)、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单位质量气块上受到的净压力称为气压梯度力。表达式: 拉普拉斯算子: ' -▽p为气压梯度,由气压分布不均匀造成。G的大小与ρ成反比,与▽p的大小成正比 G的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施加的万有引力。表达式: 其中:K:万有引力常量,M:地球质量, a:空气块到地心的距离 大小:不变,常数方向:指向地心。 (3). 摩擦力: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表达式: % 其中:为粘滞系数大气为低粘性流体,一般只在行星边界层(摩擦层)考虑摩擦作用,自由大气中则忽略摩擦作用。 (4)、视示力:由旋转坐标系的加速作用而假想的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1. 惯性离心力: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外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站在转动地球上()观测它的运动,发现它是静止的(),这必然引入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此力称为惯性离心力。 表达式: 大小:与纬圈半径成正比,即:与纬度成反比;方向:在纬圈平面内,垂直地轴指向外 2.地转偏向力(科氏力) 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运动(),发现在北半球有一个向右偏的力,在南半球向左偏的力。称此力为地转偏向力,又名科氏力。 表达式: V A ? Ω - =2 %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1)与相对速度|V|大小成正比(因角速度为常数);当|V|=0时,A=0,只有在做相对运动时,A才存在。(2)与速度夹角也成正比。 ρ x y z ??? 2 a R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冬季北半球的对流层东部环流的最主要特点是在中高纬度以极地低压(或极涡)为中心地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 2、在极地环流圈和哈得来环流圈之间的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方向相反的闭合环流圈称为间接环流圈,亦称为费雷尔环流。 3、在7月份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反气旋中心,分别在北美、波斯湾和青藏高原。 4、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云层厚度,而云的厚度,又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 5、我国华北及江淮地区有些低压在大陆本来没有很大发展。但是当他们东移入海后,又可再度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因为海上的摩擦力影响比陆地小;另一方面是由于暖海上非绝热加热影响所致。 6、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是由影响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因子在长期作用下造成的,最主要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海陆和地形)和地面摩擦。 7、寒潮的中期过程是以北大西洋脊和北太平洋脊的发展为开始,而以东亚大槽的重建为结束。 8、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 9、下图中为T-lnP图,其中A为抬升凝结高度,B为自由对流高度,C为层结曲线,D为状态曲线,E为对流上限。

10、西太平洋副高是由动力因子而形成,属于暖性高压,Hadley环流是最主要的成因贡献者,脊线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11、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由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和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三个基本因子组成。12、所谓的振荡是指大气环流周期性的变化,一般来说东亚季风环流和热带季风环流均具有显著的准双周周期振荡。 13、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主要取决于高低空水汽平流和热量平流的差异。即高层冷平流,低层是暖平流,或中低层比上层增暖更明显。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920年前后挪威学派V.J.皮叶克尼斯和伯杰龙等人以为主要特征提出了气团与锋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从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与天气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天气分析和预报规则。 A、气压场 B、温度场 C、风场 D、湿度场 答案:B 2、大气环流的最终能源来自 A、下垫面 B、水汽相变 C、太阳辐射 D、感热 答案:C 3、寒潮中短期过程的关键系统是 A、北大西洋高压脊 B、北太平洋高压脊 C、极地低压 D、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 答案:D 4、在槽前脊后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减少,为,等压面高度,在槽后脊前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增加,为,等压面高度。 A、正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B、负涡度平流降低正涡度平流升高 C、负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D、正涡度平流降低负涡度平流升高 答案:D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02 + T08 + T14 + T20) - 4。 4.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C,所需要的热量。 13.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 C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岀现在(1)时,最低温度岀现(2)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最冷月在(4)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岀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3.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水的导热率(入)比空气(8)。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9),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4.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天气学复习题

第一章 d1、站在转动的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力有哪些?各作用力定义、表达式及意义如何? 答: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惯性离心力、重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分析 (1)、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单位质量气块上受到的净压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表达式: 拉普拉斯算子: -▽p 为气压梯度,由气压分布不均匀造成。G 的大小与ρ成反比,与▽p 的大小成正比 G 的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施加的万有引力。表达式: 其中:K :万有引力常量,M :地球质量, a :空气块到地心的距离 大小: 不变,常数方向: 指向地心。 (3). 摩擦力: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表达式: 其中:为粘滞系数大气为低粘性流体,一般只在行星边界层(摩擦层)考虑摩擦作用,自由大气中则忽略摩擦作用。 (4)、视示力:由旋转坐标系的加速作用而假想的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1. 惯性离心力: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外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站在转动地球上()观测它的运动,发现它是静止的(),这必然引入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此力称为惯性离心力。 表达式: 大小:与纬圈半径成正比,即:与纬度成反比;方向:在纬圈平面内,垂直地轴指向外 2.地转偏向力(科氏力) 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运动(),发现在北半球有一个向右偏的力,在南半球向左偏的力。称此力为地转偏向力,又名科氏力。 表达式:V A ?Ω-=2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1)与相对速度|V|大小成正比(因角速度为常数);当|V|=0时,A=0,只有在做相对运动时,A 才存在。(2)与速度夹角也成正比。 水平地转偏向力:大气中垂直运动一般也较小,气块主要受x 方向和y 方向地转偏向力,即: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方向:与垂直地轴和速度方向垂直,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不能改变其大小。在不考虑w 和Az 的情况下,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右侧,在南半球,地ρx y z ???2a R

气象预报员试题——天气学试题一及答案

气象预报员试题——天气学试题一 选择题: 在对流层中,通常位温是随高度()。 A 升高的 B 降低的 C 不变的 A 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锋面逆温的特点是逆温层上界面湿度()下界面湿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A 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A 有利于锋生 B 有利于锋消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A 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支扰动,()。 A 有利于气旋发展 B 不能诱生气旋 C 多能诱生气旋 C 在我国,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的重建过程。 A 东亚大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南支西风带 A 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的一部分。 A 太平洋高压 B 南亚高压 C 南海高压 A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 A 冷性的深厚系统 B 暖性的深厚系统 C 冷性的浅薄系统

D 暖性的浅薄系统 B 江淮流域的梅雨期一般是在()。 A 6月中旬到7月中旬 B 5月下旬到7月上旬 C 6月中上旬 A 在高原天气分析中,常用()来表示气压系统的活动。 A海平面气压场 B 3小时变压 C 24小时变压 D 天气区 C 造成我国雨带进退过程中的三个突变期的根本原因是()。 A 西风带环流的三次突变 B 东亚大槽位置的三次突变 C 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三次突变 C 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因是()。 A 地球的自转和大气的运动 B 气压水平分布不均匀 C 气压垂直分布不均匀 A 锋附近常存在着大规模的系统性的()。 A 水平运动 B 垂直运动 C 曲线运动 B 中国的静止锋一般是由()演变而成的。 A 锢囚锋 B 暖锋 C 冷锋 C 实践表明,()层上的气流对地面的锋面移动有引导作用,故称此气流为引导气流。 A 700百帕和500百帕 B 850百帕和700百帕 C 850百帕和900百帕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气象学复习题

1、气象、天气、气候的联系? 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天气状况,是指特定时间、地区气象要素综合状况; 气候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的统计量来表示,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2、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联系? 答:气象学是关于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天气学是关于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天气系统、天气形势和天气现象形成演变规律及分析预报方法; 气候学是关于气候形成、分类、变迁的科学。 3、天气、气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答:(1)干旱,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2)暴雨使得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破坏力很强,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4、天气、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而土壤的形成、水热状况和微生物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不仅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其生长发育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气流等气象要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都来自大气环境,农业动物和农用微生物的物质转换过程又都建立在消耗和分解绿色植物的基础上。 (2)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农业生物顺利完成生长发育或完成预定农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能量积累或有利环境,其中有利的气象条件可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3)气象条件还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气象条件还对温室、畜舍、仓库等农业设施的小气候及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对农机作业、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产后活动有很大影响。 (4)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土壤、植被、水体等其他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土地、水资源、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气候资源的相互配置关系到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垦荒、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局地大气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稻田和饲养的反刍动物是一种温室气体——CH4的主要来源,但种植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气象学模拟试题

南京农业大学试题纸 学年第学期课程类型:试卷类型: 课程:农业气象学班级:学 号:姓名:成绩:

E、露点温度 F、大气压强 随着雷暴的来临,气压、温度和湿度会出现显著的变化,表现为。 B、温度升高 C、湿度升高 E、温度降低 F、湿度降低 根据大陆度指标,下列城市位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有。 B、南京 C、北京 E、成都 F、西安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其单位为。 B、lm C、J/s D、W/m2夏季,下列城市中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B、上海 C、成都 D、海口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反射辐射之差称为。 B、有效辐射 C、天光漫射 D、地面辐射差额 通常将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 B、活动温度 C、有效温度 D、净效温度 土壤温度铅直分布呈时,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升高。 B、辐射型 C、上午转变型 D、傍晚转变型 水面蒸发速率随而减小。 B、饱和差增大 C、气压升高 D、风速加大 地面上的霜和露是通过冷却降温而形成的。 B、接触 C、辐射 D、混合 ,按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属于。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目前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及水汽压的标准单位是。 B、mb C、Pa D、hPa 在自由大气层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B、惯性离心力 C、摩擦力 D、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面行星风带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为。

D、雷暴 D、12 D、初冬 D、黑灾 D、22

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已标明,请直接在图中标出北半 7月11日)低空和地面的天气形势简图,请根据此图分析江淮梅雨低 20°02′N,110°21′E)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林业气象学复习题

《林业气象学》学习要求及练习题 绪论 1.名词解释:天气、气候。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 第一章辐射 [学习要求] 1.了解:昼夜与四季的形成;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2.熟悉: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规律;辐射的基本知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及其影响因子。 3.掌握: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光照强度、太阳常数、散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等概念;光照长度在林业上的应用;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练习题: 1.名词解释: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逆辐射、光合辐射生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 2.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 3.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4.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5.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即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当太阳赤纬为23.5度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 8.为何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9.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 10.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 11.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 12.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各受哪些因素影响? 13.晴天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中光谱能量分布各随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为什么?(提示:根据分子散射规律解释)。 14.不同光谱成分的太阳辐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 15.何谓大气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温室效应”是增强还是减弱?为什么(不考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物的影响)? 16. 何谓地面有效辐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温度 [学习要求] 1.了解: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及各项意义;积温在生产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熟悉:土温、气温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空间变化特点;土壤温度垂直分布的类型;三基点温度;土温、气温与植物生产的关系。 3.掌握: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导温率、较差、逆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等概念;改善土壤温度的措施;积温的计算和应用。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气象预报员试题——天气学试题二及答案

气象预报员试题——天气学试题二 问答题 大范围暴雨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答:1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 2持久而强盛的上升运动; 3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 雷暴发生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丰富的水汽,位势不稳定层结和抬升气块到凝结高度的启动机制。 按照气团的地理分类法,气团分为哪四大类? 答:因为气团的地理分类法是按气团形成的源地来分类的,所以可将气团分为四大类:即北极(南极)气团,又称为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其中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又可分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赤道气团只有海洋气团。 简述降水所需水汽的主要来源。 答:降水所需水汽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降水区中空气本身的水汽含量,周围向降水区的水汽输送,下垫面和空中水滴的蒸发。 产生持续性暴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1.强大且稳定的水汽输送带; 2.持续的上升运动以及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再生 什么是正压大气?什么是斜压大气? 答:大气等压面与等密度面重合时,大气称为正压大气,反之称为斜压大气。 锋面气旋的发展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 1初生阶段; 2青年阶段; 3锢囚气旋阶段; 4消亡阶段。 简述北半球冬季的几个气压系统。 答:冬季,北半球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两个低压和几个高压。一个是阿留申低压,与东亚大槽相对应;另一个是冰岛低压,与北美大槽相对应。几个高压有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太平洋高压和大西洋高压。 进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预报时主要分析哪些内容? 答: 1分析涡度平流; 2分析阴雨区;

3分析降温区与增温区特征; 4分析冷暖平流。 南海高压的形成有哪几种类型? 答: 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型; 2变形高压型; 3孟加拉湾高压东移型; 4原地产生的高压型。 简述青藏高压范围内的垂直运动特点。 答:一般而言,青藏高压中心区是上升运动区,其东部和西南部都是下沉区,因而在其东西两侧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垂直环流圈,南侧则为明显的季风环流圈。 热带地区的热带扰动有哪五类? 答: 1热带波动; 2热带气旋性涡旋; 3热带反气旋系统; 4急流系统; 5线性扰动和带状辐合系统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1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 2气象要素梯度很大; 3垂直速度和散度较大; 4天气现象剧烈; 5不满足地转平衡; 6不满足静力平衡。 雷暴单体的生命史大致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约持续多长时间? 答:大致可分为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约持续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锋面雷暴包括哪几种? 答:冷锋雷暴、静止锋雷暴和暖锋雷暴 影响我国大陆的雷暴系统主要有哪几种? 答:锋面雷暴、空中槽雷暴、切变线雷暴、低涡雷暴、太平洋高压西部雷暴和台风雷暴。 冰雹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 1具有深厚的强不稳定层结的气层; 2水分累积区的含水量较丰富;

天气学(下)总复习

天气学(下) 注: 红字部分是天气学下半册考试部分试题的内容,仅供参考!!!!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 基本概念 1、大型降水:指的是大范围的降水,降水区可达天气尺度的大小,包括连续性和阵性的大范围雨、雪及夏季暴雨。 2、东北冷涡:东北地区出现的具有深厚冷空气的高空气旋性涡旋 3、水汽的局地变化取决于:湿度平流、比湿的垂直输送、水汽凝结、湍流扩散 4、对称不稳定:大气处于弱的层结稳定状态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成斜升气流,这种机制称为对称不稳定 5、对流性不稳定:上干下湿稳定气层经过抬升变得不稳定 6、热带地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包括的地区 7、副热带地区:盛行东风带与中纬度盛行西风带之间的过渡区 8、赤道辐合带: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 9、东风波:对流层中下层副高南侧存在的一个槽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处成为东风波 10、经典东风波:波槽南北走向,槽前东北风,槽后东南风,波向西传播,风速随高度减小,天气产生于槽后 11、云团:卫星云图上热带地区经常出现的直径达4个帏距的白色密闭云区 12、雷暴:指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加的激烈放电现象,以及产生这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 13、强雷暴: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严重灾害性天气现象的雷暴 14、飑线:许多雷暴单体侧向排列形成的强对流云带 15、飑中系统:是指与飑现象相联系的一类中尺度天气系统,包括雷暴高压、飑线等 16、赤道缓冲带:赤道附近风向转变的转换带 17、南亚高压: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 18、低空切变线:通常将出现在850和700hPa等压面、流场上具有气旋式切变的不连续线称为低空切变线 第一章 1、一般降水的形成条件 ①宏观条件: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区;水汽在降水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 ②微观条件:云粒子增长 2、暴雨的形成条件 ①充分的水汽供应:有一条水汽通道,将充足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暴雨降水区,且暴雨上空850或700hpa水汽条件满足温度露点差≤4℃ ②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通常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集中在几个小时短时间内降落,垂直上升运动很强。如果50mm降水量在24h内均匀下降,w max=10.8cm/s ③较长的持续时间 有利形成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短波槽、低涡、气旋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天气学原理复习题

(气团与锋)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气团?什么是锋? 气团在什么地方形成? 气团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气团是如何分类的? 锋如何分类? 锋面坡度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锋的动力学条件和运动学条件 等压面上锋区附近的温度场分布有什么特点? 等压面图上,锋区附近的高度场一般有什么特征? 地面图上,各种要素(T、P、ΔP3、风场、天气区等)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判断地面图上锋的移动规律?“引导气流”法的实质是什么? 什么是锋生和锋消?如何从天气图上判断锋生和锋消? 尝试在思想中建立锋的生、消、移动以及天气变化的图象 气旋与反气旋部分 名词: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旋加深、气旋填塞、反气旋发展、气旋强度、反气旋强度、锋面气旋、达因补偿原理、气旋再生、气旋族、錮囚气旋、蒙古气旋、黄河气旋、江淮气旋、热低压、曲率涡度、切变涡度 大气环流与大气长波思考题 1、概念:大气环流、经圈环流、水平环流、长波调整、阻塞高压、切断低 压、切变线、西南涡、极涡、西风角动量、急流、行星锋区、急流出口区、急流入口区、上下游效应、涡度平流、热成风涡度平流、疏散槽、汇合槽 2、什么是大气长波?长波的移动受哪些因素影响? 3、北半球大气环流场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4、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5、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有哪些特征? 6、高空急流和行星锋区有什么联系? 7、等压面上槽脊振幅的变化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判断? 8、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结构有什么特征? 9、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特征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中小尺度系统要点及思考题 1 对流发展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2 对流天气发展的必要条件 3 对流发展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4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5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垂直速度量级、散度量级 6雷暴单体的生命史、结构与强风暴云的主要差别 7雷暴高压的形成和结构 8强风暴云与雷暴单体的形成条件的区别 9有利飑线系统形成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中尺度条件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 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千米。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V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V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 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V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V 四、问答题: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 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 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C, 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C至—85C; (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 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